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首都,元朝为何会被明朝打败?
元朝被明朝打败无外乎原因是:元朝中期皇位继承紊乱、政治始终未上正轨、汉化迟滞,发展不前。元朝末年,元顺帝妥欢帖睦尔统治时期,政权腐败,天灾频仍,权臣干政,社会矛盾进一步恶化,由此而引发了农民及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其中以红巾军的斗争最为重要。农民的起义和反抗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元朝的统治。在以红巾军为主体的元末农民战争中,最终推翻元朝统治,而取而代之的是朱元璋。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
元朝算是中原第一次被外族掌权的朝代,所以汉人都不甘心被蒙古统治,时时刻刻都想着起义。而且当时中原的环境很复杂,一来,蒙古人也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二来,蒙古人生性不善于处理政务,文化水平和理政能力欠缺,导致政治混乱。这些原因堆积一起就成为了很大的问题。实际上,外族称霸也只有清朝好像处理得最好。
而元朝追根究底还是政权根基不稳,既没有经济基础,又存在政权腐败、争斗的问题。当然,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当年忽必烈在位的时候说起。
内政不稳,经济停滞,政局动荡1259年7月,蒙哥汗猝死于南征军中,使蒙古国统治体制产生了危机。蒙哥长弟忽必烈手握重兵,在东道诸王扶助下于开平登汗位。蒙哥幼弟阿里不哥利用留守帝都的特殊身份,也有部分诸王、贵族拥戴在和林称汗。
兄弟之间从此拉开争位战争序幕。数年后,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并取得蒙古大汗称号,但大蒙古国也因此分裂。
忽、阿争位之初,钦察汗国曾派使向双方劝和;察合台汗国及窝阔台汗国均拒绝承认拖雷系汗统(他们与元朝的战争也缘于此)。
伊利汗国虽表示支持忽必烈,但旭烈兀忙于建国,无意东返。为争取支持,忽必烈曾以大汗名义对旭烈兀占据阿姆河以西至密昔儿地区的统治权加以承认,同时还认可了察合台汗国从阿勒泰山至阿姆河地区的疆域。
然而有元一代,元朝皇帝虽具蒙古大汗称号,但已不能号令四大汗国。以此之故,元朝疆域不能包括四大汗国,元朝也没能够构筑“横跨欧亚”的疆域。
元朝正式建立是至元八年(1271)。此年忽必烈下诏,定国号为大元,并自称是“绍百王而纪统”,以正统继承者自居,将灭宋纳入其一统华夏的目标。
忽必烈试图获得蒙古草原的支持,因为那仍是一个重要的兵员储备库,所以忽必烈花了八年的时间,彻底灭掉了南方的南宋政权。南宋灭亡之后,元朝又曾先后征讨日本、越南等地,版图逐渐达到了鼎盛时期。
事实上,相比对外扩张的顺利程度,元朝的隐忧在于,元朝在内政方面,却可谓是一塌糊涂。这种内战期间,确实发生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身上,但是元朝成功地遏止了这种情况。
但元朝统治阶层,以草原民族为主,直接导致元朝统治阶层的思想,元朝开国之后,很多贵族便提出把南方都改造成草原。
对此,作为曾经接受过完整的汉化教育的开国皇帝的忽必烈很清楚,如果真的按照那些偏激的蒙古贵族的想法实施,那元朝绝对长不了,甚至有可能马上被百姓推翻。
但这个道理忽必烈虽然明白,可要想执行起来,可不是件简单的事。
他首先要维护的,就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如果不维护、不满足上层贵族的利益,那人家为什么要帮你打仗?为什么要帮你维持统治呢?
