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盛帝国,兴盛帝国相似游戏?
阴阳师
《阴阳师》是由中国网易移动游戏公司自主研发的3D日式和风回合制RPG手游。2016年6月1日11:00,《阴阳师》开放安卓首测;同年9月2日,登陆ios平台于AppStore首发;同年9月9日,阴阳师全平台公测。
游戏中的和风元素是以《源氏物语》的古日本平安时代为背景设计的。游戏剧情以日本平安时代为背景,讲述了阴阳师安倍晴明于人鬼交织的阴阳两界中,探寻自身记忆的故事。
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麻花。
我来分享。
“封狼居胥”,说的是西汉武帝时期大将军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后举行的祭天活动以告成功之事,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决心。自此之后“封狼居胥”就成为了历朝历代武将的最高荣誉。下面麻花就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个脍炙人口的典故。
封狼居胥(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封狼居胥秦末汉初,匈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单于—冒顿单于,他整合了匈奴各部,使得大汉朝北方出现了一个强大且贪婪的敌人,而汉朝由于国家初定,百废待兴,在高祖以及文景帝时期都是采取怀柔政策,以图发展。经过三代英明帝王的经营,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加之武帝本身文韬武略,是时候铲除卧榻一侧的这只猛虎了。
霍去病北击匈奴示意图(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遣卫青、霍去病发起了对匈奴的最终决战,准备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这个一直危害汉朝北方边境的毒瘤。
此战,霍去病率5万大汉骑兵突入到匈奴腹地2000余里,一路势如破竹,杀的匈奴溃不成军,抵达狼居胥山后霍去病设坛祭拜天地,告知自己誓灭匈奴的决心后继续追击匈奴残兵至贝加尔湖附近才收兵,此一战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少年英雄霍去病(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武将穷极一生所追求的最高成就霍去病创造“封狼居胥”这一壮举后被世人所崇拜,成为之后各朝各代武将心目中的最高成就,然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能达到这一历史高度的人虽说寥寥无几,但也不是没有,下面麻花就为大家介绍几个。
窦宪,东汉章帝时期权臣及著名将领。自霍去病封狼居胥后中原地区得以和平了数百年,然而北匈奴已有死灰复燃的迹象。章帝同样是一位东汉一位有识之君,随即遣窦宪北击匈奴,窦宪接到任务后联合南匈奴、乌桓等集结3万余人大破北匈奴后同样追击北匈奴残部3000余里,途径燕然山时效仿霍去病刻石记功,这就是著名的“燕然勒石”。窦宪(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李靖,初唐战神。唐朝初期,东突厥同样是大唐西北方的祸害,唐太宗与汉武帝有着差不多的决心,准备一举铲除这个祸端,旧边民于水火中,随即遣李靖率大军十余万出击突厥,战斗中李靖亲率3000骑大破颉利可汗后同样一路长驱直入誓灭突厥,经过狼居胥山时,李靖并没有学霍去病“封狼居胥”,而是继续追击突厥,最终将东突厥彻底消灭。虽然李靖没有设坛祭拜也没有刻石记功,但他的成就绝对算得上“封狼居胥”。李靖(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蓝玉,明朝开国功臣,洪武21年被朱元璋拜为大将军,率15万大军准备肃清元朝余党,同样的一路势如破竹,最终大败元朝余党于贝加尔湖。虽然同样的没有设坛祭拜、没有刻石记功,但此一役后蓝玉被朱元璋封为凉国公。其成就同样配得上“封狼居胥”。蓝玉(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朱棣,明朝第三个皇帝。由于其上位名不正言不顺,一直都在立功正名的路上走着。先后五次北击元朝残部,也就是在第五次时他完成了“封狼居胥”的壮举,在狼居胥山刻石记功,也同样是在第五次出征归途中病逝。朱棣(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后记大丈夫生于世,就当立不世之功。这样的豪言壮语,相信是不少小伙伴儿时内心的独白吧。“封狼居胥”就是这样的不世之功。但随着年纪慢慢长大,现实将我们从内心世界无情的拉了回来,虽然此生无法成为这样的人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敬仰这些英雄。
在此,感谢各位看官耐心的看完。希望大家喜欢。喜欢和赞成的朋友欢迎点赞加关注,以后还有更多的历史话题和大家分享。谢谢。
昔日大名鼎鼎的大名府命运为何会今非昔比?
