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与远征回音峡谷,历史上有哪些优秀的将领?
这样的将军自然是很多,国外的不是特别了解,国内的就有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韩信,起先在项羽手下时不被看好,后来投奔了刘邦,却成为战神,长胜将军,可谓是一鸣惊人。
还有唐朝的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时,已经是66岁,这在平均寿命不长的古代,那就算是半个脚已经入土的人了,可他就一鸣惊人,凭借自己的实力,挽救大唐于水火,老年成名。
还有明朝的李成梁,年轻时没有什么建树,一直到了40岁,才通过名额空缺当上了一个小小的参将。而后来,开始爆发,屡建战功,一路官运亨通,成为大明王朝镇守辽东的一个边疆大吏,也是一开始不被看好,后来才一鸣惊人。
而我今天,主要说的这位,离我们算是比较近,清朝的左宗棠。
左宗棠,晚清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与李鸿章、曾国藩、一起,被称为“晚清三杰”。是“湘军”的最重要将领,洋务运动的代表人之一,在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主要功绩:
1、平定太平天国;带领湘军,先是在湖南省内平定太平军,之后出湘,追击太平军,并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清军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到了后来,几乎是太平天国的士兵听到是“湘军”追来,要么就投降,要么就远远的逃走了,“湘军”的威名远播,也鼓舞了清军的士气,最终太平天国在清军的夹击和内部分裂共同的作用下,以失败告终。
2、收复新疆地盘;全国各地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陕甘的捻军起义,也波及到了新疆。作为地大物博的新疆,也出现了很多割据政权,并出现了较大的汗国,脱离清政府。同时,北部虎视眈眈的沙俄,乘积南下,侵占了新疆伊犁。而此时,清廷之上,出现了以防卫日本威胁的“海防”派和防卫西域沙俄的“塞防”派,两者之间为了军事经费的拨给,进行了“海防”、“塞防”的激烈争执。
最终,在左宗棠的极力坚持下,清廷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收复新疆,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果实,保证了国土的完整,建立了新疆省。
3、平定捻回叛乱;在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的时候,西北的甘肃处的回部也进行了起义,并迅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史称“捻回之乱”。危急时刻,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军陕甘军事防务事宜,并最终平定了叛乱,稳定了清朝的西北疆域。
4、支持洋务运动左宗棠思想开明,主持并创建了“船政学堂”,开办了“福州船政局”,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新式造船厂。创办了“兰州织呢局”,属于官办民间企业,是我国机器毛纺织工业的鼻祖。
通过上述事迹可以得知,左宗棠在我国近代史上有种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晚晴重臣之一。但是,起初,在年轻的时候,他并没有过于常人的地方。
虽然他20岁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但之后6年多次赴京考试,一直未能在殿堂之上高中。就这样,他一度回家读书和劳作,周围的亲友也不看好他。
一直到了他快41岁的时候,赶上了太平天国运动,当时打到了他的湖南老家,并围攻长沙。这个时候,他的人生也就迎来了转机,通过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杰出表现,一鸣惊人。
所以,我印象中,左宗棠,是一开始不被看好,后期一鸣惊人的将军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
领导更喜欢圆滑的人还是实在的人?
其实得看什么领导了!一般来说,多数领导不喜欢圆滑的人,也不喜欢实在的人。而是喜欢听话的人,更喜欢秒懂自己的意思,不在自己面前出风头、能力表现不能高于自己、并顺应自己的意思而不作出任何反对的人。
人和人之间相遇说真的都靠缘份,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领导和下属的从属关系也一样!就像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个节奏是大自然安排的,给你拿捏的死死的。领导想要遇到一个好人,找到贤才,也要看自己有没有那个福份,就像曹操当年写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是对贤才的渴望。三顾茅庐,也是刘备的对贤才的期盼!
