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慕容复,爱情和事业你想先完成哪一个?
慕容博装死两方面原因1,他没想到挑拨失败,不装死的话带头大哥岂能对他假传讯息善罢甘休,他慕容一脉还有啥奔头2,顺带偷学少林绝技其实慕容复教育没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整个慕容世家还是操之过急,毕竟那会儿人心思安,而且还有萧峰这样一人之力阻止战争的人存在,他再牛逼也没用,就应该和王语嫣隐居下去,不忘家训,静待其变,潜心修炼,以图后变。
慕容复和萧大侠形成两条主线的思路也非常赞,但是对于段誉和虚竹的评价可能还有待商榷。诚然,这两位看似没有萧大侠身上的悲壮色彩,但实际上他们与我们大部分人的悲剧是最接近的。两位早已被迫和当年的初心背道而驰。武功绝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能有当年游山玩水,吃斋念佛的快乐吗?
虚竹和段誉这两个人也是“众生皆苦,有情皆孽”命运下的印证。段誉生性厌武,远离政治,只想追求自己喜欢的人,然而行走江湖之上因缘际会莫名其妙学到了很多绝世武功,最终还当上了皇帝,成为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那一种人。爱的人都是妹妹,追了王语嫣一部书,末了王语嫣仍然爱表哥(新修版);虚竹毕生所愿不过是做佛门下一个小和尚,那是他内心深处最安宁最向往的圣地,却明明奇妙被废去少林内功,学了一身别派决定武功,一心向善却被逼杀人、又被逼着破了淫戒、酒戒等等,再也不能皈依佛门。从小无父无母,甫一相认父母却双双亡故。终其一生,段誉、虚竹都没有得到自己最想要生活,而被逼着一步步站在自己愿望的对立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内心是很痛苦的,尤其是虚竹。答主觉得他们赢取白富美学会绝顶神功所以是好结局是站在慕容复鸠摩智的角度看的,什么武功什么皇位,那既不是段誉所求也非虚竹所愿。从上帝视角来看,无论是虚竹段誉还是慕容复鸠摩智,都是被命运玩弄的可怜人,都一辈子生活在“求不得”里。
所有人都是求不得,段正淳个个都爱,结果一个也得不到;萧峰要做忠孝仁义,恩怨分明的大侠,结果不但大仇没法报(大恶人是他爹),到最后更是忠义两难;阿朱求不得,阿紫求不得,连康敏,庄聚贤都是求不得;甚至连无崖子也是,辛辛苦苦造下珍珑棋局,就是希望挑一个聪明绝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年轻公子作为传人,结果却进来个虚竹……现在来看慕容复,为了事业连女神倒追都不顾,现在有几个人能做到?明明已经家财万贯,为了老父亲的遗愿,四处奔波,风餐露宿,试问几个人能坚持?从小练就一身武艺,集各家所学于一身,本来已经名满天下,却还要挑战第一,这种进取精神又几个人能有?即使明知对面开挂,还是三个挂,一人独挡依然不肯屈服,这种游戏精神哪个玩家能做到?
慕容复的悲剧是《天龙八部》中注定的,他得存在,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天》中矛盾和内涵的体现。什么是江湖,《射雕英雄传》中的弯弓射大雕,《神雕侠侣》中的独自等待,无一不是家国情怀。慕容复和段誉,都是家世显赫,然而在江湖中的相遇,段誉风流的找你妹之旅和一路开嘲讽的慕容复,似乎王语嫣就是他们唯一可以互相理解的交集。慕容复的才华支撑不起他想驾驭的野心,而段誉呢,除了乔峰以及这些失散多年的妹妹,都不是他想要的。所以,段誉总可以摆出一副随遇而安,没事卖个萌什么的。而慕容,只能让我们嗤之以鼻。他很腌臜,卑劣。什么神功,什么天下,段公子基本都是被强噻进去的。甚至虚竹都可有可无。这不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吗?人之于国,或轻或重,国之于人,或有或无。而人,必定在江湖。或许有无数个背影,如时光。如白驹过隙。但江湖之大,又何处安身呢?阡陌路上,都是离合,月无时圆,人何得缘?莫道不消魂,除去了主角光环,段誉或许一辈子也不会追到王语嫣。但,慕容复的悲剧,却不会因此而改变。总觉得说起慕容复是没有头的,因为有结局的故事才是好故事。而慕容复的故事,更像是没有结局的人生。谁能为慕容复写传呢?谁会为慕容复写传呢?
