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飞鸟,有哪些一句话的经典好句子呢?
1.只要想起人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2.人生不用急,好吃慢喝,来日方长。
3.别急,你也会成为某个人翘首以盼的惊喜。
4.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5.人一旦有了期待,心情就忽明忽暗。
6.精不精致,都是活法。
7.从童年起,我便独自一人照顾着历代的星辰。
8.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9.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10.一厢情愿,就得愿赌服输。
11.我一边踉跄前行,一边重振旗鼓。
12.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
13.不溅点血,怎么谈人生。
14.趁我们头脑发热,我们要不顾一切。
15.你独自一个人却努力生活的模样,让人心生向往。
16.人都有栽跟头的时候,这就是生活。
17.曾经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我和别人不一样。
18.遇到危机不要叫,要用大脑解决。
19.当你学会了自转,自然会有人来围着你转。
20.人心存良善,更应懂自保。
21.眼睛是爱情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顾盼和失眠。
22.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23.你问人问题,她若答非所问,便已是答了,无需再问。
24.我走的很慢,但从不后退。
25.最可怕的是你庸庸碌碌过一生,还骗自己平淡才是真。
26.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
27.没有你的地方都是他乡,没有你的旅途都是流浪。
28.没有霹雳手段,怎怀菩萨心肠。
29.我们笑着说再见,却深知再见遥遥无期。
30.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
31.有些人不属于自己,但是遇见了也弥足珍贵。
32.你要相信,走着走着,天就亮了。
33.车站有两个地方最感人,入口和出口。一个是不想让你走,一个是等你回来。
34.感情经不起吵,吵着吵着,爱就没了。
35.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36.慢慢来,谁不是翻山越岭的爱。
27.多少浅浅淡淡的转身,是旁人看不懂的情深。
38.看海看久了想见人,见人见多了想看海。
39.不要眼眶一红,就觉得人间不值得。
40.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41.这城市总是风很大,孤独的人总是晚回家。
42.不愿勾起相思,不敢出门看月;偏偏月进窗来,害我相思一夜。
43.我只身前行,却仿佛带着一万雄兵。
44.所有的玩笑中,都藏着认真的话。
45.生命中曾拥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偿还。
46.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
47.不赶什么浪潮,也不搭什么船,我自己有海。
48.若人间有情,那是开始,也是尽头。
当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到底在读什么?
侃古聊今说历史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在正式回答之前,先拿我自己举个例子,打小我就喜欢历史,根据我妈的回忆,在四五岁的时候,我就捧着本文言文版本的三国演义在家看,等到高考完报专业毅然选择冷门中的冷门历史专业,研究生读的是专门史专业。今年,我三十了,虽然没有从事历史相关工作。但是,我对历史的仍然是热爱的,现在每天可以通过今日头条这个平台,发些自己的文章,跟大咖学习一下知识我感觉挺好。题外话说完,现在我就直奔主题,说说我们喜欢读历史到底是在读什么!
我认为,大部分历史爱好者读史都是经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读的历史都不一样
第一阶段:由历史故事产生了兴趣,成为了普通爱好者
相信大部分的历史爱好者都处于这个阶段,其实,说实话历史是所有学科里入门最没有门槛的一门学科了!听到点小道消息,弄点稗官野史,你就可以是整个饭局上“最闪亮的崽”,大部分人也应该都是这么过来的,跟人吃饭约局时和心仪女子约会时,说点历史故事,整点偏门知识,一下子让人感觉:“哇塞你好有文化呀”。然后呢,尝到甜头之后,更加乐此不疲的去找新的历史故事,读着读着,发现,哎你别说这历史还真有点意思,你就入坑了。
在第一阶段的历史爱好者,大部分其实看的就是各种历史故事和段子,以作为在身边朋友、领导同事的饭后谈资,增加自己的广度罢了,你要说这一阶段爱好者,真能读出点什么、悟点什么是很难的。此阶段,笔者认为叫爱好者入门读史阶段比较贴切!
