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镇易爆点,你们遇见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肖战没有错,那些所谓的ncf其实也不都是真的粉丝,而是有人别有用心买了它的号。假扮成他的粉丝干的事。有很多次在他们吗人后,看他们的头像里就会发现有很多部是有问题的。还有人出钱收买的,什么吗一次两元钱。真的是无下限,太狗血了
三国小镇吕布掉圣诞易爆点?
不充足。因为虽然吕布是三国小镇中的强力英雄,但他的掉落圣诞易爆点相对较少,很难获得大量的圣诞易爆点。与其他拥有较高易爆点掉落率的英雄相比,吕布的掉落率是较低的。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圣诞易爆点,应该选择其他英雄进行抽卡和收集。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圣诞易爆点只在圣诞节期间才能获得,因此时间也是一个限制因素,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和集齐易爆点。
为什么普京一定要进军乌克兰?
普京的成长经历,性格养成决定了这次一定会进军乌克兰,维护俄罗斯的利益。
我看大家都是从国际形势,国家层面来讨论普京这次的军事行动,但是大家忽略了发动这次战争的这个人,弗拉基米尔.普京,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叶利钦!
1952年出生的他,正值2战结束,冷战开始,苏联迅速地治疗当时的战争创伤,一个强大的苏联开始显示出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大家都知道普京曾经加入过克格勃,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普京从小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加入这个现在在外界嗤之以鼻的间谍组织。克格勃在大家现在了解中是这样那样的坏,其实事情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大家可能不了解一件事吧!就是这个被西方丑化的克格勃,在前苏联时期,是全苏范围里的孤儿院的孩子的照顾者,管理者,克格勃军官是那个时代孩子们崇拜的偶像,为了能加入这个组织,普京从小锻炼身体,努力学习,甚至修改大学自愿,才得以加入克格勃。超强的训练,使他拥有了强大的体魄和钢铁般的意志,和各种军事,政治上的才能。
分到东德的普京,亲眼看到了柏林墙的倒塌,看着国际共产主义的低潮。更加坚定了对西方的不信任。再加上三次总统期间:1999年车臣第二次冲突,2008年格鲁吉亚冲突,这2次战争的胜利,彻底扭转了俄罗斯的国运,也增强了普京的信心,让普京看破了西方的虚伪,只有战争才能让西方听懂俄罗斯的语言。
无数次来着北约的欺骗,一步步紧逼,再加上国内的经济困境(俄罗斯全年收入只相当于我国广东省的收入),反正打不打乌克兰,北约和西方也不会饶过俄罗斯,干脆打的一拳出,免得百拳来,堵上国运也在所不惜!再加上乌克兰本就是一个弱国却轻信西方的谎言,每次都充当西方反俄急先锋,你不挨打谁挨打!
所以生活的经历,和成长的过程,造就一个历史强人
三国演义火烧司马懿为何突降大雨?
演义中,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正史上为第五次),兵出祁山,占领渭水南岸,与魏军隔河对峙。这一战,司马懿屡战屡败,形势对蜀汉一片大好。尤其是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诱敌之计,被困上方谷,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火灼烧,几乎绝望。
如果不是天不佑蜀汉,突降大雨,司马懿及其魏军就交代在上方谷了。
诸葛亮火烧司马懿不成,为何没算出天降大雨,难道是他故意放水?不是诸葛亮故意放水的,而是他没有算计到会下这场大雨,诸葛亮也是一个人,他并不是神,他虽可以看天像、治天下,但他终究有着自己力竭的时候,一旦诸葛亮的心力已衰,他难免把方方面面的事都算计得到。
