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愿作比翼鸟描写的是谁的爱情故事,古代形容一夫一妻的诗句?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汉 ;卓文君〈白头吟〉
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秦观〈鹊桥〉
红楼梦里为什么把偷奸叫扒灰?
偷奸不等于扒灰,偷奸是为指非正常关系的性行为,而扒灰则是专指公公和儿媳之间发生的乱伦性行为。
扒灰这个词来源于明冯梦祯的《快雪堂漫录·书王文旦事》:“俗呼聚麀为扒灰。”谓公公淫于儿媳。
那“聚麀”是什么意思呢?
《礼记·曲礼上》:“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麀,牝鹿。麀-读作 yōu。聚是共的意思。聚麀本指兽类父子共一牝的行为。(“牝” pìn,字的本义是指鸟兽的雌性,与“牡”相对。)
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注:“聚,犹共也。鹿牝曰麀。”禽兽不知父子夫妇之伦,故有父子共牝之事。后以指两代的乱伦行为。
《南史·刘述传》:“或诣之,问其母安否。 述 曰:‘惟有愁惛。’次访其子,对曰:‘所谓父子聚麀。’盖谓麀为忧也。”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封建》:“ 陈灵 则君臣悖礼,共侮 纪舒 ; 卫宣 则父子聚麀,终诛 寿 朔 。”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高唐神女赋》:“若如所言,则是王父子皆与此女荒淫,殆近於聚麀之丑矣。”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况知与贾珍 、贾蓉素日有聚麀之诮,因而乘机百般撩拨,眉目传情。”
这一段话,其实就是对“扒灰”的最好的注解,也可以知道焦大嘴巴里的“扒灰”的来源。
扒灰的字面意思的三个来源说道扒灰字面意思的来源,主要有三种由来,其中关于王安石的则更多的是捕风捉影,借题发挥了。
据说,北宋的王安石,因子王雱英年早逝,其妻年轻守寡,独居小楼深院。王安石出于对儿媳的关心,常去探望和安慰。媳妇怕引出流言蜚语,有损公公的官声和自己的名节,但又不便直言拒绝。遂题诗一首在壁上,婉言劝止公公不要再来。
王安石见诗后,颇感尴尬,惟恐下人张扬开去,贻笑于人,又不便雇人粉刷,便用指甲把墙壁上的灰扒去。但此事最后还是不胫而走,被时人所知。
于是就有人借 “扒去壁上石灰” 这一动作行为并经过“缩语”处理,替代翁媳之间有暖昧关系。此说只可以佐证 “扒灰” 一词产自名门,而且与能书善诗的闺秀有关。落地王安石身上还是因为其变法树敌太多,政敌怀恨在心,捕风捉影、借题发挥而作, 不足为倍信。
扒灰的字面意思的另一个来源,清李元复《常谈丛录》卷八:“俗以淫於子妇者为扒灰,盖为污媳之隐语。膝媳音同,扒行灰上,则膝污也。”
扒灰要弯腰跪在地上,这样就把膝盖弄脏了。”膝”和”媳”同音,脏了膝盖,隐义是脏了媳妇。
扒灰最后一个来源最接近真实。清代学者王有光在其所编的 《吴下谚联》一书中,对 “扒灰’一词的起源作了较为令人信服的解说。
其书云:吴地神庙遍布,香客如云,香火旺盛。为了驱邪消灾,善男信女往往焚烧大量涂有锡箔的纸钱,祈求神鬼佑护,四季平安。天长日久,锡灰日积月累,逐渐增多。因灰中含有锡的成分,庙中主管便将锡灰标价出售,从中获利颇丰。不少贪财之徒,也暗自来庙内偷扒锡灰。他们扒灰是假,偷锡是真。
时人因 “锡” 与 “媳” 音同,便把翁媳乱伦的丑行一一偷媳,称之为 “扒灰”, “ 扒灰” 者, “偷锡” 是也,“偷锡” 者, “偷媳 是也。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不是偷东西,敢是老没廉耻要扒灰。”
郁达夫 《迟桂花》:“妹妹年轻守寡,公公少不得总要对她客气一点,婆婆在这里就算抓住了扒灰的证据。”
能把顺治皇帝迷得神魂颠倒?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董鄂妃是清后宫中的一位传奇人物,她多才多艺,容貌倾城,贤良温雅。她的身世与顺治的旷世奇恋,都为她短暂的生命增添了令人回味无穷的色彩。
董鄂妃入宫时年方十八,早已过了选秀的年龄。关于董鄂妃的身世,《清史稿》讳莫如深,并未有所记载。而流传下来的说法主要有三种:第一是董小宛说;第二是襄亲王福晋说;第三种来自汤若望的记载。
根据后人推测,汤若望的说法虽时间对不上号,却是最有可能的。清宫里曾有一项制度,即有品级的官员夫人轮流到宫中侍奉后妃。也许就是在进宫侍奉后妃时,这位夫人得以与顺治皇帝见面。汤若望在《汤若望传》中回忆:顺治对一位军人的夫人起了火热的爱恋,这位军人因此怒斥他的夫人。顺治竟然因此打了这个将军,军人怨愤而死,顺治皇帝遂将未亡人收入宫中。
更耐人寻味的是,此后,孝庄皇太后便将清朝命妇侍奉后妃的制度废除了。十分注重名声的孝庄皇太后之所以下了这道命令,或许与顺治皇帝与董鄂妃产生了感情有关。
但无论如何,董鄂妃此生如昙花,极致灿烂,得到极度的宠爱。那么,董鄂妃有何魅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还把顺治迷得神魂颠倒呢?