大名府的沦落,背后其实有诸多因素。
很多人知晓大名府,是因为《水浒》。
《水浒》一百二十回,至少有十八回提到了大名府,尤其第六十五回,更以《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为题,梁山第二条好汉卢俊义,第三十六条好汉燕青,都是大名府的人。
大名府,在北宋时期的全称,还要冠上北京二字,因为大宋其实是有所谓四京的,除了大家熟知的东京开封府,还有西京河南府(即洛阳)、南京应天府(商丘),最晚设置的,便是这个北京大名府。
那么,大宋王朝为何要设置这个北京大名府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要应对北方的契丹人,原本最好的防御位置,是在今天的北京,即当时辽的南京幽州,只不过宋朝军事实力确实拼不过契丹人,只能退而求其次,最终便选中了今天河北的大名府,给了他北京的名分。
这件事,其实得归功于两个人。一是宋仁宗(近来大火的电视剧《清平乐》男主角),一是当时的宰相吕夷简。
1042年,辽国曾集结重兵,大有南下的势头,消息传到北宋这边,便惊慌了一拨人,他们纷纷跳出来主张迁都去地势比较险要的洛阳。也就是在这样的时刻,吕夷简力挽狂澜,提出契丹兵马未动,大宋就迁都洛阳,是不是主动示弱?事实上,大宋不但不应该迁都示弱,更应该在黄河北岸建立一座新的京城,以表示对契丹人的不屑。
那么问题来了,黄河北岸,何处适于建都呢?邯郸、邺、中山这些历史古城,当时都有些没落。吕夷简的看法,大名府便是最合适的地点,因为这里:“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也就是说,它掌控着黄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着宋都的北大门。坚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敌人南渡黄河的通道。
宋仁宗一听,好啊,吕相你说得太对了,于是当年当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为都城,便是宋之“北京”。而契丹,当时对是否南下也三心二意,听说宋朝在黄河北岸建都,那自然就是有所准备了,这就打消了南下的念头。
大家都知道,北宋有钱,所以这座北京大名府建得极为雄壮豪华,外城周长达到48里,内城也就是宫城,周长三里,《水浒传》描述此处:“城高地险,堑阔濠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确实有点夸张,但也并非完全虚构。
那么既然这么奢华,为什么今天的大名府变成了一个默默无名的县城之名呢?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都城的变迁。在北宋,大名府是连接北方与帝国首都开封府的要地,享受着北京待遇,可是到了元明清,帝国的首都就迁到了新的北京幽州,你大名府再以北京自居就不合适了,甚至经济军事文化种种统统都不重要了——明清的政治中心在北京,经济中心在苏杭,链接这两点的线,一条在渤海、黄海,一条在山东济南、江苏淮安,你这个大名府能派上啥用场呢?
第二个原因,则是直接因素,那就是天灾了。1401年,还颇有大都市模样的大名府,忽然遭遇一场大洪水,彻底将这座雄城化为历史的记忆——当然,如果地理位置实在优越,未必没有灾后重建的可能,但事实是时代已经不再给他机会。最终,大名府便成为了历史深处的一痕记忆。
当然,大名府真正没落的原因,还是整个黄河流域经济、文化的没落,你要知道,千年古都长安和洛阳,根本就没有发生大洪水,基础条件也远胜于大名府,可是在明清时期,照样也没落了。北宋的正牌京城开封府,更是一朝花落清秋冷,你还谈什么别的?
要知道,所有的政治、文化,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而所谓的经济,又是以便利的交通为第一考量。在全球化的今天,沿海的大城市,具备海、陆、空三线的交通优势,局促内陆的大名县,要想重寻旧梦,确实很难啊!
当然,因地制宜地发展一点以历史文化为主打的特色,未必不是一条新路,但是否能走好,就得看新时代大名地方主政者的智慧与担当了。
奥斯曼帝国如何占领的阿拉伯地区?
