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2700c游戏,为什么中国要上5G?
本人专注通信相关问题,解答通信疑惑,➕关注了解更多内容!!!
为什么中国要上5G?我认为是为了我国更好的发展,并且在国际通信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我们的2G技术GSM属于跟随状态。3G技术TD-SCDMA属于尝试研发,以失败告终。4G技术TDD-LTE属于追赶状态,虽然与国际通用的FDD-LTE技术有所差距,但是看到了进步,差距正在缩小。5G是目前最先进的通信技术,所以要上5G网络并积极参与,取得一席之地,解决它国对于我们的通信限制。
5G网络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网络,不仅可以实现通话和上网的需求,而且可以满足物联网的发展需要,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会带来很多改变。
无人驾驶技术可以得到更好的应用,通过远程实时的控制汽车或者无人机,利用回传的高清画面就可以侦察一些危险区域。
远程医疗领域可以广泛应用,通话极低的时延和高清画面的回传,远程控制手术机器人完成一场紧急手术的可行的,对于病人来说,挣分夺秒就是在跟死神竞争。
工业生产也会有更多的应用,利用5G网络控制生产机器人进行简单复杂的工作和危险工作都是非常好的应用。
5G网络在物联网领域还有很多其它更重要的应用就不一一诉说了,这就是我认为中国上5G网络的原因。
➕关注了解更多的通信解答!!!
第一次接触智能手机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
大家好,我非常喜欢并回答这个话题。
首先我很喜欢手机,是用一种喜欢和把玩的心态去使用每一部手机,为什么喜欢这个话题,因为我真正意义上喜欢手机是从智能机开始的。那说说我第一部智能手机吧!
我拥有的第一部智能手机是诺基亚6681,虽然现在可能认为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机,但在当时确实可以这样称呼。我现在在网上寻找了半个月左后锁定了这部手机,然后就是去逛手机卖场,逛完了心那个拔凉啊,太贵了,4000元,那是06年啊,将近两个月的工资,半个多月只看不买,售货员都跟我熟悉,手机也没买,还好一个朋友有渠道搞到港版的,用不到3000元的价格入手了一部港版的。
拿到手机的那一刻真叫幸福😁。怎么看怎么漂亮,130万卡尔蔡司的相机,1.8寸的大屏幕,后置摄像头平时有一个盖子保护,使用时用手向下滑动后盖,咔哒一声,相机开启,很酷。由于我是做通信的,这款手机还可以锁频拨打测试,很好的功能,而且还可以通过内存卡把一些简单表格放进手机,随时阅读。总之,我是当时唯一使用这个型号的手机,很拉风的,这部手机陪伴我3年的时间。
后来又依次入手了诺基亚E71、诺基亚E90、黑莓8800、诺基亚N900,直到诺基亚手机失去市场,苹果手机登上舞台。这就是我使用智能手机的过程,我个人很喜欢折腾手机。很高兴和大家交流,谢谢!
五年内你用过几个品牌手机?
