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远征军,关于驼峰航线你知道多少?
给大家来介绍一下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条航线——“驼峰航线”。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北平无战事》这部电视剧,剧中由刘烨饰演的男一号方孟敖,是国民党空军的王牌飞行员,在抗战时曾多次驾机飞越了被誉为“死亡航线”的“驼峰航线”,可以说是游走在鬼门关的人。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可以让方孟敖在面对官场的尔虞我诈甚至危险时,依旧能够坚韧豁达。
▲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剧照
今天的内容并不是要介绍《北平无战事》,也不是讲方孟敖,而是来和大家聊聊这条抗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物资运送空中通道“驼峰航线”,它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条航线,“驼峰航线”为中国最终的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驼峰航线”的时代背景1937年积弱积贫的中国,主权危在旦夕。就在这一年末,国民政府破釜沉舟,招集20万劳工,在祖国的西南角依靠原始劳动工具、手工作业方式,一公里一公里地挖掘修造他们脚下的顽石硬土。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便筑成了当时中国唯一接通外境的运输线——滇缅公路。这条中国的泣血之路,全长1453公里,它在当时的作用相当于中国民族羸弱肌体上的一条动脉,在坚持反抗日本奴役的艰苦战争中,源源不断传送美军援华军用物资,持续输入中国对日作战的武装。
▲ 滇缅公路
▲ 修筑滇缅公路
▲ 今日的滇缅公路
1942年中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中国正式成为美国租借物资的受援国,同时也标志着美国成为抗战后期援华的最主要国家。
最初,美国的援华物资主要是通过滇缅公路来运送的。但是1942年5月,日军攻陷缅甸,滇缅公路被切断,美国援华物资的营运受到阻隔。
▲ “驼峰航线”示意图
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下令:不惜任何代价,开通到中国的路线!于是“驼峰航线”便应运而生!美国空运队(The Air Transport Command)和中国航空公司(CNNC)共同承担“驼峰”空运的任务,其中以美国空运队为主。
“死亡之路”"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通过这条运输航线,中国向印度运送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战争物资。
由于当年的飞机设施落后,机上没有加压装置,飞机在异常高空飞行,机员需要有极大的耐力。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飞行,即便是拥有数千飞行小时经验的飞行员,仍未能把握旅途的不确定性。
“驼峰航线”不仅地形险峻复杂,还有堪称世界上最恶劣、最可怕的气候,天气始终是制约空运数量的主要原因。“驼峰航线”位于欧亚大陆三大强气流团的交汇点。从西面来的低气压沿喜马拉雅山移向西藏和印度之间的“驼峰“,与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高气压团以及来自西伯利亚寒流的低气压团进行激烈的撞击。因此,“驼峰”天气的主要特征就是经常的暴风雨、猛烈的湍流、每小时160-240公里的横风以及严重的结冰。
▲ 外国艺术家绘制的美军C-47运输机飞越“驼峰航线”油画
有时,气候急促变化使飞机的水平飞行受到影响,会使货物撞击舱壁,甚至被甩出飞机。严重的结冰有时还会把机翼压变形,使飞机下降数千英尺。美国陆军航空队空运部印中联队司令官爱德华•亚历山大中校曾在报告中写道:“这里的气候是十分可怕的。在12000英尺(约3658米)高度开始结冰。今天,一架C-87仪表显示已飞到了29500英尺(约8992米)的高度,而不能再飞高了,不能飞到浓云的上面。”
所以,“驼峰”航线尽管航程不长,却因其险峻复杂的地形和可怕的气候成为世界上最艰险的航空线。
能力有限的飞机飞越“驼峰”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飞机运输货物。原则上,飞机最低的飞行高度不能低于航线最高山峰以上600米。但在“驼峰航线”上,这是办不到的。由于没有客舱加压装置,飞机只能飞10000英尺(约3000米)高。但是在这条航线上,没有低于12000英尺(约3600米)的山峰,所有在飞机上的人都需要戴上氧气面罩。
