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斩蹋顿,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张郃都是怎么死的?
五子良将是曹操手下五员大将,分别是:张辽、于禁、徐晃、张郃、乐进,因为正史和三国演义的不同,正史是指真实的历史,而三国演义只是这部小说中的描述,有可能与正史相同,有可能与正史不同,这里就五子良将在正史中和在演义中的死法有何不同做一个说明。
在正史中,五子良将地位最高的是于禁,其次是张辽,再次是张郃,再次是乐进,最后是徐晃,这是他们大概的地位与能力排名。
在三国演义中,五子良将中武艺最高的是张辽,其次是徐晃,再次是张郃,再次是乐进,最后是于禁,这是以他们的武艺高低来排名的。
五子良将
一、张辽
张辽最早是丁原的手下,丁原受到何进征召进京,张辽被派出去招兵,丁原被杀后,张辽招兵回来就投降了董卓,董卓被吕布所杀,张辽又跟随了吕布,吕布被曹操所杀,张辽就率领手下士兵投靠了曹操,正史上张辽是主动投降曹操的,而三国演义却中把张辽的投降还弄个插曲,说张辽不愿意投降,还是刘备与关羽求情才投降的,实际上正史没这回合,正史上张辽投降曹操是主动投降的。
正史上的张辽远远超过三国演义中的张辽,正史上的张辽是曹操手下最勇猛的将领,因为合肥之战,张辽率领800勇士就打得坐拥十万大军的孙权狼狈不堪,除此之外,张辽还在白狼山之战斩杀乌桓单于踏顿,勇闯天柱山斩陈兰、梅成,张辽在曹操去世后被封为前将军,晋阳侯。
正史上张辽的死法是:正常去世,死于公元222年,享年53岁。
张辽晚年的时候仍然镇守边疆,在驻守雍丘的时候得了病,曹丕非常关心张辽的病情,不断派出使者慰问,同时还请御医为张辽医治,但张辽的病一直没好,而且张辽还抱病与东吴军队交战,孙权听说张辽在,仍然很忌惮,还记得自己7年前被张辽打得心惊胆战的合肥之战,在广陵之战,张辽、王凌等人击败了吴将吕范,随后不久就病逝在江都。
张辽
演义上张辽的死法是:被东吴将领丁奉一箭射中腰部,不治而死。
演义中的张辽只能算一个二流武将,明明正史的一流武将被三国演义所黑成二流武将,三国演义中的张辽七八十回合能战平太史慈,五十回合能战平张郃,五十回合战平凌统。
最终张辽随曹丕伐吴,但是所部军队被吴将徐盛所击败,曹丕于是逃跑,张辽为了保护曹丕,主动迎战东吴将领丁奉,却不一小心被丁奉一箭射中了腰部,回营之后张辽就因为伤重而去世,这就是张辽在三国演义中的死法。
二、于禁
于禁最早是济北相鲍信的手下,鲍信是曹操早年起兵的生死兄弟,与曹操并肩作战时战死,之后于禁就被介绍给曹操,成为曹操手下一员战将,于禁的特点是老成持重,对曹操非常忠心,在军队中威望很高。
于禁
于禁一生立下很多战功,跟随曹操参与了讨伐吕布之战、讨伐张绣之战、官渡之战,单独率军参与了博望之战、天柱山之战、平定昌豨之战,还夺了朱灵的兵权,公元216年于禁就被曹操封为左将军,并且有假节钺的权力,这是曹操时代唯一一个有假节钺权力的将领,也是曹操时代除了夏侯氏和曹氏之外,地位最高的外姓将领。
正史上于禁的死法与三国演义中的死法是一样的,都是在曹操的陵墓看到了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的画像后,羞愧发病而死。
于禁本来是五子良将中地位最高,也最受曹操器重的外姓将领,但是于禁在与关羽的襄樊之战中表现非常不好,在战争中被关羽打败并且俘虏,然后于禁投降了关羽,关羽押到南郡的江陵城看管,而和于禁一起被关羽所俘虏的庞德却宁死不降,被关羽所斩杀,正是因为有庞德的英勇就义,就显得于禁贪生怕死,导致于禁晚节不保。
于禁之后的经历比较传奇,襄樊之战后期,孙权派出吕蒙、陆逊等人偷袭荆州,吕蒙拿下了江陵城,于禁之后被孙权所解救,因为当时孙权想要联合曹操一起对抗蜀汉,所以为了表示对曹魏的忠心,孙权把关羽的首级献给了曹操,然后在后来又把关羽俘虏的于禁还给了曹丕。
于禁与关羽
曹丕见到于禁已经是襄樊之战的2年之后,于禁由于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加上年龄也大了,所以头发胡子都白了,曹丕见到于禁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责备于禁,反而安慰于禁不要往心里去,然后安排于禁到曹操的陵墓去祭拜,于禁来到曹操陵墓后,看到了陵墓的墙壁上画着关羽俘虏于禁、于禁投降而庞德则宁死不降的画,于禁本来内心就有羞愧,看到这画后就明白了曹丕的心思,于是不久之后就羞愧而死。
