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与争锋南朝陈,形容一个人不得了的诗句?
有很多,例如:出类拔萃、鹤立鸡群、卓尔不群、首屈一指、超群绝伦1、出类拔萃,读音chū lèi bá cuì,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超出那一类;高出那一群。形容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2、鹤立鸡群,读音hè lì jī qūn,指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比喻才能或仪表出众。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3、卓尔不群,读音zhuó ěr bù qún,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景十三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4、首屈一指,读音shǒu qū yī zhǐ,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
成语出处:清 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 施侍读闰章》:“海论诗辄为首屈一指。”
5、超群绝伦,读音chāo qún jué lún,指同辈中没有可以相比的。也作“逸群绝伦。”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关羽传》:“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中国的战神有哪些?
诚邀回答 但是下次请劳烦问得更清楚一些 哪方面的战神? 1、蚩尤:上古战神。★
2、白起:绰号“人屠”。
3、项羽:霸王一出,谁与争锋。
4、吕布:三国第一人。
5、关羽:武圣人。
6、冉闵:武悼天王,霸王再世。
7、萧摩诃:南北朝第一猛将,人称“赛关羽”。
8、李元霸:隋唐第一好汉,西府赵王。★
9、李存孝: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十三太保,历史上有评:“王不过霸、将不过李”。
10、高宠:岳飞帐下,力挑十一辆铁滑车。★ 远古时候的刑天 蚩尤等 唐代李靖 宋代岳父 其精忠报国的精神 民族气节 无不被当时的人认为是战神
描写爱恨情仇的诗句有哪些?
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十步杀人不留痕,壮志凌云豪情挥。醉卧沙场笑风云,妙手回春烟飞灰。电闪雷鸣可乱舞,花语流星正亦邪。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飘飘西去路茫茫浩瀚音
风絮空白头何须芳草青夜雨八方战孤城,
平明剑气看刀声.
侠骨千年寻不见,
碧血红叶醉秋风.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江湖沧浪幻浮生
月照剑鸣志柔恒
手掌孤灯过雨夜
醉踏辰星旭日升雨后独倚秋,残红满径,霜叶凋稠。酒醉处,呢喃自问,故人何处有?
忽闻阑外雁啼声,声声点思愁。夜来寒香澈满楼,是君否?人生苦短且无常
青灯长卧古佛旁
寂寥无眠空对月
长夜何处得秋霜满堂花客三千醉.一剑霜寒十四洲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间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贫贱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风中化成唏嘘句,他朝两忘烟水里.把酒一碗!泯尽江湖愁。
人生意气,三千青丝,尽置高阁处!
罢,罢,罢,随然而止,心归静落!一场江山梦,半世凄迷情,物是人非山河依旧。到底结果如何?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地满秋。霸业等闲休,越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江湖纷争不断,人生知己难求
沧海波涛无时定?一笑如何解恩仇?
