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叶曙光26,秋声赋全文释文?
《秋声赋》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作的一篇赋,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秋天的美丽和人的情感。下面是《秋声赋》的全文释文:
秋声赋
江都晨钟偃曙光,河渎暝色满航航。方提钩史聚乡人,旁支枝节势年年。自河头数里许,即风庭人靡颜颜。观者不念其忧,而为招魂者伥伥。六九之水过千尺,烟渚直上青霄端。贾客凭垂白,湖东行组绂。钟陵乃秋风,鸣条何磬磬。钟洪还衔桂,亭亭伟仙香。七声夜何栖栖,风清松下爲永,秧歌何艳艳。安东镇抱琴,琴中有韵长。可人若薄暮,胜霰年几何常。庐、施何危栖,伊洛有浩浩长。草木如丝如烟,犹自散江南。旅人如怀土,冯唐爲遗忘。端居卧开帷,白日似阑干,暝云如屋檐。细管举世鸣,迎冬盖秋光。安得长风吹哀笳,年年金石丘壑,怅望人如晦。木叶花菲菲,蓼花岸秋蓬,鹭鸶鸣敏且棼。酒于兹多愧畏,胜昔携白杨。天之生此曷乡悲,蚌珠光如寒星。双鸿去何时,一高一无适。关内外噫故山,此时嗟江泽。
释文:
江都晨钟偃曙光,江都的晨钟沉寂在曙光中。
河渎暝色满航航,河道里昏暗的颜色充满了航航船只。
方提钩史聚乡人,乡亲们聚集在提钩史(秋天的祭祀活动)之前。
旁支枝节势年年,旁支旁节的人们事情年复一年。
自河头数里许,即风庭人靡颜颜,从河头数里远处,听到了繁忙的人群喧嚣。
观者不念其忧,而为招魂者伥伥,看着的人不关心他们的辛苦,只是像招魂的人一样忙碌。
六九之水过千尺,烟渚直上青霄端,水流经过六九里,却能翻涌起千尺高的巨浪,烟渚直冲天际。
贾客凭垂白,湖东行组绂,贾员外靠着年纪渐老,在湖东行走担任组织的职务。
钟陵乃秋风,鸣条何磬磬,钟陵正是秋风的发源地,秋风吹过竹子发出响亮的声音。
钟洪还衔桂,亭亭伟仙香,钟洪还带着浓郁的桂香,洁白挺拔如仙女。
七声夜何栖栖,风清松下为永,七弦琴的声音夜晚何等美妙,风清松下永远都是一片明净。
秧歌何艳艳,安东镇抱琴,安东镇的人们跳起了艳丽的秧歌。
琴中有韵长,琴声中有绵长而悠扬的音韵。
可人若薄暮,胜霰年几何常,像人们的容颜如同黄昏时分的景象,胜过了岁月中不断变化的形态。
庐、施何危栖,伊洛有浩浩长,庐江上的船只何其危险,洛水奔腾不息。
草木如丝如烟,犹自散江南,江南的草木密集如丝如烟,依然在散发出阵阵的芬芳。
旅人如怀土,冯唐为遗忘,旅人们怀念着故土,但很多也遗忘了家乡。
端居卧开帷,白日似阑干,他端端正正地居住着,躺在半开的帷幕之间,白天如同闭着眼睛。
暝云如屋檐,细管举世鸣,夜晚的云朵像房檐一样低垂,独自举起细管吹奏。
迎冬盖秋光,安得长风吹哀笳,迎接冬天覆盖着秋光,但愿长风吹起哀伤的笳声。
年年金石丘壑,怅望人如晦,岁岁年年金石丘壑不断增加,凝视着的人逐渐模糊。
木叶花菲菲,蓼花岸秋蓬,树叶纷纷扬扬,花朵盛开,蓼花像秋蓬一样生长在岸边。
鹭鸶鸣敏且棼,白鹭鸟鸣又敏捷又留恋。
酒于兹多愧畏,胜昔携白杨,面对这样美好的景色,我感到非常愧疚和敬畏,胜过了曾经随身携带的白杨(古时代的礼仪)。
天之生此曷乡悲,蚌珠光如寒星,上天创造出这样的景色,何时才能回到故土的怀抱呢?蚌里的珍珠闪烁如寒冷的星星。
双鸿去何时,一高一无适,两只大雁什么时候才能离开?一飞高扬,一飞无所适从。
关内外噫故山,此时唉叹故乡,无论是关内还是关外,都在叹息着故山。
此时嗟江泽,这时候悲叹江泽的景色。
有哪些温柔耐看的短句?
