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防御,历史上有帝国腐朽不堪?
首先,我们先要给所谓的“中兴之主”下一个定义。它出自于《诗经》,原文如下“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那么,它就是指一个王朝在动荡之后重新崛起。以此基础,我们再逐个讨论。
夏朝
毋庸置疑,夏朝最大的国难莫过于“太康失国”,也就是东夷首领后羿领兵攻入夏都。那么那样以后,重新确立夏部落的部落领袖权的少康无异于是“中兴之主”了。
夏:少康
商
商朝前期,由于频繁迁都以及其他原因,政局并不算稳定,或者说很乱。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商帝国正式定都于殷,并将其作为首都直到帝辛亡国,这一段时间政局显得较为稳定,所以迁都于殷的盘庚可以记入。
商:盘庚
西周
西周的衰弱总体上从穆天子开始,到厉王一朝乱到极致:国民叛乱,天子被逐,共和执政……随后周室在宣王的带领下,任用尹吉甫等能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王朝的困境。
西周:周宣王
两汉
西汉的大难出现在孝武帝后(真的别吹汉武帝,要不是后面的中兴大汉就凉在刘彻手上了)。汉武帝一生穷兵黩武,消耗民力,再加上晚年错误发动的巫蛊之祸,当时政权已是摇摇欲坠,但是随后昭帝、宣帝两代(废帝别管他)励精图治,才稳住了江山。东汉的话,主要还是延续在西汉的基础上,也就是在王莽之后重新恢复社稷后的中兴,或者说是“三代(光武、明帝、章帝)中兴”
两汉:昭帝弗陵、宣帝询、光武帝秀、明帝庄、章帝怛
唐
唐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安史之乱后,经济崩溃,番镇割据,还有党争。那么真正能处理好这几个问题,堪称中兴之主的共三位。
唐:宪宗纯、武宗炎、宣宗忱
宋
众所周知,宋朝的大难就是靖康耻,随后宋朝的国力大幅下降。高宗年间,虽然在内政上取得了一定复苏的迹象,但是对外一再示弱。所以只能称之为“绍兴之治”,而不能是“绍兴中兴”,而军事上的复苏还要等到孝宗年间,任用北伐派大臣,积极进取,可谓之中兴。
宋:孝宗昚
明
明朝前期积极拓张终止于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其后帝国转入消极防守姿态,国力不振,直至孝宗朱佑樘年间,孝宗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可称中兴。其后嘉靖、万历虽有中兴,却为中兴之臣(徐阶、张居正等),而非中兴之主。
明:孝宗佑樘
清
清朝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兴,所谓“同(治)光(绪)中兴”,并没有中兴之主,而是主要倚仗于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能臣,而且洋务运动最后也并没有带来实际意义上王朝的中兴,故不算在内
骑马与砍杀2哪个城市适合建都?
首先城需要以下条件1.拥有足够的产量村提供粮食。且村庄的位置比较容易防守。
2.城市的地理位置比较容易防守,且周围城镇布局对发现敌集团军动向能起作用。
第一个城:吉翁尼卡
推荐程度:非常推荐,是个新手都可以在这里自立
吉城优势非常明显1.左右靠山,面海,敌方集团军进攻方向只有北方和东方,且所有进攻方向都能被村庄无死角侦查
2.村庄物产极佳,城直属村1葡萄1谷物1马,在5500繁荣度以下仅靠直属村就可以不缺粮,且可以量产骑兵。
3.吉城北方进攻的敌军无论如何都会被村庄发现,离敌人最近的村庄是产马村,就算被烧了也无所谓,两个粮村离城市就几步路的距离,容易救援。
4.战略选择灵活,吉城往东打下奥尼卡堡,这样主城就有两个谷物村,一个葡萄村,拆了酿造厂,只靠1城1堡的4村放两百驻军都不怕缺粮。坐稳一城一堡后往北往东都是大城,看哪个帝国弱就打哪个帝国,推荐是把贾尔马里斯打下后议和屯一点兵,然后直接平推。