所以忽必烈只能尽量调和这种矛盾,从中间找一个平衡。既满足蒙古贵族的一部分利益需求,又不至于对中原百姓压榨得太狠。
于是,元朝不得不把社会分成了四个阶级。蒙古人为第一个阶级,色目人为第二个阶级,北方的汉人为第三阶级,南方的汉人则是第四阶级。
然后,由上层去不断压榨下场,以此来维持统治,特殊的制度导致元朝的皇权,根本无法延伸到县级以下。正是因为如此,从元朝开国的时候,很多矛盾就已经种下了。
忽必烈的时代,元朝统治彻底稳定之后,想通过改革的方式,重新分蛋糕,来解决社会问题。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公元1294年,随着忽必烈去世,之后元朝发生的事情,彻底脱离了忽必烈生前的预计。
由于忽必烈儿子都不长寿,皇位便由孙子继承,这就是历史上的元成宗。客观来说,元成宗还是有点作为地。作为忽必烈的亲孙子,元成宗很清楚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位期间,一直努力缓和与四大汗国的问题。
也正是元成宗在位期间,四大汗国终于承认了元朝的宗主国地位,元朝也达到了鼎盛期。
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来说,这位元成宗还算是个合格的皇帝。但对于经济,可以说一窍不通,为了解决经济问题,竟然选择直接滥发纸钞问题。
元成宗认为,只要多印钱,所有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了。但其没有意识到,一个国家如果滥发货币,势必会引发通货膨胀,导致国家货币大幅贬值。
总之,这时候元朝的经济上,几乎彻底崩溃的。因为元成宗后继无人,他去世之后,为元朝中期的皇位争夺战,埋下了一个大雷。
元成宗去世后,大侄子即位,为元武宗,他继续秉承元成宗滥发货币政策,导致了元朝财政体系进一步崩溃。
到了元仁宗和元英宗在位期间,总算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不是多发货币,而是先解决如何分蛋糕的问题。
这两位元朝皇帝在位期间,开始尽力进行汉化改革,希望以此来解决元朝的内部矛盾。在蒙古贵族看来,自己的祖辈为你们拼死拼活打天下,如今想多赚点都不行?
当这种情绪,充斥了整个蒙古贵族阶层的时候,元朝皇帝的皇位恐怕就坐不稳了。
所以元英宗在位期间,进行汉化改革手段上过于激烈,遭到了很多蒙古贵族内部的保守派的嫉恨,所以他仅在位三年多,就被刺杀身亡。
此后的十年里,元朝换了六位皇帝。元朝皇位常年继承紊乱,让元朝国内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统治高层混乱不管事,中层官员就可以肆无忌惮的贪污,而这种压力,最后自然全都落到了老百姓头上。十年之后,元朝就已经接近倒闭的状态。
大概是元朝气数未尽,在关键时刻,元朝出现了一个特殊人才,为元朝续命了一段时间。这个人,就是元朝末年的宰相脱脱。
伯颜落台,脱脱逐渐上位之后,帮着年轻的皇帝,重新掌握了实权。
这就是元惠宗,后来明朝称呼他为元顺帝。
不理政国,贪图享受,政局不稳在那场长达十年的内斗之后,元顺帝继承了皇位。元顺帝即位时只有13 岁,当时拥立他上台的是权臣伯颜,所以从感恩的角度他提拔伯颜为中书右丞相,主管朝中大政。
但伯颜执政后,利用手中大权,扩展自己的势力,打击异己,年幼的元顺帝自然就成了他的傀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产生了改变自己无权的地位,他对伯颜的专横跋扈日益不满。
至元六年(1340),他在脱脱的帮助下,乘伯颜外出游猎,关闭都城大门,巧妙地驱逐了伯颜。
从至正元年(1341)开始,元顺帝任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大刀阔斧地进行社会整顿和改革。接受了脱脱等人的建议,他上台后恢复了科举制度,并亲自考试进士,不问出身和民族。从选拔人才的角度考虑,他还想到了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这个问题,为此他大兴学校,提倡文化教育,单是中央的蒙古、回回和汉人的三监就招收了贵族子弟三千多人。伯颜专权时,不务政事,使官吏腐败,元顺帝就加强了对地方秩序的整顿,加强了对官吏的考核,以及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元顺帝和脱脱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对社会进行的全面改革和整顿,当时的史书上评价很高,称之为“至正更化”。不过,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的这些“更化”措施,其实并不见很大效果,社会积弊很深,官吏腐朽并不是短时期内造成的,所以脱脱和元顺帝搞的一套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各地也没有认真执行。这时的元顺帝一筹莫展,他再也拿不出救世良方来了,失去了对治理社会的信心,不再考虑采取更好的办法去治理社会,相反变得十分消极起来。元顺帝如果他想改革,可不像元仁宗和元英宗时代进行改革,只仅限于蒙古贵族反对了,毕竟这种改革,会直接触及底层乡绅的收税权,这种既得利益,谁都不愿意交出去。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就算脱脱再有本事,肯定也无力回天了。
