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狙击手,战火使命自选角色推荐?
在战火使命中,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技能和属性,针对不同的游戏模式和战斗场景,推荐以下几个角色:
对于攻击型玩家,建议选择擅长近战和远程攻击的角色,如“刺客”和“狙击手”;而对于防守型玩家,可以选择拥有高生命值和防御能力的角色,“重装”和“盾卫”都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对于支援型玩家,可以选择擅长治疗和提供buff的角色,“医生”和“辅助”是比较不错的选择。不同的角色可以根据自己的游戏风格和实际需求来选择。
普京出访伊朗会遭到不测吗?
可以说普京本人就是个高手
普京访问伊朗会不会出意外?这个问答真的很吸引大家的好奇和关注。但我认为:这种情况非常罕见,甚至是绝对不可能的。
首先,普京作为前苏联的克格勃特工,熟悉特工的暗杀手段。无论是远程狙击、食物中毒、汽车爆炸、无人机精准狙击、勾引美女、使用毒气等。,对于普京本人和他的安全团队来说,都会提前做好预案和对策,无一例外。
其次,当一个国家元首访问另一个国家时,保护访问的安全是重中之重,也是最高机密。什么时候出发,坐什么交通工具,转什么车,住什么酒店,在哪里见面,都是绝密。敌对国的特工再好再厉害,也得不到这方面的任何情报;即使得到了,也不可能是唯一的最终解决方案。虽然伊朗的安保能力水平一直受到批评和嘲讽,但俄罗斯特工会在整个过程中制定周密计划,确保万无一失。
第三,万一或者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普京在伊朗出了什么事,对有关国家来说是致命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元首在另一个国家被暗杀,会引发相关国家的共同敌人,齐心协力对抗暴力敌对国家所引发的愤怒将难以承受,甚至引发世界大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费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这一事件导致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
第四,目前普京在俄罗斯的威望和声望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因此,俄罗斯在联合国之外的反对势力在刺杀普京的行动中已经失去了道义支持和民意支持。所以,基本不可能把普京处死。
普京在俄乌冲突的关键时刻访问伊朗会有一定风险,但风险系数较低。
1.俄罗斯情报机构将评估普京访问伊朗的安全系数,制定安全稳妥的旅行计划。
2.普京访问伊朗的保密和安全级别应该是最高级别。
俄罗斯和伊朗都是里海沿岸国家,西岸是阿塞拜疆,东岸是土库曼斯坦,南岸是伊朗。伊朗首都德黑兰离里海南岸不远。里海的整个空域和海域都非常安全。
4.伊朗国家情报和安全部也将制定最高级别的安全措施,以确保俄罗斯、伊拉克和土耳其三边会谈的成功。最近,美国访问了沙特、以色列等中东国家,试图构建针对伊朗的反导联盟,同时劝说中东产油国增产以缓解日益加剧的通胀率。俄罗斯、伊朗和土耳其三边会谈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叙利亚相关问题,但这也是对美国访问沙特、以色列和其他中东国家的反制。
5.俄美领导人同时访问中东国家,是公开的针对中东的政治博弈。不应该有暗杀,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处于防守状态下的日军的一个步兵大队的战斗力有多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555 条回答
日军在二战中,大体是以大队作为基本的战术作战单位。
日军大队有1100人,随着编制的区别,人数可能在800到1500人浮动,大体相当于国军一个团。
日军的一个大队,一般下辖4个步兵中队(中队有180多人)、1个机枪中队(一般配备12挺重机枪,170多人)和1个炮兵小队(2门步兵炮,55人),这是主要的作战力量。
除此以外,大队一般下辖110人的运输中队,负责后勤物资的补充,另外还有一个大队指挥部(30多人)。
显然,大队不但有充足的后勤补给能力,也有大量轻重机枪以及火炮,以及900多一线作战的官兵,实力不弱。
实际上,大队在负责进攻或者防御任务时,往往还会得到一些增强部队。
比如进攻时可能会得到山炮小队(2门山炮),步兵炮中队(4门步兵炮),反坦克小队或者中队(装备各种反坦克武器)。
也就是说,日军大队是可以独立活动的,可以远离己方据点或者援军。
尤其在中国战场,日军进攻正面战场的国军,多是以联队作为单位,但实际上使用兵力时仍然是一个大队一个大队的投入。
而对付八路军和新四军时,即便是深入重兵部署的后方,也是以大队为单位。
为什么在百团大战期间,彭德怀要不惜代价歼灭关家垴的冈崎大队500多人?