第二阶段:由爱好转而专研某一阶段历史,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了
处于第二阶段的读者相对第一阶段就少了很多了,处于这一阶段的爱好者,大部分是由在第一阶段读了很多历史作品,并在读书过程中对某一阶段历史产生了极大兴趣,转而开始专门研读这一时期相关史料,并可以根据读书产生自己的一些想法。最简单举例就是,很多三国时期历史研究者,都是因为对三国历史故事感兴趣,转而发展到研究阶段。有研究前三国的,有研究后三国的,都是因为兴趣爱好不同罢了。
笔者自认为,自己目前就处于这个阶段了(曾经我是在第三阶段),喜欢历史,也有过专门的学术文章,在相关研究当中,可以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并将感悟作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上,处于这个阶段我认为读史看的就是“为人处世”四个字了!
第三阶段:专攻某一历史领域,并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对国家方针政策提供影响
任何行业做到顶尖都很难,处于第三阶段的读史人更是凤毛麟角。在这一阶段的人,以各大高校、史学研究中心、国家相关专门研究单位为主了,他们读的历史已经可以做到穿越古今,真正影响国家政策。笔者还是用自己举个例子,我研究生时候的导师,是专门研究南海问题的专家。当时正值钓鱼岛事件和日本闹得不可开交的阶段,我老师写的相关论证钓鱼岛中国归属历史及国际法证明的文章,是直接通过内参上报给中央的,他们读的历史是直接对国家某一方针政策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处于这一阶段读史的人,笔者认为就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阶段了!
以上,就是我认为读史的三个阶段,其实无论处于哪个阶段的读者,我们都可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汲取到提高自身的经验:
从古老的夏朝,我们从祖先身上学会了反抗暴政的勇气,自比太阳的夏桀被臣民骂道: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宁可太阳坠落与暴君一同死去,也不愿忍受暴政。
从伟大思想家孟子处,我们学会了舍身取义捍卫正义的精神,《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从陈胜、吴广处,我们学会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通过自我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由此,才使得我们在漫长的历史中,没有出现过像欧洲那种千年贵族、世代王侯的现象。
从汉朝的季布处,我们学会了遵守承诺,“一诺千金”的做人方针,《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等等
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我们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壮怀激烈的历史精神,这是我们当今民族最伟大,最值得去珍惜学习的事物,也是每一个读史人最应该读明白的道理!
希望广大读者多多关注,一同学习共同成长!!
你知道哪些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阳谋?
作者笔下出文化,文化内涵见历史