英雄,谁是英雄?欲归去,依旧江湖。解愁肠,度思量,人间如梦,倚笑乘风凉。江湖问路不问心,问心问得几路行.天下何人诉平生,
幽月无语映剑魂。
欲平心潮追梦影,
孤灯夜雨叩心门。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已惯江湖作浪游,爱恨情仇总难休。
侠骨柔情埋沧海,华山剑气荡寒秋。白日悬绝顶,苍山夹乱流.云深不知处,悟道万事休.抽刀不断水,快意只消忧.剑随手脱去,一笑泯恩仇.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每个人都努力的活着并永不满足,就象白领羡慕农民的安逸和谐平静的生活。农民羡慕高官的权利,流浪汗羡慕学生的快乐,相同学生却羡慕流浪汗的自由。人世几回伤往事
明月清风久相违
亢歌已随豪者去
留得平野放鸢飞铁刃长枪血飞溅,苦酒寒月花飘零!凡人转境不转心。世间哪有那么苦。道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论诗。想当年带剑江湖,气吞万里如虎。
到如今十年夜雨,醒来时响空弦。
莫问痴,背剑江湖人孤独;
莫问恨,雨打落花情寂寥。生有所值,死无所憾。负剑狂歌,看我跃马扬鞭走山河。虚度休叹岁月短,年少莫悲世事艰,胸中正气塞天地,醉剑寒霜雪,长啸应者稀。斜风冷雨中
谁唱东风破
生为乱世人
今朝和蹉跎
谁云歌者痴
痴者岂独我
千古碧血书丹青---
同一色
剑光难断心中魔--
白发千丈耿耿如星河
桃花影中
谁唱东风破人剑梦里冷潇潇
琢颜海中清风笑
那得一生几轮回
孤灯亮见又寂寥梦中心如狂潮,爱恨逐浪滔滔,前尘往事不见了,谁明了。江山多娇,无数风流雨打掉,只剩而今斜阳晚照,似曾相识的远古道。古来英雄皆寂寥,梦中能有几人笑,醒来星淡天高,佳月洗良宵,缘来缘去多美妙,生死看破了,尽情舞蹈。红尘多可笑痴情最无聊
目空一切也好
此生未了心却已无所扰
只想换得半世逍遥
醒时对人笑梦中全忘掉
叹天黑得太早
来生难料爱恨一笔勾销
对酒当歌我只愿开心到老
风再冷不想逃
花再美也不想要
任我飘摇
天越高心越小不问因果有多少
独自醉倒
今天哭明天笑不求有人能明了
一身骄傲
歌在唱舞在跳
长夜漫漫不觉晓
将快乐寻找心镜不染俗尘似流水共行云手中不带恩怨似繁花共蝶飞淡看烟雨江南轻舟难载愁留轻笑望你恐负痴情人.岁月匆匆一眼回忆梦畔耳边
往事心头浮现思念辗转难眠
夕阳绚丽短暂相逢相别都遗憾
花开花落沧桑容颜看人情渺渺茫茫
秋去春来时光荏苒叹天涯漫漫长长
爱不爱我漂泊一生想浮世假假真真
怨不怨你美梦一场笑红尘熙熙攘攘才子佳人
英雄美人
宁有惆怅没有恨
才子佳人
英雄美人
江湖是假情是真多情空余恨无情万般不能
忘却了今生容颜记到来生
老天太残忍相见注定就要分
纵身滚滚红尘抛缘分
红尘有多深除非自己翻腾
谁负义忘恩谁暗暗把我疼
我都不想问我心磊落如星辰
是非留给俗世笑议论半冷半暖秋天云贴在你身边
半醉半醒之间在人笑眼千千
留人间多少爱迎浮生千重变
跟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天下流派不同
少林武当正宗
乾坤秘法谁懂
天下第一谁敢封
任督二脉打通
南拳北腿皆通
一身热血汹涌
映得长江满江红
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
马步向前本是童子功
昆仑峰达摩洞青城宫
普天下万宗为一宗
来无影去无踪剑走偏锋
万水千山一步踏空
一根枯枝千军握手中
倚天剑划破长空谁与争锋
想看看张三丰黄飞鸿谁是英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处怨易,处恩难。明末清初文学家申涵光
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恩怨名言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忌:顾忌。这两句大意是:建立大事业的人,不能顾忌小恩小怨。此二句是讲应如何处理大事大业与小恩小怨之间的关系。一个人若要办成大事,必须胸怀开阔,目光远大,不能顾忌个人的恩恩怨怨。《左传》记载,晋文公重耳为了登上中原霸主的宝座,抛开了在楚时受到楚成王礼遇的恩惠,大败楚兵,他也不计较寺人披曾奉献公之命至蒲城追杀自己的旧怨,而听信他告密免受灾难,最后终于达到了目的,夺得晋国的政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可见前人在处理事业与小恩怨问题上,都是将事业放在首位的。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后汉书·岑彭传》