最初运输任务是由是道格拉斯DC-2、C-47运输机、道格拉斯DC-3、C-53运输机完成的。然而,这些飞机的有效载荷并不适合高负载的高空作业,满载后飞5000米高度已是极限了,这使得飞机不得不沿着喜马拉雅山隘以非常危险的迷宫般路径进行航行。
▲ “驼峰航线”的主角之一,C47运输机
1942年12月C-87 Liberator Express和C-109燃油专用运输机的抵达提高了运输吨位,其较强的高空飞行能力使其能够直接飞越比较低的山峰(15,000~16,000英尺),无须穿行危险的山隘。但此种飞机的事故率较高且不适用于当时所用的机场。尽管C-87有4个引擎,但载重高时爬升性能差,经常在起飞时因引擎熄火而坠毁,同时在山峰上空即使遭遇较轻的结冰状况也容易回旋而失去控制。
▲ C-87运输机
C-109是从现存的B-24轰炸机改装而来的燃油专用运输机,负责燃料补给。机上所有武装弹药均被拆卸,机身内安装有8个油罐,能够装载2900加仑高辛烷值航空汽油。生产的218架C-109中有很多被送往中缅印战区。但由于其满载时在超过海拔6000英尺的机场降落十分困难,并且飞行不稳定,C-109也和C-87一样不受飞行员喜爱。满载的C-109若摔机着陆,不可避免会发生爆炸,使机组人员丧生。
▲ C-109运输机
1943年4月起,“寇蒂斯”C-46 Commando开始执行驼峰航线飞行。C-46是一种比以往任何一种双发运输机飞得都快都高的涡轮增压双引擎飞机,且载荷也比C-47及C-87高, 装备C-46之后,航线的空运吨数明显提高。运量在1943年12月达到12,594吨,并在1944~1945年间继续攀升,于1945年七月达到历史最高值。
▲ 飞行在“驼峰航线”上的C-46运输机
最终,道格拉斯C-54代替了C-46,。C-54拥有十倍于C-47的搭载能力,可以飞行4000英里(约6400千米)远22000英尺(约6700米)高。但是由于依旧没有增压装置,飞机限制了搭载人员时的飞行高度。
▲ C-54运输机
自杀式的航程刚开始的时候,飞行任务就受困于缺乏资源和有经验的人员。在行动最初的几个月里,由于没有经验,军官会下令将飞机装至"填满"而不顾载重上限。导航设备、无线电信标以及受过训练人员的匮乏持续影响了空运行动。
虽然空运指挥部内有一些有经验的民航以及军用运输机飞行员,但其他人大都是刚受过飞行训练,飞行时间很短,对在恶劣条件下驾驶多引擎运输机几乎没有经验。中国飞行员尽管操纵过若干种类的飞机,但并不擅长于依靠仪表飞行,对空运使用的大型美制运输机也不熟悉。但是这些年轻的飞行员还是坚持驾驶重载的飞机在往成都,昆明和其他城市的往返航线上日夜飞行。
运输机时刻不停地从印度北部的13个机场起飞,在约800公里外的6个中国机场之一降落。有些疲劳不堪的机组成员一天可飞到三次往返之多。机械师在露天维修飞机,在频繁的暴雨中用油布遮盖引擎。机械师与备用零件也始终不足,维护与发动机修理时常被拖延。很多超载的飞机在起飞时由于引擎问题或遇到其他机械故障而坠毁。ATC飞行员与作家Ernest K. Gann回忆他曾在印度的Chabua机场一天内目睹四次坠机事故——两架C-47,两架C87,三名飞行人员遇难。
复杂的地形、恶劣的天气外加上相对落后的设备使得飞机坠毁几乎成了“驼峰航线”运输中的常态。除了超载引起的机械故障,天气也是罪魁祸首之一,还有的是因为遭到了日寇飞机的袭击。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三年空运中,单是美军一个拥有629架运输机的第10航空联队,就损失了563架飞机。而在这条航线上,美军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优秀飞行员近3000人,损失率超过80%。而前前后后总共拥有100架运输机的中国航空公司,竟然先后损失飞机48架,牺牲飞行员168人,损失率超过50%。
由于地区的偏远以及中缅印战区较低的优先级,飞行必须的零件和补给供应十分紧张,飞行人员甚至经常被派往喜马拉雅山麓捡回飞机残骸上的零件以维修编队内剩余的飞机。
二战结束后,美国《时代周刊》这样描述驼峰航线:在长达800余公里的深山峡谷、雪峰冰川间,一路上都散落着这些飞机碎片,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这些铝片会在阳光照射下烁烁发光,这就是驼峰航线另一个臭名昭著的名字:“铝谷”。这些悲剧性的坠机的一个副产品是当地出现了大量的由飞机残骸铝片做成的器具。
▲ 散落在山谷间的飞机残骸,有些甚至今日仍能被找到
威震四方的“飞虎队”在这里还要顺便提一下当时在中国战场立下赫赫战功的“飞虎队”。
电影《无问西东》中王力宏饰演的富家子弟沈光耀,为了报效国家,毅然穿上戎装成为一名飞行员所加入的那支部队就是大名鼎鼎的“飞虎队”。而剧中沈光耀的启蒙恩师,那位外籍飞行员教官的原形应该就是陈纳德了。
▲ 电影《无问西东》王力宏剧照
飞虎队 (Flying Tigers) 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成立于1942年4月,1946年4月战争结束后解散,创始人是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
1938年8月,根据宋美龄的要求,陈纳德在昆明市郊筹建航校,以美军标准训练中国空军,积极协助中国空军对日作战。
▲ 陈纳德
