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雁门关,天龙八部配角萧峰为何人气比主角段誉高?
《天龙八部》是一部以佛学轮回理论为基础的武侠小说,在人的宿命中开始,最终也回归到宿命里去。
书中极力表述的有情皆孽,无人不冤。
首先,我们从两者的奇遇来看,萧峰与段誉相比的话,境遇始终还是稍微逊色一筹的。段誉本身就继承了父亲的本性,风流倜傥,不好武学,却无意之间在无量洞练就了北冥神功以及凌波微步,这波操作可谓是命定之子才有的奇遇了。而萧峰则没有这般奇特的境遇了。
其次,王语嫣和阿朱相比,不管是从身份、地位、境遇和结局来说,两个人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说,王语嫣的第一女主的地位无疑。那么与之配对的段誉,毋庸置疑的拿到的就是男主的剧本了。
但是,为何到最后,却给人们萧峰有男主般的光环的错觉呢?
江湖上素有“北乔峰,南慕容”之威名。萧峰地位显赫,年纪轻轻,武功盖世,身兼丐帮帮主之位,且本人英雄豪迈,智勇双全。所以开篇他一出场就是满级身份,站在权利顶峰上,深受丐帮帮众的爱戴和拥护。
可惜,物极必反,满盈则亏,果不其然……萧峰在杏子林一脚迈进命运的漩涡,就开始了其与命运搏击的不幸的一生。
萧峰重情重义,豪气冲天,纵然无法接受身份的转变,但是也并未因此就失去理智,轻易夺取别人性命。
若是因此变故而能够放弃寻找真相,归隐而去,或许尚能换得三餐度日,一宿平安。
可惜,萧峰是个铮铮铁汉,心里存不得半点疑虑,所以踏上了寻找真相的不归路。
这一去,在这条背锅的不归路上,萧峰再也已无路可退,面对马夫人撩拨的绝色下,萧峰都毫不心动,却爱上了一个姿色不及马夫人的女子阿朱,可见萧峰虽为英雄,却不为皮相所迷,他更注重的是内心。
当萧峰在雁门关外,悬崖边上得知自己竟然是“猪狗不如的契丹胡虏”时,在宋与契丹势不两立的情形之下,宋人对契丹人颇多偏见。他内心的悲痛和迷茫到达顶峰,一个人生存了几十年,奉为金科玉律的信念瞬间被自己的身世给击垮。这种身份认知的困境,让他英雄失路,徘徊无地。
就在这个时候,阿朱姑娘走进了他的生命,也让他在迷茫徘徊和众叛亲离之中,获得了温柔的烫贴安抚。
两人未曾花前月下,也未曾情爱满篇,但是却自有其独有的柔情蜜意,相约塞外牧马放羊。
天地广阔,能携手一生,相伴到老,惬意自得。
但是,爱情终究并不是解决一个人跳出江湖这个宿命的诺亚方舟。江湖里面的情情爱爱,是从血海地底里开出的妖艳的花,最终还是要凋谢在血海里,化为一滩血水。
凄美,却又残忍。
阿朱为了自己的生身父亲,也为了自己的英雄情郎,最终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自此,她不负父恩,也无愧于爱人。孝与情,这般两难的境地,她以一己之死来求全。
由此已经可以预见萧峰接下来的悲剧人生,毕竟喜欢这个女子,喜欢的除了她的温柔如水,体贴相伴,更重要的是两人的价值观一致。
最后,萧峰这位人物的家国情怀令人感动。
生于大辽,长于大宋,在这风雨飘摇的江湖,不停的被推到悬崖边缘。
自古忠义难两全,以自身之死来搏击这弄人的命运,无疑以卵击石,可笑至极。但是这可笑却又荡气回肠,维护了人性的尊严,在这奋斗的过程中获得了众人的肯定和尊重。
他的人生一遭,带着使命来,带着使命走,最终为了两国和平,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两国数十年的和平,和两国百姓的生灵安稳。
萧峰一生,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虽然何其可悲,却又何其伟大。
英雄二字,他当之无愧。
天龙八部中乔峰的父亲萧远山有何来历?
