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效应,如果有一个很小的黑洞?
吃天吃地的大“黑洞”,死了是“白洞”黑洞是一种密度极大空间极小的天体,因为他极大的密度,会在周围形成一种巨大的引力场,即使是光也会被吸入其中。
“黑洞”是怎样炼成的?
黑洞是质量很大的恒星“死亡”之后引力场塌缩形成的,也就是说,本来人死如灯灭,飞灰湮灭,五大散尽,可是这货没有散,而是向内聚,越收越小,就变成了黑洞。
“黑洞”是吃天吃地的宇宙大吃货
黑洞会把它周围的任何东西都吞噬进去,是任何东西,连光都能吃的,吃人当然是不带吐骨头渣的。
首先,黑洞是看不见的,你如果有幸碰到了一个黑洞,可能连意识到的机会都没有就已经被吸进去了,更不要说伸手指。
其次,假使你提前知道它在那里,早早就伸出了手指,当然就是整个人都被吸进去,不知道去向,不知道死活,不知道会被抛向任何宇宙空间。
最后,地球这种小地方,是容不下一个黑洞大哥的,要想寻找,就得去外太空,而去外太空如果能遇到黑洞,你根本就没有反应的机会,所以,伸手指这件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说了,人相对黑洞简直比沧海一粟还要不值一提,还伸什么手指头?秒进!
“黑洞”死了是什么?
大的黑洞质量消耗得很慢,所以可以长命百岁,万寿无疆,小黑洞呢,因为它要想周围辐射强大的能量质量就会不断减小,温度越来越高,最终会爆炸,死了之后,科学家给它了一个奇葩的名字——白洞。顾名思义,它的个性正好与黑洞相反,黑洞吸入东西,它就往外吐东西。但是目前据说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个白洞。只是按照物理定律的推算,白洞是存在的。
“黑洞”的演化过程黑洞就是中心的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和周围一部分空空如也的天区,这个天区范围之内不可见。依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一颗垂死恒星崩溃,它将聚集成一点,这里将成为黑洞,吞噬邻近宇宙区域的所有光线和任何物质。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某一个恒星在准备灭亡,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塌陷,发生强力爆炸。当核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体,同时也压缩了内部的空间和时间。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挤压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由于高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使得任何靠近它的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也可以简单理解为:通常恒星最初只含氢元素,恒星内部的氢原子核时刻相互碰撞,发生聚变。由于恒星质量很大,聚变产生的能量与恒星万有引力抗衡,以维持恒星结构的稳定。由于氢原子核的聚变产生新的元素——氦元素,接着,氦原子也参与聚变,改变结构,生成锂元素。如此类推,按照元素周期表的顺序,会依次有铍元素、硼元素、碳元素、氮元素等生成,直至铁元素生成,该恒星便会坍塌。这是由于铁元素相当稳定,参与聚变时不释放能量,而铁元素存在于恒星内部,导致恒星内部不具有足够的能量与质量巨大的恒星的万有引力抗衡,从而引发恒星坍塌,最终形成黑洞。说它“黑”,是因为它的密度无穷大,从而产生的引力使得它周围的光都无法逃逸。跟中子星一样,黑洞也是由质量大于太阳质量好几十甚至几百倍以上的恒星演化而来的。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由中心产生的能量已经不多了。这样,它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物质将不可阻挡地向着中心点进军,直到最后形成体积接近无限小、密度几乎无限大的星体。而当它的半径一旦收缩到一定程度(一定小于史瓦西半径),质量导致的时空扭曲就使得即使光也无法向外射出——“黑洞”就诞生了。吸积
黑洞通常是因为它们聚拢周围的气体产生辐射而被发现的,这一过程被称为吸积。高温气体辐射热能的效率会严重影响吸积流的几何与动力学特性。已观测到了辐射效率较高的薄盘以及辐射效率较低的厚盘。当吸积气体接近中央黑洞时,它们产生的辐射对黑洞的自转以是中央延展物质系统的流动。吸积是天体物理中最普遍的过程之一,而且也正是因为吸积才形成了我们周围许多常见的结构。在宇宙早期,当气体朝由暗物质造成的引力势阱中心流动时形成了星系。即使到了今天,恒星依然是由气体云在其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碎裂,进而通过吸积周围气体而形成的。行星(包括地球)也是在新形成的恒星周围通过气体和岩石的聚集而形成的。当中央天体是一个黑洞时,吸积就会展现出它最为壮观的一面。黑洞除了吸积物质之外,还通过霍金蒸发过程向外辐射粒子。蒸发