吉城的位置主干道附近都是大平原,非常适合大规模骑兵,弓骑兵发挥,如果部队以弓箭手为主,也可以视情况诱敌深入树林或者大平原对射,战术选择灵活。
第二个城:奥泰西亚
推荐程度:非常推荐
熟悉的面山靠海,还能守桥。不过物产差了点,村子距离较远,不像吉城能靠附属村屯大量士兵。奥城以工业城为主,有铁矿和盐,可以盖铁匠铺。这里自立后向西打下加隆托和色拉雷就可以完美防御,地形也是平原森林为主,现在主流的弓骑流,弓兵流都能打爆。就是因为附近缺乏谷物村所以城市超过6000繁荣度就不能屯太多兵了,要搬到两个城堡去。在这里自立要注意不能让敌人烧村,否则城堡驻军死的快
一般推荐城:
这些城对比非常推荐城都有各自不同的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自立在这里地方之后玩家的生存和发展比较成问题,不像两个西帝国主城扩张防守和发展都不难,很均衡,所以把拥有优势但是不够均衡的城都放在了一般推荐
1.萨内欧帕
2.斯特吉亚4城(奥莫尔,巴尔加德,西比尔,瓦尔诺瓦波尔)
3.巴旦尼亚5城
4.瓦兰迪亚2城(盖伦德,帕拉汶德)
萨内欧帕一看地理位置就懂了,这不就是德赫瑞姆还是加强版德赫瑞姆。
防守点较多,两桥一口,出门两个谷物村贴着,城堡卡在交通要道,链接到萨城的马,谷物,羊,牛都有,不缺粮,四战之地,扩张方向灵活。
但同时这个城最大的问题就是:他靠近库赛特汗国。
吕松十个档里七个档被库赛特推到阿戈隆是常态,万一你刚自立被库赛特七八百大军给宣战抓了那可救不了你。
斯特吉亚4城和巴旦尼亚5城之间城市间隔很小,基本不担心匪患问题,而且大片大片的森林和山地给了弓箭手很大的发挥空间,巴旦尼亚山地地形野战不虚瓦兰迪亚的骑兵大军,斯特吉亚满地森林库赛特的骑射手也不好发挥。
主要的问题其实还是……这几个地方缺谷物村,别看城市挨得近呀,城市要大量屯兵不饿死,最重要的就是谷物。没有谷物,以鱼和牲畜,工业原料为主的巴旦尼亚,斯特吉亚城市难以大量屯兵,经常动不动就要被ai偷城,很容易陷入手忙脚乱防守的境地,不过由于地势偏远,且敌人的行军路线容易被密集的村庄侦查,理想情况下大多数小集团军不会攻你的几十个民兵防守的大城,而是顾着烧村去了,所以列为一般推荐。
兵棋帝国反击规则说明?
第一类为战争要素。主要包含:1)推演时间,兵棋用回合来表示战争持续的时间,一切作战行动都以回合为基准进行裁决。2)推演空间,规则规定地形地貌及气象、水文、天候等多种对战争行为有影响的空间要素,量化为各种参数。3)推演力量,主要体现在单位棋子的机动、攻击和防御等战斗的力量数据。
第二类为限定行动的条件。主要包含:1)限制力量,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比如飞机不能入水,坦克不能飞天。2)限制什么条件下能干,什么条件下不能干。比如汽车必须有油才能机动,没有了必须补充了才能再机动。3)各种条件下能干到什么程度。比如飞机在下雨情况下飞行速度会受影响。
第三类为裁决行动结果。主要显示对抗双方战争力量之间交战的最终状态。
罗马共和国或罗马帝国?
是真的征服不了啊。
罗马与不列颠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确实是在罗马共和国末期——凯撒时代,当时凯撒正在主持征服今法国一带的高卢战争。当战争打到第四年,即公元前55年,凯撒发现高卢人把不列颠地区作为了一个根据地,当压力过大时便收缩至不列颠,罗马军队撤走时便回大陆反攻。为消除这一隐患,凯撒于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对不列颠发起两次远征。虽然远征取得了一定战果,但险恶的北海风浪阻止了凯撒的脚步,同时考虑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仍然在欧洲大陆,凯撒最终放弃了对不列颠的征服。
凯撒像
随后,罗马进入帝国时期。从公元43年的克劳狄皇帝开始,历任帝国皇帝都对不列颠发起了长期的征服战争。此时正处于帝国结束内战并向和平时期过渡阶段,尤其是公元96年开始的“五贤帝”时期,罗马帝国国势蒸蒸日上。到公元122年哈德良皇帝在位时,罗马帝国已经征服了几乎整个英格兰地区,即不列颠岛的东南部。而罗马帝国也就止步于此了。那么原因何在呢?
