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工资的,职场上你遇见过不上班?
领导把我招进来才三个月,他自己就不见了人影,每天不来上班。但是每月20000的工资照领,我起初不理解,知道真相后恍然大悟。
职场十几、二十年,换过的工作也有十份、八份的,因此碰到的人和事也是千奇百怪,刚走上社会时,碰到不合理的事总是内心总是忿忿不平半天。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时候遇到不合理的事情也不再大惊小怪,而是会换位思考,换种方式思考问题。
上份工作,我做了四年,刚去面试时,跟我面谈的是我的直接上司,也是部门领导,那时她40岁。
面试时,女领导表现得非常专业,岗位职责也解释得非常细。
当时我就感觉这领导挺专业的,心想如果我有幸加入这家公司那应该挺不错,因为领导这么专业,肯定能教我很多专业知识。
面试结果如我所愿,我被录取了,心里很高兴。
因为以前做的都是小企业,这家公司规模大,这对我的职业生涯及专业提升肯定会有很好的帮助。
上班后,才知道公司各种关系错综复杂,人际关系深不见底。
领导也只比我早来3个多月,我是她招的第一个员工,部门其他几个员工都是在公司做了多年的老员工。
除了我,其他人都拿领导不当回事,其中有一个薪酬经理还经常直接跟领导开怼。
领导经常是被气得无语,虽然是部门老大,但因为薪酬经理根基稳,别的部门同事也拿我领导不当回事,找领导的人还没找薪酬经理的人多。
我刚去,也没有心思参与这些深奥且复杂的职场游戏,只能是领导叫做啥就做啥,不多说一句,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好。
在我上班大概两个月后,试用期刚过,领导就经常不来上班了,刚开始时就一周来两次,周一上午例会和周六上午来半天,后来就变成只有周六上午来半天。
部门的人多有怨言,因为汇报工作找不到领导,也是挺麻烦的,经常是一件事一周还没解决。
这还不算什么,关键是半年左右,领导彻底不来了,我们汇报工作找不到人,没办法,后面很多工作直接就是自己看着做了。
部门没了领头羊,薪酬经理就俨然成了部门老大,有什么事老板也直接找他安排,然后由她来传达给我们。
刚开始时,大家都以为我们领导辞职了,毕竟高管辞职肯定不会跟我们讲。
结果并没有辞职,连续一年多的时间,我们领导20000/月的工资照领,社保照买。
办公室的几个人猜什么的都有,有人说她可能是回家生二胎了,也有人说她可能是生病需要治疗,还有人说估计是婚姻不顺,在家调整情绪。
这一年来,我自己心里也不免猜测。不过我猜测的不是她不上班的原因,而是她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不上班还能让老板心甘情愿地一年发20万给她。
在猜测中过来一年,领导重新回到公司上班,并做出了一系列安排及决定。
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不上班是她以退为进的一招妙招,同时也终于明白老板为啥能允许她这么做了。
原来之前公司传言她是副董事长介绍进来的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在她入职公司之前,我们部门一直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部门负责人。
副董事长受董事长(老板)之托,一直在物色一个信得过的人,副董事长是主管政务疏通这一块,平时就认识不少公职人员,而且为了公司能顺利运作,沟通联系打交道必不可少。
后来就刚好有位公职人员的夫人,也就是我们的领导,她正是从事人力资源职业,于是就辞去了原先的工作加入到我们公司。
她刚来的时候也是想好好做一番事业的,但是部门里面以薪酬经理为首的几位老员工总是不听她安排。
于是她就采用了这招以退为进的策略,布局了一年多,回来后就把薪酬经理及另外两个同事辞退了,然后再重新接手。
这时她的薪酬也由原先的24万/年直接升至40万/年,令我和留下来的另一位同事刮目相看。
后来想想,自始至终,最厉害的那个一直是她,借刀S人这招用得炉火纯青。
关于领导如何重返公司,如何重新夺回部门管理权,如何借用老板的力量去辞退部门几个老员工在此就不多叙。