1941年,在罗斯福政府的暗中支持下,陈纳德以私人机构名义重金招募美军飞行员和机械师。同年7月和10月,200多名队员来华对日宣战。当时日本人控制了中国的港口和运输系统,几乎使国民党政府与外界隔绝。这一小队空战人员驾驶着破旧的老式飞机,尽管经常面临燃料、零件和飞行员的不足,仍不断战胜远比它们规模大、装备好的日本空军。他们空运给养,在缅甸公路提供空中掩护,并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上空与日本人作战。
▲ 1940年,陈纳德与蒋介石、宋美龄合影
1942年7月4日,飞虎队被编入美国第十航空队,成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的骨干力量,1943年3月又被改编为第十四航空队。陈纳德后来升任少将。从1941年底到1942年7月,“飞虎队”在华作战期间共击落日机近300架,他们中间有24人在战斗中牺牲或失踪。1942年5月到1945年9月,美国志愿航空队以3个中队、数十架飞机的有限兵力,担负中国战场的国际交通大动脉滇缅公路北、南两端的枢纽——昆明和仰光的空中防务,期间还帮助中国运送物资。
▲ “飞虎队”队员合影
日军在得知“驼峰航线”后,派战斗机从缅甸密支那起飞,拦截没有防御能力的运输机。担任护航的是美国陆军驻印度的第十航空队和驻中国的第十四航空队。据统计,仅在“驼峰航线”开通时至当年年末的半年中,飞虎队为“驼峰航线”护航就击落日机149架,击毁日机85架。1943年3月,“驼峰航线”开通16个月后,美军将“驼峰航线”的指挥权正式交给飞虎队司令长官陈纳德。从此以后,“驼峰航线”与飞虎队同在陈纳德的指挥下,两者逐渐融为一体。到盟军反攻夺回密支那后,“驼峰航线”的安全才得以彻底好转。
“飞虎队”的队徽以鲨鱼头形战机机首名闻天下。截至抗日战争结束,“飞虎队”共击落敌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223万吨敌商船、44艘军舰、13000艘100吨以下的内河船只,击毙日军官兵66700名。
▲ “飞虎队”鲨鱼头形战机
此外,“飞虎队”还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在常德战役中,中国军队在美机的配合下,坚守城池3个月。日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占了常德,但在猛烈的空中打击和中国军队的反攻下,日军在常德只呆了5天便弃城而逃。在这场战役中,日军死伤人数达15000多人,其中许多是被飞机炸死的。
飞虎队多数队员此后均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嘉奖。有10多名飞行员获得美、英政府颁发的飞行十字勋章。近二十年,不少幸存的原飞虎队员回到中国,不畏艰险寻找飞机残骸和战友遗骨。
历史意义“驼峰航线”是中美两国二战期间,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保障中国战略物资运输,共同在中国西南山区开辟的空中通道。它的开辟是两国飞行人员共同创立的世界航空史上的英雄壮举,对中国抗战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中美人民之间一架友谊的桥梁。
中美航空队往返于印度至中国云南、四川,总飞行时间共计约150万小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空中战略桥梁,只有1949年柏林封锁时的空运行动在空运货物量上超过了它。
据统计,在三年多的时间里,“驼峰航线”共空运到中国80多万吨物资(援助中国的物资81%是通过“驼峰航线”空运的,其中10万吨为驻华美军自用),这些物资包括武器弹药、医药及医疗器材、车辆及各种机器设备和军用被服等。中国方面利用“驼峰航线”把15余万吨的物资运到境外,其中包括钨、锡等中国特种矿产品和战略原料,主要用于维持西南大后方的战时经济。人员运输方面,在缅甸战役中败退的中英军和难民,从中国云南到印度接受军训的中国军队,从印度到缅北、英帕尔参加战斗的中美英盟军,从印度、缅甸和云南到湖南芷江等地参加战斗的中国军队,总计有数万人经由“驼峰航线”被运往各自的目的地。
“驼峰”飞行员克服重重艰难险阻,英勇牺牲,飞越驼峰天险,打破了日军对中国的围困,运来了对日作战的急需的战略物资,架设了空中战争生命线,对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中国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如今,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内有三十块纪念碑,碑上一共刻着三千三百个烈士的名字,其中有二千二百个美国人。这些年轻的美国飞行员,来到了一个他们从未到过的地域,进入自古以来的禁区,飞越一片海拔最高的惊峦险峰,为一个陌生的民族争取他们的自由和独立,最终长眠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这些牺牲于“驼峰航线“的先烈们将永远活在中美人民的心中。
成吉思汗最后打到哪里才回来?
