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潮,中国历史上令人动容的悲壮瞬间都有哪些?
勇哥以为,宋元崖门海战,应该算一个。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海战,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发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这场众所周知的海战,将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打回原形。清政府花费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然而,如果论规模的庞大、战事的惨烈,中日甲午战争远远不能与发生在600多年前的宋元崖门海战相比。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600多年前。
1272年,元朝分水陆两路南下攻打南宋。4年后,南宋都城临安被攻陷。5岁的小皇帝宋恭宗投降。然而,南宋王朝并没宣告终结。因为,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等大臣护卫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南逃到福州,组建新的南宋小朝廷。
开始,文天祥等人拥立刚满7岁的赵昰登基做皇帝,是为宋端宗。后来,宋端宗在逃亡途中因落水染病,不久崩逝,由不到7岁的弟弟赵昺继承皇位。赵昺在陆秀夫、张世杰的护卫下,逃到广东崖门,准备继续抵抗。
1279年正月,元朝大将张弘范随即率部追赶到崖门。双方决战在即。
崖门的位置在今天广东省新会一带。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延伸入海,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名崖门。当时,陆秀夫、张世杰在崖门苦心经营了一段时间,加紧训练军队。各地的义军也纷纷前来。这样,南宋小朝廷集结了20多万人的部队,还拥有1000多艘舰船,实力颇为可观。
不幸的是,南宋主将张世杰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败仗后,对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因此,他拒绝了占据崖门出海口、进退有据的绝佳建议,放弃了对崖门入海口的控制,把1000多艘舰船全部背山面海,用大绳索连接成一条线,将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以此与元军决一死战。
这注定了是一场惨烈的战争。
张弘范率领大军赶到崖门,立即占据崖门出海口,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将南宋军队围困得死死的。张弘范又从北面切断南宋军队的陆上淡水水源和粮道,使得南宋军队失去了后勤救援。
10多天海战打下来,南宋军队完全只能用以干粮充饥。实在没水喝了,只好饮海水解渴。海水怎么能喝呢?饮用海水的士兵呕吐不止,战斗力严重削弱。
2月6日,张弘范率军猛攻,一时间连破七艘南宋舰船,一路打到中央地带。南宋军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溃不成军。在这个时候,护卫赵昺的陆秀夫方寸大乱,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他背着8岁的赵昺匆匆投海殉国。
其实在这个时候,南宋军队并没有完全失败。张世杰在混乱之中,斩断大索,解套了10余舰船,前来救驾。当他得知赵昺已被陆秀夫背着投海殉国后,劝说杨太后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可是,杨太后也绝望了。她哭道:“我忍辱至今,只为赵氏最后一块骨肉。今事已至此,我还有何颜面复活耶?”
第二天,杨太后也投海自尽。张世杰率部西去,途中遇上风暴,全军覆没。
南宋王朝就此宣告终结。
在这场惨烈的海战中,10万南宋军民以极为悲壮的姿态投海自尽。海战结束后的第二天,海面上浮起10万尸体,令人无语凌噎。
战后,元军大将张弘范洋洋得意地在崖山岩壁上雕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12个大字。多年以后,到了明朝时期,御史徐瑁对这12个大字深恶痛绝,命人除去。
为什么没有收获卖国汉奸的恶名?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当时的背景和大环境,因此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王猛所效力的异族氐族。