他的责任他逃不了,真的太累太累,他能做潇潇洒洒做自己么?他的家臣如何看待他,不就是一个败家的后代么?他比白手起家更困难,他如果懈怠,慕容家就算败在他手上,他的每步都输不起,既不能输里子,也不能输面子,心胸如何能不狭隘,凭黄眉僧的故事,慕容的母亲只教他赢,没教过他输,凭他的武功,别人让他输的经历应该也几乎没有,输不起太正常了。魏书上说道武帝拓跋珪伐燕,燕太子慕容宝、赵王慕容麟治兵黄河岸,与魏军对峙。十月,军中生变,燕军后撤,十二月,于参合陂遭魏军精骑赶上,大败,五万燕军步骑全部被坑杀,燕遂由盛而衰。忽然就想到金老在天龙八部中为南慕容设定的居所,姑苏燕子坞参合庄。这是为了表示慕容氏不忘旧耻,心怀故国么。
现在来看慕容复,为了事业连女神倒追都不顾,现在有几个人能做到?明明已经家财万贯,为了老父亲的遗愿,四处奔波,风餐露宿,试问几个人能坚持?从小练就一身武艺,集各家所学于一身,本来已经名满天下,却还要挑战第一,这种进取精神又几个人能有?即使明知对面开挂,还是三个挂,一人独挡依然不肯屈服,这种游戏精神哪个玩家能做到?
南慕容北乔峰什么意思?
两个人齐名的意思。
北乔峰南慕容是金庸最著名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这句话本身指的是当时武林中最知名最具地位的两个人物乔峰和慕容复,因为二人名气和武功相当,所以也有“南慕容北乔峰”之说。其中乔峰是武林中被认为是北方帮派的丐帮帮主,而慕容家世居江南姑苏,因而得名。所谓“中原英杰,首推此二人”。
天龙八部中萧峰被任命辽国楚王南院大王?
萧峰武功高强,但是没有从政和带兵打仗经验,耶律洪基让他做南院大王,其实就是因为萧峰救过他的命,还是结拜兄弟,萧峰靠裙带关系上位,只能说勉强当这个官。
萧峰和耶律洪基的相遇,以及他为什么被封为南院大王。
萧峰是契丹人的消息传出之后,他就无法在武林中立足了,于是脱离丐帮,在江湖上四处游荡,成为一个游侠。
而萧峰之所以这么遭宋人痛恨,是因为他所生活的年代,是宋朝和辽国关系比较恶劣的时期,而辽国的主体民族就是契丹。
辽国跟宋朝是世仇,从宋朝建立开始,辽国就与宋朝作对,曾派兵支持北汉政权与宋朝打仗,干涉宋朝统一的步伐。
再加上由于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给了辽国,所以宋朝上至君臣下至黎明百姓,都热切盼望收复幽云十六州。宋太宗为了达成这一心愿,几次与契丹人打仗,还差点被契丹人射死。
宋人对契丹人的仇恨,说得不好听一点,只要一个契丹人敢出现在宋朝,那么多半会被杀死。萧峰武功高,别人虽然奈何不了他,但是对他的身份却无比鄙视。所以说,宋人与契丹人仇恨是刻到骨子里的,这是大背景。
萧峰在来到关外之后,结识了女真人首领完颜阿骨打。完颜阿骨打后来开创金国,他那时候正在和辽国打仗。不过那个时候辽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国内政局不稳,在对阵女真人的时候常常吃败仗。
萧峰认识完颜阿骨打之后,在一次与辽国作战中俘虏了一个人,他就是耶律洪基。耶律洪基出生于1032年,比萧峰年长二十八岁。耶律洪基是辽兴宗的嫡长子,未来是要继承辽国皇位的。
不过那时候萧峰不知道耶律洪基的身份,他只是认为耶律洪基是条好汉,所以就跟他结拜为兄弟,还私自把他给放了。
后来耶律洪基回国继承了皇位,就是辽道宗。萧峰在去到辽国之后,知道了耶律洪基的真实身份,刚好那时候楚王叛乱,萧峰就协助耶律洪基平定了叛乱。
为了感谢萧峰,耶律洪基就封萧峰为南院大王,楚王。
实际上,在正史中耶律洪基根本就没有被女真人俘虏,不过金庸在写小说的时候,他安排萧峰与耶律洪基的相遇相知,还是很巧妙的,基本上遵循了历史的大轴线。
那么南院大王是个啥官职呢?
