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征伐,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如何?
简单的说,姚广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可以“全终”的盖主功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全能”和尚。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在我国历史上,功臣其实是一个危险系数非常高的职业。
功勋越大,官职越高,脚下的刀尖就越是锋利。
想当年,商鞅凭一己之力将秦国送到了七雄之首的位置,而他自己则落了个“五马分尸”的下场。
那战神韩信号称“国士无双,功高为二”,还不是被长乐宫钟室里的宫女一顿乱锤打死。
就在姚广孝生活的大明朝,朱元璋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帝王心术玩到了极致,那一张张“免死铁券”比阎王爷的催命符来得还利落无比。
唯独姚广孝,左拥编纂《永乐大典》的文治,右抱“靖难首功”的武勋,却全须全尾地活到了84岁高龄,单单这一项就可以看做是“传奇”。
到底是什么技能让姚广孝不仅全身而退,而且还能成为全明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文臣?
下面,且看土鳖君盘一盘,那个善于下死棋的“黑衣宰相”。
壹丨出场,即惊雷大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六月,原本在燕王府中装疯卖傻的朱老四接到了大侄子要对自己动手的密报。
这场已经打了很长时间的牌局,终于进入了“梭哈”的时刻。
朱棣兴奋地从“病床”上跳起来,冒着瓢泼大雨对着庭院中的家将们慷慨激昂地发布了“清君侧”的声明,血流成河的“靖难之役”即将拉开帷幕。
就在朱老四悲愤填膺地准备悲歌燕市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将王府正堂的房瓦吹落了几片,差点砸到朱棣身上。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刚才还是唾沫横飞,自信心爆棚的朱老四如木鸡般呆立在讲台上。
他懵圈了,真的彻底蒙圈了。
他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去圆这个“不祥之兆”。
这是一个浑厚的男中音从身旁传了过来,“王爷,这是个大大的吉兆。您看那飞龙在天,才有风雨相随不是。至于那瓦片落地,也就是老天爷提醒您该把绿瓦换成黄瓦了。”
这句话对于朱棣来说,真的可比“天籁”,脸上的冰雪顿时消散。
他急忙回头,想看看是谁帮他圆回的这个场子?
原来是庆寿寺里的那个主持大和尚-道衍。
贰丨一个不是那么正经的和尚
姚广孝,本名天僖,元惠宗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出生于苏州府长洲县的一个医学世家中。
在我国古代,医学世家往往都是书香门第,非常重视对子孙的教育。所以,姚广孝很小的时候便被送到私塾里开蒙,学习四书五经,准备将来要么考取功名,当大官,要么以后继承家业,当一个“赤脚医生”。
但是,就在元惠宗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14岁姚天僖在街上闲逛时,看到一个大和尚在一群人的簇拥之下招摇过市,认定了当和尚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于是立刻跑到苏州妙智庵剃发受戒,得了个“道衍”法号。
其实在天灾人祸不断的元朝末年,寺庙是一个可以吃饱饭的好去处。就在4年之前,还有个叫朱重八的17岁少年也走进了凤阳黄觉寺的山门,穿上了僧袍。
道衍毕竟是中医世家出身,从小接受了“岐黄之术”的耳濡目染。其实,他对“阴阳五行”的兴趣比对“阿弥陀佛”大了不少。
