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科举答案,大家对故宫了解多少?
去过一次故宫,来分享下对故宫的了解和感受。
第一:故宫真的好大啊!
我们当时去故宫是一大早就去了,结果逛到一点多导游告诉我们我们连故宫的十分之一都没逛到,我只觉得我的脚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实在太疼了,但是居然才逛了那么一点点。
第二:故宫好古老。
故宫是朱元璋儿子朱棣迁都北京时建造的,从建成算起到今年刚好600年了,里面非常古老,也许你脚底下踩的的砖头都是几百年前的。被岁月侵蚀了的砖角透露着岁月的痕迹。
皇帝的金銮殿金碧辉煌中也带着致雅,高高在上却略显孤单,总之这金銮殿跟电视剧里看到的金銮殿气场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这里的金銮殿的气场是电视剧里的那些场景无法比拟的。主要看气质。
里面还有很多文物,个个都很珍贵。
还会看到午门的时候心里哆嗦了一下,古代的午门斩首就是在这外面斩首的啊,不知道午门外有多少英魂。
第三:故宫人很多
虽然已经尽量早点去故宫了,但是到了里面早已人头攒动了。到处都是人挤人,可能我们这些贫民百姓对皇家的东西太感兴趣了吧!太迫切想要了解古代皇家生活的地方都是什么样的。
总之故宫很美,很有文化,人很多,很古老,这是我对故宫的理解。
他对维新派的态度是怎样的?
李鸿章支持维新变法,但不支持维新派。
甲午战争之后,变法图强在清政府高层并不是忌讳,毕竟连日本都能输,旧法的确不合时宜了。当时虽然有很多人反对变法,但也有很多人支持变法。比如李鸿章、张之洞等汉臣,荣禄等满臣就倾向改革。甚至于,就连慈禧也没有明确反对过变法。
所以甲午之后,戊戌之前的两年多时间,维新派在全国混得风生水起,很多官员都把宝押在他们身上。李鸿章也在这一时期向康有为的强学会捐过活动经费,以此鼓励康梁晚辈变法图强。只不过,康有为嫌李鸿章名声太臭,没有收他的银子罢了。
后来光绪下决心变法,询问慈禧态度,慈禧表示可以先试试。在慈禧看来,试试嘛,失败了也没什么。反正是光绪在台前搞,就算搞不成功,她也可以出来收拾残局。为此她还在变法前给光绪铺路,专门排除了一些顽固派大臣的阻扰。
只不过,她没有想到,李鸿章这班老臣也没有想到,光绪会玩的那么过火。以至于最后大家都不想支持维新派变法了。
众所周知,清朝戊戌变法的参考对象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可决定变法前,光绪对日本的情况不了解,明治维新是怎么推行的,他一点也不清楚。他所知道的明治维新,全是康有为转述的。而康有这个人,又不是善茬。
他为了达到强推变法的目的,经常故意给光绪传播虚假信息。
比如说,日本的明治维新,明治天皇本人实际上只是一个提线木偶,真正的改革操盘手是日本当时的倒幕派。
但康有为却故意不跟光绪说,他给光绪传递的信息是明治英明神武,一宣布改革,日本就改革成功了。这导致光绪对变法的困难程度没有清醒认识,错误政策后来接连出现。
还比如说,明治维新能推行有一个基础,那就是立宪。天皇先立誓“万机决于公议”,然后藩阀政府的臣子才起誓效忠天皇的。在这种关系下,天皇也要受宪法约束,天皇也不能比宪法大。国家大事,天皇要跟大家一起商量着来。
明面上看,天皇受宪法约束,他吃亏了。但天皇是光杆司令,他手上又没兵。如果各地藩阀不支持他,他凭什么改革?所以,无论当时日本的藩阀是真心认为立宪好,还是借立宪来绑架天皇。立宪都有极现实的意义。
那就是——围绕在天皇身边的人很多,天皇并不是孤家寡人。谁反对维新变法,只要明治天皇一声令下,藩阀就出兵剿灭反对派。
但康有为为了强推变法,他却故意不跟光绪讲这个事。因为怕讲了,光绪可能就不想维新变法了。毕竟“万机决于公议”,这对于一个清朝皇帝来讲,有点不能接受。(戊戌变法的内容里面没有一条跟立宪有关)
或者说,如果光绪不想改革了,康有为想借机爬上去的美梦,就碎了。
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顺风的。改革,也从来都是要经历重重困难的。光绪对此是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他的身边本来也没有多少人帮助他落实改革,他本来就是光杆司令。
