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洗澡的假期叫什么,清代皇帝驾崩后?
除却光绪帝,清末用真实的影像记录下来的出大殡要数统治了大清朝48年之久的“女皇帝”慈禧太后了,当慈禧寿终正寝在紫禁城的仪鸾殿后,在1908年11月9日的上午举行了规格堪比皇帝级别的葬礼,幸而当时已经发明了照相技术,故而保存了大量的照片,接下来咱们就便发照片边历数这次超牛的皇家葬礼。
1908年的11月9日,从照片上看,似乎这天的天气不好,有雾霾。这天的行程很简单,送葬的队伍需要把装有慈禧的灵柩华盖从紫禁城出发,一直送到一百多公里,将近300华里的河北唐山马兰峪的清东陵慈禧陵寝。
从下面的照片上可以看到,排在出殡队伍最前方的开路部队是一排整整齐齐的身着新式军装,手里拿这新式长枪的军队,最后面就是一排排手拿冥器的仆役。
再往后面,是上千名身穿宫廷红的绸缎衣服的杠夫、他们的显著特征是头部都插有一个羽毛,照片中的他们轮换着抬行慈禧的灵柩,一步一步的向着清东陵走去。在慈禧灵柩的周围,安保十分严密,有两大队的的骑兵护送,他们都穿着新式的军装,背着最新的武器装备,而在灵柩后面的还是一个长长的拿着各种条幅,各种颜色彩旗的穿红衣服的衙役们。
在后面还是组织非常严密的安保部队,他们组成了严密的人墙,阻止任何人的进入,在这个过程中,无处不体现了皇家的肃穆和威严,在队伍的后面还有行走成两列的骆驼队伍,骆驼们身上都背负着很多的包裹和帐篷用具,以及一些后勤保障品,据说此次行程,到河北的清东陵需要最起码五六天的时间才能到达。
而最让拍照的外国人吃惊的是,排在队尾的纸人纸马纸车队伍,这些东西的形象非常之逼真,做工也是惟妙惟肖,尽然还有一些钟表、梳妆台等日用品,在旁人的告知下,洋人们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给慈禧太后随葬的阴间用品,这些东西在送达后,是需要将其烧掉的。
注意看这组照片,上面就是纸人,应该是太监服侍团,上面有传统的中式马车,还有一些童年童女。
这个纸人队伍就更加与时俱进了,这明显是一队新式军队的纸人,他们和真人大小一样,也都穿着新式的军服军帽,背着洋枪,看来这是一队在阴间给慈禧使用的军队了。
然而这些东西对于慈禧的棺椁内的陪葬品简直不值一提,曾经参与过慈禧陵安放仪式的李莲英的侄子在事后写成的书《爱月轩笔记》中记载,慈禧的金丝楠木的棺椁内有价值一千万两白银的宝贝,其中珍珠玛瑙类的宝石无数,光说厚度就达到了一尺,还有她身上的穿戴也都是极具奢华,嘴中也喊着夜明珠,她的周身放满了她生前最喜欢的宝贝,比如翡翠制成的西瓜、甜瓜和白菜等,还有就是数不清的佛像,(金佛,玉佛,翡翠佛等等等)。而这些宝贝注定成为了慈禧陵被盗挖的原罪,在短短的几十年后,这个大清国的女皇的陵墓便被孙殿英用炸药炸开,将里面的宝贝盗掘一空(据说足足拉了十大车)而这位显赫一时的女皇的尸体,也被拉出地宫,被抛弃在荒野之上。。。。
有谁听过老年人讲过或自己经历过一些不可思议吓人的真实事情呢?
