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屋吉屋官网,雷军为什么会看好爱屋吉屋?
第一,雷军是天使投资,看好这个公司的前景和盈利模式!
第二,二手房中介一直就是个高增长,硬回报的行业,可以说是刚性需求
第三,炒概念,做互联网+的伪概念,炒高市值,等待接盘!
爱屋吉屋底薪3500加绩效考核1500什么意思?
绩效1500的意思是需要完成一定工作任务或目标才能拿到。
比如考核的是工作业绩和日常行为,两个大考核项的总分等于及格分才可以拿到1500,入股超额就拿1500+超额的部分,如果未完成就在1500的基础上扣减。
为什么互联网房屋中介独角兽就此陨落?
2018年底到2019年初,全球较差的经济大环境终于引来爆炸式的连锁反应。仅从国内的互联网行业来看,很多企业在浪潮退去后都只是在“裸泳”。比如被爆料2018年全年亏损109亿元,且在不断裁员的滴滴;被认为是二手车新星的人人车,也在面对四起的“破产”传言;斗鱼上市未果,则处于裁员+收缩态势……而身为曾经的互联网房屋中介的新兴代表企业爱屋吉屋,也没能避开这股寒潮。
如果不是业内消息曝光,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爱屋吉屋如今面对的严峻态势。据悉,2月18日爱屋吉屋不仅官网被更名、APP显示“服务器迷路”,甚至连下来的人数也仅在10人左右。爱屋吉屋的逝去,可谓悄无声息,却又动人心魄。就目前媒体曝光的消息来看,爱屋吉屋已经成了无人扎根的“空巢”。
为何一家在一年多时间内融资总额超3亿美元的互联网房屋中介,在短短时间内就落魄至此?这样从天堂跌入地狱的反差,不由得让人们深思。爱屋吉屋的陨落,事实上是整个互联网房屋中介行业萎缩的一个典型缩影。
在发展之初,爱屋吉屋采用了互联网企业常用的扩张手段——通过烧钱补贴来抢占市场份额。数年前爱屋吉屋刚成立时,正是靠“去门店+低佣金、高补贴”的运营模式快速抢占市场。而这样的举措,也让爱屋吉屋成为互联网房屋中介行业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但爱屋吉屋这样采用烧钱补贴的做法,为日后的陨落埋下了伏笔。比如就在2015年11月,爱屋吉屋因低佣金、高补贴的形式迎来“讨薪门”。据了解,当时爱屋吉屋拖欠员工工资人均2000元。
更重要的是,爱屋吉屋自认为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解决了房产供需双方的痛点问题,但其实并没有真正做到。简单来说,爱屋吉屋是想站在客户角度去“讨好”客户,让更多人能够买到称心如意的房子。但在中国房产市场供需结构不完善,甚至“畸形”的现状下,购房客户其实是没有话语权的。因此,通过高补贴去迎合客户并没有意义。
这并不是爱屋吉屋的错,而是整个中国房产环境并没有那么健康。包括爱屋吉屋在内的互联网房屋中介,其实都有必然存在的弊端——它们所服务的买方、卖方两端是不公平的。相比于其他商品,房产在国内具有更多特殊寓意,也承载着更多属性,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
如果将一般意义上的互联网意识、传统商业理念等用在互联网房屋中介层面,必然是不恰当的。或许,爱屋吉屋陨落将不是个例。在随后的时间中,可能更多互联网房屋中介将像共享单车那样,一步步走向毁灭吧。一个至暗时刻,就此到来。(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爱屋吉屋是如何从明星公司走到关门大吉的?
这种把传统生意搬到网上来做的模式,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呢
概念还能撑下去吗?
爱屋及屋作为早期o to o领域的热点项目,打着“颠覆传统房屋中介”的旗号,曾经是抢尽移动互联网的风头,曾经也认为其会成功,毕竟当时整个创业领域都沉浸在o to o的神话当中!几乎所有的o to o项目都是采取补贴的方式走极速扩张之路,很多根本商业模式走不通的所谓“好项目”就这样成群结队上路了,都以为只要市场份额到足以垄断的地位时,就可以收割成果了,就可以稳坐钓鱼台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o to o补贴模式渐渐显露出短板,暴露出造血能力极弱的致命缺陷,形成规模越大,亏损越大的恶性循环,与真正的“移动互联网中,规模越大,其边际成本会越小”相去甚远,甚至简直就是背道而驰,其只不过是利用了移动互联网作为工具而已!
互联网+概念中,互联网后面+的是行业,本意是通过将互联网作为工具,提升行业效率,改善行业链条,拓宽行业发展边际,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层面推出“互联网+”战略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在创业者、资本、媒体等共同作用下,将“互联网+”的真正内涵给理解偏了,从而导致绝大多数的“互联网+”项目不靠谱,从而形成前两年的o to o项目死亡潮。我想说的是:死掉的是不靠谱的项目,是自身缺乏造血能力的项目,是投机性的项目,是注定要死亡的项目,大浪淘沙,也存活了一些不错的o to o项目!因此,爱屋及屋的倒闭,只是是早已注定的结局而言,那些将“互联网+”运用得当的项目还是很有前景的!
对于任何创业者而言,项目的商业模式走得通才是正途,如果市场份额需要靠补贴来获取,那基本上就逃不脱倒闭的命运,只不过迟一天早一天而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