1、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2、布衣饭菜,可乐终身。
3、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4、浮生若梦,人欢几何。
5、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6、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7、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8、因为喜欢,可迎万难。
9、昨日种种,皆成今我。
10、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1、一如既往,万事胜意。
12、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13、温柔半两,从容一生。
14、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15、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16、你配得上世间所有美好。
17、自爱,沉稳,而后爱人。
18、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19、让过去过去,让开始开始。
20、星河滚烫,你是人间理想。
21、真实且温柔,现实不世故。
22、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3、做你自己,爱你的人自然爱你。
24、日落尤其温柔,人间皆是浪漫。
25、落俗不可避免,浪漫至死不渝。
26、不必借光而行,你我亦是星辰。
27、如果快乐太难,那么祝你平安。
28、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
29、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30、闲来无事,可调香温酒,各自猖狂。
31、但愿园里花常好,一生饮酒花前老。
32、该吃吃该喝喝,破事别往心里留。
33、幸亏我爱笑,生活才没那么糟糕。
34、所谓生活,就是一半惊喜,一半遗憾。
35、生活要有所为,有所爱,有所期待。
36、年年有风,风吹年年,慢慢即漫漫。
37、日日无事,事复日日,忙忙亦茫茫。
38、日日升日,日落日日,旧旧依久久。
39、岁岁落暮,暮坠轮轮,暮暮即慕慕。
40、朝朝辞暮,尔尔辞晚,碎碎念安安。
41、跟你在一起,我喜欢做各种傻事。
42、纵使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43、山野千里,你是我藏在星星里的浪漫。
44、因为有了人海,相遇才会显得那么意外。
45、我持永远岑寂清澈,来爱这黄昏花谷与人烟。
46、求而不得未必是遗憾,求而得之也并非益事。
47、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48、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49、星星会不会,趁着人间烟火坠落的时候,偷偷地去看星河和日落。
50、这短短的一生,我们都会失去,不妨大胆地去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
佐助将剑锋指向谁?
佐助将剑锋指向他的宿敌鸣人。经历了多年的痛苦和背叛,佐助心中充满了对鸣人的仇恨和复仇的决心。
他认为鸣人是自己家族的罪人,是自己痛苦的根源。因此,他决定将剑锋指向鸣人,以实现自己的复仇计划。
佐助的剑锋象征着他内心的愤怒和决心,他希望通过击败鸣人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和价值。
上天给了朱由检十七年的时间?
十七岁的崇祯从哥哥手里接过一副烂摊子,但开局还不错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立志要做一位名垂青史木匠大师的熹宗皇帝朱由校突然死了,因无子嗣,临终指定其弟信王朱由检继位,改年号崇祯。崇祯帝朱由检彼时才十七岁,年纪不大,却十分精明干练,和他那个喜欢捉迷藏、痴迷木工活的奇葩哥哥大不相同,他还是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的,也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决心与意志。
崇祯帝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这或许给他一生都留下了挥之难去的阴影。他刚呱呱坠地的时候,贪财好货的爷爷万历皇帝已经将大明弄得千疮百孔,积重难返,父亲泰昌帝登基仅仅一个月就因过度沉溺女色而一命呜呼,哥哥天启帝朱由校最大的人生理想是超越鲁班,成为一名青史留名的大木匠,于是干脆将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了宦官魏忠贤......由此看来,这是崇祯之不幸,因为他从天启帝的手里接过了一副烂摊子,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事业心很强 、很想有一番作为的他来说,又未尝不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上位后第一个打击目标就是势焰熏天的魏忠贤彼时的明王朝,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只是保留着一个貌似强大躯壳的腐朽政权,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千头万绪,从何处做起?朱由检却在一团乱麻的局势中看到突破口,心里早有打算,当务之急是应当一举解决掉擅权揽政、天怒人怨的“魏忠贤、客氏阉党集团”。崇祯很清楚,要扳倒尾大不掉的魏忠贤绝非易事。经多年深耕,其势力早已盘根错节,朝中都是魏的党羽,而自己呢?除了一直跟随他的心腹太监王承恩,他没有一个帮手,操之过急只会逼魏孤注一掷、疯狂反噬,力量对比对朱由检极其不利,他必须谨慎地、耐心地寻找对方软肋与破绽,在适当的时机发起致命一击。
