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打牌啦,爱才如命的曹操为何毫不计较?
许攸字子远,南阳人,永汉元年(189年),许攸跟随袁绍一起投奔翼州,自此为袁绍部下谋士,许攸与曹操关系甚好,也曾屡次劝袁绍与曹操结盟。许攸因官渡之战得罪袁绍,被收捕,许攸因此弃袁绍投靠曹操,并且为曹操设计火烧援军的屯粮之地乌巢。袁绍缺粮因此官渡大败。后来许攸因自恃有功,口出狂言,辱骂曹操,被许褚斩杀,许褚自缚向曹操认罪,曹操责罚许攸,闭门思过。曹操为何没有怪罪、杀许褚,又为何杀许攸呢?笔者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一下许攸是怎么死的。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决战于官渡,许攸向袁绍建议:曹操兵微将寡,必倾巢出动,此时曹操大本营许昌必然空虚,可派一直劲旅,连夜奔袭,偷袭许昌,占领许都后就可以奉迎天子,讨伐曹操,曹操必败,即使曹操溃散撤退,也必然收尾不能兼顾。袁绍并没有同意许攸的建议,扬言一定要先捉住曹操。恰巧许攸的家人犯法,被袁绍的部将捉住,许攸一怒之下投靠了曹操。
曹操知道许攸投奔,赤脚出迎,高兴的手舞足蹈说:子远来了,大事可成!许攸知道曹操缺少军粮,于是建议曹操偷袭袁绍的军粮辎重乌巢,乌巢着火失收,袁军四散溃逃,袁绍带领数百骑逃往河北。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邺城,占领翼州,许攸立下不世之功,但许攸自恃功高盖主,屡次傲慢曹操,公共场合直呼曹操小名阿瞒,扬言,若无我许攸你曹操如何得到翼州!曹操表面夸赞许攸内心深恶之。《三国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却说曹操统领众将入翼州城,将入城门,许攸纵马近前,以鞭指城门而呼曹操曰:“啊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曹操大笑。众将闻言,具怀不平。后来许褚骑马从东门进入,迎面碰见许攸,许攸对许褚说:没有我,你等怎么能够从此门进来呢?许褚大怒:我们出生入司杀敌,将士献出宝贵生命,你怎敢在此时夸下海口。许攸大声说:你们不过是有匹夫之勇,不值一提?许褚拔剑:你是找死,许攸大声道:难道你想杀我不成,你可知我与阿瞒的关系。于是许攸伸出脖子道:来往这砍,你砍啊!许褚一怒之下斩杀许攸,提头想曹操认罪。曹操深深的责罚了许褚,令许褚厚葬许攸。
其次分析一下曹操为何没有怪罪许褚。曹操不降罪许褚,最根本的原因是许褚做了曹操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许褚杀掉许攸也让曹操大快人心,但曹操却不能亲自动手,许攸是曹操的大功臣,因小事而杀功臣曹操必然不能服众,最重要的是许攸是来投靠曹操的,曹操若是亲自杀了许攸,以后再也没人敢投靠曹操。因此许褚杀了许攸正合曹操心意,曹操为何要杀许攸呢?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许攸屡次轻慢曹操,并多次公共场合直呼曹操小名阿瞒,扬言没有他许攸,曹操断然不能得到翼州。这让曹操在部下面前很没有面子,曹操虽然深恶许攸,但表面还要奉迎,因为确实在官渡之战中,许攸是大功臣。如果任由许攸这样演说下去,曹操不但不能服众,曹操也愧对那些出生入死的将士。因此曹操有杀许攸之心,但确实没有足够的理由,许褚杀害许攸正合曹操心意。
其次许攸是背主之人,曹操喜欢忠心的部下,许攸背主求荣,让曹操不屑一顾。曹操之所以任用许攸,是因为官渡之战,没有许攸的计谋,曹操自知很难取胜,但曹操从内心深处是讨厌背主之人的,因为有一天许攸也有可能背弃曹操,另寻明主。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很钟爱关羽,因为关羽重义气,对刘备忠心不二,曹操也想的到这样忠心耿耿的大将。
再次许攸在袁绍处不但贪赃枉法,而且经常挑拨君臣之间的关系,打击异己。田丰对袁绍可赤胆忠心,但许攸却屡次诬陷,致使田丰被杀,那么优秀的谋士就这样殒没。曹操不想许攸投靠之后,引起曹军内部的纷争,军队不和。许攸在袁绍处,出使曹操时,竟然为了金子把袁绍给卖了,如此贪赃枉法曹操更不会任用,因此曹操早有杀许攸之心。
你是如何看待许攸之死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杀被针对了怎么玩?
