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将成名,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出将入相的人?
《旧唐书·王珪传》:“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
出将入相,指的是才兼文武,入朝为宰相,出镇地方能为将。
如上文《旧唐书》所言,李靖便是出将入相的代表。唐朝开国李靖灭萧铣战功赫赫,之后入朝又成为宰相,而房玄龄也好,王珪也罢均为名相。
出将入相的人物基本上都在宋朝之前,从宋朝开始,科举制彻底取代了世家大族,由此宋朝建立了文官制度,也就是说宋朝的官僚均由科举取士的文官,同时以文统武,武将再无入朝拜相的可能,文官也不需要直接统兵打仗。
文武完全分途是出将入相消失的制度原因,而在宋朝之前,出将入相本是世家大族间正常的现象。
比如,秦朝之前,吴起、商鞅均是典型的军政全才,出则将、入则相。
汉朝时期,韩信、周勃、诸葛亮均为出将入相的人物
两晋南北朝时期,司马懿、王猛、慕容恪等等同样出将入相
唐朝除了李靖外,李勣、郭子仪也是。
唐朝历史有薛仁贵吗?
对于战争的参与者来说,他们的命运无非有三种。胜利凯旋、战死或者被俘,战俘的种种境遇可以说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悲惨的一面。
自从有战争以来,战俘的血泪历史就没有结束过。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大规模的残杀俘虏的事件主要有三次。前两次发生在先秦,后一次发生在盛唐,而这三名“人屠”之中,仅有一人善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吧!
长平坑杀四十万——“人屠”白起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约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增长,对外战争胜多负少。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由此,在齐国和楚国相继衰落的背景下,赵国不仅是东方六国抵抗秦国的中坚,更对秦国的战略安全带来威胁。
然而,这场大战赵军几乎全军覆没。
四十万赵国降兵被秦军活埋,加上战死和被斩首的人,赵国军队大约损失了四十五万,基本失去了和秦国争霸天下的能力。而这场大战的指挥者及坑杀命令的直接下达者,便是战神白起。
最后因为嬴稷坚持继续打赵国,但是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实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赵,换来的将是赵国全国的抵抗。因为长平之后赵国深恨白起,所以昭襄王再次攻赵时,白起应该是最不适合当统帅的人选,所以白起宁愿结束自己,但是嬴稷却不知道这点。
最终,一代“人屠”没能逃过自己抹脖子的结局。
担心叛变,杀尽二十万秦国俘虏——“霸王”项羽
以前我认为项羽杀了这么多俘虏,火烧阿房宫食绝对的惨不人道。但是再看一遍,我对这个事件稍微有一点改变,鉴于项羽属于行伍之人,再加上秦国楚国积仇已久。杀了他们,烧了他们,站在项羽角度讲,或多或少还是有点道理。
但是杀俘虏,毕竟是残暴的绝对表现!杀人数目之大,手段之残忍,是不可能仅仅因为一句秦楚世仇就可以化解的。
对于项羽杀20万战俘,确实是太暴力了。当时他们面对要么全部饿死,要么杀掉战俘保存项家军,最后项羽自私的选择了后者。
如果是我,当时20万战俘,其实我也想不出来当时有什么解决办法,大家分析一下:
1.当时秦国已灭,项羽又不能最先挑起和其它诸侯的战事,不然会成为所有人的攻击对象,所以20万战俘没办法作为军事用途;
2.不能遣散回家,那么多士兵,遣散了,万一被别的诸侯军团收编,那就增长了别人的实力;
3.面对饥荒,或许有人想,可以像刘邦一样抢城夺粮。可是,刘邦赶了个好时候啊,那时候抢的都是秦国的,所有诸侯没什么可说的。而项羽当时秦国已经覆灭了,城池都是各诸侯的了,他又怎么去抢呢,这里综合第1点,他不能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也不能去抢。
这里还是拜求大家的看法了,至于项羽最终的结局,不多说了。
活埋铁勒军十三万——“平阳郡公”薛仁贵
薛仁贵,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能让敌人在未开战之时就下马跪拜的将军!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铁勒酋长比粟毒伙同其他部落起兵犯境,唐高宗任命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出兵讨伐思结、拔也固、仆骨、同罗四部。当时铁勒九姓拥兵十几万,凭借天山之地利,企图与大唐雄师一决胜负。