虽然冈崎大队严格来说只是半个大队,但日军在扫荡中时当作一个大队来使用的。
而在这一系列扫荡中,日军都以大队为单位部署军队作战,以冈崎大队为例,区区500多人就敢深入10万八路军的根据地后方。
彭德怀认为必须歼灭冈崎大队,这样一来日军以后就不敢随便使用大队至少也是半个大队的兵力扫荡,在八路军控制区到处乱窜了。
此战结果,大家也知道了。
八路军出动1万多兵力,将冈崎大队500多人包围在关家垴2天,从10月29日晚上开始进攻,打到31日整整2天2夜无法吃掉。
此时日军增援部队2000多人已经赶到附近,八路军被迫放弃围攻撤退。
此战,以往公布日军死伤600多人,八路军死伤600多人。
但日军死伤600多人,包括增援的2000多人日军,并不是冈崎大队那500多人伤亡这么多。
战后,日本的战史公布冈崎大队伤亡150多人。就算日本人吹牛逼,将数字翻一倍为300多人,也没什么。等于2天之内,以绝对兵力优势反复猛攻,仅仅吃掉了日军百分之六十的兵力。
而八路军伤亡数字,一般认为是战时为了宣传而故意减少的。
因为直接参加猛攻冈崎大队的八路军,就有7个主力团,几乎都是兵力2000人以上的大团。
如果每个团平均伤亡不到100人,是无论如何不会将一个个团撤下,换新的团接替进攻的。
以772团为例,打到最后,团长说没兵了,已经组织排以上干部和团部人员冲锋。
可见,772团肯定是基本拼光了,不然团长也不会这么做。
其他几个团,战后都说伤了元气,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而最早发动进攻的总部特务团,本来是精锐的精锐,兵力就有3000多人,下辖14个连,每个连200多人。此战以后,特务团缩编到9个连,少了5个连。也就是说,特务团最少损失了1000人。
至于决死一纵就更公开的说明了伤亡,此战伤亡总数为2100人,其中牺牲600人。
由此可见,此战八路军是吃了大亏的,伤亡数千人之众,也是冈崎大队的很多倍。
彭德怀在回忆录中,将此战称为一生的四大败仗之一。
毕竟双方兵力悬殊,差距在20倍以上,而关家垴也不是什么极为险峻的地形,只是一个有些陡峭的山村而已。
你要说双方武器装备有差距,但冈崎大队严格来说只是一个支队500多人,一个山炮小队仅有2门山炮,另外就是3挺重机枪,18挺轻机枪和18具掷弹筒。
这种火力配备,也不能说有什么了不起。
此战八路军也使用了大量迫击炮甚至6门山炮,就火力来说并不弱。
为什么打成这样?
