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将传世,甘肃为什么叫甘肃?
甘肃省,简称甘或陇,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之一,位于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辞海》说:“旧以甘州、肃州两地首字得名”。甘州即今张掖市,肃州即今酒泉市,都是古代河西走廊的重镇。史书记载:西魏废帝三年(554),始有甘州之名,因州西南甘峻山而名;隋文帝仁寿二年(602),改酒泉郡为肃州,取意于“肃靖宁边”之意。
为什么设甘肃省,这是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需求而决定的。
一、甘肃省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古代的战略地位
甘肃地处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地处黄河上游,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9km,南北宽530km,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北有六盘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
甘肃东西狭长,北接戈壁荒漠,南连祁连山脉。长安为起点,全长7000多公里的古丝绸之路,就是穿越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分为北南两道,北道出玉门关,南道出阳关。这条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横贯亚洲内陆的古商道,曾持续千余年,沟通了欧亚大陆东西两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东通陕西,南瞰巴蜀、青海,西达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西北出蒙古国,辐射中亚。古代通过甘肃河西走廊可以迅速向新疆、西藏、青海、蒙古送兵平叛布局,控制了甘肃就等于控制了整个西北。也正是如此,古代的甘肃无论外御边患,还是内击强敌,都具有关键性的战略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看甘肃区划:河西走廊似利剑,直插西部深处,通新疆达西疆,入青海至内蒙古等地;马鬃山镇60公里区域分开了新疆和内蒙古,直通俄罗斯与蒙古;陇东越过屏障六盘山,到达关中平原门口;陇南位于长江流域,倚秦巴山区与岷山,可入川进陕,西通藏区,古称“秦陇锁匙,巴蜀咽喉”。
二、甘肃的历史历程
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旧称“雍凉之地”,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即今天水地区定居下来, 开始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而游牧生活仍占据主要的地位。秦时期,公元前688 年秦国在己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区,设邽县(今天水麦积区南)、冀县(今甘谷县),这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已达今甘肃的东南部。秦昭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80 年)设置陇西郡,9 年后,即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再建立北地郡。唐时期,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北宋年间,党项人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了一个叫做“大夏”的封建割据政权,史称“西夏”,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据《西夏书事》记载:西夏最盛时,辖22州,“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包括了河西走廊全部及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大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陕北部分地区。西夏与北宋对峙,重视武装力量建设,其主力部队称为“厢军”,分左右2厢,每厢6军,共计12军、40余万人,分镇各地。其中在河西走廊设有“甘肃军”,属右厢,军司驻甘州,统军3万余人。“甘肃军”之设,首次把甘州和肃州的首字连结起来,自此,“甘肃”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理名称,便出现在史册上。据《元史·百官志》记载,至元十八年(1281),元世祖忽必烈设立“中兴行省”,省治设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至元二十三年(1286),徙该行省于甘州,改称“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简称“甘肃行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明时期,改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辖地大部继承元朝,按照明的定制,卫、所设于边境和要害地区,在边境重镇设行都指挥使司,每省设一都指挥使司。卫、所实行军屯,属军事机关,但后来在边境地区卫、所也兼理民政。清时期,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部分范围。光绪十年(1884)分出新疆。1912年,省境又划分为宁夏( 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东部一些地方、外蒙古西南边、宁夏。1927年,撤道为省,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参考资料较多,若有错误与侵权,请指正联系删除!我是陇南之韵,谢谢大家阅读,点个赞吧!为什么说中华文明发展到宋代可谓臻于极致?
