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婚礼是在什么时候举行,古代婚姻制度?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形成于西周时期,西周的婚姻
制度受礼的影响体现了宗法礼教对家庭的影响,维护了男尊女卑的等
级观念。
西周时期婚姻家庭制度已经较为完备,而在西周时期形成的婚姻基本原则对之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各朝代的婚姻制度都有深刻的影响。后经汉唐宋明清演变形成了受儒家思想影响特有的婚姻制度。
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适婚年龄的规定。
01
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一夫一妻制
由于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形成的时候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所以并不像成语“三妻四妾”和电视剧中演的那样,而是严格的执行一夫一妻制,即一个男性只能有一个嫡妻,这是因为宗法制十分重视嫡庶之别。
嫡庶无别,嫡长子继承宗祧和爵位的原则就无法维持,势必导致整个宗法的混乱。然而,在中国几千年的一夫一妻制中,一夫多妻被以不同名分的妻、妾形式保留下来并加以发展,其目的在于确立妻、妾在家庭内的尊卑地位以维护家庭秩序。所以,准确地说一夫一妻制在我国古代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二)同姓不婚
西周周公制礼,为了规范血缘宗法的有序传承规定的同姓不婚的原则,人不娶同姓女除了是为了壮大家族力量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家庭伦理的考量。当时的人认为同姓女也是传于祖先遗体,娶同姓女为妻就是亵渎祖先,因此娶同姓女为妻是有悖人伦形同禽兽的作法,有违孝道和宗法因此要被禁止。
(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周礼规定男不亲求,女不亲许,一般是男方主动请媒人提亲。孟子也指出: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空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不奉父母之命,没有媒证的婚姻,社会是不承认的,该女子的地位只能比同于媵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关系成立的前提条件,反映了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这一观念至今在我国依旧有很大的影响。
(四)适婚年龄的规定
史料记载
先秦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战国齐桓公令:男三十,女十五;
战国越王勾践令:男二十,女十七;
汉惠帝令:女十五;
晋武帝令:女十七。
北周武帝令:男十五,女十三;
唐太宗贞观令:男二十,女十五;
唐玄宗开元令:男十五,女十三;
宋仁宗天圣令:男十五,女十三;
宋宁宗嘉定令:男十六,女十四;
宋司马光《书仪》:男十六,女十四;
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
古代结婚的习俗有哪些?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三书
在中式传统婚嫁习俗当中三书是一段婚姻的开始,也是必须品。
1、聘书:男女双方的订亲之书,在谈婚论嫁时交换;
2、礼书:礼品清单,当中列出了礼物的种类及数量,举行过大礼时交易;
3、迎书:迎娶新娘的用书,在结婚当天接新娘过门时所用。

二、中国古代婚礼习俗-六礼
六礼用通俗的话来说,涵盖了说媒到求亲到迎娶到完婚的全部手续。
1、纳彩:俗话是说媒的意思,指的是男方家请媒人去跟意向的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点头同意协商讨论婚姻之后,男方家就可以准备礼品上门去求婚了。
2、问名:俗话是合生辰八字,由媒人去问女方的出生年月日和姓名,为此还要准备合婚仪式。
3、纳吉:男方家挑选到结婚吉日后,准备礼物通知女方,婚事就算初步确定。
4、纳征:俗话是过大礼的意思,男方在选定的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
5、请期:择吉日完婚,选择的日子一般都是双月双日,因为双月双日有着婚姻幸福圆满的寓意。
6、迎亲:在大婚当日,男方带着迎书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
婚礼为啥有的晚上举行?
各地风俗不一样,婚礼举行时间也就不一样,有的地方二婚也会晚上结婚。南方的婚礼一般都在晚上,北方的婚礼一般都在中午。其实自从中国有婚礼仪式的记载开始,婚礼就是在晚上进行的。古书当中就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再看这个“婚”字,是由“女”、“日”、“氏”3字组成,意思就是一个女子在日下的时候改变自己的姓氏,所以真正的传统是晚上举办婚礼。
到了文革时期为了除四旧,就有了晚上举办婚礼是“二婚”的说法,于是大家把婚礼都从晚上改到了中午。慢慢的,中午结婚也形成了一种习惯。原来“二婚的晚上办”是文革时期除四旧发明的。所以我觉得不管是中午还是晚上举办婚礼都可以,“二婚晚上办”的说法实在没有道理。
另外晚上的婚礼还有一些特别的优点:一是时间相对宽裕,新人可以在婚礼前一晚充分休息。二是新人可以在下午就提前到达会场,婚礼开始前2个小时进行彩排。三是晚上就是比白天浪漫。四是没有婚礼“赶集”的感觉,时间充裕,不会塞车,酒店等也比较好订,价格相对便宜。迎亲,是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旧俗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当代大多是新郎自己迎亲。
旧时,结婚日迎亲的时刻,多避开白天,选择在日落之后或日出之前,这其实与古代礼制有关。在古籍中,婚姻常作“昏”。如果迎亲时刻不得不选在白天进行,旧例新娘要撑一把伞,谓“不见天”。
所以,潮汕人迎亲避开白天是对古风的沿袭,这也是对传统的尊重。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传统的事物也要与时俱进,您说是吗?
