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大破庞涓致其自杀的战役,求减灶退敌的故事和意思?
减灶,读音为jiǎn zào ,汉语典故,“减灶”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孙子列传》。又叫“减灶退敌”。
公元前342年,魏国的太子申和大将庞涓率领十万大军,前去攻打韩国,韩国决定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了韩国的请求,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领兵五万前去攻魏救韩。魏将庞涓与孙膑师出同门,知道自己不是孙膑的对手,赶紧下令从韩国撤回军队。而齐军早已悄悄地向魏国的都城大梁进发,为了麻痹敌人,孙膑向大将田忌献计说,魏国自认为强悍勇猛,天下无敌,一向不把我们齐军放在眼里,我们可以将计就计,兵书上常说,用百里速度急行军去追赶敌人,就会使部队前后无法接应,我军已深入魏国境内,可以用减灶之计来迷惑敌人,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
田忌认为孙膑说得有道理,于是采用了这一计策。庞涓率领的大军从攻打韩国的路上赶回魏国,一直跟在齐军的身后,第一天见齐军的军队有十万的炉灶;第二天炉灶减为五万人的;第三天只剩下三万人的。庞涓得知此事后很高兴,他认为齐军胆小怕事,就丢下步兵,亲自率领一部分轻装精兵,直扑马陵。马陵地区道路狭窄,地形险要,孙膑早已在此设下埋伏,庞涓率领的军队进入埋伏圈后,一点防备都没有,最后被齐军打得落花流水,庞涓被迫拔剑自杀。
马陵之战的故事?
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随之田盼又以“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在今河南范县城西,原属山东省)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但未全歼魏军。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主地位。
马陵山战役详解?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近代考古显示战场位于今山东省郯城县马陵山附近,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马陵之战发生于周显王二十八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
孙膑的脚为什么会断?
呢?据史书记载,孙膑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军事家兼发明家,他在霸王项羽的帮助下创造了很多械构发明,功勋卓著。
然而,?根据传说,孙膑在创造一种新型的连弩时,意外发生了一场意外事故,断了一只脚。
这是因为在发明过程中,孙膑为了提高连弩的威力和精确度,不断地尝试改进和测试,导致了一次不幸的事故。
虽然这个事故给孙膑带来了伤害,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继续努力创造更多的发明,并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战术和器械设计。
所以,孙膑的脚断了,但他的勇气和毅力依然坚定,这也成为了他崇高品质的体现。
物资匮乏的古代要十万个灶吗?
孙子兵法之所以被后世两千多年的人多尊崇,主要就在于,其中的计策有千变万化的功效。在孙膑对抗庞涓的故事里,其实孙膑就两次用到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第一次桂陵之战,孙膑佯攻魏国都城大梁,迫使庞涓撤离赵国国都邯郸,转身解救大梁。结果被孙膑安排在桂陵的人马伏击,损失惨重,庞涓被俘。第二次马陵之战,孙膑其实依旧沿用了围魏救赵的计策。上过一次当的庞涓,会不会再次上当呢?其实这一次,孙膑对围魏救赵做出了改进。01围魏救韩,孙膑故技重施。经历了第一次围魏救赵的事情,庞涓算是吃尽了苦头。他回到魏国以后,在魏惠文王的支持下,决定发动对韩国的战争,以此弥补上次桂陵之战的损失。
魏国对齐国开始动手:韩国几番挣扎以后,压根就不是魏武卒的对手,所以果断向齐国求援。毕竟齐国上次救过赵国,这次应该也会搭救韩国。齐威王也有自己的打算,和上次围魏救赵的方略一样,等到魏国和韩国火并了数次以后,他终于派遣田盼带兵,以孙膑为军师,围魏救韩。这次孙膑的计策依旧是攻打魏国大梁,迫使庞涓回援。不过魏国又不是傻瓜,他们当然明白其中的意义,这是故技重施来了。魏惠王这次可真的生气了,他觉得齐国总是在这儿碍事,必须要好好教训他们一番才行。所以撤回所有攻打韩国的军队,转而集中力量对齐国军队开火。
后十五年,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史记》
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带领大军前去与齐国决战。路上魏国大军自然是非常小心,以防中途有人埋伏。似乎围魏救韩的计策就这么被庞涓识破了。