在三国时期,世间的能人真的是一个接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如果说三国中的谋士谁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那么这个人一定是诸葛亮,由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后世被人广为传颂,诸葛亮也因此被描绘成一个上知天文、下懂奇门遁甲的奇人,可实际上,诸葛亮也就是一个普通人,他只是比别人更加善于思考,因此他才能在乱世中收获到这么高的评价。
很多人都说,诸葛亮想办的事就没有他办不成的,其实不然,在蜀国的北伐中,即使诸葛亮绞尽脑汁、呕心沥血,他也没能为蜀国的北伐带来最终的胜利。当他在面对司马懿的时候,诸葛亮也是骑虎难下。
在第六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已经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了,因此他便将这次北伐作为最终一战来看待,从这次北伐开始,诸葛亮就一直在算计着司马懿,当最后司马懿夫子上当来到了山谷中,诸葛亮觉得灭亡司马家族的机会终于来了,在那场山谷之中,诸葛亮命人堵死了山谷的入口,同时他下令让山谷周围的士兵点起大火,诸葛亮想的是通过火攻来让司马懿死在山谷里。
可最终还是天空不作美,诸葛亮到这场战役打响之前都没有算到会下雨,当大雨来临后,司马懿的大军也借着雨势从山谷中冲了出来。
虽然诸葛亮会看天像,但是年老力衰的他确实漏算了一点,山谷的空气流通不畅,起火后谷内的热空气在上升时和山谷上空的冷空气相互碰撞,在这样的情况下,水汽很容易凝结成雨珠落下来。由此可见,诸葛亮不是放水,他只是因为心力的衰竭而没有考虑到这点罢了。
草船借箭时诸葛亮能算出有雾,火烧司马懿时为何没算出会下雨?草船借箭在真实历史中是不存在的,是作者罗贯中为了神话诸葛亮强加的戏码。小说中草船借箭的时间正处于蜀国整体实力上涨的时期,所以安排这个剧情来凸显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是他在上方谷之战中没有打败司马懿恰恰是因为自己放的火导致的。
一、借箭是神话,曹操可以输,司马懿不能死
从这两个事件发生的背景来看,草船借箭发生的时期是处于刘备的势力的上升期,而且马上就要到达鼎盛期。而从来说对各个人物的描述来看,作者罗贯中很明显是有一点偏向蜀国的,所以才会神话诸葛亮,从而“编造”出草船借箭的故事,以及后面更神的空城计也是罗贯中给诸葛亮强加的戏码,在正史中是不存在的。
而上方谷之战是处于蜀国势力的衰弱期,当时刘备已经去世。如果这个时候诸葛亮在上方谷之战中杀了司马懿,那么蜀国就很有可能一统,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如果这个时候诸葛亮死了,那么三国中剩下的就都是司马懿等新兴起的势力,也正是正史中发展的方向。
二、司马懿不死不是天佑,而是诸葛亮的“锅”
在上方谷之战中诸葛亮把司马懿一行人逼到了山上,诸葛亮采用最直接的方——火烧想要速战速决。但是诸葛亮忽略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诸葛亮在火烧上方谷的时候,火加热周边的空气,这些热蒸汽上升到高空和冷空气接触就会形成雨,恰恰是这些雨救了深陷火海的司马懿,所以诸葛亮是算不出来的。
天降大雨时,为什么诸葛孔明不放箭?其一,孔明没必要放箭,如果没有这一场大雨,司马懿父子必死无疑。
上方谷地势险要,里面堆积大量干柴,只需放火箭,将其引燃,就没必要画蛇添足放箭了。诸葛亮为司马懿及其魏军选定的埋葬之地上方谷,谷口仅能容纳少数人员出入。他从四周高处放火箭,司马懿父子插翅难逃。
诸葛孔明虽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曾借东风火烧赤壁。这次,他失算了,只算出司马懿能中计进入上方谷,自己的火攻之计也确实可行。然而,他没想到天不佑蜀汉,“天命在魏”,自己的绝佳之计被一场大雨给浇灭了。这一场大雨偏偏早不来,晚不来,在火烧上方谷之际突然降落。这场雨对于司马懿真的是及时雨,而对于诸葛亮无异于晴天霹雳。诸葛亮看到这一场大雨,知道司马懿即将脱困,自己大势已去,再放箭射杀魏军意义不大。
其二,孔明没有准备大量弓箭。诸葛亮连年北伐,几乎耗干了蜀汉的国力,尤其是军事物资,异常匮乏。