古代女子新婚夜为何要带红盖头?
关于古代女子新婚夜要带“红盖头”这个婚俗,可以说它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的传统文化风俗,直到现在,一些地方还在延续。
所谓“红盖头”,就是一块四四方方的、有一定尺寸的大红绸布,讲究的地区会在中间及四个角上分别“坠”上一枚铜钱。但就是这块大红绸布,竟使得多少痴情男女为之心驰神往,尤期是那些由父母之命、媒酌之言的包办婚姻的男女青年们,也只有在洞房花烛之夜,揭开这块神圣的“红盖头”之后,各自才有机会真正看清要与自己相守一辈子的另一半,是个什么样的人。
那么,古代的新娘了为什么要蒙上“红盖头”,据说这与一些远古的事物有关。其实,许多民族在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中,都有“兄妹结婚”的情节,或是人类异性间的羞怯情结,于是那些刚刚具备人类智慧的古人,便会想办法有用一些树叶、兽皮或编织物等物品,来遮面、避羞的描述。于是,慢慢的也就产生了“新娘蒙红盖头”的习俗。
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记载:在最远古的宇宙初开的时候,普天之下,只有二个人——女娲与伏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创造世界,兄妹俩便商议,要结为夫妻,组建家庭,生育孩子。但他俩又觉得这事有些害羞与不好意思,怎么办呢?究竟该不该这样做呢?女娲与伏羲决定征求上苍的意思?于是他们俩跑到最高的山顶之上,然后双双向天祈祷:“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结为夫妻,繁衍后代,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都聚合在一起;若是不让,就叫它们都散开吧。”谁知,刚祈祷完毕,天上的那几个云团,便冉冉地近移,缓缓地聚合为一;并且,还慢慢变为了朝霞一般的红云。于是,女娲与伏羲明白了上天的意思,二人便决定成婚。女娲毕竟身为女孩,有些羞怯,便伸手向天上扯了一片红云,蒙在头上,与伏羲对天完婚。祭拜天地之后,天色已晚,他们回到新婚的洞房之内,伏羲才揭开了女娲头上的“红云”。
于是,此后每逢结婚大喜,新娘子都要头上蒙上“红盖头”,等入了洞房之后,新郎才可以揭开。
后来,有人了人类之后,世上慢慢就有了人间烟火。不久之后,伟大的“嫘祖”诞生了,她教会了人类纺纱、织布,衣食住行等,慢慢的人类便穿上了衣服。当然,普通之人,是无法扯得天上的“红云”的,于是也就自然想到了用鲜艳的红色布料,作为“红盖头”。并且,由于“红云”的神秘传说,人们也就自然当红色当成了象征着喜庆的,颜色了,所以结婚之时,家里就要多弄些红色物物品,以图个红火热闹和吉庆祥,尤其是新娘子,不但要蒙上“红盖头”,更是要穿红衣、红裤行红袜红鞋,以表示结婚之嚞
,而这个习俗也一直流传到现在。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红盖头”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齐代,当时是的女性们,仅仅盖住头顶,而且大多是用来避风御寒所使用的;到了唐朝初期,“红盖头”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形多,并且还会用以遮羞;而从后晋,到元朝时期,“红盖头”便在民间流行起来,从而真正成为新娘子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而且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如果女子结婚戴“红盖头”,有什么作用,其实,也就以下三点吧:
一、作用于遮丑。
蒙上“红盖头”之后,能够遮挡住新娘的真正面容,不管是花容月貌,还是姿色平平的普通之女,都得待到“挑盖头”的时候,才露出“庐山真面目”。
二、作用于辟邪。
有史料记载“新妇蒙以红锦,曰‘盖头’,避凶煞也”,也就是新娘戴上“红盖头”不但喜庆吉祥象征,而且大红的颜色,也是可以辟邪趋吉的。
三、作用于遮羞
结婚,对新娘子而言,可谓意义重大。因为从此以后,她在生活上、心理上、生理上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所以“红盖头”也有遮女性新婚之羞的作用。比如,“手帕儿遮蒙了我脸皮,我则怕撞见着那凶神的这太岁。”用一块大红的布盖头,能够更很好的体现新娘的娇羞感。
四、作用于审美需求
可以说,我国民族的性格,自古就是一个追求内敛、含蓄、温婉的民族,所以受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当用红盖头遮住新娘的面庞时,那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景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分外美好与神秘的。
古代人的婚礼一般在什么时间举行?
古人的婚礼一般在晚上举行。古代一直有“上午接亲,晚上拜堂”的说法,中国古代迎娶新娘都是在黄昏以后。“结婚与黄昏”中“婚、昏”同音,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结婚的例证,说明女人在黄昏结婚,后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据史料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也就是说,晚上举行婚礼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婚礼习俗。读古书时,常见古人对婚礼的描述,如《礼记》也专辟“昏义”一章,《仪礼》中专有“士昏礼”,但由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加之不同民族的不断融合,民间婚俗的差异一直存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