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挑战新图地狱王宫,你有没有爱上过一个书中的人物?
你好!中外文学书中的人物非常多,我最爱的、最喜欢的、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金庸先生笔下的韦小宝,我给大家分享一下喜欢这个人物的原因。
韦小宝的故事发生在清康熙年间,他的母亲是扬州瘦西湖畔鸣玉坊一名妓女,韦小宝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读过书,妓院里面污浊的环境使他学会了不少市井知识。和茅十八一起进北京之前,确切地说,韦小宝就是一个典型的市井无赖,他所受的“教育”就是茶馆里面讲书人断断续续的民间故事。
遇到茅十八后,江湖侠士的义气思想开始逐渐影响他,特别是拜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为师父后,狭义思想、英雄好汉、江湖义气等逐渐成为韦小宝日后行为做事的“准则”。这种江湖义气思想在当时的清朝表现的尤为突出,主要是清朝初期,社会还比较动荡,对于自己遭受的不满,寄希望于侠客义士是老百姓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
韦小宝机敏过人,善于权变,是他每次躲过风险的主要原因。以第三回为例,小桂子扶海老公到内室水缸时,韦小宝“当即悄悄站起,蹑足走到桌边,伸出小指,连挑了三指甲药粉,倾入酒中,生怕不够,又挑了两指甲,再讲药包折拢,重新打开,泯去药粉中指甲挑动过的痕迹。”我第一次看《鹿鼎记》时,看到这里,我紧张的不敢看下去,压迫的紧张感非常窒息。在这里,韦小宝抓住时机,给海老公加大药量,又非常小心地泯去药粉中的指甲痕迹。韦小宝在宫中第一次危险的境遇中,从容面对,灵巧的化解了海老公可能的杀害。
江湖义气是整个书中韦小宝遵循的人生法则,这个原因是基于他加入天地会后,陈近南和天地会弟兄对他的影响和灌输。在小说的第四十三回,康熙已经知道了韦小宝加入天地会的事情,让韦小宝杀害天地会成员,韦小宝在陶红英等的帮助下,顺利转移了天地会的所有成员。这种江湖义气使韦小宝与康熙越走越远,而与康熙的君臣之义又使韦小宝与江湖兄弟越走越远。这种江湖义气成就了韦小宝,迫使韦小宝离开了康熙和天地会。
韦小宝对金钱的追求也贯穿了小说的全部,抓住机会,捞取金银财宝,无论是奉旨收查鳌拜,还是在康亲王府,还是去云南做赐婚使,这也是作为市井混混出身的本性释然,但是,这并不影响韦小宝在全书中的形象。
金庸先生的《鹿鼎记》被多次改编成电视剧,机灵、善于抓住机会、讨人喜欢的韦小宝,被众多的影视明星演绎,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喜欢他吗?
女性是如何相处的?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历史上的一夫多妻制,并非只是简单的“一位丈夫娶很多个妻子”,而是充斥着各种约束与礼数,甚至因为复杂的时代背景,而具备一定程度的政治意义。
今天就让我们来捋一捋古时的一夫多妻制,尽量从多个角度,带大家剖析历史的真相。纵观古史,伴随礼法与律令的多方面发展,在我国古代婚姻制度中,“一夫一妻制”始终据核心地位,即一位古代男性配偶再多,同时也可能拥有很多“妾”,但真正意义上的“妻”,只有一位。
在现代很多人的眼中,能娶很多妾,或许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然而在古人看来,妻与妾这二者之间,其实存有本质上的区别,妾的地位低于妻,通常用于称呼地位贫贱者,最早如《周礼》中所说:
臣妾,男女贫贱者。男奴称之为“臣”,女奴称之为“妾”。当时提起臣或妾,总是会带有些许贬义,如《周书。费誓》中提到:马牛其风,臣妾通逃。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左传》中更是直言:男为人臣,女为人妾。——《左传·信公十七年》此处的“臣妾”,含有“臣服”的意思,而非我们所广泛认知的“大臣官员”,另外《战国策》中也有明确提到:
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战国策·秦四》由此可见,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贫贱者的代名词,而得不到世人对于其身份,以及社会地位的认可,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妾的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可,甚至一度作为奴隶的代名词而被广泛使用,那么为何后续又会成为家庭关系中的一员呢?