于禁虽然是羞愧而死,但算是曹丕故意害死的,曹丕这个做法有点不厚道,朝堂之上装大度,实际内心里还是在乎于禁投降,然后故意羞辱于禁,士可杀不可羞辱的这个道理谁都明白,这摆明了就是想要于禁死,于是于禁就死了,这帐得算到曹丕头上。
三、徐晃
徐晃最早是黄巾起义军余部白波军将领杨奉的手下,后来杨奉投降了李傕,之后又协助汉献帝逃到洛阳,曹操迎立汉献帝之后,徐晃就投靠了曹操,之后就成为曹操手下的将领,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徐晃曾在徐州之战中打败刘备,在官渡之战中与关羽、张辽一起击败颜良,在延津之战中徐晃击败了文丑。
徐晃
随后徐晃参与了曹操平定北方之战,还跟随夏侯渊参与了平定关中与雍凉的战争,还参与了讨伐张鲁之战和汉中之战,徐晃还参与了襄樊之战,并在襄樊之战中击败了威震华夏的关羽,解了襄阳与樊城之危,是襄樊之战的头号功臣。
曹操去世之后,徐晃被曹丕封为右将军,逯乡侯,参与了曹丕三次的伐吴之战。
徐晃在正史上的死法是:徐晃死于公元227年,因病去世,善终,属于正常死亡。
徐晃在三国演义中的死法是:随司马懿讨伐孟达,在城下叫阵时,被孟达一箭射中额头,随后不治而亡。
三国演义中的徐晃死法算是最离谱了,徐晃在三国演义中只是个二流将领,能与曹营头号将领许褚战平,但是被颜良二十回合打败,明明正史上是徐晃打败了颜良、文丑,到三国演义中就反了过来,把徐晃贬得不行了,就连徐晃的死法也是最不可思议和离谱的。
徐晃与司马懿一起讨伐准备叛乱的孟达,当徐晃率军叫阵时,被城墙上的孟达一箭射中了额头,徐晃又不是傻子,身为将军,怎么会站在敌人的射程范围之内呢?傻傻地被敌人一箭就射死了,这是不能理解的,以徐晃的武艺,在三国演义中,三个孟达加在一起也不是一个徐晃的对手,就这么容易就被射死了,算是子五良将中死得最窝囊的将领了。
徐晃
四、张郃
张郃最早是冀州牧韩馥的手下,韩馥把冀州让给袁绍后,张郃就成为袁绍的手下,在官渡之战中,张郃向袁绍进言要派重兵救援乌巢,袁绍不答应,反而让张郃率军攻打曹营,张郃担心被郭图陷害,于是率军投降了曹操,成为曹操手下大将。
张郃在曹操手下也是战功累累,跟随曹操参与平定北方之战,讨伐过陈兰、梅成,参与过渭南之战,多次击败马超的军队,随曹操参与平定张鲁之战,随后张郃在巴西之战中输给了张飞,还随曹操参与了汉中之战。
张郃最有名的战役应该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的街亭之战了,张郃在街亭打败了马谡,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功尽弃,于是退兵,这是张郃一生最大的功劳,但是,张郃的死也因为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
张郃在历史上的死法和在三国演义中的死法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不同的是正史上的张郃是在木门道追击诸葛亮时,膝盖上中了一箭,随后伤重而死,三国演义中则是张郃中了乱箭,当场身死。
张郃
还有一点不同就是,正史上张郃是不愿意追击诸葛亮的,因为诸葛亮每次退兵都有后手,第二次北伐时魏将王双也是追击诸葛亮被射杀,但是司马懿逼着张郃一定要追击诸葛亮,结果张郃就死了,所以司马懿有借刀杀人的嫌疑。
而三国演义中的张郃却是主动追击,司马懿问谁能追击蜀军,然后张郃说他能追,张郃还想靠此立功,结果呢,还被魏延以诈败之计引入包围圈,中了蜀军埋伏,当场被射杀,三国演义中的张郃感觉就是头脑简单的一个人,这是与正史的区别。
五、乐进
乐进是五子良将中,唯一一个一直跟随曹操的将领,乐进早年出来参军就投靠了曹操,虽然作战勇猛不断得到升迁,在正史上,乐进是一个被忽视的将领,事实上,乐进的勇猛不亚于张辽,乐进在曹营有很多功劳,最多的就是先登之功,啥叫先登之功?就是第一个爬上敌军的墙壁,这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
乐进