多少的往事已难追忆,多少的恩怨已随风而逝。原名陈喆,台湾女作家琼瑶《庭院深深》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宋·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目尽青天:指视野广阔。目,这里用作动词,看。肯:岂肯。儿曹:小儿女辈。尔汝:都是“你”的意思。此指小儿女们互称对方为“尔”、“妆”,表示交情亲密。大白:古酒杯名。金缕:即《金缕曲》,《贺新郎》词调的别名。这几句大意是:我们告别时看的是整个天下,关心的是古今大事,岂肯像小儿女那样只对彼此的恩恩怨怨关注?举起酒杯来,听我唱这支《金缕曲》送你上路!张元干的这支《贺新郎》,是一首悲壮的送别曲。他所送的是被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的爱国士大夫胡铨。胡铨原为枢密院编修,因上书请斩秦桧等三名卖国贼而获罪。当时身为宰相的秦桧利用手中的权势,先把胡铨贬官到外地,接着又削除其官职,把他押送到新州管制。在这种政治形势下,一般人都不敢接近胡铨,独有张元干不顾个人安危,写了这首悲愤填膺的词给他送行。这首词在抒写离情时寄寓了深沉的爱国精神,风格豪放悲壮。末尾这几句,是全词的最强音,写出了这对志同道合的朋友临别时的深情厚谊,慷慨悲凉,感人肺腑,“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语)。“目尽青天怀今古”之句,今天仍可引用来表现人们广阔的政治胸襟。
南宋词人张元干《贺新郎》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唐·韩愈《听颖师弹琴》。昵呢(nì逆):亲热的样子,这里指亲昵地轻声细语。恩怨:偏义词,主要指恩爱。相尔汝:指亲密无间地以你我相称。尔、汝:你。划然:突然。这几句大意是:(琴声)像小儿女亲昵地轻声细语,诉说着相互间恩恩怨怨的衷肠;忽然又变得激昂慷慨,就像勇士奔向杀敌的战场。这里以两个生动的画面写琴声由柔入刚。“昵昵儿女语”是那样轻细温柔,“勇士赴敌场”又是那样激越昂扬。作者在这里把听觉形象诉诸视觉形象,突出了音乐的可感性。可化用以形容刚柔相间的乐声。
唐代文学家韩愈《听颖师弹琴》
“酸葡萄的心理”本就是某些人士的专利品,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关于恩怨的名言武侠小说家古龙《边城刀声》
这里面也许有个人恩怨在里头。但是这不重要。我们更关心的是举报是否属实。如果举报属实,管他举报人是什么动机?如果不属实,才需要追究出于什么动机诬告。本名方是民,记者,科普作家,反伪打假人士方舟子
大凡为人作传记,在中国典籍中,自司马迁班固以下,皆首述传主之姓氏名字。若燕北闲人之儿女英雄传,其书中主人何玉凤,至第壹玖回“恩怨了了慷慨捐生,变幻重重从容救死”之末,始明白著其姓名。然此为小说文人故作狡狯之笔,非史家之通则也。由是言之,此章自应先著河东君最初之姓氏及名字。但此问题殊不易解决,故不得不先作一假设,而证明此假设之材料,又大半与其他下列诸章有关,势难悉数征引于此章之中。兹为折衷权宜之计,唯于此章中简略节取此类材料之最有关字句,至其他部分,将于下列诸章详录之。读者倘能取下列诸章所列诸材料,与本章参互观之,则幸甚矣。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恩怨名言_恩怨的名言_关于恩怨的名言_句子_经典语录_话_诗句http://www.newxue.com/jingdianyulu/13446603636555.html
徽钦二帝手下没有大将吗?