说起古代的阳谋,有大名鼎鼎的推恩令,不动声色的围魏救赵,更有霸气凛然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是精彩绝伦,听过了这三个,不如另眼看看这两个。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尤不放心,没有独掌大权,谈何天下安稳。
日夜担惊受怕的赵匡胤看着手下部将,怎么看怎么觉得以后他们会仗着兵权造反,所以想到了一出好的计策。
赵匡胤突然邀请自己手下握有军权的大将前来赴宴,随着将领们的酒足饭饱,赵匡胤故意装作很忧愁的样子,开始了发难。
将领看到皇帝忧愁的样子,又不好一直让皇帝这样尴尬,只能问道:“皇上因何叹息”?赵匡胤抛出了自己的顾虑,全场一下子变得落针可闻,安静至极。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也做好了一定的准备,但是没想到赵匡胤才坐上皇帝就要卸磨杀驴了。
一群大臣知道皇帝想要卸掉自己等人手中的兵权,但是知道归知道,却没有办法反驳。
赵匡胤此举就是明着暗着告诉各位将领,今天兵权交也得交,不交也得交,不交的我就认为你以后想要篡位,自己掂量着把。
没有人敢顶着赵匡胤风头正盛的时候触其霉头,只能捏着鼻子跪下谢罪之余,交出了自己的兵权。
不得不说赵匡胤的聪明,不费一兵一卒就拿捏住了自己的部下,“杯酒释兵权”也是历史上有名的阳谋。
空城计(斗智斗勇的绝顶阳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着“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之说,空城计也是诸葛亮布下一手针对司马懿的计谋。
空城计是诸葛亮不得不行的一手险招,整个城池之中只余下老弱妇孺,没有一兵一卒,并且诸葛亮提琴上城楼,身边跟随两童子,门口四位扫路人。
诸葛亮在城楼不断抚琴,司马懿听闻一曲之后下令撤退,没有没有派斥候进去探清虚实,世人只知是司马懿胆小,害怕有埋伏,却不知道诸葛亮已经跟司马懿进行了对话。
司马懿的撤退,司马昭直接说愿意带人前往一探虚实,遭到司马懿的坚决反对,要求立马撤退。
司马懿是真的害怕了吗?其实不是,里面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且听我细细道来。
诸葛亮在城楼之上所弹曲目后世推测为《卧龙吟》,这首卧龙吟其实想要表达的意思有两种,这两种意思才是让司马懿坚决不进城的高明所在。
一、城门口只有区区几人罢了,但是你焉能知道我城中是否卧有大量兵马,我现在门开了,有本事你就进来,我就有本事瓮中捉鳖,这是其一。
二、你现在的司马家族,还在卧薪尝胆之际,假如我这真的是空城,你抓住了我,那么你在曹操心中还有作用吗?一曲《卧龙吟》是告诉你,过于贪功,露出了虚实,就没办法卧的住了,曹操的心性想必你也知道。
两者都是直接明着告诉司马懿,你进来假如我有埋伏,你就等着被瓮中捉鳖;你进来假如我没有埋伏,把我抓回去,你司马懿功劳虽大,但是以后还会有你什么事吗?
曹操生性猜忌、多疑,司马懿是知道的,并且曹操现在还没有完全相信司马家,所以这个空城计,司马懿只能捏着鼻子往下咽,还不能与人言说的那种。
司马家族需要司马懿的卧薪尝胆,《卧龙吟》的引导,也是火候刚刚好,所以司马懿听完一曲后,司马懿明白了诸葛亮其中所蕴含的意思,直接下令撤退。
所以空城计不是阴谋,是针对司马懿单独设立的阳谋,是一步险招,也是一步结局注定的妙计,司马懿是个聪明人,所以只对司马懿有用。
历史上最风流的皇帝是哪位?
谢邀!风流与下流一字之差,含义很难界定,尤其是对于一言九鼎的封建帝王来说,更难区分。自古哪个皇帝不是嫔妃无数 、坐拥后宫佳丽三千,左搂右抱,夜夜新郎 ,似乎是老天赋予他的特权,你很难判定他是风流还是下流。不过,若单论谁是历代最多情、风流的帝王,我看非乾隆皇帝莫属。
乾隆以文治武功著称,同时他还有好大喜功、骄奢淫逸的另一副面孔,身为一代有所作为的帝王,又正逢大清立国以来最为强盛的时期,他屡屡边疆用兵,捷报频传,再加上连年风调雨顺,海内升平,使他心情舒畅,俨然感到自己是一个运势极佳、无所不能的太平天子。因此他纵情享乐,干出了不少风流韵事。