很简单,各方面都有差距。
就日军方面,冈崎大队其实远不是什么精锐,而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他的步兵小队、山炮部队和工兵部队,都分属不同部队,临时聚集在一起执行任务。
而冈崎中佐本人似乎也没什么了不起,他是第37师团226联队副联队长,平时只负责训练和后勤,几乎没有独自带兵打仗的经验。
总之,这些看起来属于三流日军的部队,实战中却给当时的八路军好好上了一课。
在冈崎中佐指挥部队一把火烧了黄崖洞兵工厂,随后撤退时很快发现异常。
在29日白天,冈崎大队受到较为猛烈的狙击,尤其挨了一些精准的迫击炮弹。
冈崎中佐虽然带兵很少,但战场经验是丰富的,立即判断这是八路军主力部队。因为只有八路军主力部队才有这么多迫击炮,还能打的这么准。
这种情况下,冈崎中佐非常务实的以一部在侧翼掩护,一部殿后,掩护大部队全力突围行军。
侧翼掩护在我们看来似乎没有必要,都全力突围了,赶快加快速度逃走啊。
实际上,如果不是侧翼掩护的日军,冈崎大队可能在半路就遭遇伏击,或者被拦阻,或者伤亡巨大了。
白天虽然快速行军,但晚上冈崎中佐发现八路军部队越来越多,加上日军并不擅长夜战,就果断选择占据关家垴村。因为该村是附近地形相对险要的地方,可以以此作为阵地固守待援。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如果冈崎大队连夜撤退,基本难逃被歼灭的命运。
一来八路军擅长夜战,夜间突袭尤其是常用战术,日军在黑夜中无法发挥自己的火力优势;二来日军就无法修建坚固工事,遭遇八路军合围以后就没有工事可以凭借,一顿迫击炮下去估计就伤亡不轻。
更重要的是,冈崎中佐指挥部队急行军一整天,到了关家垴以后应该官兵是非常疲劳的。
但是,日军并没有贪图安逸直接休息,而是顶住疲劳连夜进行艰苦的土木作业,依靠村子的地形和建筑修建了大量非常巧妙的工事,尤其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一说冈崎中佐是工兵出身,这些工事修建的很有水平且实用。
当时关家垴东西两面是峭壁,难以攀爬,只能从南北两侧进攻。
关家垴北面地形比较陡峭,首先是一个20米高的大陡坡,接近于悬崖,随后又是几十米的陡坡,虽然坡度较小,也是不容易前进的。
这里属于易守难攻的地形,八路军如果从这里进攻会有很大难度。日军在这里设置了很多机枪火力点,配合部分步兵防御。
而南面地形较为平缓,也是村民平时进出的山路。日军认为这里肯定是本来军主攻方向,精心修筑了三层防御工事。首先是山脚下,有数百个散兵坑,部署一些士兵在这里驻守;
然后是山腰的主阵地,这里是50多户人家的窑洞。日军将窑洞全部改造成明暗碉堡,碉堡外设置防弹工事,里面则配属轻重机枪,封锁八路军可能攻上来的山路。碉堡之间可以互相呼应和救援,除非全部占领这些碉堡,不然就无法突破山腰方向;
最后就是山顶的核心阵地,这里本来是一个几百平方米的平地,日军在这里修建了大量野战土木工事,部署了山炮、重机枪,工事之间用深深的交通壕沟相连,壕沟里面还有不少防炮工事。
而且日军还出人预料的分兵,占领了距离不远处,位置更高的柳树垴。柳树垴和关家垴的机枪火力可以互相支援,即便八路军能够压制住关家垴正面日军炮火,柳树垴也可以从侧面射击封锁道路。
但柳树垴也修建不少工事,同样也不容易攻下,这些都给八路军造成巨大的麻烦。
另外,关家垴也好,柳树垴也罢,都是小山村。这里的山路都非常狭窄,窄不过0.3米,勉强走过一个人,骡马是过不去的。款的地方不过1米,勉强可以走过骡马。
由于南坡只有一条山路,北坡甚至只有一条羊肠小路,都是利于日军防御,不适合八路军进攻。
此战中,日军官兵表现的也是不错。虽然这些人是穷凶极恶的野蛮军人,比如战斗开始前他们就杀光了裹挟的300中国民夫,唯恐他们走漏消息 ,但军事素养还是过硬的。
