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地图2020年最新版,765度卫星节目还能看吗2020年?
2020年76.5度卫星节目还能看。
长城平台上的76.5度卫星节目,用户只需对现有的Ku天线稍作改造就可以接收。接收机和旧式的Ku-Fuzzy相比非常便宜,大概在50元以内,是老百姓能接收到的最便宜的卫星电视。但必须说明的是,用户即使收到也必须购买解码器才能长期收看。
总之,虽然2020年76.5度卫星节目的接收有些许限制,但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观看。
2020年我国发射的航天器?
2020年中国发射的航天器嫦娥五号成功采样返回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起飞,将嫦娥五号探测器精准送入地月转移轨道。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着陆内蒙古四子王旗。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了我国航天探测器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与封装、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首次携带样品高速再入地球等“多个首次”。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星座部署完成 。2020年6月23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具备向全球提供服务能力。北斗三号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3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共30颗卫星组成。自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目前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
天问一号探测器奔向火星 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执行应用性发射,成功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精准送入地火转移轨道。天问一号任务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进程中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是中国航天走向更远深空的里程碑工程。任务成功后,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首次探测就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
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飞成功 2020年12月22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八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随后顺利将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中国航天“十三五”期间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圆满收官。
五、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
2020年9月4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试验航天器在轨飞行2天后,于9月6日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这次试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后续可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价的往返方式。
2020年的时事热点?
时序进入2021年,回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给人类带来严峻考验,中国人民直面挑战,众志成城,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社会生活恢复正常。随着第三届进博会成功举办、探月工程收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实现等,中国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适逢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恰风华正茂。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带领人民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热点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2020年临近春节,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区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由于叠加春运期间人员大范围密集流动的因素,疫情迅速向全国各地扩散。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同心战“疫”、众志成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国际抗疫合作,与各国分享抗疫经验。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为有需要的34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并向各国提供2000多亿只口罩、20亿件防护服、8亿份检测试剂盒等医疗物资,展现出了大国担当。
热点二: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
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习近平庄严宣布,2020年底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意味着中国成功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在“脱贫攻坚”“异地搬迁”“产业扶贫”……这些2020年新闻报道的高频词汇背后,是脱贫后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热点三:“进博会”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2020年11月4-1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如期举行。疫情之下,进博会的成功举办令全球惊叹,书写了精彩的全球故事。
本届进博会亮点纷呈:总展览面积比上届规模扩大近3万平方米;首次设立的公共卫生防疫专区多次扩容仍“一展难求”;3600多家国内外企业400多项“首发首展”新品,累计意向成交金额也增长了2.1%。
进博会传递出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扩大开放的决心,共享中国大市场的积极信号,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进博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
热点四: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浦东新区开发30周年
1979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次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成为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1990年,一个更强有力的支撑点—浦东新区的开发,掀开了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新篇章。