这个问题最早也是可以追溯到西周,虽然礼法中明确规定了一夫一妻制,但并不意味着当时的男子只能拥有一名配偶,实际上则是赋予了男性拥有多位配偶的权利,但同时又对“妻”的地位与权利予以保护。
关于一位古代男性拥有多位配偶的现象,最早在西周盛行过一种(ying)妾制",虽然“腾妄”也被称作“妄”,但实际上“朦妾”的身份要比妾高出一些,且能够随主人出席正式场合,也有正式身份,所以“腾妾制”也被看作是最早的“多妻制"现象。
古代人出于多子多福的考量和男性征服欲下,一夫多妻制自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形成固定。
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度,在汉人的历史上实际上遵照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和妾有着严格的界限和地位差别。像《红楼梦》中,妾称为“姨娘”,光看赵姨娘如何对婆子抱怨便知道她和王夫人待遇有多大的差别。
大户人家的小姐嫁到另一个大户人家是做妻,买来的或者家生丫头是妾。妾可以随意更换甚至送人或者卖出。因为家世背景的差别,导致了妻和妾社会地位的根本差异,又因为封建社会森严的家长和等级制度,所以一般情况下妻妾相争的情况不会出现,妾普遍对家长主母忍让和服从,主母也一般不会为了和妾争风吃醋而自己降低身份。
我们知道妾的地位比丫头好不了多少,丫头与丫头怎么相处,说起来就应该更偏向于今天的“同事”关系。大家都是丫头,地位摆在那里,能改变的程度并不多,能争一争的,也就是男人的宠爱了。
一般来讲,受宠的小妾得到的物质回报当然丰厚一些,小妾们各凭姿色或者才情从男人那里获得宠爱和物质条件。不过很多时候,就算获得了财产也只能在家中内部流转,是不能带走的。
就好比今天的同事关系,大家竞争的也就是升职加薪的机会,公司是属于老板和老板娘的。而且小妾并没有晋升机制,所以只有加薪机会没有升职机会,这样看来,相处起来比今天的同事还要和谐很多呢。
事实上也是如此,同为大家庭最低下的阶层,相互之间如果不是直接的利益冲突一般会平静相处。作成密友互相帮扶的例子还是很多的。
所以,电视剧里面那种妻妾斗争基本上不会出现,更不会有男人为了小妾反过来打压妻子,和妻子反目。在那样的封建制度下,社会等级森严,男人也不像今天一样脑子里会有什么人人平等的思想,所以他们会很乐意的左拥右抱又不用给予太多,尤其是名分。
不过,任何事都有例外,史书上记载的悍妒事迹也不少,有妻子怒骂、反目甚至将妾置于死地,也有男人特立独行宠妾灭妻,不过这就像村女嫁给了高干子弟一样,发生的概率很低,和主流社会并不相符。而且大户人家尤其在意家风建设,一举一动都恪守礼教约束。
就像末代皇帝赙仪的妃子文绣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的,别人都以为皇宫里的妃子会斗得很凶,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各自待在自己的寝殿里过自己的生活,互不干扰。像外界的评说或者小说戏曲之类的,只不过是外面看不见的人凭空想象和猜测罢了。
泰国王室的诗尼娜贵妃是因为什么原因被泰王玛哈?