氐族的来历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氐族是汉化了的羌族,另一种是氐族是羌族关系紧密但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不管是那种说法,氐族都是一个很早就完全汉化了的民族,他们放弃了原先的游牧生活,以农耕为生,在姓氏,文化,习俗等各方面已经与汉族非常的相似。
他们和胡、羌,还有汉族混居一起,语言上即说羌胡的语言,却又都懂汉人的语言,保留本族的服装特色,采用羌人的婚姻习俗,有不同的分支,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的王。
氐人从汉朝开始一直处于汉人政权的统治之下,加上和汉人之间关系密切,所以相对于其他异族,两晋南北朝时期清水氐杨氏建立的仇池政权,临渭氐苻氏建立的前秦,略阳氐吕氏的建立后凉,这些氐族政权对于汉人都比较温和,在民族概念不是很深的当时,这个和汉家类似民族并没有引起汉人多少敌视。就如西周实际主体也是汉化的狄人,当时华夏和夷狄的区分主要还是在于文化上的认同。
氐人后裔
再来说符氏建立的前秦。前秦的奠基人是氐族一个小部落的首领苻洪,因为机变多谋,勇猛善战,在先后依附前赵、后赵的过程中逐渐强大起来。永和五年,后赵石氏内乱,苻洪率众归降东晋,次年被东晋朝廷封为氐王、使持节、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
不久在众人劝说下,因为“草付应称王”的谶文,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当时降将麻秋想取而代之,利用设宴的机会骗苻洪喝下毒酒,其子苻健将其抓获杀死,但不久苻洪毒发身亡。永和七年,苻健继天王位,建立前秦。
苻坚是苻健的侄子,苻健年仅39岁去世,儿子苻生继位,但苻生生性残忍好杀,屠戮大臣,在想杀死苻坚时,反而被他先发制人所杀。
苻坚继位后采用开发包容的民族政策,平息了当时前秦境内的各民族仇杀。同时重用一大批汉人大臣,其中就包括王猛。
王猛是今山东寿光人,出身寒门,在出生前两年家乡便被后赵攻破,年幼时期的王猛随家人颠沛流离,最终定居于魏郡(在今河南河北之间)。此后王猛以卖畚箕为生,但同时每天手不释卷,刻苦学习,最终满腹韬略以待明主。
因为汉人出身,王猛开始还是把希望寄托在东晋朝廷身上。永和十年,当得知桓温北伐击败苻健,并屯军霸上时,王猛亲自前往相见。在一番扪虱而谈后,王猛发现桓温志在篡晋,根本无心恢复中原,并非自己期望的民主,便离开了他。
不久之后,吕婆楼向苻坚力荐王猛,两人相谈后,句句投机,一见如故。苻坚在得到王猛后自比如刘备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并于自立为大秦天王当年,任命王猛为中书侍郎,职掌军国机密。
王猛就职后整饬吏治,雷厉风行,上任不久就当众鞭杀作恶多端的奸吏,因此效果明显,政绩斐然,很快就升任尚书左丞。后来又在三十六岁那年,连升五次官,在苻坚的支持下,权倾朝野。以王猛为首汉人的地位在前秦大幅上升,而相应的氐族显贵豪强被大幅压制。
王猛针对一些皇室显贵仪仗身份恣意妄为,无法无天,王猛首先捕杀皇太后的弟弟强德,又和御史中丞邓羌合作彻查祸乱百姓的公卿大夫。又让苻坚派遣得力官员巡察四方及戎夷地区查处地方官的违法乱纪,整治各级机构。同时帮助苻坚创立了荐举赏罚制度和官吏考核新标准。
在王猛的一系列治政改革下,前秦境内百姓安居乐业,一片太平盛世,当时有歌谣赞颂道:“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
在国内无后顾之忧后,王猛帮助苻坚利用军事整治手段先后收降匈奴刘氏部、乌桓独孤部、鲜卑没奕干部和拓跋部的代国。之后又相继灭北凉,前燕,以十年时间帮助苻坚基本实现统一北方。
但是不久后,王猛积劳成疾,临终前告诫苻坚:“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晋朝。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是我国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
苻坚在开始还是继续坚持王猛的遗嘱,与民修养生息,贯彻儒家礼教。但是随着北方的完全统一,苻坚野心扩大,逐渐遗忘了王猛的告诫,最终在王猛死后八年遭遇淝水惨败,彻底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机会。
不久后,王猛所担心的鲜卑、羌等贵族纷纷起兵叛乱,前秦土地分崩离析,苻坚本人也兵败被姚苌所杀,北方重新陷入战乱。
王猛没有被称为卖国汉奸,一方面他出生时北方即已沦陷,王猛是在异族的统治下长大。但即使如此,王猛也没有忘记汉族的身份,一开始想到的是投靠桓温光复中原。但在发现桓温意在篡位,之后才转投苻坚。
另一方面,当时民族思想还没有成型,如西晋末年异族称汉人为晋人,到前后赵统治时期,又被称为赵人。华夷之辩更多的还是存在于上层阶级用于相互攻击,对于老百姓来说,氐人和其他更像野蛮人的异族比起来已经完全汉化,没有太大差别。而前秦的统治在苻坚和王猛的主持下,各族融合平等,汉人地位大大提高,文化、经济、政治与汉人政权统治没有太大的区别。反而在王猛死后,前秦灭亡,北方又被其他残暴野蛮的异族统治,相比之下,自然也没人会将王猛视为汉奸卖国贼了。
说到历史上逆天的军事行为?
