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乡试,金庸的人物名字都有典故?
飞狐外传
1.田归农。《七国春秋平话》卷上:妫(贬)公子‘田文'告归农。”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即大名鼎鼎的孟尝君。但孟尝君实”特鸡鸣狗盗之雄“,金庸取此意,指田归农实际上就是一群乌合之众、鸡鸣狗盗之首,黑社会头子。田归农的女儿叫田青文,青即年轻女子,取年轻的女性田文之意,为人虚荣轻浮;杀死的亲生孩子尚是婴儿,和其父是一丘之貉,也可佐证这一推测。
2.程灵素。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金庸各取一字,合称灵素(程灵素)。灵素,心神也。南梁江淹《伤友人赋》:“友人之生,川岫降明,峻调迥韵,慧志聪情,倜傥远度,寂寥灵素。”唐《十二四诗品》:绝伫灵素,少回清真。”程灵素是金庸非常偏爱的一个女主角,‘慧志聪情'用来描述这个人物非常恰当。
雪山飞狐
杜希孟。希:仰慕,盼望,稀有。孟:长子、男子之意。历史上叫希孟的很多。南宋时有一女子韩希孟,宋亡国,其被乱军押往北方欲为奴,中途乘看守不备,投河而死。后尸体浮出,在其衣服中发现生前刺就的‘裙带诗',著名的“汉上有王猛,江南无谢安”就是其中一句,年仅18岁。明朝时也有名女子名叫韩希孟,刺绣中的‘顾绣针法'即为她所创。
另北宋时有一王希孟。是我国少有的绘画天才,传世仅一幅,名垂千古。这幅画就是著名的《千里江山图》,中华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可惜的是他不到二十岁就死了。
南宋时还有一男一女都叫做谢希孟。都是才子才女。男谢希孟是个奇男子,早年师从理学大师陆九渊。后陆批评其混迹于青楼。谢做《鸳鸯楼记》嘲讽自己师父说:“自逊、抗、机、云后,英灵之气,不钟于男子,而钟于妇人。“ 意思是陆九渊的先祖陆逊、陆抗等人自然是牛的,但他们的后人就不行了,连姓陆的女子都不如(他要娶的青楼女子也姓陆),给自己师父说这种话,算是下决心彻底翻脸了。
希孟,就是仰慕伟男子,做女名,现在的女权主义者会抗议的。
雪山飞狐中的程希孟,是个表面看来儒风雅度的人,其实是个伪君子。金庸读书时显然对希孟这个名字印象深刻,可兹一用。但他却用了个小心计,他的作品中,凡是男子头顶文雅风格名字的人,大多背后都是些卑鄙奸猾虚伪的小人,如陆文轩、杜希孟、田归农、岳不群、左冷禅等等,很有些人格分裂症的味道。但是那些他颇为赞赏的江湖左派'性情汉子,一般都有个不伦不类可笑的名字, 如包不同、老头子、老不死、杨不悔、茅十八等等。
连城诀
1.丁典。丁典自己介绍说:“我姓丁,目不识丁,三坟五典的典。”不识古籍经典之意。丁典只知宝藏的口诀,却不知宝藏的底本《唐诗选辑》,正合丁典这名字的真实含义。其实他不在乎“书中自有黄金屋”,他在乎的只有一人,“人淡如菊”的凌霜华。“丁典”,视秘宝为粪土之意。这个《连城诀》的灵魂人物非常类似于《碧血剑》灵魂人物 “金蛇郎君”。金蛇郎君的人生遗言也暗合了丁典名字之意:得宝之人……,务请赴浙江……,寻访女子温仪,赠以黄金十万两”,“此时纵聚天下珍宝,亦焉得以易半日聚首?重财宝而轻别离,愚之极矣,悔甚恨甚!”
