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式狙击步枪,88式通用机枪为何使用的是58mm小口径枪弹?
QJY88式通用机枪是中国5.8mm口径枪械系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步兵威力的一种武器。1989年7月开始研制,经过方案论证、工程研制,通过了工厂鉴定试验、国家靶场设计定型试验以及热区、风沙地区和寒区部队试验,于1999年7月批准设计定型。
QJY88式通用机枪的口径为5.8mm,为确保通用机枪的射击威力,配用的5.8mm机枪弹是属于重弹头,与QBZ95枪族的5.8mm普通步枪弹并不相同。
必要时,QJY88也可使用5.8mm普通弹,但性能会打折扣。而如果QBZ95步枪发射重头的话,枪管磨损会加速。
所以“必要时使用”并不等于完全通用。有随枪的弹链箱,可与枪身或三脚架联结。
重机枪状态在枪架上挂装容弹量200发的弹箱,方便及时地转移阵地,轻机枪状态是在枪身下方挂装带200发弹链的弹箱,可跟随步兵班,提供猛烈的火力支援。
我国陆军这几年有哪些新装备服役?
中国陆军入役的新装备让人眼花缭乱:大至集团军自动指挥系统、战场卫星定位系统、小至单兵训练靴,层出不穷!而"最不起眼"的轮式自行导弹红旗—17A却鲜为人知:它的宣传剧目最少,曝光率远低于其他红旗兄弟!
红旗—17A起源于俄制"道尔— M1"防空系统:20世纪90年代中,中国一口气采购了150套"道尔—M1"及其全部技术资料,然后…自从装备履带式红旗—17,中国集团军的防空底气日益增长:垂直发射、360º环射能力、机动性强、集成化系统、液气悬挂底盘、行进间发射——无一不是体现出中国陆军最强自行低空防空系统的底蕴!
不过,红旗—17毕竟是履带式防空车辆,对于泥泞、山地、高原作战的地形适应性不及轮式底盘防空导弹,它的自动化程度在崎岖山地地形略有不足,所以,中国军工结合自身电子设备、雷达与俄制导弹系统工程优势,发展出适合南方山地地形作战的"雷达、光电、导弹贮存/发射装置”一体化的轮式红旗—17A防空导弹!
红旗—17A在FM—2000基础上得到全面升级:EQ2280DY30型6x6专用越野装甲底盘,采用液气悬挂、倒车影像、行车雷达、空调、北斗、方向盘操控、快速转弯技术;红旗-17A安装有源电扫相控阵搜索/跟踪雷达、光电/跟踪瞄准系统,最大搜索距离45公里,同时探测48个目标,自动标记其中最具威胁的10个目标,引导导弹同时攻击2个目标;导弹转塔的垂直发射箱能够整体吊装,每个发射箱内部有采用冷发射方式的四枚无线电指令制导导弹。
固体双脉冲火箭发动机的导弹全长3.5米,弹重165千克,战斗部装药15千克,射高0.01-6千米,拦截斜距1-3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2.8M,可打击速度700 米/秒,12g过载的空中目标。它的电视光学/红外瞄准系统在电磁干扰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在雷达不开机的情况下,仅凭自身光电系统来发射导弹(指令制导);
此外,红旗—17A的转填高度集成化:模块发射箱装填快速便捷,只用不到10分钟即可完成;而且,它的操作舱采用数字化操作平台:大尺寸超薄液晶显示器、大空间、车载空调让操作人员非常舒适!最舒心的就是它可以即时与指挥车、预警机、卫星建立数据交换,完成"发现即打击"任务!
红旗—17A可以拦截进入作战空域内的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巡航导弹、空地导弹、无人机、甚至是炸弹等目标——无论西南方向战略敌人有无装备的武器,进入它的射击范围基本可以拦截成功!
qbz和qbu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qbz和qbu是中国发明的。QBU在现实中是由中国自主研发的88式游戏狙击步枪,和QBZ一样,是纯正的中国枪。游戏中QBZ稳定性好,精准度高。
为什么还继续用58毫米口径子弹?
