现代战争4,潜艇能击沉航母吗?
当然可以,现代攻击潜艇被赋予了很重要的海洋攻击职能,比如前苏联研制的“奥斯卡级”核潜艇,它就被称为“为杀死航空母舰而建造”。
苏联海军在冷战时期研制了这些大黑鱼,1980年代将其投入使用,用于在大洋中对抗北约航母战斗群。
与所有二战后苏联设计的潜艇一样,奥斯卡级潜艇采用双层船体结构,船体之间 3.5 米的空间提供了储备浮力并提高了对鱼雷的生存能力。
据称其外壳还具有微弱的磁性特征,这可能会阻止磁性异常检测(MAD)系统的检测。
奥斯卡级相当庞大,潜航排水量达到24000吨,拥有24个巡航导弹发射器和6个鱼雷发射管。
这些发射管既可以使用传统鱼雷,也可以使用反舰导弹。
它所使用的SS-N-19“花岗岩”(П-700)反舰导弹威力极为强大,被北约称为“海难”(shipwreck),比喻为“沉船鱼雷”,认为它可以将航母一发入魂。
当战争爆发时,奥斯卡级核潜艇便会倾巢出动,前往关键的航道要地潜伏,如果美军航母战斗群想要接近这些地方,就必须承担着被核潜艇咬一口的风险。
在苏联海军的谋划中,他们甚至会让这些核潜艇偷偷潜近美国军港,直接在港外发动袭击。这虽然大概率会成为一种交换,但苏联的航母本就不占优,拿核潜艇换航母是很划算的买卖。
必要的时候,大黑鱼们甚至会携带带有核弹头的导弹和鱼雷,对航母编队或港口进行“血洗”,冷战那会儿的人将冲突前提定义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啥事儿都做得出的。
一艘运动的核潜艇是很容易被航母编队发现的,但在大洋潜伏的核潜艇就基本没法找了。
而且在现代被动声呐的帮助下,潜艇可以相对更容易地锁定航母群这种大目标的位置,反过来航母战斗群却很难用被动声呐分辨水下一头鲸、一块礁石和一艘潜艇的区别。
只要核潜艇采用安静的水下推进系统缓缓移动,并即时利用洋流条件、环境音、海况来增加隐匿性,接近一口吃掉航母并不是很难的事儿。
实际上,苏联和俄罗斯海军的核潜艇不止一次地恶心过美国航母,他们时不时就在美军演习中混进来刷经验,甚至干脆在声势浩大的反潜演习中露头打脸,吹皱一池春水,把美国人恶心得要死。
1984年时,苏联的K-314号核潜艇甚至玩脱了,钻到了美军航母战斗群中间,与航母来了次“亲密接触”。
当年3月,美军常规动力航母“小鹰号”在8艘护航舰队和80多架飞机的拱卫下进入日本海,准备进行名为“Team Spirit-84”的美韩联合军事演习。
都跑到日本海了,苏联海军当然也闻到了腥味,当即一艘核潜艇K-314号被派去对小鹰号进行“尾行”。
K-314是一艘“维克多级”核潜艇,它是50-60年代苏联为反潜攻击作战而建造的攻击型核潜艇。它们除各种性能邪恶的反舰武器外,还搭载有2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多枚。
K-314一路跟在小鹰号的航迹里,直到3月14日美国海军才发现屁股后头有个诡异的水声信号。
他们出动直升机进行反潜探测,并根据声纹比对出这附近有艘苏联核潜艇。
他们又反过来试图去抓出苏联潜艇,还派出不少军舰和飞机,“模拟”了对水下目标的搜索和攻击。
但满头大汗搞了几天,各种技战术耍了个遍,还是啥都没摸到,苏联潜艇犹如石沉大海。
就这样,双方一路“猫捉老鼠”,拉拉扯扯玩玩打打搞了一周时间,期间小鹰号航母不断利用加速航行,开足马力摆脱了K-314的追逐。
潜艇在水下就是个缓慢的乌龟,航母却是海面舰船中速度最快的那种。而且在各种反潜舰只的搜索下,潜艇也不敢开足马力追逐,这样会暴露。
K-314一般都选择了沉默,判断个大致方向,再加速绕到航母可能前进的方向,像牛皮膏药一样贴着美军屁股不走。
3月20日时夜间10点05分,为了搜索美军舰只,他们借用不良海况冒险将深度升到10米,几乎是紧贴着海面全速前进。
为了保持隐匿性,苏联潜艇没有进行主动声呐扫描,而恶劣海况和全速前进的艇体也让被动声呐没法使用。
当潜望镜升上去的时候,操作潜望镜的艇长弗拉基米尔·埃夫森科(Vladimir Evseenko)当时差点吓尿,因为他看到“周围全是美国军舰”,K-314陷入了航母战斗群的重围。
但潜艇很快反应过来,美国人的“Kitty Hawk”并没有发现他们,因为这群离得极近的美国笨蛋连弯都没拐,笔直地冲了过来。
当时小鹰号正在进行“飞行操作”,它们选择了迎风位并加速到30节,好方便战斗机起飞。
双方都在全速前进,等潜艇搞清楚并准备下潜规避的时候,短短的4-5千米眨眼即至。
K-314与小鹰狠狠地亲了个嘴,苏联潜艇里的人感受到连续两次撞击,螺旋桨被严重损坏,他们只得无奈地浮出水面。
美国人气坏了,特么带着小老婆,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水底下冒出个麻匪……
他们当即派出两架直升机去监视苏联潜艇,评估出“对方似乎没有遭受大规模的损坏”,几个苏联艇员爬出舱,告诉美国人他们在等拖船……
小鹰号航母惨得多,船头被开出个巨大的洞,大量的燃料倾泻进海洋,好险没有爆炸。
于是K-314被美军护卫舰押送交接给苏军,而小鹰则一瘸一拐开进附近的日本横须贺港。
美国人破口大骂K-314艇技术粗暴行事鲁莽毫无下限,苏联海军表示完全同意,将弗拉基米尔·埃夫森科停职,随后送到陆地继续服役。
弗拉基米尔同志骂骂咧咧中透露着得意:“又没死人!”,“我们甚至将敌人踩了很长时间!”