而蜀汉制造业远不如曹魏发达,像箭矢等消耗品用一支,少一支,补充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消耗的速度。如果诸葛亮将仅剩的箭矢消耗完,他只能当魏军的活靶子,拿什么和魏军交战。因此,魏军可以毫无顾忌地放箭,而诸葛亮却不能。这就是富人和穷人的区别。
如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一个晚上借来十万支箭。这时,曹军的箭矢就像不要钱似的,无限供应,只求消灭敌人。这是建立在强大的工业基础上,蜀汉的制造业非常薄弱,如果无所顾忌地使用箭矢,几天就耗没了。蜀汉由于缺乏大量箭矢,箭矢是不会被浪费的,得省着用。此次上方谷火烧司马懿,本来已经十拿九稳,由于行军仓促,诸葛亮准备大量箭矢以备不时之需的可能性不大。
其三,即使诸葛亮准备了大量箭矢,也消灭不了司马懿及其魏军。
此时的上方谷,天上倾盆大雨,地上烟雾弥漫,极大地干扰了弓箭手的视线。再好的弓箭手,也无法在此环境中射中目标。魏军大都有战甲,护住要害位置,再加上距离遥远,蜀汉的弓箭杀伤力有限。即使诸葛亮准备好大量箭矢,万箭齐发,能消灭多少魏军?或许能消灭一部分,这和诸葛亮的全歼魏军初衷背道而驰。
此时,天降大雨,挽救司马懿于危难之间,司马懿及其魏军犹如重获新生,自然趁此机会奋勇杀出,外面还有张虎、乐琳领军接应。而围困上方谷的蜀汉军队只有马岱等少数军队,拦不住司马懿大军。你想,面临必死之局,突然有转机,能活命,魏军人人奋勇,蜀汉军队拦不住很正常。
总结:诸葛亮精心策划的上方谷之战,本来十拿九稳,却没料到突降大雨,将自己为魏军准备的大火给浇灭,同时浇灭了自己的一腔复兴汉室之心。当时,他看到大雨,心慌意乱,已经失去方寸,因此没有下达放箭命令。
一代女宰相上官婉儿?
有“巾帼宰相”之称的上官婉儿被武则天视为股肱之臣,辅佐武则天治理天下,但她也是绝对的“易燃易爆品”,威胁了武则天的利益,被武则天处罚以“墨刑”。
何为“墨刑”?墨刑,又称黥刑,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肉刑。所谓墨刑,就是在犯罪的脸上或者身体的其他部位,先用铁器做上标记,等刻画出大体轮廓后,涂上墨水或者其他黑色的的颜料,从而让在身体上的标记形成永久性的标记刺字。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损毁。墨刑在脸上运用得最频繁,而且刻字时非常痛苦,给犯人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屈辱。后来,黥刑的应用越来越广,甚至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愈演愈烈,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当年,上官婉儿犯下大错惹怒了武则天,但武则天感念在上官婉儿的才情,舍不得将她赐死,于是就在上官婉儿的额头便留下了一道不可愈合的疤痕。为了掩饰伤口,上官婉儿费尽巧思,她用朱砂笔在眉心处描出美艳的梅花图案,不仅遮盖了疤痕,还显得面貌更加的妩媚动人。自此之后,唐朝宫廷内的妃嫔、宫女,以及达官贵人的女眷争相效仿,纷纷用胭脂在额头点花瓣,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美其名曰“红梅妆”。后来,梅花妆传到了京城外,民间女子也纷纷效仿。《酉阳杂俎》中记载:“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 ”书中提到梅花妆起源于上官婉儿,是为了掩饰“黥迹”。上官婉儿所犯何事?上官婉儿究竟有什么能耐,让武则天大动肝火又不忍杀之呢?说起来,武则天既是上官婉儿的仇人,也是恩人。上官婉儿出身于名门之家,但她比较倒霉,在她还是襁褓婴儿时就遭到了家族牵连。上官婉儿的爷爷上官仪,是唐高宗李治时期的宰相,因参与起草废武则天的诏书,遭到了武则天的报复,她的爷爷和父亲被武则天诛杀。上官家族的男丁都惨遭杀害,女眷则被发配到唐宫的掖廷当起了奴婢。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虽然入宫为奴,生活艰苦,但她对年纪小小的婉儿依旧用心培养。在母亲郑氏是的熏陶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她不仅擅长吟诗作对,还异常聪明通透。更出乎人意料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上官婉儿出落得温婉动人,虽穿着朴素,但难掩自身的典雅气质。