这五年内,我用过最多的是红米手机,一部荣耀手机,两部红米手机,现在用的是一加手机。
那我说说这三个品牌手机的使用感受吧,估计也有很多网友跟我一样,使用荣耀手机,红米手机,但一加手机估计使用的人不会很多。
作为那时候的平价的荣耀手机,也是千元机中比较常见的,性价比也还不错。比如火爆一时的荣耀9,荣耀9X,都是很具有性价比和代表。荣耀手机做工还是不错的,塑料机身,拍照方面也是当时的标配,我身边就有一朋友买的荣耀9x,至今一直在使用,除了玩游戏稍微有点卡顿外,其他都还是很好的。我使用的那部荣耀买的低配版,不玩游戏,日常使用也足够。整体耐用性能使用两年。
我用的红米两款手机,红米Note4x和红米Note5都是看中超高的性价比。高通骁龙625,1080P分辨率,后置1300万像素,4100mAh电池,不到一千的价格实在是香,也一度成为红米的神机,深受广大米粉的好评。整体使用都是非常好的,玩游戏也能流畅运行。拍照很清晰,续航杠杠的,从上班到下班都能完美够用。
红米Note5一发布没多久,我就因为红米Note4x很好用,又购买了一台红米Note5。同样的质量,同样的性价比,不一样的体验。红米Note5相对于前代提升的不仅是处理器的性能,还有拍照的像素,后置采用的是高清的双摄1200万像素+500万像素,有AI拍摄和EIS电子防抖,拍照更加优秀,也符合千元机的最佳拍照手机之称号。使用两年左右,就因内存不足,沦为备用机。
我现在的使用的是一加手机,一加6,更加流畅的性能和更大的内存,拍照也是极好,尤其是夜景拍摄。高通骁龙845处理器不愧是高端处理器,平时软件打开,运行速度快,玩王者荣耀也不卡,看视频有护眼模式,看头条也很爽,唯一不足就是电池容量太小,其他都很不错。
总结一下,我使用的荣耀手机,做工比不上那些旗舰手机,但质量还是很耐用的。红米手机就是奔着性价比高去的,虽然做工没那么精致,但系统优化的可以,平时使用都流畅。一加有着类似苹果手机的ios系统那样,运行很流畅,虽然是18年发布的机型,仍然可以把玩现在流行的很多游戏。这三个品牌都有特色,也是做的比较好的手机品牌,手机值得信赖。
中国三大运营商?
按照国际咨询机构安永的预计,到2025年,中国在5G上的支出会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所以现在这个200亿的订单不过是1%而已,看起来很大,但是实际上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大头还在后面。
按照4G时代的中国电信设备商的组成,华为占到了最主要的部分,大概是份额的35%,其次是中兴20%,爱立信与诺基亚共同占去了35%左右,上海贝尔不到10%。可以说两大国产厂商是绝对的中流砥柱。即便是放到全世界,华为也已经在2018年超过了爱立信成为了世界上市场份额最大的通讯设备商【如下图所示】。
而且在5G方面,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是上述公司中最多的,同时专利数也是最多的【专利占比26%,高居榜首】,所以如果不出意外,其他国家说不好,至少说在中国,华为应该还是最主要的,绝对不可能发生让诺基亚、爱立信之类的厂商反客为主的现象。
但是话说回来,现有国内的3G、4G设备中有一部分是诺基亚和爱立信承担的,所以进一步的升级5G设备,多少也肯定是有他们的一部分份额,就算是按照原本的市场比例,诺基亚至少也应该在中国市场分得18%*1.5万亿=2700亿的订单,所以这200亿的订单也不奇怪。
另外,也有人注意到了这次签合同的时间和位置——刚好在进口博览会签署的,所以说这其中可能有很多的政治考量。简单来说,中国用行动表示我给你们欧洲的企业开放一部分中国市场,你们也不要阻挠我们中国的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皆大欢喜。如下图所示,不仅仅是诺基亚,爱立信也在进口博览会上获得了不小的收获(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现在华为根本就不担心进入国外市场之后没有人要——在技术上华为是绝对过硬的,现在华为要担心国外市场因为某些见不得的原因不让他们进去,而事实上,之前美国、澳大利亚这些国家都或多或少显示出这种意向。所以说通过一定的商业合作撬动欧洲市场,也不是不可以的。
总之,我认为认为华为已经做到很好了,算是尽人事了——接下来就看大环境怎么样了,相信这家公司不会让我们失望的!预算12万能买到真正国际水平的国产车吗?
什么是国际水平汽车?是劳斯莱斯和铃木奥拓?