很简单,造子弹太难了,造枪简单多了。
很多人都以为,造枪困难,造子弹容易。这是一个错觉。
先有步枪还是先有子弹?这个问题我要想想。哦,在早期火器时代,那个子弹就是个小铅丸而已,即使没有铅丸了,随便找点碎石子装里面照样能当霰弹枪打。
从铅弹丸开始,又过了数十年,才有的纸壳定装子弹。继续发展,才有铜壳子弹。
所以说,先有步枪,后有(铜壳)子弹。
一颗子弹看起来平淡无奇,手枪弹都是圆头的,现代突击步枪弹都是尖头的,然后有个弹壳。嗯,我们从表面看,子弹就是弹头和弹壳的结合体。
再仔细分,子弹屁股正中央有个小圆饼。那就是底火。底火是用胶漆类粘固在子弹弹壳底部的。
假如把子弹剖开,那么弹壳里面装的就是发射药。
是的,弹头,弹壳,底火,发射药,就是构成子弹的四大件。
我们继续说。子弹击发之后,底火药被击针撞击发火,这个火会通过子弹底部的传火孔进入弹壳下方,点燃发射药。
发射药燃烧,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要膨胀,要做功啊。可是子弹的弹壳被枪膛约束的紧紧的,怎么办?只有推动弹头了。
弹头从枪管后方的枪膛处开始前进,穿过长长的枪管,到达枪管前方开口处。在这个阶段,弹头一方面受到发射药燃烧产生的气体的推动,另一方面,体积稍胖的弹头,会被强行挤入膛线,膛线赋予弹头旋转。
这个阶段,子弹弹头由0在枪管内迅速加速到数百米每秒的速度,我们称之为内弹道。
弹头出膛之后,一直到落地的子弹飞行轨迹,我们称为外弹道。
这一阶段,弹头飞行的能量,来自于发射药燃烧+密闭枪管赋予的动能,在飞行过程中,不断受到空气阻力,如果是超过音速飞行,那会产生激波。这些都会让弹头不断减速。同时,地球引力也在不断吸引弹头,让弹头下坠。
为了减轻空气阻力,所以步枪弹最多的形状就是尖头,中间是个鼓肚,尾端横截,纵向切开是个小舟形状,称为舟形弹。
还有,弹头在前进的同时,还在不断绕着纵向轴线旋转。
所以,要想提高内弹道性能,最首要因素是发射药,发射药需要能量大的同时还需要有一个优良的燃烧曲线,让弹头在内弹道阶段都是推力十足,而不是推一推缓一缓。
比如抗战初期我军军工没有硝化棉来做硝基药,就只能用黑火药来当子弹发射药,烟大渣多就不用说了,最头疼的是子弹头只能飞个一二百米,威力严重不足。
现代枪弹中用的发射药多是硝基发射药,有单基也有双基的,具体配方各国都有自己的高招。为了实现特定的燃烧性能,各国还在发射药造粒环节努力研究,有球形的,有饼状的,有长圆柱的,还有长线状的,各种颗粒层出不穷。
小口径弹药弹丸质量小,为了达到7.62毫米步枪弹的威力,各国不约而同,采取了增加发射初速的办法。
反过来,为了增加初速,对于发射药,枪械制造环节的强度和工艺,也有了新的要求。
具体到我们的5.8毫米弹弹。当年的研制,那是从4毫米到6毫米,把所有口径的弹弹都试了一遍性能,最后定的5.8。既是小口径,威力又能匹敌漂亮国的5.56和大毛的5.45,还可以和7.62弹药匹敌,而且由于弹弹的口径不一样,各阵营子弹也不能通用。
所以当时为了搞这个5.8口径弹弹,就花了大概十年的时间。
弹的性能确定了,再搞枪,就容易得多。只要我们愿意,可以搞出一百款使用5.8弹弹的突击步枪来。无非是各种自动原理挨着来,导气式的,短后座的,管退式的,有托设计的搞N种,无托设计的搞N种,未来单兵武器的搞N种,加挂榴弹发射器的再搞几种,工艺枪黄金白银钻石再来几种,钛合金3D打印的来几种,采用名贵胡桃木做枪托的来几种,采用工程塑料做枪托的来几种。
照我这办法,你说搞个100种5.8口径步枪,有啥难度? 就这我还没说用栓动结构步枪和半自动结构步枪呐。
5.8口径95步枪从90年代开始定型生产,大量装备我军,逐步取代八一杠,成为我军步兵的当家武器。
随后根据不同任务的需要,又推出了95-1步枪,03式步枪,95短突击步枪等等型号。
再到此次的191步枪,我们一直坚持沿用5.8口径弹药,这是当初在5.8小口径上进行了精心的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的结果,也是我军库存超大批量5.8毫米口径弹药的现实所决定的。
所以这个5.8毫米子弹,不但是过去用,现在用,将来还要用。我估计这个弹弹口径可以用到下一次世界大战。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漂亮国,和大毛都全面换用了6.8毫米口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没说的,我们也跟进全面换装6.8口径。6.8口径的弹弹威力肯定比5.XX三剑客的弹弹威力要强一号,由于弹丸重一些,在中远距离的性能表现会更好一些。
相应的,这个子弹要比5.XX口径子弹重量大一点,不过估计到时候都是无人机,机器狗自动运送单兵弹药了,弹药补给不是问题,哈哈!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由 诗云历史 原创,写于寄寄斋。
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如何评价88式狙击步枪?
谢邀!我不是军人,无法给你专业的回答,我只能说88狙的定位是班排用的战场神射手狙击枪,而不是更专业的高精狙,它从设计开始就不是按照高精狙的标准要求而设计的,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比较注重战场的勤务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