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理财顾问,怎么样理财?
理财是对自己财富的一种管理,每个人对理财的需求不同,有的人希望财富保值,不贬值就可以,有的人希望有稳定的财富增值,还有的人只希望自己的钱能安全隔离。无论哪种理财方式,都遵循着投资界的三角法则:理财的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三项只能得到两项。
在介绍理财产品之前,我们需要知道标普家庭资产象限图,做好一个稳定的理财投资需要包括这几点:
1.要花的钱:家庭日常开销需要随时花的钱,流动性高
2.保命的钱:需要购买基本健康保险的钱,专款专用
3.生钱的钱:这部分钱为了拉高整个组合中收益,风险高
4.保本的钱:这部分钱追求安全稳健,风险小
有了这些基础我们就可以配置比较稳定的投资理财方式:
一、 日常流动性资产-余额宝
这个大家都懂,我们可以将一部分日常开支所需的钱放在余额宝,随时取用。
二、 健康保险-重疾储蓄保险
重疾储蓄保险是一种兼顾健康和储蓄的保障型产品。这笔钱放在保单里,如果不幸发生重疾,可以获得一笔大的现金流,用于治疗、补偿、疗养。如果一辈子平平安安,也可以把这笔钱取出来,可用于养老。
重疾储蓄保险是现在非常热门的险种,我们可以选择在中国内地或中国香港购买,两地的区别是中国内地的保单暂时没有分红机制,也就是说今天买了100万的保障额度,50年后仍然是100万;中国香港的重疾保单是分红保单,保额随时间增长,50年后达400万抵御通货膨胀,这也是很多人赴港购买保险的原因
三、 储蓄保险-储蓄类保险
储蓄类保险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养老金,教育金,是一种稳定的中长期投资,所以非常适合长远规划,实质上是将钱交给可靠的保险公司打理,但稳定性较高,风险较小。现在比较火热的例如香港的储蓄险、内地的年金等,都属于这一方面。
四、 高风险-股票
投资股票需要耗时耗力,适合有精力,有干劲,有头脑的人投资,这些人往往能在顺势逆势的情况下都能获得高回报。但股票是一种高成本投资,需要承担的风险比较大,并且与经济形势有很大的关系。
五、 房产
房产投资几乎成为公知的一种投资方式,有钱就买房被认为是最稳健最高回报的投资方式,其实买房也有很大的来自政策、市场的风险,未来的房产税、遗产税问题,同样是潜在的未知分享。
穷人为什么不愿意投资理财产品?
缺少投资理财的专业知识,缺少承担投资风险的胆识。在本金或收入相同的情况下这部分人更加喜欢储蓄。
一、是缺少足够的专业知识、经验和信息。
如果赚钱和积累财富需要“赚钱机器”的话,那么知识经验技巧就是操作这部机器的SOP,也就是“标准操作步骤”,缺了这个,给一部赚钱机器,你也不会操作不会维修,最终赚不到存不到钱。
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有4个“标准操作步骤”,依序是:创造财富、管理财富、消耗财富和传承财富4步。这4个步骤都是需要掌握与财富密切相关的知识,比如金融知识、财经知识和投资理财知识等等,除了这些知识,还要实际的理财经验和技巧等。
只有当一个人掌握并熟悉了理财产品和银行存款的知识和技巧,知识如何避坑?识别什么是好产品?识别什么是好时机?也就是理财的5W1H等因素?包括为谁买?买什么?何时买?买多少?在哪买?如何买?