那就要低调一点。总是被针对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身份是主公,那么一定会成为反贼集火的目标。
第二技能太强大,嘲讽性比较强,因此对方势力都想针对你,比如恢复性武将孙尚香,华佗,爆发性武将甄姬,黄月英,辅助性武将鲁肃。在有就是打牌太高调拉仇恨,所以其他角色针对你。
为什么刘备还要让他当军师?
说历史上诸葛亮“十战九输”有些夸张,他虽然五伐中原均劳而无功,未得曹魏尺寸土地不说,还落得个国家疲惫、人民力竭的可悲下场,但他还是取得过一些局部胜利的,甚至一度还掌握战争主动权,让曹真、司马懿等人跟着自己的节奏走。但总的来说,诸葛亮是战略大师而非战术大师。论战略眼光,一部《隆中对》让弱小的刘备先取荆州、再夺益州,并三分天下有其一,整个三国时期无人能和他相提并论;论战术策略,他就显得有些保守了,论以奇用兵,还不如其部将魏延,更远不如其老对手司马懿。
“诸葛一生唯谨慎”是毛泽东对诸葛亮一生的精辟评价。
的确,小心谨慎基本贯穿了诸葛亮的一生。平定南中、讨伐孟获时,他完全可以派一上将前去搞定,却担心别人无法胜任,只好亲率大军出征;第一次北伐曹魏,他始终不采纳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而是用比较稳妥的“十全必克之法”,乃至街亭失守,前功尽弃 ;他一次次义无反顾的兵出祁山,又一次次铩羽而归、无功而返......他用兵极度谨慎,甚至异常保守,在用人的眼光上又比不上刘备,使他事事只得亲力亲为,却无法获得大的胜利,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白了,就是活活累死的。
“三顾茅庐”可以说是三国故事中最经典的篇章了。当年刘备实力不济,屡战屡败,颠沛流离,四处依附,却始终不忘兴复汉室的初心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求贤若渴。流落荆州时,经司马徽、徐庶引荐,他放下身段,不辞劳苦,先后三次到大山深处的古隆中诸葛亮家登门拜访,最后好不容易才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以成就大业。
《三国志》里确有“三顾茅庐”的记载,不过只有寥寥数语:“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彼时的刘备,艰苦征战了大半生,却连块立锥之地都没有,于是求才心切,想请一位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的大才襄助自己。而诸葛亮虽然隐居深山,但胸怀济世安邦的大志,并时刻关注着天下大势,其才其智早就传遍南阳、荆襄,并被颍川名士司马微赞誉为“卧龙”。这样一位高人,正是刘备朝思暮想的大才。所以,刘备听徐庶等人的推荐后,就不厌其烦的往诸葛亮家跑了三趟,靠诚意打动了诸葛亮,这才请得“大神”出山做自己的高参。
“三顾茅庐”的故事体现了刘备为摆脱自己的窘境而招贤纳士,以及他身为人主,却能够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宽广胸襟,同时也衬出诸葛亮超拔流俗的能力以及足智多谋的本事,却淡泊名利的崇高思想境界。
诸葛亮根据当时各股割据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对形势发展做出了符合实际的分析,并为刘备量身打造了一套平天下方略、步骤:先联吴抗曹, 再鼎足三分,最后一统天下。诸葛亮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心细如发,考虑周全,也切实可行。一席话让刘备如拨云见日,眼界大开,信心大增。刘备诚恳的邀请诸葛亮帮助自己实现这个宏大计划,诸葛亮慨然应允。刘备任诸葛亮为军师将军。这样诸葛亮就结束了隐居隆中待时的生活,正式踏上了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为实现《隆中对》确定的目标奋斗终身。
以刘备当时的条件,能请得诸葛亮这样才调绝伦的高士出山为自己出谋划策,已经是烧高香了。况且诸葛亮德才兼备,政治才能与行政才能无人能比,虽然陈寿评价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军事能力(出奇制胜)和治国理政比稍有不足,但做刘备的军师也算绰绰有余了。
撇开他的军事才能不谈,诸葛亮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逊等品格,在彼时已经声名远播,即便是他的敌人对此也敬佩异常,其高尚人格也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他对蜀汉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立身处世格言,历史影响也极为深远;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又不知被后世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所学习、借鉴、效仿......这位开济两朝的老臣, 为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乃至于积劳成疾,出师未捷身先死。他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人其事,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最终,北伐未成,星陨五丈原.....