他们除了在几个小时内,修建了水平高超的工事以外,此次防御作战不但意志顽强,多次敢于近距离肉搏,在射击、投弹都比较精确,作战技巧比较高明。
比如最早占领柳树垴的日军,其实八路军2营已经抢先占领。但日军发现2营阵地上乱哄哄的,认为2营轻视日军,认为区区500日军不可能分兵攻打柳树垴,并没有戒备。结果日军区区七八十人从侧面小路摸上来,一次冲锋就把2营冲垮了。
防御期间,日军射击和投弹都颇为有水平。2营后来立即反攻柳树垴,没想到日军居高临下投弹,2营伤亡很大,却怎么也上不去。
至于射击上,日军几挺轻机枪交叉射击封锁南坡山路。八路军精锐772团在山炮和迫击炮掩护下,采用波浪式冲锋。但敌人机枪封锁仅仅1米宽度的道路,怎么冲也上不去,没多久1营拼光了。1营1连从70多人拼到3个人,3连剩3个人,4连剩4个人。全营下来后,没带伤的仅有10人。
当时八路军认为日军火力交叉射击,前进和后退都有火力拦阻。而且日军机枪射击精度,几乎乜有射击死角,即便卧倒在地也会中弹,所以伤亡才如此之大。
另外,日军作战意识很顽强。第一天的激战中,冈崎中佐胸部中弹而死,但余部没有惊慌,仍然在其他军官指挥下坚持作战到援军赶到。
第二天的进攻中,八路军付出重大代价,突破山腰窑洞工事。当时八路军回忆,每一个窑洞都是敌人的火力点,互相还可以呼应射击。当八路军付出很大伤亡占领一个窑洞后,日军立即从其他窑洞射来火力袭击,并且组织士兵进展肉搏反击。
为了攻下这50多个窑洞,花费很多时间和巨大代价。
到了第三天,八路军已经攻入山顶核心阵地。但剩余数百日军在这里死守,连伤兵挂彩也坚持作战,甚至多次主动刺刀肉搏,毫不示弱。
实际上,冈崎大队大部分官兵在当时,并不认为自己还有生存的机会,只是坚持作战决不投降罢了。
相反,此战八路军打的很差。当时八路军扩军速度很快,部队里面新兵太多,老兵很少,经验严重不足。而且一直都在打游击,军官和班长往往也不知道怎么打这种正规的阵地攻防战。
在战斗初期,八路军并没有能够将冈崎大队阻击在野外,也没有使用擅长的运动战对运动战的方法,而是让他们进入易守难攻的关家垴和柳树垴。
发现日军进入关家垴以后,明明已经有部队赶到,唯恐兵力不足,没有主动进攻日军。这让日军有了数个小时时间,从容修建好了防御工事。
对于侧翼重要的柳树垴,八路军明明已经占领了却不重视,想当然的认为日军数量太少,不可能进攻这里。结果柳树垴被日军突袭占领,随后成为正面进攻关家垴八路军的重大隐患,不知道为此牺牲了多少战士。
而全面进攻开始,各方面组织都很差。实际上,早在红军时代就明白一个道理,如果火力上不能取得至少局部优势,兵力再多往往也难以获得胜利。
此战八路军虽然数量是冈崎大队20多倍,但就局部火力来说,仍然是日军占优。
在这种地形和工事下,八路军的轻重机枪数量占优,却难以进行反压制,反而被日军压制的很惨。
而火炮本来应该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尤其山炮是攻坚利器。但山炮部队水平很低,炮弹没有准头,反而落到自己进攻部队头上,只能草草撤走。
相比起来,迫击炮更为厉害,赵章成一人操作三门炮,6分钟打出240发炮弹。没想到,日军竟然修建了防炮工事,所以造成的伤亡有限,更难以摧毁坚固工事。
此战结束以后,八路军特别组织干部来学习冈崎大队修建的防炮工事。
由于炮兵发挥不了作用,火力又被压制,这种情况下采用人海战硬上当然不会有好结果。
此战中,八路军769团1营曾通过土木作业,挖了一条小路从北坡上山,绕过日军正面防御阵地,冲上去3个连,有了一定进展。
但其他部队就再也没有用过任何土木作业,而是沿着区区1米宽度的山路硬上,结果在暴风雨一样的弹雨中一个个倒下。
如果说,冈崎大队只是日军半个大队,又是日军三流部队,尚且如此难打,一个大队1100人就可想而知。
碉堡还有没有实战作用呢?
谢邀!原创即兴回答,欢迎拍砖!
