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手救小人,三国演义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
诸葛亮北伐,本就是一场以弱胜强的偷鸡博弈。从魏国和蜀国的实力对比来看,蜀国就很难吞并魏国,但肩负刘备遗命的诸葛亮又不能不去北伐。北伐时的诸葛亮有三处为难:一、如何以权臣身份北伐,二如何以权臣身份平衡蜀国内部各派系势力,三、不能因为北伐毁掉刘备留下的基业。因此可以说北伐时的诸葛亮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
诸葛亮为何要励志北伐呢?难道只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早在隆中时,诸葛亮就为刘备定下了战略基调:南联东吴,北拒曹操,趁机兴复汉室。兴复汉室意味着收复大汉旧有领土,接收大汉遗民。当时占据大汉领土的各路诸侯都有谁?有袁绍兄弟,有曹操、孙权,等等诸侯。显然逐一击败天下诸侯并不现实,于是诸葛亮就为刘备选了一个主要的打击目标:挟持天子国贼曹操。当时蜀国的大环境其实并不如魏国好,蜀国敌人多朋友少。征讨曹操,可以让蜀国团结想要争夺天下的各路诸侯。一番优胜劣汰过后,天下间只剩下了三路诸侯:孙权、曹操、刘备。
蜀中易守难攻的同时,也让刘备、诸葛亮面临着一个困局:蜀地资源有限,相对封闭。蜀国想要发展,必须走出去。向哪个方向扩张对蜀国最有利呢?是魏国。人们都知道,打天下成功者,一般都是从北向南打。只有朱元璋是从南向北打取得了成功。是什么原因形成这种局面的呢?因为古代南方经济比较发达,北方苦寒,随之南方士兵战力羸弱,北方士兵战力强悍。
因此蜀国不得不向北方扩张。向南方扩张领土(东吴),蜀国会变成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弱于魏国的又一个东吴。而且东吴还是自己的盟友,攻灭了东吴,蜀国空有经济实力,却没有军事实力,那时独自面对魏国的蜀国,将很难长久。而且蜀国的经济也长期依赖东吴,攻打东吴对蜀国而言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于是诸葛亮就给刘备定下了基调:利用蜀地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发展自身实力,静待时机缓图魏国。
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将蜀国多年积攒下来的家底挥霍一空。临终之际的刘备更是叮嘱诸葛亮:一定要北伐,如果刘禅真的难当大任,你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刘备说是这么说,但他是怎么做的呢?刘备将蜀国兵权托付给了李严,将蜀国内政托付给了诸葛亮。可以说临终之际的刘备对诸葛亮耍了个心眼:我留下李严来制衡你诸葛亮,同时你诸葛亮还要替我儿子打江山。
如此被“给予厚望”的诸葛亮,做事又怎能不战战兢兢呢?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刘禅登基六年以后打响的。为了这一次北伐诸葛亮做了六年的准备工作。终于刘禅同意诸葛亮出兵北伐,可惜此战,马谡将街亭丢失,蜀军占领陇右五郡,进逼关中的大好形势就此化为泡影。注意诸葛亮是由处理政务的臣子,摇身一变成为了掌握军权的权臣。这说明准备北伐的诸葛亮,是摆脱了一系列掣肘,才如愿北伐的。
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之计时,诸葛亮竭力反对,成都臣子却鼎立支持魏延的计划。最后诸葛亮力排众议,否定了魏延的计划。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即使已经是蜀国权臣的诸葛亮,成都官员依然敢反对诸葛亮支持魏延。成都一系的官员为何要反对诸葛亮呢?因为诸葛亮北伐成功,他们依然是刘禅的臣子,一旦北伐失败蜀国灭亡,他们将失去富贵生活。所以他们才会支持魏延的计划:以极小的代价去北伐,即使失败,自己也不会失去安逸、富贵的生活。
诸葛亮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利益。不满足所有人的利益,就会有人掣肘诸葛亮北伐。其实刘备死后,诸葛亮也明白自己很难帮助蜀国吞并魏国。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其实是想以战养息,保住刘备留下的基业。诸葛亮所想便是,逐步占领魏国土地,掠夺魏国人口,壮大蜀国实力。因此诸葛亮才会否定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计划:因为这项计划,才是蜀国和魏国赌上国运的一战。蜀国缺乏人才,内部又有不同派系掣肘诸葛亮,纵然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他也很难北伐成功。同时和诸葛亮对战的又是智谋不逊色于自己的司马懿,司马懿只要不犯错,利用魏国经济、人口上的优势,就能轻易击败诸葛亮。
一个团的兵力配合十架武直守城?