泰国贵妃诗尼娜是因为自已的率真和任性被废的。(34岁被封贵妃三月不到的诗尼娜)
从诗尼娜的照片上,她不属于千娇百媚类型,也不属于大众公认型美女。她长着一张长脸,并且不十分协调。拉玛十世--哇集拉隆功之所以喜爱她,应该是看上了她的年青、英武和率真。身为国王,他对爱侣的要求不外乎三个:第一,年青漂亮;第二,武功高强,智勇双全,关键时刻能保卫自已;第三,能说真话,表述真情实感,不阳奉阴违,不两面三刀;第四,对自己绝对忠诚。(诗尼娜在飞机上)
诗尼娜身材健硕、修长,能开飞机、坦克,汽车更不在话下,军事素质相当过硬。从拉玛十世列举诗尼娜几条“罪状”上看,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率性而为的人。拉玛十世见惯了低眉顺眼,厌倦了言不由衷。在邂逅了诗尼娜之后,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贵为国王,他要拥有这样新鲜的女人,于是就再次开启爱情之旅。
拉玛十世是个浪漫的人,善于谱写爱情二重唱。早在今年五月,在加冕典礼之前,他就迎娶了美丽贤淑的素提达为皇后;今年7月28日,在他67岁生日时,又封稍年青一些的诗尼娜为贵妃。在泰国民间,一夫多妻本不足怪,但在皇室近一个世纪以来,公开纳妃尚属首例。在这一点上,老国王普密蓬做得相当好,一生只爱王后诗丽吉一人,堪称优秀国王。可他这个优秀国王,并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拉玛十世在娶素提达之前,就己经离了三次婚,并育有几个子女。这一回不仅赤旗招展,而且彩锦飘飘。拉玛十世在立王后不久,又立贵妃,是冒天下之大不讳,说明他对诗尼娜是何等的喜爱。
素缇达平民出身,是一名空姐。她是以温柔、漂亮、贤慧、忠诚吸引住拉玛十世的。她之所以能成为王后和皇家卫队司令,与她的贤慧有很大关系。丈夫出行,她亲自持剑护卫;丈夫废掉的王后,她能行跪拜大礼;丈夫之妹,她礼敬有加;丈夫的子女,她谦让亲近;对待臣民,仁慈友爱;对待社交,举止有度。她的谨小慎微,敦厚贤良,奠定了她不可憾动的王后宝座。(拉玛十世与素缇达王后)
诗尼娜也是平民出身,护士职业,进入皇家护卫队之后,很快得到提升。由少校迅速晋升为少将,同时又被派往德国进修。她之所以如火箭般上升,自然得益于拉玛十世的宠爱。从时间上分析,他在跟素缇达花前月下时,就已经在跟诗尼娜卿卿我我、海誓山盟。
素缇达和诗尼娜两相比较,可能诗尼娜更得宠一些。这是因为深处皇宫的拉玛十世国王,偏向于喜欢率真性格的女人,以便于思想的交流,听到难得的真话。这一点可以从默许诗尼娜滥发私人照片、以及不尊皇家礼仪的行为来佐证。
诗尼娜也想当王后,只不过她恃宠而骄,认为只要拿下国王和国民就行了,其它七七八八的弯弯绕就免了。国王那里不用费什么功夫,他粘着呢;国民那里发发照片、作作秀就行了。事实上,发照片效果还不错,赢得国民一致欢迎。(国王颁礼情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诗尼娜的率真性格为国王所喜爱,却不为王室成员所喜欢,甚至厌恶之极,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素缇达好不容易在5月争得一个王后宝座,她却在7月28日国王生日当天抢到贵妃头衔。虽说王后要比贵妃高一级,但这一切有如云彩飘忽不定,指不定哪天两人就互换了身份。这且不说,关键她那小妖精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看了教人感到危机重重。王室的其它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她从来不主动去拉扰,觉得太累,把自已搞得太卑微,懒得去奉承他们。结果这些人也有危机感--还没执掌实权就不把人放在眼里,若是得了道还有我们好果子吃吗?更有甚者,她还率性而为--拒不执行国王和王后的命令,搞得官与官之间,下人与下人之间剑拨弩张、无所适从。
于是很多人开始向国王进谗言,告御状,搞得拉玛十世下不了台。在江山和美人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江山。因为江山只有一个,而美人有N个。(拉玛十世与素缇达王后)
历史上最牛的骗子有哪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恐怕就是庞氏骗局的创始人,查尔斯·庞兹了。
到今天为止,庞兹创造的庞氏骗局还是在继续骗人。
庞兹出生于1882年,是意大利出生的犹太人。
此人在1903年也就是21岁时来到美国,随后开始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流窜犯罪。
庞兹最初主要是各种盗窃和诈骗,比如他在餐厅担任服务员时盗窃店里财物。
伏案潜逃到加拿大以后,在银行担任职员期间诈骗顾客,被判刑3年。
1911年刑满释放后庞兹回到美国,又因为协助偷渡被判刑。
这次释放以后,庞兹决定不再小打小闹,这样赚钱太少太慢而且必定会坐牢。
既然横竖要坐牢,还不如短时间内多骗一些。
庞兹从1919年开始,开始了著名的庞氏骗局。
当时一战刚刚结束,国际金融市场很混乱。当时意大利移民通常在美国打工,将赚到的钱寄回意大利给亲友。由于常规的汇款很慢,一些意大利黑帮从事一种地下汇款生意,就是直接通过电报联系,美国黑帮在美国收款,当时就让意大利的黑帮分子在这里付款,实现当天的汇款业务。
不过这种汇款要收取很高的手续费,庞兹就利用这个行业开始行骗。
他自称成立类似的合法汇款公司,可以通过国际汇款获得高额回报,最终可以达到4倍利润。
但是这种公司需要大量的本钱,所以他向社会集资,只要给他的公司投资,在45天内会得到50%的本金回报,当场给钱。
这个手段很拙劣,庞兹的手段同今天非法集资没什么不同,就是把自己搞得非常高调。
他不但出入上流社会,花钱如流水,还同很多波士顿的名流来往,让他们也投资自己的公司,并且当场给巨额回报。
在这种强烈的广告效应下,有些波士顿市民试探性地投了一些小钱,果然在45天内得到了50%的利润。
大家想想看,只要一个半月就能赚到本金的一半利润,除了贩毒和赌博其他什么生意也比不上啊?
