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吟袁绍,三国孝歌七字八句?
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数万阴兵绕定军,致令钟会拜灵神。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
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
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安喜曾闻鞭督邮,黄巾扫尽佐炎刘。虎牢关上声先震,长坂桥边水逆流。
义释严颜安蜀境,智欺张郃定中州。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
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貌貅镇中土。
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
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
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
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的翻译?
原文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 、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 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3 翻译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国阳都县人,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身高八尺,经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都有不赞同,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州徐庶与诸葛亮是好朋友,认为确实如此。
当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会见先主,先主很器重他,他对先主说:“诸葛孔明这人,是一条卧龙,将军愿意见他吗?”先主说:“您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此人只登门求见,不可委屈招来。将军应该屈驾拜访他。”于是先主到诸葛亮家拜访,共去了三次,方才见到。章武三年春,先主在永安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后事托付给他。建兴元年,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建丞相府,设置官属,以处理政事。政事不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南中几郡同时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新遭国丧,所以还不便发兵征讨,而是姑且先遣使访问吴国,并缔结和亲。于是蜀与吴成为盟国。三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平定了全部叛乱。大量军用物资都由南中供给,国家因而富饶。于是练兵讲武,准备大举北伐。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统率全部大军,由斜谷开出,用流马运输,占据武功县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在渭水之南对垒。诸葛亮经常担忧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的大志不能实现,因此分兵屯田,为长期驻兵打下基础,耕垦的蜀兵掺杂在渭水的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居,军队从不扰民以利己。就这样相持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病重,死在军中,当时五十四岁。军退之后,宣王仔细观察他安营筑垒的处所,说:“真是天下奇才!”根据诸葛亮的遗命,他被安葬在汉中定军山,利用山作坟,墓坑刚够容纳棺材,以平时穿的衣服放殓,不须陪葬器物。起初,诸葛亮自己上表给后主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亩顷,子弟的衣食,自有富余。至于我在外任官,没有别的用度,随身衣食,都仰赖公家,不另外经营产业,以增加丝毫财富。到了我死那一天,不使内有剩余的绢帛,外有赢余的钱财,以免辜负陛下。”他死之后,的确正象他所说的那样。
评语:诸葛亮作丞相的时候,安抚百姓,明示法度,精简官职,因进制宜,以诚待人,秉公办事。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虽仇必赏;违犯法令,怠慢职事的人虽亲必罚。……善再小也无不奖赏,恶再细也无不贬斥。全国的人都既畏惧他而又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峻,却没有人怨恨,这是由于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真可说是精通政治的良才,差不多可以同管仲、箫何匹敌了。不过连年兴师动众,未能成功,大概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的特长吧!
沮授在三国的影响如何?
沮授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战略家 、 军事家,绝不仅仅是“袁绍的谋士”这么简单,因为他既能在战略上谋划天下,又能御兵。 在官渡之战后被曹操杀掉,着实可惜了,不然三国的历史将会改写。
沮授,广平人,少有大志,多权略。仕州别驾,举茂才,历二县令,又为韩馥别驾,表拜骑都尉。袁绍得冀州,又辟焉。——《后汉书.汉献帝纪》韩馥在冀州任太守,沮授是他的别驾、骑都尉,韩馥出让冀州时,他又跟随了进驻冀州的新老板袁绍。沮授并不是个三心二意喜欢经常换老板的人,只因为他的家在冀州,他不想抛下家族,故土难离,这从后来他被俘不愿降曹操的事情就能看出来。
01沮授是东汉末年军阀崛起时期最著名的战略家,他的战略思想不输诸葛亮、鲁肃等,如果他的谋略都能被采纳,东汉末年的天下格局将会改变。(1)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设计取冀州,韩馥害怕,打算让出冀州,沮授劝他说:“冀州虽小,但能上阵打仗的人有百万,储存的粮食够吃10年,袁绍是个外来人,兵困马乏,需要看我们的脸色,就好比婴儿在大人的股掌上面,不给他喂奶,立刻可以将其饿死。为什么要把冀州送给他呢?”韩馥没有听劝,于是袁绍占据了冀州。
(2)韩馥跟随了袁绍后,看看他给袁绍的战略计策。
“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 初次进言,帮助袁绍分析了当下形式,提出了“横扫黄河以北, 整合四州,收罗天下人才,坐拥百万之师,再迎天子归京。”有天子在手中,谁能争锋?几年就可以成就霸业。
沮授提出的战略策略,让袁绍看到了成就霸业的希望,“立即任命他为监军、奋威将军”。历史上许多学者认为沮授的这一战略高度,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可惜袁绍没有采纳,如果袁绍采纳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哪有曹操什么事!