古梁镛解答。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天龙八部》中乔峰的父亲萧远山有何来历,武功为何那么高?说起这件事,就不得不提萧远山的师傅,同时也不得不感叹,南慕容的狠辣果然是世代相传。
辽国贵族萧远山辽国有两大姓氏,分别是耶律氏和萧氏,辽国皇帝为耶律氏,但是他们的皇后,历代都是萧氏,因此耶律氏和萧氏是辽国最大的两个姓,辽国朝堂,萧姓也占据了大部分重要职位。
在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萧远山初次登场,是在雁门关外,他带着妻子和刚满月的儿子去孩子外婆家走亲戚,萧远山夫妇穿着华贵,同时配备了十九名契丹武士(军人),无形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萧远山在辽国身份非常高贵,并且萧远山和中原高手大战后,在石壁上面写字,一气呵成,可见萧远山不仅武功高强,同时文化水平比较高,毕竟在古代,哪怕是相对稳定的中原,会写自己的名字都是很了不起的事,何况游牧民族?
萧远山雁门关外石壁绝笔
雁门关血战后,萧远山在跳崖前,曾经留下绝笔书信,内容如下。
峰儿周岁,偕妻往外婆家赴宴,途中突遇南朝大盗,事出仓促,妻儿为盗所害,余亦不欲再活人世。余受业恩师乃南朝汉人,余在师前曾立誓不杀汉人,岂知今日一杀十余,既愧且痛,死後亦无面目以见恩师矣。萧远山绝笔。
萧远山的身世之谜通过对萧远山简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来,萧远山出身富贵,并且萧远山被扫地僧点化后,也曾回忆自己的一生,早年间就练就了一身出神入化的武功,一心想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并且萧远山在陪同妻子回娘家的路上,有十九名武士陪同,可见此时的萧远山,已经身居要位,官职为武官职位。
在《天龙八部》中,萧远山担任辽国属珊大帐的亲军总教头,“属珊大帐”是什么机构呢?据《辽史·兵卫志中》记载:“皇后 述律氏 居守之际,摘 蕃 汉 精锐为属珊军。
也就是说,辽军和汉军交战,从俘虏里面选拔一些有特殊技艺的人,成立了一个特殊的团体,这个团体不断长大,最终成立了“属珊军”,这支军队由太后直接指挥,属珊军人数最多的时期,曾一度高达2万人,而萧远山作为属珊军的教头,同时又是萧姓,那么他肯定是辽国太后非常信任的人,甚至萧远山和萧太后有可能是族亲。
萧远山师傅身份揭秘萧远山的师傅是谁呢?根据萧远山遗书交代,他的师傅是一位南朝汉人,萧远山在少林寺出场的时候,年龄已经有60多岁,所以按照年龄推测,萧远山的师傅有可能是无崖子、扫地僧、慕容博父亲、少林灵门大师这个年龄段的人。
在以上几人中,灵门大师首先排除,因为他是和尚,并且是从小出家,萧远山的武功也没有一点少林武功的痕迹。
无崖子作为逍遥派高手,根据苏星河的回忆,无崖子琴棋书画医药水利财经等等无所不通无所不精,整天都在学习研究各种事物,所以无崖子也不可能远离中原去遥远的辽国散心,同时逍遥派收徒门槛很高,萧远山容貌虽然威武,但是和逍遥派的样貌俊美相去甚远。
扫地僧也可以排除在外,虽然扫地僧是半路出家,谁也不知道他以前都做过那些事,但是能在藏龙卧虎的少林寺潜伏下去,可见他有多低调。
那么,慕容博的父亲有没有可能是萧远山的师傅呢?
