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骑士墓碑怎么激活,历史上有哪些英年早逝的杰出历史名人?
英王陈玉成太平天国有几个王很有意思,如忠王李秀成不忠,天京失陷之后被捕投降;翼王石达开长翅膀飞了,天京内讧之后独自领兵西行,进一步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势力;还有一个英王陈玉成,英年早逝。
太平天国内讧之后元气大伤,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是仅有的杰出将领,可以说太平天国能够苟延残喘好几年全靠这二位,陈玉成与李秀成配合连续击破清军的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他主张攻克湖北以充实天国西部屏障,不料在这件事情上李秀成目光短浅,不愿意积极配合,陈玉成孤军难以成势,反倒丢了安庆,天京门户大开。后来陈玉成被叛徒苗沛霖出卖被捕,宁死不降,被清军杀害,年仅26岁。
其实南京以东不是太平天国的要害,真正的心腹大患是南京西面长江上游的湖广、安徽等地以及曾国藩的湘军。如果李秀成积极配合陈玉成拿下武昌,进而占据湖广,一方面缓解天京西面战略纵深狭小的窘境;另一方面可与湘军争夺根据地,削弱湘军的实力,太平天国不说翻盘,再挣扎几年肯定是没问题的。
周世宗柴荣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后周国力强盛,柴荣是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结束纷争的人,他伐后蜀,征南唐,破契丹,屡屡得胜,正要进兵幽州的时候暴病身亡,年仅39岁。
周世宗英年早逝的影响非常恶劣,柴荣的儿子太小了,很快被赵匡胤夺权,赵匡胤建立大宋。要不是柴荣死得早,就没有大宋什么事了,偏偏大宋比后周怂,幽云十六州被北方游牧民族占领长达400年,以此为踏板不断袭扰中原大地,直到400年后明朝重新夺回幽云十六州。
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朱瞻基和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最成功的两位守成之君,这两位广施仁政,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创造了堪比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
只可惜朱瞻基在位10年就死了,年仅38岁,9岁的朱祁镇即位,即明英宗,后来明英宗听信太监王振谗言亲征,把大明的精锐部队败得一干二净。
明孝宗朱佑樘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之主,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史称弘治中兴,只可惜在位18年就死了,年仅36岁,传位给儿子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即位的时候还很小,是历史上非常贪玩的皇帝,在位16年把他老子的政绩败得差不多了。
孙策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整个东吴差不多都是孙策打下来的,号称小霸王。在丹徒遇刺随即身亡,年仅26岁。如果孙策和周瑜都不早死的话,以孙策的雄心和周瑜的将才,一统天下也未可知。孙策死后传位给弟弟孙权,孙权倒是长寿,活了71岁,只知道守住父兄的基业,毫无进取之心,东吴最终被西晋收拾了。
周瑜辅助孙策打下东吴的江山,当然最牛逼的事迹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击败曹操,此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只可惜天妒英才,36岁就病死了。
霍去病西汉名将,吊打匈奴,只可惜23岁时病死了,汉武帝非常惋惜,把他的墓做成祁连山的形状。
王勃初唐四杰之首,诗人,文学家,其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流传千古,其文章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令人拍案叫绝。不料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6岁。
为什么曹操的后人一个比一个短命?
谢谢悟空邀请!
为什么曹操那么长寿,而曹丕、曹叡他们兄弟又那么短寿呢?
我认为主要是由生活环境的优劣和各人的心胸宽阔程度所决定的。曹操嘛,大家都知道,他可是一个城府极深、心胸开阔、目光深远之人。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最爱笑的一个,而且每一次都是败得走逃无路了,生命岌岌可危了,他却还在哈哈大笑。
曹操一生一共打了大小战役50多场,其中遭受惨败的有5次战役。然而《三国演义》里的他却一共笑了五十四次之多。
比如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后败走华容道之时,已经是被整得穷途末路,焦头烂额了,仅仅只剩下5百多人马了,就像丧家之犬一样忍饥挨饿地艰难逃命之中,然而曹操一连三次开怀大笑。
结果笑三次就一连笑出了三路伏兵,最后还得跪求关羽放行。然而曹操气馁了吗?不!曹操没有气馁。他比项羽聪明多了,他的观点是只要活着就有希望。看!后来他还不是东山再起了?