乾隆和历代所有的帝王一样,三宫六院,粉黛无数,然而,生性风流多情的他仍然干过许多“越轨”之事。某日,时值春季,风和日丽,百花盛开,乾隆和皇后富察氏游览圆明园,见道旁迎驾的人中有一位命妇,生的身姿婀娜,明眸皓齿,娇楚动人。乾隆一见顿时惊为天人,他心荡神摇,正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见皇后富察氏走到那丽人跟前,口称“嫂嫂”,乾隆这才忽地想起,那美艳少妇正是富察氏的嫂子 、内务府总管大臣富察·傅恒的妻子。回宫后,乾隆帝的眼前常常浮现出傅夫人那俏丽妩媚的面孔 ,他懒理朝政,整日无精打采、萎靡不振。
不久,皇后富察氏生辰,乾隆突然精神振奋起来,原来这天傅夫人要进宫为皇后祝寿。当日,在坤宁宫开寿宴,为皇后贺千秋。乾隆早早退了朝,到坤宁宫入席,恰与傅夫人挨着,两人又是诗酒唱和,又是眉目传情,忙得是不亦乐乎。
此后,傅夫人经常奉召进宫陪皇后散心。有时候天晚了她就留宿宫中。期间,乾隆时不时与傅夫人同床共枕,寻欢作乐。宫女们对此心知肚明,但谁也不敢声张。
乾隆为了和傅夫人厮混方便,可以经常偷情,多次派遣傅恒到西域统兵作战。后来,傅夫人诞下一子,满月时抱进宫里,请乾隆取名。乾隆见婴儿生的壮硕强健,相貌长得很像自己,心里很是喜欢,遂赐名福康安。福康安8岁时就进御书房陪太子读书,12岁时被封为贝子 。20岁左右就被封为大将军,多次受命出征,屡立战功,并一路扶摇直上,平步青云,乾隆对他的呵护和关爱可见一斑。
乾隆和皇后富察氏原本恩爱非常,后来皇后渐渐瞧出了其中的蹊跷,为了傅夫人的事, 整日抑郁不欢,碍于情面又只能强自隐忍,加上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已立为太子)早夭,她愁眉不展,一天天憔悴起来。
后来,富察氏在陪乾隆东巡时死于山东德州 。乾隆对她还算敬重,特封其谥号“贤孝皇后”。
有关乾隆的风流韵事,传闻最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香妃了。史载,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霍占集兄弟( 又称大小和卓)在南疆发动叛乱,乾隆派兆惠将军率军平叛。第二年,叛乱被清军平息。霍占集的妃子香妃(名和卓·伊帕尔罕)成了俘虏。据说,香妃生的高鼻深目,明艳动人,容貌很有异域特色,她还能歌善舞,身上天生就带有一种异香,不用涂脂抹粉就能香气袭人,且其味沁人心脾,所以人称香妃。
兆惠将香妃带到京城献给了乾隆帝。乾隆一见这位西域美女,果然是天姿国色,芬芳氤氲,名不虚传。宫监命她到御座前跪地行礼,她不理不睬,只是愁眉紧锁,泪眼婆娑,惹人怜爱。香妃终日思念前夫霍占集,对乾隆冷若冰霜。乾隆派能言善辩的宫女劝说,香妃坚拒不就,还对来人说,如果皇帝逼她,她就用短刀自尽。
尽管乾隆百般劝诱,但香妃始终不肯屈就。皇太后听说此事,害怕香妃在深夜里刺杀儿子,便对乾隆说“既然她不肯从你,你不如杀了她以全其志,要不然,就将她放归故乡,留在宫中始终是个祸害”。乾隆心知香妃坚贞不屈,决不会顺从自己的,但舍不得杀她,更舍不得让她回乡。
就这样相持了几年,彼此倒也相安无事 。某日,皇太后把香妃召到跟前道“你志终不肯屈,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香妃答道:“只求一死”!皇太后见她如此决绝,就说:“今日我成全你,赐你一死,可否”?香妃跪地答道:“太后遂我心愿,恩德比天还高”。言毕,泪下如雨。皇太后亦有不忍,但见她心意已决,遂命人将她引入侧室,梁上悬有绳索,香妃毅然自缢而死。
乾隆知悉香妃殁命后十分悲恸,见已无法挽回,遂命人置备棺椁,以嫔妃之礼厚葬之。乾隆皇帝一生风流倜傥,处处留情 ,堪称阅女无数,以上只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两桩情事,但已足可证明他就是历朝历代最风流多情的皇帝,这应是毋庸置疑之事了吧?
【原创问答 剽窃必究】【网络配图】
车重和安全性真的有关系吗?
