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与远征冰封冻土,外星人会统治地球吗?
人类用仪器探索其他星球,倘若真的存在外星人,是不是一旦地球的位置被暴露就有可能惹祸上身?比如仅剩的资源被掠夺、生命被屠杀,乃至外星人开始统治地球?
首先,宇宙中的星系数以亿计,人类目前却只发现到了几千个系外行星,虽然,我们暂时可以确定这些星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迹象。但是,这并不表示这些行星所在星系的其他星球不存在地外生命,更不代表其他我们连行星位置都无法确定的星系不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
简单点说,就宇宙的组成的庞大程度,在加上生命诞生的可能性来说,地球大概率不会是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所以,科学家们探索系外星系并不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更希望找到其他同样适合地球生命繁衍生息的星球。
正如大家现在所了解的这样,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算得上是突飞猛进,从生存最艰难的原始社会,到终于可以通过劳作吃饱的原始农牧业阶段,再到现在的载人登月、乃至系外行星探索阶段。
我们可以暂不谈过去几百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仅仅是已大家亲身经历的时间,比如以十年为期,大家周围所发生的变化便可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但是,地球也跟我们这些普通生命一样,它也有自己既定的生命长度和演化阶段。现在的地球已经远不如几百年前对生命更友好,这其实就跟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很大关联。
虽然地球的演化有自己的步伐,但它也会因为外来因素而发生改变,比如我们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灭绝,又或是可能会遭受的小行星撞击。
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众多资源的匮乏,就连的气候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从北极冻土融化可能释放大量古老病毒复活,到南极冰层被血红色的雪覆盖、乃至部分区域无冰。
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在一年一年的打破最高温度纪录,不要觉得现代社会有了空调就能解决这样的气候问题,因为,还有很多大家必要的东西需要经受地球气候的考验。
而且,从行星和恒星的演化关系来说,我们都知道太阳所带来的能量对地球生命而言至关重要,但是当太阳演化到红巨星阶段的时候,我们的地球便很有可能会被它吞噬。
即便行星和恒星之间的位置也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地球有可能会因为距离比现在更远而不被直接吞没,但至少可以肯定地是:那时候的地球已经不再位于太阳的可居住范围之内,任何生命都没有再在这颗星球上生存下去的可能。
简而言之,人类想要更长时间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那么,就需要在地球上的资源被消耗完之前,在地球的气候变得彻底不适合人类生活之前,尽早地寻找到下一颗适合地球生命居住的星球,这也是人类寻找宇宙中其他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星球的根本原因。
所以,尽管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乃至地外文明,我们依然需要制造出更先进的探测设备,从而将宇宙中科观测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并且,即便有一天,生活在宇宙中的另一个世界的生命发现了我们的存在,也不见得就拥有来到我们这个世界的科学技术。而且,获取另一个星球上存在的生命,跟我们人类是完全不一样的存在体,大家所需要的东西或许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而且,人类虽然只在地球上进化了数百万年的时间,但放眼地球过去的四十多亿年历程,我们依然是这颗星球上唯一发展出现代文明的生命。
方精云院士去过南极科考吗?
没有去过南极,但是去过北极科考。
1995年5月6日,我国首次有组织的“远征北极点”科考队踏上征程。方精云就是7名科考队员之一。
方精云回忆整个过程都很惊险:在极区飞行时,螺旋桨式的飞机出现了故障,“身下起伏的山峦也跟着蹦蹦跳跳起来”,有队员甚至写下了遗嘱;取样的过程也十分艰难:“镐尖与冻土接触的那一刹那,手上立刻觉出了一阵麻酥酥的滋味,五脏六腑也给震得好像要翻个个儿。”
为何不继续北伐收复西伯利亚?