1258年,蒙古西征军攻入巴格达,灭亡阿拉伯帝国。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根本连影子都不存在,来自东方的【突厥凯伊部落】还在西行,直到1280年“奥斯曼”当上首领,手下的部落民才被称为“奥斯曼人”。
奥斯曼人信仰伊斯兰教,圣战欲望强烈,在领土扩张上起到重要作用。奥斯曼、奥尔汗、穆拉德一世被称为“开国三王”,他们带领奥斯曼人称霸小亚细亚、东南欧,国势蒸蒸日上。1380年,穆拉德一世在【科索沃战场】被【塞尔维亚人】刺杀身亡,此时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已经达到最大扩张。
最初,我们提到的蒙古人,这时候已经衰落,“旭烈兀”建立的【伊尔汗国】在1335年分崩离析。崛起的奥斯曼帝国,面对中东的乱局,确实可以染指阿拉伯地区。可惜,又一位蒙古血统的王者出现,【帖木儿】率军杀向奥斯曼帝国,在1402年的【安卡拉战役】里把奥斯曼帝国打成渣渣。
此后,奥斯曼帝国陷入内斗,连领土都大量失去,更不用说去占领阿拉伯人的地盘。直到【穆罕穆德一世】结束内斗,奥斯曼人才逐渐恢复曾经丧失的土地,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历任苏丹志在欧洲,标志事件是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夺取君士坦丁堡。
时间迈进16世纪,奥斯曼人的铁蹄终于朝向阿拉伯地区,第1个目标是政局不稳的埃及。当时【马木留克政权】更换频繁,埃及的军事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奥斯曼人1517年攻克开罗,建立起在北非扩张的基地。
听说埃及已经被拿下,统治【麦加】的埃米尔——【谢里夫】,立刻派出代表团去向奥斯曼人投诚,表示愿意把【希贾兹地区】归于【赛里姆一世】统治。这位奥斯曼的苏丹非常高兴,收下麦加送来的伊斯兰教圣物,并取得“两圣地守护者”的称号。
与此同时,【也门】的很多地区,也宣布归附奥斯曼帝国。当然,有一些也门的埃米尔没有这么做,他们很快遭到奥斯曼人的军事征服。1538年【亚丁】被占领,1549年【萨那】被占领,1551年【马什喀特】……到1568年,整个也门被纳入奥斯曼帝国版图,红海几乎成为帝国的内湖。
与此同时,奥斯曼人也在跟波斯人战斗,经过多番的较量,奥斯曼帝国、波斯沙法维王朝确定边界,什叶派穆斯林众多的【伊拉克】被纳入奥斯曼帝国版图,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经过这一波的努力,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阿拉伯人已经成为臣民,不过很多荒漠地区也是让奥斯曼人鞭长莫及。剩下的阿拉伯地区,就只有北非的西部……
1517年占领埃及,当时的奥斯曼军队并没有闲着,而是继续西进。当时北非地区正陷入混乱之际,【赛里姆一世】应【阿尔及利亚】穆斯林的请求,派兵击退【西班牙】的入侵。
为防止西班牙人的骚扰,奥斯曼帝国顺理成章派兵驻扎,在1518年直接控制阿尔及利亚。同理,【利比亚】穆斯林受到【十字军】的骚扰,奥斯曼帝国顺势在1551年占据利比亚。接着,1564年【突尼斯】发生王位继承危机,奥斯曼人派兵进去干预,在1574年控制突尼斯。
至此,奥斯曼人基本占据阿拉伯地区:一块是中东地区,阿拉伯人直接或者间接的承认奥斯曼帝国的宗主权;一块是北非地区,除【摩洛哥】以外,其他地区在名义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
奥斯曼帝国简史完整版?
奥斯曼帝国(1299年 —1923年),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统治者为起源于中亚突厥游牧部落的奥斯曼人,穆罕默德二世时定都伊斯坦布尔。
奥斯曼人原为一个突厥小部族,初居中亚,迁至小亚细亚,后来日渐兴盛。奥斯曼帝国自1453年消灭拜占廷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故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丹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
奥斯曼帝国极盛时疆域达亚欧非三大洲。领有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苏丹与也门。
分裂解体
至1918年,也门和麦地那是土耳其在阿拉伯半岛仅存的领地。 《穆德洛斯停战协定》签订后,土耳其被迫交出也门和麦地那,而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土耳其夺取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及阿塞拜疆都须一并交出。
《色佛尔条约》的条约确立了奥斯曼帝国的分裂。现时,在奥斯曼帝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新国家达40个(包括备受争议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战后安那托利亚地区的农民仅及战前的四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土耳其的伤亡重大。占领伊斯坦布尔及占领伊兹密尔激使土耳其国民运动的成立,国民运动在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下在土耳其独立战争获胜。
1922年11月1日,苏丹制被废除,最后一任君主穆罕默德六世于11月17日离开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在1923年签订的《洛桑条约》得到国际承认。
1923年10月29日,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1924年3月3日,哈里发制被废除。奥斯曼皇室被列为不受欢迎人物且被驱逐出境。50年后的1974年,大国民议会才准许奥斯曼皇室的后裔获取土耳其公民身份。
奥斯曼帝国沦亡的主因是其经济结构的崩坏,以及因幅员广大而未能统合各地的经济。另外,帝国的通讯技术不足以联系所有领土。奥斯曼帝国沦亡的环境与罗马帝国衰落时相似,特别是国内民族间的紧张关系及政府未能调和种族问题。坦志麦特时期进行有关提高文化权利、公民自由及议会制度的改革开展得太迟,未能阻止19世纪初民族主义崛起及国家分裂的潮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