由于黑洞的密度极大,根据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密度=质量/体积,为了让黑洞密度无限大,那就说明黑洞的体积要无限小,然后质量要无限大,这样才能成为黑洞。黑洞是由一些恒星“灭亡”后所形成的死星,它的质量极大,体积极小。但黑洞也有灭亡的那天,按照霍金的理论,在量子物理中,有一种名为“隧道效应”的现象,即一个粒子的场强分布虽然尽可能让能量低的地方较强,但即使在能量相当高的地方,场强仍会有分布,对于黑洞的边界来说,这就是一堵能量相当高的势垒,但是粒子仍有可能出去。
霍金还证明,每个黑洞都有一定的温度,而且温度的高低与黑洞的质量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大黑洞温度低,蒸发也微弱;小黑洞的温度高蒸发也强烈,类似剧烈的爆发。相当于一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大约要1x10^66年才能蒸发殆尽;相当于一颗小行星质量的黑洞会在1x10^-21秒内蒸发得干干净净。毁灭
黑洞会发出耀眼的光芒,体积会缩小,甚至会爆炸,会喷射物体,发出耀眼的光芒。当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于1974年做此预言时,整个科学界为之震动。
霍金的理论是受灵感支配的思维的飞跃,他结合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他发现黑洞周围的引力场释放出能量,同时消耗黑洞的能量和质量。假设一对粒子会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被创生,被创生的粒子就是正粒子与反粒子,而如果这一创生过程发生在黑洞附近的话就会有两种情况发生:两粒子湮灭、一个粒子被吸入黑洞。“一个粒子被吸入黑洞”这一情况:在黑洞附近创生的一对粒子其中一个反粒子会被吸入黑洞,而正粒子会逃逸,由于能量不能凭空创生,我们设反粒子携带负能量,正粒子携带正能量,而反粒子的所有运动过程可以视为是一个正粒子的为之相反的运动过程,如一个反粒子被吸入黑洞可视为一个正粒子从黑洞逃逸。这一情况就是一个携带着从黑洞里来的正能量的粒子逃逸了,即黑洞的总能量少了,而爱因斯坦的公式E=mc^2表明,能量的损失会导致质量的损失。
当黑洞的质量越来越小时,它的温度会越来越高。这样,当黑洞损失质量时,它的温度和发射率增加,因而它的质量损失得更快。这种“霍金辐射”对大多数黑洞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大黑洞辐射的比较慢,而小黑洞则以极高的速度辐射能量,直到黑洞的爆炸。我国56式40毫米火箭筒的研制发展情况如何?
平民手中的大炮-RPG火箭筒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伊拉克的街道上,一小队美军士兵开着悍马防弹车进行例行巡逻。这些装备美军士兵的神经高度紧张,因为他们知道现在人来人往的喧闹街头,随时可能成为战场。和美军士兵预料的几乎一致,他们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小巷中遭到伏击。周围建筑上的几名恐怖分子,用AK47猛 烈扫射悍马,全车多处中弹。车里的美军士兵并不惊慌,因为悍马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可以低于轻武器的攻击,车上的美军士兵很安全。他们一面用悍马上的重机枪还击,一面和总部获得联系。一阵短促的交火以后,火力更强大的美军士兵击伤了2名恐怖分子,其他几名见势不好也逃走了。这个小小的伏击战,美军似乎 轻松获胜了。就在这时,一个美军士兵突然惊恐的大叫:RPG!RPG! 其他人看过去,一个长长的弹头从小楼的阳台中伸出。美军士兵还没有来得及反应,一股浓烟喷过,一条火龙飞出,准确的集中了悍马车。一阵巨大的爆炸声后,悍马车被撕裂,钢铁部件、枪支,混着美军士兵肢体乱飞。车上美军士兵1人当场死亡,3人受重伤。
这个并不是电影或者电视剧,而是每天在伊拉克街口发生的真实事件。在伊拉克阵亡的3000多美军里面,至少有三分之一直接或者间接死于RPG火箭筒之手。
RPG火箭筒同AK47自动步枪、萨姆7肩扛式飞弹、自杀性炸弹,被恐怖分子成为步兵的四大法宝,现在就听老萨来说一下RPG。
RPG的前身
RPG火箭筒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主要用于近距离打击坦克、装甲车辆和摧毁轻型工事等目标。
RPG火箭筒的全名叫做火箭助推榴弹发射器,它是步兵反坦克的重要武器。有的朋友觉得这个名字太长太罗嗦,其实它是非常准确的。
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这类装甲目标的出现,开始颠覆了传统的步兵作战方式。
普通步兵在缺乏足够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一二辆坦克就可以击溃数甚至上百的普通步兵。
一战期间坦克还是雏形,数量也很少,构成不了决定性的威胁。步兵反坦克武器基本还是集束手榴弹、反坦克地雷之内的简易低技术武器。
到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技术突飞猛进,也开始以团旅甚至军的形势大量出现。以库尔斯克会战为例,曾经出现15平方公里内,苏德共出动1500辆坦克和重装甲车辆的会战场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坦克以外,各国还装备了大量的轻型装甲车辆,如履带式装甲车、轮式装甲车、装甲运兵车、装甲汽车甚至有一定装甲加装机枪的卡车。