对道衍来说“和尚”只是混饭吃的职业,他要把自己发展成一个“杂家”。后来,道衍又拜了全真道宗师席应真为师,跟随他学习道家秘术。从此,道衍变成了“儒释道”三界通吃的全能和尚。
叁丨京城,黑衣卿相无论谁写姚广孝都绕不开“袁珙看相”的传说。袁珙,洪武年间的吏部侍郎,著名的相术大师。当年二人在嵩山相遇,袁珙对道衍和尚说你 “性必弑杀,跟当年刘秉忠是一样的货色。”
刘秉忠,何许人也?那可是大元帝国的总设计师,能与那位老先生并肩,道衍开心得不要不要的,哈哈大笑着下山而去。
从此之后,道衍把刘秉忠当成了“灯塔”,循着老刘的轨迹设计自己的人生。
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老朱头回忆起自己在黄觉寺里的光景。他突发奇想,要给和尚们一条“升官发财”的康庄大道。于是让礼部组织和尚们考一场科举。当然,考试内容依然是《四书五经》。
道衍也参加了这场考试,但是名落孙山。如此看来,当时的寺庙里确实有卧龙凤雏之流。
洪武十五年(1382年),一代贤后马大脚因病去世。老朱头,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召集高僧,他准备把这些和尚送到各个藩国去,在全国各处为皇后祈福。
道衍被当时的禅宗宗师宗泐推荐到了南京,在一番考核之后,道衍被分配到北平城里的庆寿寺里当了主持。
御赐主持加身,奉旨入府祈福。这给道衍进出燕王府带来了不少便利。慢慢地老姚就得到了朱老四的充分信任,成为了府中的机要参谋。
《明史•姚广孝传》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极为幽秘,没读到“出入(燕王)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这句时,土鳖君脑海中浮现出燕王府的最深处,一盏孤灯下面有两人在窃窃私语的画面,竟然有点毛发倒竖的感觉。
当然在野史笔记中,对二人密谋的记载更加生动,什么“王上加个白帽子”,“王不出头谁做主”等类语言屡见不鲜。
其实,两个人到底在密谋什么?《明史》给出的答案是,道衍是在给焦虑症患者朱棣做心理按摩。
“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这段文字并不晦涩,土鳖君就不给大家翻译了)。
总而言之,明清的史学界一致认为,“靖难之役”正是由“要天道,不要民心”的道衍一手策划的,也是由他一手准备的。
战争准备时期,朱老四的任务相对简单,一是装疯卖傻,以换取练兵、打造兵器的时间;二是安定部下的心,许诺如成功坐上龙椅,大家将得到什么好处等等。
而道衍的任务则非常艰巨,一是要做好组织工作,为朱棣四处网罗能人奇才;二是要做好宣传工作,编了一首带有谶语味道的童谣,故意让人在南京城里教孩子们传唱。
“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
怎么样是不是有点当年“大楚兴,陈胜王!”的意思?
肆丨沙场,才是舞台
大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老四终于在那场大雨之后起兵南下。而他又把后方留守防御事宜交给了世子朱高炽和道衍。另外,道衍还要兼行靖难军总参谋长的职责,为前方战事运筹帷幄。
在当时大多数人的眼中,燕王以一藩之兵对抗大明王朝的一国将士,无非是以卵击石。随便几个将军带着几十万大军,就是用唾沫也能把靖难军淹死。
显然朱允炆和他身边的齐泰、黄子澄之流也是这么想的。
他们派出去的将军名叫李景隆,一个典型的“虎父犬子”,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将军。
如果单看履历,这位李将军的来头确实不小。他的老爹李文忠绝对是朱元璋麾下的排名前三的悍将,是位曾在塞北草原杀的蒙古人闻风丧胆,拿军功章拿到手软的主。小李年轻的时候,经常跟着老李在边境线上转悠,也曾耳濡目染些军事技能。老李死后,小李袭了曹国公爵位,混到了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的职位。
当然这些履历,在将军王爷朱棣面前都不够看的,朱老四根本不把李公爷放在眼里。
你打你的北平,我打我的大宁,我有道衍我怕谁?