他被康有为一通忽悠,以为明治维新是明治一个人的英明神武,上下一心,轻轻松松就把改革搞定了。他这么想,戊戌变法能成功就是见鬼了。大家肯定都不会服从他。甚至于说,万一逼急了,有些人还会造反。
所以,从此时开始,早先还对改革有支持意向的老臣就都与维新派保持了距离。他们本身并不反对改革,只不过,他们凭嗅觉感知到,这场改革不可能成功。还是要与维新派保持一定距离才好。
后来光绪的改革果然碰了钉子。慈禧为了给光绪“刹车”,便逼迫光绪连下三谕,把京津地区的军政大员稳住。不至于搞到后面不可收拾。但就这一下,便让顽固派看到了希望。这些人纷纷跑到颐和园求慈禧回宫主持大局。局势瞬间就就微妙了。
看到这个情况,康有为急了。于是,他就开始把矛头指向慈禧。在他看来,似乎只要把慈禧搞掉,改革就能成功。
为此,他强逼毕永年充当“敢死队长”,强逼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劝袁用武力逼宫。
其实对袁世凯这个人,康党中人都说袁世凯不可信。但康有为固执己见,他信任袁。结果袁世凯最后告密,把他们都卖了。
而袁世凯告密的结果,就是慈禧与光绪的关系彻底破裂。
尽管说,康有为劝袁世凯武力逼宫的事,光绪并不知道。但光绪不知道这件事,慈禧也不知道。在慈禧看来,不是康有为想搞死自己,而是光绪想搞死自己。
光绪被自作主张的康有为害惨了。
另外慈禧与光绪决裂,还不仅仅是因为康有为想武力逼宫。当时康有为还干了件让她不能忍的事。那就是,他向光绪大力推荐伊藤博文担任宰相,并倡议清朝与日本“合邦”。
所谓“合邦”,不过就是借口。这个建议实际上就是卖国。也就是说,康有为为了实现自己的权欲,不惜卖国。
慈禧不是个爱国者,但国家是她的,谁出卖国家利益,那就是出卖她的利益。所以她不能容康有为,也不能容光绪。事态发展到这里,戊戌变法可以说,百分百不会成功了。
慈禧的态度一向很重要。如果她不支持变法改革,别人自然也不敢有意见。所以,尽管李鸿章、荣禄等人并不反对变法,但此时他也只能站在慈禧一边,坚决的反对维新派。
他们的这种反对,并不是反对变法,只是纯粹的站队而已。在光绪和慈禧之间,他们决定还是站慈禧。
光绪这个人,怎么说呢?有志气,但性子太急了,没有城府,水平也不太行。注定成不了大事。老臣们站慈禧,很显然,是个明智之举。
戊戌变法失败后,下野的李鸿章被任命为两广总督。临行之前,他按例去给慈禧谢恩。
慈禧见到他,拿出一个折子,说有人弹劾你是康党,然后把折子给他看。
在这之前,慈禧杀了一批人,所以此时大家都是人心惶惶,怕被贴上康党标签。面对慈禧的质问,这要是换作别人,早就磕头谢罪了,但李鸿章拿过折子看完后,毫不畏惧的说道:若旧法能强国,吾国早已强矣,何待今日?即变法则为康党,臣罪无可逃,臣实是康党。
慈禧听完有点意外,但也没他的治罪。毕竟这个时候,大清江山摇摇欲坠。李鸿章究竟是不是康党,并不重要。在慈禧看来,戊戌政变的核心是逼迫大臣在她与光绪之间选边站。而不是在该不该变法的问题上选边站。
1901年,慈禧决定实行新政。新政的内容与戊戌变法近似,且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还涉及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但李鸿章此时已经去世了。
雍正王朝里张延玉是上书房大官?
在经典历史剧作《雍正王朝》的演绎中,深通圣意、深谙官场规则的张廷玉绝对属于“大智近妖”的妖孽人物。只是,剧中康熙朝时期“张廷玉”并非真实还原了历史上的张廷玉,而是融合了康熙朝名臣李光地的部分形象;但进入雍正朝以后,“张廷玉”才逐渐靠近了历史原型。
历史上的张廷玉在雍正皇帝登基后,正式迎来了仕途上的春天,迅速成为权倾朝野的朝廷大佬;雍正皇帝临终,不但将其任命为“顾命大臣”,还在遗诏中明确了这样一项极为难得的恩典:
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乾隆二十年,84岁的张廷玉于安徽老家病逝,乾隆皇帝遵照《雍正遗诏》予以“配享太庙”待遇。纵观有清二百余年,拥有“配享太庙”资格的汉臣,仅此一位!