这样一位几乎完美的人物,刘备临终时不托孤于他又能与谁? 刘备虽然托孤给诸葛亮,但内心对才能过人的他还是心怀疑忌的 。他在永安病榻上对诸葛亮说的那番话大有深意,甚至暗含敲打之意:“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当然,诸葛亮心地无私,光明磊落,决不是那样的人。从后来他尽心辅佐刘禅的表现可以看出,刘备确实多虑了。
【插图源自网络】
益州既然那么富饶?
谢邀。
所谓的益州富饶,其实是个误会。益州因为交通不便,和中原地区联系比较少,一直到秦国消灭蜀国,派官治理,才开始逐步进行开发。当时的益州从地图上看,包括今天的四川、重庆、广西、云南,但实际上连四川的开发都没有完成,大量的山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着,在朝廷的有效管理之外。
经历了两汉四百年,益州的开发其实并不充分,开发程度比较高的,主要就是成都平原,其它更多地方都是处在荒蛮状态,被少数民族占据着。而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是不向国家缴纳赋税,承担义务的,只要不发生叛乱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事实上,西南地区的叛乱是一直在进行的,汉朝并不能进校有效管理,叛乱是经常发生的,而朝廷和地方驻军也是通过平定这些叛乱,不断消灭实力比较强大的少数民族部落,纳入国家统一管理体系之中。
即便如此,这个过程到汉末也还是没有完成。朝廷派出的益州刺史辖区范围内,真正比较有效控制起来的,主要就是蜀郡和汉中,其他地区的主要居民都是少数民族,是在国家的有效管理之外的。而国家能够控制的汉族居民的人口数量并不多。
益州真正的大规模开发,第一波实际上就是汉末三国时期。因为汉末中原和关中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乱,一些中原地区的居民就开始举族迁徙,进入益州境内,益州的人口才增加得比较多了。经过从刘璋到蜀汉的长期开发和发展,到蜀汉灭亡的时候,人口才一百万,刘备进入益州的时候,人口数量最多大概就只有这个数量的六七成。
而且,经历了东汉中后期的大规模土地兼并,人口依附于地方豪强,实际上就等于脱离了国家的控制。国家必须通过豪强地主,才能将他们占有的土地上依附着的人口变成可为国家所用的人口。而这就意味着,国家必须得到豪强地主的配合和支持,才能维护统治。这也是汉末和三国时期形成的部曲兵的制度基础。
刘璋的父亲刘焉在到达益州的时候,益州刚经历了黄巾之乱的冲击,在地方官僚的主导下平定,才恢复了政治秩序。但刘焉为了树立自己在益州的威信,建立起个人统治,诛杀了一批势力比较大的当地豪强地主,而他所赖以对抗这些地头蛇的,主要就是东州兵,也就是从南阳和关中迁徙而来的中原人士。
刘焉死后,刘璋是在刘焉的老臣、地方大吏赵韪等人的支持下才继位的,他们之所以拥立刘璋,而没有选择拥立比刘璋年长的刘瑁,主要原因就是刘璋性格比较懦弱,也就是三国志所谓的“温仁”,便于他们控制,充当傀儡。
但刘璋却偏偏不甘心完全充当一个傀儡。继位不久,就和张鲁决裂,全部杀死了张鲁留在益州的家属,和张鲁结下了死仇。为了抵御张鲁,刘璋派刘焉的老臣庞羲出任巴西太守,负责防御张鲁,结果庞羲到任后反而和张鲁眉来眼去。
庞羲毕竟还没有和刘璋撕破脸,赵韪就直接撕破脸叛乱了。因为甘宁等人在益州东部地区叛乱,得到了刘表的支持,刘璋派赵韪率兵前去平叛。赵韪到前线后,先平定了叛乱,将甘宁赶到了刘表的辖区。
赵韪又私自和刘表媾和停战,在益州地方豪强的支持下,回师成都,差一点就推翻刘璋。只是东州兵知道这次如果刘璋失败了,他们都得死,所以都拼死力战,才击败了赵韪的军队,刘璋在益州的统治才得以保全。
所以,刘璋其实是有军队的,数量比刚入川时的刘备多。刘备入川时大概只有一万人左右的军队,而刘璋代领去与刘备见面的军队,就有三万人。当然,刘璋肯定还有一些军队分散驻守在辖区各地,以及留守成都,总数量不止三万。那么,刘璋既然军队数量比刘备多,为什么还要请刘备来帮他抵御张鲁呢?
