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大比拼,核动力航空母舰的缺点是什么?
核动力航母和常规动力航母比起来,是有那么一点缺点,但是更多的是优势,优劣相比,还是优势更大。核动力航母的主要劣势是太贵、太麻烦,就和“大小姐”一样,出勤时间短,但是维护保养的时间却很长。
图为美国海军福特号航母出海训练,他目前还没有形成战斗力,甲板上空空荡荡。
举个例子吧,美国海军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平均造价是46亿美元,这还是建造了10艘后,分摊了不少成本后的价格,即便是其最后一艘,也就是“乔治·布什”号航母,价格也达到了40亿美元。而在同时期建造的俄罗斯库兹涅佐夫级航母、我国海军的辽宁号航母,价格是15亿美元。相比来看,价格要便宜一半以上。
图为美国海军福特号航母,他是目前世界上最贵的航母。
那有人要说了,库兹涅佐夫号和辽宁号,都是6万吨级的航母,而尼米兹级是弹射器、9万吨级航母,价格高是自然的,但是如果我们和4万吨级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比起来还是一样的。戴高乐号是美国之外唯一的核动力航母,排水量也不大,才4万吨级,战斗力也不如库兹涅佐夫号和辽宁号,但是他的造价达到了26亿美元,依然比辽宁舰他们贵出10多亿美元。
图为福特号航母的结构图。
那有人又要说了,欧洲的东西贵是出了名的,护卫舰的造价超过10亿美元的比比皆是,但是要知道,戴高乐号可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服役的,即便是忽略美元这近30年来的贬值,直接让他和同在欧洲的英国海军“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比较,80年代的戴高乐号也还是贵,女王级航母2艘一共50亿美元,1艘25亿美元,依然比戴高乐号航母要便宜,何况这还是现在美元已经严重贬值的情况下的。
图为福特号航母出海训练。
和同时期的核动力航母比起来,女王级已经非常便宜了,要知道,美国海军最新的福特级航母,造价已经达到了140亿美元1艘,其二号舰,约翰·肯尼迪号,也达到了132亿美元的造价,比同期排水量为6.5万吨、本来就用工成本更高的英国女王级航母,直接贵了5倍。核动力航母不但贵,关键用起来也麻烦事情太多。
图为美国海军福特号航母进行舰载机起降测试,他的核燃料棒30年才更换一次。
比如说,核动力航母每隔一段时间,大约是3-5年,就需要入坞进行维修,每次维修短则1年,长则两年,法国海军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无航母可用时期。这还不算完,在核动力航母使用的中期维护,也就是所谓的中期大修中,他需要进行核燃料棒的更换工作,需要停堆维护,这样的维护耗时更长,达到两年是普普通通的事情。
图为英国海军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他是世界上价格最贵的常规动力航母。
当然,如今美国海军的福特级航母开始解决这个问题了,他使用了高丰度的核燃料棒,更换时间延长到了30年,基本上等于航母的全服役周期了,如果不进行延长服役,就不需要更换燃料棒了。而以上的各种麻烦、各种昂贵,在常规动力航母上是不存在的,常规动力航母在出勤率和服役时的完备率上都有相对优势。
图为法国海军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他虽然建造于80年代,但是价格也高达26亿美元。
当然,与核动力航母带来的巨大战斗力提升比起来,这点劣势也还是可以接受的了,这也是能有财力、技术发展核动力航母的国家,有发展核动力航母需求的国家,最终都肯定还是要发展核动力航母的原因。正如苏联要建造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法国要建造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我国也在大力发展核动力航母一样,核动力航母也必然是航母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
图为法国海军戴高乐号航母完成船坞维修,重新下水,他的大修花了2年时间,法国2年没有航母能用。
核动力航母航速更高,航程近乎无限,在海上具备强大的巡航、控制和持续施压、长期存在的能力,作战的持久性很强,海上机动作战中,他也具备更强的搜索和攻击能力。在战时对后勤的依赖更低,他不需要舰船燃油的补充,能腾出空间容纳更多的物资,在单次战役中,消耗更低,省下了战争经费,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说核动力航母打仗更便宜的原因。
图为福特号航母的甲板布置图,他的航空操作能力很强,战斗力远非目前已经出现的常规动力航母可比。
核动力航母的能量储备也更多,同时支持4条电磁弹射器运行也不成问题,而且能保持长久的大功率运转,常规动力航母就不同了,他的发电需要用到专用的发电柴油机,关键是舰船自己的耗电还需要分一些能源,有可能导致航母的电磁弹射器功率不足,弹射的效率不如核动力航母高,这就导致航母的出动率下降,打击威力下降。
图为我国海军003型常规动力弹射航母设想图,他虽然有3条电磁弹射器,但是战斗力依然无法和核动力航母媲美。
所以说,即便是核动力航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依然比常规动力航母先进,也依然更加强大,也更适合需要远洋作战、全球作战的国家,也是我国航母未来发展的必选之路。
初代怪兽身高大比拼谁最高?
