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炮手2 携带版,战舰世界最新版蒙大拿加点和配件?
以下是战舰世界最新版中法国T10战列舰“蒙大拿”的加点和配件建议:
加点建议
主炮炮手:指挥加速、防空警报、火控系统1、火控系统2
副炮炮手:主炮弹药专家、舰桥指挥官、火控系统1、火控系统2
防空炮炮手:先知、高速转向、火控系统1、火控系统2
配件建议
主炮:主炮炮口护套、火控雷达
副炮:副炮炮口护套、火控雷达
防空炮:防空炮炮口护套、火控雷达
引擎:螺旋桨修理工
弹药库:防爆栅栏
增强装甲:重型装甲
以上仅是个人建议,您可以根据自己的游戏风格和喜好进行选择。建议您在游戏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加点和配件选择,以获得最佳的游戏体验。
甲午战争日本军舰发一枚炮弹用时多少?
回答这个问题,要明白火炮的射速,有理论射速,和战斗射速的区别。另外,还有战场上的实际射速。
理论射速,不用说就是火炮的理论能达到的最大射速。
战斗射速,就是考虑各种因素后,火炮战斗时能达到的射速。
实际射速,就是因为有机动、阵型、供弹、人员素质等综合影响,实际的战场表现。
那就对比一下吧:
日军主要装备大口径重炮,中口径架退炮,中口径半速射炮,中口径速射炮几种火炮:
一、大口径重炮:
日军有3门320重炮,4门240炮,4门260炮,3门170炮共14门,理论射速都在3-5分钟一发甚至更久。
与之对应的,是北洋水师有8门305重炮,1门260重炮,4门254重炮,12门210重炮,共25门。理论射速也大约是3分钟一发,双方射速相仿。
北洋大口径火炮多出11门,所以大口径火炮火力是北洋大大优势。日军火力约是北洋的一半。
二、中口径6寸左右架退炮:
日军有6门150架退炮,射速1发每分。12门150半速射炮,射速2发每分。共18门。
北洋有14门150架退炮,射速1发每分,4门152半速射炮,射速2发每分,共18门。
因为日军半速射炮多,所以在6寸架退炮领域,日军火力领先约30%。
三、中口径6寸速射炮
日军8门152速射炮,理论射速6发每分,战斗射速4发每分。
这方面北洋完全空白。这方面火力0:8,理论上每分钟有48发的投射量优势,仅这一点就完全抵消了北洋大口径火炮的优势了。
四、中口径4.7寸速射炮
日军一游14门,本队34门,共48门120毫米速射炮,理论射速8发每分,战斗射速6发每分。
北洋只有广丙有3门120速射炮。这方面火力是日军的1/16。
五、其余火炮
日军有赤城4门120
北洋又广甲4门105。日军略占优势。
以上可以看出,日军在中口径速射炮方面,是居于绝对优势,56门中口径速射炮每分钟理论投射量432发,这方面北洋几乎完全没有招架之功。所以,从纸面数据来看,基本就应该是屠杀。
那么为何黄海大战还打成了那个样子呢?主要是日军新兵不少,战术失误,战斗指挥也有问题,远远发挥不出火炮实际战斗力。
实际作战中,日舰不是什么达不到理论射速,他们的火炮发射速度,慢得令人震惊。
本队每门炮发射弹药数:
松岛:3发320, 410发12,12门120,34发/门
千代田:705发120 10门120,70发/门
严岛:5发320, 516发120,11门120,47发/门
桥立:4发320, 731发120,11门120,66发/门
比睿:26发170,3炮,9发/门,55发150,6炮,9发/门
扶桑:29发240,4炮,7发/门,32发170,4炮,8发/门,136发75,6炮,22发/门
一游:
吉野:221发150,4炮,55发/门,331发120,8炮,41发/门,
高千穗:22发2下濑60,2炮,11发/门,89发150,6炮,15发/门,
秋津洲:214发150,4炮,53发/门,302发120,6炮,50发/门,
浪速:33发260,2炮,16发/门,151发150,6炮,25发/门
其他:
赤城:61发120,4炮,15发/门;
西京丸:42发120,1炮,42发/门
另外,赤城的120比炮,是勃休马型,这个就是德国的波鸿厂,本人已经考证出来了。这个用的是半速射炮架,射速比架退炮快很多。
这就是日军黄海所有75以上炮弹重量,一共4000发。
作为对比,
定远发射305,120发,4炮,30发/门,只带了一半炮弹,全部打完,150毫米炮弹100发,仅舰首一炮可用,100发/门,
镇远305发射97发,3炮(一炮开战初损坏),32发/门,150毫米炮弹148发,148发/门。
而且305是整弹400KG,要用吊车装填的。克炮的150炮弹比阿炮速射炮150的炮弹重得多,弹重51KG,阿炮速射炮150的炮弹重36.2KG,阿炮速射炮120的炮弹重18.1kg.