罗马征服下的不列颠形势
首先我们简单说下不列颠的历史。大约在公元前800年以前,欧洲大陆上的凯尔特人便已经抵达了不列颠岛,并且凭借更行进的生产工具与更高的技术水平征服并统治了岛上的原住民,在此基础上逐渐漫延至全岛。在此过程中,东南不列颠,即英格兰地区由于地势较为平坦,地理条件也更为适合农耕,再加上欧洲大陆有较为直接的接触与交流,逐渐走进农业社会。尤其是凯撒征服之后,与罗马人的接触日渐增多,因而其文明程度比之北方苏格兰地区的凯尔特人更为先进。而走进苏格兰地区,尤其是苏格兰高地一带,由于地理气候条件恶劣,难以发展农业,更与欧洲大陆基本脱离了接触,因此这一带的凯尔特人在经济形态上仍然处于原始的狩猎采集间作农业的阶段。相对于英格兰地区,苏格兰人更落后,更原始也更封闭,但恶劣的自然条件也赋予这些居民强健的体魄与倔强的性格以及彪悍的战力。即使是当时世上最强大的罗马帝国,也始终难以在苏格兰地区站稳脚跟。
另外一个原因便是,英格兰,已经是庞大帝国的肢端所在,再要向前一步,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与成本。而苏格兰地区的恶劣自然条件与这些彪悍的原住民,也使得罗马人不得不慎重考虑一下投入产出的问题。虽然说罗马帝国很大程度上是在战争与扩张维持其发展的,但苏格兰显然不像英格兰那样可以获得可观的战争红利。即使能够征服这一地区,也要面对无休止的反叛与战争,而本地产出毫无疑问是无法弥补这种消耗的。而在哈德良时期,扩张的帝国在在扩张的同时也在应付着层出不穷的叛乱与暴动,难以挤出资源投入到对苏格兰的征服上。所以,即使从经济角度考虑,罗马帝国也只得放弃对苏格兰人的征服。
哈德良长城与安东尼长城
以上两个原因,决定了罗马帝国不得不放弃对苏格兰地区的征服。然而,封闭且恶劣的条件还赋予了苏格兰人简单粗暴的社交方式——抢劫。罗马人对英格兰的建设是卓有成效的,大量以退伍军人为骨干的殖民者在英格兰开发了大片农田,并建立了大量城镇,以此为节点,罗马人修建了罗马大道,在英格兰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统治。当英格兰地区逐渐变得富庶之后,他们便不得不面对来自北方苏格兰人的军事压力,虽然大多是以抢掠物资为主的小规模袭扰,但罗马人也不胜其扰。而对付这种小规模袭扰的最好办法就是修建防御工事,于是哈德良长城的修建便提被上了日程。
哈德良皇帝雕像
公元122年,哈德良皇帝莅临了英格兰,考察过当地情况之后便下令修建哈德良长城。在三个罗马军团的参与下,历史14年,哈德良长城终于建成。哈德良长城全长117公里,高度与宽度根据不同地形以及建设条件各有不同,大体为3至6米宽,3.5米至6米高,并且配套有壕沟以及成体系的堡垒,还有后方的罗马大道作为战略支撑。
哈德良长城遗迹
不得不说,哈德良长城的修建,在有效防御苏格兰人袭扰的前提下,大大减少了对边防军数量的需求。常态下,117公里的长城大约需要9000人驻守,大约只相当于两个常备军团的规模。公元142年,安东尼皇帝还曾经以哈德良长城为后方,将对苏格兰人的战线向北推进了160公里,占领了大部分的苏格兰低地地区,并且在战线前沿修建了安东尼长城。
哈德良长城对保卫南部英格兰地区意义重大,曾经多次在抵抗苏格兰人的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直到公元383年罗马帝国国势衰颓,进入战略收缩阶段才被放弃,此后十几年,帝国便撤离了不列颠岛。罗马人撤出之后,那位亚瑟王赖以抵抗北方蛮族的,便是这条哈德良长城。哈德良长城被废弃后逐渐成为废墟,而今天,它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文化遗产。
帝国战纪怎么抢城?
关于这个问题,抢城是帝国战纪中非常重要的战斗方式,以下是抢城的步骤:
1. 确定目标城市:选择一个目标城市,并确认其防御力、城墙高度、城内守军等情况。
2. 策划进攻:根据目标城市的情况,制定进攻计划。确定攻城的人数、攻城武器、攻城的方式等。
3. 集结军队:将士兵和攻城武器集结到出发点,准备进攻。
4. 先攻城门:攻城门是攻城的第一步,使用攻城槌、投石机等攻城武器攻击城门。同时,士兵也可以使用长梯爬上城墙。
5. 进攻城墙:攻破城门后,士兵可以进入城内,然后攻击城墙。使用攻城槌、投石机等攻城武器攻击城墙,同时士兵也可以使用长梯攀爬城墙并进行攻击。
6. 清剿守军:攻破城墙后,士兵可以进入城内清剿守军。同时,攻城武器也可以对城内守军进行攻击。
7. 控制城内:一旦清剿了守军,就可以控制城内。此时,城内的资源和人口就会被占领方所拥有。
总体来说,抢城需要注意策划、配合和实力的综合运用,同时需要注意防御方可能会使用各种手段进行反击,所以攻城方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应对措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