其实,慕容博的父亲最有可能是萧远山的师傅,正所谓大奸似忠,慕容世家一心光复燕国,每一代都在为此努力,慕容博的父亲同样如此。同时燕子坞参合庄慕容世家,有一处藏书楼,里面收集了各种武学典籍,虽然比不了琅环玉洞那么全面,但是也差不了多少,所以说慕容家可以学习的武功非常多,再者慕容家为了复国,都会各处奔走制造混乱,妄图在乱世谋发展,同时收集各种情报,这也是为什么生活在辽国腹地的萧远山可以拜汉人为师傅的重要原因。
慕容博父亲为什么要教萧远山武功呢?很多人将雁门关事件联系在一起,因为萧远山作为萧太后亲军教头,如果被汉人杀害,萧太后必然震怒,进而引发宋辽之战,其实小哥认为,慕容博父亲之所以教导萧远山武功,其实是为了将中原武学传入辽国,为辽国培养高手,进而由江湖纷争升级为国家战乱,慕容家也好趁乱起事。
在《天龙八部》中,为了防止少林武功传入辽国,先有雁门关之战,后有扫地僧点化萧远山事件,其目的都是一样的,慕容博父亲收萧远山为徒并传授极为厉害的杀人功夫,可能性非常大。
谢谢大家。
大家觉得哪个武侠电视剧最经典?
谢邀,要说经典武侠剧,那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认为,如果你是一名70后、80后甚至是90后,都会对下面的武侠比较认同,你心目中的最经典的相信也不出左右。看我的眼光是否准确吧,且听我细细道来。
《书剑恩仇录》:1976年
TVB的第一部金庸剧,是秋官和阿姐的强强组合,当初在香港的轰动非常大。据说当年王天林导演拍摄此剧就是为了和佳视《射雕英雄传》对抗的。看完这部剧也不得不佩服秋官演技之妙,陈家洛在香香公主和霍青桐之间的摇摆不定与雄才,乾隆的腹黑一面,俱被秋官演的活灵活现,这部剧似乎也是秋官的成名作。
《楚留香传奇》:1979年
该剧讲述了盗帅楚留香一行人的传奇故事。楚留香的折扇和苏蓉蓉的羽毛妆成为那个时代的时尚潮流。该剧上映创造77%收视率,引起轰动。这剧快40年了。就人物来说,郑少秋饰演楚留香真是好,潇洒、洒脱、帅气、风流。此剧还有一个惊艳的地方就是主题曲,黄霑写的词,非常经典。
《霍元甲》:1981年
这部戏里面其实最喜欢的是梁小龙演得陈真,喜欢他是一个性情中人,龙海生演的也很好,本剧的故事脉络很清晰,出场人物之间环环相扣,全片布局有张有弛,在一次次的打斗、复仇、父子冲突等剑拔弩张的气氛中两段爱情故事宛如丛林峭壁中的弯弯溪水蜿蜒其中。
《陆小凤》:1981年
完整的保留了古龙原著的故事风格。原著的人物和台词至少保留了90%。原著开篇的人物介绍就像电影一样的表达,让所有人对人物有了印象,那么后面发生的奇怪事情也就不再奇怪了。王导演的精妙之处是能把引子很好的嫁接到后面的故事中。并且看上去非常合理。
《陈真》:1982年
这部剧豆瓣评分仅仅7.4分,吃亏就吃亏在:它当年的观众大部分都不会用豆瓣或已淡出这个群体,而90往后大多看的是各种翻版。把它真正的观众拉过来打分,相信轻松过8分。而我只想说一句:只用20集的长度就能在剧史留名的经典剧,你现在哪里去找?
《十三太保》:1982年
张彻的作品总能激发人的斗志和勇气,那种阳刚之美是无人能够替代的,吴宇森是他的徒弟,他的作品里有师傅的影子,用枪代替了师傅张彻的拳头,在我们心中打出一块战场,带给了我们无数的幻想。电影拍摄于1970年,现在看来,虽然那些打斗及演技看似有些蹩脚,但回到那个时代,依然是大片的感觉。故事情节足够曲折,而且大致路数还遵循了历史的框架,并未过分演绎,其对于历史的态度,比金庸、梁羽生严谨多了。
《神雕侠侣 》:1983年
没办法超越的版本,剧中的经典实在太多,古天乐和李若彤的版本是非常好,但83神雕和83射雕一样,都是没办法超越的。演员,主人公刘德华加上陈玉莲,实在太好,但不仅如此,配角同样阵容强大,完全超过了古天乐版本,目前为止,郭靖和黄蓉是我看过最好的演绎。梁家仁和欧阳佩珊令人拍案叫绝。尤其是黄蓉,谁还可以找出比欧阳佩珊演绎更好的中年版本?