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上官婉儿的芳名从掖廷传到了后宫,也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公元677年,武则天怀着好奇之心,召见了14岁的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来到内殿,她不卑不亢,仪态大方。武则天出了个题目考核一她,上官婉儿挥毫泼墨般地,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一气呵成,恭敬地等武则天过目。武则天接过文章,脸上的笑容仿若一株盛开的牡丹。只见上官婉儿的书法娟秀有劲,文章既辞藻优华,又立意清晰。武则天大喜,立即下令褪去她的奴婢身份,让她掌管宫中诏命。武则天称帝后,上官婉儿更是以“内舍人”的身份,成了武则天寸步不离的亲信,随侍女皇左右。上官婉儿能力突出,武则天也十分惜才,她任命上官婉儿拟定朝廷所有的诏书,还兼任着处理百司奏表的工作。后来,武则天更是让上官婉儿参加军国大政、给她生杀大权,并让她处理政务,行宰相的实权。作为武则天的左膀右臂,上官婉儿的前途一片光明,大家都送她“巾帼宰相”的美名。武则天给了上官婉儿无上荣光,上官婉儿也十分聪明,她将武则天视为栖身大树,她对武则天百般恭敬迎合,精心伺候,深得武帝的欢心。如此识时务的上官婉儿,究竟为何得罪武则天,遭受了“墨刑”之苦呢?关于这件事,其实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上官婉儿与武则天男宠私通。据唐代小说《控鹤监秘记》记载,武则天把上官婉儿作为心腹,武则天晚年时与男宠张昌宗行床榻之欢时,也不避讳婉儿。公元697年,73岁的武则天发现她的男宠张昌宗竟然和上官婉儿在一起幽会。一个是武则天最心爱的小鲜肉,一个是她最信任的心腹闺蜜,武则天顿时感受到了双重背叛,她怒不可遏地怒斥道:“汝敢近我禁脔,罪当处死。”说罢,武则天拔出金刀,对准了上官婉儿的脖子。被抓了现行的张宗昌吓得赶紧跪地求情,上官婉儿也跪地认罚,武则天念及自己也离不开上官婉儿,于是就免其死罪,赐了墨刑。这部野史通篇意在讲述武则天和男宠之间的床帏事,史料价值并不高。结合史实来看,萦绕在上官婉儿身边的男人可谓有权有势,就比如太子李贤、侍郎崔湜、唐中宗李显等。武则天有男宠,上官婉儿一样的有数不清的情人,按照她自身的条件和性格,她是完全没必要因为一个“小白脸”去得罪女皇武则天的。话说回来,就算上官婉儿真的与男宠有点私情,武则天是个格局非常大的女人,她也未必会因为区区男宠去羞辱自己的心腹。真正让武则天无法忍受的,还是威胁和背叛。这种威胁背叛,不是男女情爱,而是武则天最在意的江山权力。这也就是史料记载的第二种说法:上官婉儿谋逆犯上。武则天晚年时,朝堂局势十分不稳,无论是李家人,还是武家人,都盼着她早日仙去,好继承皇位。一次,武则天破获了一起谋反案,在谋反策划的名单上,她意外地发现了上官婉儿的名字。换做别人,武则天或许不会这么愤怒,但上官婉儿,却是武则天一手培养,最为信任的心腹之臣。武则天大发雷霆,她迅速召来上官婉儿:“昔日你祖父(上官仪)有罪被诛,我念你才华出众,才重用你为御前女官。不料你恩将仇报,竟欲谋杀我。”武则天又气又恨,她恨不得立刻将婉儿杀掉泄愤。权衡再三,武则天下令将上官婉儿处以黥面之刑。《旧唐书》有载:“则天时,婉儿忤旨当诛,则天惜其才不杀,但黥其面而已。”意思是说,武则天称帝时期,上官婉儿忤逆圣旨,按律当杀。但武则天怜惜她的才华,最后只给了她“黥面”的惩罚,以示警告。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比较高,别看上官婉儿长着一张楚楚动人的脸,她可是个十足的野心家。她虽然深得武皇的器重和信任,但随着武则天年纪越来越大,晚年的武则天受男宠的谗言挑拨,再加上朝堂局势十分不稳,各种谋逆之事层出不穷,武则天也做了很多误杀之事。其中,太子李显的儿子女儿都含冤而死,已严重威胁到了前朝和皇室家族,直接导致武则天母子关系和君臣关系都十分紧张。上官婉儿可不是武则天的“死忠粉”,她一直都在关注局势变化,随时准备择良木而栖。武则天怎么也不会想到,她当年舍不得杀上官婉儿,但上官婉儿最终还是被自己的野心给害死了。上官婉儿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公元705年,武则天已达81岁高龄。