中华文明发展到宋代,达到一个顶峰,臻于极致,这个局面,是由统计者进行的顶层制度设计,高度重视文人,文化官员云集等原因造成的。文化大师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世”;著名学者余秋雨也认为:“宋代是文化教养最高的时代”。
一、赵匡胤为文人士大夫立下了国策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今开封东北)发动兵变,篡夺后周帝位,黄袍加身当了宋太祖。赵匡胤以武臣身份夺得后周政权,他亲身体验过武人跋扈对皇权的严重威胁,鉴于唐末藩镇拥兵横行之祸及五代各朝权臣悍将篡夺帝位之风,赵匡胤取得政权后立即“杯酒释兵权”,在宋代立国之初即实行抑武崇文的政策,还专门立了一个誓碑,其中有一条最为著名: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这是赵匡胤对子孙的教诲,也是对士大夫们的承诺,这条誓言,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被其子孙恪守。“士为知己者死”,得到恩宠的文人士大夫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玩命为赵宋工作,“虽九死其尤未悔”,为铸就宋朝辉煌业绩的基石,做出了文人士大夫的贡献。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真实性有待考证),迎合了宋太祖的治国理念。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苏轼等文人士大夫群体灿若群星,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宋太祖这一国策和休养生息等制度的建立,为宋朝开国之后迅速提升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到宋徽宗初期,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宋代的水稻种植面积比唐代扩大了整整一倍,种植技术更是迅速提高,江浙一带的水稻亩产量,已达到八九百斤。蚕桑丝织和瓷器烧制进入了高度专业化的生产阶段,产量和质量都突飞猛进。城镇数量已接近两千,城市人口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二,就是在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了一亿大关。
据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统计,北宋当时的商品流通量,如果折合成现在国际上的价格,已达到六十亿至七十亿美元,毫无疑问,中国宋代的经济水平是当时世界之最。生活方式的拓展和提升,也必然带动了精神价值的拓展和提升,宋代在科学技术上的创造力,达到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顶峰,让国际上一切研究人类科技史的专家称颂不已。例如,宋代把雕版印刷推进到了活字印刷,把火药用于战争,把指南针用于航海。这些技术传到西方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宋代,还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著作,像沈括的《梦溪笔谈》、秦九韶的《数书九章》、宋慈的《洗冤集录》等等。与《清明上河图》里的汴京一比,唐代长安的西市和东市就太局促了,汴京没有“坊”的限制,完全开放,自由流通,仅仅手工业就比长安多了四倍。
二、机构设置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机会一是重创了“殿试”制度。宋太祖改变了唐代殿试的弊端,结合实际重新创立了这一制度,赵匡胤亲自主持这一制度,把考生进退取舍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到了皇帝手中。从宋朝以后,那些高中进士者,才开始被人称为“天子门生”。 从名义上讲,这些即将步入官场的新秀既是皇帝的臣子,也是学生,他们只能忠诚于皇帝,而不是某个考官。
殿试合格者才能称为进士,刚开始,进士分为甲乙科,后来花样变多了,又分成了五等三甲,上二等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三等为二甲,赐进士出身;四、五等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其中,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年纪最轻的则被称为“探花”,到后来,“探花”逐渐变成了第三名的专称,也成了定制。
二是设置了“贴职”头衔。这个头衔是为士大夫设置的荣誉性官衔,一般有“某某馆(殿、阁、院)大学士、学士、待制、修撰”等称呼。可别小看这个荣誉性名头,能得到贴职,代表一个官员很有学问、威望,不但可以额外增加俸禄,还可以越级升官。名臣包拯就因为曾经担任过龙图阁直学士,故常被人称为“包龙图”。 除了“贴职”头衔外,宋朝还为士大夫们设有祠禄官、勋官、检校官、 爵、食邑、食实封、赐等名头,有的代表地位,有的代表经济待遇,有的代表礼仪特权,官位越高的官员,头上的帽子越多。