可以说曹操的长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这种永不言败的乐观主义精神。
当然曹操是行伍之人,而且武艺还有马马虎虎的,自然是会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当然他是枭雄之首,自然也有随军军医时刻关注着他的健康。
那么曹丕怎么又会年仅四十就一命呜呼了。我认为曹丕短寿有下面几个方面:
1、长期无形的压力摧残着曹丕的身心。曹操其实并不想立曹丕为世子的,曹丕众多的兄弟无时无刻不在虎视眈眈地觊觎着,本来属于他这个长子的世子之位。曹昂、曹冲、曹植这三人其实都在曹操的考虑范围。
也就是说曹丕时刻面临着被废长立幼或者废长立贤的危机之中。
他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博得曹操的欢心,还不能出任何差错。长此以往,这样的生活环境使得曹丕长期处于残酷无情的压力之中,于是他早早地就得了肺疾。
2、曹丕也是一个好色成性之人。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在洛阳去世,享年66岁。同一年曹丕继任丞相之位后,把汉献帝刘协赶下了台,建立了曹魏政权。
由于长期遭受精神压力的折磨,曹丕身体成长得并不是很好,早早就染上了肺结核之病。可是曹丕并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开始大量的玩女人。
起先已有甄妃,而后又把刘协的两个女儿弄到了床上。后来干脆把他父亲曹操所遗留下来庶母,文德郭皇后、李贵人、阴贵人全都压在了身子底下。
曹丕把这些本不属于他做的,超负荷的工作都做了,能不短命吗?
那么曹丕既然当了皇帝还怕没有女人吗?
显然不是,我认为应该是对死去的曹操暗地报复。想当年曹操从小到大给了他多少残酷无情的压力,他打心里恨他老子曹操。
3、曹丕也是累死的。曹丕从孩提开始就长期处于压力与紧张之中,每天早上醒来最怕的一件事,就是怕他老子曹操废了他的世子之位。
所以不顾一切地拼命攻读“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所以他在文学上是有极高造诣的。
鲁迅先生曾经把曹操评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丕继承和发扬了其父的文章风格,文人看重曹丕的原因就是曹丕坚持发扬了其父曹操所创立的“建安文学风骨”,就连李白也是肯定和盛赞他的成就的,李白写道: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有小谢又清发。……”陈寿在《三国志》中曾经这样子评论曹丕: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王,何远之有哉!那么这些美誉若没下水滴石穿的苦功,总不可能轻而易举就加在他的身上吧?说明曹丕的确是一个相当勤奋好学之人。
4、曹丕的好大喜功、事必亲躬导致最终死于过度操劳。
曹丕在皇位的短短6年里,先后三次亲自出征伐吴,都是止步于广陵而无功而返,但是他解决了青州、徐州的割据势力,收拾了臧霸、孙观两个曹操时期遗留下来的大毒瘤。
在黄初六年的一次出征中,身子早已被掏空的曹丕终于旧病复发,回到洛阳后,于黄初七年(226年)正月辞世。
那么曹叡又怎么年仅36岁就死了呢?
曹叡却是真正死于声色犬马、姿情纵欲之下。曹叡在位的十三年之中,头几年由于诸葛亮时不时地带兵冲杀边境,曹叡还是相当的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公元234年,过度操劳的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军军营中。
从那以后,曹叡认为天下太平,如日中天的魏国应该不会再有危险。于是开始大兴土木,先后修建了洛阳宫、昭阳殿、太极殿、崇华殿,耗费大量的民财和国力。
然后大量地网罗天下美女充于后宫,据《魏略》记载:
“魏明帝后宫甚众,嫔嫱共达数万人。”《三国志》里记载齐王曹芳时期:
“魏明帝所留嫔奴、才人尚有至少六十四位。”曹叡天天穿梭于这些鲜花美女之间,忙得不亦乐乎,渐渐地身体就被掏空了,不死才怪呢。
曹操的后人的确再也没有长寿的,就是犹如闲云野鹤一般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曹植,也仅仅活了41岁;曹彰35岁就没了;气宇轩昂的曹昂年仅20岁死于军中;聪明绝顶的曹冲年仅十二岁就没了。
纵观曹操后代真的是没有一个长寿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认为这是曹操的家庭所造成的。曹操在时,诸子争宠、勾心斗角;曹操死后,众子争嗣、刀光剑影。在一个时刻威胁到生命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整日家地担惊受怕,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有刀加在脖子上的事情,还谈什么长寿,根本就是天荒夜谭,不可能的事情。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回答,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看法。谢谢!
成吉思汗最后打到哪里才回来?