2.凌退思。退思,归隐之心思,历史上很多从政官员厌倦官场争斗又无法退出,常给自己的居室或书房起名“退思轩、退思岩”。凌退思心如虎狼,为了财富秘宝,不惜葬送自己女儿一生幸福,最后更活葬了凌霜华,凌退思用尽心机放弃升官不做死守江陵城,形同归隐,却只是为了挖宝藏的阴谋,命名其为退思,说明金庸对这种真小人的虚伪是很清楚的。
天龙八部
1.白世镜。明朝范濂著有笔记小说《云间据目抄》,其中‘潘允哲'篇有言:“余故重惜公,且以公为世镜也。”身为丐帮执法长老,用世镜以鉴人,正当其意,但白实际上是一个卑鄙的色鬼兼小人,所以他真的是白称世镜了。钱钟书小说《围城》中有一人名字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名汪处厚”。《道德经》38章“妫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汪处厚其人身居要职,却德薄不配其位,行事小丑一般,枉自“处于厚”了。
2.鸠摩智。此人原形是东晋后秦高僧“鸠摩罗什”。段誉被人和木婉清共囚于密室,用迷药催情,试图促成两人乱伦。这是梁《高僧传》中记载的发生在鸠摩罗什身上的真实故事。天龙一书中鸠摩智精通佛医武诸门,真实的罗什高僧除武功外,绝对的有过之无任何不及。现在流传的很多佛经都是他翻译的手笔。“三寸不烂之舌”就取自他的典故。“菩萨“就是他的翻译,而玄奘法师将“菩萨“翻译为“觉有情”。
3.无崖子,丁春秋。很多人一看便知,逍遥派取自于《逍遥游》。无崖子---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内篇》;丁春秋---这个人物其实有政治寓意。大鸣大放是星宿派生存之道。丁;目不识丁;春秋:春秋笔法,我映射老mao,你认不出我这是春秋笔法。
射雕英雄传
1.五绝。东邪:东属木,青色,东方琉璃药师佛。《西京杂记》有云:”东海黄公,精法术,善制伏蛇。”
西毒:欧洲在西方,西阳东阴,欧阳。西方属金,锋。金,白色,白驼山,西毒一派着白衣。《太平广记 奇人异事 \西毒国》:汉武帝时,西毒国献连环羁。
南帝:南属火,故名一灯,又有一阳。
北丐:北属水,即洪。《晋书 天文志》:“七公七星,在招摇东,天之相也。”招摇即北斗星之一,招摇之东,为七公星,正在北方。
中神通:真实人物,也是传奇人物。
2.黄蓉。蓉:芙蓉。东方琉璃药师佛一--清净药师佛----莲花药师佛------莲/花----水芙蓉。清洪秋蕃《红楼抉隐》、《莲花药师佛随笔》、《红楼梦考证》。
白马啸西风
1.史仲俊。《二十四史 晋书》“李雄李仲俊,…...,一梦双虹,自门升天。”史仲俊仰慕暗恋师妹上官虹。
鹿鼎记
1.九难。亡明公主。道家有三灾九难,佛家有三灾八难。佛家三灾八难:水火风三灾;地狱、饿鬼蕊畜生、北俱卢洲淄无想天、盲聋喑哑蕊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八难。
道家三灾九难:雷火风三灾、衣食逼迫、尊长邀拦、恩爱牵缠、名利萦绊、灾祸横生、盲师约束、议论差别、志意懈怠、岁月蹉跎。道家的更接近入世的状况。
2.胡逸之。这个人物,金庸式的柏拉图浪漫存在。百胜刀王、武林第一美男子、党员,是金庸作品中极富情怀的一个表现,船中大战冯锡范更是极为精彩。逸之:明万历嘉兴,有一人周履靖,字逸之,号梅颠道人。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旷世奇才,鲜为人知,更奇的是从不科举,永不做官。以金庸之史学功底,自然知晓此人,但金庸只借了此人一个名字,却没有赋予胡逸之幸福平安的人生,为什么?这又要谈到另一个大人物:胡适胡适之。
胡适之:林平之、游坦之、胡逸之,有一个共同特点,先甜后苦,命运多舛,简直就是悲惨世界代言人,心地也从此变得阴暗晦涩。
因胡适曾评论武侠小说庸俗下流。金庸只好隐晦的回击。其实在胡适的有生之年,武侠小说尚未写出金庸梁羽生等境界水平来,还停留在七侠五义五鼠闹东京,乃至后来的还珠楼主的武侠玄幻的层次,确确实实很难入胡适大师的法眼,即便金庸以后发表的武侠小说估计他也不屑一看,胡适一生都带着对武侠小说的傲慢与偏见,不可否认的是,他这种观点影响了非常多的人。
由于金庸老先生的阅读视野极广,再加上他的记忆力超一流,因此他笔下的人物的命名他都能信手拈来,几乎所有的出场人物都可以说出个1234来,要每个都说出子丑寅卯,实在是体力活兼心力活,本次回答就先回答前7部吧,以后有因缘再细细梳理,谢谢。
为什么很少有历史剧是讲元朝的?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什么是历史剧?
