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2,唐代最后一个皇帝是谁?
是李柷。他是唐昭宗李晔(曾用名李杰)的九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年仅十三岁即继位。 他是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即唐哀帝。改元天佑。我的回答完毕。但是,心中不禁感叹不己,这个苦命的孩子,他的父母均死于宫廷凶杀中!我百思不得其解:政权的更迭,非得以阴谋开幕、杀戮落幕吗?
这青苔碧瓦堆 俺曾睡风流觉肃肃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春天里,思绪随时光穿越回晚唐一一顿时愕然,这就是周秦汉唐,由丰镐而长安的大唐吗?长安东北角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大明宫万千宫殿被那个姓朱的节度使“恶人一炬”顿成瓦砾一堆,正是应了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眼看他起高楼
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间,俺曾睡风流觉。
公元618年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经李世民励精图治的“贞观之治”,到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在天宝年间,终于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而“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们的割据局面进一步扩大,一个繁华的社会,顿时变成“积尸如山”、“烟火断绝”的废墟。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是,唐王朝却元气大伤,尤其是在晚唐,由于宦官把持朝政,内阁形同虚设,政令不出都门。所有恶果的积累都是由老百姓买单!
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求生无路的人民,终于爆发了以黄巢为首的农民大起义。
与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一样,乱世中的英雄们有了用武之地,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残酷战争中,他们的刀剑在人血中淬练得锋利无比。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梦回大唐,惊醒中才发现,中华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朝代,但依然逃不过衰亡的命运。
与他的爷爷唐僖宗李儇一样,辉王李柷也是十三岁即帝位。他是唐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了,没有什么传奇,有的只是繁华落幕后的万丈深渊。
在唐朝奄奄一息之际,扑上去补刀的就是“天下第一滥人朱温!”
朱温就是踏着欺骗、镇压黄巢农民起义的血足印,一步步受到唐僖宗的信任,在以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朱温以宣武(今河南中东部)为依托,抢占了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的大片地区。
朱温是砀山乡下一个垮杆绅粮家庭的破落户子弟,貌似以后的高俅,从小磨练出来的心狠手辣、阴谋诡计;草菅人命,权力欲望,他都充分具备。
他仿冒曹操,把唐昭宗抢到手,历史的一幕惊人相似,他一把火把长安的大明宫殿烧得只有灰烬的余烟,纵然横恶的董卓在世,也犹叹不如!
迁都洛阳后,又仿冒王莽杀了唐昭宗!立年仅十三岁的唐昭宗最小的孩子当皇帝。
朱温集大汉三大枭雄之大成,其结果远胜三大厚黑鼻祖,朱温的所作所为远胜汉之三雄,他们才是仿冒品,老朱家的才是正宗的不要脸!
朱温夺取全国政权的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有力度!他听信狗头军师李振的密计,把所有具有门弟影响的势力和人物,全部清空。
公元905年,朱温轻轻的挥一挥衣袖,把原宰相裴枢为首的三十多名唐朝廷高级官员杀死后抛入黄河!史称“白马之祸”。
唐哀帝的确是悲哀的,他的父皇唐昭宗李儇在公元905年下葬时,朱温为了斩草除根,在葬礼后的酒宴上,把余下的八个皇子全部灌醉后予以扑杀,投入河中!
始作乱者的宦官死完了、朝臣已经入海流了,自己的父皇也被一刀砍死了!
李唐皇室成员全部灰飞烟灭,连流落民间偏席打草鞋的都没有了!
大唐的覆灭已经进入倒计时。
天佑四年(公元907)正月,朝廷派薛贻矩慰问回到汴州的朱温,朱温托薛贻矩带话给唐哀帝:“李柷应该把位置禅让给我。”
十几岁的小皇帝同意,于是百官对朱温劝进,地方藩镇也下决心上表支持!