成吉思汗(生于公元1162年,卒于1227年 ),名铁木真(蒙语“钢铁”之意),蒙古乞颜部人,孛儿只斤氏贵族世家出生。
铁木真少年时,其父也速该被仇家毒死,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后被族人驱逐出部落,一家大小在荒野中艰难求存。《蒙古秘史》记载:彼时,蒙古大草原“天下扰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铁木真在艰难困厄中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性格,他胆大心细,“敢与人争”,剽悍好斗,这段经历对他后来波澜壮阔的人生影响尤其重要。
公元1206年,也是南宋开禧二年,铁木真经过多年艰苦征战,终于削平群雄,统一了攻伐不断、动荡不宁的蒙古高原。
也在这一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源头召开了“忽里台”大会,竖起了一面象征着威严圣洁的九旒白色旗帜,推举成吉思汗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
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以及蒙古贵族们不断发动对外掠夺战争,用兵的方向主要是南下与西征。蒙军南下的主要攻击目标是金国与南宋,西征则是攻掠中、西亚以及东欧诸国。
蒙古西征共进行过三次,第一次是发生在公元1217——1223年的成吉思汗西征 ;第二次是1234——1241年的拔都西征;第三次是1253年——1258年的旭烈兀西征。
在此单说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蒙古第一次西征由成吉思汗和诸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率领,主攻目标是中亚地区的西辽、花剌子模和罗斯公国(今天俄罗斯的欧洲部分)。
1217年,成吉思汗把南下灭金的任务交给悍将木华黎,自己亲率蒙古大军西征,一路所向披靡,首先灭掉了由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两年后,成吉思汗率领四子以及大将速不台、哲别,召集畏兀尔、哈剌鲁、阿力麻里等部仆从军联合攻打中亚古国花拉子模。
花拉子模是中亚大国,也是历史悠久的古国,疆域广袤,国力雄厚,兵多将广,骑兵更是剽悍善战,称雄河中(指阿姆河流域)。蒙古军入侵后,花拉子模算端(国王)摩柯末犯了战略错误,他将数量庞大的军队分散部署在各大城市据守,遂被蒙古军各个击破,这个强大富庶的中亚古国在蒙军铁蹄的践踏下终于灰飞烟灭。
成吉思汗抓住花剌子模军兵力分散的有利时机,连续攻克了占讹答剌、不花剌、撒马尔干以及玉龙杰赤(均在今天的乌兹别克和土库曼境内)等重要城市。花剌子模国王摩柯末兵败遁逃,哲别率蒙军紧追不舍,一路上烧杀抢掠,扰动极大,摩柯末在逃亡路上惊惧而亡,其子札兰丁奉遗照继位。
札兰丁和他优柔寡断的父亲摩柯末不一样,是条有勇有谋的好汉,他组织花拉子模残军奋力抗击,虽然给蒙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与困扰,但他面对的是中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家成吉思汗,其败局早已注定。
在蒙古狂飙突进、战无不胜的军队面前,札兰丁困兽犹斗,死战不降,虽也取得过八鲁安大捷,重挫蒙军,但最终还是无法挽回败局,于1221年底在申河(印度河)之役中被蒙古军打的全军覆没,他单人独骑泅渡申河(印度河),逃入印度境内......对于骁勇善战、百折不挠的札兰丁,成吉思汗亦是赞不绝口。从这一年起,花剌子模成了蒙古的一处禁脔(辖地)。至此,蒙古第一次西征结束,成吉思汗率军班师北返,于1225年夏天回到蒙古草原。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最远打到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处的印度河巴方一侧。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
四川发现刘备葬身处?
春秋时期,兴起了厚葬之风,王侯将帅死后纷纷建造大型陵墓,并埋藏大量陪葬品。于是乎,诞生了一门新鲜的职务:盗墓贼。到了汉朝时,盗墓的风气都愈加猖獗,汉代有很多皇陵都被盗过。而三国三位缔造者曹操、孙权、刘备死后的陵墓情况却截然不同。
首先,来看曹操的陵墓——被盗千疮百孔。
在三国中,曹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称之为枭雄,也有称之为奸雄。他生性多疑且狡诈,甚至在临终之前还有的说法。然而,尽管如此,在 2009年时,曹操的墓还是浮出了水面,这一陵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墓地虽然已遭到偷盗,墓地早已被盗的千疮百孔,破败不堪。但经过考古专家DNA检测之后,认定是曹操的墓。
其次,来看孙权的陵墓——为朱元璋守门。
