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奇策,三国十大谋士都有谁?
3、贾诩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曹操生前再三嘱咐曹丕不要重用司马懿?
据《晋书》记载: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可以得知,曹操在世时,就觉得司马懿这个人十分不简单:“有雄豪志”,鹰视狼顾,就是说他必有反意。这正是因此,曹操虽然知道司马懿很有才干,但是在世时一直没有重用司马懿。当然了,他也因为爱才,加上司马懿确实一直小心谨慎,极会隐忍,同样没有杀司马懿。
可是曹操仍然十分担心司马懿的威胁,在临死的时候,还专门叮嘱了曹丕一番,说司马懿不是一个愿意为人臣子的家伙,不能重用他。
可最后呢?曹丕并没有听曹操的话,还是固执己见的重用了司马懿。
那么,曹丕为什么不听曹操的话呢?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曹丕自信能够压制司马懿曹丕这个人本身的能力确实出众,但是他的自信更加出众,可能在他看来,自己是比父亲曹操更加厉害的人物,比如曹操没能成功地取代汉室,而他做到了,他就是要证明自己比父亲更厉害,所以曹操不敢用司马懿,他敢用,这也是另一种证明自己比曹操厉害的方式。
此外,曹丕能力极强,据说史料记载,六岁便会骑马射箭,十岁就已经跟随曹操一同出征,就可见一斑。他不仅能力强,城府还深,其性格沉稳,通晓谋略,精于权术,所以他有足够的自信看住司马懿。
而且曹丕在重用司马懿的同时,也提拔了一大批曹氏家族的亲信,如曹真、曹休等人,这些人不仅确实有真才实干,而且能够保证忠心,这些人能帮他更好地约束司马懿,压制司马懿的发展。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曹真、曹休在的时候,司马懿一直位于他们之下。
二,司马懿的才能让曹丕喜欢曹丕和曹操在性格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样十分爱才。曹操虽然忌惮司马懿,但因为爱其才而,没有杀害他,而曹丕同样爱司马懿的才能。
并且那时候的曹丕刚刚篡汉成功,急需一批具有真才实干的人帮助自己稳固统治,而那时候曹魏原本的其他老臣,都是死的死,老的老,退隐的退隐,几乎是十不存一,已经没有留下多少人了。这个时候,曹丕就十分需要一个像司马懿这样谋略盖世的人辅佐自己。
毕竟汉献帝虽然退位了,但是汉朝遗留下来的势力依然存在,且外部还有蜀汉和东吴的威胁,没有一个真正的重量级人物,曹丕如何能坐稳皇位?
而司马懿的能力是得到大家一致认同的,不然曹操也不会劝告曹丕提防他了。司马懿不仅拥有强的军事能力,还有出色的政治能力,简直是一个全才。
三,司马懿给曹丕上位提供了帮助一开始,曹丕本不是曹操心中的合适继承人,那个时候曹操甚至更加偏爱于曹植,而曹植一方更有不少得力的人暗中帮助他,替他出谋划策,更有一个曹彰,在军队中最有威信,军中的武将也大都支持曹彰。这个时候曹丕想要成功踢掉曹植和曹彰,就必须要有人帮忙。而这个时候谁最有能力,也最有可能帮他呢?那就只有司马懿了。
那时候的司马懿被曹操冷落,他也知道曹操一直防着自己,自己不可能在曹操那里得到重用,所以他也只能找准曹操的继承人下手。所以当曹丕找到司马懿的时候,司马懿也很愿意帮助他。在利益的驱使下,两人虽然各怀鬼胎,却是一拍即合,组成了强大的联盟。
随后在曹丕争位的过程中,司马懿出了很大的力气,立场鲜明,死心塌地地追随曹丕。所以司马懿也算是曹丕的心腹了。你说说这种情况下,曹丕肯定会对司马懿逐渐放心啊,能不重用他吗?
有功就有赏,有能力就得重用。司马懿确实为曹丕稳坐江山卖了不少力气,出了不少好谋策,如果不能对司马懿这位功臣给予足够的待遇,也会寒了其他人的心啊。就算暗地里要防备,但是明面上的面子也要过得去。
最后,曹丕虽然重要了司马懿,但一直以来也对司马懿有所防备,将司马懿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并不是真的对他放心了。当然了,这些司马懿也知道,所以那时候他也一直很小心,并没有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情,所以曹丕也拿他没有任何办法,只有小心翼翼地用着。
帮助曹操统一北方的荀攸?
谢谢邀请!