《射雕英雄传 》:1983年
神作无疑,、这电视剧最重要的情杯无疑就是特别怀念翁美玲,作为第一部引进内地的武侠片确实很经典。赢得不是技术,是每个演员的武侠气质和形象。对于金庸武侠塑造的都很成功,这部剧情节紧凑,而将紧凑的情节串连得有情有味的是主人公们各自对待生命的执着和坚持,因为如此精彩纷呈的执着和坚持,交织出了一个传奇。
《霍东阁》:1985年
童年记忆之一,剧情都忘带差不多了,只记得是借着霍元甲的余温拍出的电视剧,精武精神,令人热血沸腾。
《倚天屠龙记》:1986年
八十年代的电视剧,布景,服装,道具都很傻,但是很有武侠味。感觉后来的金庸剧改动都太大了,失去了金庸的感觉,反而多了很多导演的解读,所以不是特别喜欢,当然也有很好的作品,只是少了一种味道。如果有机会大家真的可以看看这部剧,美女好多,任达华的张翠山,郑裕玲的殷素素,曾华倩的郭襄,谢宁的黄杉女子,那时候的美女和现在的美女不同,那时候很自然。
《杨家将》:1986年
提起TVB最著名的台庆剧,1985年的《杨家将》,相信会永远成为香港电视史上独一无二的神话。其实TVB的电视剧制作一直强于演员,弱于场景、服装,这导致香港出产的电视剧一直不够大气,所以现在看着《杨家将》,你会觉得服装造型土里土气,背景布置假里假气,但是就冲着年轻的梁朝伟一贯的活泼任性,刘德华一如既往的英气逼人,苗侨伟的古装扮相俊美得无人出其右,赵雅芝最美丽温婉,汪明荃一副大姐气势,张曼玉还只是清秀佳人,刘嘉玲很婴儿肥,就值得追这部剧了
忠臣良将潘仁美是如何被塑造成奸佞小人的?
提起潘仁美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大奸臣,不仅陷害忠良,还里通外国,卖国求荣。他的所作所为,人神共愤,让人恨得咬牙切齿。其实,这是小说《杨家将》中的潘仁美。事实上,潘仁美在历史上的原型是潘美。潘美是北宋初年战功赫赫的忠臣良将,并非奸佞小人。
那么潘美为什么被《杨家将》塑造成奸佞小人,被蒙上了千年冤屈呢?这就要从杨业的死说起。
宋太宗雍熙三年,辽国大举进攻北宋,宋太宗派东、中、西三路大军出兵征伐。其中,西路军主将为潘美,副将为杨业。西路军攻出雁门关,接连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等四个州。然而不久,东路军在岐沟关大败,潘美、杨业奉命班师。这时,辽兵突然反击,夺回了寰州。是否要与辽兵正面交锋?潘美军中出现了不同意见。
杨业认为辽兵军力占优,主张按照原定计划战略撤退。护军王冼力主与辽兵作战。潘美犹豫再三,最终下令杨业率军迎战辽兵主力,王冼等率兵在陈家谷接应。
杨业所率的北宋步兵与辽国的骑兵在野外作战,因寡不敌众,连连败退,只好率军转战到陈家谷。王冼等人听到了杨业败退的消息,吓得仓皇撤退。杨业来到陈家谷,由于没有接应,只好率孤军奋战。最终杨业被俘,绝食三日而亡。
陈家谷一战,杨业的长子杨延玉也战死沙场。西路军回朝后,杨业的妻子折氏(戏曲中“佘太君”原型)为杨业父子喊冤,控诉潘美置杨业于险境。潘美因此被降职,护军王冼被撤职发配充军。就这样,陈家谷血战使杨业成为了忠臣义士,使潘美成了奸佞小人。
杨业的死并非潘美造成。
依据《宋史》记载。作战前,力主出战的人是王冼;作战时,临阵溃逃的也是王冼。据《宋史》记载,潘美起初也主张避敌,只是后来王冼坚决主战,潘美就没有坚持立场。当王冼带兵撤退时,潘美还予以制止。
有人就有疑问了,王冼不过是一个护军,潘美可是三军统帅。然而,事实是王冼名为护军,实为皇帝安插在军中的亲信。他有直接向皇帝汇报军情的特权。因此,潘美虽身为统帅,不得不忌惮王冼。从战后的处罚情况来看,潘美只是降职,王冼却是撤职发配,可见主要责任不在潘美。潘美虽有过失,但绝不是后人流传的罪大恶极。