孙权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十五岁便担任县长,并被举为孝廉,十九岁接手江东,成为一方霸主,他凭着聪明才干称霸江东,被曹操称之赞为“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孙权死后,葬于南京市钟山南麓,千年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选墓地时,也看中了此地的风水,想要将自己的帝陵修建于此,并迁走了此处的一些陵墓和寺庙。唯独没有动孙权墓,给出的理由令人啼笑皆非: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让他留下来守护我吧。孙权英雄一世,死后其陵墓却沦为了朱元璋陵墓的守护者,如果他泉下有知,不知会是什么滋味。
最后,来看刘备的墓——至今扑朔迷离。
刘备是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蜀汉政权的创始人,一心想要兴复汉室,可惜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公元223年在白帝城病逝,关于刘备被葬在了哪里,众所纷纭。
民间流传一个神奇传说:在唐代有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来到了刘备的墓,打洞进入了墓室,眼前的景象令他们目瞪口呆:墓室内灯火辉煌,刘备和 关羽 在下棋, 张飞 在旁观战,十名武士侍立在一边,盗墓贼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武士赐给他们琼浆和玉带。盗墓贼喝下琼浆,系上玉带,逃出了洞,他们刚出洞,洞口就被封住了。再看玉带变成了毒蛇缠住了腰,嘴里的琼浆也变成了胶粘住了嘴。这样,这个故事 一传十,十传百 ,从此就再没人敢向刘备墓动手了。
当然传说归传说,关于刘备墓地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刘备墓在成都武侯祠。
《三国志》作者陈寿是蜀汉的观阁令史,也就是管理档案工作,在蜀汉生活了30年,必定知道刘备的葬处,刘备死后尸体由奉节运回成都后与吴夫人合葬于惠陵,今武侯祠内确实还有刘备墓的建筑。武侯祠博物馆的人在一次植树时,意外地在刘备墓的封土边缘挖掘的树坑中发现了许多蜀汉时期的砖。这从侧面证明了《三国志》等历史文献中关于惠陵与刘备墓在成都的记载的可靠性。
第二种说法:刘备墓在四川彭山莲花坝。
有专家指出,成都的武侯祠只是刘备的“衣冠冢”。刘备死于炎热的夏天,在当时的交通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从白帝城到成都全是逆行而上的水路和崎岖的山路,仅单行就需要30多天时间。如果花这么长的时间把刘备的尸体运到成都,尸体肯定会腐烂。因此,蜀军根本不可能拉着臭气熏天的刘备尸体,经过长达三个多月的跋涉,把刘备安葬在成都。而是以就近原则,把其安葬在了彭山脚下的莲花村。
据,《彭山县志》记载:“治北四十里莲花坝有皇陵,并传莲花坝有皇庄。墓依山势,封土呈覆斗形,传此为刘备坟。民国时期,有自称刘备后裔的刘冬冬在此结庐守墓,言留有刘氏族谱,此人已死,族谱难觅…”
从历史遗迹来看,在莲花村有一座神秘的大山丘,这座山丘朝向东南,正对、黄龙溪,占地100多亩,被当地人称为九片莲花花瓣的小山丘将皇墓环抱其府河中。古代风水先生还把这一带叫做“九龙回头望”。下面极有可能是巨大古墓。
然而,对一过一观点,也有人持怀疑态度,首先,彭山牧马乡莲花村离成都骑马也就半天的时间,刘备的尸体运到莲花村显然也会腐烂的。同时,莲花村皇坟面积盛大,造工精美,是一项相当大的工程,要出动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建成,刘备突然骤死,哪有时间等陵墓建好再安葬。最后,彭山皇墓历年来盗墓贼频频光顾,但是却没证明刘备墓的实物?
第三种说法:刘备墓在奉节。
因为天气热,再加上运输困难,刘备死后,就被原地葬在了奉节。
20世纪60年代奉节修县委办公楼时,曾在该处挖出一个大洞,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后来,县政府在修建出城公路时,也挖出一条1米宽的土槽,这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专家现场考察后,给出初步结论:这刘备的墓。这引起轩然大波,无数好爱者前往探究真相。1982年,安徽物理探测所应邀前往探测,发现菱州宾馆地下有18米深的空洞,并有金属反应,推测可能是金属随葬品或铁墓碑。在后来的多次探测中,均得出相同的报告。
但是,历史史籍对此却没有记载,也没有其他佐证证明这或许存在的墓址就是刘备墓。
因为刘备墓地所在现在还是个谜团,因此,其墓地很可能保存完好,千百年没有被盗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到底有多恐怖?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这问题有些夸张吧!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孙策对孙吴的贡献:
一、为孙吴政权长远发展的高明谋划孙策于兴平二年(公元 195 年)十月归取江东,“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者”。不数年,政权初奠并基本上控制了江东政局。同时开始了面对各路诸侯(军阀)的行动,以谋更大的发展。
第一,书责袁术。
正当孙策的势力在江东迅速发展的时候,建安二年(公元 197年),袁术僭号,在寿春称帝。袁术的行为遭到朝野上下的广泛反对。孙策在袁术称帝前夕,给袁术送去了一封千言长信(按:授意谋士张纮代为起草),讲了九条不可僭号的理由,对袁术深加斥责,明确表明了自己忠于汉室、反对僭号的态度,并借机宣示了自己的军事独立性。
一谓有失人心。指出:当此天下大乱之际,你袁术“当与天下合谋,以诛丑类。舍而不图,有自取之志,非海内所望”;
二谓有违臣子之体。指出:“幼主非有恶于天下,徒以春秋尚少,胁于强臣,若无过而夺之,惧未合于汤、武之事”;
三谓自取败亡。指出:董卓虽然“狂狡”,尚且未敢“废主自与”,现四方兵起,“皆玩敌而便战斗”,如若僭号,就要面对各路强兵的反对,“适足趣祸”;
四谓天命不容。指出:“天下神器,不可虚干,必须天赞与人力也”。殷商、周武、汉高(刘邦)、世祖( 刘秀)“皆因民困悴于桀、纣之政,毒苦于秦、莽之役,故能芟去无道,致成其志。今天下非患于幼主,未见受命之应验,而欲一旦卒然登即尊号”,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先例,所以是不可能的;
五谓背义逆势而动者必败。指出:“天子之贵,四海之富,谁不欲焉! 义不可,势不得耳”,如陈胜、项籍、王莽、公孙述之徒,“皆南面称孤,莫之能济”。这说明,帝王之位,是不能强求的;
六谓汉统不能动摇。指出:“幼主(刘协)岐嶷,若除其逼,去其鲠,必成中兴之业”,即使另立君主,“犹望推宗室之谱属,论近亲之贤良,以绍刘统,以固汉宗”,根本轮不到你;
七谓面临做汉室忠臣和自取败亡两种选择。指出:“(袁氏)五世为相,权之重,势之盛,天下莫得而比焉”,当此乱世,一是做忠贞者,“夙夜思惟,所以扶国家之踬顿,念社稷之危殆,以奉祖考之志,以报汉室之恩”;二是做强取者,“将曰天下之人非家吏则门生也,孰不从我? 四方之敌非吾匹则吾役也,谁能违我? 盍乘累世之势,起而取之哉?”两条道路,结果必将完全不同,不能不认真考虑;
八谓明人应该懂得审时度势而行。指出:“所贵于圣哲者,以其审于机宜,慎于举措,若难图之事,难保之势,以激群敌之气,以生众人之心,公义故不可,私计又不利”,明人是不干这种事的;九谓谶纬迷信不可信。针对袁术深迷谶纬之说,指出“世人多惑于图纬而牵非类,比合文字以悦所事,苟以阿上惑众,终有后悔者,自往迄今,未尝无之,不可不深择而熟思”。
孙策此举,产生了广泛影响,获得了不少分数。
其一,受到了由曹操控制的汉朝廷的高度重视,从而被正式追授为会稽太守,并且封侯拜将,结束了由袁术假借朝廷名义所授将军号和“自领”会稽太守的历史,成为真正的朝廷命官;
其二,彻底结束了自孙坚以来孙氏军事势力深受袁术掣肘的历史。正如《资治通鉴》卷 62 所载:“(袁)术始自以为有淮南之众,料策必与己合,及得其书,愁沮发疾。既不纳其言,策遂与之绝。”
其三,一个深明大义、忠于汉室、据长江而雄有江东的军事集团首领显露于世;
其四,影响了汉末大局,引起各路军阀瞩目,凡谋大事者,不能不考虑这一军事存在。
第二,北联曹操。
遣使人朝,取得更高合法名义。
孙策书责袁术僭号之时,也正是曹操准备东伐袁术的时候。
曹操东伐袁术有两大战略考虑,一是封赏吕布,激化吕布、袁术之间的矛盾;二是笼络孙策,让其联兵讨术。孙策同袁术绝交,正好让曹操找到一个由头,建安二年夏,遣议郎王誧(音 bu)送达诏书,追扬孙坚,大赞孙策,即拜孙策为骑都尉,袭爵乌程侯,领会稽太守,并命其与吕布和当时代理吴郡太守的安东将军陈瑀共同讨伐袁术。孙策迅速做出正确决策,虽然不久前在给袁术的信中还称“曹操放毒东徐”,但此时立变态度,表示愿意受命。不过,孙策嫌“以骑都尉领郡为轻,欲得将军号”。
据载,王誧很明智,灵机一动,“承制”(按:秉承皇帝的旨意,用皇帝的名义)给孙策以明汉将军的称号。得到朝廷承认和封赏,孙策很是高兴,当即上表谢封、受命,表明了立场。
孙策奉诏讨袁术,大大影响了东方军事态势。在战略上,对于曹操和孙策都有重大意义。袁术彻底成了孤家寡人,陷入曹操、吕布、孙策的战略包围之中。
可惜的是,孙策讨伐袁术的行动,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
史载:“是时,陈瑀屯海西,策奉诏治严(整装待发),当与(吕)布、( 陈)瑀参同形势。行到钱唐,瑀阴图袭策。”陈瑀偷袭孙策的目的,可能是企图打垮孙策而占有江东。孙策发觉了陈瑀的阴谋,遣其将吕范、徐逸出其不备攻陈瑀于海西,大破之,陈瑀“单骑”走冀州,投奔了袁绍。孙策的重大收获是“获其吏士妻子四千人”,并且全面地占有了吴郡。这样的结果,虽使孙策未得直接参与剿灭袁术的战争,但对于他有效地控制江东来说,却是更为重要的。
据载,孙策在建安元年即遣使向曹操控制的朝廷“贡献方物”。及至建安二年,他已完全站到曹操一边,明确表示忠于朝廷,并且支持曹操讨伐袁术的战争。建安三年,孙策又遣重要幕僚正议校尉张纮“贡方物,倍于元年所献”。毫无疑问,这是重大的、明智的决策,所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时,正值吕布与袁术重新联合,曹操的战略需作新的调整,对孙策更是“欲抚纳之”。因此,“其年,制书转拜(孙策)讨逆将军,改封吴侯”。孙策得到了曹操代表皇帝以诏书所授予的更高封赏。这正式表明,他已是朝廷承认的盘踞一方的军事势力和地方政权。嗣后,历史便将顺理成章地演绎着孙氏家族由吴侯而为吴国主的历程。