大家好!我是农夫看天下,很高兴能够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荀攸字公达(公元157——214年),东汉未末年颍州荀家人,曹操手下五大谋士之一,与荀彧、贾诩、程昱、郭嘉齐名。
荀攸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来看看曹操对他的评价:
“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曹操说了,荀攸外表看起来好像有些愚钝,其实心里亮堂聪明;外表看似胆怯,其实非常勇敢;外表看似软弱,其实内心极其强大;他不会欺负善良;也不会把事务强加于人;
是一个聪明绝顶,没有一丝丝愚念的人,就是春秋时期的卫大夫宁俞和孔子的弟子颜回也未必能够比得上他。
曹操对荀攸如此的赞誉,那荀攸到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荀攸内藏英知,善于观颜察色,明断是非。在荀攸还没有出山之时,他那官居广陵太守的祖父荀昙去世了。当时有一个身份不明的人主动要求,不要薪资可以为他祖父看守陵园,荀攸的叔父荀衢觉得这是个好事情,于是不假思索地顺口就答应了。
荀攸仔细地观察了那人后,便对他的叔叔断言此人必是身系奸犯科之辈。后来经过审讯,果然猜了个正着。
2、荀攸谋刺董卓,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公元189年,董卓犯上作乱,目无尊长,不但在内专横跋扈,胡作非为,而且对外横征暴敛,欺压百姓。达到了胆敢淫乱宫闱、夜宿龙床的猖狂地步。
荀攸联合议郞郑泰、何顒、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一起密谋刺杀董卓。不料事情败露,东窗事发后何顒和荀攸被捕入狱。
何顒忧形于色,惶惶不安,不但夜不能寐,而且不思饮食。而荀攸却大吃大喝、神色自若。不料没过几天,董卓就被王允和吕布谋杀了。荀攸和何顒得以释放。真是“吉人自有天相”,天理昭昭,自有定论。
3、荀攸得遇明主、妙计百出、算无遗策。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县建都。曹操非常赏识荀攸的才华,将荀攸升任为军师,从此荀攸就追随在曹操左右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屡建奇功。
当曹操攻打张绣之时,曹操意欲孤军深入,直捣张绣老巢。可是荀攸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如果曹军深入攻城作战,必定受到张绣、袁绍的两面夹攻。
但是如果曹军只是围而不攻、以逸待劳的话,袁绍所部必定驻足观望而不动,此时可以行使“反间计”离间张绣与袁绍的关系,而后再各个击破。
不料曹操自恃熟读兵法并不采纳,结果首战失利,弄了个大败。从那以后,曹操对荀攸开始言听计从。
接下来的“官渡之战”之战中,荀攸奇计频出,妙不可言。
一次,曹操带着五六百人马押着粮草正在缓缓前行。忽然得到哨马探报后面有敌军大将文丑,率领大约五六千人的追兵正在疾风骤雨般地赶来。
因为此时兵微将寡,所有将士全都面有惧色。然而荀攸望了望曹操,又望了望粮草,曹操会意,两人仰首向天哈哈大笑。
于是曹操命令士兵将粮草、辎重以及所有贵重物品丢弃于道路之上。然后命令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旁,所有马步军整装备战。
文丑所部士兵果然争先恐后地下马争抢弃物,文丑禁止不住。此时曹军乘机出击,那文丑一时手忙脚乱,此时关羽迎面赶到,文丑措手不及被关公斩于马下。
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也是荀攸之计;声东击西斩杀攻击“白马城”的颜良,也是荀攸之计;当袁绍之子袁谭、嘉尚等欲降,而劝曹操“斩草除根”的也是荀攸;当袁绍手下许攸前来投降,并带来袁军大将淳于琼以一万兵押粮的情报时,劝曹操相信的已是荀攸。当张郃率部来降被曹洪拒之门外时,也是荀攸劝得曹洪相信。荀攸的妙计还有很多,难怪曹操要他的儿子曹丕去拜荀攸为师,并反复告诫他一定要对荀攸尊敬。
对于荀攸的战功曹操评论说:
“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算,天下亦何忧哉!”“孤与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发可非者。”公元214年,曹操起兵东征孙权,荀攸不幸病逝于行军途中。曹操痛失股肱之臣,泣不成声。
荀攸著有《魏官仪》一书,可惜已经失传。荀攸的好友钟繇生前想要整理荀攸曾经口述的“奇策十二计”,可惜还没完成钟繇就去世了。
钟繇对荀攸也有极高的评价:
“我每有所行,反复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荀攸逝世之后,曹操悲痛万分,将其功上奏于汉献帝。献帝下旨赐封荀攸为敬侯,祭于太祖庙旁。
以上问答回答完毕,敬请大家给以赐评,谢谢!
诸葛亮到底有多么怕郭嘉?
谢邀!诸葛亮怕郭嘉,又是一个“关羽斗秦琼”的比喻,两人虽生在一个时代,但一个晚年一个少年,不能说谁怕谁,两人根本没有对过阵。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杰出人物一代接一代出现,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郭嘉、诸葛亮都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在不同时间段上各领风骚数十年。因为有了他们的智慧,才有了历史的发展进步和丰富多彩。
拿郭嘉和诸葛亮相比,研究他们的谋略思想是可以的,动不动比谁厉害则是伪命题了,因为谁也改不了历史。
郭嘉不死,诸葛亮不出,只是后人对郭嘉算无遗策、雄才大略的尊重,不过拿诸葛亮当陪衬,确实冤枉了他。
三国杀荀攸技能奇策不能用?
没有手牌就不能用技能每个回合阶段发动一次。就是场上轮到你的回合出牌阶段发动。1,你必须把所有的手牌当一张非延时锦囊使用2,奇策技能里面有个括号说至少一张手牌的意思是你必须有手牌3,每阶段限一次就是说,如果你按非延时锦囊使用使用后又有了手牌是不能再发动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