那么,历史上的张廷玉究竟有多牛,为何拥有如此难得的恩典?
康熙朝时期的张廷玉康熙十一年,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张英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张廷玉。
康熙三十九年,张廷玉考中殿试“三甲一百五十二名”。很明显,这是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故意为之。对于张英的避嫌之举,康熙皇帝心知肚明,便将张廷玉破格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一个相当于储备干部的短期任职,无品级、无实权。
康熙四十二年,张廷玉升任“翰林院检讨”,品秩从七品,一个副处级的纯文职官员;康熙四十三年,张廷玉正式入值南书房,成为康熙皇帝秘书队伍中的一员并为其日后的官职升迁奠定了基础。鉴于张英的特殊身份影响和张廷玉的真才实学,康熙皇帝特赐“四品官服色”,张廷玉逐渐成为康熙皇帝的核心秘书。
康熙五十一年,张廷玉出任“司经局洗马”兼任“翰林院编修”,相当于官办出版局主任的高级秘书,行政级别为正处级加。康熙五十五年,张廷玉突然获得破格提拔,出任“内阁学士”兼任“礼部侍郎”,品秩为正二品,相当于直接提拔成了兼任国务委员的教育部副部长。
康熙六十年六月,张廷玉于康熙朝的仕途走向了顶点,出任“吏部左侍郎”,相当于兼任国务委员的组织部副部长,行政级别为副国级。
也就是说,此时的张廷玉虽然已经官职不低,较之《雍正王朝》中相当于总理的“上书房大臣”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雍正朝时期的张廷玉进入雍正朝以后,大力培植和培养自身党羽势力的雍正皇帝鉴于张廷玉是自己恩师张英之子,鉴于张廷玉“气度端凝、才干出众”,命其御前伺候、书写谕旨。自此,张廷玉仕途的春天正式开启。
雍正元年四月,张廷玉加封“太子太保衔”,正式踏入一品大员行列,相当于兼任了政协副主席,行政级别上升到了副国级加。九月,升任“户部尚书”,成为兼任财政部部长的副总理。
雍正六年三月,张廷玉终于跨越了“从一品”到“正一品”的关键一步,升任“保和殿大学士兼任吏部尚书”,相当于兼任组织部部长的总理,行政级别为正国级,算是符合了《雍正王朝》对张廷玉“上书房大臣”的官职设定。
雍正七年,协助雍正皇帝组建“军机处”后,张廷玉又成为清朝第一批“军机大臣”;怡亲王胤祥薨逝、一等公马尔赛降级以后的雍正九年,张廷玉正式成为“首席军机大臣”。自此,兼任内阁首辅、领班军机大臣的张廷玉成为了实际上的“宰相”、朝廷一把手。
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皇帝病重,命张廷玉和允禄、允礼、鄂尔泰出任“顾命大臣”,协助新皇乾隆处理国政。除此之外,还专门在遗诏中对其予以了至高评价,并准其死后“配享太庙”。
乾隆朝时期的张廷玉乾隆皇帝继位初期,对于身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柱国之臣——张廷玉,还是极为敬重和信任的,我们可通过三件具体事例予以说明:
1、根据诸多同朝官员的笔记记载,乾隆皇帝召见张廷玉,要么指派近侍太监搀扶,要么亲自搀扶,唯恐这位老大人有什么闪失。正如郭德纲相声中的名言,在乾隆皇帝眼中,张廷玉就是雍正皇帝给自己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乾隆二年十一月,张廷玉获封“三等伯爵”,按照乾隆皇帝的说法,“本朝文臣无爵至侯伯者,廷玉为例外”,文臣封爵自张廷玉始。除此之外,乾隆皇帝还特赐张廷玉“骑都尉”世职,文臣获封世职自张廷玉始。
3、乾隆二年年底,乾隆皇帝下达了一道圣旨,专门给予了张廷玉“不必向早入朝,炎暑风雪无强入”的特权。
如此恩宠下,张廷玉接连熬死了鄂尔泰和后起之秀——钮祜禄·讷亲,始终稳居朝廷首辅的显要位置。行至乾隆十三年,不是为了自保,还是年老昏聩,张廷玉开始频频犯错,屡屡触怒圣颜,以致被乾隆皇帝下令剥夺“配享太庙”职权,收缴所有御赐之物,可谓声名狼藉、晚节不保。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病逝,乾隆皇帝还是遵照了雍正皇帝的遗命,赐其“配享太庙”,算是挽回了这位清代汉臣第一人的些许颜面。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七十五》、《清实录·世宗实录》、《清实录·高宗实录》、《清史列传》
为何他的职位没有和珅高?