果不其然,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连北京城的城门都没摸着一下,还被道衍趁月黑风高打了个防守反击。《明史》中记载,此战“内外合击,斩首无算”。
当然,造反是一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巨大工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因成本核算不周密,计划做得不周全而被绞杀的失败案例数不胜数。尤其是到了相持阶段,比拼的就是双方庙算和动员的能力。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靖难之役也进入了相持阶段,可谁也不曾想到,济南府的文官铁铉竟然成为靖难军面前难以逾越的屏障,围攻了3月有余,也没看到大明湖的影子。
道衍已经觉察到,1年多的征战已经让前方的将士们疲苦不堪,他建议暂时班师回北平,休整一下。但朱老四看到近在咫尺的东昌府,还是决定干一下子,结果折损了大将张玉。
此时,靖难军的士气就要低落到谷底了,深谙“气可鼓,不可泄”的道衍认为得将士们打一针鸡血了。
这次老姚玩的是“玄学”,在一番操作之后,道衍向大家展示了他的成果。他对着军中诸将说,刚才他起了一课,卦辞说的是“师行必克,但费两日”。此话一出,将士们慷慨激昂,嘁哩喀喳地就攻下了东昌府的水西寨,并由此打开了进城的通道。
现在来看,老姚弄的这个课辞真的是满满的“江相派”算命两头堵的味道。首先,我们即可以认为,老天爷言之凿凿地说“两天之内必能攻克东昌”。另外,“两日为昌,费就是费点时间的意思”,就算两天拿不下东昌,老姚还给自己留了条“靖难之役一定会胜利,不过就是在东昌费点时间”的后路。
建文三年(1401)底,道衍侦听到南军主力已经全部分兵各域,南京城已成了无兵把守的空城的情报之后。决定来个釜底抽薪的奇谋。
他跑到朱老四的军帐中,在南军的夹缝中找了一条经安徽渡江入南京的行军道路,并嘱咐朱棣说,“兵贵神速,关键是要跑的快,不要在乎一城一邑的得失,在南军回过神来之前,直取南京才是上策。”
果不其然,六个月之后的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永乐王朝就在南京故宫的一片火光中缓缓拉开大幕,这一年道衍已经68岁高龄。
伍丨武功之后,再玩文治朱老四坐上龙椅之后,先给了道衍一个佛教协会会长(僧录司左善世)的位子。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再对靖难功臣论功行赏时,又晋升为“太子少师”,并赐俗名“广孝”,准备让他还俗。
但此时,姚广孝的政治智慧表现了出来,他并没有答应朱老四蓄发的要求,依然住在佛寺之中,上朝的时候穿上官袍,下了朝立马换上僧袍。朱老四给他的豪宅、美女都被他原封不动地送了回去,赏赐的黄金、白银都赈济了家乡长洲的贫寒人家。
唯一没有辞去的是“太子少师”的职司,他将大部分的心血都用在了对太子朱高炽的辅佐和对太孙朱瞻基的教育上。
当时,朱老四非常地忙,不仅要往来于两京之间,还多次御驾亲征。只要他出差在外,必然会留下姚广孝辅佐太子监国。
除了为老朱家教育好接班人之外,姚广孝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编书,与解缙一起主持编辑那本号称“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
可以说,这两本书熬干姚广孝最后的心血。永乐十六年(公元1419年),《明太祖实录》完成前夕,在奏请朱老四赦免了朱允炆的主录僧溥洽之后,姚广孝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在庆寿寺端坐而终,享年84岁。
为了深切地哀悼这位在自己身边陪伴了38年的亲密战友,悼念这位“知是非,知进退”的奇僧大德,朱棣罢朝两日,为其举行国葬,并追封为“上柱国、荣国公”。
朱高炽登基之后,又以“定大难,成大功”的名义追封姚广孝为“少师”,配享太庙,给了自己的老师前所未有的殊荣。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用文字带您领略中华之美。
一手提拔我的领导任期满了?
大家是不想去,而我主动选择去,结果领导后悔带我,最后关系闹僵他对我说了一句:“早知现在朋友都做不成,当初应该拒绝你跟过来”。
我跟领导从陌生人到师友用了3年时间,但是从师友到仇人只用了3天,如果有后悔药卖,我也不会买,因为有些遗憾是无法挽回的……
3年的青春,换来师友情!我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就结实了我的领导,不过充满戏剧性……
我是以管培生的身份入职的公司,当时有一个流程,就是由高管选取管培生进行一对一带教,那会我因为长相不出众,外加有点内向,挑到最后只剩我一个人,那天我都想找个地洞钻下去。
而我们领导那天因为堵车晚来了半个小时,轮到他挑选的时候,已经没人可挑,他可能看出我的失落,然后当着大家的面说了一句:“谢谢大家的大礼,优秀的人都是最后出场”,他这么一说一下缓解了他迟到的尴尬,也让我挽回一丝丝自尊。
就是那天我暗自对自己说:“我会让在场不看好我的人刮目相看”。
我领导姓马,营销副总,属于儒将的类型,我跟了他3年,从来没见他发过脾气,哪怕天塌下来他都不动声色,这点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在他的调教下,我除了脾气学不来以外,其它的方方面面跟他越来越像,甚至后来有人喊我“小马mini”。