于是,一些市民开始向庞兹投资。
庞兹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国际汇款业务,他就是在诈骗。他将后面投资者的钱拿出来,一部分用于自己挥霍,一部分用于支付之前投资者的利息。
由于投资者都如期得到了利息,引起了波士顿的轰动,人人都抢着投资庞兹的公司。
短短1年时间,有差不多4万波士顿市民来投资,有些人甚至倾家荡产。
而庞兹前后收到高达1500万美元的投资,除了支付本金和利息以外,其他钱都被他挥霍。
他购买了豪华别墅,高档汽车,100多套昂贵的西装,并配上专门的皮鞋,拥有数十根镶黄金的拐杖,还给他的情人购买了无数昂贵的首饰,连烟斗都镶嵌著钻石。
庞兹自己吃喝玩乐用掉的钱,在一年内就有100万美元以上。
其实美国一些金融学者很快发现了庞兹,分析他所谓的生意后认为此人就是骗子,不可能有任何生意有这么高的回报,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利润。
庞兹通过收买媒体,发文章进行反驳。
但学者经过长时间跟踪,发现庞兹实际上根本没有将资金投资,于是通过媒体捅了出来。
1920年8月9日,多名波士顿市民向市政府报案,声称自己在庞兹的投资计划中受骗,引起了当局之怀疑。
此时庞兹也因为后续投资者减少,无法支付巨额的利息,直接在8月11日宣布破产。
庞兹被捕后,因86项诈骗罪行被判刑入狱9年。
在当时的美国,金融诈骗被判处9年徒刑已经算很高了。
庞兹被释放后,又用类似手段行骗,结果再次被捕判刑十多年,直到1934年才被释放。
庞兹此时已经臭名昭著,更重要的是他的手段被无数诈骗犯学习,这个诈骗模式被尊称为庞氏骗局。
美国政府将庞兹驱逐出境,赶回了意大利老家。非常搞笑的是,庞兹真的是胆大包天,回国后继续招摇撞骗,甚至还试图诈骗独裁者墨索尼里。
然而墨索尼里可是个大骗子,能够欺骗整个国家的人,庞兹充其量只是小骗子。
最终墨索尼里根本不受骗,还将他赶出意大利。
庞兹流浪到巴西,改邪归正不再行骗,成为一个小职员,最后在1949年死于巴西。
他曾经拥有无限的财富,死的时候几乎身无分文,连棺材都是教会免费赠送的。
有哪些残暴不仁的屠城高手和杀人恶魔?