说到清朝,给人的印象就是愚昧落后、丧权辱国,辫子、闭关锁国、软弱、老跟列强签不平等条约的懦弱王朝。但事实上清朝极盛时期将近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也不是充话费送来的。作为清朝的前身,后金政权只不过是东北地区的一个小小的建州女真部落而已,人口不过百万,地盘也就现在两个省的面积。清朝后来的领土,事实上都是通过战争强行掠夺来的。
不过清朝的扩张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就是中原历代王朝对扩张领土的一种传统看法——对没有价值的领土没兴趣。那么什么样的土地才属于有价值的领土呢?一是具有农耕价值的中原汉地;二是对清朝统治中原汉地的有辅助作用的蒙古部落。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先是以摧枯拉朽一般统一了东北的女真诸部,后来又击败明朝的征讨,横扫了整个辽东地区,对明朝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后金的实力毕竟比明朝弱,仅凭满洲八旗的力量还吃不掉庞大的明朝。并且明朝还与漠南蒙古联合,对清朝的侧翼形成了威胁。于是皇太极继位汗位后,便决定先征服漠南蒙古,然后再借助蒙古人的力量与明朝分庭抗礼。从崇祯八年开始,皇太极多次征讨漠南蒙古的林丹汗,最后一举降复了整个漠南蒙古部落。
降服了漠南蒙古后,皇太极以后金大汗的身份兼任蒙古大汗,并在朝臣的拥戴下,正式建立了清朝。当时皇太极确定了一个满蒙一体的政策,按照这个政策,所有的对满洲有威胁的蒙古部落都是清朝必须要征服的对象。但是蒙古很大,截止到清军入关前,清朝征服的蒙古仅限于漠南蒙古。至于漠北蒙古(现在的外蒙古国)、漠西蒙古(新疆和西藏),还都只是名义归顺。离真正意义上的征服蒙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到了崇祯十七年,明朝被李自成推翻,给了清朝入关的一个天赐良机。于是清朝将征服的重点放在了中原汉地,八旗兵开始大举入关。征服蒙古的计划也就放到一边了。
顺治和康熙前期,清朝的征服重点完全放在了中原汉地,对不屈服的汉人大举征剿。对蒙古采取一种分而治之的手段:比较重要的漠南蒙古加强控制,绝不能让漠南蒙古脱离控制。而对漠北和漠西蒙古则是联盟,只要这两拨蒙古人不主动打清朝就可以了。
康熙二十二年,清朝在打败了最后一个不屈服的台湾郑氏政权后,彻底的征服了整个中原汉地。需要吐槽的是,康熙平台湾并不是他认为台湾这个岛有多么重要,而是他认为如果郑氏不降,对满洲人在中原汉地的统治有很大的隐患,会造成大陆汉人的归附心不强,平台湾只不过是想断了中原汉人最后的信心。后来康熙还曾经一度想放弃台湾岛,把岛上的居民迁至福建。虽然后来没有办成这件事,但从侧面也反应了清朝对领土的的态度。(不重要且难以管理的土地干脆不要)
全面征服中原汉地后,清朝自然要重启征服蒙古的计划了。但是当时出了一个岔子,就是沙俄的势力渗透进了外东北,对清朝的东北老家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于是清朝从康熙二十二年开始(平台湾的同一年),与沙俄在雅克萨打打停停六年之久。最终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双方缔结了著名的《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其它的外东北领土,清朝都不要了。(清朝本来也没有实际占领)
当时康熙之所以要急匆匆的跟沙俄签《尼布楚条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落东征漠北,打败了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兵锋直指漠南蒙古。
准噶尔部落的大汗噶尔丹素有大志,他清醒的认识到清朝对蒙古的野心,以及自己无路可退的现实。因此噶尔丹在控制准噶尔部落后,又进一步的扩张,把势力范围延伸到了整个漠西蒙古。他的目标是控制整个蒙古部落,恢复当年成吉思汗的伟业。这就与清朝奉行的满蒙一体政策相冲突了,双方没有和解的可能性。
康熙二十七年(尼布楚条约的前一年),准噶尔兵锋直指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的几大部落兵败如山倒,就连清军派出的一支两万轻骑部队也在乌尔会河被准噶尔军全歼,顿时北京城震动,不少人纷纷向康熙建议媾和,战略性的放弃漠北。但是康熙心里很清楚,如果不能在漠北挡住噶尔丹,那么丢掉漠南蒙古只是时间问题。如果丢掉了漠南蒙古,清朝的满蒙一体政策必然瓦解。失去了蒙古人的辅助,清朝在中原汉地的统治也必然会瓦解。届时清朝的统治都是个问题!所以在噶尔丹的问题上,康熙没有退路。因此在1690年和1697年,康熙与噶尔丹大战两场,最后打败了噶尔丹。
