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夜之帝国双璧,历史上有哪些被后人严重误解的人物?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被严重误解的人,主要是因为我国史学家记载历史的时候,带有个人观点,总是不客观。就司马迁的《史记》而言,虽然记录了很重要的历史,但是个人倾向太重,对自己喜好的人物大加颂扬,却对不喜好的人物猛力贬低;虽然这有利于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但是却没有真实的反馈历史。
秦朝并不是一个实行严刑峻法的国家在历史上被误解很深的一个人就是秦始皇,他并不是像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是一个残暴不仁的暴君;如果是这样一个君主,根本不可能统一国家,这都是史学家杜撰的。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就反映了当时的法律是极为宽松的,而不是非常严格的;这两个人为了造反,甚至利用一些巫术蛊惑民众。
在传说中,秦朝是一个执行严刑峻法的国家,但是实际情况是,如果没犯大罪的话法律是相当宽松的,至少比清朝和明朝宽松得多。不过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些法律已经难以忍受了,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就是靠原始的道德观念管理社会。
秦朝是第1个进入法治社会的国家,所以当时的人们感觉秦朝实行的是严刑峻法,实际上秦朝并没有真正的实行严刑峻法。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整个社会在依靠传统道德运转;春秋时期运转的还不错,到了战国时期就运转不下去了,所以这个时代法治才会起作用,也就是民众的思想生变,导致相互征战,从而需要法律来管控社会。
从后来出土的秦国竹简所记录的法律条文来看是非常宽松的,可见司马迁所说的完全是伪历史。
秦国的伟大之处在于道德崩溃之后,用法治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社会秦始皇的伟大之处在于,在一个道德崩溃的年代,能够建立起一套维护整个社会体制运行的法治,让整个国家完成统一,让民众避免受到战祸。到了汉朝有了儒家思想,便又开始使用道德来引领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国思想道德和文化的统一,是在法制统一的基础上完成的,原始社会的纯道德体制已经在战国时期分崩离析。
当然还有一件事情就是焚书坑儒。秦始皇并没有杀掉一些儒家思想的人,而是杀了一些巫师,这些人利用巫术来蛊惑民众,传播封建迷信思想。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并没有杀死功臣,而是论功行赏。至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是一种典型的儒家思想,也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思想,主张对主子忠诚,并以此相报。这种思想在秦国还没有开始,因此秦国并没有杀死有功之臣。
秦朝时那些有功的大将都被派往边远的地区开疆拓土,其实就是元朝的翻版;如果秦始皇不死的话,真的有可能发展成像元朝一样的帝国,然后执行分国度管理。
秦朝失败的原因是扩张太快,内部空虚秦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扩张的太快,内部的反抗势力太强。当时秦国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虽然在法治和社会层面统一了国家,但是在思想道德层面还没有统一,人们的思想还是完全不一致的。原来六国的人还秉承着原有的思想,在这个时候,秦国命令部队开始向北和向南扩张,导致内部空虚。
秦始皇活着时凭借其强大的威望去震慑六国的后人,而他死后便没有这种威信来震慑六国的后人了,加上当时的社会又缺乏有效的管控,所以才产生了如此多的农民起义军。
如果当时用戍边的军队来镇压起义民众,这些民众也不可能造反成功;正是因为当时没有实行过度的严刑峻法,社会管理比较松散,才导致秦国的民众又重新组建起军队。
但是成吉思汗所实行的措施是完全不一样的,实乃非常严苛的蒙古法律,如果有一个地区出现一点儿问题,就很有可能对这个城池进行屠城,所以成吉思汗在占领其他国家的时候,都会导致这些国家的人口大量减少。在那个年代,我国的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在元朝时期,根本没有能力去组织反抗。
对比元朝和秦朝可以发现,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够扩张的如此之快,后来又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反叛,主要原因就是实行非常严苛的武力统治,导致这些地区失去了反抗的力量。秦朝和元朝都是短命的王朝,究其缘由,在于扩张势力太快,思想不能在短时间内统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人颂扬的成吉思汗其实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人;而人人指责的秦始皇反而是一个宽厚仁义的君主。
永夜君王三部曲小说?
前传:帝国双壁,正传:永夜君王,后传:王旗飞扬。《永夜君王》作者笔名是烟雨江南,原名叫邱晓华,阅文集团旗下起点中文网签约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尘缘》、《狩魔手记》、《永夜君王》三部曲等,其中《永夜君王》分为前传,正传,后传。烟雨江南创作手法灵活多变,题材新颖,号称网络文学经典制造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