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杂耍成就,火炬杂耍成就怎么完成啊?
不用那么麻烦的,准备10-15个火炬,把火炬放倒技能栏上,比如1,然后对着脚底不停的鼠标左键和1一起按,很快就出成就的,我已经做了3个号的成就了,真的不难的.
过春节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马上又进入一年一度的春节了,而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是尤其重要的。无论你走多远,在春节的时候哪怕历经千山万水,都要回到家中,和一家人团聚。
春节是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还有一种传说是在古代,人们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动物,家家户户燃烧竹子,以发出的爆破声,赶跑年。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祭祀活动。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表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民国初期20多年里,政府一直试图将贺年、祭祖、贴春联等活动移到阳历元旦,是民间强烈的传统意识保住了春节。
请尝试用诗歌的形式写写自己看到过的大自然美丽的景象?
春风送暖花满园,
河柳倒垂绿两岸。
桃羞茶艳蝶影飞,
万紫千红赛仙境。
花舞枝头闻鸟鸣,
风亭小歇观胜景。
万物争艳吐红粉,
谁抛翠球绿茵滚。
台州市路桥黄石公园,桃红柳绿,杜鹃花盛开,百花争艳,绿茵飘着芬芳,彩蝶蹁蹁起舞,小蜜蜂不请自来;不知名的风景小树,吐着红艳的嫩芽,似彩球在绿茵上滚动,煞是诱人,犹如青春靓妹向你微笑;小鸟在树枝间穿梭鸣唱,犹如乐队在指挥着大合唱;小松鼠有时露出个头在张望,偶尔又窜跃过枝头,飞向另一棵大树,有如舞蹈演员在玩着杂耍......
谢谢关注!
为什么正月15会闹元宵?
元宵节了,吃汤圆、猜灯谜似乎是“标配”。都说“闹元宵”,这个“闹”字,体现了百姓心中浓浓的乡情,以及家人团聚的热闹和温馨。元宵节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趣闻呢?今天我们一起揭开元宵节的神秘面纱。
为啥叫“闹”元宵?体现百姓满满热情
过了那么多年元宵节,关于元宵节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对元宵节的来历有着这样的记载:
“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过大年’。古时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道教以三官配三元,说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为上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为中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为下元。于是分出了上、中、下三个节日。从春秋战国始,人们就有过上元节的习俗。”
“过节时,每家每户都要吃汤圆,汤圆又称元宵。这一天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此后,人们全力投入生产和工作,所以又叫‘过大年’。”
那么,流传于民间的说法——“闹元宵”,为什么要用这个“闹”字呢?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从古至今体现的就是一个“闹”字,而且是晚上的“闹”。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这个“闹”字的由来,有两段有趣的民间轶事。
传说,古代的元宵节,叫做 “金吾不禁夜 ,星桥铁锁开” ,在这一夜,皇帝 “与民同乐” ,老百姓可以肆无忌惮地大闹特闹,前三后四,一共七天七夜,不受拘束。所以叫做 “闹元宵” 。
还有另一个传说,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因为这种群众的狂欢,显然体现了这个“闹”字,传达出百姓对于来年的美好期望与热切生活的企盼,所以“闹”元宵的说法便沿袭至今。
诗歌中的“闹”元宵 穿越千年的浪漫
1.唐放灯
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诗,堪称元宵诗经典之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唐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2.宋蚕卜
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
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既说是里俗,可知是杨万里家乡江西吉州地方的风俗,也即南方养蚕地区的风俗。
3.元结羊肠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霏雪录》:“北方仕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4.明走百病上城头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
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5.清猜灯谜 走百病摸门钉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
全国各地花样“闹”元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元宵节的过法,神州大地不尽相同,也正是这种差异,体现了地域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繁荣。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有着不一样的元宵“闹”法:
在北京,一年一度的上元灯会、舞龙舞狮、老北京叫卖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节传统节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这个节日的一大原因;
在安徽,合肥老少同乐迎元宵在,古城凤阳县,荡秋千、挑灯笼、撂火把等民间习俗,成了元宵佳节的三大习俗;
在山东,开展游艺活动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杂耍的形式各种各样,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赶毛驴等应有尽有,内容以戏曲为主;
“高抬火轿”则是河南人最独特的习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户户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红纸扎上灯笼,点燃其间的蜡烛任其燃尽;
在重庆,燃灯祀天地、家神及祖先,文人为灯设谜,名灯虎。满街彩灯高挂,灯火通明,龙灯狮舞。还有车车灯、彩龙船、唱歌要、打连箫、玩高腰狮子……此来彼往,群拥其后,鼓乐彩灯,叫做闹元宵。
不同地区,元宵有着不同的“闹”法,但不管是哪种方式,都表达出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对来年幸福生活的期望。
元宵节,请放下手中的手机,放下满身疲惫,与家人共享一碗团团圆圆的元宵,体会这一刻的温情和团聚。
还有哪些闹元宵的典故,欢迎留言讨论。
春节武汉有什么场所值得带家人一起玩?