国色天香,满腹学识董鄂是满洲的姓氏,满语意为“一种生长在水边的美丽小草”,这个寓意在董鄂妃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相对于其他满族大姓,董鄂氏一族所出名人非常少,最有名的便是董鄂妃。
董鄂妃从小在江南长大,因为父亲鄂硕在顺治二年随军南征,她就跟随父亲身边,此后的五六年间都在苏州、杭州、湖州一带驻扎。
董鄂氏自小性情温透,江南的风雨不但滋润了董鄂氏的美貌,还被江南文化所熏陶,也培养了这位满族少女的才情。
董鄂氏不仅有着倾国倾城的外貌,她还是一位有着极深内涵的女子,性格温柔,善解人意,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仅饱读《四书》、《五经》等书籍,而且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写着一手漂亮的书法。
另外,她极高的悟性、满腹的学识,对禅学的领悟也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很有自己的见解。这与顺治在文化和精神上志趣相投,这让第一次见到她的顺治,深陷对她的迷恋。所谓“一见钟情”,便是如此吧。
对于顺治来说,后宫佳丽虽多,但不是来自蒙古草原就是来自满洲世家,几乎个个目不识丁,就连平时普通的交谈都是问题,别说能畅谈人生和理想,常常话不相投。
而且顺治是皇帝中的异类,他的骨子里有太多不肯屈服与放弃的浪漫和惆怅。与其说他是一位皇帝,不如说他是被后宫困囿住的游吟诗人,为了他心目中的爱情,为了生死契阔的爱人,他义无反顾,此生不渝。
熟读经史子集的少年天子,能够寻觅到知音,实在欢喜,此生无憾啊!平心而论,董鄂氏比起那些汉族才女还相差甚远,但对于生活在文化荒漠中的顺治,却是难得的红颜知己。
顺治十三年,董鄂氏正式入宫,顺治帝毫不遮掩对董鄂妃的宠爱。当月二十五日,孝庄皇太后便降下懿旨,封她为贤妃。顺治帝遵照懿旨,命礼部选择吉日,准备册封仪式。三十六天后,之前册封仪式还未举行,顺治便晋封董鄂妃为皇贵妃,还下了一道大赦天下的旨令。
在清朝历史上实属罕见。并且,董鄂妃入宫之前的清后宫并没有皇贵妃一级,她是清朝第一位戴上皇贵妃桂冠的女人。
在顺治看来,仅仅将董鄂氏封为妃,已不能表达自己对她的钟情与爱意。
在董鄂妃入宫之前,顺治已经立过两位皇后。第一位原配皇后是博尔济吉特·孟古青,顺治不顾众人反对将其废掉了;第二位皇后仍然是博尔济吉特氏(即孝惠章皇后),这位皇后因为过于忠厚乏才,令顺治皇帝大为不惬,长久地被顺治冷落于后宫。
纵然贵为天子,后宫佳丽三千,却无一人令顺治寄托情爱。他对爱情有着偏执的向往,有着不顾一切的追逐之心。这与身份无关,与欲望无关,是爱,仅仅是爱。
顺治之心如干涸之井,久久没有得到情爱的滋养,直到董鄂妃入宫。从与董鄂妃四目相对的那一刻起,顺治失了魂似的,目光都不愿挪开董鄂妃的视线。他知道,眼前的这个女人,就是那个让他倾尽一生气力去爱的女人,是他愿意厮守到老的女人。
顺治甘愿把身心都交给她,对情爱的偏执,终于让他获得此生最为疼惜、最为宠爱的人。
识大体,深明大义董鄂妃进宫之初,孝庄皇太后对这位以“命妇”之身与儿子相恋的女人颇为不喜。对于这一点,董鄂妃心知肚明。因此,她对顺治的饮食起居照顾得周详备至,对待孝庄皇太后谨慎至极,承欢膝下。
董鄂氏平日里生活节俭、低调,不戴珠翠不喜粉饰;虽不参与政事,但她主张宽以待人,垂怜生灵,为人识大体,深明大义,常常忧念兄父恃宠而骄。当然,她对顺治更是情深意笃,始终如一!