历史上真实的潘美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大将。
潘美曾参与“陈桥兵变”,拥戴赵匡胤称帝建立北宋,因此很受宋太祖的重用。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只有潘美的兵权未被收回,足见宋太祖对他的信任。
之后,潘美率军攻打南汉,击溃南汉主力十几万,大胜。几年后,潘美率军攻打南唐,消灭南唐。可见,潘美在北宋统一的过程中战功赫赫。
然而,由于戏曲小说《杨家将》的广泛影响,我们冤枉了这位忠臣良将。现在还有很多人把奸佞小人称作潘仁美。
太原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著名战争?
太原被称为“四战之地,攻守之场”,号称“天下第一坚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战役数不胜数,尤以徐向前元帅指挥的太原战役最为著名。
徐向前元帅指挥的太原战役是一场十分特别的战役,在近代军史十分罕见。
太原战役基本情况时间:1948年10月5日—1949年4月24日
地点:山西省太原市
参战双方:国民党军队(晋绥军团)、中国人民解放军
结果:太原国军守军被全歼,太原解放
参战兵力:国民党军队12万人,解放军8万—25万人
伤亡情况:国民党军队12万人,解放军4.5万人
双方指挥:国民党军队阎锡山,解放军徐向前
太原战役的基本特点太原战役是两个山西人的对决——阎锡山和徐向前,最终徐向前元帅以超强的战斗精神和卓越的指挥艺术,完胜山西老乡阎锡山,解放太原。太原战役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历时特别长(8个多月)一般认为,太原战役自1948年10月5日开始,至1949年4月24日结束,持续时间6个月,但整个太原战役经历了“四停三打”的过程,加上中间的休整期,战役时间长达8个月,几乎等于三大战略决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加起来的总时间长!
二、两次建立前敌委员会1948年10月,徐向前任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前敌委员会书记,周士第为副书记,徐向前、周士第、陈漫远、胡邦为兵团前敌委员会委员,这个前敌委员会指挥了太原战役的初期和中期战役,当时包围太原的解放军兵力约8万人,少于国军的12万人。
1949年3月,平津战役结束后,中央军委命令向太原方面补充兵力,使得太原前线解放军的总兵力增加到25万余人,并成立太原前线司令部,徐向前任司令员兼政委,周士第为副司令员,罗瑞卿为副政委,陈漫远为参谋长;同年4月3日,又组成以徐向前为书记,罗瑞卿、周士第为副书记,陈漫远、杨得志、杨成武、李天焕等8人为委员的太原前线总前委,指挥太原战役的后期战役。
三、战场竟有鬼子出没1945年8月,抗战刚刚结束,阎锡山便与侵华日军高层达成密谋,日本同意“寄存武力于中国”,把一些不甘失败的日本军人留在山西,帮助阎锡山训练军队、指导构筑工事,甚至直接编队打内战,这些日本人大概有8000人,被编为“陆军暂编独立第十总队”,今村方策担任总队长。
但历史证明,无论是阎锡山,还是残留的日本侵略者,都无法抵挡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这些鬼子兵在战斗中伤亡惨重,总队长今村方策服毒自杀,最后70多人没有自杀的勇气,乖乖投降当了俘虏。这群出现在解放战争战场上的鬼子兵,成了一幅奇特的历史画面。