我们总是夸大了名将的作用。这其实是一种聚焦错觉。
聚焦错觉,就是当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某一点的时候,就会夸大这一点的作用。所以,当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到名将身上的时候,认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那么名将的作用就被大大地高估了。实际上,可能比一将更难得的,是千军。认为只要名将在手,就能大捷在即,这只能是一种天真的妄想。
01.徽钦二帝手下没大将吗?种师道,荫补文官出身,是大学者张载的学生,后转任武职,长期在西北抵御西夏。可以说,这是一个从基层打上来的大将,要文有文、要武有武,要能力有能力、要忠诚有忠诚。抵御西夏,屡立战功;辅童贯征辽,挽大军于即倒。金人南下,临危受命,担当京畿河北制置使,他是一个标准的职业军人和彻底的抗金派。
金使王汭在廷颉颃,望见师道,拜跪稍如礼。帝顾笑曰:“彼为卿故也。”
金国使者王汭,在大宋朝堂上不知道有多嚣张,摆明了就是要往死欺负大宋,能敲出多少银子就敲出多少银子。但是,一看到种师道入朝,立即就怂了,马上跪拜行礼。这是一个让敌人感觉到恐怖的将军,能说不是大将吗?但是,后来被一伙投降派摆弄来、摆弄去,老将军悲愤交加、一命呜呼了。
李纲虽然是文臣,却成功组织了第一次东京保卫战。虽然没有明朝于谦的北京保卫战精彩,但也结结实实地保住了首都开封。金人见攻城不破,然后开始采用和谈与敲诈的伎俩。于是,李纲被撤职,但是因为开封军民群情激愤,李纲再又复职,继续组织东京保卫战。最后呢?金人撤兵,李纲随即就被撤职,然后被赶出朝廷,先贬到江西、再贬到重庆。
后来,李纲在高宗朝得到了重用。于是,他启用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如宗泽、张所、傅亮等人。而且,改革军政,颁布新军制二十一条,建议在长江、淮河和黄河沿岸建立置帅府,对金人入侵实施大纵深防御。大纵深防御没啥可牛的,关键是改变了北宋内重外轻的尴尬局面。黄河、淮河与长江等沿岸要地置帅,就是把军事力量放在该放的位置上,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节度使模式。这种手段很管用。虽然会削弱中央力量,但灭国在即,国家还要担心地方造反,那大宋干脆投降算了。
但是,李纲在高宗朝也就当了75天的宰相,要么说“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要么说“李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无论怎么说,李纲就是当不了宰相,即便当了也当不长。
所以,宋朝是败在没有大将吗?在徽钦二帝的时候,除了一个种师道被气死了,其他的主战派大臣和将军都活着呢。而且,后起之秀,如岳飞等,也已经在军中效力了。
02.金人抢劫、但抢过了头儿金人灭辽后,马上就要揍大宋,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大宋无论老实不老实,金人肯定要揍它。因为金人跟契丹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物种。