圆滑的人常有,实在的人也常有,凡是常有的,无论是客观道德评价很好,还是大众对溜须拍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不屑的一句“喔草”,其实都不为领导喜欢。能当领导的,都是狠角色,也不会有一般人的同理心,领导的眼中,说句大家不太愿意听得话,下面的人都是草芥,因为领导不狠,下面的人就听话,领导其实就是被人骂的,不被骂的人,当不成领导。
毕竟是义不聚财,慈不带兵。当领导的也知道同情,但是面对管理,必须狠下心一刀切,不管你委屈也好,功劳也好,苦劳也好,都要接受管理,不然领导就没有权威。圆滑的人,是精通人情世故的人,但是精通这个还分等级,有的人圆滑在口头,有的人圆滑到顶级境界,那是刀切豆腐两面光,已经上升到人生智慧了。圆滑的人,在当今世上太多了,圆滑的,都不是愣头青。
领导们虽然知道下属圆滑,但多不会直接拆穿,看破不说破也是当领导的素质和能耐,这是能当领导的素质之一,用其长处,避其短处。实在的人,当下也很多,因为有黑就有白,但是实在又聪明的人,往往不会与圆滑的人为伍,怕就怕在一个人太实在,太实在了就有点缺心眼,没啥迂回的能力了。不过实在的人,不管聪明与否,只要肯干,领导还是很喜欢的。
实在,在当下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毕竟为人踏实不会偷奸耍滑,做事脚踏实地,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闪光点。领导都知道下属太圆滑,就像泥鳅一样,抓在手里抓不住,因为圆滑的人本性就日黏,有时不好把控,甚至圆滑过头把自己都给顶替,给撸了,有时还得花心思提房。领导知道下属实在,起初很喜欢,也很受用,但实在的人往往变通能力欠佳,即使能力有了,但做事太过上纲上线,甚至认死理,少了迂回,甚至让领导没法开化。
所以圆滑的人领导不会喜欢,还会被提防,而实在的人领导也不会太喜欢。领导只喜欢听话的人顺应自己意思的人,当然这也不全对,关键是看缘分,气场对了,领导怎么都喜欢你。气场不对,你就是做得再好,也有小鞋穿!
为什么要争自己的天下?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鼎立,成为中国历史上自秦始皇开创封建制度以来,在华夏大地头一次出现了三个国家共同并存的情况,从公元220年曹魏篡汉开始,到公元280年晋朝统一天下,三国鼎立足足持续了60年之久,在这60年中,魏、蜀、吴三国彼此攻伐,互相征战,一心想要置对方于死地,为何从来不向华夏之外的地方扩张呢?
先大致看一下三国所在的位置,魏国占据了华夏的核心地区整个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南北、长江以北和关中平原,占据了东汉十三州中的九个州,分别是:冀州、并州、幽州、青州、徐州、豫州、兖州、司隶州、凉州,魏国以北是乌桓、鲜卑人占据的北方, 魏国的东边是大海,魏国的西边是匈奴人、鲜卑人占据的草原,南边则分别是东吴政权和蜀汉政权。
东汉十三州东吴政权地处东南,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控制区都在长江以南,包括扬州、交州以及大部分的荆州,东吴的势力范围向南一直扩张到了今天越南中部,同时还到过今天的台湾岛抢劫人口,东吴的东边是大海,西边是蜀汉政权,北边是曹魏政权,东吴除了能向南边扩张之外,没有其他方向能扩张势力了。
蜀汉政权地处西南,占据了整个四川盆地,主要控制区只有一个益州,就是在云贵川三省,其中以四川和重庆为主要地盘,云南和贵州只能算松散控制,蜀汉的东边是东吴政权无法扩张,西边是茫茫青藏高原,无法飞越,北边是强大的曹魏政权,无法逾越,同样只能向南边扩张,诸葛亮在南征南中时,最远到达了今天云南的滇池。
魏蜀吴三国鼎立三国的地理位置大概如此,除了魏国可以发展的方向多一些外,蜀汉政权和东吴政权都是只能向南扩张,比如蜀汉再往南就是今天的缅甸,西南是今天的印度,看起来似乎可以扩张,东吴再往南扩张就是今天的中南半岛,也就是东南亚,看起来也似乎可以扩张,而曹魏的方向就多了,向东北是朝鲜,向北是东三省,向西北是蒙古,再远一点是当时的西域,今天的新疆和中亚,为何三国都无意向外扩张,而且非得你死我活地争夺中原地区呢?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华夏民族的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思想最早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在很多文献上都有明确记载大一统这种说法,比如:
大一统《公羊传 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
