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敬助,刘备让白马给庞统?
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战役中,夺取雒城之战是一场硬仗。这场战斗一直持续了一年,给刘备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这场战斗中,刘备遭受的最大损失,就是失去了得力军师庞统。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把骑乘的白马的卢让给庞统,使得庞统中箭而亡。这似乎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那么,庞统之死真的是因为天意吗?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庞统的死做了层层铺垫。他先是让诸葛亮出面,以书信的方式告诫刘备君臣,说通过算术推演,和夜观天象,都会发生对刘备军队不利的情况。而且这种不利情况,主要是应验在将帅身上,请刘备君臣在军事行动时多加小心。
在分兵攻打雒城的时候,刘备和庞统商议,由刘备攻打大路,庞统攻打小路。刘备这个时候再次提出,说夜里做梦。梦见神人手执铁棒击打自己的右臂,醒来还觉得疼痛。因此质疑此行是不是不佳。但是庞统一心想要速战速决,建立功勋,把攻打雒城的计划确定下来。
在临行时,庞统和刘备出兵的时候,庞统的坐骑突然马失前蹄,把庞统掀下马来。刘备见此情况,出于对庞统在战场上安全的考虑,主动把自己的坐骑的卢换给了庞统。谁知道此举却让庞统丢了性命。
雒城的敌军知道刘备军队分兵前来的消息,张任率领部下在落凤坡埋伏。他的部下发现庞统的坐骑与众不同,把他当成了刘备。于是张任的伏兵把庞统作为主要目标,乱箭齐发。结果庞统出师未捷身先死,命丧在落凤坡下。
在整个庞统遇难的过程中,刘备把自己的坐骑还给庞统,成了庞统遇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庞统不是因为刘备把自己的白马还给自己,就不会成为敌军眼中最明显的目标。正是因为敌军把庞统当成了刘备,庞统才承受了敌军的全部攻击,插翅难逃。的卢本身就有妨主的名声,庞统因它而死似乎是天意。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二、庞统的性格和刘备的姑息纵容决定了庞统的命运。其实与其把庞统的死归结于天意,还不如归结于他的性格。正是由于他的性格,才让他走向了死亡。庞统这个人相貌丑陋,但是神机妙算,很有军事才能。他在加入刘备阵营后,就为刘备出谋划策,提出夺取益州的方略。在张松等人的内应下,刘备顺利入川,发动了夺取益州的战役。
在战役开始时,庞统为刘备制定了上中下三策。刘备采纳了庞统的中策,很快打开了局面。虽然刘璋和他的部下拼死抵抗,最终也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虽然庞统在雒城之战中战死,未能看到刘备的成功,但是他对这场战役的胜利功不可没。
但是庞统有才智过人的长处,他也有恃才傲物,争强好胜的性格。他原本是准备投入东吴阵营的。他本是荆州本地的名士,和江淮一带的士人多有交往,有着“凤雏”的赞誉。他深得周瑜、鲁肃的赏识,还在赤壁之战时深入虎穴,向曹操献连环计,为火烧赤壁立下奇功。
可是由于他恃才傲物、不甘人下的性格,让东吴的主君孙权产生了反感。原本就是颜控的孙权,对相貌丑陋的庞统没有好感。只是在鲁肃的极力推荐下,才和他进行交流。当孙权和庞统谈起周瑜的才能时,庞统对周瑜不以为然。这让对周瑜十分推崇的孙权无法容忍,最终没有录用庞统。
在加入刘备阵营后,由于有诸葛亮和鲁肃的推荐,再加上刘备的器重,庞统很快受到了重用。他和诸葛亮一起担任军师中郎将的职务,为刘备的事业效力。但是,虽然在刘备阵营中受到重用,庞统的性格并没有明显的收敛,在很多场合还有变本加厉的趋势。
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刘璋亲自前来迎接。庞统在当时就建议把刘璋就地拿下,趁势夺取益州。刘备认为自己人心未附,这样做风险太大,拒绝了庞统的建议。葭萌关起兵后,在一次庆功宴上,庞统趁醉挖苦刘备说他夺取益州不是仁者之兵。