成吉思汗(生于公元1162年,卒于1227年 ),名铁木真(蒙语“钢铁”之意),蒙古乞颜部人,孛儿只斤氏贵族世家出生。
铁木真少年时,其父也速该被仇家毒死,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后被族人驱逐出部落,一家大小在荒野中艰难求存。《蒙古秘史》记载:彼时,蒙古大草原“天下扰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铁木真在艰难困厄中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性格,他胆大心细,“敢与人争”,剽悍好斗,这段经历对他后来波澜壮阔的人生影响尤其重要。
公元1206年,也是南宋开禧二年,铁木真经过多年艰苦征战,终于削平群雄,统一了攻伐不断、动荡不宁的蒙古高原。
也在这一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源头召开了“忽里台”大会,竖起了一面象征着威严圣洁的九旒白色旗帜,推举成吉思汗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
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以及蒙古贵族们不断发动对外掠夺战争,用兵的方向主要是南下与西征。蒙军南下的主要攻击目标是金国与南宋,西征则是攻掠中、西亚以及东欧诸国。
蒙古西征共进行过三次,第一次是发生在公元1217——1223年的成吉思汗西征 ;第二次是1234——1241年的拔都西征;第三次是1253年——1258年的旭烈兀西征。
在此单说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蒙古第一次西征由成吉思汗和诸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率领,主攻目标是中亚地区的西辽、花剌子模和罗斯公国(今天俄罗斯的欧洲部分)。
1217年,成吉思汗把南下灭金的任务交给悍将木华黎,自己亲率蒙古大军西征,一路所向披靡,首先灭掉了由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两年后,成吉思汗率领四子以及大将速不台、哲别,召集畏兀尔、哈剌鲁、阿力麻里等部仆从军联合攻打中亚古国花拉子模。
花拉子模是中亚大国,也是历史悠久的古国,疆域广袤,国力雄厚,兵多将广,骑兵更是剽悍善战,称雄河中(指阿姆河流域)。蒙古军入侵后,花拉子模算端(国王)摩柯末犯了战略错误,他将数量庞大的军队分散部署在各大城市据守,遂被蒙古军各个击破,这个强大富庶的中亚古国在蒙军铁蹄的践踏下终于灰飞烟灭。
成吉思汗抓住花剌子模军兵力分散的有利时机,连续攻克了占讹答剌、不花剌、撒马尔干以及玉龙杰赤(均在今天的乌兹别克和土库曼境内)等重要城市。花剌子模国王摩柯末兵败遁逃,哲别率蒙军紧追不舍,一路上烧杀抢掠,扰动极大,摩柯末在逃亡路上惊惧而亡,其子札兰丁奉遗照继位。
札兰丁和他优柔寡断的父亲摩柯末不一样,是条有勇有谋的好汉,他组织花拉子模残军奋力抗击,虽然给蒙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与困扰,但他面对的是中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家成吉思汗,其败局早已注定。
在蒙古狂飙突进、战无不胜的军队面前,札兰丁困兽犹斗,死战不降,虽也取得过八鲁安大捷,重挫蒙军,但最终还是无法挽回败局,于1221年底在申河(印度河)之役中被蒙古军打的全军覆没,他单人独骑泅渡申河(印度河),逃入印度境内......对于骁勇善战、百折不挠的札兰丁,成吉思汗亦是赞不绝口。从这一年起,花剌子模成了蒙古的一处禁脔(辖地)。至此,蒙古第一次西征结束,成吉思汗率军班师北返,于1225年夏天回到蒙古草原。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最远打到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处的印度河巴方一侧。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
奔向大海战役具体介绍?