曹操:吾与题主有何深仇大恨?
现代自动化武器对战古代的冷兵器,这不是代差,是降维打击。
1894年,在中非罗得西亚,一支50人的英国小部队,仅用4挺马克辛机枪,就打退了当地土著5000人的进攻,当场打死3000人,剩下2000做鸟兽散。
一次大战中,德国人发明机枪部署在两翼的战术,索姆河战役中,在机枪交叉火力打击下,英军一天阵亡六万人。
到了现时代,一个团的火力强大到了什么地步。
以下数据来自条友“不沉的经远”的回答。
我军早期的步兵团下辖3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共计有2200多人,装备82毫米迫击炮12门,100毫米迫击炮6门,107毫米12管火箭炮6门,82毫米无后坐力炮18门,105毫米无后坐力炮9门,火箭筒177具,12.7毫米高射机枪9挺,14.5毫米双联高射机枪12挺,步枪1000多支,轻机枪81挺,重机枪12挺。
这是几十年前的武器配置,想想,一分钟内能倾泻出多少钢铁,要多少血肉之躯才能挡的住。
对了,题主还怕曹操死的不够难看,还要再加十架武直。
武直10的机首配30毫米单管机炮,机身中部两侧带有短翼,每侧短翼安置2个武器挂点,最大武器外挂可达1500公斤。外侧可安装一具四联装导弹发射架,可携带激光制导\“红箭”—10\/9\/8等型反坦克导弹,是为武直—10量身打造的反坦克导弹。内侧则吊挂火箭发射巢,或四联装\“天燕”—90空对空导弹发射架。
问答评论区居然有人提到谋略,笑死我了,古人的谋略,现代人早已烂熟于胸。而现代工业化的威力,古人却一无所知,如何谋略?
在压倒性的武力面前,所有的计谋都是笑话。
刘备为什么可以在新手村招募到两个顶级武将?
我们总认为刘备是织席贩履的穷苦人家出身,但实际上人家来头可不小——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
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汉代自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究以德服人,即使是乱世打仗也得讲个师出有名,为了保护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汉高祖刘邦厚着老脸订了条规矩——“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也就是说在汉朝你想干大事找个有点皇室血脉的人来带头的话路就好走多了,刘备虽说离正统有些远了,但好歹也是汉刘一脉。演义的开头是张角叛乱,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兵,二十八岁的刘备见榜长叹,因缘巧合结识了关张二位绝世猛将加过命兄弟。但仔细想想就觉得不是这么简单,涿县才多大个地,整个汉家地界三千万人口,一千多个县,一个县才多少人,大家都在本地的豪杰群里混着,张飞不可能不知道刘备的基本信息吧?“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不要小瞧了这一句话,这足以证明张飞是货真价实的土豪,如今网易的CEO丁磊不也介绍自己只是个养猪的吗?古人讲话往往自谦,尤其是介绍自己,但张飞用了“颇有庒田”这几个字,古代“颇”字多用于第三人称,程度不亚于“非常”,用来介绍自己该是多么的财大气粗与膨胀。一个这么有钱的人怎么就甘心散尽家财给一个卖鞋甚至可以说一无所长的穷人当小弟呢?再说关羽,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典型的大将军的气质,试想一个推车卖枣的亡命徒会留着二尺美髯?保持这么有特征的面貌等着官府抓?能整天弯腰干体力活?好吧!即使这些都不是问题,那请问怎么可能一个屠夫一个小贩会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武功?不妨再假设他们是武术天才外加英勇神力,那马战不可能轻易就砍掉颜良文丑这种戎马半生的练家子吧?以哥俩这出场就是满级的武艺,去董卓那儿保底混个将军不成问题,何必跟着这窝囊的老小子一同受苦呢?