乐进还在战场上阵斩过两员大将,一是南皮之战斩杀袁谭手下大将严敬,二是乌巢之战斩杀袁绍手下大将淳于琼,阵斩敌将的功劳不是人人都有的,但乐进有两项,其他一些幼小的战役,乐进就有很多战功,由于乐进去世得早,显得很低调,再加上三国演义中也是把乐进写得很低调,所以感觉乐进能力不强,其实乐进的能力并不弱。
乐进在正史上的死法:公元218年,乐进病逝,正常死亡。
乐进在三国演义中的死法:乐进中了甘宁的暗箭而退场,不知道是死是活,没有记载了。
乐进在三国演义中的最后一战发生在合肥之战后,张辽、乐进、李典三将迎战吴将凌统,先是凌统与乐进单挑,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于是曹操派出曹休放暗箭射凌统,射中了凌统的马,凌统落马,乐进就来刺凌统,结果吴营中的甘宁也射出一箭,一箭射中了乐进的门面,乐进和凌统都受了伤,然后分别被自己人救回营中,之后三国演义就没有乐进的任何记载了。
三国演义本来就是小说,估计作者也不能把每个人的结局都写下来,有些人不写也实属正常。
为何仅仅四十回合败给夏侯惇?
吕布是三国中最强的武将,我们在《三国演义》中见识过这员将领的风采。他弓马娴熟,号称飞将,在虎牢关下,杀得诸侯军狼奔鼠窜。最后,还是刘关张三人一起出马,才战退了吕布。到了濮阳之战时,吕布和许褚交手,曹操说,吕布非一人可胜。一下子就派了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五人助战,这才战败了吕布。从这些场面,我们可以想见吕布的骁勇,不愧是被人称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吕布作为一路诸侯,和曹操和刘备争雄,当然有着自己的班底。在他的部下中,文有陈宫,武有高顺,这都是他的资本。在武将中,吕布有八健将,这八员健将的以张辽、臧霸为首,还有郝萌、曹性、成廉、魏续、宋宪、侯成六人。而高顺的位置有在这八人之上。我们知道,张辽后来投降曹操,成为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之首,在逍遥津八百破十万,打得东吴从孙权以下闻风丧胆。而高顺的位置又在张辽之上,那为何在徐州之战中,与夏侯惇单挑,交战四五十合就抵敌不住,败下阵来呢?
这里主要的原因有几个。第一个,是夏侯惇的武勇出众。在曹操的部下中,最得到曹操信任的将军就是夏侯惇。在曹操刚起兵的时候,夏侯惇就投身曹操的手下。由于夏侯惇的武勇是最初武将中最高的。在这些武将中,只有夏侯惇是唯一敢和吕布单挑,还能够全身而退的。这在同辈的武将中是很值得自豪的了。在荥阳城外,夏侯惇就和吕布交手,虽然抵挡不住,可也飞马而退。
在后面的场景中,我们还多处看到夏侯惇的出场。夏侯惇和关羽的交手也耐人寻味。在下邳之战中,夏侯惇在诈败引诱关羽追赶后,伏兵包围关羽。关羽被围后,奋力杀退阻挡的徐晃、许褚两人,想突围回下邳。但是,却被夏侯惇截住厮杀,直到日晚也无法突围。
在关羽斩了颜良之后,夏侯惇依然对关羽毫无惧色。在黄河边为了他手下的秦琪报仇,夏侯惇亲自挑战关羽。从以上的种种情节来看,夏侯惇的武艺在曹军中算是上乘的。因此,夏侯惇与高顺作战,敢于单挑并战胜他。
第二个原因是吕布军中,将领的单挑能力普遍偏低。在吕布军中,由于吕布的武艺出众,掩盖了吕布军中的将领单挑能力差的缺陷。如果我们对吕布的将领盘点一下,就会发现,除了张辽之外,没有一个将领有单挑胜绩的。
我们先看在那八健将中,没有单挑战绩的。曹性是偷袭夏侯惇,射瞎了夏侯惇的右眼,接着被重伤的夏侯惇一枪刺死,这个将领不要说单挑,连逃命都不合格。还有个逃命不合格的是成廉,也是在逃命中被乐进一箭射死。侯成是被吕布责罚,背叛吕布,在白门楼生擒吕布的人,后来下落不明。
我们再来看看剩下有单挑战绩的。先看臧霸,他的最佳战绩是和曹军的乐进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乐进在曹军中的武艺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排名八健将领班的人物也就这种水平了。
郝萌是和张飞单挑过,他是在曹操刘备一起围攻下邳的时候,出城去找袁术求救的途中,与张飞相遇的。书中写道,只一合,就被张飞生擒。这种水平实在让人齿冷。
最后剩下的宋宪和魏续在投降曹操后,参加了官渡之战。在和颜良的交战中,宋宪第一个出马,和颜良战不三合,被颜良手起刀落斩了。魏续自不量力,要为宋宪报仇。结果颜良更不答话,交马一合,照头一刀,劈魏续于马下。