其实现在的企业里,有很多这样不上班又工资照常发的人,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老板的亲戚,或者关系户,老板觉得这个人的关系必须维护的人。曾经的老板就说过一句话:“这些人就是养都要养着,你们行政部就是专门接收关系户的部门。”对公司有非常大的贡献的人。原先技术部经理就是这样,在公司做了二十多年,跟随公司从创业一直到做大做强,对公司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后来50多岁了,身体出问题,要去治病,老板不仅允许他回去治病,还安排我们部门,说:“工资一直发到他退休,社保也照买。”跟公司签了竞业协议的高端技术人才。有些技术人才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辞职,但是他在职期间掌握了公司的核心技术,老板不想她离职后为竞争对手所用,所以不惜花重金在他们离职后还支付竞业金养着他,因此这类人也无须上班还能照常收工资。挂靠技术职称的专业人才或者技术顾问。这类人才在当今企业中也很常见,在成为这类人才之前,其实他们也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及学习,才最终能达到这样的收获。那时,当我了解到部门领导每天都不用上班,但是工资又照常领。刚开始时,我觉得太不公平了,甚至还有为老板抱不平的想法,认为这太浪费钱了。
后来了解清楚原因及看过一本《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书后,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太幼稚。
存在即合理老板企业做这么大,他一定有自己的考虑,作为员工,其实我们根本没必要担心老板的钱是不是浪费了,有一个说法就是:存在即合理。
老板允许这样的情况存在,肯定是有他的老量和道理,就像我碰到这个例子,企业为了提升流程上的效率,有些关系必须打点,而我领导的存在刚好就平衡了这个。
拆掉思维里的墙有时想不通为什么别人不上班工资却能照常领,反而心里还忿忿不平,这其实都是思维认识太浅了。
古典著的一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就写道:你看世界的角度,决定了你的样子。
有时不能理解别人不用上班就能拿钱反而还义愤填膺,很有可能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自己认知层面的问题。
认为这个世界对自己不公,其实没有不公,而是自己目光短浅,只看到了表面,而没有深究其中内涵。
不必羡慕,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不用去羡慕别人有这么好的机遇和人生,因为别人不会把他的钱分给你。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过好自己的人生。
而且无论我们多羡慕,也不会成为别人,在做别人的路上给自己宽容,我们才能走上属于自己的路,走出自己的精彩。
为什么很多招聘都写的工资面议?
如果是薪资面议有几种情况:
一、公司整体没有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就像菜市场一样,不管什么岗位面谈后再定价,这就是去的人如果与负责 人或老板对上发眼,一般开价可能都会达到,看不对眼的与你的期望就会相差很多;
二、公司没有合理的授权体系,薪酬问题老板一言堂,负责招聘的人或部门负责人无权定薪,谈完了后向老板汇报,大家拍脑袋觉得这个人值多少钱;
三、对公司各岗位价值没有明确的定义,如果岗位人员急需时,恭喜你,价格会高些,如果不是特别急,价格就谈不上去;
四、有些小公司老板小聪明,多面试几个,如果人员的能力相差不是太大的时候,选择最低价格的,就像采购买东西一样;
以上几种情况录用后一段时间后,公司老板或人事会评估这个人这个工资值不值,离退的风险较大;
如果你觉得自已在某个方面和领域还算可以,经验丰富,没有明确的薪酬范围的还是谨慎入职;
想通过买彩票一夜暴富的人是怎么想的?
因为我穷,穷则思变,但这个“变”不知道该往何处而去,故只能选择这样的2块钱博500万的极端概率结果。
君不见福利彩票或是体育彩票售票点每逢开奖之日,都是人头攒动,非常的热闹。当然除了我们这类不到三十岁与四十五岁及以上的年龄分布人员居多。
还记得网络上流转的一句话:“为什么我月薪3000不到,我还吃那么好,还那么开心,因为我没有办法”。
对啊,很多时候如果你处于某个环境之中,你没有办法去脱离的时候,你就会想着走捷径,当然其他违法的事情,我们严守底线不干。
那么最后被广告所洗脑的最深就是福利彩票,只要2元就可以得到500万的奖金,从此人生巨变,买房买车娶老婆旅游等不在是问题。
就那我的经历来说,205-2017年的时候,工作发现并没有多大的改变的时候,生活也处于单身无聊,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但我又想要改变,那么当时自己的想法就是买彩票。
因为自己也听到了好像隔壁小区的人,前几天中了500万哎。那赶紧去买注彩票吧。
其实自己心里也是非常清楚的,那个中奖的概率是非常低,但不同样还是有人中奖吗?