答案只有一个,前面也提到过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哥俩其实一开始就有王霸之心的,联合导演了一场结识刘备,桃园三结义的好戏——“祭罢天地,复宰牛设酒,聚乡中勇士,得三百余人,就桃园中痛饮一醉。来日收拾军器,但恨无马匹可乘。正思虑间,人报有两个客人,引一伙伴当,赶一群马,投庄上来。玄德曰:“此天佑我也!”三人出庄迎接。原来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张世平,一名苏双,每年往北贩马,近因寇发而回。玄德请二人到庄,置酒管待,诉说讨贼安民之意。二客大喜,愿将良马五十匹相送;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还说不是蓄谋已久的大戏?刚结拜就拉来三百人头?道具组没用心,忘记准备马匹了,刘备说没有马匹咱这革命干不成了吧?话没说完立刻就有富豪主动来送钱送马,这个场景戏加得可谓绝了。那现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老刘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拉进了队伍,又稀里糊涂的当了个带头大哥。仁义打头,大哥是皇室宗亲,万事俱备,何愁大事不成?
起事第一站,破张角救董卓,董老板问兄弟三人现在在那家单位高就呀?刘备非常羞愧地说正在找还没呢,言下之意就是大老板要不你看有没啥合适的职位,哥几个就跟你干呗。大老板忙啊,“没问题,那啥,一会我还有个会,叫人事给你们安排下吧”。张飞当然不干了,心想:这大耳呆子,说好了咱是创业的,不是来打工的,要不能认你当董事长?只能唱个黑脸来逼走这呆子了。提着刀就要干董老板去,玄德与关公急止之曰;“他是朝廷命官,岂可擅杀?”飞曰:“若不杀这厮,反要在他部下听令,其实不甘!二兄要便住在此,我自投别处去也!”玄德曰:“我三人义同生死,岂可相离?不若都投别处去便了。”飞曰:“若如此,稍解吾恨。”三弟唱黑脸,二爷自然就唱白脸,老刘有苦说不出,只得走人。
说道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难道刘备没有想过为何两位英雄会屈尊给他当小弟吗?答案是肯定的,刘备虽穷但城府极深,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能不明白自己为何做了大哥?以关张二人的能力不早就应该被大佬们挖走当高管了吗?他深深地知道刘姓是他唯一的资本,乱世成事,说白了就是相互利用而已。
既然开了小公司,就必须包装门脸,而老刘自然就是最大的招牌,督邮大喝曰:“汝诈称皇亲,虚报功绩!目今朝廷降诏,正要沙汰这等滥官污吏!”玄德喏喏连声而退。皇亲国戚这一套也不是个个都吃,就好比如今街上有人对你说“我是某某高官,您给我五百块坐车,回北京后百倍奉还”一样,质疑是再正常不过了,没当街打一顿算好的了。见绑缚者乃督邮也,玄德惊问其故。飞曰:“此等害民贼,不打死等甚!”督邮告曰:“玄德公救我性命!”玄德终是仁慈的人,急喝张飞住手。傍边转过关公来,曰:“兄长建许多大功,仅得县尉,今反被督邮侮辱。吾思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不如杀督邮,弃官归乡,别图远大之计。”你肯定想说狗官都邮罪有应得,张飞替天行道大快人心,可实际原因却是——却说张飞饮了数杯闷酒,乘马从馆驿前过,见五六十个老人,皆在门前痛哭。飞问其故,众老人答曰:“督邮逼勒县吏,欲害刘公;我等皆来苦告,不得放入,反遭把门人赶打!”看!实际上不过是说刘备是骗子而已,二位就要杀他为何?还是那个梗,本公司皇亲国戚的核心理念不容置疑,就跟如今不断宣扬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道理。对于反对质疑的人,当然不能手软,于是就有了这戏剧性的一幕,但更为戏剧的是张飞破门要杀都邮的原因,玄德惊问其故 说明玄德是不知情的,傍边转过关公来 联系上面二爷的话来看,二爷绝对是和三弟商量好的,而且是拿玄德这个大哥做傀儡的玩法,这种直接越级开干的事,是所有做老板的最不能容忍的,是赤裸裸的无视与挑衅。换作一般人早就炒他鱿鱼了,可老刘毕竟不是一般人,这些天他是在战场上亲眼见过二位兄弟的本领的,自己如果真想实现梦想离不开他们,武艺斗不过那就日后智斗吧,大丈夫能屈能伸,现在还没能力反制,来日方长,自己终将会真正降服住他们的......