✅ 袁绍喜欢三儿子袁尚,准备作为继承人来培养。同时任命长子和次子分别为青州和幽州都督。沮授劝谏道:“世称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贤,德均则卜,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败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义。”
长幼有序,袁绍跳过老大老二,直接想让老三接班,老大和老二心中肯定会怨恨,袁绍还敢把老大和老二分派管理一方军政,早晚会出大祸,可惜袁绍不听。沮授一出府门就叹息道:“祸患要从此始了!”
✅沮授建议对曹操进行持久战,袁绍又没采纳。
“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当时袁绍已经是最大的军阀,沮授提出了利用优势兵力和地理,与曹操周旋,拖垮曹操,不战就可以赢曹操。本是上上之策,郭图嫉妒沮授位高权重,进馋言说”沮授的军权太大、威望太高,难于控制。”引起袁绍怀疑,结果袁绍把沮授监军的权利为三都督,沮授只督一军了。
✅ 官渡之战前后,沮授曾4次提出劝谏,第一次是反对颜良单独带兵攻军事要塞刘延;第二次是建议袁军留守延津,分兵进攻官渡,这样胜可进,败可退;第三次是袁军渡河后,沮授进谏袁绍说:曹操的军队粮草少,利于速战速决,我们以持久战来消耗曹军;第四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官渡之战袁绍屯粮于乌巢,一旦粮食被毁,战役就输了,袁绍派淳于琼押送粮草,沮授早就想到了乌巢的风险,建议增派蒋奇守护侧翼,以保万全。
沮授的话就像是预言,整个战役走向完全被他预测到了,要是袁绍听从了他的建议,也不至于一败涂地,最后只带了800人逃走,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这一战死了的就不说了,还逼反了许攸、张鸽、高览,使得沮授被俘。
官渡之战成就了曹操,代替了袁绍成为最大的诸侯。
02沮授也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统帅三军征战黄河以北,帮着袁绍统一了四郡。由于袁绍拥兵自重,逐渐膨胀,亲小人远贤臣,不听沮授劝谏,终于走上了败落。(1)袁绍初入冀州时,沮授的战略策略是很合乎袁绍的心坎的,所以袁绍立即任命沮授为监军、奋威将军,统帅三军。
(2)袁绍初期也采纳了一部分沮授的策略,“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帮助袁绍夺取青州、并州、幽州而统一河北”。沮授统领内外,才能威震三军,合并了四州地盘,统一了黄河以北。使得袁绍一跃成为了当时势力最大的诸侯。况且冀州一带战事少,粮草丰足,袁绍兵强马壮。
(3)依靠沮授等人的建议,袁绍迅速的崛起,这时候的袁绍开始膨胀,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力。开始相信郭图进言:沮授位高权重,有风险。袁绍把沮授监军的权利分为三都督。官渡之战中又听信郭图的,把沮授的军队全部交给了郭图,自此袁绍一败再败。
(4)袁绍每一战,沮授都是带军跟随作战的,直到官渡之战中,袁绍不愿听他的劝谏,完全夺了他的军权,并把他关起来。那时候像张鸽这类将领,在沮授手下都数算不上,沮授不是一般大将,而是三军统帅。
03官渡之战袁绍大败,沮授被俘,曹操劝降,沮授拒降被杀。(1)官渡之战袁绍彻底被瓦解,只带着800骑兵逃过黄河。不知袁绍临死前是不是后悔没听沮授的话,一代枭雄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2)“沮授来不及北渡而被俘,被押见曹操,沮授大呼不降,曹操与沮授有旧,见沮授不肯加入他的阵营,感到可惜,叹息道,若早点得到沮授,那天下现在应该大定了。沮授虽不降,但仍获曹操厚待。可是,后来沮授密谋回到河北的袁绍阵营,事败被杀。”
曹操见了沮授曾叹息:“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可惜沮授不为所用,像沮授这种厉害人物,谁得到了几乎可以雄霸天下,既然不愿意投降,曹操当然不会让他再活着。
如果沮授降了曹操,恐怕早就一统天下了。
04结束语。沮授是那个时期最杰出的战略家、军事家,但他和诸葛亮还不一样,诸葛亮为谋大业早就安顿好家事,因为诸葛亮是政治家,沮授不是政治家,因为他只为他人谋划天下,不懂的为自己谋划将来。
(1)当袁绍没有采纳“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让曹操夺得先机的时候,他就因该看出来袁绍没有高瞻远瞩的眼光,该为自己和家族谋划退路的。当袁绍分立4子的时候,明知道早晚有大祸,他也没有为自家谋划。