四月十八日,人间四月天,朱温正式举行“禅让”仪式,定国号大梁,改汴州为开封府,以此为国都,改元开平。
唐哀帝被封为济阴王,被囚禁于曹州(今山东菏泽市),第二年,年仅十七岁的末代唐皇也被朱温一刀结束性命!
结语
西安的大明宫遗址外车水马龙,繁华如旧!仰望天空,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朝代的更迭,一次又一次,仿佛人世的轮回,一场又一场。还好,可以爬上大雁塔的顶层,跨越千年与大唐作心灵的交流,历史兴衰荣辱得失成败皆可讨论。
黄帝赤帝青帝白帝黑帝?
一、黑帝叫是颛顼。
黑帝是中国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指掌管北方之神。晚至唐朝的解释认为他的名字叫“颛顼”。
少昊逝后,年仅20岁的颛顼继位登基,尊号黑帝、帝颛顼,定都穷桑(今山东曲阜),后打败共工氏并迁都商丘;最后定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
二、黄帝叫轩辕氏,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三、赤帝叫神农氏,
赤帝,一般称作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四、青帝叫太昊伏羲氏,
青帝,先秦祭祀的神。汉代以后,又有将灵威仰、太昊、太皞、大皥、伏羲等神合并青帝一说。
五、白帝叫少昊。
白帝,即少昊,又名玄嚣,是中国神话中五方上帝之一的西方白帝之神,他最初建立的的国度在山东省东海之滨的日照地区。
在哪些情况下改年号?
中国历代王朝自明清后都是一世一元制,经常改年号意味着皇帝换得勤。例如明仁宗朱高炽永乐二十二年登基,次年改年号为洪熙,洪熙元年5月驾崩,次年他的儿子朱瞻基又改年号为宣德。再比如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年号为正统,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他的弟弟朱祁钰继位改年号为景泰,后英宗复位,又改元天顺。
年号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在此之前如春秋战国时期都是晋文公多少年,秦襄王多少年来纪年,汉景帝在位的时候是以其中某一年为元年纪年,所以就有了前元,中元,后元。汉武帝在这种纪年法上进行改革发明了年号来区分前后改元纪年。
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细数明清以前,皇帝在位期改年号的不多。汉元帝时,为了纪念边关无战事,改年号为“竟宁”,汉灵帝时,为了庆祝平定黄巾起义,改年号为“中平”。唐高宗时,武后的儿子李显出生,改年号为“显庆”。
而皇帝在位期间经常改年号的更少,汉武帝作为年号的创始者,在位时一共有11个年号;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也热衷改年号,称帝15年,用了13个年号。
汉武帝改年号二三事影视剧中的汉武帝
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不宜以一二数。一元曰“建”,二元以长星曰“光”,今郊得一角兽曰“狩”云。要说历史上哪个皇帝最自信,非汉武帝莫属,从他的年号上可以窥见一二。汉武帝在位时一共有11个年号,分别是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每个年号都有它背后的意义所在。《汉书》上记载说,那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记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前122年)为元狩元年。可是,过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为元鼎元年。
汉武帝改年号无非就是天降祥瑞了,喜庆,改!天灾大旱了,祈求雨水,改!业绩做得不错,奖励下自己,改!总而言之,年号对他来说意义非凡,可不是闹着玩的。
记录生活影视剧中的武则天
如果说,汉武帝改年号立意高,那么武则天改年号更随性,更接地气。“天授”,武则天称帝的第一个年号,可能是有些心虚吧,所以用这个年号表明皇权天授,借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天授三年(692)三月,五天竺国一齐遣使朝贡,武则天极为高兴,感觉一切都如她所愿,称心如意,于是改元“如意”;生病康复了,心情好了,于是改元“久视”,这里猜测是得了白内障之类的眼疾,想必一定被折磨得不清,不然也不必改年号来纪念;最有意思的是“大足”这个年号,来自民间一个传说。公元701年,民间谣传有天神降世,并留下巨大的足印。于是武则天立即改元为“大足”。
结语:皇帝想改年号,有各种千奇百怪的理由,谁让人家是皇帝呢,天下都是他说了算。另一方面,在古代,一般改年号也意味着大赦天下,这对政权的稳固也是极其重要的。
你们都是在哪里看小说?