而穷人一般不具备这些方法和技巧,做不到把小本金放大到大财富,不能用最小的成本和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买不到合适的产品和找不到正确的是时机买卖,或者没有耐心利用时间赚钱。
二、是缺少胆识,基本上是保守的人。
当一个人拥有了本金和运用资金的SOP后,还应该在市场上实践它们,运用它们,才能让本金变大长大,否则本金不但不会长大,还会因为消费支出而慢慢地变小,这样一来,不但不会变富有,还会变得更穷。
从胆识和风险偏好的角度来分,一般有3大类的人群,分别是保守、中立和激进。保守的人特点是以保住本金为主,害怕本金亏掉、赔掉、被套牢,不愿意拿本金去搏风险收益。
激进的人,也就是喜欢和风险拼搏的人,他们喜欢冲浪喜欢刺急喜欢风险。这一类人在投资上往往追求高收益,以经营上追求高利润,其中部分掌握了投资技术和又有自己的投资风格的慢慢地变地更有钱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富人。
相对于存款来说,买理财产品的人是比存款的更有冒险精神,愿意承担风险以换取比利息更多的收益。但是比喜欢买卖股票和基金的人来说,他们又是中立的偏保守的人了。
三、喜欢储蓄的不一定是穷人,企业老板也会把部分流动资金存在银行,退休后的有钱老人也会把钱存在银行帐户上。
银行是一个安全性最好,流动性最好的金融机构,因此也牺牲了一些收益。基于这些特点,暂时没有投资机会的大额资金也会临时性地放在银行等待时机。
正常公司经营是需要周转资金的,比如员工的工资、比如供应商的应付款、比如企业的水电费和税费,这些钱是短期就要用到的,不适合放在房产和股票上,更适合放在银行,目的不是吃利息,而是侧重本金的安全和流动性。
综合以上分析,因为穷人投资理财知识不充分,经验和技巧不足够,再加上本身是比较保守的人,是缺少胆识,他们更加侧重于保本,而不是追求高收益。所以穷人更喜欢储蓄而不是买理财产品。@悟空问答关注我,持续收看家庭理财干货;分享给好友,友情因分享更丰盛。
理财靠自己可以吗?
理财当然可以靠自己,而且也一定要靠自己,自己的财富要交给自己来掌握,不能让运气来主导自己的未来。
那对于普通上班族以及没有投资经历的人来说,我认为最稳健,而且最适合新手的投资理财的方式,就是每天进行基金的定投。这个投资方式的门槛比较低,而且也不需要花太多的心力在上面,可以说是一种懒人投资法。
一般来说,我不太推荐理财新手直接投资股票,因为我们要认清一个残酷的现实,目前我们A股市场里面有一亿多的股民,里面绝大多数是散户,而散户中的绝大部分是亏钱的。也许有好行情的时候,大家能一起都吃一段肉,可是只要把时间拉长来看,赚钱的真的是极少数。
那既然大多数人亲自投资都会失败,但是又不甘于仅仅在银行定存或者理财产品里面吃利息,我就认为基金的定投比所有的其他投资方式都好,都要稳定,而且收益相对也是最高的。
相对直接投资股市而言,基金定投所需要的财经知识和技术要求就少了很多,而且需要付出和学习的地方要少很多,只要具备一些对长期趋势的判断就可以了,不需要在意任何短期的震荡和回调,也不用整天提心吊胆担心黑天鹅的出现。那我在这里稍微介绍一下基金定投的好处:
每天定投,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不用每次等到存到整数一万两万的再去存银行,因为很多情况下,还没存到整数就又被用光了,适合年轻人的被动理财。每天定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分散风险,降低成本,就算买入后直接下跌,也没有事情,因为越跌我们就能买到越低价的筹码,只要时间轴拉的够长,时间会抚平所有波动,然后在下一轮行情来临的时候,就能收获一波十分丰厚的收益。基金定投是把钱交给专业的团队打理,而且一揽子股票池让我们减少很多遇到黑天鹅的概率,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基金定投不需要每天盯盘,跟着分时走势的波动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只要把握好行情的大趋势就行了。我本人是股票投资加上基金定投同时进行的,因为我还是固执地认为我的炒股技术还是经得起考验的,不过我也没有忘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而且这几年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就越来越感到作为散户的无力感。太多的恶劣环境让我们的生存显得十分艰难,信息不对称、技术不对称、资金不对称,因此我目前把一半的资金放在了基金定投,并且还会不断增加比例。
我现在把股市里面赚的钱也会不定时地转到基金账户,因为我知道股市的收益率的确是高,但是相伴而来的就是未知的风险,只有先预防亏钱,才能更好地赚钱。
今天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我的看法,如果觉得我的分享有用的朋友,可以帮我点赞转发和关注,大家一起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基金理财买入后?
基金理财买入后,不断亏损,是最多本金亏光,还是会出现负值?