我内心对这个称呼其实是很矛盾的,一方面这是对他管教有方的赞赏,另一方面我又不甘心活在他的影子下面,当然那段时间痛并快乐着,因为有他一直罩着我,我比其它管培生晋升要快很多,短短3年时间我就晋升到部门负责人。
有一说一,背靠大树好乘凉,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想在职场快速晋升,还是要有人挺腰杆子的,庆幸我遇到一个亦师亦友的好领导。
然而美好总是短暂的,我们关系的转变从他升迁开始……
3天的时间,换来反目成仇!因为公司战略扩张进军河南市场,需要一个开疆扩土的总经理,老板在众多高管中选中了我们领导马总,我暗自为领导高升感到高兴,同时也陷入惶恐不安。
一来,领导走了,以后没人当靠山了;
二来,领导的性格适合守江山,打江山感觉他不太适合;
三来,老板为何选他?是有意提拔还是明升暗降,让人捉摸不透。
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是老板下的一盘棋,我跟领导不过都是棋子而已。
领导走马上任的前一晚,我给他践行,酒过三巡领导语重心长的跟我说了一句话:“小姜,外人看我是升迁,但只对你讲真话,我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且是不行也得行没得选,原本想过带你一起,后面还是算了,你还年轻不要过早体会职场的残酷”。
我当时听出他的弦外之音:老板年龄来了要开始隐退,他现在给他儿子铺路,而马总做为老板的得力干将,他在还有人镇得住这帮人,一旦退下怕他儿子驾驭不了这帮德高望重的高管,更何况领导还是儒将类型,在公司人缘非常好,但是为了名声又不能明目张胆的卸磨杀驴、过河拆桥,所以就委派我们领导去河南开拓市场,谁都知道这水有多深。
而我们这个行业,开疆拓土意味着不可避免沾上灰色利益,你想置身事外,业务就无法开展,到时候老板会套一个业务不得力的罪名直接干掉;如果想打开市场,手脚是干净不了的,审计随便一查,一抓一个准,所以领导才说了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我当场就告诉马总:“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我也要闯一闯!”
马总看了看我,欲言又止,半杯白酒直接一口闷了,然后拍了拍我肩膀,回家收拾行李,明天出发,就这样我跟着他去了外地。
原本想着不成功便成仁豁出去了,就不相信走正途就不能打开市场,结果去了不到半年,我认识的领导变了,变得让我觉得陌生,他开始把儒将的身份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对灰色利益的贪婪,而且他做这些事都是避开我,压根不让我参与,他的举动让我对他崇拜开始渐行渐远。
直到有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意思是:“只要我在检举马总的联名信上签字,就可以升职加薪。”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我找到领导,问了他一句:“你为什么变了?”
领导欲言又止,他沉思良久后说道:“众人皆可看错我,为何你也看错我?只能说我们并非同道中人,你走吧。”
当时的我并不是想着检举他换来升职加薪,而是不想他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于是我答应检举马总,但是我要的条件不是升职加薪,而是希望公司从宽处理他,别让他进到耗子里面。
从接到陌生电话,到领导东窗事发,前后就3天时间,领导拿着联名信跟我最后一次谈话:“众人皆看错我,连你也看错我,我们的关系到此为止,以后井水不犯河水,早知现在朋友都做不成,当初应该拒绝你跟过来。”
那一刻,我的心很痛,离开河南我也提了离职,离开了伤心地。
多年的谜团解开,领导自污只求自保,但不想拖我下水。多年后,有个朋友告诉我当初河南的事情原委,马总自知对老板儿子有威胁,于是在河南开始给自己泼墨,一来故意让公司抓住他的把柄,二来也是给老板示弱他没有野心,三来也是不想把我拖下水,毕竟这种方式风险很高,赌的是老板是否念旧情,更赌自己的职业口碑,结果他赌赢了,老板知道他的用意对他网开一面,其它的高管在他儿子上任前都被清除干净,他成了辅佐老板儿子的肱骨老臣。
听到这,我的心病突然好了,原本我一直觉得检举他做得不地道,现在他平安落地,我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如果有后悔药卖,我也不会买,因为有些遗憾是无法挽回的。
对于一手提拔过的领导,需要你过去,该怎么办?一切随心,不要做作,不要虚伪,因为他是贵人。
跟他一起去是再续前缘,但是再好的关系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夫妻过日子都会有摩擦呢!
不跟他一起去也情有可原,每个人要的生活不一样,没有对错,只有那个节点合适不合适。
当然,不论做的什么决定,没有后悔药卖,一切顺其自然不强求。
写到最后!不论什么时候,都要明白一个道理,领导可以抬你起来,也可以压你下去,今天他需要你就是宝,明天用不上你就是草。
对贵人要心怀感恩,但是对领导也要心存敬畏,谁也不能确保贵人一辈子都是你的福星,更不敢相信曾经是你的“敌人”能成为新的贵人,大家以为呢?