“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主席的一纸电令,让“刘邓大军”创造了我军一个史无前例的逆天军事行为,而这一行动的成功, 拉开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7年,国共经过一年多的激烈较量,战争局势已有慢慢转向有利于我军的变化,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面对国军始终打着把战火烧在解放区内,浪费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解放区经济的如意算盘,主席高瞻远瞩,决心反戈一击,他筹划将部分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到国统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对手的阴谋诡计。
经过深思熟虑,主席决定,首先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到国军占领的中原地区,已建立新的战争态势。
为此,他要求“刘邓”尽早结束内线作战,渡过黄河,外线出击,挺进中原,以调动陕北和山东的敌人回援,彻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此时,刘伯承邓小平正在进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进行紧张的豫北反攻作战,接到主席的指示后,稍作休整,强度黄河,兵发鲁西南,打开了挺进大别山的通道。
但随后国军从各地调兵,分多路向鲁西南增援,准备对“刘邓”部队形成合击之势。
局势紧张的形势下,主席立即电告“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但此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作战,已极度疲劳,且伤亡较大,急需休整补充,如果立即转入无后方作战,直出大别山,困难极大。
主席十分尊重前线指挥员的意见,但同时也讲明“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
“刘邓”接到主席复电后,同时感到了主席和组织对他们寄予无限重托,虽然现在立即行动的确存在着极大的困难,但挺进大别山关系全局和陕北安危,所以他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尽早行动。
经过仔细考虑,“刘邓”复电主席“休整半月后行动,以适应全局之需”。短短几天时间,实施无后方作战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关系全局的重要战略决策就这样确定下来。
半个月后,刘伯承邓小平率12万大军在华东野战军的策应掩护下,趁各路敌军合围未成之际,兵分三路从鲁西南出发,开始了挺进大别山的逆天壮举。
在中外战争史上,战略进攻往往都依托着后方或根据地,稳扎稳打,缓缓推进,主席却求“刘邓大军”不要后方,千里跃进,孤军深入敌纵深后方,本身就有着极大的风险。
但“刘邓大军”没有辜负主席的重托,他们历尽艰辛,在付出了很大代价之后,终于在大别山地区打开了局面。
美国的军事记者贝尔登曾感叹“这一军事行动的构想、胆识和气魄,特别是创造性的想象力,高明出色,领导人在这一军事事件上,堪称大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惊人逆天之举,打乱了国军的战略部署,牵制了国军的有生力量,缓解了解放区的军事压力,建立了新的战争态势,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该如何评价张巡?
为了守城选择吃人,张巡值不值得尊敬。假如我是张巡,作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会选择怎么做?