刘墉足足比和珅大了30岁,刘墉考中进士时和珅年仅1岁,而且刘墉的父亲乃是乾隆重臣,而和珅却因父母早逝而早年极为贫困,刘墉的政治资源也要比和珅强很多,那么为何终乾隆一朝,刘墉的职位却始终没有和珅高呢?
满汉亲疏问题,和珅拥有天然优势自满清入关以来,为了统治的需要,虽然一直标榜满汉一家,然而在实际上,满汉仍然存在亲疏有别,尤其是在官员的任用方面,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
纵观整个清朝,虽然自顺治至咸丰时期,汉族官员的地位一直在缓慢上升,但满人的势力仍然始终是主体。满人在中央和地方官职上均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从军机处和内阁官员构成不难看出,大权始终在满人手中,朝政一直都是满族大臣主持。即使是著名的汉臣张廷玉,在上书房和军机处的排名也都在满人之后。
而在乾隆时期,虽然一直强调满汉一家,但纵观整个乾隆朝的军机处,虽然也有汉族官员,但领班军机大臣,从鄂尔泰到讷亲,再到傅恒,再到来保,以及后来的阿桂、和珅,全都是满人当家做主,虽然刘统勋和于敏这些汉臣也曾成为领班军机大臣,但时间却都很短。
由于满汉亲疏有别,满族官员的提拔显然要比汉臣简单,在双方才能相当的情况下,满族官员更容易受到重用和提拔,而汉臣除非特别出色,否则很难坐到位高权重的位置。
和珅经常陪在皇帝身边,刘墉长期在外为官从和珅和刘墉的官宦生涯来讲,和珅从入朝为官开始,便一直在皇帝身边任职;而刘墉除了前期短暂担任京官外,却长期在外为官。
刘墉虽然早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便考中进士,虽然此后也曾担任过一段时间京官,但却是在翰林院这个清闲衙门任职,想要干出成绩极为困难。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此后二十多年,刘墉便长期在外为官,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刘墉这才再度入京为官,出任左都御史,在南书房行走。
而和珅虽然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才开始入朝为官,在参加科举落榜后,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珅被授予三等侍卫,并被挑选为补粘杆处侍卫,此后便一直在乾隆身边任职,很快便受到了乾隆的重视开始受到重用。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更何况是经常在皇帝身边晃荡,又颇有才学的和珅。这种情况下,和珅与乾隆的关系显然要更加亲近一些,自然也就更容易受到提拔。
刘墉宦海沉浮,和珅青云直上刘墉虽然入仕较早,但却曾两次因罪而遭到贬斥,导致其提拔速度极慢;和珅虽然入仕较晚,但却因为乾隆的宠信而得以迅速青云直上。
刘墉一生曾两次遭到贬斥,第一次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刘统勋因办理军务被下狱,刘墉因此得到牵连,被降职为翰林院编修。被外放之后,刘墉又长期在难以做出政绩的学政衙门任职,好不容易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担任山西太原知府,后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升任冀宁道台,结果次年便因失察之罪而被发配军台效力赎罪,后因父亲刘统勋的缘故才被重新任命为江宁知府。
与刘墉不同,和珅为官堪称青云直上,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和珅还在担任管库大臣,负责管理布库。而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月,和珅便被擢升为乾清门侍卫,次月又升任御前侍卫,并被任命为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到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和珅又升任户部左侍郎,三月又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四月又被任命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八月又调任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十一月任国史馆副总裁,十二月任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到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和珅又任户部左侍郎,兼署吏部右侍郎,十月又兼任步军统领。这个提拔速度,根本没人能够比得上。
从两人的仕途来讲,刘墉显然较为坎坷,等到刘墉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新入京为官时,和珅已经是如日中天,刘墉也只能“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结果又因多次犯错而遭到皇帝责备,很难再进一步。
历史上最惨的灭门之祸是怎么发生的?
那肯定是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方孝顺儒。大明朝最辉煌的家族毫无疑问是老朱家,而最被悲惨的莫过于方家,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官方屠灭十族的人家。847条鲜活的生命,究竟是证明了一个家族的气节,还是白白沦为牺牲品?