谁知道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中奖的人呢?
每次买彩票之后,那天晚上睡得特别香,梦里就自然而然想到了自己中奖之后的情景,到底是买车呢?还是买房,甚至是更空旷的假想,突然上天给了一本秘籍,就是未来十年的股票市场走势等,只要我把中彩票的钱投入之后,就是另外的富豪人生。
这感觉是不是特别的像架空的都市金手指小说一般的情节。
第二天起床上班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中奖,你会知道自己又被拉回到现实之中,不断地进行重复着每一个步调的生活。
自己当时也是特别的倔强,就是把自己一期的号码一直每期都买同样的号码,连续给福利彩票捐赠了三年的钱,当然这每期是6元而已,这三年下来,也是好几千块了。中过最大的奖就是200块,有时候是15块钱等小奖,而且这样的小奖还中的次数只有5次。
这购买彩票的经历就到了此结束了。然后在2017年成家之后,只知道更加的认清了现实,回归到了自己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状态,一步步往上走,就把买彩票的行为给戒了。
我现在回想起了自己那三年的买彩票的经历,就总结出了几点:
1.因为那时候没有什么压力,但又感觉到压力非常大,单身没买房没买车,又穷的状态,就造就了自己去买彩票想中大奖的空想。
2.当时周围的几个朋友一起迷上了这个体彩或是福彩,故这样的氛围之下,就会被动起来,才一起买。
3.因为一直连号的买着,就会认为这样的概率大些,中头奖的概率会大很多,然后被网络小说给感染到了,空想出一大串虚无的梦,让自己深陷其中。
4.当你感觉到生活压力非常大的时候,甚至你觉得没有动力的时候,你会去买一注彩票,就是给予自己一个希望,当然知道这个希望很小,但发现有了寄托,你才会继续生活下去,不断地提升自己。
所以你从我的事例就会知道这么大多数人寄希望于买彩票暴富的原因了。
如果你喜欢,请点赞与评论噢!
总包将分包工程公司的农民工资代发?
总包代分包发农民工工资,分包做账是不需要进项发票的!
大家还记不记得,早几年,只有一到了中秋节和年关,总是爆出诸如包工头跑路、农民工讨薪之类的新闻,那为什么现在这类新闻少了呢,因为国家加强了对这方面的监管,而且,从2020年5月1日起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条例》中明确施工总承包单位对分包单位劳动用工和工资发放等情况负有监督与连带责任,推行分包单位农民工工资委托施工总承包单位代发制度,这样一来,农民工的工资就有了保障。 总包代分包发农民工工资,虽然农民工的工资是由总包发放的,也是分包工程的工程款的一部分,但是从法律意义上讲,总包是替分包履行支付义务,属于代收代付性质,将来是需要从分包的工程款内扣掉的,所以,分包方不需要进项发票入账。这样讲可能不太好理解,下面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假设:甲公司为总包,乙公司为分包,都采用一般计税办法,甲公司将1000万的工程量分包给乙公司,并且约定甲公司通过农民工资专户代发乙公司工资500万元,乙公司按实际收到的工程款500万元和代发工资500万元、合计数1000万元,为甲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率为9%,不考虑个人所得税问题,甲、乙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一、甲公司(总包)借:工程施工—分包合同成本 917.43万元1000/(1+9%)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82.57万元1000/(1+9%)*9% 贷:银行存款—农民工工资专户代分包发工资 500万元银行存款—支付乙公司工程款 500万元二、乙公司(分包)对于乙公司来说,相当于发生了两笔业务,账务处理如下:1、、计提工资借:主营业务成本 500万元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500万元2、农民工领工资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500万元贷:应收账款—甲公司代发农民工工资 500万元3、开发票借:应收账款—总包代发农民工工资 500万元银行存款 500万元贷:主营业务收入 917.43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2.57万元 需要说明一下,上述举例,只是介绍一下总包代分包发农民工工资的账务处理,并没有严格的按照规定使用会计科目,也未考虑个人所得税问题,大家知道原理就行了,不要纠结其他问题。 通过上述账务处理也可以看出,农民工工资500万元,因为实质上是分包方支付的工资,只不过由总包方代发而已,所以,乙方是不需要进项发票入账的!娱乐圈的压力真的有这么大吗?