要么向安史叛军投降。在免受吃人的骂名的同时,可以换取一定的荣华富贵。至于卖主求荣的骂名,相比吃人的骂名则远远小得多,况且安史之乱中变节者众多,人们又何至于揪住我一人不放,骂名早晚会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要么拼尽全力战死沙场。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避免吃人骂名,从而还可以赢得忠臣良将的名声,为后世敬仰。即使不为后世敬仰,又有何妨呢。再或者弃城逃跑,上无变节骂名,下可苟全性命,大不了忍受一顿懦夫的指责鞭斥。
总之,不论我怎么做,一定不会背上吃人的千古骂名。
那我这么说,是不是等于从反面辩解说,我支持张巡为了守城而吃人的行为,并不是。张巡的行为,说好听点,这是违反了 人类底线,说难听点,则是丧心病狂至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我面临着,被张巡吃掉的情况,我会心甘情愿的接受吗?答案再肯定不过,万万不能接受。那好,再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换作你是张巡,置身于当时他所面临的局面,你又将如何抉择?请问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你还会有站在局外人的角度,那般的轻松吗?张巡死守的睢阳是江淮的门户,后方一马平川,叛军一旦攻陷睢阳,将会长驱直入。江淮一旦不保,朝廷将失去东南财赋和兵役来源,朝廷的经济命脉就会被掐断,再也无力回天。巡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史书上记载,叛军拿下潼关以后攻破长安,在城中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一时间,长安城尸积如山,血流成河。近二百万人口的京畿地区,在叛军的劫掠过后,竟仅剩不足千户人。从此,繁华无尽的长安变成了一座豺狼出没的废墟。试想如果睢阳失守,叛军席卷而下,不知后方的千万江淮百姓,会遭遇何种灭顶之灾。正是凭借张巡的苦苦支撑,赢得了至关重要的两个月。从小了说,唐王朝能够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继而避免了更多百姓遭受战争涂毒。也早日避免了因战乱带来的饥荒,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易子相食的惨剧。战乱一日不停,便不知道还会有多少无辜百姓被卷入战争。
往大了讲,顶住和遏制了叛军的南下攻势,为最终反击和消灭叛军提供了支点,得以平定安史之乱。可以说,如果没有张巡的睢阳保卫战,就没有大唐此后一百五十年的江山社稷。这种说法丝毫不是什么夸张。
并且在古代,食物往往都是优先供应给军士。以当时的情况而言,即便是身为守城的军士,尚且无粮可食。城中百姓又能有什么食物?其情况可想而知。
哪怕百姓能够坚持住,可到了城破之日,以叛军的秉性,他们会放过这些百姓吗?手无寸铁的百姓又能如何自保?
叛军作为邪恶一方,屠城吃人便是理所应当?张巡作为正义一方,守城吃人便是丧尽天良?我不服。张巡吃人的行为自然是罪无可恕。不过,因此将其否定的一无是处,描述的罪恶滔天一般合适吗?
当初在长安城里屠戮婴孩和全城百姓,造成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叛军,不应该才是千夫所指,最应该为人所唾弃的吗?
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张巡吃人的行为是否是情非得已,是否是万般无奈之举,不必深入追寻。
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张巡此举,绝不是为了自己的苟活。不然,何以有陆游“忧愤张巡嚼齿空”的感叹。
有些人啊!尽可以用高高在上的姿态,一身轻松地辱骂张巡的残忍之举。然而,在张巡吃人的悲剧后面,更有着一群无耻之极的首恶和帮凶。张巡弹尽粮绝的之前和之后,数次向周围援军求以救援,却无一人伸出援手,眼睁睁看着吃人的悲剧发生。他们难道没有责任?
是谁沉迷享乐任由奸臣当道?由此引发安史之乱,叛军挑起战乱之祸,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是谁手握重兵,却不能保一方百姓安宁,陷在自身利益里无法自拔见死不救?如果他们都能够像张巡一样,不仅可以避免吃人那样的惨剧,而且极有可能早日平定战乱。
与那些望风而降,置百姓于不顾,任由叛军屠戮祸害的官员而言,为何要如此鞭斥张巡。既然要批判张巡,首先不能放过昏庸的统治者。从昏庸的统治者到安史二人,他们是没有犯下吃人的禽兽之举,但谁能告诉我说,他们的罪恶比吃人轻?
最后,我想说,无论张巡做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其吃人的行为永远无法接受。但同时,我希望多一份对于这位英雄的理解,不能一味的只有指责。在我眼中,张巡无愧为铁骨铮铮的汉家男儿!
为何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疲惫之师?
蜀汉缺乏培养人才方法,导致一代不如一代,才是诸葛亮的麟子诸葛瞻,首战便败于邓艾的关键原因。
相门有后
公元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异常忙碌,刚对孟获七擒七纵后,便马不停蹄的屯兵于汉中,早上忙于准备北伐各项事宜,晚上还要创作《出师表》,一晚他在和魏延赵云商讨对策是,一封蜀汉的密信却诸葛亮眼睛一亮,并且激动不已的抱着魏延和赵云,罕见的白了三大碗酒。
素来谨慎不苟言辞的诸葛亮,为何会如此兴奋和激动,原来书信里黄月英告诉诸葛亮,长子诸葛瞻出生了。此时的诸葛亮已经46岁,现在称为中年得子,但是在三国则算是晚年得子,诸葛亮有了子嗣传承,能不开心能不激动吗?