这些部队的轻装甲防御、机枪和机关炮,很难对付敌军的坦克装甲部队,但对付步兵还是绰绰有余的。即便美军最普通的M3半履带式装甲运输车,也往往能够抵御远距离的子弹,还装备2挺机枪,其中1挺是12.7毫米的重机枪,具有很强的威力。这种生产数量高达4万多辆的装甲运输车,在步兵面前也是很可怕的,非常难对付。
这些轻型装甲车辆,都成为各国步兵无穷无尽的恶梦。
在实战中,步兵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一般是各种口径的反坦克平射火炮。不过,平射炮属于重装备,一是数量有限,无法大量装备部队;二是重量较大,搬运不方面,也很难跟随步兵在各种地形下机动作战。
而步兵传统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基本还是反坦克手榴弹或者反坦克枪之类。这些武器威力弱,很难对对方主力坦克造成什么威胁。而且它们多是在极近的距离使用,步兵使用手榴弹要冲到坦克边几米处才行,危险太大,成功率很低。
到了二战时期,研究出一种步兵单兵携带,可以摧毁200米距离内的反坦克武器的课题,就摆到了各国军工设计大师的面前。
作为轴心国主要力量的德国,他们军工大师面临的情况更为严峻。
德军在1941年发动侵苏战争以后,很快遭遇了苏联强大的装甲洪流。苏联具有年生产一万辆以上T34主战坦克的能力,这让德国军方叫苦连天。要知道,T34在当时相当先进,其优秀的倾斜装甲防御性极佳。德军装甲部队哪怕是最先进的四型坦克的75毫米短管火炮,击毁一辆T34也相当的困难。至于没有装甲武器和重火炮的德国陆军士兵,如果在100米以外的遭遇T34、KV之内的坦克,其连一级装备的37毫米反坦克炮对其没有任何威胁。除了靠众多步兵不怕死的冲上去扔集束手榴弹以外,就几乎没有办法对付。
如果德国士兵在开阔地手持手榴弹,冒着苏联坦克机枪的密集扫射冲锋,从根本上来说和自杀也没有大的区别。
苏联坦克手非常勇敢(反正投降也是进死亡集中营)!他们在被德军包围以后,往往也死战不退。甚至苏联坦克履带被击毁以后,坦克手就把坦克作为炮台使用,阻挡住一个排连的德国步兵。
实战中,由于坦克部队多被编组起来作为拳头部队使用,德军步兵师多装备数量很少的自行火炮和反坦克炮。更多的时候,德国步兵在没有任何重武器的情况下遭遇强大的苏联坦克部队,伤亡累累。
德国军方强烈需要大量装备,由步兵携带的轻型反坦克武器。
-----------德军士兵手中的铁拳
在军方的迫切要求下,德国的兰格韦勒博士在1942年生产出了RPG的祖先,铁拳100式30毫米火箭筒,1943年投入德军使用,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实战火箭筒之一。
铁拳的原理非常简单,它本质上就是一个火箭助推的榴弹发射器。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钢制火药管提供反坦克榴弹的出膛动力; 插在火药管前的是反坦克榴弹枪。
发射的时候,步兵扣下火药管外的发火针,启动冲击帽点燃管内的推进火药,使反坦克榴弹离开发射筒,弹簧尾翼随之展开,使其 稳定飞向目标爆炸。凹型的爆破部内含高爆炸药,其能贯穿150毫米的装甲。由于火药管是中空的,因此推进火药的气流可以从火药管后部冲出,使它完全没有后坐力。铁拳的发射姿势比较特别。比较有经验的发射者将其夹在右腋下,左手固定方向,弹头向上,射出后利用抛物线攻击坦克顶部。坦克顶部装甲最为薄弱,一旦被击中,就算是防御力超强的重型坦克也会立即报废。这种类似于迫击炮的弹道方式非常有效,铁拳的扬名更多的还是因为其独特的攻击方法。
另外,铁拳当然也可以放在右肩上水平发射,这样命中率更高。
早期型号的铁拳的优点在于重量轻、使用方便、威力大(近距离可以击毁当时世界上大部分坦克),而且造价非常低廉,易于大量制造。它的缺点主要是射程较近,一般不超过100米,只能在相对较近的距离使用。相比靠步兵上去扔集束手榴弹,铁拳还是要安全的多。
铁拳的操作非常简单,普通士兵只要看看说明书,练习几次以后就可以熟练使用。它的长度很小,非常适合步兵隐蔽携带和偷袭作战。
盟军坦克手回忆:我们很难发现使用铁拳的德军士兵。他们可以在小树丛、楼房、散兵坑,甚至下水道等任何地方发射。我们一般只有在被击中以后,才能知道他们的存在, 那时候已经太晚了。
铁拳在德军中大量装备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它大大提高了德国步兵反坦克能力。一时间东线和西线无数盟军和苏军的坦克,被这种简单廉价的武器击毁。
原本苏军坦克可以不带步兵长驱直入的冲锋和突击,德军步兵的反坦克手雷很难对他们造成威胁。但现在城镇中哪怕只有一个排的德国步兵,苏军坦克部队也不敢擅自进入,因为德军士兵在近距离有可以摧毁他们的铁拳。
后期苏联坦克开始大量搭载步兵作战(苏联没有装甲运兵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付德军铁拳火箭筒手。只是苏联步兵在坦克上非常容易遭到火力的杀伤,伤亡率极高,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在西线的1945年,英军一个坦克连曾经被一个装备铁拳和st44突击步枪的德军三人小分队阻挡了4个多小时。几辆英军坦克面对复杂地形不敢贸然前进,必须等待英军步兵赶上来才可以。只要有哪怕一枚铁拳可以使用,就可以击毁它们。
在法国和荷兰比利时复杂的地形中,德军士兵依靠隐藏和突袭,用坦克击毁了盟军数百辆防御能力平平的各型坦克。盟军的指挥官抱怨,一个几美元的铁拳就可以击毁我们几万美元的坦克,我们的损失太大了。