(细读三国,演义之趣说,个人观点,为求一乐而已)
这一千贯相当于如今人民币多少?
武松喝醉酒上山打死了大虫被知县赏了一千贯,首先我们就要看一看这1000贯的购买力放在当时能做些什么?放在今天能卖多少东西?我们都知道古代的钱币都是铜钱,而那一种铜钱都是圆形方孔钱为了携带方便,古人将他们用绳子串起来,1000枚铜币穿在一条绳子上为一贯,那么一千贯就是1000000文(一百万文)。(说有人说会给1000贯银子,当时银子不是按照贯来算的,所以这个可能性就被搜史君排除了。)
一、一千贯在当时可以干嘛?这1000贯钱在古代相当于多少钱呢?搜史君查阅资料发现,北宋年间一石米(一百斤大米)大概有600钱左右,那么6文钱就是一斤米。
转过头来,我们再看一看《水浒传》中其他场景中的购买力,镇关西养小三花钱三百贯钱(武松赏钱可以养三个半“小三”),林冲当年买刀也是花了1000贯,就算我们不看这些能说得上名号的人如何花钱,按照现在的米价,是5~10元一斤,咱们暂且将5文钱换算成今天的五块吧,(方便计算1000000除以5是二十万,就是说武松打死一只老虎,官府给武松奖励20万元。)
按照这个购买力度来看的话,林冲当年是花了20万买了一把刀,镇关西差不多花了6万包养了“小三”。还算合理,不过林冲这刀就买得有点贵了。
二、武松为啥不要钱?古人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武松将危害百姓的大老虎打死之后,官府上给他1000贯为何不要呢?