历史剧其实就是以某一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蓝本,加上艺术渲染,情节虚构来反映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百姓生活,剧情要有戏剧性,符合大众审美观,关键是一些大的历史背景不能胡编乱造。
有人说,元朝的电视剧也有很多啊,比如《倚天屠龙记》不就是讲明教首领张无忌反对元朝统治的吗?这?这是武侠剧啊,不属历史剧,要真有那么厉害的屠龙刀,那么厉害的乾坤大挪移,早统治世界了……
那么回到题目,为什么很少人碰元朝的历史剧?
其实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不管我们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元朝终归是一个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它与其它外族侵略不同点就在于,这个国家寿命较短,入主中原不到一百年就被赶跑了,所以自始至终并没有被汉文化同化。这一点并不同于清朝,清朝是全盘接受了汉化,也提出了满汉一家亲的主张,不管它目的如何,确实是有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而元朝是唯一一个明目张胆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的大一统国家,汉人地位最低。而且元帝国(包括四大汗国)疆域地跨欧亚大陆,使用汉字的仅中原这一小部分。所以当时关于接受不接受汉文化,元朝内部也争论不休,直到被明军赶走,也没有形成统一意见。
更重要的是元朝存在时间太短,重武轻文,对历史编撰也不太注重,再加上元末农民起义的缘故,基本就没留下多少像样的史料记载,没有这些文字记载,对于后人创作剧本来讲,也就缺乏最基本的灵感来源。
而且这是一个敏感的朝代,现在还有蒙古国在,剧本写起来也就非常容易踩雷,那么我们抛掉政治因素,单纯从电视剧的角度和观众的角度思考,又有哪些绕不过去的点呢?首先,提到元朝我们就绕不过去成吉思汗,他建立的蒙古帝国,忽必烈继承大汗之后,建立元朝。而中国汉文化最发达的宋朝,就是被元朝干掉的,不是有文章讲崖山之战后再无中国吗?
那么拍元朝的历史剧,必然逃不过跟宋朝的战争,那么编剧该怎么编呢?到底是站在蒙古这边的立场上,还是站在宋朝的立场上?毕竟是历史剧,不可能逃避这个问题,没有正义为主线,会感觉不伦不类。
虽说元朝疆域比较大,但经济发展方面其实不如南宋,元朝倒是吸取了很多汉文化中的糟粕,诸如投下制、人殉的黑色政策。这些东西拍出来能不能过审先放一边,文化营养太少,中国导演总不能因为批判它才拍它吧?我们毛爷爷也曾经说过: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虽说战争是历史剧不可缺少的成分之一,但是失去正义的战争,或者篇幅过多的战争,也就失去了历史剧所表达的蕴意了。
其次,就算我们能过被侵略这一关,接受现实,那么还有几个问题无法规避:前面也讲到了蒙古人特别能打,也确实如此,流着成吉思汗血液的子孙,打遍天下无敌手,不是在干仗,就是在干仗的路上。可惜有几个地方却成为蒙古帝国永远的痛,一个是攻打日本,一个是攻打缅甸或其他东南亚国家。
日本或许有如神助,几次神风干掉了蒙古大军,后来二战时期成立的神风敢死队,也是以这个事例基础的。可是要知道,我们的抗战神剧可是一直霸占电视屏幕,什么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被侵犯女神灵护体啊啥的,这样看起来才爽。如果拍出蒙古大军进攻日本被神风弄得几乎全军覆没的剧情,势必触动老百姓敏感的神经,小日本何德何能,连上天都帮他?