两远仅305射弹重,就超出整个一游60%,加150的话,与一游加本队之和相当。
定远150架退炮的射速,都比日军速射炮最高纪录快三倍,305的射速都能压倒日军大多数火炮。
不能不说,北洋水师炮手炮术之熟练,作战之英勇,其实是远胜日军的。
民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著作家丁玲,年轻时同时爱上两个优秀男人,三个人曾经在西湖边的一间小屋里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成就了一段惊世骇俗的恋情。
丁玲在延安
初恋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1904年出生在湖南临澧的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与杨开慧曾是同学。
当她4岁时,行医的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她和尚在母亲肚子里的弟弟回到娘家,与闺蜜向警予一起创办了进步学堂。
此后不久,在长辈的安排下,丁玲与舅舅的孩子、也就是她的表哥定下了娃娃亲。
但是,受母亲进步思想的影响,丁玲也很有主见,长大后,她执意与表哥退了亲,并与自己的闺蜜王剑虹一起,想要追随老师瞿秋白去上海求学。
其实,瞿秋白不仅是丁玲的老师,更是她暗恋的对象,这是她的初恋!
但令丁玲意想不到的是,闺蜜也恋上了老师,最终,瞿秋白选择了王剑虹。
丁玲的初恋就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一气之下,丁玲孤身一人来到了北平。
当然,闺蜜后来也极为不幸:婚后不到7个月,王剑虹突然去世。更令人奇怪的是,瞿秋白不仅没有参加妻子的葬礼,而且在服丧期间迎娶了有夫之妇杨之华。
匆匆而来的第一次婚姻1924年,丁玲在北平认识了《民众文艺周刊》的编辑胡也频。
熟悉鲁迅文章的人都知道,鲁迅曾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中,评价“左联五烈士的牺牲”,是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篇文章”,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
胡也频正是“左联五烈士”之一,1931年2月7日,他与左联会员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一起,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
回到1924年,长相不佳的胡也频并未受到丁玲的青睐,但性格泼辣、面容姣好的丁玲,却深深地吸引了胡也频。
此后不久,因为弟弟突然离世,丁玲回到湖南处理丧事。此时被爱情的烈火冲昏了头脑的胡也频,找人借了路费后,不顾一切地追到了湖南。
彼时的湖南并没有那么开放,乡邻们见一个男人为了丁玲而追来,认为他们之间一定关系不简单,说不定早已在北平同居。
乡邻们背后的指指点点,一下点燃了丁玲的爆脾气,当然也不排除胡也频的行为多多少少感动了她,一气之下,丁玲与胡也频结了婚。
三人行回到北平后,两人的生活虽然温馨,但也显得平淡,丁玲不时觉得生活中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
1928年,当另一位才子冯雪峰出现在北大的时候,丁玲那颗“驿动的心”,无可救药地被他深深地吸引了。
她开始向冯雪峰展开疯狂的追求,她的情书在今天看来都令人面红耳赤:
我真真的只追过一个男人,只有这个男人燃烧过我的心,使我起一些狂炽的欲念……这男人就是你!