此时,上官婉儿站进了太子李显的队伍,在他们的里应外合之下,宰相张柬之联合禁军发动了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
李显登基后,他将上官婉儿纳入后宫,封为昭容。入了李显的后宫,上官婉儿的目标可不是常得君王带笑看,她开始讨好皇后和安乐公主,经常和她们聊武则天的故事,煽动韦皇后做武则天第二。韦皇后也是个不安分的女人,李显对她百依百顺,但却无法满足她渴望着权力的野心。韦皇后虽有野心,却缺乏经验。上官婉儿又充当起“引路人”的角色。将自己多年的政治辅佐经验倾囊相授。此外,她还拉拢官员,给韦皇后增添羽翼。在韦皇后的一众心腹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他名叫武三思。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他无才无德,当年靠着与武则天的亲戚关系混了个官职。后来,武则天将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赐婚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也就是说,这个武三思不仅是韦皇后的近臣,两人还是亲家的关系。在上官婉儿牵线搭桥之前,武三思跟韦皇后只是保持着亲家关系,还比较单纯。随着三人经常一起秘密共事,武三思开始长期周旋在婉儿、韦后之间,三人混乱宫闱的丑闻传得沸沸扬扬。唯一被蒙在鼓里的,也只有唐中宗李显。在李显眼里,这一切再正常不过。韦皇后和婉儿都是自己的女人,武三思是亲家公,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岂不快哉!仗着李显的纵容,武三思越发贪婪,他甚至还想要废掉当朝太子李重俊。李重俊并非韦后所生,所以武三思便鼓动儿媳妇安乐公主在李显及韦后面前谗害李重俊,想让李显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将来继承皇位。太子李重俊本来就对武三思极度不满,再加上武三思对自己的人身攻击,彻底激起了他的怒火。公元707年七月,太子发动兵变,杀掉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随后又直奔内宫,扬言要杀死上官婉儿。为保住性命,上官婉儿急忙跑到李显和韦后面前告状:“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杀皇后和陛下。”上官婉儿这招“借刀杀人”的把戏果然有效。唐中宗听闻勃然大怒,随即调集羽林军二千余人,将太子李重俊兵队困杀于太极殿。化险为夷之后,上官婉儿依旧改不掉见风使舵的习性,她发现太平公主的势力壮大,她又依附上了太平公主。上官婉儿阳奉阴违的功力了得,她表面上与韦后站在一起,私下里又与太平公主谋划着大唐霸业。公元710年6月,李显驾崩,朝政大权落到了韦后的手里。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私下里起草了一份遗诏。遗诏中写明:“立李重茂(李显第四子)为皇太子,李旦辅政,韦皇后为皇太后摄政。”这份遗诏遭到了韦后一派的拒绝,当朝宰相宗楚客、韦温拥护韦后做第二位女皇,打算彻底清除李家势力。就在韦后以为龙椅近在眼前的时候,半路却杀出了一个李隆基。当时李隆基还是临淄王,他发动了神龙政变,韦后和安乐公主都被杀身亡。韦后势力倒台后,上官婉儿风吹墙头草,迅速又向李隆基做出“表忠心”的反应。在得知新帝李旦、李隆基父子回宫当夜,上官婉儿亲自率领宫女出来恭迎。随后,上官婉儿又将之前与太平公主拟写的遗诏拿出来示众,想以此来证明她的立场,始终是和李氏系统站在一起的。上官婉儿万万没想到,她翻弄两朝风云,却栽倒在了李隆基的旗下。她那慷慨激昂的陈词,感动了自己,却没有感动李隆基。李隆基可不傻,虽然他与上官婉儿没怎么接触,单就她历经唐朝两代皇帝还混得风生水起,就可想象其智谋和手段。因此,李隆基没有买她的账,他直接下令,将上官婉儿斩于旗下。自此,牵制李氏唐朝30余年的上官婉儿,定格成为了浩瀚烟波里的凋零之花。如果李隆基怜香惜玉,动了恻隐之心,很难说历史不会被改写。如果上官婉儿不死,如果她凭借美貌和才华迷倒了新皇帝李旦,说不定武则天之后,又冒出个“上官则天”,那李隆基可就功亏一篑,努力白费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