武松打虎的故事我们听的版本已经很多很多了,大致就是说武松再去找自己老哥武大郎的路上,路过阳谷县,景阳冈,醉酒出行,导致他碰到了大老虎,丝毫不惧,竟然将老虎给打死了。所以武松在这里也给大家提了一个醒,没有本事就不要喝酒,这也就是换做武松了,换做其他人,喝上几大碗酒,喝醉能走直线就不错啦,还打老虎?在梦里打老虎吧。
打死了老虎的武松,被百姓们簇拥到官府,官府决定赏武松这个“打虎英雄”一千贯,但武松却拒绝了这个赏金。或许有很多人都不解,但是这里搜史君想说的是“放长线,才能钓到大鱼。”武松虽然没有接受这1000贯钱的赏金,但是却在官府混到了一个都头的职位,这也算是在官府任职了,这可比1000贯钱要好得多。
再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这1000贯钱肯定不是县衙的长官自掏腰包,也肯定不是上面拨下来的款。那这个钱是从哪儿来的?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钱肯定都是百姓和猎户们凑出来的,官府在象征性地添加了一点,毕竟地方上出现了一只老虎,中央肯定不会为地方拨款的,碰到这种情况就只能自己解决。
百姓们挣钱很不容易,武松也知道,一方面他领了这项赏金,于心不忍;另一方面,如果他领了赏金,虽然说是帮助百姓除害了,但是这钱还是百姓出的,大家多多少少心里会有一点不舒服,而武松将这些钱退回去,形式立马就不一样了,既赢得了官府的赏识,又在百姓心中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百姓观念武松之所以没有收这1000贯钱,除了标题二中说的那么几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百姓对公职人员十分崇拜,大家都立志于能在官府谋得一官半职。虽然说水浒传中,108好汉都上了梁山,但是他们都是被逼无奈,没有哪一个愿意日子过得好好的,就上山当土匪。这也恰恰为后面宋江招安埋下了伏笔。
武松当然也不例外,自己的小日子平平无奇,今天有了这个机会,为何不在官府中谋得一官半职,当一个公职人员呢?所以武松没有收这1000贯钱的赏赐,而是用这个赏赐换来了一个在官府中任职的好处,也可以说武松是十分理智的。
我是搜史君,对于上文中的一些见解,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靠着自己的实力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张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被所有人质疑,到大破安南(今越南)。
朱棣为什么要远征安南?一个国家要对另一个国家出兵,影响到的并不是皇帝个人,还有数万万的百姓。
正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既然如此,为什么朱棣还要对安南出兵?
要知道,安南仅仅只是明朝的属国,就算让它折腾,它也折腾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因为早在洪武年间,安南就已经多次对明朝出兵,不过由于国家太小,能力有限,始终都在广西一带瞎折腾。
就连朱元璋都觉得没有必要对它出兵,只是拒绝了它来明朝朝贡。
到了永乐初年,安南越来越过分,竟然敢公然占领明朝边境的村子,朱棣叫安南还回来,但安南却不肯还。
除此之外,安南还经常欺负明朝的另一个属国占城。
朱棣对此进行调停,但是安南的态度还是一贯的蛮横,大有一副你能拿我怎么样的样子。
安南的行为已经触犯到明朝的国威,明朝出个数万大军,十万大军就已经足够将他教训一顿,但是当时明朝出了几万大军呢?
整整三十万,这明显就是奔着灭国去的。难不成明朝就因为那么点破事就要灭了安南吗?明显不可能。
真正令明朝动怒的是,安南境内发生的一场动乱。
建文元年,安南发生了一起谋朝篡位事件,丞相胡一元杀掉国王陈日煃,夺取其王位,还将陈氏宗族成员残杀歹尽,拥立自己的儿子胡汉苍为国王。
由于当时的明朝正处于靖难之役阶段,根本无暇他顾,再加上胡一元作了保密工作,明朝对此事一无所知。