比如,名臣司马光曾在书中列过自己长长的一段头衔:端明殿学士(贴职)、兼翰林侍读学士(经筵官)、朝散大夫(散官)、右谏议大夫(寄禄官)、充集贤殿修撰(馆职)、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职事官)、上柱国(勋官)、河内郡开国侯(爵)、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 足足63个字,一口气都念不过来,如果那时候也流行做名片,估计正反面全是字,要费点力气才能搞明白,他真正是干什么的。
三是改革了“机构”内设。宋朝为了让文人士大夫们学有所用,用有所成,对几个十分显要的机构进行了改变,取名叫“学士院 和“舍人院”,在学士院里干活的人叫“翰林学士”,在舍人院里干活的人叫“知制诰”,这两个机构的工作内容比较简单——写公文。
翰林学士负责起草关于皇族、高级官员的任免诏令,人称“内制”;包办关于普通官员任免诏令的,人称“外制”。这些以码字为职业的官员,因为工作关系和皇帝挨得近,还有权做个参谋决策,一旦被看中,极有可能青云直上,很多宰辅高官就是通过爬格子爬到了权力顶峰。故而,这也是很多官员梦寐以求的岗位。
除了上面两个码字为业的机构外,还有两个机构也很重要,一个是“御史台”,一个是“谏院”,专门由文人们担任,它们的工作方式更简单——说话。宋朝的监察机构叫作“御史台”,御史台长官称为“御史中丞”,里面干活的人又分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名号。御史的品级虽然不高,但实际地位却很高,主要工作内容就是纠察百官。而在“谏院”工作呢,工作方式就是“谏议”,俗称是“找碴”。宋代台谏制度最大限度发挥了言官的监督效果,为一批正直、有气节的官僚提供了舞台,鼎鼎大名的范仲淹就曾做过台谏官,并且在这个岗位上一举成名。
三、宋朝的文人士大夫为中国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宋朝的文人士大夫,大多数都在官场上不同阶层工作过,他们在从政、游历、冶游、饮酒、参禅、放逐等经历中,均留下了许多传世作品,这些精典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文人士大夫们,他们的政治理念、人格操守和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1.政治上青史留名。宋代文人都是积极参与政治的,有不少人身居高位,比如欧阳修、范仲淹、晏殊、司马光等人,而王安石无疑是杰出代表,他学识渊博,同时代鲜有可及者,他一心系国,悉心为皇帝治国理政,可惜新法虽然施行,但是没有大功告成。后来官场倾轧让王安石罢相隐退,后来复出,却受到从前心腹的攻讦,又遭遇暮年丧子,终于是心灰意冷,再次隐退而不复问朝政。
2.人格上树为样板。苏轼是继北宋欧阳修之后的文学巨匠,他的文化全才可使整个北宋文坛乃至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为之粲然,可称为千古第一人。他不仅作为“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令世人敬仰,而且更以其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正如王国维所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是千古。”
苏轼在放逐前,为了百姓的利益,苏轼对皇帝也大胆地提出了批评和谏议,冒死写下了《谏买浙灯状》,勇敢地要求皇帝将“尊主”,服从于“泽民”,其人格之崇高,令人景仰。虽然经历了黄州、惠州、儋州、湖州等地近十年的磨难,但他仍然心系国家和百姓。在放逐密州之际,鉴于当地旱蝗交加、灾荒连年、瘟病流行、弃婴遍地的严酷事实,一再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并亲自组织群众火烧土埋蝗虫,筹集“劝诱米”,将许多被父母遗弃的小儿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在杭州期间,为了疏浚湖道,自己带头组织杭州百姓治理西湖,为后人留下了“苏堤”。
在他死后,人民给了他最公正的评价:“吴越之民,相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惠林佛舍。”一个封建士子如此被各阶层的百姓怀念和爱戴,在封建社会实属少见。
3.文学上彪炳史册。这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就更大了,《全宋词》收录宋代词人1400多人所著篇章2万余首,形成了以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张炎等人为代表的婉约词派和以苏轼、辛弃疾、黄庭坚、贺铸、张孝祥、张元干、范成大、陈亮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宋词成为了中国灿烂的文化现象。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发展烙印。正是由于宋朝统治者采取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必然会带来王朝文化的勃兴,但同时也带来了亡国的命运。辩证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纵使赵宋封建王朝采取了“文治武功”的国策,也免不了其覆亡和历史车轮向前发展的规律,但宋朝至臻至美的文化现象和文学成就,永远会在历史的星空中,不断焕发出璀璨光芒。
历史上有哪些名字相同或相近导致容易混淆的著名人物?