面对如些火辣辣、赤裸裸的追求,试问有几个男人能够抵抗?很快,胡雪峰就被她征服了。
可是,问题来了,胡也频怎么办?
丁玲承认,自己也爱着胡也频,胡也频当然也是爱着她的。于是,丁玲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想法:三个人共同生活!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两个男人竟然都同意了这个想法。于是,三个人就在杭州西湖边住了下来。
就这样,白天,丁玲来到冯雪峰房中与他畅谈文学与人生,晚上则回到胡也频房中相拥而眠。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胡雪峰也是著名作家,在左联五烈士去世后,他担起了左联重任,与鲁迅编辑出版《前哨》,二人相知相契,从学生到战友,共同领导左联文化运动。
狱中怀孕“三人行”的时间并不长,在鲁迅、沈从文等人的劝说下,冯雪峰率先逃离。
此后,胡也频去世,丁玲欲与冯雪峰再续前缘,怎奈冯已娶妻生子。于是,丁玲将她与胡也频之子蒋祖林送回湖南老家后,重归单身。
丁玲之子蒋祖林
再后来,著名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来到中国,对丁玲进行采访,这时一个名叫冯达的男人闯入了她的生活。
冯达是冯雪峰介绍来的,担任史沫特莱的翻译,平时经常对孤身一人的丁玲嘘寒问暖。10个月后,二人正式同居。
实际上冯达是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的盟员,为延安从事秘密工作。
1933年5月14日,冯达被捕,当天晚上,丁玲被捕。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冯达被捕后叛变,出卖了丁玲。
随后,二人被关进同一间牢房,不久后,丁玲在狱中怀上了丁玲的孩子,第二年,她生下一名女婴,也就是后来的蒋祖慧(随母姓)。
蒋祖慧
姐弟恋丁玲入狱后,社会各界进行了大力营救。1936年,丁玲出狱后辗转投奔延安,受到毛泽东等人的热烈欢迎,她也成为第一位投奔延安的著名作家。
在担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期间,丁玲认识了比她小13岁的宣传股长陈明,二人不顾年龄差距相爱了。
但周围人的眼光却又让陈明犹豫了,他火速与一名女演员结婚,想要逃避这段爱情。但他终究拗不过心中那道坎,一年后,在妻子临产前,陈明提出了离婚。
1942年,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一些人的嘲讽与讥笑声中正式结婚。此后的岁月,无论是被批判还是被流放到北大荒,甚至是被错误地投入监狱,都没能动摇二人的感情。
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晚晴洋务运动自造铁甲舰平远号战绩如何?
在黄海海战中,平远号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晚清国产军舰的巅峰之作平远号铁甲舰严格的说应该属于近海防御铁甲舰,或者是装甲化的蚊子船,其原型是法国的黄泉级近海防御铁甲舰,和正牌的铁甲舰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福建船政局选择建造这种军舰是因为其吨位小,吃水浅,适合福建船政局的船坞,并非是其性能有多优越。不过平远号已经是清朝时期国产吨位最大的、也是技术水平最高的一艘军舰。
平远号的主要特点是虽然吨位不大,不过具有水线带装甲,防护能力较强,另外还有一门口径达到260毫米的主炮,火力比较凶猛,缺点则是航速比较慢,只有10.5节。在归属北洋水师以后,平远号并没有得到太大的重视,主要和蚊子船一起承担守卫港口的责任。
黄海海战表现不俗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进行保养,平远号的状态并不算好,航速下降到了8、9节的样子。而更重要的是,平远号所使用的260毫米克虏伯主炮在北洋水师中是独此一门,因此炮弹储备极少,在黄海海战爆发前总共仅有45发260毫米穿甲弹。而且从战后平远号请领了30出发射药看,黄海海战中平远号实际能用的260毫米炮弹仅有15发,其战备情况并不算好。