文/杨鹰
谢谢悟空邀请,那我就讲一个我小时候亲身经历的故事吧。
那个时候,我还在上初中,同村的小伙伴们,每天早上上学都是早早地就起了床,呼朋唤友,然后大伙儿一起兴高采烈地走到学校去上学。因为从家里到学校大约要有五、六里的路程要靠步行来完成,为什么不骑自行车呢?自行车家长要用。
记得那是一个秋天的早上,天刚麻麻亮,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已经走在上学的路上了。因为天还没有大亮,到处都是黑乎乎的,大家谁也看不清谁的脸,互相之间只能凭借着说话声音才能听得出谁是谁。就这样,大家一起说说笑笑,匆匆忙忙往学校方向赶去。忽然间,有人叫了一声,
“快听呐,什么声音这么吵?”
“在哪里?”
“在前面,好像就在我们前面呢!”
朦朦胧胧的只听见不远处,有“哗啦哗啦”的声音正在向着我们缓缓靠近。就像巨大的波浪声,大海的声音!可是我们这里并没有什么大海呀。别说大海了,大一点的池塘都很少。那么,是什么东西在兴风作浪呢?反正声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了,节奏之明快,气势之有力,都快赶上交响乐了。随着“哗啦哗啦”的声音的渐渐逼近,就在我们的眼前,模模糊糊地就出现了两个巨大的黑影。再看那黑影,其身长足有两米多高,膀大腰圆,长得又粗又壮,头顶上还长有好多的犄角,好大的怪物啊!只见那怪物一路张牙舞爪,摇摇晃晃,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地变换着队形,一会儿并排前行,一会儿又一前一后地重叠在一起,“哗啦哗啦”地叫嚣着向着我们的正面冲了过来。
常言道,“人吓人,吓死人。”何况,这还是凶猛的怪物呢。
“咱们跑吧”有人压低了声音建议。
“不行!咱们跑不过它的,反倒惊动了怪物。”
“那怎么办?”
“都别出声,让它过去。”
吓坏了的我们惊恐地挤成了一团,大气都不敢喘一声,更不敢发出一点点声响,生怕被怪物发现了就没命了。就说这么大的两只怪物,它要真是发现了我们几个,把我们几个全吃了,恐怕还喂不饱它那个大肚皮呢,充其量也就吃个半饱。
怪物“哗啦哗啦”,我们屏住呼吸。怪物一步一步地逼了上来,我们下意识地给怪物让出了一条道。大惊失色的我们,就像一群待宰的羔羊,又像是一座惊恐万状的雕像。我们已经没有了退路,颤抖的双腿灌铅似地沉重,根本就挪动不了。
怪物越来越近,“哗啦哗啦”的声音震耳欲聋,高大威猛、狰狞的样子越加地恐怖!可是由于极度害怕而颤抖中的我们谁都不敢再多看那怪物一眼,吓坏了的我们就像雕塑一样僵在了那里,只等着那怪物能够嘴下留情,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现我们几个只背着书包并没有金银财宝的穷学生,继续“哗啦哗啦”地走过去,走远了……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其中一个小伙伴就在那怪物走到眼前的时候,终于忍不住惊恐地大叫了起来:
“不要,不要吃我们!”
“咋啦?孩子?”怪物发出了人的声音,怪物会说人话?
“妈呀!吓死我了。”
“呜呜呜!”
原来,是勤劳的农民伯伯,早早地起来,摸黑挑了两捆玉米桔杆准备回家去喂牛。喂饱了牛,也好早早地下地干活哩。不料,两捆玉米杆却吓坏了去上学的我们。至于怪物,哪里有什么怪物?谁又想吃人了?那都是自己吓自己呢!
2021年5月1日
图片来自网络
有双休和法定假期之说吗?