@职辣老姜汤人物虽小,视角不小;职场虽大,套路不大;你关心的就是我努力的。职场虽辣,老姜汤解辣,关注我,有你想喝的姜汤!
秦国为什么要迁都咸阳?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秦之祖先,起源于戎狄,地当渭水上游,今甘肃南部天水一带。有周一代,秦国都城不断地由西向东迁移。
王国维考证:“有周一代,秦之都邑分三处,与宗周、春秋、战国三期相当。曰西垂、曰犬邱、曰秦,其地皆在陇坻以西,此宗周之世秦之本国也。曰汧渭之会,日平阳、曰雍皆在汉右扶风境,此周室东迁,秦得岐西地后之都邑也。日泾阳、曰栎阳、日咸阳,皆在泾渭下游,此战国以后秦东略时之都邑也。“
1、从雍城到栎阳
雍城公元前677一前383秦国的都城。唐李吉甫说:四面高曰雍,又四望不见四方,故谓之雍。”秦雍城遗址在今渭河北岸的陕西凤翔县城南,后世称为南古城。1962年,对秦雍城遗址进行了勘查和部分发掘。
遗址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面积约11平方公里。出土以陶器为主,有盆、罐、缸、瓮、晶、钵、豆、绳纹水道(农民称“凤凰肠子”)、井圈、板瓦、筒瓦以及云纹、葵纹、“年宫”和“械”等字样的瓦当,还有铜建筑构件,石磨、石犁、铜锛等生产工具。
雍城的地理位置重要,适当汧河流入渭河的交会点,即“汧渭之会”。又扼秦蛉通巴蜀的交通要道,土壤肥沃,生产发达,开发较早。雍城又称雍隙,隙义孔道。唐代所发现的刻有文字的著名文物石鼓,即是雍城遗物。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说,石鼓“在县南(今凤翔城)二十里许”,当即在秦的礼神中心三畴原所在。
“石形如鼓,其数有十”,字体为秦箍(大篆),文体为诗,内容为记周宣王畋猎之事。这是存世最早的文字刻石。发明用石材刻字记事,借垂久远,是在甲骨和青铜两种材料之外的一大贡献,一直广泛应用到现在。
《史记·秦本纪》记载:“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初居大郑宫”,这是秦始都雍城。从德公开始,直到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近五百年间,雍城始终居于特殊地位,秦人凡有大事都要到雍城告祀祖庙。如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修成咸阳宫,这时秦虽已迁都栎阳,但《史记·商君列传》却说是“秦自雍徙都之”,而不说是自栎阳徙都之。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年满二十岁,他的加冕典礼,也要去雍城举行。雍城最繁华的时代是在穆公时代(公元前659-前621年)。是当时西北最有名的城市。其时秦霸西戎,盛极一时。
2、从栎阳到咸阳栎(yue)阳故城遗址位于今临潼县栋阳镇东的武家屯附近,在咸阳铁路阎良车站东南约十公里处,秦自公元前383——前350年,都此三十余年。
栎阳亦在渭河北岸。西临石川河,南近清河和渭河,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秦国雍城、栎阳、咸阳都在渭河北岸,这是应该注意的。当时渭河南北两岸各有一条东西交通大道,河北的一条更加重要,可以与当时农、工、商都很发达的晋国交通。秦都栎阳就是这条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城市。
“栎邑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现在当然仅为一普通农村。1962年,武家屯管庄村农民平整土地,发现一铜,内装八枚金饼,经考古学者研究,认为是秦都栎阳时的遗物。金饼上有字,名“金”,为战国时的通货。
公元前五世纪前后,秦国由于奴隶主贵族势力膨胀,中央政权极度不稳,(《史记·秦木纪》)有“数易君”,“君臣乖乱”的记载。武公穆公以来秦人“饮马于河”的局而已不存在。公元前384年,具有非凡政治才能的秦献公、秦孝公先后执掌政权。为了摆脱妇奴隶主贵族势力对政权的干扰和就近指挥对山东六国的战争,献公继位的第二年(公元前383年),就“城栎阳,徙都之”,励精图治,秦国又开始强大起来。
秦孝公即位后,继续献公的事业。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宣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宫,与之分士”。于是商鞅到了栎阳,开始变法。孝公前期一系列变法政令都是在栎阳发布的,栎阳在商鞅变法中起了重要的政治作用。