李立三和杨立三,名字只差一个姓,而且名字又特别,我一直认为是一个人,而且"两位立三"都为我国早期的革命事业立下了重要贡献,而且两位都是工会和后勤领导人。(李立三)李立三(1899年~1967年),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湖南醴陵人。1919年9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犯过"立三路线"的错误,但不久就认识改正,在革命的岁月他曾经死过三次,组织和同志为他开过三次追悼会。1945年当选为第七届中共中央委员。1946年元月从苏联回国,任军调部东北三人组成员首席代表,后化名李敏然与国民党将领郑洞国、廖耀湘谈判,此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敌工部部长,为滇军六十军起义做出了贡献。1948年任中共中央东北局职工运动会委员,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劳动部部长。
1955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三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副部长。
1960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在李立三的革命生涯中,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无线电通讯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及一度烧敌人破坏后的恢复重建等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套无线电报发,无线电收发报建于1929年初冬由李强在上海研制成功,建立起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秘密无线电台,1929年12月又在香港建立第二个秘密无线电台。1967年李立三含冤身亡。
1980年3月20日,在北京中山堂由邓小平、彭真等隆重的为李立三平反追悼会。概述:南昌起义,李立三是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负责起义安保治安、工运和群众工作,是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和负责人之一,李立三为南昌起义做出了不朽得贡献;李立三还为我国的无线电事业、工会事业和劳动保障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二、杨立三
杨立三(1900年~1954年),湖南省长沙县人。11岁入私塾读小学,1920年投入湘军当文书,任过团司务长和军需官,1922年前回家乡。
1925年五卅惨案后,聆听了毛泽东的演讲,受到共产党的影响。
1926年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长岳游击司令部第二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逃亡武汉,经中央军委介绍杨立三去24师留守处。(杨立三和朱德)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副官,政治保卫科长,红12军军需处长。长征途中他带头组织担架队,把重病的周恩来抬出草地后自己也病倒了,到陕北后任军需保管处处长,红军总医院院长,兵部部长兼政委。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军委总后勤部副部长,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副参谋长,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和财政支持。1939年,朱德、彭德怀打电报给毛泽东,要求派他到前线八路军总部主持后勤工作,他坚持贯彻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为保证军需民食,实现收支平衡做了艰苦卓绝的工作。1944年,他和滕代远提出了八路军生产节约运动,著名的"腾杨方案"明确提出,生产有分工,劳动有报酬,公司两利的方针,调动了部队生产节约的积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中国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杨立三废寝忘食的工作积劳成疾,于1954年患脑癌无法坚持工作,服从组织去莫斯科治疗。
1954年11月28日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终年54岁。
1954年12月5日~6日,国防部为杨立三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周恩来、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执绋引棺送灵。杨立三是人民军队后勤工作的创始人和卓越领导人之一,被公认为军事才财务专家。