从这些将领的表现来看,吕布手下的将领单挑水平之低,让人意外。这只说明一个原因,那就是吕布的问题。吕布作战喜欢亲自冲锋陷阵,由于他的武艺超群,往往可以战无不胜。
可是,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他的部下缺乏实战锻炼的机会。而且吕布不但是一员猛将,还是他这个集团的君主。所以吕布也不可能向他们传授武艺。这样一来,吕布的手下将领,除了向其他人学习,就是靠自己的领悟。结果,吕布的武艺虽高,可是他的手下将领的武艺水平反而降低了。
那么,张辽为何是一个例外呢?我们可以看到,张辽后来成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曾经在白狼山单骑闯阵斩了蹋顿单于。后来在对吴作战中,和太史慈、凌统交过手,表现出了单挑的才能。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在刚开始的时候,张辽的武艺并不高。在白马之战中,他被文丑轻易杀败。后来他的武艺为何突飞猛进了呢?这是因为关羽的传授。在曹营中,关羽只有两个人作为朋友,一个是张辽,一个是徐晃。关羽对他们的武艺做了指点,这才使得两人的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在襄樊之战中,徐晃还专门向关羽道谢,说当年的教诲,永志不忘。
后来张辽单枪匹马冲入乌桓军中,阵斩蹋顿单于,就是关羽斩颜良的翻版。可以说,如果没有关羽的教授,张辽的武艺也不会太高,最多和臧霸一样,和乐进比肩。
我们从上面八健将的水平就能够看出高顺的武艺了。以和吕布能够交手的夏侯惇,在四十回合打败高顺是轻松平常的事了。
结语:
吕布虽然是三国时期的一方诸侯,以骁勇善战著称。可是,他的手下的水平并不高。这是因为吕布不注意培养手下的军事能力造成的。吕布作战喜欢亲力亲为,在濮阳之战中,他的手下没打几个回合,他就亲自冲出来,打跑了对手。这就使得手下缺乏锻炼的机会,没有提升的空间。
再加上吕布是一方君主,他也不会去给自己的部下传授武艺。这使得他的部下无法得到他的真传。最终造成了吕布武艺高强,他的手下将领反而水平低。这使得吕布在战争中疲于奔命,最后双拳难敌四手,被曹操和刘备联手所灭。夏侯惇是曹操手下有数的大将,武艺水平较高,面对水平较低的高顺,四十回合取胜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何评价张辽的军事能力?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原系吕布手下八健将之一,后降服曹营,成了“五子良将”之一。
善于率兵打仗的张辽,本身武艺高强,计谋周全,品性忠正,抚慰将士,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每次征战,身先士卒,勇猛顽强,无坚不摧,终成曹魏一代名将。
作为前锋出战,张辽手持曹操麾旗,壮气奋发,引军突击,率军大破乌桓,斩单于蹋顿于阵前,为统一北方,贡献了军事才华。
屯军长社时,军中忽有谋反者起事骚动,半夜惊乱起火,全军尽受其扰,张辽镇静自若,亲率兵数十人,守立于阵中,稳住了阵脚,随即擒获首谋者,并将其杀除,动乱亦告平定。
合肥之战,张辽带800将士冲击东吴孙权亲率的10万大军,曾打到孙权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吴军披靡溃败。
后又以7000之众大破10万东吴大军,还差点活捉了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逍遥津,声名由此大噪。
曹丕登基,仍令张辽防守东吴,屯驻雍丘染病期间,孙权依旧对其非常忌惮,张辽不负众望,抱病击破吴将吕范,222年,在江都病逝,谥刚侯,享年54岁。
张辽止啼,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传奇典故,本人亦为历代所推崇,成为古今64名名将之一,军迷们心中的战神。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2018年3月16日于杭州。
简述曹操北定四州?