董鄂氏地位尊贵,却又善解人意。就连孝庄皇太后都暗自夸她识大体、明事理,难怪自己儿子顺治对董鄂妃如此喜爱与痴迷。从古至今,女人对女人的观察和评价向来精准。孝庄皇太后对董鄂妃,便是如此。
董鄂氏的到来给顺治添加了不一样的色彩,这也令顺治如痴如醉,爱之疯狂的董鄂氏出现之后,他的心中再也容不下其他人。
董鄂妃的到来,让本来就备受冷落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雪上加霜。顺治认为封董鄂妃为贵妃并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意,屡次萌生废掉皇后,顺治一直想给董鄂氏一个名分。
虽然受到顺治的极致宠爱,但董鄂妃并不看重名分和虚荣,待人处事相当低调,自晋封为皇贵妃,董鄂妃始终低调谦逊,待皇后和其他妃嫔礼节周全,态度和善,只有这样,她才不会因为过度受到宠爱而招致无端的非议。
即便她不干涉朝政,时常鼓励劝说顺治以国事为主,而且废后不是一件小事,必定会引起朝臣和民众的非议,还有碍政务。
董鄂妃扑通跪了下来,十分诚恳地对顺治说:“妾身无德无才,并不能担此重任。”
此举让顺治吃了一惊,顺治甚是不解,问:“古往今来,哪有妃嫔不想做皇后的?”
董鄂妃又说:“皇后母仪天下,宅心仁厚,待我等妃嫔如同姐妹。如今因为对妾身喜爱,而无由废黜皇后,实在令妾身无颜惭愧。”
顺治说:“皇后为人木讷无为,在各个方面都无法与爱妃媲美,如此拒绝,实在毫无理由。”
董鄂妃再次叩拜:“皇帝前次废黜,已经令太后与博尔济吉特家族十分不悦,如今若再废后,皇上让太后的脸面如何放得下?博尔济吉特家族的颜面何在?皇上不能将国家置于一己之爱之后,臣妾恳请皇上三思。”
顺治没有想到,这样娇柔的女子竟然能将国事放在首位,丝毫不在意名分与地位。如此识大体,明事理,让顺治更加觉得亏欠和疼惜。
但顺治答应董鄂妃不废后,但不代表他不能废掉皇后的职能。不久,顺治以孝庄皇太后生病而皇后没有去探望为由,公开表明后宫所有事务都由董鄂妃处理。
董鄂妃深谙顺治的性情,执拗不过他,只好顺着他,但董鄂妃依然每日在清晨梳洗后去给皇后请安,处理后宫大小事情之前,都要征求皇后的意见,丝毫没有因为皇后的形同虚设而对之有半分不敬与怠慢。
如此,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虽心中凄楚,但钦佩她的品格胸怀,其他妃嫔对她亦感佩于心。
转眼间,董鄂氏入宫已四年有余。在这段时间里,顺治大有“只羡鸳鸯不羡仙”之感,在“江山”与“美人”面前,他宁愿选择后者!
有胸怀,顾全大局,不久后,迎来了他们的爱情结晶,董鄂氏为顺治生个男孩,是顺治的第四个儿子。
顺治一方面疼惜经历了生产苦痛的董鄂妃,一方面欣喜若狂,称这位皇四子为“朕的第一子”,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这个孩子在顺治心中的地位之高之尊贵。
只是这位被顺治视为掌上明珠的皇子福浅命薄,仅在这世上存活了一百零四天便夭折了。这对顺治和董鄂妃是异常沉重的打击。
顺治十五年,顺治将这个早夭的孩子封为和硕荣亲王;并大兴土木,为爱子在自己的万年吉地的西侧营建了荣亲王园寝。
孩子早夭的打击让身体本就虚弱的董鄂妃,难以承受重负,便卧病在床。纵然如此,她依然强行支撑着去劝解顺治与孝庄皇太后。在她看来,他们心中的伤痛,并不会比自己少。
每每孝庄皇太后派人来询问她的病情,身体状况不佳的董鄂妃都回答:“今天好多了。”
顺治不解:“爱妃明明身体单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为何要这样回答呢?”