第3位:百万巴萨库990米
百万巴萨库就不需要多说了吧,是专门铸造出来对付麦克斯奥特曼的,估计制造者知道麦克斯奥特曼有一个隐藏的功能,可以巨大化到999米,所以制造出来的怪兽,直接就是990米,势必要和奥特曼分个高下,而不知不觉中,百万巴萨库,可以排在怪兽界中第3位了。
第2位:千兆恩多拉1600米
这是德拉西翁研究出来重置地球的工具,应该说是武器吧。而德拉西翁的真正面目,没有人见过,估计除了奥特曼自己,就没人知道了。千兆恩多拉在怪兽界中,可以排在第2位,体长达到1600米,就连高斯奥特曼和杰斯提斯奥特曼都奈何不了它。能够制造出这么可怕的武器,德拉西翁是要有多强大呀。
第1位:百体怪兽贝流多拉4000米
目前在怪兽界中,最高的高度,是贝利亚保持的,在怪兽墓场中,将所有的怪兽合体,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高达4000米的奥特曼版怪兽,应该说是兽化奥特曼了。目前,还没有哪一个怪兽能够超过它的高度。
三国演义的武将人物中?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话叫做“马上吕布,马下典韦”。从中可知,两军阵前,大将马战最厉害的是温侯吕布,手持方天画戟,胯下赤兔马,大战刘关张,大战曹营六大猛将,最后游刃有余,从容脱身。而步战最厉害的则是典韦,他步战近乎无敌,尤其是赤手空拳,估计超过吕布,下面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首先,典韦“相貌魁梧,膂力过人”,曾“逐虎过涧”,单手举起欲坠的旗杆,被称之为“古之恶来”。夏侯惇看到典韦“逐虎过涧”,认为不凡,将其收入军中,随后推荐给曹操。只见典韦使用八十斤中的铁戟,“挟之上马,运使如飞”。此时,一阵大风刮来,曹操帐下大旗摇摇欲坠,曹操手下将士拿不住,东倒西歪。
典韦将众人喝退,一只手就可以固定住旗杆,任他风吹雨打,典韦岿然不动。曹操大喜,当场任命典韦为帐前都尉,并解下自己身上穿的棉袄,送给典韦,还送给他骏马及马鞍。
其次,典韦“飞戟神功”,百发百中。
濮阳之战中,曹操中了吕布和陈宫之计,遭到大败,被困乱军之中,危在旦夕。他大呼:“谁人救我!”此时,典韦应声而出,回应道:“主公勿忧!”,只见典韦“飞身下马,插住双戟”,取出十数枝短戟握在手中,对手下道:“贼来十步乃呼我!”
于是典韦冒着枪林箭雨,快速前行,一会儿距离吕布骑兵有十步之遥,很快成了五步之遥。只见典韦将手中飞戟射出,一戟一人,百发百中,每一支戟都能射中一个吕布骑兵。随后,典韦冲进去,顷刻间斩杀数十人,剩下的吕布骑兵都四散奔逃,将曹操救下。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韦曰:“五步乃呼我!”从人又曰:“五步矣!”韦乃飞戟刺之,一戟一人坠马,并无虚发。立杀十数人,众皆奔走。最后,典韦宛城之战,斩杀数十人。宛城之战中,典韦的双戟被张绣手下部将胡车儿所盗,失去了趁手兵器。因此,这一战是典韦真正意义上的赤手空拳之战。他听到大帐外面喊杀之声,顿时惊醒,四处寻找没找到好伙伴双戟。这时,万分火急,张绣大军已经到达辕门,典韦急切之间,顺手拿了普通步兵的腰刀,来对敌。这把刀质量不行,典韦仅仅砍杀二十多个人,到就有缺口,不能使用了。
典韦只能弃刀,双手提着两个敌兵迎敌。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赤手空拳了。他使用敌人作为武器,又杀了八九个敌人,吓得张绣军队不敢靠近。他们在远处,无耻地向典韦射箭,箭如雨下。典韦即使再厉害,双拳难敌四手,他中箭无数,还在大声呼叫,拼死据守寨,门,为曹操争取撤退时间。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韦身无片甲,上下被数十枪,兀自死战。刀砍缺不堪用,韦即弃刀,双手提着两个军人迎敌,击死者八九人。总结:三国演义中,大部分都是马战,即两员大将骑着马在阵前单挑,很少有像典韦这样步战的。至于赤手空拳,这就更稀少了,也就是典韦的双戟被盗,腰刀又不给力,他才无奈赤手空拳杀敌的。如果再给典韦一次机会,他一定会少喝酒,看牢自己的好伙伴双戟的。有人说典韦在宛城之战只杀了数十个小兵,他没有斩杀大将的记录,对他的武功表示有疑问。我在这儿想说的是,典韦虽然没有斩杀国像颜良、文丑这样的大将,但是他被无数敌兵围殴,还能取得斩杀数十人的战绩,已经超过斩杀一员大将的难度了。
毕竟两员大将是单挑,而典韦是群战。强如吕布,只是遇到过刘关张三英、曹营六将,也没对战过无数兵丁。典韦用生命打的最后一战,足以证明他是赤手空拳步战最厉害的了。
俄罗斯究竟打得好不好?