很肯定的回答:基金净值不会跌至零,本金也就不会亏光。至于负值,你的收益率是会出现负值。基金跟股票不同,如果基金资产净值出现持续下跌的情况,基金经理一般会根据市场情况在过程中就进行了止损的操作,也就是调仓,卖出估值过高或出现风险的个股,买入低估值或具有避险功能的个股。基金调仓后净值会相应发生变化,所以不用担心本金会亏光。
即使是遇到特殊情况,基金本身规模比较小,在净值下跌过程中基金赎回导致资产极速缩减到清盘临界值(5000万元)或是人数缩减到临界值(200人以下),又或是基金遇到大额赎回后,基金资产极速下降到5000万以下,基金也会主动申请清盘结算。
注:你买入的是基金份额,基金净值的涨跌并不会影响你手中份额的变化,所以,即使基金资产降低,你的份额依然存在,只要有资产,你就能分得相应的那部分。
基金执行清盘会亏钱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产品转型或封闭式基金到期,会执行清盘结算。一般这种情况下是不会亏钱的,本金和投资收益会一并返还给投资者,只要基金没有出现投资亏损,清盘就不会造成损失;
2)开放式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的,一方面是遭遇大量赎回引起规模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投资亏损导致规模下降,前一种亏损的可能性较小,后一种会有不少损失,不过不会亏到一分不剩的情况,只要基金净值不为零,多少还是能拿回来一点的;
3)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多数是因为基金亏损而有大量赎回导致人数降低,如果基金赚钱了,一般不会凑不足200人;
4)新基金募集规模不达标,意味着基金发行失败,需要进行清盘,基金公司不仅会把本金返还投资者,还会支付在募集期内的资金利息(银行同业利息),这种情况一定不会出现本金亏损。
选基小常识:买基金一定要关注的两项指标,一个是基金规模,另一个是持有人结构。
如果基金连续60个交易日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就会面临清盘风险;同时尽量选择机构投资者占比小的基金,以防止机构大额赎回而造成规模大幅缩水的风险。
规模最好选择5亿-80亿以内的基金,船小了持仓更灵活,今年结构性行情尤为如此,业绩表现优秀的多数都是小规模的基金。机构持仓比例最好不要超过50%,规模越小占比要越低。
以后银行理财要怎么买?
监管约谈六大行,以后银行理财要怎么买?
资管新规过渡期到2021年年底就结束了,银行业的理财产品也将迎来考验。那些存量的保本理财是否已经全部出清?新增的理财产品是不是真的净值型产品?这些都是监管部门,接下来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为了做好资管新规的落地实施工作,近日有消息说,监管部门召集六大国有银行开会,就存量理财产品整改情况提出了具体要求。
大概要求是到2021年末,不得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除严格按照现行监管规定使用摊余成本计量外,理财产品从2021年9月1日之后新增的直接和间接投资的资产,均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暂不允许对除未上市企业股权外的资产采用成本法估值。
从这些要求来看,这些国有银行存量保本理财产品还是存在较大的出清压力。估值方法的转化也会影响到理财产品的销售。
不过从这件事情上来看,监管部门对于银行业理财产品的整改情况,开始了一定的验收检查工作。
事实上,就在7月份的时候,就有一家银行,因为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不合理而受到了银保监会的处罚。
那么资管新规落地之后,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和以前相比,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净值型理财产品能不能买?该如何买?
很多人比较关心这个问题。准确的说,净值型的理财产品的风险比以前减小了。也许有人会说,以前是没有风险的,是保本保息的。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银行理财产品无论任何时候都是有风险的,只是在监管方面要求打破刚性兑付之前,这部分风险由银行承接了而已。
对于个人来说,表面上看,是没有风险的,但是银行却因此积聚了巨大的风险,而这些风险最终还是给传导给个人消费者,而到了那个时候,所承担的风险就更加大了。
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回归了本源,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大大减少了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
另外,现在理财产品都是有专业化的队伍在管理,他们所设计的理财产品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加安全。
理财产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中长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比例,让银行理财产品和所投资的底层资产的期限相匹配,这样风险也就降低了很多。增大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比例,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
所以,净值型理财产品的风险降低之后,来的人比以前更加多了。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理财报告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21年6月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高达6137.73万个,比年初增长了47.45%,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37.71%,累计为客户创造了4137.51亿元收益。
即便如此,我们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不能像以前那样闭着眼睛买了,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对应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从而降低风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