在评价国产汽车时总有人拿“国际水平”说事,然而国际水平有多高、国际水平应该是什么水平、那些去定义国际水平汽车的人出过国门吗?以这三个问题的答案综合筛选车评人,怕是连1%都没有,那么那些标榜“国际水平”的测评人又有什么资格去聊这个话题呢。撇开国际水平吧,在国内用车就去与国内汽车市场销售的同级车去对比,对比的无非是主流的国产车与合资汽车(洋品牌)的品质高低。
重点:不论国产车、合资车、进口车,这些车均没有固定的所谓“水平”,因为每一个车系都有诸多品牌,每一个品牌的诸多量产车都分做了“三六九等”。也就是说“国内水平”或者“国际水平”有很多水平线,然而大多数普通代步车的水平都很低,其中包括被认为“高级感”很强的合资车。下面以十万级的主流合资与同级国产车进行对比,看一看同价位车辆的水平线会有多大差异。
轿车合资品牌代表车型:朗逸、卡罗拉、轩逸,这三款车是知名度非常之高的合资10万级轿车。朗逸的主力版本适应的是多点电喷落后技术的1.5L,这种发动机在自主品牌紧凑级轿车中多为5万级车辆使用,然而朗逸价格却高达10万级。朗逸Turbo版本的1.4T发动机动力水平中规中矩,变速箱使用了工业垃圾等级干式双离合,价格定在消费级。如果以这台车“定义”的德系车水平的话,那就是Dog-shit。
丰田卡罗拉的质量综合表现还算不错,但是这台扭力梁板悬小车,以落后的发动机匹配低端的CVT变速箱。这种组合的技术水平很显然是入门级标准,综合百车故障率一度超200(虽然高但在合资车中水平不算低)的成绩分析,这台车对标吉利帝豪、比亚迪秦燃油版等车级别刚刚好,价格差异的部分是品牌溢价,与“国际品质”没有任何关系。
轩逸这台车也值得聊一聊,该车装备的1.6L发动机同样采用多点电喷技术,然而这种落后技术的发动机还有漏油异响的问题,曾经还有烧机油的普遍问题。变速箱装备的是捷科特问题不断的CVT,顿挫异响相当严重。除两大总成的低级水平以外,这台车还有车身生锈以及车身附件的高频故障问题。这台车的综合品质也只是入门级水平,但价格却重合了自主品牌的T&AT或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这算什么“国际水平”呢?似乎还不如中国车哦。
仅紧凑级轿车为例,故障率排名前十的低品质车辆中,稳定的会有8~9台合资品牌轿车,涵盖德美日韩四大主流品牌,自主品牌多为一些二三线轿车才会进入这一阵营。这些数据并不是“行业保密数据”,只是很多人盲目的随大流而没有区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已;不客气的说这些“国际品质”汽车的用户,无限接近100%都是车盲。当然这也不是指所有合资车品质都不高,但很尴尬的是轿车低于15万几乎没有理想选项,SUV不到20万左右选不到“国际好车”。
SUV德系车参考探歌柯米克等车,自吸版本使用朗逸相同的1.5L&6AT,手动版还是5MT。Turbo版本使用的是同款1.4T加干式双离合,“工匠精神”打造出了车辆看来不怎香了?同价位的自主品牌可以选择到1.5T&6AT或7挡湿式双离合的代步车,其次还有大排量的2.0T四驱车,或者匹配8AT的两驱代步车。
剩下的消费级美系SUV走向了三缸机加CVT的降级“滑滑梯”,品质一度接近同级日系车了,那么日系车消费级SUV也就不用再谈了。与这些车的综合品质对比,至少少数一线自主品牌的同级SUV可以碾压这些合资车;然而在一些消费者的认知中,国产车的工程师形象似乎像“工人”,只有洋人才叫做“工匠”,所以国产车企怎么折腾也弄不出好作品,殊不知这是其奴性使然与他人无关。
总结:“国际品质”实则与绝大多数汽车用户无关,看清国内销售的合资车与国产车的品质差异即可。但不能否认消费层级在中高端范围仍需要以合资或进口为主,因为自主品牌尚未有同级车可以选择。简而言之为汽车的品牌决定不了品质,对于存在严重品牌溢价的外国汽车而言,高价格才等于高品质;品牌影响力再大的汽车,价格上不去的话也只是低端代步车。
编辑:天和Auto
内容:共享天和MCN头条号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