需要强调的是,康熙与噶尔丹的战争,只是一场驱逐战。噶尔丹败了,但是整个准噶尔部落没败,当时康熙并没有灭掉准噶尔的野心。消灭准噶尔,这是后来的事。不过大败噶尔丹也有一个连带结果,就是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向清朝正式臣服,成为清朝编制内的蒙古部落。后来清朝在喀尔喀蒙古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对喀尔喀蒙古进行制度化管理。外蒙古也因此并入了清朝的领土范围内。
噶尔丹死后,清朝与准噶尔和平相处了二十年时间。到了康熙晚年,准噶尔的策妄阿拉赞布坦汗面对沙俄的侵蚀很是苦恼。因为准噶尔人是游牧民族,一般都是走到哪住到哪,没有定居的习俗。而沙俄在侵蚀准噶尔领土时,往往是筑城,逐步蚕食准噶尔的牧场。准噶尔部落虽然屡次派兵拔掉沙俄的据点,但却不能逆转领土被蚕食的结果。并且沙俄的狗腿子哈萨克汗国也出兵打准噶尔,打的准噶尔汗国疲于应付,于是策妄阿拉赞布坦主动求变,希望用向外扩张领土的方式缓解外部压力。他的扩张对象就是西藏的和硕特汗国。(和硕特汗国也是漠西蒙古部落之一)
1717年,策妄阿拉布坦派台吉大策凌敦多布率6000军从伊犁河谷出发,经过和田,攻占拉萨并杀死统治西藏的拉藏汗,在西藏建立统治。
康熙皇帝在打败噶尔丹之后,虽然一直与准噶尔和平相处。但是他心里很清楚,准噶尔是一定要剿灭的,这是没有商量的。只不过清朝的实力不够,一直没有实行。现在准噶尔攻陷西藏,大有复兴的趋势。这个时候他不能怂,否则后患无穷。于是康熙调兵遣将,与准噶尔开战。结果第一战,又是清军惨败。康熙在收到惨败消息后,又再度出兵,以恂勤王胤禵为大将军王统领各军,年羹尧为四川总督负责后勤的保障。清军分兵三路入藏,在西藏击败准噶尔军,大将策凌敦多布兵败逃走,清朝恢复了对西藏的统治。
之后,清朝向准噶尔本土发动了攻势,一度占领乌鲁木齐,但不久后因为康熙皇帝去世而撤回。虽然没有灭掉准噶尔,但是清朝乘驱赶准噶尔之机,吞并了西藏。并在乾隆时期确定了对西藏的主权地位,西藏也正式被划入清朝的领土范围内。
雍正皇帝继位后,通过改革缓解了清朝的财政压力。手上有钱了,自然是要打仗的。于是消灭准噶尔的计划被拿到了台面上。
雍正九年,清军两路出击,准备一举捣毁准噶尔汗国的腹地。结果清军又一次中伏,大将军傅尔丹的一万精锐八旗兵在和通泊之战中被全歼,雍正皇帝的信心大挫。虽然后来清军反攻取胜了一次,但是雍正认为灭准噶尔还不是时候,因此灭准的计划再次被无限期延后。
需要吐槽的是,清军在与准噶尔的作战中是既输人又输阵,不仅单兵作战不如人,并且连武器准备也不如人。和通泊惨败后,清军意识到这个重要问题,因此开始引进和仿制准噶尔人使用的重型火绳枪。乾隆继位后,清军的火器基本全部换装了这种装备。虽然这种火绳枪并不先进,甚至落后于西方一百年,但是相较于雍正时期清军使用的明朝鸟枪还是有很大的进步。
换装了土耳其重型火绳枪的清军(依然还是很落后)
乾隆初年,清廷和噶尔丹策零议和告成,双方划定牧场,息兵罢战。
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大汗病死,准噶尔部上层为争夺汗位发生内讧,各实权派大打出手。其中有一部战败,归顺了清朝。之后准噶尔再次内讧,导致多个部落先后归附清朝,准噶尔的实力大减。
准噶尔的内乱,使清朝与准噶尔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倾斜。并且准部多个部落归顺,也使清朝完全掌握了准噶尔的情况。因此乾隆皇帝下定决心,准备乘势出兵新疆,完成最后统一西北大业。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清朝发兵五万兵分两路, 直捣伊犁。清军先胜后败,被归顺的准噶尔部落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后来清军及时增兵,又稳住了局势。最后彻底打败了准噶尔,统一了蒙古诸部。
平定准噶尔,清朝收复了与中原王朝失去了一千多年联系的西域地区,并正式将西域划归到清朝的版图之内。但是清朝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雍正时期为了灭准,雍正与当时沙俄的叶卡捷琳娜一世接连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在这两个条约中,清朝主动的放弃了喀尔喀蒙古北部的大量领土,目的就是稳住沙俄,专心对付准噶尔。就连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在私下里都对人说,现在清国正在对准噶尔用兵,他们有求于俄国。这个时候不能让步,应该尽可能的为俄国谋得更大利益!