“冷兵器时代,有哪些残暴不仁的屠城高手和杀人恶魔?”我是九卿臣儒,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回答这个问题,势必又要用文字把那些血淋淋的历史再次翻出来,希望此篇问答能够让我们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以史为诫,以史为鉴。冷兵器时代:
在开始正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冷兵器时代。
人类的战争主要有三个阶段:人类与野兽之间的战争,冷兵器作战时代,热兵器作战时代。
冷兵器时代,指由远古时兵器由生产工具分化出来,也就是兵器发明开始,到火药发明并广泛使用于战争的这段时期。
冷兵器时代的开始:
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历史最早的兵器是由蚩尤或黄帝所发明,距今约有四千六百多年。根据考古已挖掘的证据,虽然无法确知兵器是何时发明的,但是至少可以确定,兵器由生活或生产工具中分化出来的时间,距今至少已有四千六百多年:考古证据显示,弓箭的出现距今至少有二万年,但是直到距今约四千六百年的新石器时代,才出现人被箭杀伤的证据──被骨镞射中的人骨。由此,我们可以对冷兵器时代的开始,有一个大略的时间概念。
冷兵器时代的结束:
冷兵器的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时间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从大范围划分,前三个阶段归于冷兵器专用阶段,此后进入冷兵器与火器并用阶段,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火器传入中国,才逐渐结束了使用冷兵器的历史。热兵器随后首先在欧洲普及,到了16世纪欧洲首先进入了热兵器时代。
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火药用于兵器制造并投入实战,根据文献记载在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军阀杨行密部将郑璠攻豫章(今江西南昌)城时“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九国志·郑璠传》。这一战例一般被认为是火药兵器出现的最早战例。
历史上发生的典型屠城案例及所涉历史人物:一:杀神白起——长平之战
白起(?—公元前257年),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为战国四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之首。白起一生争战37年,历经大小70余战,未尝一败,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
据梁启超先生考证,在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而死于白起之手的六国军队约165万,其中最恐怖的当属长平一战。长平之战白起以佯败诱敌,使赵军脱离预设阵地,然后采取分割包围战术,共斩杀赵军四十五万人,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辉煌战例。
关于长平之战在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直到1995年5月在山西省高平市永录村,该村村民在位于韩王山的果园地下翻出大量人体骨骸,这些骨骸能明显的看出人骨中的箭头及刀剑所造成的创伤,后经考古部门证实,确认这些尸骨就是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军屠杀的赵国士兵遗骸,由此可见,白起的另一外号“人屠”之名是实至名归。
二、西楚霸王项羽——六次屠城
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秦朝末年起义军领袖、杰出军事家。战场上骁勇善战,勇武盖世,是武功出众的无敌猛将。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记录了项羽军事集团的六次屠杀:
第一次攻陷襄城,坑杀全城平民;
第二次攻下城阳后,杀光了辅助秦军守城的全城平民;
第三次新安屠杀,坑杀秦军降卒20余万;
第四次攻入咸阳后,杀戮关中百姓无数,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还大肆掘墓;
第五次破齐大屠杀,霸王因田荣不助项梁而致其战死,北上伐齐。后坑杀田荣降卒数目不详,烧杀抢掠,深陷对齐汉两线作战的艰难局面,致使刘邦坐大;
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史记·项羽本纪》第六次外黄大屠杀,因一个少年的利害说辞,好不容易放弃。
所以,霸王之败亡非战之罪,以上六次屠城,皆为战胜之后骇人听闻的屠戮,所以项羽之败,败于自身。
三、汉高祖刘邦——颍阳屠城
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史记·高祖本纪》“南攻颍阳,屠之。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史记·高祖本纪》“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於高,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刘邦曾当过项羽的帮凶,和项羽一起攻城阳,城破后屠杀平民;还有攻占颍阳后,当时刘邦斩杀军民老弱妇孺约达16万人之多。刘邦屠城还有一个著名的就是屠武关。刘邦率领几万人的队伍屠了秦朝的武关,武关于秦国的地位仅次于函谷关,秦朝派了大量士兵与百姓镇守,具体屠杀军民多少,史书没有记载,但看当时武关的战略地位,守军加百姓恐怕最少也得十万以上。
四、乱世枭雄曹操——徐州屠城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公元193年,曹操为父报仇而率军征讨陶谦,指挥了闻名的徐州大屠城,“击谦……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五、 冉闵杀胡——邺城大屠杀
冉闵(rǎn mǐn)(?-352年),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建立者。汉族屠户出身,在中国历史上,冉闵以勇猛著称。