纵观三国历史,蜀汉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蜀汉重要人物刘备和诸葛亮等都是较晚才得麟子,两人曾经过继别人的儿子为继承人,刘备曾经过继了刘封,诸葛亮则把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乔过继在膝下。
这到底是巧合还是另外有原因,至今无法说的清楚,但是幸运的是两人后来都有了亲生后代,刘禅和诸葛瞻,诸葛亮对儿子有多痛爱呢?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虽然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的接近了仙人一样,可是他也是个凡人,即便是一生谨慎,但是和普通的父亲一样,只要一提到宝贝儿子,诸葛亮高兴的合不拢嘴。
公元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屯兵于五丈原时,闲来无事就给动吴兄长诸葛瑾写了信,信中提到儿子诸葛瞻,诸葛亮可以说非常的骄傲,他对诸葛瑾说:你的子侄诸葛瞻,如今也有七八岁了,长的非常的像我,聪明伶俐又很像他母亲,我就是担心有点太优秀了,将来反而不成器”。诸葛亮在书信中对诸葛瞻既有一丝得意,也有一丝的忧虑,但在诸葛瑾的看来更多透露了诸葛亮的心思,诸葛瞻比诸葛乔更聪明更适合接替蜀汉的诸葛家族大任。
同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享年46岁,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经布下北斗七星阵,希望向天再借12年,其中原因是为了恢复汉室的千秋功业,还有一个目的则是为了儿子诸葛瞻,因为当时诸葛瞻才8岁左右,现在也是小学的期间,正需要父亲的循循教导之时,任谁也不想这时候离开儿子,但天不从人愿,诸葛亮还是在五丈原病逝。
诸葛瞻幼年丧父,在母亲黄月英的教导下长大成材,可能由于他诸葛亮的独子,为了延续诸葛亮一脉,蜀汉天子刘禅和诸葛亮的弟子姜维,说什么都不让他上战场历练,生怕出个万一不好给蜀汉子民交代,所以姜维九伐中原,一次也没有诸葛瞻的身影。
出仕蜀汉
公元243年,诸葛瞻十七岁之时,刘禅把蜀汉的公主许配给他,招其为驸马并授予骑都尉,此时的诸葛瞻走上了仕途之路,一出仕则受到了器重,怎么个器重法呢?说起来的确会让蜀汉的群臣羡慕不已。
公元244年,新婚一年的诸葛瞻,累迁为羽林中郎将,并且还被任命为射声校尉、和侍中。这时的诸葛瞻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的建议,此时蜀汉的主要管理人是蒋琬和费祎,并且这年魏国的曹爽率领十万人进攻蜀汉,没想到却被蜀大将军费祎在汉中阻挡,曹爽苦战不得,损伤甚众后撤军,蜀汉打赢了一场汉中保卫战。
但是这一年后蜀汉凡是有颁布一些对百姓有利的措施,很多都不是诸葛亮提倡的,多数都是蒋琬和费祎的努力结果,可蜀中的百姓都会算在诸葛瞻头上,民间都会互相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
这结果,导致诸葛瞻的贤名远播,但盛名之下难副其实。
忠于蜀汉