后来乾隆灭准噶尔时,准噶尔汗国在中亚地区被沙俄侵蚀的大量领土,清朝也没有要收复的意思。最终清朝与沙俄在西北划界,贝尔喀什湖以东的领土归清朝,以西和以北的领土则归沙俄。清朝的最终版图也就此确定,不再向外扩张。
纵观清朝的扩张史可以发现,清朝其实与传统的中原王朝没区别。它扩张领土的目的就是看扩张来的领土有没有价值!中原汉地富庶,必须要拿下。而蒙古部落是清朝统治中原的左膀右臂,也必须要拿下。清朝的五代皇帝通过降服漠南蒙古、收纳漠北蒙古、平定漠西蒙古之后,确立了满洲对蒙古部落的绝对统治。完成了清朝满蒙一体的既定国策。
至于外蒙古、西藏、新疆这些通过扩张来的土地,并不是清朝对这些地区很看重,而是清朝皇帝认为如果不拿下这些地方,这些土地就会被蒙古人占据,对自己形成威胁。影响它的满蒙一体政策。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西伯利亚地区。这块地区既不富裕,也没有蒙古部落,只有一些散居的鞑靼人而已,清朝压根就没有拿下这些土地的动力,自然也就不会向西伯利亚地区扩张了。
另外,地理和气候因素也是清朝不愿意向西伯利亚扩张的原因之一。
从地理角度来看,莫斯科向东,气候是一种渐变,地理上也是一种平缓之势。所以沙俄在东扩时,完全没有障碍。而我们中原腹地到西伯利亚,气候是气候是突变的,也就是突然变得异常的寒冷,中原地区的人根本就不适应西伯利亚的气候环境。并且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也是自古就没有向北的扩张意愿,这不是清朝一朝的问题。
举个例子来说,清朝可以征服西藏,这是因为西藏与中原汉地处于同纬度,虽然气候恶劣了一点,但毕竟还是同纬度,而且从甘陇地区逐步向青海、西藏扩张,也是一个渐变的扩张过程,中原人并不会感到突然的不适应,可以慢慢的适应。而印度为什么不能侵占与它近在咫尺的青藏高原呢?气候和地理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印度所在的南亚与青藏高原差异性太大,古代生活在恒河平原上的印度三哥是不可能适应青藏高原的气候的。但是中原人就可以。
同纬度扩张比跨纬度扩张更容易,西方的古代帝国也都是如此。
最后谈谈清朝和沙俄。很多人认为清朝害怕沙俄,我觉得这倒不至于。康熙和雍正时期,清朝并不怕沙俄。清朝只是怕自己跟沙俄开战的时候,蒙古人都被沙俄收买了。如果清朝不跟沙俄签那些瓜分条约,结果就可能是沙俄和蒙古联合打清朝,这样清朝就亏大发了;但如果清朝和沙俄签了那些条约,那就是沙俄和清朝一起瓜分蒙古。站在清朝的立场来说,虽然放弃一些西伯利亚的土地会吃点亏,但只要拿下了蒙古诸部,清朝还是赚的。只是清朝没有认清沙俄的嘴脸,没有看清老毛子的真实嘴脸。
兰州大学都出过什么名人?
兰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国家级重点大学,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52年,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1954年开始研究生教育;2001年,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
历年来,兰州大学为国家输送了无数优质人才,很多都成为了专家名人,今天我们就来说几位:
李阳
疯狂英语创始人,全球著名英语口语教育专家,英语成功学励志导师,中国教育慈善家,全国新青年十大新锐人物,全国五百多所中学的名誉校长和英语顾问,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英语口语培训总教练。
同时,李阳是个有争议的人,很多人不喜欢他,因为他太商业了。前几天,又因为家暴事件,闹的沸沸扬扬,褒贬不一,不管怎么样,也算是兰大走出来的名人了。
水均益
出生于甘肃兰州,毕业于兰州大学,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主持人。1984年加入新华社。1991年,前往战地积极参与海湾战争的报道。1993年起,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主持人、记者、制片人。
在其采访生涯中,先后专访过上百位名人政要,脚步遍布全球。2003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多次荣获“金话筒”奖和央视十佳主持人奖。多次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在其主持生涯中,先后多次被央视评为优秀主持人。
秦大河
1965年秦大河从武威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是我国著名的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
秦大河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多次参加、主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积极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科学评估活动,为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创新思路。
封新城
出生于吉林白山,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新周刊》执行主编、执行副总编,现任执行总编。2008年获中国“第二届十大卓越-新锐CBO(首席品牌官)”称号。
2010年和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联合创立“生活方式研究院”并任联席院长。
刘人怀
刘人怀,板壳结构分析与应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省成都市人。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任暨南大学校董、教授、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并兼任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首席咨询专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标准化科学家、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等职。
除这几位外,还有许多知名的学者、教授,以及其它领域的专家,都是从兰州大学走出来的杰出人才,知名人士。
前线气温零下40度?