他们派出数十位骁勇骑士出马挑战,眨眼间,就被薛仁贵三箭射死三人,胆寒之下,铁勒人下马投降,放弃了抵抗。
其实,铁勒人投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此次忤逆大唐,不过是群情激愤下的一时冲动。铁勒高层到普通士兵,大多都抱有侥幸心理,不过是希望靠变乱来表达出自己的不满,迫使唐王朝妥协让步,减少对自己的压迫;
第二是铁勒诸部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并不是高度集权的大唐的对手,所以在唐军开到后就产生了畏惧,不战而降。
然而,这次铁勒人玩大了。为了消除后患,薛仁贵命令部下将13万已经投降的铁勒人就地坑杀,制造了中国历史上骇人听闻的杀降暴行。
不过,薛仁贵并不像之前的白起和项羽一样最后抹脖子,他最终得七十之年善终。
真的是善终?薛仁贵不是被儿子射死的吗?更多历史秘闻,欢迎关注“刀墓手札”!
薛平贵薛仁贵刘仁轨都有其人吗?
薛仁贵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记载,他名礼,字仁贵,汉族,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生卒年是公元614年-683年,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是初唐名将和著名军事家。唐太宗李世民征伐辽东时,薛仁贵应募投军并在与辽军的战斗中骁勇善战,立下战功,而后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后来薛仁贵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 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历史上并无其人其事,因京剧《武家坡》(薛平贵与王宝钏故事)与《汾河湾》(薛仁贵与柳迎春故事)情节十分相似,都是男主角投军多年后与原配妻子相认,相认的地点都发生在寒窑,而男主角姓名也很接近,所以也有人认为它是薛平贵就是薛仁贵,《武家坡》是由薛仁贵与柳迎春的故事演变而来的。另一种说法是认为薛平贵即是后晋石敬瑭,石敬瑭为后唐明宗李嗣源之婿,又为契丹所立,国号晋,即戏中“由西凉归来即皇帝位”。
实际上,小说也好,戏剧也好,一般都会参考某个原型人物,再糅合多个人物的故事于一身,以增加其戏剧性和可观赏性。所以薛平贵一角,应是以薛仁贵作为原型,但将其时代背景改至唐末,又糅合了石敬瑭等人的身份和故事,而为了迎合观众喜欢大团圆的愿望,又想象了一些喜剧的情节,再加以艺术加工从而产生了这么一位虚拟人物。
刘仁轨刘仁轨(601—685年3月2日),字正则,汉族,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唐朝名将。
刘仁轨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虽生在动荡年代,仍“恭谨好学”,“每行坐所在,辄书空地,由是博涉文史”。唐高祖、唐高宗年间,历任给事中、青州刺史。因救援新罗,在白江口之战大败日本、百济联军而名震天下。
垂拱元年(685年)正月二十二,刘仁轨逝世。武则天停朝三日,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撰有《行年记》、《永徽留本司格后本》十一卷。
刘仁轨别名正则,汴州尉氏县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困,爱好学习。遇上隋朝末年的社会动乱,不能安静地读书,每当劳动之余,就伸出手指在空中、在地上写写划划,来巩固学得的知识,终于以学识渊博而闻名。
武德初年,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起草奏疏议论国事,刘仁轨看到那份草稿,替他修改了几句话。任瑰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异,按照朝廷的授官规定任命他为息州参军。
后来改任陈仓县尉。官署里有个名叫鲁宁的折冲都尉,骄狂放纵违反法纪,县署里没有谁能制服他。刘仁轨警告他不得重犯,但鲁宁凶暴蛮横依然如故,刘仁轨用刑杖将他打死。州里的官员把这事报告了朝廷,唐太宗愤怒地说:“一个县尉竟打死了我的折冲都尉,这能行吗?”把他召进朝廷责问。刘仁轨回答说:“鲁宁侮辱我,我因此杀了他。”唐太宗认为刘仁轨刚毅正直,提拔他任咸阳县丞。
去丈母娘家发生最尴尬的事是什么?