初期的铁拳30型号火箭筒的威力不大,实际射程也只有50米左右(较远距离打不准)。由于初期榴弹设计比较原始,在击中苏联T-34之内的倾斜装甲,往往会被弹开。在1944和1945年初,德军又对铁拳进行改造,先后发明出更为成熟的铁拳60式火箭筒,还有最终完结版本的铁拳150式44毫米口径火箭筒。
150式有效射程达到了150米,破甲能力也大幅度提高到150至200毫米垂直厚度(当时T34正面装甲不过45毫米,虎式也不过102毫米),造价能为低廉,使用也非常简单,成为非常有效的单兵反坦克武器。
可以说,除了破甲能力强以外,造价低廉和容易制造是铁拳最大的特征。
单单以容易制造来说,1943年8月铁拳30式刚刚投产的第一个月就生产10万枚,而在二战中主要使用的60型号仅仅在1944年12月,一个月时间就生产了130万枚,足以让人叹为观止。铁拳的三种型号在二战结束前共生产了超过670万枚,比盟军坦克总数高出几百倍,真是廉价有效的好武器。
铁拳的广泛装备和简单操作,大大改变当时德国步兵面对对方装甲武器的态度。德国步兵在工事,复杂地形和城镇里面开始对敌人的坦克具有相当强大的杀伤力。盟军的装甲部队攻打这些区域,往往损失极为惨重。
以最后的柏林战役为例,苏联红军在柏林城防战虽占有绝对的优势,仍然损失了2156辆坦克和30万士兵。德军在柏林的坦克很少(仅有1000多辆),德军大部分反坦克作战都是由步兵完成。相当一部分苏联坦克,都是被狂热的党卫军步兵和希特勒青年团在城市的废墟中击毁的,他们使用的主要武器就是简单有效的铁拳。
铁拳狠狠击中了苏联和其他的盟国。
--------柏林城市战中,一个德国步兵就可以摧毁一辆敌军的坦克。苏军在柏林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RPG的早期型号
铁拳的巨大成功震动了世界其他国家,作为对手的苏联人也深受刺激。他们的陆军同样面对着,强大且高素质的德军装甲主力部队!苏联传统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只是反坦克枪。
早期苏式捷格加廖夫设计的PTRD和西蒙诺夫设计的PTRS反坦克枪,可以有效对付德军装甲比较薄弱的1、2型坦克,也可以勉强打伤德军3型坦克。
随着德国坦克制造技术的发展,德军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大幅度提升,作战主力也以4型和黑豹式坦克为主力。苏联反坦克枪,对德军4型和虎豹式坦克基本够不成任何威胁。
深感头疼的苏联人在见识到铁拳的威力以后,在1945年开始仿制德国的铁拳100式44毫米火箭筒,并且发明了自己的型号РПГ-1型(RPG-1)火箭筒。
РПГ-1是大名鼎鼎的RPG-7的早期型号,从本质上说,РПГ-1和铁拳100式的主要性能没有什么不同,是几乎一样的仿制品。
它的作战距离大约100米之内,垂直破甲能力不超过200毫米。
二战很快结束,冷战随即开始。
各国军事科技的进步飞快,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
二战后,美军参加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其主战坦克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升级。
对面升级后的美军坦克,RPG-1型火箭筒已经明显过时,不能满足实战需要。
苏联在50年代初期在RPG-1的基础上研究出РПГ-2型(RPG-2火箭筒)。
2型和1型有很大的不同,苏联工程师作出大幅度的先进技术改进,很大程度上提到了其战斗力。
它的破甲能力更强,打的更准,使用也更为方便。
--------RPG-2火箭筒,在中国的名字是56式40火箭筒,老40式火箭筒。
РПГ-2射程大约100米,发射超口径空心装药破甲弹,在近距离可以有效的摧毁当时西方世界主要装甲目标。
РПГ-2从50年代初期开始大量苏军装备部队,直到60年代都是苏联制式班用反坦克武器。苏联РПГ-2生产数量非常大,曾经大量出口到华约国家和中国。
在朝鲜战争吃了美军坦克大亏的中国,也从1956年开始仿制RPG-2型火箭筒,命名为1956式40火箭筒,并且大量装备部队。
在朝鲜战争中,面对美韩联军1600辆以上的坦克装甲车辆,志愿军仅能依靠一些缴获国军的美式巴祖卡火箭筒、无坐力炮和其仿制品。这些反坦克武器数量少,性能差,使得志愿军几乎无法对付美军的坦克。
第四次战役围攻砥平里战斗时,美骑兵第1师第5团增援被围的美步兵第2师第23团。志愿军阻援部队第40军第119师顽强阻击,击溃了敌人增援步兵,却因缺乏反坦克武器,第119师对美军坦克却无可奈何。最终,美骑兵第5团20余辆增援坦克冲人砥平里,大大加强了敌人防御力量,导致该战役失败。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东线第20军第172团,歼灭已经被围困在下碣隅里的美陆战第1师时,一度很顺利,连续攻下地堡。但因缺乏反坦克武器,在美军大量坦克的冲击下,志愿军遭受极大杀伤。而美军步兵,则在坦克引导突围逃跑。
朝鲜战争初期,美军多处于防御地位。根据支援军老兵回忆,由于明知志愿军缺乏反坦克武器,美军坦克多围成一圈,成为防御火力的中坚力量。进攻的志愿军如果不能消灭这些坦克,就很难歼灭被围的美军步兵。
志愿军对于反坦克武器的需要非常强烈,曾经向苏联提出需要大量最新式的РПГ-2火箭筒。不过,苏联一是考虑到现役装备不能出口的惯例,二是怕火箭筒落入美军手中泄密,直到朝鲜战争结束也没有提供。
1954年9月,彭德怀、刘伯承率军事代表团赴苏联观摩核实爆攻防对抗军事演习,在布尔加宁首次看到了参演部队装备的РПГ-2火箭筒。当彭德怀看到苏方向中国提供的РПГ-2样品的优秀性能时,忍不住感叹:“如果当年志愿军有这种武器该多好啊!”