基于这方面考虑,本来宋朝就被元灭的,被元统治后,还被日本恶心一下,这不符合老百姓的看剧标准。
最后,如果说元帝国下的人们平等相处,大家都认同汉文化,这还说得过去,可惜在元朝一共分四个人等:
第一等人是蒙古人,这毋庸置疑,毕竟是他们这个民族打下的天下;第二等人是色目人,主要是指西域或者契丹等人;第三等人是北方的汉人,比如被征服的金国人,契丹、女真等;第四等人是南人,也就是最后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因为他们是最后投降的,所以归类到最低。
那么拍元朝的历史剧,到底想展现贵族的生活呢,还是想展现老百姓的生活?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拍蒙古贵族的生活,我们不感兴趣,也缺乏史料支撑,拍的不伦不类,不如不拍。拍老百姓的生活,那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泪,谁愿意受虐呢?
电视剧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传媒功能,前提是必须有市场,一个冷门朝代,又没有多少名人轶事,拍出来看的人少。毕竟都是以利益为追逐目标,也不乏为了情怀而拍片的导演和投资人,但毕竟是少数,谁会去抱着必死的决心碰这个题材呢?即使是明朝这个汉人统治为主的朝代,十年前拍了一部《大明王朝1566》,虽说现在评分排到第一名,可惜收视率太低。人们不感兴趣,没有市场,也就没有人会去尝试,这也导致了当初定下的《大明王朝1587》迟迟没有动静。
有人说,清朝也是满人统治汉人啊,怎么有那么多电视剧?
刚才也提到了,清朝是全盘接受汉文化的朝代,即使后来退位,也融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现在56个民族大团结,也不能否认清朝的功劳。
清朝剧集很多是言情剧,或者宫斗剧,这种剧情有看头,有意思,试想一下,拍蒙古大汉扭扭捏捏搞对象,跟《还珠格格》似的动不动亲嘴,怎么就这么别扭?再说宫斗剧,怎么斗?有相关资料吗?毫无疑问,没有!
而且,清朝离得较近,存有大量的史料,加上康熙帝、乾隆帝统治时间足够长,国家也算太平。自然就有大量的艺术作品问世,再加上国家有意识地在推进这种剧集,也就好理解了。
不过如果真的有导演拍出了元朝电视剧,我想,还是值得一看的,不管爽不爽,挑挑毛病还是可以的。为何有人说古代很少有强奸案?
说古代强奸案少,是因为正史很少记载于册,只是我们表面上的感觉似乎很少,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
一,由于古代的男尊女卑的社会传统,因此女人很少抛头露面,无法接触到女人,因此从客观上来说减少了犯罪分子作案的机会!而且“男女授受不清”,因此,女人就算在家里碰到外人也会主动回避!这样也避免的案件发生的可能。
二,古代女人注重名节,将女人最宝贵的贞操视为比生命更重要!因此这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为了保住名声而忍气吞声,不敢对外声张。因为古时候女人的名声重过生命,要是那个女的名节不保,基本上也就无法生存了;二是刚烈的女人不堪受辱,直接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两种结果都会导致案件无法公开,因此也就无人知晓!
三,古代交通闭塞,通信落后等等硬件也是强奸案件少发的主要原因!