契丹的大辽,一手拿着幽云十六州的赋税和大宋的岁币,一手控着草原和草原骑兵。所以,他能够自力更生,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虽然一直没有放弃草原,但大辽汉化得比较彻底。简单说,契丹大辽曾经是强盗,除了抢劫中原啥也不会,但现在它已经升级了,也自称皇帝、也建立了国家。所以,大宋与草原的关系,就是大宋与大辽的关系,大辽是草原上的一个稳定的博弈对手。于是,除了战争,大家可以谈判、可以通商、可以搞各种礼尚往来。
但是,新崛起的大金是一个纯粹的草原政权,除了当强盗、去抢劫,啥也不会干。打下了黄河以北,自己也不会治理,甚至连赋税都收不上来。否则,金人也不会打完就抢、抢完就走,跟大宋谈判就是要钱、要女人。大宋放弃黄河以北、放弃开封,把这些地方拱手相让了,金人也无法在这些地区建立统治。岳飞北伐为什么那么顺利?因为金人根本就不怎么留恋大宋的北方土地,打不过我就走,等攒足力量再来抢劫。这就是女真人的行事逻辑。
所以,大金前后两次围攻开封,其目的根本就不是灭国而是抢劫。但是,估计连金人自己也没想到,大宋不仅弱而且怂,抢得过猛,直接把两个皇帝给抢走了。
因此,把没必要各种细节全部忽略,就是一条主线:
草原金人杀入中原来抢劫,中原大宋连抵御都不会、甚至也不敢。然后,金人抢得干干净净、大宋输得彻彻底底。金人本来是想抢鸡蛋,结果连下蛋的老母鸡也给抢回来了。于是,也就有了靖康之耻。
估计金人也很后悔,因为抢得这么彻底,以后还怎么抢?所以,金人在北方先后建立了伪楚和伪齐政权。因为大宋被抢跑了,自己看着大片土地和满是怒火的大宋子民,放牧也没那么多马、杀人又杀不完,只能自己整两只鸡在这下蛋。
03.大宋当真弱得一塌糊涂唐宋比较接近,所以宋粉们老说大宋不弱,说大宋对外战争的胜率在70%以上,而唐朝连50%都不到。但是,这里有一个统计误区。
一个误区是大宋的胜率主要集中在建国初期,也就是内部搞统一的阶段。这时候的军队,主要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骄兵悍卒。草原骑兵只会抢劫,五代十国的骄兵悍卒除了抢劫啥也不会。所以,这两伙人碰到一起,肯定是谁也不服谁。五代十国这伙职业军人不仅能打,而且武器还好,要钱不要命。所以,草原骑兵就是在嚣张,也不敢随便到中原跋扈,只能看着这伙人自己打来打去。石敬瑭不割幽云十六州,契丹的大辽就是抢不过去,因为草原骑兵打不过这伙人。
另一个误区是大唐战争的难度系数要高得多,跟大宋不是一个级别。揍高句丽,从长安杀到朝鲜、还跟日本干了一仗;揍薛延陀,杀到贝加尔湖,开疆叶尼塞河;经略西域,跨过葱岭杀到中亚;揍高原帝国吐蕃,青海打完、陇右打,陇右打完、西域打。大唐的对手遍布高原、草原和大海,其战争的难度系数,跟北宋都不是同年而语的。
所以,依据胜率统计,毫无意义。大唐即便胜率低,也是强唐;大宋即便胜率高,也是弱宋。
弱到什么程度?
东京汴梁聚集的大宋禁军,甚至连马都不会骑,只能征调西北的野战军。而西北野战军,也就是种师道的军队,其战力也就勉强跟破败的辽军僵持一下。因为童贯联金灭辽的时候,大宋这方面的战绩一塌糊涂。被女真骑兵打得头也不敢回的辽军,一路向南就能把宋朝军队冲垮。这时候,还怎么好意思说大宋的战争胜率如何。
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的时候,种师道对宋钦宗说:
女真不知兵,岂有孤军深入人境而能善其归乎?
但是,女真人根本就不用什么知兵。怎么打你怎么合适,打你你死、灭你你亡;打完了就一边抢劫、一边往家走;你也不敢追,追了就回马枪弄死你。即便种师道在世,女真人是怕他一下下,然后就不怕了。因为北宋的军队不堪一击,霍去病、李广在世也没用,直接开干就行。
04.大宋为什么这么弱从金人的角度说,是抢劫抢过了头儿。大宋呢?大宋,就不是一个准备打仗的政权,也没有准备打仗的军队,弱得一塌糊涂。
大宋为什么这么弱?
