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式狙击枪,索尼x90k与x85k对比?
优点不同,索尼x90k画质芯片一流,性能好安全。用的XR认知芯片。x85k拥有全阵列式背光,整个屏幕单独控光。谢谢采纳我的回答
五六半是否可以改成精确射手步枪?
不能,五六半使用的子弹本身限制了其改进的空间,改装以后并没有多大的实用性。
五六半使用的是7.62X39毫米枪弹,属于中间威力弹,明显不适合进行改造。五六半的射程其实和我军现役的95式自动步枪等差不多,因此根本就没有任何射程上的优势,。
而美国的M14EBR步枪,使用的是7.62X51毫米枪弹,其实还是属于全威力枪弹,比美军现役的M4/16步枪使用的5.56X45毫米枪弹有很多优势,首先就是射程更远,毕竟其装药量更足。
因此,M14EBR等就要比M4等步枪更适合远距离交战,用来填补远距离射击的火力空挡,毕竟步兵部队除了通用机枪之外没有多少远程射击武器(狙击步枪往往不会装备给普通步兵部队)。而且像M24,M40等狙击步枪使用的也是这种弹药,足以可见这种子弹的性能还是比较优秀的。
但是五六半毕竟不是使用7.62X54毫米弹药的SVD步枪,其使用的7.62X39中间威力弹的射程和95式系列枪族并没多大优势,因此即使改进了,也没有多大用处。反而不如直接将我军现役的79/85式狙击步枪进行改进,下放到普通步兵部队使用。
如何记住太极85式?
太极拳是一种 后天返先天的功法练习,如果用后天的思维来习练太极拳,那么也只能学个外形而已。切忌练太极拳徒有其形!
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
练习太极拳其实是为了以拳入道、以拳演道,以道修道。所以,练习太极拳是尚无为法自然。是让你做减法的。
记得金庸小说里有个很好的故事,就是讲张三丰教给张无忌太极剑,学了三遍,刚开始还记得大半,到后来全忘 了。张三丰说,不坏不坏忘得真快!这话是张三丰在教张无忌太极剑法时说的,因为太极剑法的精要之处就在于不重剑招而重剑意,讲究圆转如意。这其实和太极拳一个道理。不在外全在内!
中国推出了85式军服?
1965年解放军取消了已实行十年的军衔制度,军装统一改换为“一颗红星(帽徽)、两面红旗(领章)”的标识,军官上装四个口袋,士兵两个,史称“六五式”军服。它所追求的是官兵平等和打破等级的理念,其实也与跟苏联关系交恶有关,毕竟之前一切仿苏,此事多少有点“左侧驾驶”。
六五式军服也是人民军队使用时间最长、发放数量最大的一款(期间也有71、74等改进款,但没有质的变化),然而部队是个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团体,没有衔级标识会乱套的。
1979年自卫反击战中出现过真实的事件:几支部队在路口发生拥塞,各说任务紧急不肯让路,现场却没有一个军官能够成为临时权威,因为都是“一片绿三片红”,根本区分不出职衔高低,你说你是团长,兄弟部队谁信呐?
所以恢复军衔制早在1980年就被提上了日程,并且从1981年底我军即已着手新一轮的军服改革,也就是说,这款后来被命名为“八五式”的军服,从一开始就是为恢复军衔制而设计的“军衔服装”,1984年初正式定型生产,但是有两个问题延缓了军衔制的正式实施。
首先是评衔所需时间,几百万人的军队,几十万名军官需要授衔,资历、职务、战功甚至山头都要综合考虑,1955年的军衔评定就非常耗时耗力,不平衡不高兴者大有人在(李云龙还闹过呢@)。而中断了20多年后重启军衔评定,绝非一朝一夕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期间发生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这就是著名的“百万大裁军”。这一决定是1985年5月宣布的,为解决解放军机关臃肿的现象,减少国防开支加强经济建设,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裁军 ,这也是件非常繁重的工作,从1985年开始到1987年结束,在此期间确定军衔显然是不合适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大。
(八五式军服)
综合上述两个原因,军委决定推迟授衔时间,但原计划的换装照样进行,只是暂不佩带军衔识别标志,但军服品种名称却是仍按原定的名称,比如“将官大檐帽”、“校官夏常服”、“尉官冬常服”等。
1985年5月1日,全军换装新式军服,佩带八一军徽的帽徽、使用军种肩章和领章,这就是“八五式”军服。家父就是六十年代的老兵(沈阳军区),从我记事起,父亲就身穿只佩带红五星和红领章的绿军装,换发八五式制服的大沿帽我还曾经偷戴过。他老人家当时是正营级干部,由于年满45周岁未达到副团职便被安排转业了,当时的大裁军都是硬性条件来卡,也因此没有赶上授衔,殊为遗憾。
直到1988年两项工作基本完成,人民军队才正式恢复了军衔制度,此时只需将把军衔标识挂上即可,因为“八五式”军服本就是为此配套设计的。
为什么战国时期的强弩却能射600步?