吕布、袁术先后被曹操消灭,时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是时袁绍方强,而策并江东”。以曹操之智、之力,自然不会两面临敌,因而做出了更加明确的“欲抚之”的姿态,“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孙)匡,又为子(曹)章取(孙)贲女,皆礼辟策弟(孙)权、(孙)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孙)权茂才”。
第三,计破刘勋。
刘勋,庐江太守,原为袁术的心腹。前面讲到,袁术曾向庐江太守陆康求米,康不与,即遣孙策攻康,并对孙策说打败了陆康便让他做庐江太守。及至打败陆康,袁术食言,而用其故吏刘勋。这说明,孙策与刘勋本来就有嫌隙。况且袁术死后,刘勋立即背叛了故主。建安四年,袁术兵败,郁愤结病,呕血而死。
《孙策传》说,“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策,庐江太守刘勋要击,悉虏之,收其珍宝以归。”当时,孙策很想得到袁术余众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半路被刘勋收编,自然心中不甘。据载,孙策表面与(刘)勋“好盟”,劝刘勋攻取“豫章上缭宗民”。
《三国志·刘晔传》说:“时(刘)勋兵强于江淮之间。孙策恶之,遣使卑辞厚币,以书说勋曰:‘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愿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富,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勋信之,又得策珠宝、葛越(葛布),喜悦。”刘勋不听刘晔的劝阻,兴兵伐上缭,孙策乘机“轻军晨夜袭拔庐江”,勋众全部投降。刘勋“独与麾下数百人”投归曹操而去。
孙策并非设下圈套“乘虚而袭”,而是乘刘勋“轻出”而取之。记载虽然不同,但都反映了孙策的用兵之能。
孙策破袭刘勋的意义很大,不仅是铲除了一股地方势力,控制了江北战略地区,而且收得袁术余众数万,壮大了队伍。
第四,讨黄祖。
黄祖是荆州牧刘表的重要将领。初平三年(公元 192 年),孙坚征刘表时“为(黄)祖军士所射杀”。所以,孙策、孙权兄弟含恨在胸,誓报杀父之仇。建安四年(公元 199 年)秋,孙策大破刘勋以后,“收得勋兵二千余人,船千艘,遂前进夏口攻黄祖”。
刘表派遣侄子刘虎和部属韩晞率领“长矛五千,来为黄祖先锋”。十二月,孙策的军队至沙羡(在今湖北武汉市境),大破黄祖。因为孙策曾接受过朝廷的诏令“与司空曹公、卫将军董承、益州牧刘璋等并力讨袁术、刘表”,所以算是受命征讨,得胜后很是得意地给皇帝上奏了一道表章,生动而夸张地记述了战斗情况和所获战果。
打败了黄祖,孙策控制了武昌以下长江地面。本来,曹操对孙策的策略是“抚纳之”“制而用之”,给予封赏,让他牵制袁术和刘表。既至孙策节节胜利,以曹操之善谋,又不能不感到忧虑。《孙策传》注引《吴历》反映了曹操的这一心态:“曹公闻策平定江南,意甚难之,常呼‘猢儿(小疯狗,意为勇猛少年)难与争锋也。’”
第五,伐陈登。
陈登,字元龙,下邳人。《三国志·吕布传》注引《先贤行状》说:“登忠亮高爽,沈深有大略,少有扶世济民之志。博览载籍,雅有文艺,旧典文章,莫不贯综。”二十五岁,举孝廉,被任命为东阳(今安徽天长西北)长,继而被徐州牧陶谦表为典农校尉,是陶谦的得力部属,曾积极促成陶谦“让徐州”于刘备的事。吕布打垮刘备以后,曾派陈登到许求得徐州牧之职。登见曹操,大讲吕布的坏话,“因陈(吕)布勇而无计,轻于去就,宜早图之”之谋。曹操因此即用登为广陵太守( 治今江苏扬州东北),“令阴合众以图吕布”。
登在广陵,明审赏罚,威信宣布,“未及期年,功化以就,百姓畏而爱之”。曹操讨吕布,“登率郡兵为军先驱”。吕布“伏诛”以后,曹操“以功加拜( 陈登)伏波将军”。据说,陈登“甚得江、淮间欢心,于是有吞灭江南之志”。
《江表传》载,“(陈)登即( 陈)瑀之从兄子也”。这说明,陈瑀与陈登是叔侄关系。基于这些原因(当然,志在吞并江南是最主要的),陈登便乘孙策西征黄祖之机“阴复遣间使,以印绶与严白虎余党,图为后害,以报瑀见破之辱”。
战事是陈登挑起的,孙策为了巩固江东局势,不得不面对现实。况且以广陵战略地位之重要,只要条件具备,孙策也是必欲取之的。因此,解决了刘繇,华歆问题并打败了黄祖以后,建安五年二月回师伐登,“遣军攻登于匡琦城”(在今江苏淮安境。一说在今安徽当涂)。然而出师不利。
陈登“闭门自守,示弱不与战,将士衔声,寂若无人”,并即命令将士“宿整兵器”,准备出战。黎明时辰,陈登开南门,奔袭孙策军。策军大溃。再战,“登以兵不敌”,求救于曹操。虽然曹操没有可能派兵前来,但孙策的军队以为“大军到,望火惊溃”,又遭败绩。随后,孙策亲自率兵“复讨登”。不幸,“军到丹徒,须待运粮”,单骑出猎,遇害。
孙策虽然失利,但把陈登赶出了广陵郡,战略意义极大,为以后孙吴政权有效控制长江防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曹操对于没有援助陈登而且将其调离的后果很懊丧。史称:“孙权遂跨有江外。太祖(曹操)每临大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计,而令封豕养其爪牙。”