1955年1月11日,在中方强烈的要求下,苏方以政府换文方式开始向中国提供РПГ-2火箭筒的技术资料和实物。
1956年改火箭筒由著名的中国547厂承制成功,并于当年定型,随后大量装备部队。
1961年547厂的火箭筒产量为3020具,1962年达到10019具,其他诸如197厂也有很大的产量,基本满足了部队装备的需要。
中国的编制和苏联基本相同,每个步兵连都有火箭筒班。
这个型号的火箭筒,在中国参加了援越抗美和中印战争。
在中印战争中,解放军士兵对56式40火箭筒反映相当不错。40火箭筒体积小,重量轻,非常适合中印边境的山地作战。而当时中国装备的57毫米和75毫米无后坐力炮,虽然射程远,精度高,但炮和弹药重量都很大。在中印边界的高原高山缺氧地带,造成士兵负重过大。
在这些缺氧地区,人的体能仅相当于平地的一半左右,行军速度和负重能力要低一半。印军普通步兵只被要求带一把步枪和130发子弹,而印军士兵仍然不堪负重,一般只背一条50发的空投子弹袋。
中国无坐力炮排每个士兵负重都高达到35公斤,造成这些士兵极为疲劳。就算这样,每个排也不过能携带20发炮弹。56式40火箭筒则轻便的多,非常适合高原山地作战。
在无风情况下,56式40火箭筒射击非常准确。有经验的射手100米内可以大中胸靶大小的目标,曾经有9发火箭弹消灭印军10个地堡的战例。56式40火箭筒发射超口径弹,威力不小!地堡被它击中后,往往被炸得碎石、残肢、机枪零件满天飞。由于火箭筒比无后坐力炮机动性好,野战中能跟上步兵猛打猛冲,及时进行火力支援。如某连火箭筒班班长黄绪林,冲击时在50米距离上击毁拦阻我步兵的机枪一挺,后又击毁正准备逃跑的106.7毫米迫击炮一门,牵引车一辆。
不过,56式40火箭筒也并非没有缺点。它的后喷火方面缺点,在中印战斗中暴露特别明显。在复杂地形上,56式40火箭筒使用影响受这个后喷火的限制。
56式40火箭筒后喷火焰较长,一般要求射手四周一米距离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同时射手身体于火箭筒的夹角也不能小于40度。不然高温火焰,很有可能被障碍物或者地面反射回来,烧伤射手本人。实战中,这种需要很多时候无法满足。解放军战士为了消灭敌人,宁可自己腿部被烧伤,也坚持向敌人开火。
瑕不掩瑜,中印战争中,解放军官兵认为56式40火箭筒是最优秀的一种武器,非常实用。
爱迪生的学习故事?