因压力太大而吸毒,这样的说法早在电影《毒战》制片人刘某被抓,成为娱乐圈监狱风云的新成员时,就已经有了。当时刘某被民警抓到时,给自己吸毒找了个很合理的理由,他觉得自己做影视制片压力大,想通过抽大麻放松一下。
想放松一下的不止刘某,整个娱乐圈已经抓了一大批了,笔者坚信,还有很大一批没有被抓到的,正潜伏在某处吞云吐雾呢。娱乐圈是吸毒重灾区,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难道娱乐圈吸毒多是因为压力大吗?首先我们比较一下,压力最大的工作是不是影视行业。根据各大新闻客户端对压力最大工作的排序,从事影视行业,尤其是演员,压力是比较大的,一般都能排进前十名。
不过,排在前五的往往是下面这些行业。第一是医生,尤其是做外壳手术的医生。医生这个行业非常辛苦,几乎没有不加班的时候。遇到大型手术,有可能二十四小时甚至三十六小时不合眼。
第二是警察。笔者的同学中,有几位在北京朝阳、顺义做警察。通过他们的描述发现,这个行业的压力非常大。他们从未睡过一个好觉,手机二十四小时随时待命。所谓的假期,与他们一点缘分都没有。更重要的是,做这个行业随时有生命危险。
第三是IT从业者。笔者前后参与过四五家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尤其是技术人员,没日没夜地干。每次发包的时候,几乎都是通宵。每次出现大的bug时,几乎都是全员行动,没有下班的概念,醒来就干,极度困倦就睡。
第四、教师行业。很多人以为,当老师一年那么多假期,应该是比较轻松的职业。相对来说,小学老师应该轻松一点,但中学、大学老师绝对不轻松。中学老师面临升学的压力,经常加班,极为辛苦,这种辛苦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大学老师除了教学外,还面临科研、评职称的压力。
第五、农民工。这是一群没有任何节假日概念的人,这是一群没有任何保险或保障的人,这是一群混个温饱,远离故乡的人。他们所面临的压力是空前的,是绝后的。谁有他们的压力大?父母不能恩养,子女不能教育,妻子离散,家人难以团聚,辛苦得直不起腰。
如果压力与吸毒成正比,上述几个行业应该出很多瘾君子才对,事实上,上面的几个行业的人恰好不是吸毒的重灾区。所以说,因为压力大会导致吸毒纯属胡扯,这是个人问题,不是职业压力的问题。
那么影视圈为何那么多人吸毒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影视圈的收入偏高,所以能支付得起吸毒的费用。这是个大前提。如果没有钱,吸毒就是个笑话。连毒品都买不起,何谈吸毒?
第二、影视圈的风气。这里不是商业社会,而是一个圈子,更像是江湖的圈子。吸毒具有传染效应。有些人是为了赶时髦,还有些人是为了交际等不得不吸毒。这是典型的德州扑克效应。
德州扑克原来流行于华尔街,因为创业公司与投行的紧密关系,所以传到了硅谷。硅谷将这个风气传入了中国投资与创业圈,由于影视投资与风险投资紧密联系,所以这个风气传入了影视行业,导致创业圈、娱乐圈都开始打德州扑克。
总的来看,影视圈吸毒的人多,是影视圈收入高及江湖风气造成的,与工作压力无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