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邦证券大智慧,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何非要敌对?
谢邀,咱们先简短的说下观点,然后再一点点展开说明,这个回答有些长,希望您有足够的耐心。
小编认为,印巴之间的敌对态势在短期内很难缓和。。。
主要因为这俩同出于一个目的两个国家在分裂时积累了太多血仇。而印度国内的阶级矛盾还在不停的刺激着这种仇恨。况且,作为冲突焦点的克什米尔问题还在不停的强化着他们对于仇恨的记忆。
想缓和不是没有可能,但需要两个国家的领导人都有大智慧和大魄力。
(借用下题主的这张图,这张图基本已经涵盖了印巴分治时双方的几乎所有矛盾,应该说题主是个明白人,小编尽量在下面的篇幅中为大家将关于印巴矛盾的问题解释清楚)
印巴分治所引发的“血仇”;在英国统治印度期间,英国人实际上使用了一种制造和利用矛盾分而治之的手法,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种办法的好处非常明显,利用民族和宗教矛盾相互牵制,让他们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内部的相互斗争,而处于统治地位的英国人只需要投入很小的精力来平衡各方势力,就可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随着二战后的民族觉醒,英属印度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当时的英属印度地区,大概2/3为印度教徒,1/3为穆斯林,而当时该地区的两个主要政党就是印度国大党和全印穆斯林联盟。因为长期宗教和民族矛盾的积累,两个主要政党在独立后如何建立国家的问题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当时国大党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全印穆斯林联盟则主张建立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国家。当时的英国殖民者在这两个方案间摇摆不定,导致双方在独立前冲突不断。
当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最终方案——“印巴分治”后,两方的民族和宗教矛盾被彻底点燃,就像“圣雄”甘地所描述的那样,“整个国家都在烈火中燃烧”。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但在印度独立的前一天,巴基斯坦宣布独立。然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却是以分裂和仇恨为代价的。
在独立前,在印度的很多地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实际上时混居在一起的,当“印巴分治”方案公布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就在各自力量占优势的地区疯狂清洗异教徒,到处是屠杀、焚烧房屋和强奸,整个南亚次大陆陷入了一片血与火的灾难中,1948年,甘地本人也被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
(印巴分治时,千万级别的被动人口大迁徙)
那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种族屠杀,在分治实施的几个月内,有60万人(甚至更多)被杀害,至少有80万妇女被掳走,有800万穆斯林从印度地区迁徙至巴基斯坦,至少有400万印度教徒从巴基斯坦逃往印度,相向逃亡的人潮又在路上又发生了大规模的仇杀,造成了上百万人的死亡。
(加尔各答大屠杀后,成群秃鹫啃食尸体的恐怖场面)
曾经的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他本人就出生在新德里,在印巴分治的时候,他们全家从新德里逃往巴勒斯坦,家中十名成员,逃到巴勒斯坦时已经只剩下五人。
从民间到官方,印巴两国相互之间都有着极深敌意和不信任,那场分裂所带来的血海深仇让这两个国家至今彼此憎恶和猜忌。
印度的贫富差距同时也在加深着两个宗教之间的矛盾;印巴分治至今,实际上还有非常多的穆斯林没有逃到巴勒斯坦,他们生活在印度这么多年,可生存环境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改善。
据统计,在印度生活的穆斯林占全印度人口的14%。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在印度的整个富裕阶层中,穆斯林仅占2%,而全印度穆斯林的人均收入还不足印度教徒的一半。
这导致生活在印度的穆斯林认为自己受到了印度当局的压迫和不公平对待,并经常同印度教徒发生冲突。而印度教中的激进分子经常发动袭击清真寺的活动,最后一部分穆斯林极端分子在心理失衡的情况下,选择用恐怖袭击的方式予以反击。这种袭击事件也成为了印度社会的一个顽疾。
凭心而论,相互袭击是印度国内的阶级和宗教矛盾激化的产物,而印度当局却不愿意从自身寻找原因,为了转移矛盾,他们经常将这类袭击事件的根源简单的指向巴基斯坦,指责这些都是是巴基斯坦当局支持的结果,这也导致了两个国家间的宗教和民族仇恨时常被提醒和强化,双方的猜忌和分歧越来越大。
最后咱们说说印巴分治为两国留下的另外一个大坑——克什米尔问题;在印巴分治前,英属印度地区更像一个地理名词而非一个国家。原因就在于英国统治时期,除了英国人直接统治的各个行省外,这里存在着大大小小、林林种种的土邦国。这些土邦王公实际上就是一些接受英国人的保护和控制,但各自施政的封建领主。
那这类土邦有多少呢?