很显然,这些军队是刘璋用来自保的,也是用来弹压地方豪强的,必须有这些军队控制在自己手里,他在益州的统治才能维持,否则他就要被地方豪强推翻了。所以,这些军队必须始终保持在他身边,用来自卫,而不能用于外战。
这就是说,刘璋在益州的统治实际上是不稳定的,他本身是依赖于东州兵的弹压,才能维持在益州的统治。益州的地方豪强并不支持刘璋,甚至可以说是反对刘璋的,要么自己积蓄力量起兵反对,要么是有外来势力反对刘璋,他们支持。
而刘备恰恰就扮演了这个角色,刘备进入四川一年,并没有和张鲁作战,而是在到处收买人心,主要就是结交地方豪强,了解益州的实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之后,刘备和刘璋翻脸,刘璋用以与刘备对抗的,实际上也主要就是东州兵以及一部分少数民族军队,当这些军队都被刘备消灭之后,他也就只能投降了。
从这个角度说,虽然说益州富饶本身就是一个误会,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所谓的富裕其实主要是豪强地主。而豪强地主的富裕恰恰又能反过来证明,作为当地政权的刘璋实际上是无法有效的从这些豪强地主身上汲取财富和力量的,不能把益州当地的财富和实力转化成为他自己统治的实力,所以,出现了益州至少表面上看确实是富饶的,但刘璋却并不强大的情况。
卡游三国怎么玩?
1、决定身份
随机分给每个玩家一张身份牌,抽到主公身份的玩家需立即亮出身份(将主公牌正面朝上放在面前),其它身份的玩家保存好自己的身份牌,不让别的玩家知道自己的身份。
2、挑选武将
首先分给获得主公身份的玩家(以下简称主公玩家)曹操、刘备、孙权还能选择张角,袁绍,曹丕,刘禅等,和另外随机抽取的2张武将牌,一共5张武将牌。由主公玩家挑选一个武将扮演,并将选好的武将牌展示给其他玩家。
将剩余的24张武将牌洗混,随机发给其余每位玩家各3张(10人游戏时每人发2张)。接着每人从3张牌里挑选一张扣在自己面前,待所有玩家都挑选好后同时亮出。将剩余未选的武将牌洗混,面朝下放在一旁。
3、分配体力
拿取对应人物体力上限的体力牌(看阴阳鱼的数量),用武将牌盖住左侧。将体力牌置于武将牌下方,露出当前体力值。扣减体力时,将武将牌右移挡住被扣减的体力。
主公在其体力上限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点(四人游戏时不再额外增加)。例如三点体力的角色当主公时,体力上限就是四点,使用四点体力的体力牌。若没有加入武将牌,每人都视为体力上限为4、无技能的武将。主公体力上限为5(5或5人以上游戏时)。
4、起始手牌
将游戏牌洗混,随机分给每个玩家4张,此为起始手牌。
手牌:拿在手里的牌。
将剩余游戏牌放在桌子中央,作为牌堆(玩家在游戏中弃置的牌放在一旁,组成弃牌堆,弃牌堆里的牌全部正面朝上放置)。
5、回合流程
进行游戏时,由主公开始,按逆时针方向以回合的方式进行。即:每名玩家有一个自己的回合,一名玩家回合结束后,右边玩家的回合开始,依次轮流进行。
6、武将死亡
当一个武将的体力降到0或更低时,即进入濒死状态,除非自己或他人在此时用“桃”来挽救该武将,或者自己用“酒”自救(恢复一点体力),否则该武将出局。武将出局后,弃置该武将所有牌及判定区里的牌,并亮出身份牌。
任何人除掉一名反贼(即便凶手也是反贼),立即摸三张牌。若主公错杀了忠臣,主公需要立即弃掉所有手牌和已装备的牌。
7、游戏结束
当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发生时,游戏立即结束:
(1)主公死亡。此时若内奸是唯一存活的角色(即有且仅有一名内奸存活),则内奸获胜,除此之外的情况为反贼获胜(不论反贼角色死活)。
(2)所有的反贼和内奸都已死亡:主公和忠臣(不论死活)都获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