其实庞统这么说,是讽刺刘备当年不采纳自己的建议,直接擒拿刘璋来夺取益州。时到今日,刘备还是要起兵夺取益州,有口是心非的嫌疑。这让刘备当众下不来台,冲庞统发了火。虽然后来君臣重归于好,可是庞统恃才傲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落凤坡之战时,正是庞统恃才傲物、争强好胜的性格让他吃了大亏。在诸葛亮写信来好意提醒的时候,争强好胜的庞统却认为诸葛亮是想要阻止自己成功做的手脚。他听不进任何意见,一意孤行要立刻夺取雒城。
而在他的坐骑马失前蹄的时候,对于刘备换马的提议,他也是坦然接受。如果换成他人,是根本不会接受这个提议的。首先这匹白马是刘备自己的战马,十分神骏。作为臣子去换乘主公的坐骑,本身就有不敬的嫌疑。
其次,正如刘备所说,临阵眼生是会误人性命的。刘备将自己的好马与庞统交换,那么如果庞统的马眼生,误的就是刘备的性命。作为忠诚的臣子,当然要把主公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如果庞统认识到这一点,他就会坚决不与刘备换马。
可是我们发现,庞统根本对这些基本的人情世故都不以为意。他欣然换乘了刘备的战马,还立刻骑着它去战场上作战。可以说,除了庞统之外,整个刘备阵营中再也找不到第二人敢这样做了。正是庞统恃才傲物的性格,让他对君臣之礼不以为意,结果阴差阳错间成了刘备的替罪羊。
在庞统之死事件中,刘备自身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此人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但是对手下的约束过于宽松。他的手下一方面对刘备抱有忠心,但是另一方面在小节之处不以为意。这为刘备阵营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严重危害了刘备的事业。
除了刘备对庞统的纵容,对于关羽、张飞、刘封等人,刘备也有纵容之嫌。他对关羽自傲的性格不予约束,造成了荆州人士的众叛亲离。他对张飞虐待部下的毛病加以指出,却没有严厉监督令其改正。他对刘封十分喜爱,却对他年轻气盛的性格不予以纠正。
这一切带来的后果就是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丢失了荆州。关羽自己也在大军离散后,走麦城被东吴擒杀。张飞则是在出兵夷陵之前,被手下暗害。刘封更是因为欺凌孟达,使得孟达叛逃,上庸丢失。这些灾难的发生,都与刘备管教不严,姑息纵容有关。如果刘备对庞统稍加管束,庞统也不会和他换马,战死在落凤坡下。
结语:在夺取益州的战争中,庞统之死是刘备遭受的最大损失。庞统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有凤雏之称。但是在雒城之战时,由于庞统和刘备换乘了坐骑,被张任的伏兵当成了刘备,被乱箭射死。
庞统的死似乎是天命,他的死早就注定。但是我们如果把整个事件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庞统的死因是他自己恃才傲物、争强好胜的性格,和刘备的姑息纵容。由于庞统的性格,让他毫不在乎地与刘备换乘战马,由于刘备的姑息纵容,助长了庞统的错误举动,最终使他成了刘备的替罪羊,命丧疆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为何说唐僖宗荒唐的击球赌三川是唐朝亡国的伏笔之一?
广明元年三月,大明宫的马球场内,少年天子唐僖宗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一场马球,当时的他是怎么也没有想到,看完这场比赛之后,自己的人设,在未来的历史书当中,便算是彻底地崩塌了。
敬瑄因令孜得隶左神策军,数岁,累迁至大将军。令孜见关东群盗日炽,阴为幸蜀大计,奏以敬瑄及其腹心左神策大将军杨师立、牛勖、罗元杲镇三川,上令四人击赌三川,敬得第一筹,即以为西川节度使,代安潜。
咱们现在的人,在提到晚唐时期的唐僖宗之时,往往会用“荒唐”二字来形容这位少年天子,而大多数人佐证这个“荒唐”说法的,便是《新唐书》、《资治通鉴》中描述的“击球赌三川”这个梗。
毕竟国家大事,你唐僖宗通过打马球,按照先进球的先挑选,你当这是卖白菜呢?