565个,所有土邦加起来面积达占地500万平方英里,占应属印度地区总面积的45.3%,人口达8600万,占当时区域总人口的1/3。
(粉色部分就是数量庞大的土邦所控制的区域,而我们的主角克什米尔就包含在这一区域内)
那么,问题来了,在印巴分治后这些土邦怎么办呢?本着“分而治之”为最高准则的英国殖民当局给出的答案就是“自己研究”。
在“印巴分治”方案提出后,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土邦都基本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了归属,但有三个土邦却迟迟未做出决定,他们分别是题主在图片中所指出的海德拉巴、朱纳加德以及克什米尔。
其中海德拉巴和朱纳加德情况非常相似,其王公为穆斯林,但境内的印度教人口占80%以上,而克什米尔恰恰相反,其境内的统治者为印度教徒,而穆斯林人口却占80%以上。
(海德拉巴王公,米尔-奥斯曼-阿里汗,当时的世界首富,其巨额财富被印度打土豪了)
1948年9月13日,印度军队向海德拉巴发起进攻,海德拉巴土邦军队很快被击溃,海德拉巴正式向印度投降,海得拉巴被正式纳入印度。
朱纳加德的命运也差不多,1947年,该土邦王公到了最后决定加入巴基斯坦,土邦居民发生暴乱,王公逃亡到了巴基斯坦,随后印度接管了该土邦政权,在1948年举行了全民公决,绝大多数居民同意加入印度。
最后就是咱们今天熟知的克什米尔了。
1947年,该土邦王公在犹豫了很久后宣布加入印度并要求印方派军队进入。巴基斯坦认为,在朱纳加德土邦和海德拉巴土邦问题上,按照人口宗教信仰的比例的原则,这两个土邦都是印度教徒占总人口的大部分,所以巴基斯坦最后在这两个土邦的问题上都退让了,让这两个土邦顺利加入了印度。但克什米尔土邦的问题恰恰相反,如果按照人口比例的原则来看,该地区应该归属于巴基斯坦。所以,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采取了强硬立场,主张按照朱纳加德邦的形式通过全民公决来决定其归属。
但按照该地区人口比例,全民公决的结果不言而喻,所以作为在当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拥有绝对优势的印度显然不能接受这种方式。
印度与巴基斯坦针锋相对,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1949年,双方实现了停火。后来又在该地区爆发两次大规模战争,双方的军事对峙一直持续到今天,成为印巴矛盾和仇恨的主要体现方式。
其实吧,印巴之间的矛盾主要来源于那次史诗级的分裂,但并非不可弥合,国家和人都一样,不能因为仇恨就裹足不前。既然已经成为不可逆的现实,那就应该扔掉包袱大步向前,作为一个国家不能让自己的民众永远活在仇恨中,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是最重要的,而仇恨和猜忌的鸿沟也会随着时间被慢慢填平。
但印度当局却总喜欢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来转移国内矛盾,甚至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来争取选票,同时克什米尔争端的又在时时刻刻的刺激和加深着仇恨记忆,使两国势成水火。
在这里不得不赞扬下巴基斯坦的板球明星总理伊姆兰-汗,在这轮印巴冲突中所变现的大度和勇气(巴基斯坦的问题并不比印度少,各种矛盾非常复杂,但这位强势的领导人的确做出了最大的善意)。如果印度也能出现这么一个执政者,印巴关系未必就不可逆转。但非常可惜,印度那位连牛羊的排泄物都要算成GDP的莫迪显然缺乏这种勇气和智慧。他还指望借题发挥,利用一波民粹主义情绪让自己实现连任。。
相逢一笑免恩仇,需要大肚量、大智慧、大胸襟、大勇气。。。。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搞得有点长,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上海有哪些知名的互联网公司?
上海互联网公司很多,虽然没有特别傲人的大公司,但也算强者,以下简单列举几家作为参考:
注:无排名规则,仅为收集了解!
第一家:大众点评,创立时间2003年,公司名称上海汉涛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第二家:盛大游戏,1999年创立,公司名称上海数龙科技有限公司;
第三家:饿了么,2009年创立,公司名称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第四家:WI-FI万能钥匙,2004年创立,公司名称上海连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第五家:喜马拉雅FM,公司名称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第六家:携程,公司名称上海携程商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
以上简单列举几个,希望对你有帮助;
日本给印度造的大坝为什么会被冲垮?
是时候终结日本制造业神话了!