我也一般都在晋江文学城看小说,我喜欢看的小说的类型比较多,推荐几部我很喜欢的小说吧!
《影帝他妹三岁半》
是一篇很温馨有爱也不乏搞笑的文,能够让你反思你与家人的关系,交流以及如何表达爱。
《完美人设》
是一篇我看过的最棒的娱乐圈文,主角江秋十温柔理智,知世故而不世故,是我心中完美偶像,让我体验了一把云追星,虽然结局是充满悲剧色彩,唉!别说了,哭一会…
《迪奥先生》
一篇超级沙雕的小甜文!全程笑到我肚子疼,简直是我的快乐源泉!
《无论魏晋》
是一篇很不错的群像+第四天灾+基建文,作者的文笔真的很牛,“正剧里有冷幽默,大布局里写小人物”。
《月明千里》
这篇文我只能说yyds!!整篇文人物形象饱满、情感处理细腻,文中的乱世离愁家国情怀直戳泪点,男女生智商双高不降智,三观正。
炀字背后隐藏着哪些秘密?
杨广为何被称为“隋炀帝”?“炀”字背后隐藏着哪些秘密?
杨广为何被称为“隋炀帝”?隋帝杨广的谥字为“炀”,所以被称为隋炀帝。
杨广在江都兵变后,被宇文化及叛军杀害。其时天下已经大乱,各有朝廷,互不买账。按照正统来说,应该是沿用隋恭帝杨侗对他的追谥“明”皇帝,庙号世祖,即称之为“隋明帝”。但是谁说了算已经不是末路王朝能做主的,各路叛军纷纷追谥,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帝业。夏王窦建德追谥为“闵”皇帝,而唐高祖李渊则追谥为“炀”皇帝。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而这场天下逐鹿最终是李渊取得了胜利。因此,所有史书就都按照唐之正统称杨广为“隋炀帝”。
“炀”字背后隐藏着哪些秘密?炀,本意是用火炙烤、烘干,熔化金属。而在《谥法》中:
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
李渊追谥杨广使用了这个字,是一种批评,也是对自己起兵反隋的一种政治申明。为上奢侈暴戾,好大喜功,逆天虐民,天下人可共诛之。那么我作为你的表兄弟,带头起义反对你就是顺天应民了,取代你也是人心所归。
所以,这些东西,多多少少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宣发手段。只不过李渊走向了胜利,并且将中华带入了有汉以来的另一个盛世王朝,所以他说的都是对的。
那么隋炀帝的“炀”冤不冤呢?其实在谥号里面的那些论法,集中到一点就是“滥”,什么事情做过头了,没有节制,就是“炀”。从各种说法来看杨广登基之后的作为,说他没有节制并不过分。
这只是杨广的一个方面,后世集中夸大了这一特点。其实在唐朝官方对杨广的评价并没有后来的不堪,那些声色犬马、活色生香的穷奢极侈,大都来源于唐民间传奇——当然,官方不会为了一个前朝的反面形象去说什么。唐朝的《隋书》其实对他的正面评价不少,当然也有负面评价,但主要是无节制地浪费国力,以至于拖垮了整个国家。所以杨广后来的形象先是在民间滥觞,最终到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他用正式文献的方式给定了性——这就是个暴君。
唐朝官方的客观评价其实我们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后世的评价日益走偏,唯有最靠近的《隋书》相对比较客观。
说杨广嗜杀?哪个生逢乱世的封建帝王不嗜杀?否则何以立足?所以《隋书》不说他这个。因为和杨广比起来,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和登基之路更加血腥而狡诈。
说杨广声色犬马,可他和萧后的感情却一直很好,直到被杀。至于后宫三千,哪一个皇帝不是这样呢?所以《隋书》也不说他这个。
说杨广穷兵黩武?哪一个有志向的帝王不是这样呢?汉武帝不也败光了文景之治的家底?灭吐谷浑、讨占城、征讨契丹,大宴突厥、征讨流求、三征高句丽,若不是国力不继,民乱、叛军四起,哪一样不是帝王伟业?好大是有的,但是殆政,杨广真算不上。