爱迪生(1847-1931)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alvaedison)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爱迪生于1847年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父亲是荷兰人的后裔,母亲曾当过小学教师,是苏格兰人的后裔。爱迪生7岁时,父亲经营屋瓦生意亏本,将全家搬到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定居下来。搬到这里不久,爱迪生就患了猩红热,病了很长时间,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是造成他耳聋的原因。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8岁时,他读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狄更斯的著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到9岁时,他能迅速读懂难度较大的书,如帕克的《自然与实验哲学》。10岁时酷爱化学。11岁那年,他实验了他的第一份电报。为了赚钱购买化学药品和设备,他开始了工作。12岁的时候,他获得列车上售报的工作,辗转于休伦港和密歇根州的底特律之间。他一边卖报,一边兼做水果、蔬菜生意,只要有空他就到图书馆看书。他买了一架旧印刷机,开始出版自己的周刊——《先驱报》,第一期周刊就是在列车上印刷的。他用所挣得的钱在行李车上建立了一个化学实验室。不幸有一次化学药品着火,他连同他的设备全被扔出车外。另外有一次,当爱迪生正力图登上一列货运列车时,一个列车员抓住他的两只耳朵助他上车。这一行动导致了爱迪生成为终身聋子。
1862年8月,爱迪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魄救出了一个在火车轨道上即将遇难的男孩。孩子的父亲对此感恩戴德,但由于无钱可以酬报,愿意教他电报技术。从此,爱迪生便和这个神秘的电的新世界发生了关系,踏上了科学的征途。
1863年,爱迪生担任大干线铁路斯特拉福特枢纽站电信报务员。从1864年至1867年,在中西部各地担任报务员,过着类似流浪的生活。足迹所至,包括斯特拉福特、艾德里安、韦恩堡、印第安那波利斯、辛辛那提、那什维尔、田纳西、孟斐斯、路易斯维尔、休伦等地。
1868年,爱迪生以报务员的身份来到了波士顿。同年,他获得了第一项发明专利权。这是一台自动记录投票数的装置。爱迪生认为这台装置会加快国会的工作,它会受到欢迎的。然而,一位国会议员告诉他说,他们无意加快议程,有的时候慢慢地投票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从此以后,爱迪生决定,再也不搞人们不需要的任何发明。
1869年6月初,他来到纽约寻找工作。当他在一家经纪人办公室等候召见时,一台电报机坏了。爱迪生是那里唯一的一个能修好电报机的人,于是他谋得了一个比他预期的更好的工作。10月他与波普一起成立一个“波普——爱迪生公司”,专门经营电气工程的科学仪器。在这里,他发明了“爱迪生普用印刷机”。他把这台印刷机献给华尔街一家大公司的经理,本想索价5000美元,但又缺乏勇气说出口来。于是他让经理给个价钱,而经理给了4万美元。
爱迪生用这笔钱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沃德街建了一座工厂,专门制造各种电气机械。他通宵达旦地工作。他培养出许多能干的助手,同时,也巧遇了勤快的玛丽,他未来的第一个新娘。在纽瓦克,他做出了诸如蜡纸、油印机等的发明,从1872至1875年,爱迪生先后发明了二重、四重电报机,还协助别人搞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英文打字机。
1876年春天,爱迪生又一次迁居,这次他迁到了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他在这里建造了第一所“发明工厂”,它“标志着集体研究的开端”。1877年,爱迪生改进了早期由贝尔发明的电话,并使之投入了实际使用。他还发明了他心爱的一个项目——留声机。电话和电报“是扩展人类感官功能的一次革命”;留声机是改变人们生活的三大发明之一,“从发明的想象力来看,这是他极为重大的发明成就”。到这个时候,人们都称他为“门罗公园的魔术师”。
爱迪生在发明留声机的同时,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对电灯的研究取得了突破,1879年10月22日,爱迪生点燃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为了延长灯丝的寿命,他又重新试验,大约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才找到了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可持续1000多小时,达到了耐用的目的。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一发明是爱迪生一生中达到的登峰造极的成就。接着,他又创造一种供电系统,使远处的灯具能从中心发电站配电,这是一项重大的工艺成就。
他在纯科学上第一个发现出现于1883年。试验电灯时,他观察到他称之为爱迪生效应的现象:在点亮的灯泡内有电荷从热灯丝经过空间到达冷板。爱迪生在1884年申请了这项发现的专利,但并未进一步研究。而旁的科学家利用爱迪生效应发展了电子工业,尤其是无线电和电视。
爱迪生又企图为眼睛做出留声机为耳朵做出的事,电影摄影机即产生于此。使用一条乔治伊斯曼新发明的赛璐珞胶片,他拍下一系列照片,将它们迅速地、连续地放映到幕布上,产生出运动的幻觉。他第一次在实验室里试验电影是在1889年,1891年申请了专利。1903年,他的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车抢劫”。爱迪生为电影业的组建和标准化做了大量工作。