2018年元旦去武汉玩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天|古德寺-汉口江滩-光谷广场现代交通的便利,极大地消除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感,两个多小时就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
初出“汉口站”,密集的人流将我们推出了地面,不同于很多车站的现代风格,汉口站的民国欧式风,彰显大气、庄重,让人过目难忘。
偷瞄一眼,迅速潜入地下,准备乘坐地铁去汉口江滩瞧瞧。“武汉地铁”线路示意图,七条线路初步勾勒出这座大城市的骨架,原来武汉之大在于三镇被长江、汉水分割开来,除了桥梁和轮渡外很难互相交流,现在地铁的兴建让三镇连通更便捷。
在头道街下车,先去瞟了一眼“古德寺”,这座颇具东南亚帕那瓦建筑风格的寺庙居然准备改造。需要购买香火才能进入参观,外面看一眼就离开了,不过浓浓的哥特式风格感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座汉传佛寺庙建筑。
转眼到了午饭时间,来到附近的“武汉天地壹方购物中心”,这座体验式购物中心人流不少,空间也够大,吃喝玩乐不要发愁了。品尝了沔阳蒸菜,可能标准化制作的菜品少了传统手艺的魂,并不出彩。填饱肚子后晃到“汉口江滩”消消食。江滩的芦苇荡正在被工人平整,脚边的长江让这座城市更加生动,远处“武汉长江二桥”和对岸的摩天建筑群凸显这是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走出江滩,转角就是“汉口长春街”,看看这些建筑就知道汉口是有故事的。
由于住宿酒店订在了光谷,逛了这几处就开始乘车往武昌去。出了光谷地铁站,人居然比火车站还多,人挤人没有空隙想要弯身都困难。“光谷广场”中心是个巨大的转盘道路,车流和人流的交织让这里显得格外急躁,四处还有不少的工地在大建设,这一切都让人想赶快逃脱。好不容易越过天桥,看到这栋建筑霸气的名字,果断拍照,虽然不知道这里面是何方神圣。
好不容易来到酒店休整一下,晚上出来觅食,“光谷步行街”上人流如织,基本都是年轻人,看样子学生占据绝对数量,打开地图一看这周围学校蛮多的。
步行街里面主要就是快餐类餐饮,川味和湘味小吃颇多,烧烤串串、各种饮品和甜品店随处可见,这些显然不对我的胃口,出门找了家鄂菜馆点了份武昌鱼和玉米排骨汤,吃的挺爽还不贵。游走于步行街路边不乏年轻演唱者,在此施展才华。
饭后来到“世界城广场”,这边环境比步行街那边要清爽不少。商家在这边搞活动,人头攒动,旁边有家小米体检店,进去感受了一把智能家居。第一天行程结束,穿过广场回去休息。
第二天|武汉大学-东湖-湖北省博物馆吸取昨天挤地铁的教训,早起来去光谷站坐地铁。刚到地铁站我承认又输了,根本无法阻挡年轻人积极前进的步伐啊,还是老老实实排队买票挤地铁吧。终于来到了新的一天重头戏——“武汉大学”。
校门牌楼先来两张照,在这边先来碗热干面解解馋,4元起步价的面味道也是杠杠的,豆皮要趁热,香味才更浓。这里充满了市井的气息,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气质,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能迅速融入其中。
校门口买了份手绘图,步入校园。作为中国最美校园之一的武大,环境真是对得起5A级旅游景区的称号。沿着精美修整的主干道来到了“万林艺术博物馆”。这座造型摩登的建筑让我的小手机拍照压力很大。
凭身份证可以免费进入参观,看样子里面应该经常有活动,环境设施一流,里面的作品就不评价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到达建筑的屋顶天台。天台上有咖啡厅和卡座,同时能够欣赏武大风光,相当不错。
武大宿舍“老斋舍”绝对是国内大学宿舍中网红代表,以花岗岩为材料的建筑通过三座罗马圈拱门连接一体,造型沉稳大气,散落在山上的樱花树让这座建筑获得了“樱花城堡”的美誉。住在这么美丽宿舍是需要花费体力的,爬上来蛮锻炼身体的。据说这里住的多是博士童鞋,想必学校知道他们科研任务繁重,住在在此处让他们多强健体魄吧。
交织的人流,想必会影响到这边童鞋的日常生活。当在我静静打量这绝美建筑的时候,旁边某位游客叫嚷到:“快看,里面居然有人啊,还会动哦!”里面博士哥哥听到后虎躯一震,估计内心OS道:“难不成你还要丢根香蕉进来?”