这话的意思是说:为什么要说周王的正月呢?这是表明大一统,天下都在实行周王的政令。春秋时期的大一统思想主要是指诸侯王臣服于周天子,后来引申为封建王朝统一全国,这是一个政权能够被承认的根本原因,大一统思想在秦始皇身上得到了彻底的贯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真正的大一统,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语言,只要你能想得到的,或者皇帝认为必须,都进行了统一,不统一就不算是一个完整的国边,君主的权威就会受到削弱,所以历朝历代的最高统治者上台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大一统。
西汉地图这种思想到了汉代,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汉武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疆拓土,不断地把汉朝的势力和价值观向外输出,打通河西走廊、控制西域、征服西南、开拓朝鲜汉四郡等等,只要能力所及,汉朝都完成了对周边的征服和扩张,到汉宣帝时期,汉朝国力达到顶峰,而汉朝所征服的地区也成为华夏族的传统势力范围。
到了三国时期,天下头一次出现了三个国家并存的现象,在深受儒家经学影响的当时,只有统一三国才是真正的大一统思想,所以魏、蜀、吴三国无不以消灭对方为目的,因为只有消灭对方,统一三国,恢复汉朝鼎盛时期的势力范围,才是真正的大一统,才算真的是一统天下。
三国地图事实上,魏、蜀、吴三国都对外进行了扩张,比如曹魏在曹操时代就有北征乌桓的军事行动,打击外族对中原的威胁,在曹丕朝代,就打通了河西走廊,并派出使者到达了西域,向西域诸国宣示了魏朝国威,曹魏势力一度到达西域,还在曹睿时代,派出司马懿北征辽东,拿下了公孙渊,正式控制了整个辽东地区,直达朝鲜。
东吴属下的交州,也就是今天的两广地区,包括海南以及越南中部都是东吴扩张时期拿下的,孙权还派出兵力到台湾抢夺人口,至于更远的中南半岛,因为一直就没有在汉朝的控制下过,孙权也没有必要继续南下,他的重心是在中原地区的。
诸葛亮南征蜀汉政权有诸葛亮的南中,但仅仅只有这一次,诸葛亮的目的是北方中原区,因为更南方或者西南的地方历来就没有在汉朝的控制下,再就是路途遥远,蜀汉不可能放弃中原而大举南下,那样的话蜀汉早就被灭亡了,不属于华夏文明了。
大一统还包括了华夏子民祖祖辈辈生存的这块土地的统一,魏、蜀、吴三国同属华夏文明,他们不仅在军事上要争地盘,在文化上也要争华夏正统,是不可能离开脚下这块土地,到千里之外的异乡去开拓一个完全未知的文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能说明魏、蜀、吴三国不可能到太远的地方扩张,只需要恢复汉朝鼎盛时期的土地即可。
为什么孙权要联合刘备一起抗曹?
感谢悟空邀请
南风讲历史,“哒哒哒!”
赤壁大战,为什么孙刘要联合呢,如果孙刘不联合,孙权能赢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把时间线往回推一推,看一看赤壁大战之前发生了什么。
先说说鼎鼎大名的曹老板,曹老板是个狠人,稳中带浪,浪中带秀,前期靠着一个“混”字走天下,他在儿时发小袁绍的支持下,夺得了兖州作为他的泉水基地。
然后又靠着袁绍傻吧垃圾的劲儿,他成功把当时名义上的天下之主,汉献帝掌握在手里,从这儿就可以看出袁绍的蠢萌性格,也就不难推断出日后他会被自己的搓背好兄弟,阿满击败。
袁绍帮助曹老板取得兖州的原因很简单,他的作战计划是先统一北方,而这时他的后背面对的是自己的弟弟袁术,俗话说得好,在背后捅你刀子的往往是你兄弟。
对于这个兄弟,袁绍信不过,所以把曹老板放在这儿,替他缓冲袁术。
但是袁绍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发小会这么猛,跟变了身的超级赛亚人一样。
先是干掉了吕布,接着又把自己同母异父的傻缺兄弟袁术,给了解了,《要说这个袁术说他傻缺,似乎都侮辱傻缺这个词,得了一块玉玺,虎了吧唧的就称帝了,据说曹老板得到这个消息差点没有笑死,袁氏一家一门两虎,真是虎啊》
接着曹老板制服了张绣,接连拿下了徐州,豫州等地,而与此同时袁绍也灭了公孙瓒一家统一了北方,回头一看,哎呦我去,自己的后面怎么多了一只满装满配,十八级的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离近了一看,天哪,是曹操,他起来了。
后来的场面大家都知道了,袁绍被满级的曹操一顿暴打,收拾完了袁绍,曹老板把目光放在了另一个战场,南面,而此时南面最有实力的还属汉室宗亲刘表。
可正当曹老板准备秀一下自己强壮的肌肉的时候,刘表嘎嘣一下没了。
曹老板的军队几乎就相当于去南方旅了趟游,就拿下了荆州,还有三十多万兵马,曹老板说,“我还什么都没有干。”
不过在拿下荆州的同时,有一个倒霉蛋被曹老板无意中给踩住了,这个倒霉蛋生命力极其的顽强,小强跟他比都得靠边站,这个人就是刘备,刘皇叔,“噔噔噔!”