1887年爱迪生把他的实验室迁往西奥兰治以后,为了他的多种发明制成产品和推销,他创办了许多商业性公司;这些公司后来合并为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后又称为通用电气公司。此后,他的兴趣又转到荧光学、矿石捣碎机、铁的磁离法、蓄电池和铁路信号装置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研制出鱼雷机械装置、喷火器和水底潜望镜。
1929年10月21日,在电灯发明50周年的时候,人们为爱迪生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德国的爱因斯坦和法国的居里夫人等著名科学家纷纷向他祝贺。不幸的是,就在这次庆祝大会上,当爱迪生致答辞的时候,由于过分激动,他突然昏厥过去。从此,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931年10月18日,这位为人类作过伟大贡献的科学家因病逝世,终年84岁。
爱迪生的文化程度极低,对人类的贡献却这么巨大,这里的“秘诀”是什么呢?他除了有一颗好奇的心,一种亲自试验的本能,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艰苦工作的无穷精力和果敢精神。当有人称爱迪生是个“天才”时,他却解释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他在“发明工厂”,把许多不同专业的人组织起来,里面有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工人共100多人,爱迪生的许多重大发明就是靠这个集体的力量才获得成功的。他的成就主要归功于他的勤奋和创造性才能以及集体的力量,此外,他的妻子也曾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爱迪生发明创造年表:
1868年10月11日发明“投票计数器”,获得生平第一项专利权。
1869年10月与友人合设“波普——爱迪生公司”。
1870年发明普用印刷机,出让专利权,获4万美元。在纽约克自设制造厂。
1872—1876年发明电动画机电报,自动复记电报法,二重、四重电报法,制造蜡纸炭质电阻器等。
1875年发明声波分析谐振器。
1876年在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建立了一个实验室——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它是现代的“研究小组”这一概念的创始。发明碳精棒送话器。申请电报自动记录机专利。
1877年在门罗公园改进了早期由贝尔发明的电话,并使之投入了实际使用。获得三项专利:穿孔笔、气动铁笔和普通铁笔。8月20日发明了被证实为爱迪生心爱的一个项目——留声机。
1878年爱迪生宣称要解决电照明的问题。英国皇家学会举办留声机展览。改良留声机,设计微音器,扩音器,空中扬声器,声音发动机,调音发动机,微热计,验味计等。2月19日获留声机专利。7月与宾夕法尼亚大学派克教授赴怀俄明观察日全蚀,并用他发明的气温计测量太阳周围全体的温度。8月返回门罗公园,重新投入科研实验当中。英国批准爱迪生“录放机”专利申请。9月访问康涅狄克州的威廉·华莱士。开始进行发明电灯的研究。10月5日提出等一份关于铂丝“电灯”的专利申请。
1879—1880年经数千次的挫折发明高阻力白炽灯。改良发电机。设计电流新分布法,电路的调准和计算法。发明电灯座和开关。发明磁力析矿法。
1879年8月30日爱迪生和贝尔在萨拉托加溪市的市政厅各自演示了电话装置,结果爱迪生的电话比贝尔的清晰。10月21日发明高阻力白炽灯,它连续点燃了40个小时。11月1日申请碳丝灯专利。12月21日《纽约快报》报道了爱迪生的白炽电灯。12月25日对来自纽约市的3000名参观者在门罗公园作公开电灯表演。
1880年研究直升机。获得电灯发明专利权。制成磁力筛矿器。1月28日提出“电力输配系统”专利书。2月18日《斯克立柏月刊》发表了《爱迪生的电灯》一文,正式发表了电灯的发明。5月第一艘由电灯照明的“哥伦比亚号”轮船试航成功。
12月成立纽约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
1881纽约第五大街总部设立。成立一个白炽灯厂于纽约克。设立发电机,地下电线,电灯零件的制造厂。在门罗公园试验电车。
1882发明电流三线分布制。申请专利141项。9月4日成立第一所中央厂。12月底美国各地建立了150多个小电站。
1885年5月23日提出无线电报专利。
1887—1890年改良圆筒式留声机,取得关于留声机的专利权80余份。经营留声机,唱片,授语机等制造和发售事业。
1888年发明唱筒型留声机。
1889年参加巴黎百年博览会。发明电气铁道多种。完成活动电影机。
1890—1899年设计大型碎石机,研磨机。在奥格登矿地亲自指挥用新方法大规模开发铁矿。
1891年发明“爱迪生选矿机”,开始自行经营采矿事业。获得“活动电影放映机”专利。5月20日第一台成功的活动电影视镜在新泽西州西奥兰治的爱迪生实验室向公众展示。
1893年爱迪生实验室的庭院里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电影“摄影棚”。
1894年4月14日在纽约开辟第一家活动电影放映机影院。
1896年年4月23日第一次在纽约的科斯特—拜厄尔的音乐堂使用“维太放映机”放映影片,受到公众热烈欢迎。
1902年使用新型蓄电池作车辆动力的试验,行程为5000英里,每充一次电,可走100英里,获得成功。
1903年爱迪生的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车抢劫》。
1909年费时十年,蓄电池的研究,终于成功。制成传真电报。获得原料机、加细碾机、长窑设计专利。
1910—1914年完成圆盘式留声机,不损唱片和金钢石唱片。完成有声电影机。
1910年发明“圆盘唱片”。
1912年发明“有声电影”。研制成传语留声机。
1914—1915年发明石碳酸综合制造法,并合留声机和授语机为远写机,一方电话机可自动纪录对方说话。自行制造苯、靛油等。
1915—1918年完成发明39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鱼雷机械装置,喷火器和水底潜望镜等。
1927年完成长时间唱片。
1928年从野草中提炼橡胶成功。
实战中能对坦克造成伤害吗?