在顺帝的身边,一些无耻之徒极尽谄媚,尽力投其所好,引导他步入吃喝玩乐之路。这个人就是哈麻,他原本是个小小的侍御史,因宰相脱脱的缘故,深受元顺帝宠爱,这时他向元顺帝推荐西方和尚的揲儿法,说叫“大喜乐”的练功法能使人身上的气流或消或胀,或伸或缩,可以达到延年益寿。顺帝听后大喜过望,每天与哈麻等人一起练功。所以在哈麻之类人物的引导,对心态极不稳定的顺帝诱惑力极大,他的思想急剧地向相反方向发展,整天沉溺于玩乐之中,不理朝政,战备松弛,正是如此,元顺帝常被认为是昏庸不堪的帝王,时人评价他是怠于政事,荒于游宴。翻开史书,确也如此。为了在练功时不被打扰,顺帝在上都还修建了庞大的穆清阁,连延数百间房子,每间内都安排一个女人在里面,说是为了练习大喜乐必须这样做。顺帝独出心裁,不断翻新花样,至于国家大事,早抛到九霄云外。
宰相脱脱认为哈麻是引诱顺帝走向荒淫的罪人,希望顺帝将他革职查办,顺帝听后不高兴了,说当年哈麻是你举荐的,现在又要撤他的职,到底是为了什么?接着他又说: “撤职大可不必。人生几何,及时行乐为是。军国大政,有卿主持,朕可放心,你少讲几句,我就能长久地快乐,如此人生知足矣。”说完还哈哈大笑,气得脱脱两眼发直。脱脱对他说外边的形势现在十分紧张,各种灾害变异不断,农民土匪到处都在造反,元顺帝遂派脱脱总管各路人马南征。至元十四年(1354),哈麻诬陷脱脱,顺帝不辨真假,先是下诏撤了脱脱的兵权,安置淮南,后又命他去云南,所有家产,没收入官。结果,脱脱最终被害死在云南。之后,元军迅速解体,内部的矛盾也开始激化,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元朝统治就一发不可收拾。
吏治腐败,连年灾荒,各地农民起义自元顺帝掌权之后,最初倒是也做了很多努力,采纳了脱脱的建议,不过,这时候元朝内部的问题已经彻底腐烂了。即便元顺帝和脱脱再想改革,不但要动蒙古贵族的利益,甚至还会损害到整个统治体系的利益。而脱脱的死亡,等于折了元朝的一根顶梁柱,腐朽的元朝再也支撑不住了。元朝在沉湎于酒色的元顺帝统治之下,吏治腐败,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全国内部的矛盾不断激化,全国税额比元朝初年增加20倍,中原连年灾荒,使得百姓破产流亡,大批蒙古贵族抢占土地,百姓更是无计为生。
所以,农民起义不断,统治阶级内部倾轧,军阀混战,终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当时,黄河泛滥,给沿河中下游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底层百姓开始起义,地方军阀开始混战夺权,可笑的是,全国各地在起义的时候,元朝内部高层还沉浸在内部争斗。
公元1351年,红巾军起义,正式爆发。此后,南方的起义军逐渐壮大,当群雄逐鹿,起义的烽火遍地燃烧之时,元朝终于走进了坟墓,残余势力狼狈地退回漠北之地。最后以朱元璋为首的明政权,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随着元顺帝逃回草原,元朝彻底结束!写到最后纵观元朝整个的衰败过程,其实有诸多存在问题,从开国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说到底,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元朝一直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底层百姓不得不起义。毕竟,历史的主宰是人民,当人民无法生存的时候,历史就会上演农民运动,细数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运动可想而知了,而元朝不例外,爆发了红巾军起义。
元军虽大力镇压,可民意不可违,元朝内部为了争夺权力,钩心斗角,外部起义四起,战乱不断,内外告急,就算成吉思汗在世也无能为力。而朱元璋就是在起义中成长起来的,拓变为一代帝王,建立了一个新的封建王朝,至此,元朝彻底成为了历史。
上都大都中都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吗?
“上都”“大都”“中都”:不是同一个地方。
上都: 现在的内蒙境内,是蒙古人的大本营。上都地区在金代称金莲川或凉陉﹐筑有景明宫。是金朝皇帝避暑的地方。忽必烈下诏书将开平诏令为上都。大都和中都: 金灭辽以后改为中都,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地扩建新城之后,将中都改称“大都”,成了元朝的首都。于是上都和大都,都成了元代的政治中心,从而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元上都和元大都成为大元王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首都。中都,泛指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亦指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国都,首都,中京。主指九(最多)朝古都洛阳,三朝古都北京。元朝的都城在现在的哪里?