方克勤出生于儒学世家,从小就是学霸级人物。参加元朝科举时,一卷评判天下大势的论文看的考官拍案称奇。但因为意识形态有问题,而没人敢录取他。元朝的科举就是个样子工程,天生爱烤串的草原贵族们,打心眼里瞧不起爱考试的汉人。不学文化课的蒙元把中原大地烤了90多年后,被朱元璋打到漠北卖烤串去了。大明刚开国,德行声望都很好的方克勤被推举做官。他拒绝了,因为要在家侍奉年迈的老母亲。县里的领导求他去京城转一圈就回来,好让自己给上面交差。方克勤只得去京城,进京不久就被分配到济宁当知府。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好官,不贪图功利名誉,生活节俭到一件布袍能穿十年。可惜,后来被卷入“空印案”中冤杀了。洪武年间,被冤杀的好人何止万千!方克勤的儿子们扶着父亲的灵柩回乡安葬,其中就有他最著名的儿子——方孝孺。方孝孺小时候比老爹更聪明,据说懂事后每天看书是按寸算的,是文艺圈里著名的“小韩愈”。长大后跟着宋濂学习,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少年得意的方孝孺才华横溢,更是宋导师最器重的得意门生。他专攻仁义礼法,仆人抱怨快没钱吃饭时,他笑着说:“古人三十天仅进食九次,贫穷的又不光咱一家!”方孝孺才名很高,朋友圈当然也高端,他25岁时被引荐给朱元璋。方孝孺第一次见朱元璋,不知有没有想起自己的父亲,被这个人冤杀的父亲,比这个人还要小2岁的父亲。朱元璋很看中方孝孺学问渊博,他对太子朱标说:“这是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将来要把他一直用到退休。”朱元璋让方孝孺回去再吸点地气,毕竟还没有太子年龄大。方孝孺回家后闭门读书,出版了《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好几本专著。期间还因受牵连被逮到京城,朱元璋得知后点名释放方孝孺,这是个了不得的大信号。很快就有人举荐方孝孺做官,朱元璋给评了个教授让,他去给儒生们多讲讲课。如果,日子这样下去,方孝孺将会成为大明朝的道德楷模,但是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在悲痛之余,改立大孙子为储君。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温文尔雅,这位从小诵读儒家经典的谦谦君子,21岁就当上了大明集团董事长。建文帝带着三位儒门大师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走到历史前台。老黄、老齐都是进士出生,他们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理想。方孝孺虽未中举但才气极高,他更崇尚《周礼》中仁政治国的理念。这个勇敢、正直、充满理想的儒家组合,迫不及待的想要改造旧世界。建文帝经常听老师们的高谈阔论,每次就像喝了一大碗鸡汤般热血沸腾。朱元璋留下的不仅是皇位,还有25个宝贝儿子(藩王)。老朱认为只有血脉靠得住,他批准藩王拥有私人武装,以方便“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一起保卫老朱家得之不易的大明朝。大明朝是老朱家的,但哪个姓朱的当家就说不准了。这些王爷们可是战场上爬滚出来的,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吼一声:你愁啥?温文尔雅的朱允炆明显镇不住这帮叔父。于是,齐泰和黄子澄热情鼓励建文帝削藩,高巍等人请求不要削藩,应施行推恩政策。方孝孺只是认真编写他的《太祖实录》和《类要》等典籍。年轻的皇帝以为砸人家饭碗,就像开发布会谴责一样简单。他登基不到半年就开始削藩了,但出现了分歧:齐泰:燕王势大,第一个干掉他杀鸡儆猴。黄子澄:燕王势大,如果干不动那就太丢脸了,还是先干周王。