‘’奔向大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联军与德军于1914年9至10月在瓦兹河和加来海峡之间广阔地区实施的一系列机动作战的称谓。
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和埃纳河战役结束后,双方在瓦兹河至瑞士边界地段进入阵地战,而在西北方向形成暴露的翼侧。法军总参谋长J.-J.-C.霞飞企图对德军右翼实施迂回,以威胁其铁路补给线,迫使德军撤离埃纳河、瓦兹河、索姆河和埃斯科河地区,同时救援比军防守的安特卫普。德军总参谋长E.von法尔肯海恩则决定从洛林地区抽调第6集团军增援右翼,力图挫败联军计划,并迂回联军左翼。
9月16日和21日,法第6、第2集团军先后在瓦兹河和索姆河之间对德第1集团军发起攻击,德第6集团军及时增援,法军被击退。24-25日,双方在索姆河上游地区激战,互有胜负。25日,法军组建第10集团军,沿阿拉斯、朗斯和里尔一线展开,向康布雷和瓦朗谢讷实施突击,威胁德军补给线。
9月30日-10月7日,双方在斯卡尔普河两岸激战,战线逐渐北移。德军占领杜埃和朗斯,与法军反复争夺阿拉斯。
10月4日,德军开始炮击里尔,向利斯河西岸进攻。5日,法军建立北方集团军群(辖第10、第2、第6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由法军副总司令F.福煦统一指挥。10-15日,英远征军沿利斯河两岸向德军发起突击,进展甚微,最后双方转入防御。德军在与英法联军交战的同时,派重兵包围安特卫普,于10月10日攻陷该城。比军和英援军撤至奥斯坦德。
有哪些网络小说让你读了又读?
我之前一直不喜欢网文的,因为怕自己上瘾,然后整宿整宿的不睡觉看。但还是忍不住
我初中看的第一本网文是《神印王座》这是一本玄幻小说,当时觉得哇,妈呀这么棒,在学校午休看,回家看,被老师逮了还要看,
后来高中,手机也不让带,就看纸质版的小说,那时候《我不喜欢这世界,但我喜欢你》还没有出版,但是忘了哪一个漫画上连载了乔一的微博,然后就一直买着追,这本书讲的是乔一跟f君的纯情故事,这是我读了三遍的书
高考结束后,疯狂补网文,然后看了传闻已的久《我的奇妙男友》,这样的男友请给我一匝
大学了看的网文不多
这几本差不多的剧情,但是我最最最喜欢的是《我和我的猫都想你了》满足对恋爱的所有幻想,我推荐给朋友最多的,好评最多的一本书。《哑舍》是之前追的,之后大学了又看了一遍,读了又读,喜欢老板,喜欢那些跟古董有关的故事。
喜欢的话别忘了给我点赞哟
黑鹰坠落最后的阵亡美军名单详细?
MSG Tim "Griz" Martin 三角洲中队长提姆马丁,此人不是当场打死,但是受了致命伤;SPC James Cavaco 游骑兵专业军士詹姆斯卡瓦科,死于迷路的护卫车队里;SGT Casey Joyce 游骑兵中士凯西乔伊斯,死于迷路的护卫车队里;PFC Richard "Alphabet" Kowalewski 游骑兵一等兵理查德克瓦斯基,在迷路的护卫车队里受了致命伤,当天回去后死了;SGT Dominick Pilla 游骑兵中士多明尼克皮利,死于Struecker斯卓克中士的车队里,估计这就是你找的那个皮中士;SGT Lorenzo Ruiz 游骑兵中士罗伦佐路斯,在迷路的护卫车队里受了致命伤,后死于转院前往美军德国军事基地的途中;SGT Cornell Houston 第二远征军第十山地师第二旅第十四步兵团中士科内尔休斯顿,死于救援车队中;PFC James Martin Jr. 第二远征军第十山地师第二旅第十四步兵团专业军士詹姆斯马丁,死于救援车队中。 这是所有地面部队在车队中的死伤情况,那些自愿去救助超级64号机组的、死于迫击炮的、死于徒步转移过程中的,未计算在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