四,古代对强奸犯的处罚可以说也是相当严厉的!
分为两种处罚方式,要么是直接没收犯人的作案工具;要么是将犯人处死,夏商周等奴隶社会,对于出现的这种不符合社会道德的情况,直接处以“宫刑”。所谓宫刑,其实就是阉割,等于说把犯罪分子变成太监。
从唐朝确立了“强奸罪”,并施以严厉制裁后,各朝律例大致是:
后周:夫之妇被人强奸,男犯杀,妇人不坐。
元朝:强奸有夫之妇者,死;无夫者,杖一百七;强奸十岁以上女者,杖一百七。在保护女性免受性侵害的进程上,有了“强奸幼女罪”。规定:强奸幼女者处死,虽和同强,女不坐。“幼女”的标准是“止十岁以下”。另,诸与奸妇同谋药死其妻者皆处死。
明朝:凡豪势之人,强夺良家妻女奸占为妻妾者,绞。“幼女”的年龄标准提搞两岁,定在十二岁。另,夫殴妻致死者,绞。以下情况别论,夫有殴骂妻妾,致妻妾自尽身死者勿论;夫殴妻,非斫伤(用刀斧砍)勿论。
清朝:处罚在违反意愿的背景下的单方强行性行为,制裁也不含糊,沿用明律。但“夫殴死有罪妻妾不为罪”一条也被继承,对妻因与夫口角而妻自缢,如无伤痕,不予追究。
这些重典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因此强奸案比较少发!
十年生死两茫茫怎样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古诗新译——斯人已矣,吾寐仍随
倏忽之间,就到了你我阴阳相隔的第十个年头……然而,纵使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又劳碌奔波了这么多个寒暑的我,无须刻意去追忆,却依然如此刻骨铭心无法忘记。一想到你远在千里外的孤坟,万般悲切凄清便涌上心头却无处可诉。倘若还能有那样的福荫,能让你我重遇,我多害怕你都要认不得我了啊……因为仍在人间彷徨多年的我,如今已然蓬头垢面,鬓白如雪。
在寂寥幽深的夜里,我又梦见了你。这次我梦见了我们回到了从前那故乡。恬淡如你,坐在屋子里的小窗前,安静地对镜理红妆。我感伤地凝望着你,你亦抬起头与我,四目相对,然而这郁结心中的情感竟使我们无语凝咽,默默泪泻。望向窗外,我想,那埋葬着你的小松冈,此时应该月色皎洁吧,斑斑勃勃地正洒满在,年复一年愈发催我肝肠寸断的地方。
二、解构分析——由忆及梦,悲怀迭起江城子,词调名。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词题,乙卯,是宋神宗熙宁八年即1075年,正月二十日夜是具体做梦的日子。题为记梦,实际上是死别十年,苏轼夜梦亡妻,凄楚哀惋,久蓄的情感忽如闸门大开澎湃奔涌,不可遏止,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悼亡词,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以及永不得见的哀痛。
所谓“意境”,即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虚实相生,情境浑融。诚如明代朱承爵《存馀堂诗话》所言:“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意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让人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环境里展开广阔无垠的想象,进行情感共鸣与对话观照。
此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首句长驱直入,为全词奠定了伤感哀痛的基调。“十年生死两茫茫。”人生能有几个十年?苏轼与王弗婚后相伴直到王弗逝世,恰好也是十年。他亦念了她十年。时间,其实并不是只会冲淡很多事情,而是,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让浅的东西越来越浅。而苏轼对亡妻思念的时间、空间跨度,足见其用情之真,用情至深。一个“两”字,也很自然地就把双方契合到了一起。彼此深爱的两人阴阳相隔,苏轼从来没有忘记过王弗,而我们是否也该联想到孤身于九泉之下的王弗亦是如此痛彻心扉无所寄托地挂念着丈夫呢?瞬间,相爱却没能继续相守的苦楚便让闻者无不为之动容。