唐僖宗是个不靠谱的小顽童,便成为了后世人们的共识,而“击球赌三川”这事儿也成了一个极不靠谱的闹剧。
然而,当咱们靠近历史,仔细探看那段过往之时,便不难发现。
这里面的水其实还真是挺深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说这场比赛,为唐朝灭亡埋下了伏笔,一点儿也不为过。
接下来,咱们来一点点捋清这个事儿。
唐朝的宦官首先,咱们先从唐朝的宦官们开始说起。
熟悉那段历史的小伙伴们,对于唐朝那群身残志坚的宦官群体们一定不会陌生,这帮宦官们,很暴躁。
那么中晚唐时期的宦官到底嚣张到了什么程度呢?
杀大臣、杀王、杀妃,甚至杀皇帝,即便被后世影视剧捧上天的明代宦官们,跟唐朝宦官比嚣张,都要恭恭敬敬地献上卑微的膝盖。
在大明宫内,宦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这个群体所组成的江湖之内,自然不会缺乏火爆的宫斗剧情。
别看人家是宦官,因为身体缺陷不能生育子嗣,但唐代的宦官也是有家族传承的,不少宦官通过自幼抱养、认养干儿子,逐渐形成了不输于士族门阀的名门宦族。
唐朝后期宦官那么牛,除了手控兵权之外,那些旁枝错节、规模庞大的宦官世家,他们背后所掌控的恐怖势力,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因此,唐朝的不少皇帝被这些宦官世家们扶持上去之后,个人能力倘若不怎么突出的话,基本过得跟傀儡没太大区别。
但到了唐僖宗这一代之时,这个世人口中的荒唐昏君,最终却趟出了一条不同于前人的路子。
嚣张的“阿父”唐僖宗时期,重用了一个自己的人——田令孜。
任人唯亲这事儿,本身没什么错,但后世很多人都认为唐僖宗重用宦官,而且还呼喊这位为“阿父”,那就有些过分了,实在是令人不齿。
但如果咱们换位思考的话,唐僖宗虽然是个皇帝,但毕竟也是人呀,是人就有感情,而他与田令孜的感情,确实非同一般。
年幼时期的唐僖宗,在十六王府那个未来皇帝孵化中心之时,整天面临着残酷的宫斗,步步如履薄冰,处处提防小心。唯有身边这个年长的宦官,对他贴心照顾,处处为他着想,让他感到了莫名的信任和温暖。
因此,当他登基之后,便火速提拔了自己的亲信田令孜,令他担任左神策军中尉。
这在当时,等于是平步青云般的升迁了,但在宦官世家们眼中,本来规格挺高的朋友圈里面,突然闯进来一个不速之客,破落户,太不适应了。
当时的宦官门阀,最有代表的便是杨氏。对于这种暴发户,杨氏门阀并不买账,对于田令孜的嚣张,代表人杨复恭给予了积极反击,打脸还是打脸。
令孜颛威福,斫丧天下,中外莫敢亢,惟复恭屡与争得失,令孜怒,下迁飞龙使,复恭乃卧疾蓝田。
最终,不爽的田令孜借机排挤走了杨复恭,但这也算田令孜是迈出了自己在宦官圈子里,彻底社会性死亡的一步。
田令孜的背后是唐僖宗,而唐僖宗利用田令孜向宦官门阀开刀,扩张皇权,自然难免与宦官门阀们结梁子。
但当时的他是怎么也没想到,这梁子一旦结下了,最终竟然要了大唐的命,最直接的表现便是三川乱。
三川三川是宦官在外面的势力延伸,朝廷内部明枪暗箭,最终影响了三川的稳定。
在唐朝,宦官们想要在朝廷里面立足,有一个很现实的潜规则,那就是结援、培养强大的藩镇,作为自己在朝廷外面的依仗。
往往宦官们跟朝臣或者宦官内部PK的时候,朝廷外面的强藩会发出表章,希望朝廷认真考虑某某的建议,不然怎么、怎么滴!