他先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治国理政上去。彼时的大明,天灾人祸不断,大量人口流亡,饿殍遍野,土地荒芜,社会动荡,已经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深深担忧。尤其是陕西,连年大旱,田地龟裂,粮食颗粒无收,已经发生过易子而食的人伦惨剧。陕西尤其是重灾区陕北已是一个火药桶,随时都有可能被引爆。
在辽东,建州女真自万历后期兴兵发难,建立了后金政权,如今羽翼已丰,不断侵扰明境,烧杀抢掠......国家财政早已捉襟见肘,军费开支却比三十年前增加数倍,基本已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七,且皇室支出、百官俸禄都成倍增加,早已入不敷出。彼时明廷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到辽东,但战局却没有丝毫进展、缓和,这些难题都让朱由检心乱如麻。为了使大明尽快起死回生,登基后,朱由检只得夙兴夜寐、筚路蓝缕地辛勤工作。
之后,他重新起用并倚重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文官袁崇焕,将他由小吏而逐渐升为巡抚。袁曾经在天启七年取得过宁锦大捷,挫败了后金战神努尔哈赤,但因阿附魏忠贤而遭东林党人弹劾,被视为“阉党”,被辞职迫返回老家广东东莞。崇祯不顾东林党的反对,将袁召回,任其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实际上将整个辽东防务大权都交给了他。崇祯元年(1628)七月,袁从广东返京,接过了辽东防务的重任,并立下“五年平辽”的誓言。
经过初步治理,崇祯皇位得以初步巩固,遂开始集中精力解决魏忠贤阉党集团。崇祯巧施妙计,不动声色就一举翦除了祸乱朝纲的“九千岁”魏忠贤,然后逼他自尽,并干脆利落地将阉党成员一网打尽,巧妙而干净地将这颗寄生在大明躯体上之毒瘤除去。
镇压民变 损兵折将崇祯上位伊始,就诛杀魏忠贤,剿灭阉党,发展生产 ,恢复经济,整饬吏治,颇有一番“中兴”之君的气象。不久,其本性中一些与生俱来的性格弱点逐渐显露出来 。史载,崇祯求治心切却志大才疏,性格刚愎自用且猜忌狐疑,随着地位稳固,又开始重用宦官、亲近奸佞,对内滥加赋税;对外横加干涉、遥控指挥,掣肘前方将领,甚至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罢斥孙承宗,致使后金军步步紧逼、长驱直入。
崇祯上位不久,明末农民起义规模愈来愈大,崇祯任洪承畴为三边总督,加紧了镇压,局势有所好转,王嘉胤 、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等陕西大股农军迫于明军压力先后偃旗息鼓,渡河进入山西。不料山西饥民群起响应,声势复炽。不久,农民军屡仆屡起,四处游走,纵横陕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广、四川等地 ,由局部问题变成了明廷的心腹大患。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李自成联合罗汝才、贺一龙等农军突然离陕南下,出其不意地攻克明中都凤阳,捣毁朱氏祖陵,焚烧数千棵陵松。崇祯闻讯痛哭流涕,怒杀凤阳巡抚、都御史杨一鹏。祖陵被掘,龙脉已断,崇祯惶恐不安,于是破天荒下了一道《罪己诏》,类似于检讨书,向天下臣民承认自己所用非人而导致局势危殆。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局势危若累卵的时刻所做的检讨,理应刻骨铭心,崇祯应当引以为戒、痛改前非才是,然而不久他就忘记了痛彻心扉的感觉,依然故我,继续重用宦官、猜忌贤臣、偏信小人。于是,愈演愈烈的危机不仅没有减缓,反而日益加深。
崇祯刻薄寡恩,戾狠嗜杀,先后有十几位将领因各种原因被他处死,其中有些人本不该杀,名将孙传庭、杨嗣昌、傅宗龙、汪乔年、卢象升、洪承畴等人因崇祯瞎指挥或战死、或自尽、或投降满清......到崇祯十五年(1642)左右,张献忠攻占了湖广四川的绝大部分地区;十六年(1643),辽东明军苦撑一年后基本全军覆没,明朝在山海关内外的军事要地全部丢失,清军开始将兵锋指向关内。1643年秋,李自成在襄阳建立了农民政权,开始加紧夺取全国政权。张献忠在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权,接着溯江西上,进军四川,当年九月,潼关南原之战爆发,明悍将孙传庭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被崇祯催逼,仓猝上阵,兵败身死,大明最后一支精锐全部覆灭了。《明史》曰:“传庭死,明亡矣”。李自成乘胜袭取西安,建立了大顺国,占据了明王朝的半壁江山。大明王朝的挽歌已被隐隐唱响。
在这段时期内,崇祯帝感于局势愈发不利,曾连下四道“罪己诏”,也就是写了四份检讨书,除稍稍自责外,大肆斥责贪官污吏和地方豪强仗势祸害地方民众,致使官逼民反,导致局势不可收拾。在四道罪己诏中,他要么反省自己君德不修、政令有失,要么唾骂文官贪财,武将怕死,无一人愿为国分忧......