手榴弹,可谓一种古老的步兵装备,即便是武器装备最精良的步兵,在上战场时,也都携带木柄或卵形手榴弹,用于进攻或自卫,因此是各国步兵不可或缺的武器。
别看手榴弹小,作用可非常大,既能杀伤有生目标,又能破坏车辆,即便是坦克和装甲车辆,只要技战术运用得当,照样能给敌装甲部队造成麻烦。
手榴弹大都情况下,是来反敌步兵进攻的,也可用于对敌野战防御工事的破坏,炸运输车辆等非常管用,一炸一瘫痪,所以作战效能还是比较高的,别瞧卵形的家伙小,威力可不小。
当然,实战中,面对地来势凶猛的敌坦克,用己方坦克反敌方坦克,是最佳的办法,如同用己方潜艇,对付敌方的潜艇,是一个道理,用水面舰艇反潜,无疑于大海捞针,二战的实战已经证明了。
反坦克导弹,也是打击敌来犯坦克的有效手段,现代的主战坦克由于有各类主被动装甲防护装置,期望用火箭筒反坦克,只能令人失望,已被多次局部战争的实战所证明。
因此,用手榴弹对付敌冲阵而来的坦克,理论上是不管用的,即使手榴弹在坦克上爆炸,也是给坦克挠痒痒,顶多炸掉了炸点附近的油漆而已。
即使是几个手榴弹捆绑在一起,塞进行进中的坦克履带上,也不一定能炸掉履带,现代的履带很牢固,不似二战时期,随便扔几颗手榴弹,都能将履带搞断了。
所以手榴弹对敌坦克造成破坏,其可能性非常小,但也不能排除艺高人胆大,在己方战友掩护,压制住敌步兵的前提下,有敢死之人或攀爬,或跳跃到敌坦克之上,将手榴弹塞进坦克炮管,或掀起坦克座舱盖子,将手榴弹塞进坦克车厢内,就可以彻底将坦克搞废或搞趴下了。
坦克炮管被毁,开不了炮的坦克,只能调头往回奔逃,手榴弹塞进坦克车厢内,坦克车乘员报销了,坦克就彻底趴窝了。
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以上所说难免有意淫的成份,但也不能排除有此可能,因为战场么,各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因为人是活的,只要有人活着,总有些匪夷所思的战法出来。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美国鹰师101空降师调防乌克兰?
感谢国际挖掘君友邀请!
好家伙,美国佬够狠,俄罗斯派了一支履行合作协议的小分队来到委内瑞拉,美国佬就往乌克兰调了一支王牌空降师,但从纯军事角度看,老铁认为他们好像用错了部队作战功能,要突袭莫斯科从英国费尔福德出发才有奇兵作用,地面攻防第四机步师才有威力。不对!这101应该是空中突击师,这老鬼特朗普真不靠谱。
俄罗斯的百人小分队进入委内瑞拉就把美国搞的麻痒难受直窜高,大有撼动拉美政治格局之势,绞散美国后院战略布局,最小的战略意义才是以防区外的精确打击,从后门威胁美国本土。而特朗普及美国的战略家们,玩儿惯了军事霸权,把他的101空中突击师摆在乌克兰,除了给大菠萝助选,其实想以这种兵力去威胁俄罗斯,不管是从地缘政治角度还是实战作用,都很难跟俄罗斯派到委内瑞拉的那支小分队相比。
美军网络作战部队3月7日在瓜伊多集团配合下,对委内瑞拉古里水电站设施发动网络电磁攻击,是美国对委发动可轻而易举拿下马政权的,网络电磁作战,特种狙杀作战、加空中精确打击斩首行动的新理念复合战争的前哨战。在其战争即将发起之际,俄军用这支百人专家小分队加上美国猜测的绿衣人,低调进入委内瑞拉,就像一支点穴笔轻轻一点,就一一化解了美军的这一整套新作战模式,迫使美国不得不忍痛放弃这种即不遭邻国及整体力马集团反对,又能快速拿下马政权,而且费效比可以忽略不计的战争模式,不得不放弃夺取委内瑞拉主权和石油资源的目标。
这使美国丢失了即将唾手可得的巨大战略利益,更关键的是,委内瑞拉抵抗美国新门罗主义殖民政策的胜利,其外溢效应的影响对拉美国家的作用具有极大战略意义,而俄罗斯的影响力从此在拉美地区也将越来越大,美国刚刚建立起来的后院政治版图未来不久又将破碎,而其在美国后门最脆弱的软腹部对美形成的致命威胁作用,在美俄非战争的战略博弈中倒是间接的次要的了。
反观美国在乌克兰气势汹汹的兵力投入,战时就是俄军【su30】、【伊斯坎德尔】,【龙卷风】等立体火力下㸆肉,在北极熊嘴边上玩儿陆上战争,那是自取其辱,别幻想美军的隐身三剑客可以靠近,两千公里之内的机场都将被【口径】导弹给他刨了,有【米格31】带着【匕首】在天上飞,美军航母两栖攻击舰别靠近三千公里,剩下嘴边这个101鹰师不降就得变㸆肉了。而在非战争的战略博弈中,在乌克兰格鲁吉亚本已统统亲美的格局下,这个秃鸡屎来此的意义怎么看都超不出普通的军事威慑,作用有限。
因此在老铁看来,与其说是美国对俄军在委内瑞拉存在的反制,不如说是大菠萝在连任机会渺茫的选情条件下,与美国合作的一种阴谋,现在离乌大选最后投票仅余不足半月,他在第一轮投票结束后立即宣布面对克里米亚的乌南部地区进入戒备状态,在这十几天中,在与泽林斯基巨大支持率差距下如无胜选希望,有美军撑腰,难保这个大菠萝不搞大事,以紧急状态或战争状态取消大选,让自己自然连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