结语:两位立三同志都是我党我军早期的领导人和革命者,一个主要是工会工作;一个主要在后勤工作,两个"立三"都在默默无闻的做着自己的工作,为革命事业、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奉献了一生。中国古代的悍将画像为啥多是大胖子?
将军肚将军肚,将军没大肚子还能叫将军吗?事实上的古代悍将,有很多都是膀大腰圆大腹便便的形象,并非什么清瘦俊美或者肌肉型男之类的模样。
很多人觉得肌肉男,要比胖子更有力量,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解。
肌肉虽好看,可在战场上却是中看不中用,古代的悍将作战需要的是力量而不是好看,相对来说,那些大肚子的将军战斗力实际上更加惊人。
古代的悍将,大多数都挺胖现在很多人印象里的古代将军,往往都是那种肌肉线条匀称,身材黄金比例的型男,还有更夸张点的,干脆就是个奶油小生,长得斯斯文文却又武功高强。
其实,这都是现在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为符合大众口味而创造出来的形象。
真正历史上的战将,大多都不可能长得那么清秀匀称,像兰陵王那般如若女子的战神古往今来也没几个,更多都是虎背熊腰的样子。
无论关羽还是岳飞,韩信、戚继光、郑成功,无论他们的画像还是塑像,都是魁梧雄壮还有个大肚子,这才是古代悍将的真正标准模样,绝大多数都是如此。
那么,古代完全没有清瘦的将军吗?当然也是有的,比如霍去病、卫青、郭子仪等,他们流传至今的画像,都是比较清瘦的样子。
甚至于,在如今很多剧中很胖的程咬金,其真实画像中的模样,却清瘦矍铄。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卫青与霍去病是汉朝人,但关于他们的画像目前存世的版本却是唐朝时期的,所以并不能够为信。
凡事都有例外,悍将多胖子,但也不代表清瘦的人做不了悍将,只是几乎所有清瘦的悍将画像都是上了年纪以后,他们年轻时到底如何,不得而知。
长胖在古代,没那么容易现在的人大多追求身材,长胖也不是人们愿意的,可古代的情况截然相反,大多数的人想要长胖却反而没办法,因为长胖太难了。
一般来说,摄入的油脂、糖、碳水过多就会胖,可那时候的人没这条件。
食用油与糖都比较难得,即便是粮食,也不是所有家庭都那么宽裕可以顿顿吃饱的,至于肉食就更是如此,普通人家日常吃的肉,也就是偶尔的鸡鸭鱼罢了。
由于当时的环境条件不同,那时候的确是只有生活条件好的人才能长胖,而军伍之中的将帅等人,他们的待遇就比较好,所以才能长胖。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行军打仗粮食很重要,朝廷不用饿兵,从军虽然艰辛,但正常情况下军中的伙食,要远远好于寻常百姓。
尤其是将军等军中首领们,他们的待遇自然更加优厚。
以前肉食难得,而军中的将帅们,却肉食充足,像粮食等更不在话下,毕竟打仗需要巨大的体能消耗,要是吃不饱多尴尬。
也正因如此,古代的普通人往往都比较清瘦,但军中的将帅们却大多比较魁梧,这也是那时候的硬条件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将军长得胖,的确有优势可能有人觉得长得胖,看着软绵绵的没什么力量,不如肌肉男看着强悍,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甚至恰恰相反,古代那些悍将的胖,可不是纯粹的胖。
实际上,悍将看起来胖,却并不柔软,他们内里也是浑身肌肉,而是外面包裹着一层肉,这种状态下的人,力量要更加强大。
关羽岳飞都有将军肚,可看起来都不像没力量的人,反而充满威力。
有肌肉的人未必有力气,但膀大腰圆者却几乎都力气不小,而这是成为一名好士兵的基础,只有先成为兵,才有可能做到将军。
在战场上,大肚子的悍将们,力大无穷战斗力惊人,不仅要比那些瘦胳膊瘦腿的强悍,即便是那些浑身肌肉的,也很难胜过他们。
一个肌肉男与一个虎背熊腰的悍将,前者一拳过来,力量被悍将包裹着一层脂肪的身体给化解了,可肌肉男要是被悍将打一拳,那后果可想而知。
对于悍将们来说,身上的脂肪如同一层防护罩一般。
不仅可以保护身体,而且古代打仗往往耗时很长,大肚子的悍将通常体能可以支撑更久,这也是个非常巨大的优势所在。
大肚形象,也是文化氛围所致古代的将军,虽然仍旧还是需要冲锋陷阵带兵打仗,但成为将军之后,身先士卒的机会也开始逐渐减少,更多是在后方指挥坐镇。
将帅,往往动脑筋更多,营帐之内才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
长时间坐着,肚子上的脂肪逐渐堆积,形成将军肚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即便是古代的诸多帝王也都是如此,全都清一色的大肚子。
将军肚可不是谁都能有的,尤其古代,往往都是那些有尊位者才能够生出将军肚,那些悍将更是如此,他们的地位越高,将军肚越明显。
现在的人崇尚清瘦,崇尚肌肉,崇尚身形匀称,可在古代,那种肌肉发达一身腱子肉,是苦力人的象征,没谁瞧得上。
传统文化讲究内敛含蓄之美,即便是有肌肉,人们也不会随便露出来。
那时候的人们,觉得文者清瘦是为廉,武者魁梧是为威,一个做将帅的人,不仅要身材高大威猛,而且要力量过人,大肚子往往都是标配。
若武将斯斯文文瘦瘦的,看起来就没有力量和威严,这是不符合古人的眼光的,而事实上若是真遇到这么个瘦将军,人们给其画像的时候,通常也要加工一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