当时留给孙膑的处理方式其实有三种:首先依旧在半路上设下埋伏,这是上次围魏救赵的时候,所使用的办法。这次围魏救韩如果还是这么用,那么孙膑的水平可见也不怎么样。不过绝对可以反其道而为之,敌人越容易想到的,越可能是突破点。其次齐军撤离魏国,既然已经解决了韩国被围困的问题。而齐国大军也没有蒙受损失,就此罢兵也算是缓和了与魏国的关系。这是比较中庸的做法。再者齐军与魏军正面交锋,当时双方兵力,应该说都不弱。棋逢对手之下,死伤必然是无法预料的。要想出奇制胜,必须要想一个万全之策。最终孙兵选择了第三种方式,与齐军正面较量。但是如果直接与之较量,显得孙膑不会用兵,所以孙膑依旧使用了高超的计谋,那就是减灶之谋。
02减灶之谋使得庞涓再次中埋伏。齐国大军早已进入魏国内部,此刻迎头碰上了魏军。孙膑决定以减灶诱敌的方法,再次实施中途设伏的计策。
孙膑利用当时马陵有利的地形,在道路两侧设下一万名弓箭手,等到火光亮起来以后,就万箭齐发。并且把树皮都给剥了,在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几个字。庞涓在追击齐军的时候,孙膑让齐军佯装败退,并且每天减灶。火灶是做饭用的,每天减灶,可见齐军人数越来越少,可见是丢盔弃甲,军心涣散了。庞涓一连追击三天,齐军每天都在减灶。这使得庞涓想要赌一把,他带着自己的精锐骑兵,丢下步兵和辎重,前往追赶齐军。结果问题来了,孙膑命人提前在马陵,将树皮剥了写上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到了马陵以后,命人点起火把去看树上的字,结果万箭齐发,魏军死伤无数。
庞涓这回算是彻底被孙膑给耍了,所谓杀人诛心。万箭齐发是在杀人,而书上写的字,则是在诛心。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故知齐军怯,入我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精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
孙膑已经看穿了庞涓的所有智谋,这使得这位魏国冉冉升起的新星,刹那间变得黯淡无光。忧愤之下,庞涓只好选择自杀。此后齐军大败魏军,俘虏了魏军上将军太子申。
这一招其实跟围魏救赵时,在桂陵设下伏兵的计谋是很类似的。但是唯一的不同是,因为桂陵之战用过这一计谋,短时间内再用第二次,一定会引起对手的怀疑。
这个时候孙膑采取减灶的办法,诱惑庞涓。使得庞涓再次中了孙膑的埋伏,其实埋伏还是那样的埋伏,只是该怎么让对方中埋伏的计谋,显得很重要。
03减灶是计谋的关键,十万灶是否夸大了?我们注意这次计谋的关键,其实就是减灶。那么减灶的过程是怎样的人?孙膑说,刚进入魏国的时候,士兵留下10万灶。等到第一次撤离的时候,只留下5万灶,第二次撤离的时候,只留下3万灶。
魏国军队本来就是以骁勇善战著称,他们向来瞧不起齐国军队。这一次他们更是不把齐国军队放在眼里,看着火灶的减少,便推测齐军已经乱了。正因为这一计策,使得庞涓中了埋伏,那么10万火灶的数据是真的吗?那个时候物资匮乏,人口稀少,齐军怎么会要这么多火灶呢?一个灶的规模有多大,我们现在很难考究。不过至少三四个人的伙食应该是可以打发的。这么来说,齐国进入魏国的军队有三十万人之多吗?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是打灭国战争,也不过就这么多人马,更别说当时只是为了吓唬一下魏国而已。
所以这里孙膑所提出的10万灶,其实也是疑兵的一部分。10万灶的出现,表现出齐国这次的决心,是要和魏国决一死战的。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木,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曰:“遂使竖子成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而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史记》
可是后来变成了5万灶以后,情况就发生变化了,一半人马跑掉了,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再往后变成了3万灶,大半的人马都跑了,齐军已经不成规模。
庞涓以精锐骑兵,前去攻打不成规模的齐军,自然是水到渠成。至于齐国到底带了多少人马前去魏国,谁也搞不清楚。
总结:减灶之策,后世多有沿用。其实减灶的办法,从孙膑使用了以后,在历史上也都有过运用。虽然手段是不同的,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总结下来,那就是佯装败退,途中设伏。这一招在战场上是有奇效的。如果对手相信了败退,那么就会中埋伏。如果对手不信的话,至少也是缓兵之计。
所以说孙子兵法中的智慧,并不是这本书上写的字所能体现出来的,需要每个人去悟。每个人悟出来的办法,才是孙子兵法真正可贵的地方。
参考资料:《史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