车重和安全性无关,这只是车身轻量化的一个由头而已,甚至可以说是借口。
我们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说明一下两者的关系:
第一,同样是以50公里的时速撞墙(模拟碰撞测试),一辆一吨的车,一辆两吨的车,谁的碰撞能量更大?很显然,我们都知道动能公式,速度一样,当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假定墙足够坚固,那么这么大的能量就只能靠车身来吸收,理论上来讲轻车要面对的能量更小,当然同等坚固的条件下,对人体的伤害越小。
第二,同样50Km时速,一吨轻车和两吨重车刹车,其他条件完全一样,是不是一吨的轻车刹车距离更短?刹车距离断,意味着有更大的概率可以避免碰撞?
这么看,似乎越轻的车越安全啊?
然而现实中,并非如此,撞墙毕竟是少数情况,马路上真实的交通事故,往往是两车相撞,一车东来,一车西去——不好意思,它俩只能追尾,是一个方向的。不管是迎面碰撞还是追尾,一吨的轻车和两吨重车撞在一起,这次你想谁会占便宜?
要知道,两车都有溃缩区,两车都会发生形变,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车都要承受碰撞能量,这时候谁更吸能?因为车的重量直接影响车速的变化量。一辆车越重,它的速度变化越小,这也就意味着在发生碰撞时车内乘员受到的力越小,伤害就会相对减小。也就是说,轻车给重车吸能了。
而且,现实中,重的车其实也在减重,它减不下去不是因为不运动,或许是因为技术落后,而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的是因为它用料扎实!而轻的车,减重一定合理吗?或许也未必!有一个词叫减配,叫偷工减料!
为什么说日系考试没输过,上路没赢过?一方面是因为考试的时候有应试,针对测试项目进行优化。而且碰撞测试的时候撞的都是墙,基本不形变。可是真实交通事故,两车相撞,大车的重量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撞飞的是它,形变的是它,死人的也是它。
是不是车越重越安全?不一定!但是说车越轻越安全肯定不对!
车辆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靠车重这一项因素决定的。首先是车身结构,过去造车没有吸能的概念,导致真实发生事故,车没事,人没了。后来研究发现,碰撞产生的能量要有个去处,如果不能及时传导吸收,结果就只能让人来承受撞击力了。于是车身便有了溃缩区。那部分撞得多惨和车辆安全无关,那就是为了碎,为了变形的。
现在较为流行的有笼式车身结构,代表是沃尔沃、吉利、奇瑞。还有一种是3H结构,简单说就是三高,我就给你堆料,各种高强度钢。代表是比亚迪。
两种结构没有好坏之分,比亚迪也好,沃尔沃也好,都是以安全性著称的,吉利奇瑞等国产品牌也都没在这方面拉胯。
其次才是车身材质。主要是看乘员舱的强度,A柱、B柱、C柱,不变形,乘员舱没有大范围侵入,这就算安全性能不错了。
这些其实都是被动安全性能。还有主动安全性能,包括车辆安全配置,ESP,胎压监测,主动刹车、车道偏离预警,等等等等,未来L4级的自动驾驶已经不远了,那时候或许可以全面解决车辆的安全问题,交通事故甚至可能成为历史。
和安全性相关的因素很多,最关键的还是人在自动驾驶取代人工驾驶之前,安全更多还是取决于你的驾驶理念。
技术其实只是一方面。大部分男司机的驾驶技术都比女性好,可是女司机虽然手法为人所诟病,但事故率却要比男司机低得多得多。这无关技术,更多还是来自于女性的谨慎,甚至可以说是胆小。男性从生理心理都更加张扬,更加急躁,这放在驾驶上不是什么好事。80%的主观事故都源于驾驶员的盲目自信,觉得这俩车之间我能过去,觉得我开快点没事,觉得我喝点酒也能开……我猜每个人都能认识一个曾经酒后开车的吧?你可能没做过,他可能没被抓到,但是在前些年几乎太普遍了。现在酒驾查得严才好了一些。你酒后驾车,给你一辆什么车能保证你安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