美国人事后将其总结为:“在冷战最激烈的时期,一名苏联船长想要让他的潜艇在美国航母战斗群中间浮出水面,以此作为试图证明苏联技术和苏联航海技术优势的策略”。
“为什么苏联声纳未能探测到小鹰号航空母舰我们仍然希望知道答案。”
反正美国人打死也不相信一艘核潜艇能漏掉一艘4-5公里外正全速前进的,拥有82000吨排水量的航空母舰。
他们认为苏联人就是故意“技术性上浮”来坑爹的,而且认为苏联军人有那么肥的胆子。
虽说K-314事件是个双输,但如果是真正的战时,美国航母早就在“猫捉老鼠”阶段就被弄死了。
而且美国人始终在回避一个问题,为什么一艘5000多吨的核潜艇就在附近水下10米,开足马力噪声大作都没发现?
海洋上的战斗是科技与人力的碰撞,尤其对潜艇这种以隐匿和伏击为属性的兵器而言,它具有无限的战术可能性。
现代战争中如果失去了制空权则意味着什么?
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现代战争中,如果失去了制空权,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兵种不健全,仅此而已。
制空权,指的是交战一方在一定时间对一定空间的控制权。
掌握制空权,就能限制敌方航空兵和防空兵力兵器的战斗活动,保障己方航空兵的行动自由。
夺取制空权,无疑就是要摧毁敌方的航空兵器,一般是指飞机,或者是飞机场,但也有可能是围着地球转的卫星。
失去制空权,则意味着没有飞机了,没有飞机场了,也就没有空军了,这就是兵种的不健全。
很多军事迷都认为制空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甚至认为制空权决定着战争的胜负成败。
这显然是把这个问题扩大了,那么,问题核心便是:制空权在现代战争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如果问题的侧重点在于制空权对于战争胜负的影响力,那么这就是一个关于战争要素的问题。
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战争都是政治的延续,是极端的政治行为。
也就是说战争的胜败有五个层次的要素:政治、战略、战术、战役、战斗。
政治:己方的政治目的是什么?敌方的政治目的是什么?在明白政治目的这个基础上,发动一场怎样的战争才能达成政治目的,这便决定了战争的性质。
战略:整个战争的形势是怎样的?都有哪些参战势力?战争将达到怎样的规模?是局部战争,还是全面战争?
战术:选择在哪里作战?战场可能会在哪里?要使用哪些武器?哪些兵种?兵种如何配合?需要投入多少兵力?