去丈母娘家发生最尴尬的事情是什么?今天豁出老脸,讲两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第1次去丈母娘家,可以说那时还是准丈母娘。准岳父是个实在人,就连看人都是直视,不躲躲闪闪,让人感到咄咄逼人,每次和我对话都是看着我的眼睛,就像想挖掘我心灵深处隐藏的东西,看得我直发毛,而且令我尴尬。而准丈母娘总是偷偷的端详我,更让我感到尴尬。
准小舅子倒不让我尴尬,却想让我难堪。第1次见面,第1次喝酒,他就想把我灌多了,想让我酒后吐真言。这酒喝吧,我又不好意思放开酒量,不喝吧,盛情难却。可是两杯酒下肚酒劲一上,我就精神抖擞,谁怕谁,我男子汉大丈夫还怕你毛头小子。这时准岳父看出了苗头不对,他用咄咄逼人的目光扫视了我们两眼,随后说道:来,今天我高兴,你们哥两个陪我喝,我卖一卖老,让你们看看我的酒量。其实他是怕我们两个酒大伤身,想控制局面。可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喝酒就怕喝高兴了,喝来喝去就上潮了。最后喝到什么程度?我们三个端起酒杯异口同声:来,哥几个再走一个!当时虽然场面很尴尬,可是在丈母娘家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这小子实在,给多少喝多少。可是女朋友当时却闹了情绪:你小子真有本事,能把我爹和我弟喝趴下……从此以后想起来,她就骂我是酒鬼。
第2次去丈母娘家,当时已经结婚了,这次闹出的尴尬,如果被第三者发现,会让我人设彻底崩塌。我还有个大姨姐,相貌身段和我妻子一般无二,年龄也没差几岁。
那次听妹妹回家住娘家,她也跟着凑热闹,这倒是在情理之中,姐妹相聚嘛。可是把我害了,事情是这样的,我看到一个靓丽的身影在厨房拖地,跑上去一把就抱住了她:“老婆,让我来……”。当她回头看时,我才发现是大姨姐,她红着脸伸出了巴掌,可是又慢慢的收了回去,多亏我喊老婆,她才知道是误会,所以才原谅了我。这也不能全怪我,谁让她们长得一模一样了。
这件事情多年以后我还瞒着老婆,想起来都脸红,也许大姨姐也把这这件事情深深的埋在心里,不然连襟早找我算账了。
能够练好书法吗?
自学书法,坚持临帖,没有名师指点,能够学好书法吗?我的回答是:能!一定能。但是学习的道路,肯定是非常艰辛的,没有截经可走。只有一条路,也就是勤学苦练,持之以恒。自学成才和名师领路。结果是不会一样的。自学只能学到“型似”,却不能学到名家的“精髓”。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名师出高徒”,是不无道理的。不仅仅是书法,体育的各个项目也是如此。例如球类中的排球,蓝球,乒乓球,足球等等。无论哪项事业,要想取得好成绩。首先要有每个运动员刻苦练习基本功,技战术。又要有一个精通技战术,关爱队员,爱国敬业的优秀教练员。就像现在乒乓球,男女队都有一个强大的教练团队,他们个个优秀。才有那么多男女冠军。中国女排之所以能取得好成绩,是和遇到了世界知名教练郎平分不开的。这就叫名师出高徒!但是也不能忘记运动员的自身的努力。...好像有点答不对题,但理却相同。不是吗?
谢谢邀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