这种赤裸裸的威胁,在中晚唐时期,那可是相当的好使,因此,历任宦官掌权之后,首要的事便是培养、安插外地的藩镇节度使,将其纳入自己的圈子之内,成为自己在朝堂上的博弈筹码。
在当时,南面的黄巢军依然坚挺,北面的沙陀军不断反击的情况之下,田令孜选择了给自己也给自己的老大——唐僖宗留条后路,将手伸到三川去。
于是就发生了所谓的“击球赌三川”这个事儿。
按照历史书来讲,当时西川、东川、山南西道这三个地方的节度使职位摆出来了,唐僖宗将这三个职位按照进球顺序,让对方挑选,很多人推测这就是一个走过场。
毕竟陈敬瑄、杨师立、牛勖及罗元杲都是田令孜的心腹,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从后面杨师立因看不惯田令孜、陈敬瑄等人作乱,罗元杲被分配到河阳这个战略炮灰位置来看,当时这四个人虽然都是依附宦官,但应该并不是属于一个阵营,而是宦官门阀与田令孜之间争夺三川的名额。
作为老大的唐僖宗,在无法与宦官们翻脸的情况下,最终做出了一个看似荒唐,但充满妥协的办法——打马球。
这就能合理解释了,为啥朝廷将如此重要的事儿,用如此儿戏的办法来处理了。
最终的结果是陈敬瑄夺得头筹,掌控最重要西川之地的田令孜,获得了胜利,而宦官门阀的代表杨师立虽然次了点,得到了东川节度使,但也是大家能够接受的就结果。
在黄巢大军压境,唐僖宗、田令孜和宦官门阀们,第一次达成了默契。
随后,黄巢攻占长安,蜀地成为了战略大后方,从蜀地源源不断派出的黄头军,成为了当时反攻长安的一大主力军。
而从唐僖宗在蜀地以及最终顺利地回到长安来看,当年“击球赌三川”的策略,看来还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它至少拯救了岌岌可危的大唐,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三川的势力划分只是在危急时刻,宦官门阀与皇权的一次妥协,当黄巢军退出长安之后,大明宫内部的气氛,便再次剑拔弩张起来。
丢失的蜀地为了巩固皇权同时争回被河中节度使霸占的盐池暴利,田令孜鼓动着朝廷派出神策军跟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干了一把。
这一把要是干赢了,朝廷养军、养大臣的小钱钱就有了,然而,他们就没想想,河中以及后面河东军背后的势力是谁?
那可是宦官门阀努力维系的力量,从杨复光在河中誓师抗击黄巢,再到几番拉拢李克用南下助攻,杨氏宦系在河中、河东可是下了血本的,能让朝廷击败了自己最大的翻盘筹码?