不说大宋之前的五代十国,这伙骄兵悍卒谁也惹不起;但是,往前推,中原民族打蛮夷,也是碾压式地痛揍。强秦、大汉、盛唐也不说了,就说汉末到三国,中原打成了十几个大小诸侯,但东胡的乌桓、草原的匈奴却从来不敢嚣张。原因就是这里面有一个文明代差的问题,政权效率、文化凝聚以及技术手段,中原碾压草原。那么,大宋这个中央帝国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大宋之弱是整个国家系统的弱,什么名将领兵也没有用。
一个是社会基础。秦朝统一中国、汉朝整合中国,然后中国内部可以说没问题了。中原大地是统一的市场、统一的政权、统一的意识形态。但是,内部没问题了,外部还有问题,就是中原政权必须面对草原问题。于是,从秦汉到隋唐,根本就没有什么皇权不下县。编户齐民、重农抑商就是例证。老百姓不是怎么自己舒服就怎么生活,而是国家怎么方便管理怎么生活。编户齐民才能数人头征税征兵,重农抑商才能把财力集中到国家手中。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干草原。整个中央帝国,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军国主义管制模式。但是,宋朝因为不用独自面对草原问题,所以汉唐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存在了。王安石变法就是想扭转这种局面,但王安石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因为北宋根本就没有解决草原问题的必要,所以严格管制的社会模式不需要。
另一是庙堂精神。种师道为什么会被气死?李纲为什么弃而不用?因为整个庙堂不是腐败而是集体无斗志,从皇帝到宰相再到文武百官,根本就不想打仗。从澶渊之盟开始,北宋就形成了用钱解决草原问题的路径依赖,因为这种方式的成本足够低,甚至不需要什么成本,给契丹大辽的岁币,开个边贸就能赚回来,甚至还有盈余。所以,对付女真的大金也是这个套路。但是,这种方式有一个前提,就是草原上得有一个稳定的博弈对手。大金刚刚崛起,正式彪悍无前的姿态,它可不是一个稳定的对手。金人当然要钱,但彪悍起来可能要命,抢劫还要杀人。
再一个就是无能战之兵。西北的陕军能硬干一仗,但是,金人太强所以干得不动、自己人又捣乱所以被干死。除了种师道的这支生力军,大宋还能拿出什么像样的军队。一将功成万骨枯,所以我们把目光全都聚焦到了名将身上,而忽略了战士染疆场、壮士十年归。
唐征吐谷浑汗国,大唐战士沿着河湟谷地猛追不止,沙漠无水就杀军马饮血而战,一直追到今天的新疆,歼其残部。苏定方平西突厥之战,突厥可汗连夜遁逃,胡天八月即飞雪、平地雪厚二尺余,而大唐将士则是雪满弓刀、猛追不止。西突厥可汗所部,与其说是被唐军击溃的,不如说是被唐军追溃的。大唐之强,不止是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还有大唐六百多个折冲府的府兵。这种战士,大宋有吗?大宋没有,而且大宋也不允许有。
所以,大宋就只能一直弱了,弱成了靖康之耻。到了南宋,这种局面有所改观。中央也能放权了、武将也能被高看一眼了、军队也能顽强一下了,因为南宋再不争气,就不用蒙古人动手,女真人就能冲过长江了。
三国归晋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触?
东汉末年分三国,历史上罕见的三国并立就被无数人解读起来
三国说白了就是一群英雄好汉陪司马家玩了60多年的故事。
天下三分,各事其主,诸葛亮选择了刘备,而司马懿选择了曹操,但你有没有想过?司马懿他那么聪明,为何会选择奸雄曹操?其实整个故事都存在着一个大bug,且看漏洞的诞生:
首先是对一众英雄的吹捧 :看起来,这个故事里的每个人都蛮厉害的,哪知道这些厉害的角色都是走走过场而已!
你看,将士们多厉害!
你看那五虎上将多威风!张飞大哥在长坂坡上一声吼就吓退破了敌人的胆,百步穿杨的黄忠大爷更是练就了谁与争锋的绝招,关二爷拿着青龙偃月刀温酒斩华雄的神威,只得感叹一声:兵贵神速!赵云大哥更是无数英雄佩服的偶像,以一人之力敌千军万马的本领可不是谁都有的。马超这位马背上的真汉子,被曹操都看中了的男人,相信一定差不了!据说马超还是位美男子,有资料记载,马超“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你就可想而知这位英雄有多么迷人的气质了!
你看,谋士们多聪明!
你再看那些谋士们多聪明!就单拿曹操这一方来说,许攸是他脚都顾不上洗就想见的人,陈琳是骂了他祖宗十八代还想任用的人,魏种是背叛了他,他也舍不得杀掉的人。除了这些叫不上名字来的谋士们,曹操的孩子们也是个顶个的厉害,曹丕虽然狠毒,人家好歹也过了几天皇帝的瘾,而值得一说的就是七步成诗的天才曹植和会称大象的那位小神童曹冲了,想来曹操也是很幸福的,自己已经那么有谋略了,家里还养着两位天才,这可是亲生的,谁也比不过,只是,这两位并没有来得及拿才华拯救苍生就先苍生而去了,曹操一生爱才,偏偏就看不见眼前这俩天才。真想看看这俩小天才和诸葛亮他们交流的画面,假如三国最后的结局是将这些人聚集成一个国家,那真是无比强悍了!