古代官员也是有假期的,双休就不用想。法定假日都不一样,一朝天子一朝假日。
汉朝
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政府就在典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意思是说政府工作人员,每工作四天就休息—天。政府的本意是,工作了四天也的确够辛苦的,那么第五天就放假让他们洗澡更衣,修发刮脸吧。
隋唐
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了隋唐。不过到了唐代,延续了数百年的每五日休一天变成了每十日休一天,即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后一天休息。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国事频扰,朝廷改“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此即所谓的“旬休”。据王聘三《古今事务考》载:“永徽三年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以宽百僚休沐。”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官员工作十天才能休息一天,也就是上旬、中旬、下旬各一天。这三天休息时间被称为“浣”,从此假日又有了“浣”的称谓。
宋 元
“旬休”制度在宋、元两代相以沿袭。宋朝时期,除这些常规假日外,法定的节假日更加丰富。据宋史笔记《文昌杂录》记载,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天庆节(正月初三)、上元节、天圣节(皇帝母亲生日那天)、夏至、立春、人日、中和节、清明、七夕、末伏等也都放假。这样,一年的法定假日达到了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共一百一十天,和现在的法定节假日总数非常接近。
尚寝御侍是什么?
"尚寝御侍"是一个日本历史上的称呼,意为“陪伴在天皇寝宫的宫女”。在日本古代的宫廷中,尚寝御侍是指从小夜寝宫开始就服务于天皇的女性官员。
尚寝御侍负责管理天皇的私人事务,包括服侍天皇的起床、穿衣、洗澡、吃饭等日常生活的安排。她们还负责处理天皇的私人信件、文件和礼仪活动等。尚寝御侍需要具备高度的机密性和礼仪水平,以确保天皇的隐私和安全。
在日本历史上,尚寝御侍的地位非常崇高,她们能够亲近天皇,并与皇室成员有较为紧密的互动。她们在朝廷中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并参与政治和宫廷活动。
然而,随着日本社会的变迁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尚寝御侍逐渐减少并渐渐停止存在。现代日本天皇制度中,尚寝御侍已不再是官职,而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沐浴和洗澡是一回事吗?
并不是一回事,二者无论是在表面和内涵上都不相同。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此作了详细的解释:
“沐,擢发也;浴,洒身 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
在古代“沐”、“浴”、“洗”、“澡”其实指的是四件事。沐是洗头发,浴是洗身体,洗是洗脚,澡是洗手。因此,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沐浴”是洗头和身子的意思,“洗澡”是洗手脚的意思,二者洗的地方不一样。而“沐浴”包含全身洗的意思,所以比“洗澡”更接近今天洗澡的意思。
除了字面意思不一样以外,古代“沐浴”比“洗澡”要麻烦很多,是一件有仪式感的事情。
沐浴,最早跟殷商有关。传说商朝未建立前,其部落头领的妻子简狄,在一次沐浴时不小心吞下玄鸟的卵,便生下商族始祖契。殷商王朝的创始人成汤还 特意在自己的洗澡盆上刻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励格言,以警醒自己要不断更新、不断超越。从此以后,沐浴便一发不可收拾,逐渐与礼相关。
西周王朝对待“沐浴”是最虔诚的,也给沐浴增加了许多新的重要功能。比如祭祀和朝见天子之前必须“沐浴净身”,以示内心 洁净虔诚。史载,西周时期每逢重大祭祀活动,先要进行两次斋戒:祭前十日或三日,叫“戒”,祭 前三日或一日,叫做“宿”,均有专职官员主持。除沐浴、更衣外,还 必须屏息一切活动,以防“失正” “散思”。
汉代的“沐浴”,除了清洁身 体外,还增加了娱乐休闲内容,使 其成为公职人员的一种“福利”。 东汉《汉官仪》说: “五日一假洗 沐,亦曰休沐。”也就是说,汉代官 员每工作五天便可以有一天用来 沐浴更衣、回家团聚。这从另外一 个角度也说明,我国实行“五天工 作制”的历史非常悠久。与此同 时,汉代和魏晋的文人墨客在每 年三月初的上巳节时,还把踏青、 流杯、拔河等娱乐项目引进“沐 浴”之中,使西周流传的“沐浴”一 下子变得平易近人起来。
在沐浴不断演化的过程中,“洗澡”一直都是那个“洗澡”,比沐浴实用,却没有什么内涵。
综上所述,古代沐浴与洗澡一开始是差不多的,但随着礼仪的融入与社会的制度化,“沐浴”渐渐超过“洗澡”成了古代最有仪式感的事情之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