直到永乐元年安南使者来到明朝,祝贺朱棣登基称帝,朱棣才惊奇地发现,安南的国王从以前的陈氏变为现在的胡氏。
朱棣明显不是那么好糊弄,他当即对这件事情提出了质疑。
安南的使者守口如瓶,一口咬定胡汉苍(胡一元儿子)并不是自愿继位,而是因为陈氏无后,胡汉苍才勉强继位。
要是一般的皇帝也就信了,但他碰到的偏偏是朱棣,朱棣还派了一名叫做杨渤的官员到安南考察。
这个杨渤十有八九是收取了胡一元的贿赂,回来的说法与安南的使者说法的一模一样。朱棣因此犯了糊涂,亲自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这一切在永乐二年全部都被打破,因为有两个不速之客相继来到明朝,这两个不速之客分别是安南大臣裴伯耆以及陈日煃的弟弟陈天平(漏网之鱼)。
虽然他们来的时间不同,悲伯耆相比陈天平多来几天,但是他们的说法却很一致,那就是胡汉苍谋朝篡位,请求明朝主持公道。
裴伯耆朱棣是见过的,但是陈天平朱棣却没有见过。如果说这是他们俩合伙演的一出戏,到时候一出兵,面子就得丢尽。
因此,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确认他们的身份。
每年的年底,明朝的各个属国都会来明朝朝贡,祝贺明朝来年风调雨顺。
轮到安南朝贡的时候,朱棣将陈天平拉了出来,安南的使者当即就跪在了地上。
这一跪,朱棣终于明白,安南国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人哪里最虚弱?就会拼尽全力的去掩盖哪里。
朱棣本人是靠着造反起家,因此他对胡汉苍谋朝篡位一事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反应,怒斥其“鬼神不容”,以此彰显他不同于胡汉苍。
事情已经败露,朱棣又大发雷霆,对于朱棣是什么人,做过什么事,胡汉苍也有过调查。
还没有一个月的时间,安南的使者就到明朝谢罪,胡汉苍本人则表示愿意退位,但是朱棣却不相信。
毕竟他当年为了这一张皇位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九死一生,只有他自己知道。要是说胡汉苍能够自愿退位,简直就是侮辱他的智商。
但是大臣们却一个劲的说胡汉苍的话可信,因为在大臣们看来,胡汉苍没有任何的成本敢忽悠朱棣。但事实是,胡汉苍他就敢忽悠朱棣。
朱棣知道其中的不安定因素太多,为了安全起见,特地派出广西左右副将军率领五千精兵前往护送。
陈天平一行人刚进入安南境内,一切还风平浪静,但是当前行到芹站时,突然间有十几万大军将其包围,当着明军的面将陈天平杀掉,但是却不敢动明军临走前还特地解释:
远夷不敢抗大国,犯王师。缘天平实疏远小人,非陈氏亲属。而敢肆其巧伪,以惑圣德劳师旅,死有余责。今幸得而杀之,以谢天子,吾王即当上表待罪。天兵远临,小国贫乏,不足以久淹从者。”——《太宗实录》
安南多次在明朝头上动土,明朝都忍了下来。
但是现如今既然敢明摆着扇明朝一巴掌,明朝要是再忍,估计没过几年,明朝这个宗主国就名存实亡。
既然如此,那就新账旧账一起算。
临阵换将三十万大军出征,那可不是说着玩的,要是出现一个赵括,明朝就得元气大伤。因此,在选择统帅这个问题上,朱棣选择了朱能。
朱能是什么来历呢?
朱能早在朱棣当燕王期间就已经跟随在朱棣的身边,而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更是跟随朱棣南征北战,曾以数十人追着数万人打,还将数万人打到丢盔弃甲。
他的一生几乎都在战马上度过,如果说要给靖难之役的武将排一个名,他绝对能够排进前三。
统帅问题搞定,下一步就是副将问题。
左副将是世守云南的沐氏宗族中的沐晟,右副将则是朱能老战友靖难之役第一大武将张玉之子张辅。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一对安南用兵,都是从云南、广西两路进军,这一次也不例外。
由于沐晟原本就在云南,只要朱能一到,他即可出兵,但是他却没有等到朱能。
因为朱能行军至龙州就因病死亡,统帅的位置则由张辅替代。
有的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是张辅,因为古代有以左为尊的传统,沐晟的地位比张辅高,统帅的位置不是应该有沐晟替代才对吗?