你再看,大佬有那么多!
卧龙凤雏都搬出来了,说到诸葛亮,大佬们也确实该登场了,要说这三国的大佬们,我比较敬佩的前四位有:
NO.1诸葛亮
他那么牛的人物,结局真的很可惜,很多人都说他并非那么神,
但是我只看到了他的木牛流马,
我只看到了他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我只看到了他舌战群儒的风姿,
他的确不是神,否则就不会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当看到如此精妙绝伦的人才,心里只有满满的爱惜,好像时间多流失那么一点点都对不起他的才华,特别是在三国的后期,真希望诸葛先生能慢点老去。羽扇纶巾笑谈天,奈何苍老就在一瞬间!一辈子鞠躬尽瘁,你只是谢幕了,而不是因为失败了......
NO.2司马懿
说实话,三国之中最揪心的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交战了,
诸葛亮拿一招没底气的空城计唬住了司马懿,
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也让诸葛亮真正的棋逢对手了,
要说这两位,如果不是因为各事其主,应该会是另一番风景,
司马懿可是诸葛亮断气之后都放不下的人,而司马懿在内心也一定佩服诸葛亮,但是,这一切都是后话了。
至于曹操的奸雄和刘备的执着与衷心,也许只适合煮酒论英雄了。虽然这两位大佬混到了国主的位置,我还是无法打心底里接受他俩。
在我眼里,NO.3是孙权
孙权刚出场的时候真的是一代人的骄傲,那个年少的他就有着过人的胆识,面对敌人出奇地冷静,也注定了他成为三国之一的掌权人,可是如此有智谋的他,怎么悄咪咪地就在最后投降于司马家了呢?在晚年的时候,竟然还变成了一个人人唾弃的昏君?
孙权的一生其实并不得意,
哥哥孙策被早早害死,
哥哥的好友周瑜一身才华、英俊锐气,可偏偏和诸葛亮较上了劲儿,说是被气死的,实际上是自己过不了内心那一关,
也许周瑜这个人太追求完美了,他见不得自己不优秀的一面,这和那些考试考不好就自杀、一遇到点小事就跳楼的人们好像也有那么点挂钩。所以,孙权的一生只能靠深谋远虑的陆逊了。
陆逊这个人怎么样呢?
还记得火烧连营那次吗?
陆逊的军事才能也得以展现出来,
他能做到的还不止这些,击破关羽、大败刘备、气死曹休,
我相信,真正的人才一定是“国际化”的,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即使遇到再厉害的人,也有击败对方的魄力,关羽之前已经被吹上天了,可是他也不是不可摧垮的,
这就说明了,英雄应该和英雄在一起交流,而不要拘泥于一方的称霸,你认为自己优秀,那你就要和与你一样优秀的人比一比,这才叫优秀人的视野和格局,只局限于自己的天地,那不叫真正的优秀。真正优秀的人也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很优秀,不是吗?陆逊在我眼里是NO.4。
但是,陆逊这样的人才最后竟然被孙权逼死,
果然,在战士的世界里,除了建功立业就是被主人猜忌,
这么一个大英雄,还是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也许江东之人久居水畔,变得比一般人敏感吧,
心思细腻起来也是极恐怖的一件事,无论是孙权还是周瑜还是陆逊......
如果这些该在的人都还在,如果该说的话好好说,该体谅的不执著,也许又是另一个新世界。
也许该是到了认命的时候了,孙权的晚年选择了破罐子破摔,
也许他早已经看出了三国的局势,
于是变得暴躁起来,互相猜忌、宠信小人,俨然是一个昏君的样子了,再也无处去觅得英雄孙仲谋之处了,当年可以让樯橹灰飞烟灭,如今可以让自己醉生梦死。
可说了那么多牛事,这些牛人最后来了一个共同的结局——生不逢时,英雄迟暮,遗憾离世。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原来这些人都白折腾了那么久!这难道不是一个最大的漏洞吗?