刘备江湖人称,”英雄收割机,大佬杀手。”
刘备先是投靠自己的老同学公孙瓒,然后公孙瓒兵败自杀。
离开公孙瓒后,投奔陶谦,陶谦病死。
转而投奔吕布,吕布兵败被杀。
又转而投奔袁绍,袁绍兵败,又恼又怒,病死了。
而后投被宗亲刘表,刘表病死。
曹老板与刘皇叔那是有仇的,刘皇叔曾投靠过曹老板,可惜曹老板命太硬,刘皇叔没有克死他。
刘皇叔觉得这样不行,传出去坏了他的名声,毕竟凑满七个就可以招呼神龙了,于是杀了曹操大将徐州刺史车胄,夺了徐州,与曹操拉开了架势干,没干过,于是又开启了自己的召唤神龙之旅。
现在曹老板夺了荆州,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刘皇叔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自然不敢过去跟他正面硬刚。
这时候狗头军师诸葛亮,唱起了rap,“呦呦呦!我有一个大哥,哥哥哥,他他他在东吴混得开,呦呦,我们两家心连心,呦呦,一起消灭邪恶。”
而此时的东吴,曹操解决了刘表,下一个目标自然是盘踞在江东的东吴了,东吴瑟瑟发抖,曹操号称手里有四个二,一副王炸,一对飞机,这谁不怕啊。
打是打不过,东吴绝大多数官员准备洗干净了,等着曹老板光临,这时候诸葛亮跳出来了,直接说,“呦呦呦,他有王炸,我不怕,四个二也是弟弟,我家主公一副同花五十K。”
东吴:.......。
其实东吴的老大孙权是不想投降的,毕竟做了老大好多年,一下子要变成老二了,肯定不习惯,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大都督周瑜,都知道曹操喜欢人妻,并且已经放出话来了。“哎,我曹操给你买了顶帽子,要不?”
于是在诸葛亮的忽悠下,周瑜的劝说下,东吴和刘备一拍即合,二人都知道单打独斗,他们都不是曹操的对手,只有从街头霸王化身成为魂斗罗兄弟,他们才有机会。
当时刘皇叔可不是一无所有,经过这么些年的努力,人家手下还是有些家底的,“两万水兵的内核,诸葛亮的显卡,关羽的显示屏,赵云的无线wife接收器,张飞的音响,上面还插着一顶皇室宗亲的小旗。”
所以孙权与刘皇叔联手是必然的选择,人多力量大不是。
第二个问题,孙权没有刘备他会赢吗?答案是不会,可以说正是因为刘皇叔的加入,才给了孙权敢爱敢拼的勇气,借着皇室正统的旗帜安抚东吴上上下下的人心。
喜欢我就关注我吧!
你有没有在特定的地点想起了一句诗或者一首歌?
《花灯戏搓白条》
又是二O一九年的农历正月间了。各地人民都在初三,初四后开始搞灯会,演花灯。一直要演到大年元宵节。这時,我会想起我跟二胡老师和同学们讲起的故事《花灯戏里的搓白条》唱词一一
我的二胡老师是个三十多岁的常德女子,漂亮极了。她教学時很严肃很认真,在一个小节号里拉错一个连弓都不行,要重新来。可教学后,她会要大家讲点笑话活跃活跃气氛。往往在这种特定的气氛下,我会想起家乡的花灯戏,一把二胡,一个演者,基本上就可搞一台文艺节目。怎么演呢?
那就是农闲或夏夜晚上乘凉之時,成年人逗孩子,或过年玩花灯,小丒,小旦采用搓白条逗笑。
玩花灯,搓白条的演员多为小丒。几个人配合演滑稽戏。我们家乡那地方的搓白条演员是这样的形象,他们穿着奇特的绸衫子,头上插花戴朵地扣着小花帽,裤子衣服花花绿绿,奇大无比地用夸张动作甩动身子,摇起扇子,扭来扭去如此唱一一
我从来不唱古怪歌,
风吹石头滚上坡。
烂田中间生蕨菜,
慈菇长在火烧坡。
青杠树上有黄蟮眼,
田埂脚下有喜鹃窝。
说来你们不肯信,
我家后院有几窝。
睡到半夜人咬狗,
公鸡抱着野猫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