三、战斗特别激烈,伤亡特别惨重太原是阎锡山的老巢,阎锡山对此长期苦心经营,付出巨大心血,准备死守太原。
为了应对解放军的进攻,阎锡山专门设立“碉堡建设局”,让残留在山西的日军发挥善于构筑工事的特长,指导帮助国军凭险构筑纵深防御体系。太原城外,各种名目繁多的碉堡地堡多达5000多座,各种结构(从1层到5层不等的)、各种形状(晶字形、倒品字形、圆形、方形,菱形,半月形、梅花形)、各种材质(砖碉,石碉、钢筋混凝土碉)、各种类别(班碉、排碉、群碉、炮碉、伏地碉、杀伤碉)的碉堡地堡,看的人眼花缭乱(小日本挖洞挖坑的功夫不得不服,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岛屿战,就吃尽了日本碉堡的苦头)。
阎锡山叫嚣要“血战到底,死保太原”,并于1948年8月23日发出一封“未梗手令”称:战场倡议投降者杀;无命令后退者杀;主动放弃阵地者杀!阎锡山的命令不是闹着玩儿的,侍从参谋解兆义、步重炮团长肖利锋、守碉司令郝志中、姜啸林等数十名倒卖军火、临战脱逃和作战不力的军官被就地枪杀,摆明了要杀一儆百。
守城战中,防御一方原本就占据地利优势,何况解放军缺少足够的攻城重武器,敌军又破釜沉舟,负隅顽抗。这种情况下,太原战役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1948年10月中旬的中期作战中,解放军突袭占领牛驼寨阵地,敌军不肯放弃,集中100多门山炮和榴弹炮对主阵地进行狂轰滥炸,一天之内发射1万多发炮弹,致使阵地上弹坑遍布,壕沟碉堡不复成形,地面松土盈尺。后来,敌军发动疯狂反扑,双方反复争夺,阵地来回易手达十余次之多,加上其他三座要塞争夺战,一战便歼敌1万余人,我军伤亡8500多人。
到了后期的围攻太原城阶段,战斗激烈程度更上一层。太原城自古以来就是历代统治者重点经营的城池,一向以城池坚固、城墙坚厚著称,被称为“天下第一坚城”。阎锡山经营下的太原城墙周长24里,城墙厚达15米,城墙上遍布碉堡群等防御工事,足以环绕全城,不留死角,其中防御最严密的地段自墙头而墙根,居然有7道火力网。
1949年4月20日,徐向前下令对太原发起总攻,22日肃清全部外围据点,24日,太原城墙被大炮炸出十几处突破口后,解放军涌入城内,发动冲锋,但敌军仍不放弃抵抗,依靠房屋隐藏掩饰,与我军在城内展开激烈的巷战,经过4小时的浴血奋战,终于攻克太原全城。
此前的3月29日,阎锡山已经乘坐飞机逃往南京,放弃了被他统治27年的山西。被同为山西人的徐向前打败,不知阎锡山对这位山西老乡有何评价?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徐向前事后回忆说说,解放太原之战是他一生中最受煎熬的一场战役。整个太原战役过程中,徐向前元帅作为前线总指挥,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居功至伟。
徐向前制定了太原战役的指导方针,即“围困、瓦解、军事打击”。他把“围困、瓦解”作为攻打太原的作战方针,敢于通过少于敌人的兵力,长期围城,逐步消耗敌人精力,不断瓦解敌军士气,最后发起总攻,尽量减轻我军损失。事实证明,这个方针是十分正确的。
太原解放后,大同守军见大势已去,接受我军改编。至此,山西全省解放,结束了阎锡山对山西省长达38年的统治。伟大的太原战役与三大战役一起,成为解放战争重要转折点之一,徐向前元帅的丰功伟绩也永远载入史册。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