五虎上将生不逢时,谋士们生不逢时,诸葛亮、陆逊、孙权......都是这样,赵云拼死保护的刘阿斗,谁知他日后竟会乐不思蜀,说变脸就变脸的国主们,一当了皇帝立马成为暴躁怪癖的人,满腔热血无处施展的曹植,用一身才华惹来了一身之祸,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到底有没有选错主人?忠心耿耿的陆逊为何会没有活下去的勇气?这一群人,还不如曹阿瞒混的有声有色,至少曹魏政权还和司马家僵持了许久,而其他人呢?该走的都走了,留下一帮乌合之众又能成得了什么气候?这不,最后的果实被司马家拿走了,谁能想到这一群豪杰逐鹿的结果竟是拱手让出了江山,这倒让司马家坐收渔翁之利了。
英雄们生不逢时也就算了,可别忘了这其中还埋伏着一位阴谋家——司马懿,他可不是什么英雄,虽然我佩服他的才能,但是他那颗昭然若揭的心也是彻底暴露了,司马昭之心又何尝不是司马懿之心,老子给儿子提前就布好局了,可还行。
要说这三国团灭的真正漏洞,其实正是司马懿选择了曹魏一方!
掎角之势这个词在三国里被无数次提到,其实早已提醒了我们,它的意思就是在战争中双方相互配合,夹击敌人,其实这个词已经将故事主旨给总结出来了,什么才是三国英雄?只把坏的人当作敌人,而不是把和你对立的一方当作敌人,这才叫英雄!而在三国之中往往都是英雄打英雄,而曹操更是,他好事坏事都干尽了。好不容易有诸葛亮这位大佬能和司马懿抗衡,可人家偏偏两袖清风,既然大家都你让我让,司马懿这个鬼机灵就看出了端倪,也许我应该写这样一篇文章,司马懿其实是被世人冤枉了那么久。人家只不过是想抓住机会当个皇帝而已,再加上本身的才能,怎么就被世人臭骂了那么多年?
正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司马懿并不在乎世人的眼光,你们爱咋说咋说,我继续阴我的谋!
你有没有想过?司马懿那么聪明,为何会效忠曹家?其实,这是司马懿最有心机的地方。他可以说是找出了三国的真正漏洞,这个漏洞就是曹家,为什么曹氏一族是bug呢?
1.因为曹家利欲之心最旺
人一旦有了最想要的,就越害怕失去,越害怕失去就越容易失去,失去一点点就会方寸大乱,三国之中只有曹家是阴谋阳谋一起上的。
2.看准了曹家后继无人
曹家后期事实上就剩下了几个傀儡皇帝,成不了大事,曹氏几代包括曹髦、曹璜等最后都是被迫登上傀儡皇位,然后被架空,彻底失去权力。
3.司马懿健在之时,已经将大祸害铲除
曹家到了后期,能称得上厉害角色的也就是曹爽了,曹爽和司马懿明争暗斗了好多年,不过那是司马懿给他面子而已,关公面前耍大刀,最后被司马懿反将一军,以谋反之罪将曹爽诛杀,司马懿铲除曹爽之后,又进一步迫害曹氏一族,至此,这位谋略家的称帝野心也暴露无遗。
司马懿从头到尾下了一步大棋:假意衷曹,实则想灭曹自立。
然而,司马懿这个三国之中的最后的大佬也遗憾离世了,虽说这天下终归是司马家的了,可是这皇位没有选择文武全能的司马师,也没有选择盛气凌人的司马昭,反倒被司马炎出人意料的拿在手里了,这把渔翁得利的操作属实牛!
于是在纷纷扰扰千百年之后,一切都变了,历史上多了一个晋国,而曾经辉煌的三国时代终究被团灭了。
对于三国的其他人来说:就是聪明一世,生不逢时,真可谓是历史的一大遗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