但检讨书写的再声情并茂 、义正辞严乃至声泪俱下,感慨与愤懑能感动天感动地,就是感动不了与他离心离德的大明臣民,而且他说得有鼻子有眼,也能切中时弊,但却拿不出丝毫应对之策与奖惩措施,只能眼睁睁看着局势日益恶化。重振连下几道罪己诏,虽不乏诚意,但却无鸟用,形同虚文、毫无实际意义。
最后(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直捣京师,崇祯帝被祖宗制定的“君王死社稷”所拘束,拒绝了李自成提出的拿钱犒军、平分江山的提议,只好亲自持剑砍杀妻妾、公主后,和亲信太监王承恩相对自缢于煤山。死前留下最后一道《罪己诏》,诚恳地表示“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误伤百姓一人”,他还痴人说梦地宣布只追究李自成一人之罪,虚伪地说“寇亦吾赤子”,其他从者都可赦免,一律不问。
李自成进京后,立国276年的大明王朝灰飞烟灭。
上天给了朱由检十七年的时间,他原本还是有机会力挽狂澜、使国家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可严重的内忧外患把他搞得焦头烂额,精疲力竭,又看着满朝文武结党营私,全不以大明的国运为重,于是苦闷异常。后来,性格本就阴鸷的朱由检变得愈发多疑、乖僻、暴躁、易怒,最后变得神经质,文武动辄得咎,不知所措......面对兵临城下的大顺军,他哀叹:“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事事皆亡国之象”......国库本已枯竭,甚至连军饷都发不出,他还表示将停止一切摊派加税,企图稳定军民之心,鼓舞士气,困兽犹斗,但是,正如他连发几道《罪己诏》一样,这种大而空泛的言论已经毫无现实意义了。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唐朝有哪些诗人?
1、李白(701年-762年),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以“七绝”和“古体诗”称雄,作品既有写景抒情的,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又有送别诗,如《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又有思乡诗,如《静夜思》,还有古体诗,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行路难等》。
杜甫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韩愈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余光中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2、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长与七律,后人评价,杜诗七律乃唐代第一,更乃古代第一!共有约1500首诗歌存世,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杨伦称《登高》为“杜集七言律第一”。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
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
3、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相传,白居易每每诗成,便朗诵与老妪,所以,白居易诗歌在民间传唱度极高。《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苏轼曾经不喜欢白居易的诗歌,到了晚年对白居易诗歌推崇备至,可以说白居易的诗,于平淡中显真味!
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诗:“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元好问:“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
在日本,白居易是知名度最高的唐代诗人。
4、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长于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存诗400余首,题材丰富,边塞诗、山水诗成就极高。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故与李白、杜甫并称“盛唐三大诗人”。
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5、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另外骈文出色,《滕王阁序》家喻户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千古名句。王勃的诗现存80多首,数量虽然不多,但王勃英年早逝,他本应该为后世多留些传世名作的,着实可惜!
胡应麟:王勃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抒写悲凉,洗尽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郑振铎:“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称赞王勃作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
6、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其中,《乌衣巷》被部分人认为是“七绝第一”诗歌豪放,以七绝见长。
《沧浪诗话》: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
刘克庄:“雄浑老苍,沉着痛快”指出刘诗风格之“豪”。以“精华老而不竭”一语指出了刘禹锡人品之“豪”
白居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
7、孟浩然(689—740),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同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并称“王孟”。长于五言诗,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主要作品《孟浩然集》《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等。
蔡传:孟浩然诗组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王士碌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排青紫之念,结庐云卧,钓水樵山”的名士朱放,被唐玄宗誉为“诗人之首出,作者之冠冕”的席豫等他们都深受孟浩然影响。
8、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边塞诗最著,与岑参、高适、王之涣并称“唐代四大边塞诗人”,四杰以后,再无边塞诗,也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诗天子”。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其中,《出塞》被明代李攀龙认为“七绝第一”,“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后人称:七绝至王昌龄而体制大定。
岑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
刘克庄: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
王世贞: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陆时雍:王昌龄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龄得之锤炼,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龄之意象深矣。
闻一多:王昌龄为盛唐诗坛“个性最为显著”的两个作家之一(另一个是孟浩然)。
9、杜牧(803年-约852年),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代表作《感怀》《过华清宫》《泊秦淮》《赤壁》《清明》等,其中,部分人认为《泊秦淮》和《清明》为“七绝第一”。
李商隐《杜司勋》:高楼风雨感斯文,刻意伤春复伤别,短翼差池不及群。人间惟有杜司勋。
刘熙载:其诗“雄姿英发”。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据《新唐书》载,杜牧死后,吩咐家丁焚毁生前作品,只留十之二三。
10、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诗鬼”,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可惜与王勃一样,27岁便英年早逝。
王夫之:“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真与供奉(李白)为敌。”
黎简:“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
鲁迅先生同情李贺的不幸,且“年轻时较爱读唐朝李贺的诗”,在他手书古人的诗文中,李贺是最多的一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