不得不说某些人眼里英明睿智的元首,在实际执政过程中犯了不少诸如此类的低级错误。独裁制度的高效性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当他英明睿智时,德国无往而不利,当他昏聩浅薄时,德军的将士们也会更直接的享受到不合理的痛苦。
装备上的这种事情发生了好几次,例如STG44突击步枪,人们瞒着元首搞设计开发,还好元首最后接受了这把武器,成就了德军的经典。
再例如德军装备部门开发的M45型头盔,这款设计本是装备部门为了加强德军M35头盔日渐低劣的防护性能而设计的,并且在1942年就已经完成了测试,但元首不喜欢这种头盔,他认为这种奇形怪状的东西拉低了德军的颜值,还很恼怒工厂背着他搞研发。因此M45只能遗憾的被雪藏,直到战后东德人民军重新启用,成就了M56一代最强金属盔的经典。
德军的1941年攻势也是这样,充满了希特勒个人精神中浓厚的赌徒心理,他在战前并不是没有担忧苏联的冬天,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前车之鉴,但他一意孤行,梦想通过闪电战提早结束战斗,然后在冬季将领地固守,这样整个苏联的精华区域都将沦陷,那些组织起来的军队要么投降,要么在远东等待来年春天,要么冻死在西伯利亚的寒风中。
小算盘打的是好,但德军1941年9月底发动莫斯科战役之前,德军就已经初尝了败绩,显示出苏联人的强硬和危险;而且10月份的苏联实际已经很冷了。但赌徒心理占了上风,最终这战几乎全是弹药、燃料甚至勋章之类的后勤准备,冬装被压到了后面。
正因为元首的赌博和过分乐观,德国人在“天时地利人和”上对于已经考虑到的“天气因素”给选择性忽视了,没人敢逆反元首,何况那时候德军正是气势如虹。
结果德军不是没有军装,相反作为阿尔卑斯山下的国家,德国、奥地利本就拥有对抗寒冷的条件以及大量的抗寒物生产经验,冬装简直不叫事儿。但这些冬装怎么运上去?
德军遭遇的最大问题其实不仅仅是寒冷,而是整个后勤运输都出现了问题,他们根本没有想象到苏联的土地会是如此难行,这哪里像是去往一个国家首都的道路?正是这些泥泞加上霜冻阻止了德军的运输,导致德军战斗力迅速下降。
别说过去的莫斯科,就连今天的莫斯科郊外,在严寒和泥水中你都别想走路。所以大家应该理解为何苏联对于全地形的导弹车如此上心。
仅德军装甲第二集团军就因为行军泥泞消耗了60%的坦克,第10装甲师3天就报废坦克35辆,德军的装甲掷弹兵不少都放弃了用以机动的装甲车,重新变回一支骡子赶大车的畜力军队。
最后就连蓄力也不能保证,苏联冰凉的稀泥有脚脖子深,经常性的造成车辆陷死,这样会极大的消耗人马的力气。而且这些稀泥将骡马弄湿以后,会在寒风中迅速的带走动物的体温,将德国人的骡马成片的冻死在运输的路上。
战争的基本物资都如此难以运输,冬装和枪你只能选一样。在抱着暖和的毛呢小棉袄被苏联人弄死与拿着武器穿着单衣与苏联人厮杀的选择题中,德国人选择了后者。最后德国人还是找到些办法运输,是什么呢?——苏联人的拖拉机,唯有这些东西才能在泥泞中不屈不挠的前进。德国人从占领地的农庄到处搜刮拖拉机,依靠这些东西和铁轨总算是解决了点问题,但在大量紧缺物资的运输压力下,冬装仍然被押后了。
德国人当时有种错觉,他们总认为只要再使一把劲,苏联人就会扛不住而崩溃,然而苏联人尽管在战役开始被打得很惨,却始终没有扑街。类似这样的“战场错觉”很多地方都发生过,例如人民军在釜山对付美韩军,最后一根稻草死犟也压不下去,反而打乱了自己的计划和节奏,导致对方翻盘。
大量的德军运输车辆被耗在后方龟爬,为了维持前线闪电战的疯狂消耗,汽油、坦克、弹药和食物才是最重要的,但就连这些东西都很难输送。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补给甚至根本无法被送到前线,迫不得已的德军只能依靠空投物资来缓解问题。
然而空投也不顶用,别看德军二战挺凶猛,其实也是驴屎蛋外面光。被条约限制的德国军工规模也就那样,还多亏之后合并了奥地利、捷克、法国这些欧洲的工业明星。他们从头到尾都做不到美国那样疯狂的爆兵,能用以空投的空军数量极为有限。
一旦你的空军大规模出动,护航飞机就得跟上。护航机跟上了,前线制空权就会出现短板,无论怎样都是亏本买卖。像美军在巴斯托涅那样的空投德军根本负担不起,何况巴斯托涅只是美军一个空降师和一些陆军残部,德国人用在莫斯科战役上的可是百万大军在,指望空投?美国人后来为空投的B24负担的地勤有几万人,德军能吗?