朱允炆想起一句名言:吃柿子挑软的捏!他在一年之内干掉五个小藩王,把燕王从一名铁血猛将硬生生逼成了奥斯卡影帝。朱棣靠着装疯卖傻,就把朝廷这几个读书人忽悠瘸了。朱棣为麻痹朝廷,就让三个儿子去京城转转。结果朝廷不但包车送回来,还给赏了2斤秦岭一白的土蜂蜜。理由是黄子澄想麻痹燕王,证明朝廷没有削藩的想法,好让他放心睡大觉。撸了人家五个兄弟,路边社的保安都知道朝廷要削藩!朱棣看清智囊团的感人智商后,继续低头憋大招。后来在姚和尚的点化下遁入空门,不是,化成猛虎出兵造反。黄子澄推荐李景隆当统帅,这位大明第一草包将军逢战必逃,白白害死数十万明军。建文帝还舍不得处理他,最后就是这货打开城门欢迎朱棣入京的。四年靖难之役中,朝廷所有的诏令、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朱棣都快被他骂成孙子辈了。其实,方孝孺也又谋划,但在17岁就独守北平,一生驰骋疆场的朱棣眼里,这些读书人的套路太小儿科了。南京城破,朱允炆点燃皇宫下落成谜,方孝孺则被捕下狱。朱棣听说朱允炆失踪后长出一口气,他正发愁要怎么处理这位大侄子,毕竟人家才是正统。朱棣入京前,姚广孝来了。姚广孝:“自起事以来,我从未向殿下要过任何封赏。如今大业已成,希望殿下能满足我唯一一个请求。”朱棣:“但说无妨。”姚广孝:“方孝孺必定不会臣服,殿下入京后千万不要杀此人,不然天下读书种子就绝了。”朱棣:“小事一桩。”
朱棣刀头舔血多年,很少见到真正不怕死的人,读书人嘛,吓唬吓唬就好了。朱棣这位兼具雄才大略和残暴嗜杀的神经质帝王,他严重低估方孝孺的信念。进入南京城,朱棣看到垂涎已久的皇位。想要坐的光明正大,必须得有正统之名,他不惜改称马皇后为自己的生母,他还需要一个极有份量的继位诏书。方孝孺是最完美的人选。论才气,名满天下;论德行,举世皆知;另外他还是朱标和朱允炆人生导师。如果这位重量级人物能出份诏书,朱棣的功业就能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朱棣想到方孝孺写的那些檄文,当年把自己骂到怀疑人生,现在看来篇篇都是文采斐然的满分作文。他让人去监狱带方孝孺,方孝孺刚走入已经物是人非的大殿,就嚎啕痛哭。朱棣:“先生别哭了,我只是仿效周公辅佐成王而已。”方孝孺:“成王在哪里?”朱棣:“自焚死了。”方孝孺:“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朱棣:“国家需要成年的君王。”方孝孺:“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黑下脸:“这是我们朱家的事。”朱棣让人端来笔墨,说道:“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方孝孺骂道:“死即死,诏不可草。”
被朱棣逼急了,方孝孺写下“燕贼篡位”四字后掷笔于地。朱棣看到“篡”字就炸毛了,这是他造反以来最大的噩梦。朱棣冷森森地说:“汝不顾九族矣!”孝孺义冷哼一声:“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神经质的暴脾气上来了,他派人抓捕方孝孺的九族亲属,又将其同事、朋友、门生凑成十族。讲这847位大活人,当着方孝孺的面一个一个全杀了,方孝孺最后一个被凌迟。早在搜捕之时,方孝孺的妻子带着两个儿子自缢身亡,两个女儿跳进秦淮河溺死。在朱棣的残暴手段下,那些没来得及自杀的女眷们,最后都是生不如死。毋庸置疑,方孝孺是一位非常有气节的人,但是他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朱元璋冤杀方克勤,朱棣又残杀方孝孺,这两对父子或许真是天生相克。历史总在轮回上演,一千多年前的晁错与方孝孺何其相似。晁错的父亲听说儿子鼓动汉文帝削藩,专程连夜从老家赶来。晁老爹:“皇帝刚继位你就鼓动削藩,你非要弄的皇室骨肉相残吗?”晁错:“不这样做,天子没有尊严,国家不得安宁。”晁老爹:“你这样做,老刘家的天下安宁了,我们老晁家就完蛋了。”
晁老爹看到儿子不听自己的,回到老家后服毒自杀,临死前还让族人外逃避祸。削藩引爆了七国之乱,汉文帝迫于形势杀了晁错,最后多亏周亚夫的细柳营才平灭叛乱。再说一句,朱棣登基后,先恢复被建文帝废掉的五位藩王(湘王自焚而死),让兄弟们放心去嗨皮。然后打出一套组合拳(换封地、推恩、找茬等等),不动声色就缴了藩王们的枪杆子。建文削藩,4年就葬送了皇位。永乐削藩,却开创永乐盛世。而靖难之役中的残忍弑杀,就像洪武年间的株连冤杀一样,早已被辉煌盛世的荣耀所消弭。所谓“吃人的历史”,大概就是缺乏对个体生命最起码的尊重吧。朱棣的品行远不如朱允炆,但他做了朱允炆永远干不成的事!或许真应了那句“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谁能卡点谁说了算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