前面我们说了,辽国在宋朝之前得到了幽云十六州,所以在辽国境内,除了契丹等少数民族之外,还有汉人,而且汉人的数量大大超过契丹人。
辽太宗针对这个情况,采取了“一国两制”的方针,那就是契丹人治理契丹人,汉人治理汉人,这样做是为了政权稳定,是一种对汉人相对而言比较人性的办法,毕竟让汉人也去遵循契丹人的生活习俗是很难的,再加上汉人多,如果治理方式不对,很容易激起汉人的叛乱。
针对这种情况,辽国初期采取的事两院制,即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分别设置南院和北院,分别负责治理汉人和契丹人,主要掌管赋税,民政和军马。
南院和北院的最高长官分别是南院大王和北院大王,下面还有知事,太师,太保,司徒,司空等官职,职权还是挺大的。
总体而言,北院因为管理的是契丹人,所以地位比南院高,这个应该是很好理解的,就不多做解释。而南院虽然管理的是汉人,但是南院大王一般都不是汉人,主要是契丹贵族担任。
北院管理的地区主要是契丹人居住地,而南院管理的地区主要是幽云十六州。虽然辽国规定两院之间不得有人员来往,但是却可以做贸易,而且南院的赋税要比北院少,这是因为南院的汉人对契丹人不感冒,不愿意卖命死干。
现在我们知道了,南院大王其实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掌管一些汉人军队。但是辽国是以契丹兵为主的,所以南院不怎么练兵的,南院大王在军事上的话语权也比北元大王要小一些。
不过在正史当中,南北院在辽世宗的时候合并了,成立了南北枢密院,南北院大王这个职务已经撤销了。所以说,金庸在小说中虚构了这一故事,但是这无关紧要,大致是那个意思就行了。
在小说中,耶律洪基也曾对萧峰说过,南院大王和楚王的爵位,是辽国俸禄最高的,如果萧峰还不满意,就只能自己禅位给他了。
萧峰本想推辞不就,但是见耶律楚材这么说,只能接受了。
说了南院大王,我们就得说说楚王这个爵位了。在辽国,楚国是王爵之中最高的,这种爵位一般只给姓耶律的王室成员,萧姓虽然在辽国也是贵族大姓氏,但是楚王这种爵位一般不给姓萧的。
耶律洪基能把楚王封给萧峰,这其实是不合规矩的,但这说明耶律洪基已经真的把萧峰当做兄弟来看待了,这体现了耶律洪基知恩图报的良好品质。
在成为南院大王之后,萧峰都干了啥?
萧峰在接受了耶律洪基的委任之后,对于契丹人来说,是皆大欢喜的一件事,江湖中叱咤风云的武林高回归了自己的母国,成为了帮助本国皇帝的左膀右臂,耶律洪基也对此十分满意。
耶律洪基将萧峰派遣到南京(幽州)镇守,并让他准备好进攻中原。不过,耶律洪基这么做,这说明他还是不了解萧峰,后面发生的事情就是证明。
萧峰在来到南京之后,辽国和宋朝爆发了一些战争,他看见宋人不断被契丹军队杀害和俘虏,十分伤心。
萧峰的伤心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他是契丹人,但是他的养父乔三槐是汉人,他是汉人养大的,也是在汉人的国家成长的,所以他对汉人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如果萧峰没有发现自己是契丹人,那么他肯定是一个合格的汉人。
不过,现实打破了萧峰原本很美好的生活,宋人也因此很看不起他,但是他对汉人的感情并没有随着他的不幸遭遇和时间而消失,所以他在南京见到汉人惨遭屠戮,怎能不伤心呢?