纵观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会发现诸葛瞻的一生,是成长在诸葛亮的光环之下,他从十七岁当骑都尉,到公元260年这十多年的时间里,诸葛瞻虽然历史上没多少拿的出手的成绩,但是却累迁为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
公元261年,成为了蜀汉内务的实际掌管人。不过此时刘禅开始信任黄皓,诸葛瞻并没有处理好和黄皓两人之间的摩擦,因为也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当时为了黄皓,廖化还打算上找宗预和诸葛瞻商议,可最终宗预以不在管红尘之事为理由推脱了,黄皓得到了刘禅的宠爱后,愈加和诸葛瞻姜维等不对付,本来诸葛瞻应该在此时联合姜维对付黄皓的。
并且在这十多年中,蜀汉实际话事人却是九伐中原的姜维,但是在姜维又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瞻竟然和志同道合的战友姜维决裂,不但不再支持姜维北伐,还上书给刘禅,削了姜维的对蜀军的实际掌控权,调去地方当个益州刺史,而这个决定没多久就让刘禅和诸葛瞻后悔不已。
可见诸葛瞻虽然精通书画,记忆力过人,并且一心忠于蜀汉,可在智谋和战略格局上,远远不如司马懿的后代,他看到是姜维连连北伐导致的蜀国的耗损,但却没想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诸葛亮制定的以攻代守方针,才是蜀汉得以鼎足而存的所在。
沙场迎敌
姜维被贬的结果,就是在263年,司马昭三路大军伐蜀,由于汉中缺少姜维的运筹帷幄,等姜维安排好防御战线规划后,蜀汉的防御线已经被邓艾,钟会,诸葛史绪的大军撬开了几个缺口,失去了天险的蜀汉军队,因为失去了重要的关隘,也丧失了斗志,很快各地诸多郡县纷纷归降,姜维不得已,只好率领蜀汉的精锐拒守剑门关,同时组织各地郡县的守军到成都勤王。
姜维的确也把握住了关键,在剑门关下,钟会的十多万大军无法寸进半步,钟会是利用了各种的方法,也没成功,这时因为运输的原因,十多万的魏军在粮食已经接济不上,正在众将认为会前功尽弃的时候,
邓艾思考了良久,提出了一个计策,就是绕道奔袭蜀汉软肋,以奇兵奔袭蜀汉防守较少的江油,攻陷了江油后,一,可长驱直入到成都,二可调动剑门关下的姜维大军,让他首尾无法相顾,计策虽然好,但是却非常冒险,能不能成功不说,从剑门到江油这条路,堪称天险,不但没有道路更是人迹罕至,并且由于要翻山越岭,邓艾不能带攻城的器械,反而是要轻装上阵,不过钟会已经没有办法,就让邓艾去试试。
没想到,讲话不利索的邓艾,不愧为一代名将,还是个狠人,他率军万余走在荒无人烟之地,一路几百多里,是开山造桥。跨国高山和深谷,每天吃的只是随身干粮,一路极为艰险,并且数次面对前进无路,后退又困难的窘境,
可邓艾以高昂的士气,身先士卒激励将士们,在悬崖上还以毡自裹,推转而下的勇气,和将士们克服了种种的困难,奇迹般的出现在江油城下。此时江油城可以说拥有关山之险,一面临涪水,三面是悬崖,是蜀地有名的天险之一,其名气不亚于剑阁,可是江油守将马邈却投降了,那么马邈为啥会投降呢?
其实马邈并不是一开始就打算投降了,他当时非常勇悍,打算率军伏击邓艾的先锋田章,却没想到实力不济,竟然被击败了,无奈之下只好归降。
本来马邈完全可以凭借江油的关隘天险,阻挡邓艾的前进,并且及时通知成都增援,这样一来则不会出现锦竹之败,但是蜀汉人才短缺,和用人不当的弊端此时显现了出来,这样重要的关隘,如果选择了霍戈,或者还有一丝希望,但是马邈的误判轻视邓艾,在野外展开伏击被反歼,完全让蜀汉由主动变成了被动,