1、上都,是元朝建立后的第一个首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
早在忽必烈未即位前的1256年春,他即命近臣僧子聪(刘秉忠)于桓州城东、滦水北岸的龙冈相地建城,以此作为他统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的藩府驻地。1258年新城建成后,被命名为开平。蒙古大汗蒙哥去世后,忽必烈在1260年春于此正式即位,建元中统。
2、大都,位于今天的北京,是元朝建立的第二座都城,也是有元一代最为重要的一座都城。
元朝建立后,因统治重心南移,忽必烈在继续扩建上都的同时,于至元元年(1264)八月,将原金朝首都燕京定名为中都,开始正式确立两都巡幸制度。至元四年,因中都旧城残破不堪,忽必烈决定在中都的东北建筑新城,至元九年二月,改中都名为大都。
3、元中都,位于今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金属抚州,元属隆兴路。
大德十一年(1307),即位不久的武宗海山下令于此处建旺兀察都行宫,第二年行宫建成后,立中都留守司兼开宁路都总管府,于是,元朝又一座都城产生了。
扩展资料:
朝时的首都是现在的北京。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称帝,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大元 。一年后,在刘秉忠规划下,元帝国建都于金国中原的大都。
北方政局稳定后,忽必烈决定采用南宋降将刘整建议,先拔襄阳,浮汉水入长江,进取南宋。至元五年,命阿术、刘整督师,围困隔汉水相望的襄、樊重镇,襄樊军民拒守孤城达六年
元朝汉人名臣?
1、刘秉忠刘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 ,祖籍瑞州。大蒙古国至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2、史天泽
史天泽(1202年-1275年) ,字润甫。燕京永清(今属河北)人。大蒙古国及元朝初年名将。史天泽少善骑射。勇力过人。元太祖八年(1213年),随父史秉直归降木华黎。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接替其兄史天倪都元帅职,率军击败金将武仙,又俘杀抗蒙红袄军将领彭义斌。
历授五路万户、河南等路宣抚使、中书右丞相、枢密副使、中书左丞相等职。至元十一年(1274年),奉命与伯颜等统军出征南宋,至郢州时因病北还。次年,病逝于真定,年七十四。累赠太尉、太师、镇阳王,谥号“忠武”。
3、许衡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许衡自幼勤读好学,之后为避战乱,常来往于河、洛之间,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与姚枢及窦默相讲习。元宪宗四年(1254年),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
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与徐世隆定朝仪、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归怀庆休养。
4、张弘范
张弘范(1238—1280年),元初大将,张柔第九子,字仲畴,今保定市定兴县河内村人。曾参加襄阳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官居江东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
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时年四十三岁。元世祖赠予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予谥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予谥献武。
5、张养浩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古代大都府在什么位置?
大都指元大都,元朝都城,其地址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
远在春秋战国时,此地就是诸侯国燕国的都城所在地,名叫蓟;汉代,改名幽,也就是后来的幽州;唐代的安史之乱之后,幽州被藩镇割据。
到五代十国时, 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塞外的契丹,幽州也包括在内(从此中原失去了屏障,为契丹的南下提供了便利条件)。
后来,契丹族及其建立的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幽州也改称为燕京;来自东北白山黑水地区的金国灭辽之后,又把幽州改称中都;公元十三世纪,蒙古人兴起,夺取了金的中都,忽必烈改称大都。
大都是北方最大的手工业中心与商业中心,也有一定的农业基础,经济比较繁荣,然而,它的粮食生产总量却满足不了城市的消费需求。
由于大量的王公贵族、各级官僚、上层僧侣、富商、驻屯大军屯聚于此,使它成了一座依靠从南方运输物资度日的消费城市。
每年有数不清的粮食、形形色色的日用品等物资装载在大大小小的船只上,源源不断地由运河与海道从南向北运输。
部分物资汇聚到大都后,再运往北边的上都等地,因此,大都在全国的交通运输网络中处于极为关键的地位,官府建立了以这座城市为中心的驿传制度,加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它就像人体的大脑,如臂使指地指挥着身体的每一处肢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