弩、是中华民族继弓之后的又一项伟大的军事发明,这种武器不需要士兵进行长期训练,也对士兵的素质没有太高的要求。一般只要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只要经过较短时间(差不多只要两三个月,弓的训练往往需要几年时间)的训练就可以参加军事战斗,而且弩的射程与威力要远大于弓。这一战斗兵器的出现,使得汉民族王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拥有了远强于周边民族的军事实力,也是汉民族国家不断向外扩张的一个重要砝码。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的文字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而在《战国策.韩策一》和《天工开物》里关于弩的描述,虽然讲的是一个东西,但是描述的情况不再一样,这并不是科技退化了,而是其使用的方式不再一样。这个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1、战国弩(韩弩、秦弩)事实上在战国中后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韩国的弩确实天下闻名,但是等到了秦国嬴政当政的战国晚期的时候,秦弩已经成为当时七国里最优秀的战弩。而且此时的秦国根据弩的巨大威力,把弩大规模的集中起来使用,使用的方式根据由于当时的七国军队组成主要有关的,当时的军队组成都是以步兵为主,较少的车兵和骑兵为辅的构成模式,这种军队构成的主要作战的方式,是以密集的步兵阵型进行正面对阵相互冲击。
所以当时的各国的远程兵种的使用方式是进行集中漫射,就是在较远的距离上以最大的抛物线角度将弩箭抛射,利用箭只落下的动能进行杀伤,使用的弩箭相对较轻,以谋求最远的射程和用密集的箭雨杀伤敌方士兵。(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落后的原因,由于金属盔甲的高昂成本,防护力更好的金属盔甲只装备给将官或精锐士卒。普通军队大批量装备军队的制式盔甲只能是皮甲,又以札甲为主。大诗人屈原的“九歌-国殇”的诗句:”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可以看出当时的甲胄只是皮甲、皮盔,一般的普通箭只就足以对普通士兵形成致命伤害。)
在这里有一点我想说明一下的是,秦弩或者韩弩抛射600米是完全可以的,本人是一个射箭爱好者,一般使用普通拉力在40磅左右的短弓抛射箭只最远也能达到200米,而弩的拉力一般都是在150磅以上,所以抛射超过600米是完全可能的。
2、《天工开物》(明弩)到了明朝,明王朝所面对的敌人是北方的瓦剌蒙古,其军队的构成主要都是以骑兵为主,移动速度快,队形比较分散。由于弩的射速慢的弊端开始逐渐的显现出来,使得过去的那种以密集箭阵为主的野战作战方式不能再适应现实的作战需要。而且由于此时的钢铁冶炼、盔甲制造技术比较先进,这也导致了弩、弩箭的使用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明代弩开始更多用于城市攻防战的防守,不再过分追求射程;二是明代弩对破甲、射击精度有更高的要求,使得箭只更重、更短,这样的箭在射程内射速更快、破甲威力更大、射程内精确度更好,其使用方式基本上已经接近现代枪类武器,由于箭重的关系,其有效射程会相对较低。
明代弩的复制版
但事实上,明朝的制弩技术已经开始慢慢的不再适应战场需要而逐渐的衰落了,现在国内比较公认的看法是,中国弩制造技术在宋朝发展到了顶峰,由于蒙古对宋朝的战争,导致当时很多的先进制弩工艺失传。而蒙古人一般只使用弓箭进行骑射,是不使用弩的。同时在元朝的90多年的时间里,统治阶层对汉人严重的压制,也使得制弩技术不断衰落,再加上此时的火药武器的快速发展,火药武器不断研发并投入使用,弩在军事技术里的地位也在不断的下降,由于制弩技术物资投入不断减少,使得研发出来的弩的品质不断下降也就成了必然。这也是现在国内很多人说明弩不如秦弩的一个主要原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