董鄂妃说:“皇太后对我始终眷顾,皇太后若是知道我身体不好,一定会担心。我又何必让她知道我的情况,让她为我担心呢?”
董鄂妃在精神遭受如此重创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顾全大局,谦卑有节,明明她自己承受更大的悲痛,却反过来安慰他人,这是何等胸怀和明事理的心才做到啊,你说,这样的董鄂妃怎能不让顺治心疼和喜爱呢?
此后每个长日与长夜,顺治整日都陪在董鄂妃身边,但对爱子的思念无时无刻不啃噬着董鄂妃的心,这一病,便是三年。
然而,在身体状况甚差的情况下,她依然每日去照顾生病的孝庄皇太后,衣不解带,尽心尽力。
这三年,董鄂妃忍受着身体上的病痛和精神上的巨大苦痛,一直支撑着,支撑着。昔日的快乐、现时的恩宠,都无法消解她身体与心理上承受的双重折磨。
最终,顺治十七年,董鄂妃病倒在床。
病危之时,垂怜生灵董鄂妃病重,顺治除了处理政事,其他时间都陪伴在她身边,宫中上下也开始紧张,孝庄皇太后每天都派人来探望,她的回答依然是那一句:“今天好多了。”
董鄂妃平时待后宫其他妃嫔亲切有礼,所以在她病重的时候,皇后与其他妃嫔都围身边。
然而,董鄂妃人前的她永远是安然的,是挂着温和的笑的,还不忘嘱咐皇后日后多加劝慰顺治,要以祖宗大业和天下百姓为重。
在场妃嫔闻之,无不以帕拭泪。事到如今,她们终于知道,董鄂妃为何能够得到顺治的爱,并痴迷于她了。如此明白通透,如此芳华馥郁 ,却无法年长寿久,实在令人心痛。
董鄂妃的病情一日重过一日,顺治心焦如焚,每日于床榻之边长守。但董鄂妃已经病入膏肓,死前还不忘交代顺治,她死了不要给她穿华美的衣服,把众人送来许多金银物品施舍给广大贫苦百姓,与其让众多珠宝与我随葬,不如将它们用到诵经颂佛上。”
顺治一向信佛,董鄂妃死之前,还是为顺治考虑,顺从他的意愿,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
生死相随,忠贞不渝顺治十七年,一代名妃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紫禁城东六宫的承乾宫,时年二十二岁。
一时间,全宫皆哀。 爱妃仙逝,顺治皇帝如同遭五雷轰顶,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
曾经董鄂妃的到来,让顺治找到了生活的信心;如今爱妃仙逝,又将曾经给予他的信心全部带走了,他再也提不起任何兴趣做任何事。甚至丧失了活着的意念,几番崩溃,意欲自杀,孝庄皇太后不得不派人日夜看护他。
董鄂妃去世后,顺治做了许多不符祖制之事。除了追封董鄂妃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外,还以超乎寻常的隆重丧礼表达对爱妃的哀恋,他命令和硕亲王、满汉四品以上的官员,以及公主、王妃以下的命妇俱在景运门内外齐集哭临。
在清朝,皇帝、皇后大丧期间,皇帝批奏折要用蓝笔,一般为期二十七天,而顺治使用蓝笔长达四个月之久;他甚至意欲命三十名太监和宫女为董鄂妃殉葬,因大臣力阻,他才放弃这个念头。
之后,顺治对董鄂妃的思念日甚一日,终日不思饮食,精神恍惚,几欲出家。
顺治十八年,春节刚过,万象更新,顺治皇帝崩逝。此时距董鄂妃去世,仅仅一百三十余天。
无情最是帝王家。皇太极与他的儿子顺治,打破了这一说法。他们对自己最爱的女人,付出了最珍贵的爱情。只有死,才能将他们分开。
纵然无法长相厮守,其情在历经千万年之后,依然光华灿烂,熠熠生辉。
写到最后董鄂氏自小容貌上佳,性情温透,加之被江南文化熏陶,出落得愈加贤慧温婉。董鄂氏棋书画无一不精,满腹的学识让董鄂氏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与娴静通透的气质。她如同一朵纯白色的牡丹花,薄嫩的花瓣柔软纯粹,于清晨承接通透清澈的露珠;她如同星空中最安静最璀璨的那一颗,连身边的月亮都黯然失色,但她的光芒没有丝毫争锋的意图。她就是她,就像佳人唱出的动人曲词,却只是唱给自己听。这就是毫不自知的温柔,不为迎合的缱绻,恰到好处的婉致,淋漓尽致的美好。这样的董鄂妃,怎能不让顺治深陷对她的迷恋呢?