而且这个时候的德国人已经失去了战略的先机,他们行动的既不凶猛也不快速,反倒提醒了苏联人以后该怎么做。在经历了痛苦万分的泥泞行军后,有天德国人发现路终于好走了。
当然好走了,因为天气已经开始剧变,地上泥泞的都将化为坚硬的冻土,马上就将是寒潮袭来的日子,坦克缺少防冻液的油路会被凝结,表面渗碳的装甲板会变成玻璃一样脆。甚至不少步枪、冲锋枪等轻武器都缺乏必要的防冻手段,士兵们连涂在枪栓里的黄油都找不到,吃的东西更是见鬼,有些人甚至连苏联农庄没收完的土豆都刨出来啃了。
冬装早已不是最困难的因素,部队吃的喝的打的开的全都不行,光要个衣服有什么用?
而且前线有些部队已经在搜刮苏联人的服装、衣料以及利用他们的人工生产被服,乌克兰人也多少支援了一下德军,所以冬衣确实与子弹、食物比起来重要性更低。
然后德国人就这么输了,输给元首的豪赌和德军被老天卡死的后勤运输。但后世的人很有意思,很少有人把这些问题归结到现实的后勤作战中来,反而不断强调德国高层决策“没有考虑冬天”,“轻敌”。
我倒不认为元首的豪赌有什么特别大的过错,战争拥有不可预料性,有时候无论胜负都是愚蠢的,放马后炮没有一点意义。对于这场战役,德军压根不是“棉衣”的问题,而是他们没有将科学灵活的后勤体系上升到战略核心中来,又急于获胜,后勤预案根本就没有,这样德军打的越猛,输的也就越快,即便莫斯科战役打赢了,来年春季新一轮的泥泞依然会克死这帮汉斯。
只是可怜的布劳希奇元帅成了背锅侠,并且被安上了一个“煽动冬季决战,干扰元首思维”的欺君之罪,可怜兮兮的在伤痛中下岗了。
呵,这似乎就是希特勒的风格,圣上一贯伟大,余者皆是蠢人。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化,戈培尔博士也许懂得众口铄金的道理,但他的层次比起达尔伯格-阿克顿男爵还是低了不少。
这不禁让人想起希特勒过往的疯狂经历,他干净畅快又充满热血激情的操纵了“慕尼黑阴谋”,借用张伯伦等人的推祸心理,通过苏台德地区的自治攻击并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这个时候他已经消耗完了英法的全部信任和耐心,与英法的大战悬于一线。
但当时希特勒仍然拍着胸脯向忧心忡忡的布劳希奇和雷德尔保证,1945年之前“不会开战”。
两个德军的总司令都信了,元首的保证连半年都没有维持完。
9月1日希特勒发动对波兰战役,用150万大军与苏联一起瓜分了波兰。几天后,英法宣战,希特勒很快将战锤挥向法国并取得了大胜。可是,这种赌博的姿态,是不是预示着德国最终的失败呢?
独裁者的昏聩,独裁制度极差的容错能力,后勤能力的低下,这三者构成了德国的失败,他们缺的岂止是一件“冬装”而已?心都寒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