二、文治之能,奠定孙吴人才基础孙策礼贤下士,善于用人,士民乐为其用。而且能够听取一些不同意见,重视母亲的教诲,对属下注意“舍过录功”,待之以诚。
《三国志·妃嫔传》注引《会稽典录》记载,功曹魏腾,“以迕意见谴,将杀之,士大夫忧恐,计无所出”。他的母亲吴夫人知道了,“乃倚大井而谓策曰:‘汝新造江南,其事未集,方当优贤礼士,舍过录功。魏功曹在公尽规,汝今日杀之,则明日人皆叛汝。吾不忍见祸之及,当先投此井中耳。'策大惊,遂释腾。”这件事,反映了他的母亲是一个很有头脑的女人,史称“夫人智略权谲,类皆如此”,当属不虚。
正因如此,所以仅仅四五年的时间,孙策便拥有了一个文可谋国、武能征战的整齐的忠心为己所用的班子,拓疆展土,据有六郡,从而取得了占有长江下游的巨大成功。
第一,任命控制区内的重要地方军政长官。
史载,孙策“尽更置长吏”。“尽更置”的意思是免去原来郡一级的所有地方官,全都换上了新人,而其中主要是自己人。因此,“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治今安徽宣州),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孙)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治今江苏苏州)。”继而,欲取荆州,又以周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以程普为“行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
第二,建立起中心参谋班子,以张昭、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张昭,字子布,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少好学,弱冠察孝廉,举茂才,皆不应。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昭皆南渡江”。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历史记载的孙策重用张昭的故事,反映了孙策颇得用人之要。
张纮,字子纲,广陵( 今江苏扬州)人,少游学京都,举茂才,不就;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儒、司空荀爽三府“辟为掾”,亦皆不就,避难江东。孙策曾多次登门请教,“咨以世务”。既而,“孙策创业,遂委质焉”。孙策上表用他为正议校尉,将他与张昭同等看待,视为左右臂膀。
秦松,字文表,陈端,字子正,皆广陵人,“并与(张)纮见待于孙策,参与谋谟”。
第三,奖赏有功,提拔战将。
诸将、列亲和从骑十三,大都委以重任,从而建立并完善了由自己直接控制的军事系统。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舒城)人,“壮有姿貌”,是个美男子,与孙策同年。据载,周瑜的叔父周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亲。孙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说:“吾得卿,谐也。”随后,周瑜参加了孙策的诸多重要战斗。“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境)人,“初为州郡吏,有容貌计略,善于应对。从孙坚征伐,讨黄巾于宛、邓,破董卓于阳人,攻城野战,身被创夷。”孙坚死后,复随孙策,从淮南到江东,屡立战功,得“增兵二千,骑五十匹”之赏。
堂兄孙贲,字伯阳,对于保存孙坚的兵力和击败刘繇的战役,都有功劳。孙策打败刘繇以后,曾派孙贲、吴景回寿春向袁术报告,“值术僭号,署置百官”,孙贲被授九江太守,“贲不就,弃妻孥还江南”。这时,孙策已平吴、会二郡,孙贲随同孙策一起征讨庐江太守刘勋、江夏太守黄祖,取得胜利。回军路上,过豫章,“闻(刘)繇病死”,孙策遂以孙贲领豫章太守。
叔父孙静,字幼台,献计破袭王朗有功,被授奋武校尉。孙策本想授他以更重要的职务,“静恋坟墓宗族,不乐出仕,求留镇守”。孙策答应了他的要求,让其回籍,镇守富春。
姑表弟徐琨曾经跟随孙坚征伐有功,拜偏将军,孙坚死后跟随孙策“讨樊能、于麋等于横江,击张英于当利口,击走笮融、刘繇”。孙策让其以督军中郎将领兵,随后升为平虏将军。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治今湖南零陵北)人,初为郡吏,察孝廉,“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孙坚死后,黄盖跟随孙策转战。“擐甲周旋,蹈刀屠城”,不畏险阻,继为别部司马。
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境)人,“以便弓马,有膂力”著称,得到孙坚重用,“从征伐周旋,数犯危难,陷敌擒虏,为别部司马”。孙策东渡后,韩当跟随征讨丹杨、会稽、吴三郡有功,被提升为先登校尉。