战役:兵团的选择,指挥者的选择,物资的运输。
战斗:士兵的素养,武器、弹药、医药的补充。
制空权的取得与丧失停留在战术层面,对战争成败的影响的确很大,但不是绝对的,政治目的与战略安排才是战争胜负的根本主导因素。
如果一场战役取得胜利,却没有完成战略安排,那么这场战役也是失败的。
如果一场战争取得胜利,却没有达成政治目的,那么这场战争本身也就毫无意义。
制空权的取得与丧失,目的都是为了兵种配合作战,空军、海军、陆军都不可能单方面地完成一场战争任务。
现代战争,陆军的作用是地面作战,进行饱和占领防控,压缩敌方的战略空间。
海军,没有海军,自然无法在海上作战,这等于是丧失海上作战的选择权。
现代海军,主要的作用是提供远程的打击能力,包括作为移动堡垒,近距离输出火力,以及充当运输兵器,输送兵力。
现代空军,主要的作用是侦查,次要的作用是输出火力,输送兵力。
海军与空军,如果只是在海上或者空军进行防御性的战争,那么独自作战还是可以的。
一旦涉及到国土攻略这个层次,海军与空军都是配合陆军行动的兵种,为陆军提供火力支援以及物资补给、兵力输送。
朝鲜战争,美国在战略上错误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单方面认为中国不会直接派兵入朝作战。
朝鲜多山地,拥有制空权对于战争的影响不大,志愿军依然能够躲过敌军侦查,进行大范围大纵深的迂回穿插,对敌军进行歼灭作战。
只是打到三八线之后,韩国则平原较多,制空权就非常重要了,大规模的军队调动如果不能躲过敌军的眼睛,那么很可能就成了活靶子。
越南战争,越南是山地丛林地形,美国的空军与海军,基本上就是搞运输的,发挥作用的是美国的陆军。
美国先后投入六十多万军队进入丛林战场,这个时候,高科技作用发挥不出来,对地形的熟悉更重要。
伊拉克战争,伊拉克的地形是沙漠平原为主,这无疑是高科技战争的天然战争。
萨达姆的军事力量根本无处可藏,萨达姆将主力坦克兵团藏在沙漠之下,企图对美军登陆部队进行突袭,却很快被美国空军察觉,美国海军发射了大量的制导导弹,一举覆灭了伊拉克的精锐主力兵团,美国完胜。
用强大的海陆空一体化的火力输出终结了伊拉克的主力部队后,剩下的就是陆军进行布控形式的扫尾占领。
阿富汗战争,山地地形为主,苏联和美国都打过阿富汗战争。
苏联作战,以空军掩护陆军,陆军则依靠坦克装甲群,大范围大纵深地进行穿插,短时间就将阿富汗分割包围,随后就是拉网,对各个山区逐步进行打击。
美国作战,采取的是斩首战,以空军为作战主力,打击阿富汗的首都以及主要城市,再投送伞兵进行快速占领。
从打击效果看,美国不如苏联。
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战争,无论是局部战争还是全面战争,打掉敌方的眼睛就非常重要。
二战结束后,美国所发动的战争,事实上都是不对称战争。
被美国攻击的国家,既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也没有完整的兵种配置,这很不对称。
如果没有山河之险,没有山地丛林地形掩护,那么亡国必然。
如果有山河之险,被炸得面目全非,被炸到石器时代,也同样恐怖。
所以,千万不要迷恋某一类兵种,健全兵种非常关键,兵种越全,就越有作战的主动权。
如果伊拉克有大量的空军或者大量的地面防空部队,也不会盲目地挨打。
兵种不健全,陆军再多,也是活靶子,好比航空母舰没有护卫舰,坦克没有步兵跟随。
未来战争,不知道发生何时何地,一定要健全兵种,不论这个兵种的组建有多难,哪怕其它兵种少点,也不能缺了某一类兵种。
当然,这个兵种一定是现代化的高科技兵种,弄古代的兵种就没有意思了。
而要取得未来战争的胜利,那么就得多开发新的兵种形态,去打不对称战争。
用敌方没有的兵种对其进行攻击,往往会打乱敌方的部署,进而赢得战争。
二战时的人海战术钢铁洪流在现代战争里还有用吗?
战争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为了解决上一次战争遗留给军事将领们困惑的,二战也不例外。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相互间大残杀,交战双方实力接近,运用的战争技术也接近,比拼的是人力资源和经济消耗,从1915年起,战争进程胶着。号称一战“绞肉机”的索姆河战役,双方共投入兵力150余万人,伤亡人数达到了惊人的130余万,,是规模最大,伤亡最多的一场战役;其次是凡尔登战役,历时10个月,双方共投入兵力近100万,伤亡70余万,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在战争中,自古以来杰出将领赖以青史留名,自由驰骋的军事艺术平淡无奇,战争进程胶着失彩,就是靠机枪,堑壕,铁丝网给对方造成重大杀伤。
经被历史学家称为巴黎和会签订的二十年休战协议,1939年战火重燃,这一次杰出的德国军事将领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针对上一次大战机枪、堑壕、铁丝网造成的战争困局,以装甲化,摩托化配合以闪电战推出了新军事革命,让停留在过去战争记忆中的英、法、波兰、前苏联等国的军事将领惊愕得合不上嘴巴,在波兰出现骑兵挥舞马刀向坦克冲锋,在法国出现士兵静静呆在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后面无所作为,眼睁睁看着德国钢铁洪流突然从北面的阿登森林出现;在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大地上,前苏联几百万军队组织不起一场像样的抵抗,一触即溃,被分割、包围、被俘…