长期以来,日本制造一直是和德国制造并列的神话,其工业实力被严重夸大,网络上铺天盖地吹捧日本工匠精神,什么盘子要洗七遍、马桶水可以直接喝,还有所谓的25000家百年企业。但事实上是,日本工业非常不完整,难以形成体系,部分领域先进、整体体系落后,根本无法与美国、中国这样的工业大国相提并论。这次印度大坝垮塌正好说明一切。
印度大坝是如何垮塌的?前几天,印度北部北阿坎德邦杰莫利县大坝因冰川断裂决堤,造成至少10人死亡、百余人失踪,一座水力发电站、5座军用桥梁被冲走。初步调查表明,此次决堤是由于施工方对喜马拉雅山区地质活动情况不清楚,采用在平原建造大坝的指标,完全没有预料到冰川融化对堤坝的严重破坏作用。
北阿坎德邦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落差高达2700米,相当于900层楼,高山雪水夹杂着碎冰从高处砸下,其冲击力可想而知,仅仅7分钟就冲垮了陶利根加河和里希甘加河交汇处的塔普万水电站大坝。印度空军空中侦察报告显示,该水电站被完全冲走,连根茬都没有留下,完全就是一座“豆腐渣”工程。
而据媒体消息,这座大坝是由日本承建的,装机容量约13200千瓦,生命周期号称能达到50年,但刚刚建成不到五年就完全垮塌,让印度蒙受重大损失的同时,也狠狠地打脸了日本制造神话。
是时候戳穿日本制造神话了
“落没的发达国家”是对日本最客观的评价。上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就进入长达20多年的经济停滞期,沦为低端制造业的集成地,只能生产一些配件、家电之类的非核心科技产品,专利特许厅收到的专利申请数量连年下降,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未来12项技术中,日本更是远远落后于中美。
以半导体为例,日本曾是世界第一大半导体生产国,份额占据世界第一,但近些年接连衰落,基本退出了世界竞争行列。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全球半导体十强中日本有5家,到1995年时只剩4家,2012年只剩2家,到现在只剩东芝一家。可以说,曾经以半导体制造著称的日本工业,如今已经基本退出强国之列了。
再比如说量子计算机领域,多项技术原本源于日本,它的理论基础是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西森秀稔和门胁正史教授提出的“量子退火”理论,但最终将其发扬光大的是中国和美国,就在前几天,中国科研团队刚刚推出首个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理论上计算能力可超过全球计算机的总和!
事实上,日本科技与工业实力仅仅表现在部分领域,某些产业或某项技术非常先进,但工业整合能力却非常落后。众所周知,日本机床、电子、信息技术、发动机技术非常先进,也舍得在科技创新上花钱,但就是造不出五代机来,也拿不出任何一款能畅销海外的军工产品,反倒是被看不起的中国制造异军突起,创造了一个个制造业神话。
有人会说,日本工匠精神也厉害啊,每年都能培养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据统计,截至目前日本已经诞生了27名诺贝尔奖得主,为亚洲之最,其中近半数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平均每年诞生一个诺贝尔奖。这种现象引起了外界热议,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日本现象”,认为日本科研人员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能专心学术,不被外界因素干扰。一些媒体更是把这个问题上升到教育体制的高度,认为只有像日本这样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紧接着就对中国教育模式狠狠踩上几脚。
但事实上是,诺贝尔奖有严重的滞后性,一项科学成果往往要经过二三十年的严格检验,才能被确定真正价值,日本在2000年后出现的诺贝尔奖井喷现象,其实是上世纪80年代的科研积累。那段时期,日本进入泡沫经济最鼎盛时期,经济泡沫不仅外溢到基建,也外溢到科研领域,科研经费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科研从业者待遇极高,做研究就跟跑业务一样,这才有了21世纪后一年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而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日本科研经费投入陷入停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甘心做废宅,科研从业者数量急剧下降,导致日本科研质量断崖式下降。有一种悲观说法认为,等这阵科研风过去,科研老本吃完,日本很可能再也不会出现诺贝尔奖得主了。
至于被吹上天的工匠精神,只不过是精品制造和小规模手工业中的一种发展模式,能为用户带来极致的美和艺术的享受,却很难做强做大。
这一点很好理解,日本匠人将精力都放在如何提升产品质量上,却从来不考虑如何把生产效率提高、把生产规模扩大,当然这种精工模式也不适合大批量生产。否则,日本有那么多百年老店,做了一百多年产品为何还是小店,如果换在中国早就发展为连锁企业了吧。比如我国非常著名的老干妈辣酱、王守义十三香,都是从一家小店、小作坊发展而来的,如今已经发展为全国性的大企业,产品质量也不见得比日本百年老店差。
前几年,网络上盛传一篇文章《日本3平米羊羹小店,年赚3亿日元凭什么?》,大意是日本有一家40年老店,专门卖一种名为羊羹的红豆糕,店面只有3平米,从来不做广告也不做采访,但每天都有前来排队的顾客,年利润高达3亿日元。据悉,这家小店的秘诀是保质限量,严格控制每道工序,连泡豆子的水温都精确控制,每天只做150个,每人限购5个,售完为止。
先不说真假,就说这家店每年纯利润达3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837万元,按每天150个计算,每块羊羹的利润高达333元就很不可思议,算下来每块羊羹的售价得上千了吧。照这么算,松露、鹅肝、鱼子酱都不算什么奢侈食品了,应该换成日本羊羹才对。
说白了,所谓的工匠精神只适合日本这种从家庭式小作坊模式发展起来的工业国家,像美国、俄罗斯、中国这样的工业大国,首要考虑的是如何把企业最大、把生产效率提高,先解决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需求,然后才能进一步追求高精尖。况且,中国近些年工业实力发展飞速,已经摆脱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开始走“中国智造”之路。在未来,引领全球科技发展的一定是中国而不是日本,也只有中国才具备与美国叫板的实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