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北洋水师护航大东沟时,平远号和广丙号是作为第二梯队,在大东港港内承担警戒任务,和定远等舰并非在一起。直到北洋水师主力发现日本舰队来袭,定远号挂出“归队作战”命令以后,平远号、广丙号和鱼雷艇福龙、左一才紧急起航,赶往战场。
由于航速较慢,平远号抵达战场已经是下午2时15分,海战爆发1个多小时后了。平远号抵达战场以后,和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遭遇,双方展开激烈炮战。2时34分,平远号发射的1发260毫米炮弹击中了松岛号的中央鱼雷室,毙敌4人,并打坏了松岛号主炮的转动机构,使其失去作用。3时10分,平远号47毫米哈乞开斯速射炮发射的炮弹又多次命中松岛号的中央鱼雷室,多名鱼雷兵重伤。
日本绘画的被平远号击中的松岛号中央鱼雷室
此后平远号又击中了日舰严岛号,不过随即它的主炮被日舰击中,不能转动。由于平远号除了主炮外,仅有两门150毫米副炮,因此主炮受损以后战斗力大减,不得不在4时16分暂时退出战斗进行修理。
根据战后统计,平远号在海战中共发射了10发260毫米炮弹和20发150毫米炮弹,所以在后期平远号仅剩下了5发260毫米炮弹可用。总体来说,平远号在有限的参战时间里,用有限的炮弹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刘公岛保卫战被俘黄海海战之后,平远号又参加了刘公岛保卫战。在保卫战中平远号将所剩的30发260毫米炮弹全部打光,此后只能靠副炮作战。在刘公岛沦陷以后,平远号被俘,并被编入日本舰队。
为什么以克虏伯架退式后膛火炮为主?
晚清克虏伯架退式后膛火炮在当时比较先进的一种火炮。李鸿章,亲自目睹了普鲁士大军用克虏伯火炮打败法国后,对德国虏伯大炮青睐有加。
克虏伯大炮,有效射程约20公里,炮弹3000米内可穿透60多厘米的钢板。李鸿章曾经考察过英、法、德等多个国家生产的各种大炮,最终认可了克虏伯大炮。
1871年购买了328门克虏伯大炮。1888年正式建立北洋水师,成为大清王朝国防的中坚。李鸿章买了火炮还聘请了瑞乃尔、李劢协、汉纳根等一批德国军事教官指导淮军操练炮法。并与克虏伯公司谈判只有克虏伯方肯为华军事培训。
克虏伯305mm后膛炮是 克虏伯公司1880年制造,属于克虏伯钢套箍炮。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各装备了4门这种火炮,分别布置于两座相连的梨型炮塔内,采用磨盘式炮架。 每门炮重31.5吨,25倍口径。克虏伯150mm后膛副炮 2门,每门炮重4.75吨。
开花弹头重292千克,内填充黑火药10千克,最大发射药包重72千克;实心弹重325千克,弹头内装微量炸药。火炮初速500米/秒,有效射程7800米。装备铁甲舰“定远”、“镇远”作为主炮,一共装备8门。并在大东沟海战中表现出色。
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克虏伯260mm后膛炮,北洋水师的“平远”、日本联合舰队的“高千穗”、“浪速”装备了此种火炮。
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克虏伯1880式210mm后膛钢套箍炮,北洋水师的“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舰均装备了此种口径的火炮。其中“济远”舰装备的2门210mm克虏伯炮。
晚清是西方海军技术发展的井喷期,北洋水师炮主要是用的是老式架退炮,同时期的英国英国新式管退炮射速已经大大超过克虏伯,而且威力也强了很多。
当时李鸿章早已经看出了差距,知道新式快炮的可怕,也明白北洋船慢炮慢,做梦都想给北洋加军舰加快炮,但他的死对头翁同禾的阻止,翁同禾是光绪帝的老师,光绪也默认了翁同龢的上书,于是北洋成军后就再也没有添加一只舰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