二战以后,侥幸的战胜国们很长时间心有余悸,德国的钢铁洪流和闪电战带来的战局瞬间突变留下的记忆实在太深,纷纷强夺纳粹德国留下的军事科技人才和成果,分享和汲取战争经验,大力发展坦克技术,
以前苏联的坦克为例,从T34开始,T54\55、T62、T64、T72、T80,一路升级;资料显示以前苏联为首的华约在欧洲部署有有7万辆以上的坦克,而北约的坦克数量最多只有1/3左右,可以想象什么叫钢铁洪流。同时战场上山呼海啸,生存时间以小时计的苏联士兵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各国军队规模扩大到惊人的地步,好多鼻屎大的小国动辄养百万军队,认为这样就可保证在未来的战争中胜券在握,高枕无忧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两伊战争中崛起的伊拉克装备了数量惊人的苏式坦克,加上有战争经验的众多老兵,让周边的阿拉伯兄弟们战战兢兢,瑟瑟发抖,总统萨达姆倚仗麾下的钢铁洪流和百万雄兵,自信心爆棚,入侵科威特,挑战文明世界的底线。大战前夕,各国军事评论家们吐沫乱飞,等待抗兵相加,坦克大战的好戏上场。
然而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再一次颠覆了军事评论家的战争记忆,让当时的超级大国前苏联也看得目瞪口呆,不难想象,如果苏美爆发常规战争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隐形战机首先踹门打掉伊拉克的战争预警系统,几千公里外发射的战斧导弹摧毁萨达姆的战争指挥体系和防空体系,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树梢超视距攻击伊拉克的战车坦克,双方士兵连见面放枪的机会都没有,说好的钢铁洪流呢?说好的军人意志比拼的人海战术呢?统统看不见战争就以伊拉克惨败结束…
于是海湾战争后另外熟悉的一景又出现了,各国争先恐后发展高技术武器,巡航导弹,隐形战机,精确打击,以争取在未来的高科技战争中强占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可能吗?《孙子兵法》在两千多年前就说到: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下一次战争的具体形态只有让下一次战争的胜利者告诉你……
科技是现代战争的核心竞争力答案?
谁拥有了科技优势,谁就能掌握军事主动,赢得制胜先机;谁忽视了科技进步,谁就会陷入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
唯有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紧紧抓住和用好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迎头赶上,奋起直追,才能点燃战斗力跃升的新引擎。
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人民军队建设和战斗力发展的贡献率。
为何有人说美军离开空军就不会打仗?
美军对空军依重程度很高,争夺制空权,必须是先进空军装备与出色飞行官,其他兵种是飞不起来。简单点说,美国缺少空军打不出著名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南联盟战争、利比亚战争等,美军没空军如缺少条腿,还去打别人,不被别人灭掉算幸运。
美国拥有强大空军,是称霸全球主力军,是巩固霸权最好选择,美海军或陆军想要资金研制新项目,那是不可能,空军优先,另其他兵种妒忌。美国主要是发展空军优势,f22和f35足以见证美国对待三军存在偏心。
美军四征战,空军立头功,每场战争空军打头阵,夺取制空优势,然后轮到地面部队向前推进。二战后,空军得到蓬勃发展,在战场上空军地位是其他兵种不能代替,空军是技术型兵种,一个国家表现是否强大,要看他们的空军发展水平如何,空军打击任何目标付出代价比其他兵种小,有先进战斗机,可威慑邻国不敢进犯,所以空军是各国发展主要任务。
陆军再强大没空军提供保护,被活生生炸死,现代战争,空军打输,这场战争很难力挽狂澜,只能让敌机狂轰滥炸。
空军不再辅助角色,是战争的主导力量,能灵活机动,可隐身、亚音速、超音速、可远程和超视距打击等。
上世纪,空军任务向陆军、海军提供支援,起到避免过多兵损失。随着时间推演,现代空军不仅能三位一体,还能单独完成不可能完成任务。
伊拉克战争,萨达姆手中没像样的空军,继续对美国叫嚣,还公开反美,让美国中情局嫁祸于他们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和伊拉克兵力悬殊,美国找各种借口对伊拉克进行屠宰,美军在空军配合下清除障碍,伊拉克撑不到一个月就沦陷,伊拉克主要公路上有各种被空对地摧毁坦克残骸,伊拉克军队没对美军造成很大损,反而阿富汗和美军交战,对美军造成一定的伤害。
以色列工业发展出色,加上军事科技领域取得很大成就,国土面积虽少,人口数量不够阿拉伯国家多,以色列凭着自己强大空军,打败很多阿拉伯国家。但以色列没制空权情况下,他们就不怎么样,如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围歼以色列190装甲旅轰动世界,证实空军战略性不缺少。
小编认为:有强大空军才自主空权,弱国空域是为强国免费开放天空。
谢谢阅读!如果认同我观点的读者请帮忙点赞关注支持一下,谢谢!如有不同观点或想补充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评论区进行讨论!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