(2)官渡之战,沮授早已料到了结果,还是没有为自己谋划将来。他也知道袁绍没有曹操的能力,但在被俘后还是想回冀州,导致被杀。妖百慧想,这并不是他对袁绍多忠心,可能他放不下冀州的家族。
(3)也可能沮授也为家族谋划过,但庞大的士族家族错综复杂,也不一定听他的,导致他故土难离。也许沮授就是不想离开冀州,这和跟着哪位老板干活没什么关系,如果当初是曹操或是后来的刘备占据了冀州,可能沮授也会跟着他们干,只是当时的曹操弱小,刘备更是不成气候, 白白浪费了沮授这个大才。
(4)是人都有短板,沮授这么有才能的人,也会为了不离开故土,不牵扯家人而送命,如果他能更加高瞻远瞩,有政治眼光,因为战乱年代士族家族哪有安全可言,早做打算,说不定能够成就另一番大业,三国格局将会是另外一番走向。
东汉末年刘氏宗亲不力挽狂澜?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特别是董卓专权之后,汉室已经名存实亡。真正的刘氏宗亲,有点想法的人,无不在匡扶汉室或者图谋帝业,但毕竟能力、势力有限,难以成就大事。
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力挽狂澜。至于卖草鞋的刘备,力挺“汉室中兴”,其实更多的是一句口号,为得是增强号召力。能否成功也是一个未知数,更何况同样是为了自己的霸业,都清楚并非为了匡扶汉室。
在汉末时期,比较有影响的刘氏宗亲就是幽州牧刘虞、荆州牧刘表和益州牧刘焉,具体看一下他们的作为吧。
刘虞(?-193年10月),字伯安。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汉室宗亲。幽州牧刘虞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裔,那可是响当当的汉室宗亲。其祖父刘嘉曾任光禄勋,父亲刘舒做过丹阳太守,这都是板板正正的朝廷要员和地方大吏。
刘虞通过举孝廉而担任曹吏,累积政绩而升迁为幽州刺史。在此期间,刘虞在鲜卑、夫余等少数民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军起义爆发,朝廷任命刘虞为甘陵相,不久就升为宗正。
中平四年(187年)张纯等人叛乱。次年,刘虞被任命为幽州牧,主持平叛。由于政绩突出,被汉灵帝派遣使者升为太尉,封容丘侯。
永汉元年(189年),董卓专权,派遣使者授予刘虞大司马,进封襄贲侯。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封刘虞为太傅,召他回朝任职,但由于道路阻塞,任命竟然不能到达。
初平二年(191年),冀州刺史韩馥、渤海太守袁绍以及山东诸将商议,由于献帝年幼被董卓控制,就想立汉室宗亲刘虞为新帝,刘虞坚决不肯;于是,韩馥等人又请刘虞领尚书事,以便按照制度任命官吏,也被刘虞断然拒绝。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虞作为汉室宗亲是忠于汉室、忠于献帝的。勤政爱民,也是在维护汉室,力挽狂澜,扶汉室于倾覆。
刘虞可以算作是匡扶汉室的刘氏宗亲,没有野心。但毕竟还是谋略不足,在与公孙瓒的对战中,被斩杀。
刘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 )人。东汉末年宗室、名士、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 。荆州牧刘表,是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汉室宗亲,少有才名,为“八骏”之一。
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王睿为孙坚所杀,董卓上书派刘表继任。但由于江南宗贼甚盛,以至于刘表无法正常上任。他只得匿名独身赴荆州,才得以上任。
刘表上任后,以蒯氏兄弟、蔡瑁等人为辅,很快就开创了荆州的局面。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先杀孙坚,后据曹操,成为响当当的一方诸侯势力。
建安元年(196年),献帝东归洛阳。刘表接受太仆赵岐的说服帮助董承,派兵前往洛阳勤王,并运输大批军用物资供朝廷使用。曹操奉迎献帝迁都许昌,刘表遣使纳贡。
从此看来,刘表作为一方诸侯,尽管脚踩两只船,既与曹操把持的朝廷保持密切接触,又与袁绍等反叛势力眉来眼去,而且还曾经郊祭天地,有自立为帝的企图,但刘表的确也算是有作为的汉室宗亲。他虽然没有坚定地举起匡扶汉室的大旗,也没有明确的背叛朝廷以图自立,但他也一直在谋求霸业。如果刘表能够成功,难道不也是恢复汉室吗?