这么美的校园要有美食相配就更赞了,一路找寻来到了“田园小观园”就餐。这是个和食堂连成一体的酒店,门面是饭店,穿堂而过就可以进入到学生餐厅。
既然开在学校里面,性价比自然比外面要高。心心念念想吃蒸菜,点了粉蒸肉和当天特色汤品来解馋。分量足,两个人顶多解决了一半就吃撑了。
出了武汉大学校门就是“东湖风景区”,宽阔的湖面诠释了这座城市的胸怀。
紧邻东湖的城市摩天建筑群非常壮观,这个地段让人感官非常舒适。
逛完东湖做游船返回“磨山”,然后转战公交车回光谷。武汉公交车已经全面支付宝等扫码乘车,地铁也可以支付宝或微信扫码支付,现代新型支付方式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既然来到了东湖,肯定要去旁边的“湖北省博物馆”参观下。荆楚大地,人杰地灵,这座博物馆浓缩了其精华。
四大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四爱图梅瓶”,让人叹为观止。还有“吴王夫差矛”以及很多精美漆具都精美绝伦,想要仔细看完估计最少需要一天时间,可能节日的原因参观人数众多,凭身份证免费参观,点个赞。
第三天|华中科技大学-武昌起义纪念馆-黄鹤楼-户部巷-武汉长江大桥-江汉路来到光谷第三天了,怎么也要逛逛武汉另一所扛把子高校——“华中科技大学”。华科不像武大那样集万千宠爱与一身,但他也有自己的骄傲。华科之大,首先近7000亩的占地面积放眼全国也绝对是巨无霸;其次在校学生数量也多,感受到光谷汹涌人潮的我深有体会;最重要的是这所低调高校的产出也绝对丰富,无论是科研还是人才。
不似武大的小清新,华科建筑更多的是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苏式风格朴素但实用。
与校园外繁华的光谷商圈不同,华科校园的恬静更彰显这是治学的好去处。
逛完华科坐上公交准备前往大名鼎鼎的黄鹤楼,一下车才发现旁边正好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校区)”,既来之则逛之。校园不大,没有太多亮点,但是所处的位置是真真的好,没事儿逛逛黄鹤楼、户部巷那都不是事儿。
学校旁边有个卖热干面的小店,进去点了一碗,虽然不是XX记这样的大牌子,但是味道不错,还实惠,给它露个脸。
吃完面一转弯看到了一个小广场还有一些砖红色的建筑,这些类似南京总统府的建筑引起了我的兴趣,走进一看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询问工作人员得知,此馆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凭身份证换票进入。
保留完整的民国建筑,众多的展厅让我们详细了解了那段往事。游人不算多,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好感倍增,如果您来逛黄鹤楼碰巧时间充裕的话,推荐可以来逛逛旁边这个纪念馆,真心不错。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从小就一直背诵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今日终于得见。作为武汉的标志性建筑,这个景区的游人之多可想而知。出于行程我们并没有在此逗留很久,转战户部巷。
来到“户部巷”,两个人都傻眼了,这人咋这么多呢?“摩肩接踵”这个词语应该就是描写户部巷这样的地方吧。空气中飘荡着各种炸串的味道,各种现代的小店紧凑的填补在仿古的建筑里面,显得那么的不协调,这就是国内很多仿古步行街的缩影吧。
走出户部巷,就是长江边了,可以看到眼前出现了一座钢铁“巨兽”——“武汉长江大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在当今看来依然雄伟。它沟通了南北的交通,到现在依然为大家服务,是座了不起的建筑。
大桥下面就是“汉阳门码头”在这里可以座轮渡,只需5元直达对岸汉口。
再次踏上汉口,预示着三天的行程基本要告一段落了。一看手表离火车出发的时间还很充裕,那就去“江汉路步行街”逛逛吧。
依然是浓浓的民国风欧式建筑群,依旧是熙熙攘攘的人流,对于我们这里是远方的风景,对于当地人,这里就是生活,就是家。不管大家对这座城市的看法如何,这里的人们依然爱着她。希望以后还有机会欣赏到你不同的美。再见,江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