“不思量,自难忘”,这是全诗让我感触最为深刻的一句。苏轼19岁时,与年方16 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礼,侍翁姑恭谨,对苏轼温柔贤惠,苏轼的父亲苏洵亦对儿子的这位发妻赞赏有加。婚后,每当苏轼读书,她便陪伴在侧,可终日不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东坡逸事》里有王氏“幕后听言”的故事,意即苏轼平常与客人谈话后若有困惑,王弗也恰好听见的,她便可以为他指点迷津,使他顿感开朗,心旷神怡。她可以说是他的贤内助,因此苏轼早年春风得志,除了有“伯乐”相助以外,“妻贤夫少祸”的裨益也是不可忽视的。二人鹣鲽情深,琴瑟相和。得妻如此,苏轼怎能忘怀?人虽陨,但曾并肩的过往“自难忘”!这边厢,为什么要竭力自控去“不思量”?正因为爱得真切,所以思量会愈加像剜开陈年旧疤般针针见血;而那边厢,尽管他极力排遣“思量”,但思量却还是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涌出。万缕哀思深藏心底,不灭。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诗人此时身在密州,亡妻之坟在四川,“千里”写出了二人相隔千里之遥。已是天人之隔,更奈何是坟茔都莫得及。一个“孤”字落于“坟”前,既写出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诗人苦苦思妻却终不得见的落寞孤寂。而“无处话凄凉”,一方面喻示了夫妻阴阳相隔无法再度相拥,双方都无法向对方尽速心中柔肠百转千回都尽是凄凉。此句再次把二人契合起来,亦与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清悲凉一脉相承,给人读后无法从诗人的沉痛经历与感受中抽身的悲恸压抑之感。另一方面则是在该句中词人似乎还产生了错觉,认为不能话凄凉是因为二人相隔千里,如果可以,哪怕只是离坟头近一点,自己还可以向妻子一诉衷肠。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是种不可能的假设,让人读来更加唏嘘感慨。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在王弗逝世后的十年间,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任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到食杞菊维持的地步。这年东坡才四十岁,就已经“鬓如霜”了。在这一句中,作者再次把现实与梦幻混同。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之久了,却依然幻想着与爱妻“相逢”。
题曰“记梦”,其实只有下阕五句是记梦境,上阕皆为抒胸臆,诉悲怀。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小轩窗,正梳妆”,鲜活般的形象描写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作者仿佛又看见了夫妻二人琴瑟相依,你侬我侬的甜蜜剪影,回到了共同一蔬一饭,柴米油盐的烟火人生。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回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如今终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藏抑于心的千言万语一时又该从何说起?最后只剩无语凝咽,“相顾无言”,任泪水倾泻。“无言”。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梦境,让昔日种种美好再次呈现在眼前,可是伸出双手,却是再怎么追寻也触碰不到了。这是把现实的愿望渴求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境也令人感到孤独无助!“料想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结尾三句,作者由梦境中又暂时回过了神来,但依旧是沉浸在对亡妻的念想中,思绪穿越“千里”,来到了妻子的孤坟前,遥想在年年这个伤逝的日子里,宁谧的月光洒满在她的坟前,而长眠地下的她,是否也和他一样,因如此惦念对方而柔肠寸断。下阕是词的主题:“记梦”。正由于梦境是虚幻的,所以词的意境也自然带着迷离怅恍的色彩,作者无须面面俱到地描述,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余味悠长。
苏轼是被后人归为豪放词派的,然而他的这首悼亡词写出哀婉卓绝的味道却依然令人叹服。陈师道曰:“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全词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电视剧里哪个人物你以为他是王者?
《天龙八部》里的姑苏慕容复,江湖流传最广的北乔峰南慕容,本以为是会非常厉害的王者,结果却在少林寺里与庄聚贤丁春秋联手,战乔峰,三打一还打不赢,最后被段誉的六脉神剑击败,下场很凄凉。结果证明也就是个青铜人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