按道理来说,应该是由沐晟替代,但要是真的由沐晟替代,那么沐晟的大军由谁来掌管呢?再者说,朱能虽然名义上是统帅,但实际上却管不了沐晟。
第一、不但云南是沐晟说了算,就连云南的军队也是沐晟说了算;第二、沐晟的父亲是朱元璋的养子沐英,朱能是靖难之役的功臣,但是人家沐英是开国功臣,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为此,朱棣还特地警告沐晟,一定要听话。
尔为副将总兵官,有所调遣相机审势,如无妨碍即须应调。或总兵官遥度,与尔处事有所妨,或正与贼相拒,或道路梗塞势难赴之即明白具报,不可故违以伤和气。——《太宗实录》
张辅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也就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因为老将都在,就算他想发挥,也没有发挥的机会。
因此,他的大军都陷入了迷茫,当然不包括沐晟,沐晟不归他管。
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单从眼神就可以看得出来,而当时张辅的部下正是用那种眼神看着张辅。
张辅对此并没有做出辩解,而是用事实行动向他们证明自己有能力扛起这张大旗。
势如破竹张辅虽然是新手统帅,但是他却仅仅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相继攻破安南外部防线的隘留、鸡陵、白鹤等要地,直接突到内地。
这样一来,明朝的军心就能够得到很大的保证。如果他第一仗就打败,那估计他发出的每一道命令都会有人质疑,甚至阳奉阴违。
作为安南内地重镇的多邦摆在张辅的面前。张辅如果被连续的胜利冲昏头脑,那么这个时候的他一定会发动大军直接猛攻,毕竟明军在人数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然而他却并没有那么做,足以证明他是一名成熟的军事家。他当时要是选择了那么做,明军一定会大败,因为多邦城内有一群大象。
而这群大象就是专门为明军而准备,准备给明军来一个措手不及。
多亏张辅在开战之前进行详细的打探,知道了城内有大象一事,还想出了解决方法——用狮子。毕竟要想以人力去与大象抗衡,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象一条腿就能顶得上好几个人,况且皮糙肉厚,唯有狮子能够与其一战。
当时的明朝并没有狮子,狮子在外国也是稀缺物种,张辅想用狮子攻城的方法没有任何的可能。但他还是想出了代替方案,那就是用画的狮子。
大致的计划是将画好的狮子披在马的身上,等到城里的大象一放出来,就驱赶马往前冲,当然,事先会将马的眼睛蒙住,要不然马绝对不敢往前冲。
以三十万大军攻打一座城,那可不是说着玩的,仅仅只用了一战,就将多邦的外城攻破。不出意外,城内的守军放出了大象。
可惜的是,明朝对此有防备。
假老虎一个劲的往大象的方向冲大象就已经吓得够呛,更何况明军还有火器。
火器对于大象这种大型的动物虽然没有多大的杀伤力,但是火器发射的那个声音却足以威慑住大象。
大象原本是往着明军的方向冲,但冲着冲着就转过头来,对着多邦的方向冲。
多邦的守军根本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结局,你跑我也跑,明军不但一战攻克多邦的外城,还一战攻克多邦。
多邦都抵挡不住明军的进攻,更何况其他地方。明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攻克安南全境,
俘虏胡氏父子,将其押送到明朝,交由朱棣处死这对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父子。
明朝虽然兴的是正义之师,但多多少少也有侵略性质,避免安南的百姓反抗,张辅在开战之前就向安南各地的百姓说明,明朝并不是要占领安南,而是为了拥立陈氏后人。
后来明朝的所作所为也正如之前说的那样,在安南境内寻找陈氏后人,但是却一个也找不出来。
最后,在一千多名安南地方上有威望的老人的建议下,明朝将安南纳入版图,称为“交阯”。
上一次安南作为中原王朝版图的朝代还是唐朝,现如今经过四百年的时间,又再一次复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
张辅不负厚望,大功告成,朱棣当然不会亏待他。
原本他只是一个新城侯,朱棣大手一挥直接将他升为英国公,证明“父亲英雄儿好汉”这句话有的时候还是受用的。
平定安南的张辅是何等的威武,但是到头来却死于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土木堡之变”。
作为老将的他跟随朱祁镇御驾亲征,但是却没有话语权,话语权都在太监王振的手里。
由于太监王振胡乱指挥,明朝惨遭大败,全国最精锐的二十万大军北京三大营全军覆没,而张辅则不知道死在哪个无名小卒的手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