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在孙策归依袁术的时候,“钦随从给事”。孙策东渡时,授钦别部司马,“平定三郡,又从定豫章。调授葛阳(今江西弋阳)尉,历三县长,讨平盗贼,迁(会稽)西部都尉。”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寿县北)人,“与蒋钦随孙策为左右,服事恭敬,数战有功。策人会稽,署别部司马,授兵”。他救过孙权的命。
陈武,字子烈,庐江松滋(今湖北松滋)人。孙策在寿春,十八岁的陈武投其麾下,遂从渡江,征讨有功,拜别部司马。继而,孙策破刘勋,多得庐江人,将其精壮整编成一支精锐部队,任命陈武为督。这支部队,很受重视,所以史称“以武为督,所向无前”。
董袭,字元代,会稽余姚(浙江今市)人。孙策进军会稽,“(董)袭迎于高迁亭,策见而伟之”,授门下贼曹。继而,讨斩山阴宿贼有功,拜别部司马,授兵数千,迁扬武都尉。
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 今浙江安吉西北)人,是孙坚的得力爱将,“初为县吏,后察孝廉,州辟从事,随孙坚征伐。中平五年,拜司马。从讨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贼周朝、苏马等,有功,坚表治行都尉。
凌操,吴郡余杭(今浙江余杭)人,“轻侠有胆气,孙策初兴,每从征伐,常冠军履锋。”因其颇有勇略,授为永平长。操在县,“平治山越,奸猾敛手”,不久又升迁为破贼校尉。
第四,善待归属,诚用降将。
孙策不仅礼遇归降的郡守级朝廷命官,如王朗、华歆等,而且深纳王朗“威盛刑行,施之以恩,不亦优哉”之谋。
刘繇牛渚失败后,“奔丹徒,遂溯江南保豫章,驻彭泽”,不久病故。孙策西伐江夏,“还过豫章,收载繇丧,善遇其家”。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今山东龙口)人。初平年间,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围困时,曾为其单马出城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受到孔融、刘备和时人的重视。后投靠同乡扬州刺史刘繇,但不受刘繇器重。太史慈“独与一骑卒”出去执行任务,恰巧遭遇孙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
刘繇失败时,太史慈没有跟随刘繇逃亡豫章,而是“遁于芜湖,亡于山中”,自为丹阳太守,拉起了自己的一支队伍,“大为山越所附”。然而,乌合之众难抵孙策,“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孙策见到太史慈,即解其缚,握着他的手说:“宁识神亭时邪(按:太史慈在神亭曾力战孙策)。
当即任命太史慈为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继而,分海昏、建昌( 今江西奉新境)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督率诸将抗拒刘表军队的入寇。
祖郎,陵阳(今安徽青阳县南)人,丹阳境内山越头领。孙策生擒祖郎以后,对郎说,“尔昔袭击孤,斫孤马鞍”,今天“创军立事”,我将“除弃宿恨,惟取能用”。这一点,不仅对你,对谁都一样,“汝莫恐怖”。
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浙江今市)人,本为会稽太守王朗的佐吏功曹。孙策征会稽,虞翻劝王朗退避孙策,王朗没有听取虞翻的意见,结果“拒战败绩,亡走浮海”。虞翻“追随营护,到东部候官(今福建福州),候官长闭城不受,翻往说之,然后见纳”。
王朗深知大势已定,不愿连累属下,因对虞翻说:“卿有老母,可以还矣。”虞翻回到会稽,孙策亲自到虞翻的家里,送上一封信,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勿谓孙策作郡吏相待也。”随即“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虞翻忠心报主,不久即立大功。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为郡吏,继而先后做剡( 音 shan ,治今浙江嵊州西南)长、太末( 今浙江金华)长。“惩恶扬善”,威震山越。建安元年,孙策临郡,举为孝廉,先后命为永宁(今浙江永嘉)长、领会稽郡南部都尉事。后成孙权名将。
全柔,吴郡钱唐人,“汉灵帝时举孝廉,补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诏书就拜会稽东部都尉。”据载,孙策率兵到吴,全柔“举兵先附”,孙策即上表朝廷用柔为丹阳都尉。
孙策,年仅二十六岁便无谓地英年早逝了。孙策的人格局限,影响了他的威望、事业发展和生命安全。
“人生局限”实际就是一种人生缺点。这种缺点在他的父亲孙坚和弟弟孙权身上都有体现。可谓是致命的。所以,陈寿在评论孙坚,孙策父子二人时特意指出:“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孙权也有这方面的毛病,幸好尚能及时醒悟,接受意见,而在较多的情况下从积极的方面接受了教训。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