最为诟病的是大运河。可这是民生工程啊,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而且这大运河也并非就是他开始修的,早在隋朝之前就开始了,一直到唐朝还在修,甚至元朝还在修。
杨广的问题在于没有综合考虑国力,建国之初应该是先休养生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国力搞上去才能着手搞这些工程,像汉武帝,就是亏了有祖宗的积累。
这些东征西讨,运河宫殿的修建,大量透支了国家劳动力,在我们今天,可能体会不到这种大工程对一个社会的影响力,因为现在有很多专门的人才从事建设。而在古代,所谓征用劳役,实际上都是征用农民,一旦大量的农民前去劳役,甚至死去,那么对应的就是一个主要劳动力丧失的家庭破裂,社会最基础的结构被大量打碎,同时因为劳动力不足,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
粮食不够了,肚子吃不饱了,自然就造反了。
这些都是因为杨广过度透支老百姓的劳动力,也就是国力,唐朝人总结出来的好大喜功、奢侈浪费并非单指他对物质的浪费,更重要地是浪费了整个国家、社会的资源,最终导致了社会体系的崩溃。
所以,一个“炀”字是适合杨广的。这也体现了唐人治史的严谨客观,远比后来宋人要好得多。宋人爱说道理,爱发评价,还爱根据自己的喜好下判断。
理想主义者的悲剧我们脱离开固有形象来看杨广,就会发现他和历史上少有的几个人物何其相似。都曾经站在权利顶峰,都曾经叱咤风云,都曾经为天下殚精竭虑,最终都事败人亡,负面评价到正史都不愿提及他们。
这正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第一个是王莽的新朝,第二个是杨广的隋朝,第三个是王安石的熙宁变法。
这三个人的经历相似,结局相似,口碑也相似。王莽死后头骨被当做酒杯,隋炀帝留下万古差评,而王安石由于并非权利最顶峰,待遇比前两位要稍微好一点,站在他的角度思考的人也多一点,但还是被人骂作獾子精乱世,一个人背下了北宋覆灭的黑锅好多年。
其实他们都是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新朝的托古改制,是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隋炀帝的各类大手笔行为,其实都是国家应该做的。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从今天来看,更是对极了,而且很多都实现了。但是在当时,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
这只是一个原因,时机不对。
理想主义者光想做得最好,满足自己的各种规划。如果是个普通人,这种理想没问题,因为你没有多大的权利,调动不了多少资源,会受到现实的打击。但是王莽、杨广是皇帝,王安石是皇帝所倚重的改革小组组长,为了做到最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反而导致、加速了国家的衰亡。
隋朝唯一的大诗人这一点离题有点远,就不详述了。但是我们说诗歌史,隋朝实在太短。魏晋南北朝诗人如秀木成林,唐朝诗人如过江之鲫。这两个诗歌史上辉煌的时代在隋朝的联系,就落到了杨广这个“美姿仪,少聪慧”的皇帝身上。
如果说隋朝只有一个大诗人,那就是杨广。
他承上启下,跳出南北朝迷离之风,有南朝清丽而不颓靡,开启盛唐文学先导。
当然,他不是有意的,他是个皇帝,写诗对他来说,只是个才情表露的小玩意。
但是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关键的,不可撼动的。也正因为这一点,唐朝人其实对他的评价是客观的,在文学上,杨广是不少诗人的偶像。
带有理想主义的文人,冲到权力巅峰,是为隋炀帝杨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