建安七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并。
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操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县)。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邺城遂被曹操攻破。 第二年正月,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州平定。于是,曹操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 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 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河北蓟县)。时正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曹操从无终人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尚有微径可寻”的路线进军。在田畴的引导下,曹操大军登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带),“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 八月,二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敌军军势甚盛。曹操登高了望,见敌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将张辽为前锋,乘敌阵稍动之机,向敌军发动猛攻。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这时,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不久,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诸将不明所以,曹操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 十一月至易水,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贺。同年郭嘉因水土不服、气候恶劣、日夜急行操劳过度,在曹操北归前病逝。归程途中,《曹瞒传》曰:“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曹操收编三十万青州兵成就了霸业?
魏武帝曹操之所以能够削平诸侯、一统中原,靠得就是“足食足兵”的原则,而“足兵”的要义,便是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属于曹操的军队来路有很多种,其中有一支生力军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自组建之日起便独立成军,终身只效忠曹操一人而已,在他死后立刻哗变逃散。这支“奇葩”的部队,便是名声赫赫的青州军(又称青州兵)。
青州兵由汉末黄巾军残余转化而来。自黄巾军起事失败后,其残余部队转战各州,其中青、徐两州的黄巾余部作战尤其勇猛,坚持时间也足够长。陶谦担任徐州牧后,任用臧霸、孙观为将,指挥丹阳军大破黄巾军,迫使后者逃离徐州,涌入青州作战,并与当地黄巾军残部合流,数量多达三十余万。由于黄巾军转移时携家带口,所以男女老幼加在一起,竟有百万人之众。
黄巾军在青州作战无人可敌,转而又攻陷兖州,斩杀刺史刘岱。此时,济北相鲍信等人迎立东郡太守曹操为州牧,合力进剿青州黄巾军。虽然曹鲍联军仅有数千人,但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秉持着屡败屡战的不服输精神,终于在意志上击垮了敌军。初平三年冬(192年),青州黄巾军首领率部投降曹操,青、兖两州的战乱得以平定。
青州黄巾军百万余众投降后,曹操从中选出精壮男子三十万,再经层层筛选,最终将数万最精锐的士卒整编为军,号称“青州军”。对于没有被编入军队之人,曹操则下令分给他们耕地、耕牛与农具,让他们从事农垦屯田工作,每年将收成的五到六成上缴官家,并由典农中郎将、典农都尉等专典其事。
经此一战,曹操不仅收获数万最精锐的部队,而且还变流民为佃农,为军队解决军粮来源问题,由此具备争霸天下的资本。清代大学者何焯在校订《三国志》时,称此事件是曹操人生的转折点,是其强盛的开端(“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见《三国志·卷一·魏武帝本纪》。何焯曰:“魏武之强自此始。”)
由于青州兵历经战争洗礼,作战异常勇猛,加之实行父子相继、世代为兵的制度,总是能够得到新鲜血液的补充,所以其编制能保持近三十年时间,为曹操征战天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青州兵作为曹操的生力军,屡屡出现在讨伐陶谦、袁术、吕布、袁绍、刘备等势力的战事中,在官渡之战中,曾创造过不俗的战绩。
但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作为生力军的青州军,同时也是一支军纪败坏的部队,时不时地在本方战败期间抢劫友军,自相冲撞。比如,兴平元年(194年)的濮阳之战,吕布冲散青州军的防线,导致曹军阵脚大乱,曹操坠马被烧伤,幸得部将及时救援才脱险。建安二年(197年)的宛城之战,曹操被张绣偷袭后一度下落不明,青州兵趁机作乱,四处抢劫友军,甚至于把友军的裤子、鞋子都抢走。青州军军纪之涣散,可见一斑。
青州兵军纪之所以涣散,除了“流寇”的出身外,还与曹操的宽纵、放任有关,对他们屡屡犯的错,几乎从未实施过严惩。而规模庞大的青州兵,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一位名将,跟它的军纪败坏不无关系,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曹操难辞其咎。
青州军自组建之日起便独立成军,只对曹操一人效忠,他人根本无法进行指挥调度,甚至于连曹操的接班人曹丕也是如此。所以等到曹操一死,处于洛阳的青州兵立刻哗变,“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见《三国志·卷十五·贾逵列传》),根本不把马上要继位的曹丕放在眼里。消息传来,文武大臣无不惊骇,要求出兵镇压者不在少数。
在这种危峻的情况下,负责治丧事宜的大夫贾逵当机立断,建议不可征讨以酿成更大的变乱,而是由各地长官温言抚慰,并给他们提供路费、口粮,准许他们回乡务农,并得到曹丕的首肯。就此,终身只效力于曹操一人的青州兵,在魏初退出历史舞台,被放归乡里,成为以耕种为业的农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