此时蜀汉精锐尽出,连老将廖化都出动救援姜维,可见当时的蜀汉真的担当大任之人,面对江油的失陷,成都的刘禅是惊慌失措,商量来商量去,紧急状态下派谁去救援江油呢?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点诸葛瞻身上,因为诸葛瞻此时不但是蜀汉的重臣,也是名相诸葛亮的唯一后人,有当年诸葛亮的风采,他去是估计是肯定是最稳妥的选择,毕竟诸葛亮可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存在,对付邓艾可说是手到擒来,
刘禅为了稳妥起见,还把蜀汉守城的主力包括部分的御林军,加上张飞的孙子张遵,黄权之子黄崇,李恢的子侄李球等,连夜出发奔赴救援江油。这个阵容在当时堪称豪华,毕竟都是蜀汉二三代人物的佼佼者。可人比人气死人,这些蜀汉的人才,在面对魏国的邓艾时,突显出了能力上的差距,同时也突显了缺乏实战经验的弊端。
邓艾在获得江油后,则是一路势如破竹,快速的推进到了锦竹城下,此时邓艾面对的则是锦竹关内的数万蜀汉精锐,而如果邓艾垮不过锦竹这个坎,其结果可想而知。
锦竹之战
锦竹之战可以说是蜀汉存亡的关键战役,可是当时诸葛瞻对锦竹战役却关键却缺乏认识,只大军出成都后,蜀军虽然日夜兼程,但是在关键时刻在涪县犹豫不前,此时黄权之子黄崇曾经劝诫诸葛瞻,如果我们不尽量占据有利的地形,阻击邓艾的魏军,那么凭借邓艾声威和士气,我们要赢就显得有些困难,但是诸葛瞻并没有听取黄崇意见,而是选择继续观望,这就送给了邓艾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样让黄崇因为诸葛瞻没有听取意见而痛哭不已,
其后两军终于在锦竹城下对垒,此时坚守锦竹,等待援兵同时消耗邓艾,但是蜀汉此时已经无将可用,无兵可援的局面,还休书给东吴请求救援,此时的东吴也算是给力,但是老将丁奉却在关键时刻观望不前,导致结果诸葛瞻要和邓艾进行决战,而这次决战也成了蜀汉最后一战,此时的姜维,廖化都不知道,没多久蜀汉轰然倒塌。
诸葛瞻为何要出城与邓艾决战,后世推测的原因有三
第一:蜀汉大军相比邓艾拥有优势兵力,又是在本土对抗邓艾,无论是实力还是地理条件,都占据优势,赢的机会很大。
第二:邓艾的忽袭已经为魏国打开了一个缺口,如果不及时堵住这个缺口,吃掉邓艾的魏军,让钟会断了这条路子的想法,只有尽快消灭邓艾,而消灭最好的方法就是两军决战。
第三:从装备和休整状态还有士气上,依靠锦竹城的诸葛瞻,总体上都比邓艾要强的多,更重要其部曲中还有蜀汉的御林军,
诸葛瞻在双方对比后,怎么看怎么都觉得赢,并且在决战的开始,诸葛瞻是击退了邓艾的左右包抄的进攻,并且一度取得了胜利,邓忠、师纂在初战失利后退回,还给邓艾抱怨说:“对方坚守牢固要赢难啊。”
可是邓艾名将的素质就在此突显出来,他有点像李云龙一样愤怒的说:“生死之际,存亡再次一举,没啥行不行的!”大声叱责二将,从来狭路相逢勇者胜,二将就回去奋力再战,邓艾更是亲自参加了战斗,此时的蜀军却反而被这股狠劲给打愣了,数万人抵挡不了如猛虎一般的几千人,此战结果蜀将诸葛瞻及张遵战死沙场。
诸葛瞻之败的影响
诸葛瞻的战败给蜀汉带来的冲击非常强大,也是刘禅最终考虑不坚守成都待援,而是献城给邓艾的原因之一。诸葛瞻锦竹之败给蜀汉带来什么影响呢?