客观地说,俄乌战争这一仗在刚开始的阶段,俄军打得是很不错的。
战争从2022年2月24开始,俄罗斯对乌军发动了全面的陆海空三军同时动手的进攻。俄空军,在战争的头七天,便一举击毁了乌空军的几乎全部的作战飞机,摧毁了乌克兰空军151架固定翼飞机,112架直升机,290套防空导弹系统,及乌军所有的军用机场跑道和塔台指挥系统。一举拿下了乌克兰全国的制空权。
而对于俄罗斯海军而言,开战伊始,就以封锁住了乌克兰的南部海岸线,取得了完全的制海权,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胜利。直到今天,俄海军除了自己损失了一条巡洋舰“莫斯科”号和两艘登陆舰外,按照目前情况来看,俄海军已经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取得了乌克兰黑海段的制海权。由于北约舰队无法进入,随着乌克兰海军自己凿沉自己的旗舰“格特曼·萨盖达奇内”号,也说明了其海军的无奈和绝望。由于俄海军在战争期间,已取得了黑海的制海权,北约和美国想通过海路支援乌克兰的军事物资的途径,已经成为了泡影。
说完俄罗斯海空军,再说它的陆军。
俄罗斯的陆军,在世界军事强国中不是第二,就是第三。绝对跌不出前三位。
2022年的2月24日,乌克兰军方确认俄军陆军的坦克已进入乌克兰东北部城市苏梅市。俄乌战争正式打响。当晚,乌军与俄军在苏梅市中心发生激烈交火。市内枪声不断,道路的两旁,被摧毁的坦克和装甲车燃烧着熊熊的大火。
战至2月26日,俄军消灭了苏梅市所有的乌驻军,苏梅被苏军全面占领……
从2月24日战争爆发到今日,已经快到90天了。乌军似乎有了一些的喘息的机会,还时不时地组织一下小规模的反击战,从中获得一些小胜。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里,乌军在取得欧盟和美国的军火支援后,似乎有了些底气。俄乌战争似乎进行到了僵持的角力阶段。
但是,俄发动对乌作战当初的目的,并不是想征服乌克兰。而是想要乌去军事化,它不加入北约也就行了。仅就这个目标而言,根本就没有必要和乌军拼个你死我活。
如今到了西方舆论所说的俄乌战争到了“僵持阶段”也好,说俄军到了强弩之末也罢。战争的进程并没显示出谁胜谁败的苗头。
所以,今后战场上走势即使成了持久战和消耗战,俄军也不会吃亏。你想,战场是在乌克兰的领土上打的,战争所破坏的一切都是乌克兰土地上的财产。而且乌克兰军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即使欧盟和美国出再多的钱买再多的武器给乌克兰,最后也没有军人来使用这些武器了,你还打得了吗?乌克兰的能人总统泽连斯基要是相信了西方世界所说的和俄罗斯打持久战的想法,那可真是幼稚之极了!
俄乌战争打到现在,普京总统在一次谈话中讲,并不害怕把俄乌战争打成持久战。
普京总统继续把战争拖下去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为:反正只要制空权制海权不破,俄军在战争中就占据着绝对主动权,是否能消灭多少乌军,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俄军只要把握住战争进程,普京就能操控住国际局势——尤其是欧洲的局势。
综上所述,俄乌之战,打到现在,总体看来,俄军打得还是很不错的。
德军的战斗力开始下滑?