几十年间,“试验田”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20.7%的速度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成立40周年之际,又被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步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阶段。浦东新区也从一无所有摇身变为中国经济最强区,首个保税区、首个自贸区……数十个全国“第一”表明了浦东敢为人先、持续探索的勇气和活力。
深圳和浦东的案例是经济特区及国家级新区决策的成功实践,也将继续为扩大开放做出应有贡献。
热点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
2020年全国两会上,各界期盼已久的新中国首部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审议通过。这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民法典》由各分编草案与民法总则“合体”而成。小到家长里短,大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民法典》覆盖公民出生到死亡的全程,是公民私权保护的基本依据,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因这部法典的诞生而被深刻影响。
《民法典》的制定,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为治理提供价值引领和规范遵循,推动司法与立法的良性互动。它的实施对于促进中国司法治理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热点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颁布实施
2019年以来,各种反中乱港势力兴风作浪,暴力事件频发,给香港地区的繁荣稳定带来巨大冲击。2020年6月30日,香港回归祖国23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获得通过并颁布实施。
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是堵塞香港特别行政区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法律漏洞的必要之举,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整体利益和香港同胞根本福祉的坚决维护和最大关爱。
香港国安法的出世是香港恢复秩序、由乱及治的治本之策,为维护国家主权、保障香港长治久安和长期繁荣稳定,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提供强大制度保障。
热点七:嫦娥五号返回地球 探月工程如期完成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到月球“挖土”成功返回。作为中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
2020年可谓中国航天大年,捷报频传。在此之前,6月23日,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部完成;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迈出了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截至12月14日21时,“天问一号”探测器已在轨飞行144天,飞行里程约3.6亿公里,距离地球超过1亿公里。
热点八: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
70年前,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如今,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再也不是任人欺辱的孱弱孩童。
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中国军队维护和平。“不称霸、不扩张”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永恒承诺。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我们决不会坐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受损,决不会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侵犯和分裂祖国的神圣领土。一旦发生这样的严重情况,中国人民必将予以迎头痛击。这彰显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热点九:600岁故宫正年轻
历经600年的风云变幻和时代更迭,宏伟的故宫一直屹立在北京中轴线上,未曾改变。她不仅是人类无可取代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见证者。
穿越十个甲子的故宫不仅没有老去,反而在无数工作者的努力下焕发青春。近年来,故宫文创带动起大批民众对文物的关注和兴趣,还引领起一股博物馆文创潮,至今热度不减。《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荧幕作品的出现更是让诸多观众大饱眼福。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故宫沉稳厚重的底色却有着轻快、“接地气”的表达。越来越开放的故宫展现给人们一个魅力四射的历史宝库、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秘境和一个永无止境的壮阔时代。
热点十:“中国天眼”2021年起向全世界开放
2020年1月,世界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有“中国天眼”之称的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投入运行,中国又添新装备。
约一年时间内,“中国天眼”观测服务超过5200个机时,科学家利用其高灵敏的观测性能,已经发现超过240颗脉冲星。借助FAST,中国科研团队迅速成为国际快速射电暴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
据中科院院士、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武向平透露,2021年起,FAST面向全世界开放,“中国天眼”将成为“世界巨眼”。
“十四五”规划期间,科技自立自强被提上历史新高度。FAST将在天文学界发挥更大的科学价值。
卫星图斑如何判断违章建筑?
一、通过卫星发现地表变化
根据自然资源部2020年卫星遥感应用报告,截止2020年,我国在轨自然资源遥感卫星19颗。卫星遥感就是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卫星携带的器材进行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形成卫星影像。再通过前后卫星影像对比,找到同一地点前后变化的地方,形成变化图斑。我国卫星拍摄照片的分辨率是1米到2.5米级,只要与上一轮的照片发生了变化,都会被卫星监测到。
二、对变化图斑进行大数据分析
由于各种原因,地表地物变化情况非常普遍。举例来说:同一地面,冬季荒芜,夏季种上作物,地表变化被卫星感知,但这种情况并不违法。卫片执法需要对该种情况进行排除处理。某地建了一栋房屋,占地1亩,如果占地是经过批准的,也就是合法用地,也没有必要进行核查。因此,对卫星发现的地表影像变化,需要进行各路自然变化的处理,同时,还要与各种审批数据叠加分析,尽量剔除已审批合法建设的地方。
三、组织核查
将疑似违法图斑下发各地进行现场核查。经过核查,结果为三类:一是合法用地采矿,即动工前已取得合法用地用矿手续。虽然在图斑下发前已进行过合法性分析,但由于数据库不完整等原因,一些合法用地用矿还会被作为疑似违法图斑下发。二是违法用地采矿,指动工前未取得合法用地用矿手续,擅自动工建设和采矿。三是假变化(伪变化)。如:盖大棚种植蔬菜,大棚导致卫星发现地表变化,但实际上土地用途并未改变。如:某地滑坡,导致卫星误判为非法开采砂石。四是其他情况,主要是地面确实发生变化但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不需要办理用地手续。包括高标准农田整治;临时用地;农村道路;不改变原用地性质的光伏用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等。四、上报核查结果
地方核查后,将核查和处理情况通过专用系统上报,上报时一般包括性质判定情况及证据,现场照片,违法查处情况等 。
高德地图什么时候接入的北斗?
高德地图是2020年开始使用北斗系统的。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随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我国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