最终,朝廷大军在河中、河东军联合攻击之下,一战崩盘。
河中、太原之师与禁军对垒于沙苑。十二月辛亥朔。癸酉,官军合战,为沙陀所败,硃玫走还邠州。神策军溃散,遂入京师肆掠。乙亥,沙陀逼京师,田令孜奉僖宗出幸凤翔。
打了败仗,自然要有人背锅,而等了许久的宦官门阀趁机一拥而上,最终逼得唐僖宗下令罢了田令孜的神策军中尉,从中央将其迁到了地方,很多人说唐僖宗终于摆脱了厌恶已久的田令孜控制,但咱们从朝廷对田令孜的“处罚”来看,让他回到势力老巢西川养老,也不失为唐僖宗对田令孜的最后的一个保护。
失败了,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呀。
以十军观军容使、开府田令孜为剑南西川节度监军,以内枢密使杨复恭为神策左军中尉。
最终,这次皇权与宦权的争夺,以唐僖宗落败告终,本来三川之地还在朝廷控制之内,一切都是窝里闹,不伤元气。
但令唐僖宗没有想到的是,东西川真正的争夺,才刚刚开始。
田令孜曾经掌控着东、西两川之地,后来东川高仁厚又被杨复恭暗中争取了过去,山南西道也重新回到了杨氏的手中,田令孜的西川,想必不日也会到手,这个时候的杨复恭志得意满。
但光启二年三月,高仁厚被陈敬瑄所杀,朝廷派出的东川新任节度使顾彦朗(杨复恭的人)又被拒在剑门,不让进去。
这可就让所有人都上火了,田令孜这是想干嘛?你就算想自保,也得看看你哥的情况呀。
最终,在唐僖宗的下令之下,令双方讲和,田令孜、陈敬瑄被迫放弃到手的东川,向杨复恭示好,退让。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西川,依然保持着非常恭顺的态度,该向朝廷缴纳的赋税,一点儿也不少,朝廷让干嘛就干嘛,一切仿佛都在唐僖宗的控制之中。
然而,底下的摩擦却始终没有断绝。
在已经掌控了山南西道、东川的杨复恭步步进逼之下,田令孜最终下了一招臭棋,召唤义子王建。
这招原本想招外援,结果引进了一头饿狼的做法,最终让田令孜最终自食恶果。
发现不对的田令孜及时阻止王建前来,但已经看到希望的饿狼,怎么可能停止自己的脚步,最终王建开始与西川军鏖战起来,而一旁不嫌事大的东川方面,还不停地给朝廷上表,说王建是个好同志。
最终,王建的表现,确实亮眼,攻占了西川之后,顺带着把东川也给拿了,当起了晚唐时期的“刘备”。
大唐挽歌蜀地的丢失,奏响了大唐的挽歌。
先前大唐依靠东南诸道输入粮秣,但随着东南各藩镇作乱、独立,造成了南方的粮秣无法供应关中,而唯一能够依靠的蜀地突然丢失,这就使得大唐顿时陷入了断粮、没钱的窘迫境地,日后唐朝中央日益衰微的根源就在于经济枯竭,无力蓄养捍卫王权的军队,无力策划维持天下的大政方针。
没有蜀地的大唐,也失去了退保关中的最后退路,昔日这个辉煌无比的王朝,最终走向了衰落、灭亡,再也无法挽回......
很多人都向往去西藏旅游?
西藏,人间的天堂。
西藏藏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幅圆辽阔,资源丰富。雪峰雄伟壮观,风光神奇瑰丽。文化丰富灿烂,民俗神秘纯洁。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候恶劣,溫度低下。但风光奇丽,民俗神秘。吸引着人们视去一次西藏为最高愿望。
西藏瑰丽风景颇多,任随走进哪里都有一种人间天堂之感。
湖泊湖水湛蓝。有称为三大圣湖的"羊卓雍措","纳木措″,"玛旁雍措″湖。当你走近湖泊,一种纯净的湛蓝之感会让你窒息。更有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宝瓶在羊卓雍措湖中的寻找,显的更加神秘。
西藏名胜古迹较多。布达拉宮,大昭寺,小昭寺,八廓街等。朝拜布达拉,回首大昭寺,拨开尘纱,穿越神秘文明。布达拉宫的辉煌文明自不必说,其大昭寺的历史和释迦牟尼8岁的等身像就足以让人自豪一辈孑。笔者在大昭寺见证了僧人给释迦牟尼换新装。有人等三月五月还见不到。因不随便开放,为保护文物不受损,釆取的措施。当时有几个藏族老人泪流满面。按他们的习俗见到释迦牟尼8岁的等身像就是见到了佛祖释迦牟尼,是一身的荣耀和幸福。
大昭寺门前有很多千里之外来的的信众,每天在门前长拜。这是一种信仰,坚毅的信仰。
有人穷其一身也要去西藏。除了目睹雪峰,圣湖,布达拉宫外,就是要亲眼见见民族神秘的风俗。
宋代的八贤王是怎样一个人?