首先:在邓艾面前在没有可以抵挡的力量,所以他带着几千人就兵临城下,
其次 :诸葛瞻在蜀汉的地位很高,其声望更高,而且还是诸葛亮的后人,在蜀汉是神一样的存在,竟然败给了邓艾,严重的让刘禅和成都守军觉得自己赢不了邓艾,毕竟诸葛亮的儿子都输了,自己还能干吗?缺乏自信导致刘禅要顾虑的很多,
其三:诸葛瞻爷俩战死,打破了诸葛亮的神话,同时也摧毁了蜀汉人们的信心依据,没了底气的蜀汉群臣和刘禅,完全没有了方向,此时只要有人提出归降,大部分人都是是盲从的跟随,没想到外面还有姜维和廖化的大军,和各郡镇守的将领,可以说这里展现了蜀汉人才的凋零,连一个敢于组织抵抗的人都少之又少,有怎么去碰士气如虹的邓艾魏军。
最终刘禅选择了息事宁人,开门归降了邓艾,并且休书给各地守军让众将放弃抵抗,蜀汉就此被魏国吞并,而诸葛瞻一家则以身殉国的忠义表现,得到了邓艾的敬重,并且厚葬了他们,但是也因为诸葛瞻的去世导致诸葛亮的陵墓,到底在哪里成为了一个谜,毕竟诸葛亮再隐蔽,这事还是会告诉儿子和妻子的。
诸葛瞻作为锦竹之战的指挥者,当时肩负着重任,也是因为诸葛瞻在锦竹的失利,导致蜀汉在尚有反击之力的情况下全盘皆输,而这一切的起因从诸葛瞻削了姜维兵权开始,也是因此导致魏国三路大军乘机攻蜀,蜀国失去了先机后,有多次错失了重要的关隘,导致在锦竹城下和邓艾决战,可是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并没有认清当时的局面,没能纵观全局空间换取时间,并且坚固城防等待时机,而是选择了尽快和邓艾决战,在战斗是失利后,
也并没有退回锦竹组织防御战,而是选择冲入战阵中,最终倒是蜀汉失去了指挥,锦竹城不攻自破,本来带着残兵坚守锦竹的诸葛瞻,冲入敌阵中给出的自己的理由,则“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由此可见诸葛瞻不算是一位合格的将帅,反而更适合当个文人墨客,因为此时诸葛瞻不应该想到自己,而是失去了锦竹后蜀汉的命运,更让人感叹的是,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也和他想法一样,竟然没想到收拢士卒进行节节抵抗,而是感叹了一声,“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
好两父子都是因为没面目活下去,导致蜀汉失去了收拢将士依据有利的地形,继续抵抗邓艾的机会,这才是导致邓艾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的原因,如果诸葛瞻和诸葛尚健在,如李云龙一样不择手段的想法设法的对邓艾进行拖延和阻击战术,以邓艾的几千人很难在蜀汉立足,并且还有可能等待廖化的大军夹击把邓艾吃掉,问题是他们选择的一走了之,成全了自己对蜀汉的忠义,却让蜀汉最终灭亡。
小结:
诸葛瞻带着数万人,决战中失利于邓艾,其原因最重要的还是蜀汉缺少培养人才的方法,在人才培养和历练上相对魏国是差距太大,可以蜀汉创业的第一代都是顶尖人物,无路是五虎将还是诸葛亮庞统法正,刘备等人都是当时的佼佼者,
可是纵观蜀汉的二代人物,竟然缺少一个拿的出手的人物,刘备的后人刘禅,相比曹操的后代差距就不用说了,曹丕和曹植无论是文学和能力上,都比刘禅要高数倍,历史上更没见刘禅有诗词流传下来,这就是一个例证,更重要的就是司马懿的后人和诸葛亮的后人一比,也就不用说了,一个建立了晋朝,一个却在锦竹战死,另外无论是关羽和张飞,赵云的后人都是不算非常知名,成名的战役不多,蜀汉后期廖化还要当先锋,能够成为顶梁柱的就是姜维王平等几个人而已,和魏国人才济济相比,蜀汉这点确实缺乏,正是人才上的凋零,才导致了蜀汉在锦竹战败,诸葛瞻其实不过是一个缩影而已。
试想一下,如果蜀汉人才济济,那么镇守江油县就可能不是马邈,同时派遣抵御邓艾的或者是具有一定实战经验的名将,而并非是毫无战场经历,被赶鸭子上架的诸葛瞻,而诸葛瞻虽然熟读了诸葛亮的兵书,但是因为没有战场的洗礼,没有一定胆魄和纵观全盘的战略思维,所以蜀汉的灭亡,总结起来就是人才缺乏,实力不够,信心不足造成的。
诸葛瞻深知姜维北伐多次失败,会影响蜀汉的根基,但是他削弱了姜维兵权后,并没有及时调整蜀汉的防御规划,导致蜀汉的边界防御一盘散沙,在魏国的三路大军面前不堪一击毫无准备,可以说诸葛瞻在蜀汉关键的时间中,做出的选择葬送了蜀汉,也让我们懂得了“好战必亡、忘战必危“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
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