秦亡以后,项羽在鸿门宴后大封诸侯,司马欣被封为塞王,都栎阳。刘邦西都关中,初亦驻栎阳,至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修成,才迁都长安。刘邦父亲死后亦葬栎阳北原,名太上皇陵,并在栎阳城内置万年县守陵。因此,直到汉代,栎阳依然是一个有名的城市(曾修东渭桥以通栎阳)。
3、终点咸阳《史记·秦本纪》说: “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
秦自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至公元前207年秦亡,都咸阳共144年,咸阳在秦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咸阳位于渭水河畔,水陆交通便利,更有利秦国向东南的发展。秦迁都栎阳、咸阳,是新兴地主阶级夺取秦国政权后势力增强,并力图夺取全国政权的一个重要尝试。
秦孝公所以在秦国建都栎阳三十多年后迁都咸阳,是因为咸阳北依九峻山,南临渭河畔,是关中东西路水陆交通的枢纽,是理想的迁都地方。献公由雍迁栎阳,不是秦国最高统治集团没有认识到咸阳的重要性,而是秦国当时还比较弱小,建都咸阳易于遭受占据着河西之地的强大的魏国的突袭。
公元前559年,晋败秦军后就曾追击秦军至泾水以西的棫林。献公改革内政,秦国复强,接连击败魏国。孝公继位后,任用大政治家商鞅变法,“内务耕稼,外劝战死”,秦国一跃而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秦渡黄河围魏安邑,安邑被迫降秦。秦国已强大到能够保卫自己领土不受侵犯,建都咸阳的条件已经成熟。孝公迁都咸阳后,在长达一个半世纪里,咸阳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尤其是最后十余年,咸阳更跃升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关于“咸阳”二字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今本《三辅黄图·三辅沿革》说:“咸阳在九峻山渭水北,山水俱在南,故名咸阳。 “咸阳在九峻山之南,渭水之北。山之南为阳,水之北为阳,故名咸阳。“
《汉书·地理志》王先谦补注引《三秦记》“在九峻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
《元和郡县图志》说:“山南曰阳,水北曰阳,县在北山之南,渭水之北,故日咸阳。”
项羽占领关中后,烧宫掘坟,大火三日不灭。今始皇陵、阿房宫、咸阳宫等遗址,处处可见火烧的痕迹。中国历史上一座经营了一个半世纪的著名都城,就这样毁于一场大火之中。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山东最古老的城市是哪一个?
山东最古老的城市是那一个,有着什么样的历史?
开心的马师傅很荣幸来回答这个问题!
翻开中国的城市史,就会看到让人唏嘘的一幕,即:曾经辉煌喧闹的城市,如今多数却已落寞!在历史上,很多声名赫赫的城市,如今沦为三线、四线城市,比如江苏的扬州、淮安、徐州。
然而,如果要找出最落寞的一个,可能是这一座城市!原因很简单,是《禹贡》中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可谓“天下无人不识君”,管辖千里疆域,如今却沦为了一个区,房价还不到6000元/平!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曾是九州之一,所以也可谓山东最古老的城市。这就是山东济宁的兖州区,2013年撤市建区,从兖州市变成了兖州区!兖州属于山东济宁市。兖州不叫兖州市,而是叫兖州区,济宁市下辖2个市辖区,分别是任城区和兖州区。2013年,兖州区辖5个街道、7个镇:鼓楼街道、龙桥街道、酒仙桥街道、王因街道、黄屯街道、新兖镇、兴隆庄镇、大安镇、漕河镇、小孟镇、新驿镇、颜店镇。兖州区有31个社区,493个行政村,自然村533个。政府驻地位于兖州区建设东路5号
1984年4月,兖州县隶属济宁市,下辖十三区(镇),三十五个乡,六个街道办事处,五个居民委员会。1992年8月1日,撤县设市,兖州县改称兖州市。2005年8月17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兖州市将黄屯镇东稻营、西稻营、杨厂、东张庄、老府庄、金家村等6个村划归新兖镇管辖。2013年10月18日,撤市设区,兖州市改称兖州区。
这个问题开心的马师傅回答完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