所谓的宋代‘八贤王’,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文学人物,一个是历史人物。文学中虚构的‘八贤王’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赵德芳,历史中真实的‘八贤王’指的是宋太宗赵光义第八子赵元俨。
八贤王八王爷,被人称为“八贤王”,是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三侠五义》、《杨家府演义》和《万花楼》中的人物。
熊大木《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戏剧《贺后骂殿》中的“八王爷”则署名赵德芳 ,这是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太祖临终前传位给其弟赵光义,赐其赵德芳金锏一把,朝中如有不正之臣得专诛戮,曾多次救杨家将众人。《杨家府演义》中的“八王爷”署名是赵德崇(这是宋太宗长子赵元佐的原名)。
石玉昆《三侠五义》里,“八王爷”小说第一回就出场了,他是真宗的亲弟弟,又叫八大王、贤王爷,他住在南清宫,妻子狄娘娘,“狸猫换太子”的时候陈琳救下小仁宗抱到南清宫交给八王爷抚养,后来过继给宋真宗继承皇位。历史上真宗的弟弟中被称为“八大王” 、“贤王爷”的是太宗第八子赵元俨。
“八王爷”是由宋初宗室赵元俨(人称“八大王”)、赵元佐(宋真宗赐他带剑上殿和诏令上书不称名的待遇)等人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八贤王”这个虚构人物不仅增加了《杨家将》、《贺后骂殿》、《三侠五义》等故事的戏剧性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贪的心理要求。
宋代的八贤王是怎样一个人?八贤王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
八贤王之称得之于太宗第八子元俨。此人“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时入呼之日“八大王”。在仁宗即位后,他被称为是八王爷,皇帝对其亲近有加,但他当时为了避嫌,深居简出,不干涉朝政之事。
虽然,这八大王的作为与八贤王的故事相距甚远,但他的事迹影响、丰富了八贤王的传说,还是有可能的。
总之,“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
在民间传说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为什么当时不是他继位?虚构的‘八贤王’赵德芳,他在历史上的真实身份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他为什么没有继位呢?
其实赵德芳是最有机会继位的,太祖皇帝赵匡胤病逝当晚,并没有指定继续人选,当时宋皇后第一时间紧急让太监王继恩叫赵德芳进宫继位。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王继恩竟然违背宋皇后的意思,直接去晋王府找赵光义。因此赵光义第一时间进入宫中,掌握宫中一切权力,顺利地从他死去的哥哥那里接过皇位。
最后赵德芳的结局是在23岁时突然死亡,宋史中的死因竟然是因为吃肥肉而死,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很多历史专家认为赵德芳极有可能是宋太宗毒死的!
再来看看历史上的‘八贤王’赵元俨,他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八子。宋太宗一共有九个儿子,除了第九子赵元亿早死,其余八子全部成年。
赵光义原本准备让长子赵元佐继位,但赵元佐因为看到父亲陷害赵光美(赵光义弟弟),在没办法阻止的情况下竟然疯了。
之后赵光义又准备让二儿子赵元僖继位,可是赵元僖竟然被自己的小老婆给毒死了(原本小老婆是要毒死大老婆的,可惜赵元僖突然要和大老婆喝交杯酒,被误毒死了)!
最后的结果是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赵恒继位了,他就是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
作为老八的赵元俨也就失去了继位资格,但是赵元俨是赵光义九个儿子中寿命最长的,在宋真宗去世后,赵元俨继续活了22年!
总结:“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24孝的故事全集?
二十四孝故事:0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二十四孝故事: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二十四孝故事: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二十四孝故事: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种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二十四孝故事: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二十四孝故事: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二十四孝故事: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二十四孝故事: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二十四孝故事: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
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二十四孝故事: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二十四孝故事: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二十四孝故事: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
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二十四孝故事: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二十四孝故事: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二十四孝故事: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
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十四孝故事: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二十四孝故事: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琯,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二十四孝故事: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二十四孝故事: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二十四孝故事: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二十四孝故事: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二十四孝故事: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二十四孝故事: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二十四孝故事: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
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