可惜的是,刘表境界、格局不足,没有最终成就大业。
刘焉(?-194年),字君郎(《华阳国志》又作君朗)。江夏郡竟陵县(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东汉末年宗室、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益州牧刘焉也是西汉鲁恭王之后,汉室宗亲,他可是有明确想法的人。
刘焉最初以汉室宗亲的身份拜为中郎,历任洛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职。
当时汉室朝廷政治腐败,贪婪成风,加上天下大乱。刘焉对于朝廷和仕途失去了信心,就想寻求一安身立命之地,割据一方。
中平五年(188年),刘焉建议汉灵帝“废史立牧”,并谋求交州牧,得到了朝廷批准,意欲借此躲避乱世。
就在此时,刘焉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气,于是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
由于道路不通,刘焉暂住荆州地面。益州刺史郗俭被黄巾军首领马相杀死,马相称帝。但不久就被益州从事贾龙击败,贾龙迎接刘焉进入益州。
刘焉安抚收容逃跑反叛的人,极力实行宽容恩惠的政策,但内心却别有所图。
刘焉派遣张鲁盘踞汉中,截断交通,斩杀朝廷使者,从此益州与中央道路不通。刘焉进一步打击地方豪强,巩固自身势力,益州因而处于半独立状态。
兴平元年(194年),刘焉因为背疮迸发而病逝,其子刘璋继领益州牧。
从刘焉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意识到了汉室已经无药可治,谋求自身安危,借机成就一番霸业是其目的所在。但由于因病早逝,也就遗恨终生啦。
后来,刘备经过几十年的颠沛流离,终于来到了益州。不管刘璋是否引狼入室,但无论刘璋还是刘备,都是在维持自己的地盘及图谋霸业。
说匡扶汉室还是成就霸业,都无可指责,那就是一句话的区别,实质都是一样的。
就在刘焉、刘璋父子经营多年的地盘上,刘备成就了帝业。这也应了侍中董扶所言,蜀中所具有的天子气,刘焉不曾想落在了刘备的身上。
纵观刘虞、刘表、刘焉及刘备的奋斗历程,无论汉室宗亲还是贩席卖鞋,作为刘姓后裔,都可以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成就自己的霸业。但由于局势的不同,各自采取的策略亦不同。
在豹眼看来,那些刘姓宗亲显然是比较低调,不管是否有野心,但都没有过于张扬。或许是自感能力不足,或许是出于策略,但毕竟没有大张旗鼓的要力挽狂澜,拯救汉室于危难之中。在策略上似乎是患得患失。
而刘备却不同,可谓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刘备没有任何顾虑担心失去什么,但刘备也并非是一开始就举起了匡扶汉室的大旗。在其大半生的闯荡中,似乎并没有明确的政治宣传口号,只是在隆中对之后,才逐步有了明确的战略及政治主张。
因此,刘氏宗亲不是不想力挽狂澜,在这个多事之秋,谁不期望有所作为呢?但毕竟需要能力和势力说话,仅凭一个身份是不足以成就大事的。否则,就只能是一个闹剧,成为后世的笑谈。
如果刘虞、刘表、刘焉像袁术那样仓促称帝,很可能就会成为一样的闹剧。刘备是称帝了,如果不是诸葛亮苦苦支撑,很可能也就是一场闹剧。
因此,不能说刘氏宗亲的作为不是在力挽狂澜,也不能就此肯定刘备在中兴汉室。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哪里能称作是“汉室中兴”呢?
你听过的最装b的台词是哪一句?
说到装逼我想起两个人,一个是礼貌谦虚大轮明王鸠摩智。一个是辽北第一狠人范德彪!
鸠摩智来自天龙八部,本身武功相当了得,加上天资还算可以,又勤奋好学,练就了一身好功夫,本来可以在天龙八部里横着走的,没想到碰上了三个结拜兄弟,其一,乔峰音响不开小僧还能和他过两招,音响一开小僧瞬间被打内伤了!曾经光鲜事迹!小僧本来虐慕容复好好的,牛逼也吹出去了:中原两大高手,南慕容不堪一击,北乔峰避而不战!中原武林已经无人,就在这时乔峰开着音响来了,本来想虐他的,不成想反被虐了!但我气势不能丢,对乔峰说道:能和小僧打成平手的,世上没有几个人,《你明明输了好么》,无奈只能先行离开,就这一仗干的我好多集没敢出来!剩下的那俩挂逼不说了,人民币玩家,跟他们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再说范德彪,彪哥号称辽北第一狠人,水库浪子!拿手功夫鹰爪挠,主要战绩:挨打!不管你是强是弱,是老是少,是男是女!没有彪哥打的过的!但彪哥能混到维多利亚经理保镖!全是靠着一张会吹牛的嘴不管我挨多少打,在我眼里我就是那个咔咔打人的那个!装逼自成一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