公元350年,冉闵率军攻陷邺城后下令屠城,遂发生了血流成河的邺城大屠杀。入城后闭其四门屠城,城内家家户户皆未能幸免,二十几万胡人军民被屠杀殆尽,尸体全部喂食猛兽。
冉闵其后发布了一道“杀胡令”:“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冉闵不才,受命于天道,特此兆告天下!”。
冉闵“杀胡令”的颁布,更是激起了汉人的血腥报复。在“杀胡令”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几百万 、匈奴、羌、氐等胡人平民灭亡,近百万胡人士兵被斩杀。
五、黄巢——屠城长安
黄巢(820年-884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少有诗才。
879年,黄巢在攻占广州后制造屠城血案,屠杀回教徒、基督教徒、犹太人及平民共12万人(一说20余万);公元880年,黄巢带兵攻陷长安,后由于粮荒引起混乱。唐军乘乱攻城,黄巢带少数随从逃出长安,唐军进城受到长安百姓的欢迎。后黄巢反攻入城后对于百姓欢迎唐军一事恨之入骨,居然下令血洗长安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长安屠城。这座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城市长安,人烟断绝,成为一座空城。
六、成吉思汗铁木真——种族灭绝式的屠城
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1227年8月25日),尊号“成吉思汗”,蒙古族乞颜部人。大蒙古国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1215年,铁木真攻陷金国都城中都(今北京),下令对城中百姓开始长达一个月之久的大屠杀,超过100万人未能幸免,将北京城完全抢劫烧光后才离开;公元1221年,铁木真西征花剌子模,进行了疯狂屠杀,5万人的蒙古兵竟然屠杀120万人,真是杀人如砍瓜切菜一般;在西夏肃州的大屠杀中,整城只有一百零六户人口幸免于难。
庞大的蒙古帝国,可以说是用鲜血染出来的,是用尸体堆出来的。
七、元世祖忽必烈——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疯狂大屠杀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 —1294年2月18日 ),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据《元史》记载,蒙古灭宋时,被屠城的百姓动辄就达数十万。蒙古攻宋时,屠城二百,包括常州屠城。在蒙古铁蹄的杀戮下,中国丧失了近7000多万人口。中国北方90%汉族平民几乎惨遭屠戮殆尽。四川在屠杀前,估计有1300—2000多万人,屠杀后竟然不满80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
八、张献忠——成都屠城三日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明朝末年农民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大西政权的建立者。
张献忠攻陷成都后,张献忠下令屠城三日。三日过后,大杀停止,小杀不禁,仍然每日杀百余人以立威,屠杀时间竟然长达一年半,当时的人每天都生活在朝不保夕当中。
欧洲传教士利类斯和安文思二人所著《圣教入川记》记载:“张献忠每日杀一二百,为时一年又五个月,累计杀人十万,亦不算多。”七、多尔衮——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从顺治二年四月清军南下开始,满清即以民族征服者自居,杀戮立威,演出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屠城悲剧,根据清军头子发布的屠城令,实施残忍的集体杀戮,和无耻的集体强奸。
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军攻占扬州后进行了屠杀,清军无论男女老幼,见人就杀,城内尸体堆积如山,仅后来被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80万具。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着《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同年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命令十天之内,江南人民一律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尤以嘉定人民奋起反抗,爆发起义。清军以大炮攻城而破后,清军忿而屠城,杀两万余人后弃城而去。次日朱瑛又率众入城,组织抗清,旋败,再遭清兵屠杀。八月十六日明将吴之藩起兵,反攻嘉定,亦败,嘉定第三次遭屠城。史称“嘉定三屠”。据史学家统计,清军入关后,中国人口损失的总数,很可能是一个大大超过5000万的惊人的天文数字。
冷兵器时代屡屡屠城的原因:人类的发展史是科技的发展史,二千多年的封建史,也是一部血淋淋的战争史,屠城都是占领城池后的大肆屠戮,往往受害的多是手无寸铁的百姓,胜利者屡屡选择屠城这种泄愤般大造杀孽的方式,主要的目的是摧毁被侵略者的抵抗意志,从而更加有利于治理和统治;其次快速补充消耗的物资,蝗虫般劫掠式的补给方式,兵荒马乱的时候可能以人肉成为军粮的重要来源;再次打着报仇之名以泄私愤,视人命如草芥。
这个问题回答的我触目惊心,感觉从键盘敲打出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一部血泪史,都是历史长河中亿万冤死的灵魂的呐喊,人类历史真的是一部战争史,冷兵器时代动辄生灵涂炭,赤地千里。愿我们都能以史为诫,以史明心,愿真正的世界和平早日到来。
我是九卿臣儒,用脚步丈量时光,用历史拓宽人生。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大家还能有一点帮助,请关注并评论,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请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