杜甫形容杨贵妃的诗?
杜甫写过一首关于杨贵妃的诗:是《丽人行》,讽刺杨国忠兄妹骄奢淫逸。
《丽人行》唐代: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译文: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绫花绫罗衣裳映衬暮春风光,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头上戴的是什么珠宝首饰呢?翡翠玉做的花饰垂挂在两鬓。
在她们的背后能看见什么呢?珠宝镶嵌的裙腰多稳当合身。其中有几位都是后妃的亲戚,里面有虢国和秦国二位夫人。
翡翠蒸锅端出香喷的紫驼峰,水晶圆盘送来肥美的白鱼鲜。她们捏着犀角筷子久久不动,厨师们快刀细切空忙了一场。
宦官骑马飞驰不敢扬起灰尘,御厨络绎不绝送来海味山珍。笙箫鼓乐缠绵宛转感动鬼神,宾客随从满座都是达官贵人。
有一个骑马官人是何等骄横,车前下马从绣毯上走进帐门。白雪似的杨花飘落覆盖浮萍,青鸟飞去衔起地上的红丝帕。
杨家气焰很高权势无与伦比,切勿近前以免丞相发怒斥人!创作背景:唐代自武后以来,外戚擅权已成为统治阶层中一种通常现象,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后来酿成安史之乱的主因。又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拜右丞相兼文部尚书,势倾朝野。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春。扩展资料:赏析: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二年(753),时值杨国忠任右相不久。
诗作对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和狂妄嚣张的气焰进行了有力鞭挞,也从侧面揭露出当时君王昏庸、朝廷腐败的社会现实。诗开篇即点出时间——三月三日。
诗人用细腻的笔法、富丽的词采,描画出一群体态娴雅、姿色优美的丽人。接着又言其服饰之华丽和头饰之精美,所有这些无不显示出丽人们身份的高贵。
“就中云幕椒房亲”等十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丽人中的虢、秦、韩三夫人。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的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每逢出门游玩,她们各家自成一队,侍女们穿着颜色统一的衣服,远远看去就像云锦粲霞;车马仆从多得足以堵塞道路,场面甚为壮观。诗人对三位夫人宴饮的奢华场面描写得尤为细腻。
她们在云帐里面摆设酒宴,“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用色泽鲜艳的铜釜和水晶圆盘盛佳肴美馔,写出了杨氏姐妹生活的豪华奢侈。然而,面对如此名贵的山珍海味,三位夫人却手捏犀牛角做的筷子,迟迟不夹菜,因为这些东西她们早就吃腻了,足见其骄矜之气。
可怜了那些手拿鸾刀精切细作的厨师们,真是白忙活了一场。内廷的太监们看到这种情形后,立即策马回宫报信,不一会儿,天子的御厨房就络绎不绝地送来各种山珍海味。
六句主要写杨国忠权势煊赫、意气骄恣之态。他旁若无人地来到轩门才下马,大模大样地步入锦毯铺地的帐篷去会虢国夫人。
他外凭右相之尊,内恃贵妃之宠,在朝中独揽大权,阻塞言路,使朝政变得十分昏暗。“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句,诗人借曲江江边的秀美景色,并巧用北魏胡太后私通大臣杨华的故事以及青鸟传书的典故,揭露了杨国忠与虢国夫人淫乱的无耻行径。
北魏胡太后曾威逼杨华与己私通,杨华害怕惹祸上身,后来投降梁朝,胡太后为表达对他的思念,特作《杨白花》一词。“青鸟”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是神话中的一种鸟,传说是西王母的使者。
据说,西王母在见到汉武帝之前,先看到青鸟飞集于殿前。后来,“青鸟”被视为男女之间的信使,在这首诗中指的是为杨国忠传递消息的人。
2.描写杨玉环的诗句
1.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2.李白《清平调》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3.张祜《集灵台·其一》
日光斜照集灵台,
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
太真含笑入帘来。
相爱相守一生到白头情诗?
相爱相守一生到白头,爱你一万个日夜不够,有你陪伴这生完整,桃花灿烂在我们心中绽放。风雨中牵手相濡以沫,岁月静好我们一起慢慢变老,从此以后有你在身旁,我的人生才算是完整无缺的。白头偕老共度余生,我们的爱情是永不凋零的花朵,我的心中只有你一个人,相爱相守一生到永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