自然是1943年“堡垒行动”发起之前,这里有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德军各步兵师所属步兵连的人数变化。在战争初期的德军步兵连中,官兵满编人数为201人,其中包括2名军官、21名军士和178名士兵,而到了1943年5月,满编连队的额定编制却为142人,几乎减少了四分之一还多。
(德军士官)
在新编组的基层步兵连队中,虽然军官和士官的编制没有变化,但士兵人数下降到119人,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军官和士官的指挥能力普遍下降,连队人数过多会使士兵伤亡更加严重,徒增不必要损失,属于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有经验的军官、士官和老兵越打越少,同时补充的新兵成分又太多,战斗力大打折扣。
千万不要以为步兵连人数的减少是由于德军兵力不足造成的,事实上在1943年7月库尔斯克战役打响时,东线德军数量已经达到一个小高潮,一线地面作战兵力接近330万人,甚至超过了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之时的数量(约320万)。这是由于德国在当年初进行了总体战动员,大批产业工人离开车间穿上军装。
(德军娃娃兵)
东线德军在1941年阵亡人数为302495人,1942年则阵亡了506815人,1941年上半年阵亡了342838人,合计永久损失兵员达到了115万余人(尚有伤残无法归队者),而且大多数是经历过波兰战役和西欧战役的老兵。因此在1943年上半年,德军虽然补充了200多万兵力(其中包括80万名工人),但素质无可避免地下降了,编制是征候,结构是本质。
在编制上,原来的步兵师定额达到了17000人之多,下辖九个步兵营,而1943年的新编步兵师定额只有12700余人,只辖六个步兵营,所以尽管在东线战场此时德军的部队番号增多了,但单位战斗力却普遍下降了。在战场上比较明显的表现是:尽管自动火器、120毫米迫击炮、新式坦克和突击炮数量大增,但德军精锐部队的突击能力反而不如斯大林格勒会战时期,这就是素质下降造成的。
(德军老兵)
在结构上,德军早期的步兵师(第一波动员的部队)成分比例是:现役士兵78%, 第一预备役12%, 第二预备役6%, 后备军士兵为4%,这就跟1937年的日军“老鬼子”一样,单兵素质和作战意志较好,战斗力自然较强。而到了第四波动员的各步兵师时,成分比例是: 现役士兵不足1% ,第一预备役12%, 第二预备役46%, 后备军42%,这几乎是天壤之别,战斗力跟1941年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士气上,刚刚入侵苏联时德军官兵的情绪还是普遍高涨的,相信数周内就可以击败对手,尤其是战争初期的巨大胜利,也进一步刺激了部队士气,这些官兵大部分经历了波兰和法国战事,盲目以为德军那是“战无不胜”的。1941年冬天在莫斯科城下遭到的严重挫折,还可以用天气什么的做借口欺骗自己,然而1942年夏季开始的“蓝色计划”也遭大败,许多德军官兵对胜利已经丧失信心了,毕竟都是有脑子的人,而士气对战斗力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迫击炮兵)
按照德军的操典规定,新入伍的士兵至少要接受4到6个月的训练时间,才能分配到前线作战部队,然而为了筹备库尔斯克会战,这些新兵只匆匆进行了6到8周的训练就被推上战场,其战斗技能和身体条件都差强人意。同样,军官的补充更为吃力,军事院校的毕业生根本无法满足东线的巨大伤亡,在1943年,80%的德国青年军官只受过三个月的集训,军事素质和指挥能力可想而知。
甚至希特勒对德军战斗力的开始下滑也心知肚明,他在1943年6月签署了关于提高步兵战斗力的第15号命令,命令指出:“由于一些十分自然的原因,在承担最重大牺牲和优秀人员损失的步兵中,出现了下级军官训练不够、后备力量不足和办事质量不佳的明显现象,靠青年补充这一队伍的工作也遇到了困难,克服这些不足之处乃是各级军事长官的职责”云云。
(年龄太小了)
实际上,库尔斯克战场上德军的不佳表现,也佐证了战斗力严重下滑的时间点。在北线战场,得到加强的莫德尔第9集团军动用四个装甲师和三个步兵师的兵力,经过7月5日一整天激烈的战斗,仅仅突破了苏军第13集团军的第一道防线,艰难地向前推进了5公里,第二天也只推进了5公里,最终也未能彻底突破苏军一个集团军的防线。
1943年7月9日,莫德尔再以300辆坦克和大批步兵向苏军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结果仍然归于失败,并且该集团军的攻击力量完全耗尽,次日莫德尔被迫转入防御,这也是导致库尔斯克会战“虎头蛇尾”的一个重大原因。而在1941年夏的巴巴罗萨行动时期、1942年夏向斯大林格勒推进时期,德军每天的战斗行程都是几十公里甚至更多,到1943年夏却成了乌龟爬,可见战斗力的下降是非常明显的。
(伤亡大也影响士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