我个人觉得,不管现代化的战争怎样打,碉堡等防御工事都是必须要的,而且还应修造得更坚固、更宜居、更智能,特别是在边境线附近的战略要地。因为,即便是“一极超霸”的美国,也不可能对中等以上大国进行全智能的空、天、海、陆全立体进攻。首先,是成本太高、代价也太大;其次,中等以上国家的大国“不对称”反击结果,也是美国人无法预判和承受得了的。比如说:中国、俄罗斯等大国。目前,美国人处心疾虑地挑拨离间中俄关系,处处打压俄罗斯的战略生存空间,处处围堵打压中国高科技、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就是其“单极霸权战略”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的南海“造岛”战略就是一种“不一样”的“碉堡”—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第三、我国有约22000公里的陆上边境线,共与15个国家接壤,其中有陆地边界的省区就多达9个,而且,比较复杂的边境线有中印边境线、中阿边境线(阿富汗)等等。先不说战争状况,就拿这次疫情来讲,记得前下久,从缅甸逃过来一个“带有新冠病毒”女人,云南边境几个地区,不知为此浪费了多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嗯,君不见少数“疆独”“藏独”等恐怖分子又是怎样从阿富汗、印度等国的边境线上“武装偷越”入境,从而进行一系列恐怖主义活动的?特别是地处青藏高原的西藏、新疆边境线,生存环境相当恶劣。其实,碉堡是边境线上的第一道屏障,是瞭望哨、信号枪和防盗门,它不仅仅是为战争而准备的,同时,还担负着防控偷越国境线走私贩毒、贩卖人口等职责。所以,碉堡不但要修,而且要修得具有战略性、坚固化、科学化、实战化、智能化和人性化,从而让我们的“边防军能“住得好、穿得暖、吃得爽、守得住”我国的22000公里的陆上边境线。至于现代化战争条件下碉堡的作究竟有多大,大家不妨去问问印度,为什么要在边境线上的中方领土一侧修工事和碉堡呢?
要是被围攻不就无路可退了吗?
制高点非常重要,每一处战场都是围绕制高点展开的,尤其是在以前,制高点的作用不可替代。
玩游戏的时候,拿到一把狙击枪一个高倍镜,都要去找一个高点对下面狙击。想看得远,就要站在高处。
抢占制高点,在整个大的战场中有重要意义,在这个高地中又有重要意义。我们先看围绕这个高地的攻防,意义如何。
首先就是这个制高点视野开阔,对于观察和射击都有帮助。可以在高处直接观察到敌军动向。同时,武器的射界也得到大幅提升。
同时,高地上的地形,更加适合防御上的武器配置。居高临下,防御就占据着非常有利的地势。敌军从下向上进攻,仰面射击就已经是非常不利了。
而且,在上面发动袭击的时候,下面的人无论是射击还是开炮都会受到很大影响,除非是直接火力覆盖整个高地。但是要知道,这样做,很难。通常在高地攻防中,防御一方都是有坑道的,火力覆盖的时候,防御一方就是在坑道里面,等炮火停了,还是要步兵冲锋。
我们再看对整个战场的影响
通常,敌军占据一个高地,那么久必须拔除这个高地。在一个战场上,不拿下这个高地,没办法向后面继续进攻。而占据这个高地的,进可攻退可守,随时可以和后方策应。
当然,想绕过这个高地的,大概是不可能的,高地上面的敌军,既是观察点,又是进攻点。一个高地,在整个战场上,非常重要。
通常,占领一个高地都是一支部队,规模视高地大小和重要性决定。一般不会出现一两个人在一个高地上面驻守的,有的话,要么是狙击手,要么是侦察兵,但是这两种人不是在这上面常驻的。
对于狙击手来讲,高地的意义不言而喻了,毕竟站的高的远。一般来说,狙击手并不会和敌方重兵集团直接交手,狙击手只是少数,通常看到人多就直接溜了,而且撤退路线都是计划好的。实在被围了无路可退了,那也真就没有办法了。
高地的意义在战场上不可替代。只要用到步兵的地方,就要抢一个高地。所有狙击手机枪手,都要在一个射界开阔视野好的地方。韩国有个电影叫《高地战》,故事就是围绕着交战双方针对一个高地的攻防进行的,一个高地,先后易手几十次,有兴趣的可以看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