更为让萧峰感触的是,他在辽国俘虏的汉人中发现了游坦之,他是聚贤庄大战中的聚贤庄庄主的儿子。游坦之群在人群中偷袭萧峰未果,游坦之的父母是因萧峰而死,所以萧峰对游坦之自觉有愧,便放了游坦之。
与游坦之的相遇,让萧峰想起了很多旧事,也让他十分感慨往昔的岁月。
1093年,耶律洪基决定南征北宋,他任命萧峰为宋王,让其带兵南下攻宋。耶律洪基也是别有用心,封什么不好,非要封宋王,这不是要宋王灭宋朝吗?不过萧峰那时候已经决定不与宋朝为敌了,所以他就有了辞官归隐的打算。
耶律洪基很不高兴,几次催促萧峰出兵,但是他都按兵不动。辽王担心萧峰谋反,所以便让阿紫给萧峰下了药,萧峰被迷倒之后被俘。
阿紫后来幡然醒悟,她离开辽国回到中原,将萧峰拒绝与宋朝作战的事情告诉给了丐帮长老吴长风,吴长风大受感动,于是将萧峰的仁义之举传遍了武林,整个武林帮派大佬都对萧峰的事迹十分感动。
不久之后,由少林寺牵头,天下各个帮派都派了人去救萧峰,连大理段氏和灵鹫宫也去了。众人来到南京,与辽国打成一片,死伤无数,这个时候完颜阿骨打带兵来救援,成功将萧峰给救了出来。
一行人一路西行,辽军在后面紧紧追赶。在来到雁门关之后,大家决定入关防守,但是守关的宋朝官员担心有辽国细作混进来,所以拒不开门。
就这样,耶律洪基带着大部队追了上来,萧峰让耶律洪基过来谈话,段誉和虚竹趁机抓住了耶律洪基。
这不是萧峰的本意,但是局面已经这样了,萧峰便对耶律洪基说,只要他撤兵,并永不再侵犯宋朝,那么就放他回去。
耶律洪基为了保命,便答应了萧峰的要求,带着军队走了。
而萧峰这下就为难了,忠义难两全啊,对得起宋朝了,却对不起辽国和契丹人,他觉得自己已无脸再立于天地间,所以就自杀身亡了。
金庸把萧峰写成是契丹人,很多人觉得不好,因为大家都觉得他要是汉人该多好。我倒认为这是整本小说中的最佳安排,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反差,才把萧峰的良好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家觉得呢?慕容复一心想要复国称帝的大燕?
金庸笔下姑苏慕容复,是鲜卑人,可是鲜卑早在南北朝时期便已融入中华,所以到天龙八部这个时代,即北宋时期,他其实完全可以算是一个标准中原人。
正因如此,慕容复的登场,是以“南慕容北乔峰”的南派武林人物形象,他的出生地,也被设定为大宋的浙西路平江府,即今天的苏州。
一个南方人,又长得面如冠玉,风度翩翩,文武双全,潇洒闲雅,机警多智,这样的人物形象,其实很难与鲜卑人划上等号。
在这里,我们就来看一下,慕容复所要恢复的燕国,究竟在哪里?
这个燕国,并不是大家最为熟悉的战国七雄之燕国。七雄之一燕国,是周朝姬姓的后代,也就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姬奭的封地。最初的封地,是今天的北京的房山区琉璃河乡。
唐朝安禄山起兵,一年之后他在洛阳称帝,国号也是燕。后来史思明夺取帝位,国号依旧是燕,都城回到当时的范阳(即今天的北京)。这个燕国的建立者,安禄山是粟特族,史思明是突厥人,但不论是谁,与慕容都没有关系,所以同样不可能是慕容复所要恢复的燕国。
慕容复的燕国,是今天历史书上的“十六国”之一。那个时期以燕为国号的政权,又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燕五个,哪一个才是慕容复心目中真正的正脉呢?
北燕都城在龙城,也就是今天的辽宁朝阳。虽然第一任国君叫做慕容云,但其实真身是高句丽人高云,慕容复也绝不会认一个高句丽人作祖先。
南燕,都城广固,即今天山东省青州市。400年,鲜卑人慕容德,在此称帝。只不过短短十年后,便被东晋大将刘裕一举铲除。显然数百年后的慕容复,不会对这样一个仅仅只有十年寿命的燕国念念不忘、引以为荣。
定都今山西长子的西燕,更是国力不昌,十年光阴,换了七个皇帝,《十六国春秋》都不愿意将其列入十六国名单,这么没格调的政权,显然慕容复也不会引以为荣。
前后两燕,才是慕容复心目中的真正祖国,即鲜卑燕国的正统所在。
前燕鼎盛时期,疆域范围包括今河北、山东全部,以及山西、河南、安徽、江苏、辽宁的一部分,西接前秦,与东晋以淮水为界。公元370年,前秦攻破邺城,俘获慕容暐,前燕灭亡。
公元385年,慕容垂攻占邺城,第二年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史称后燕。后燕基本恢复了前燕时的版图,成为十六国后期,与后秦并立的北方强国。
慕容复心目中的那个燕国,就是前燕或后燕,有点像西汉和东汉。刘备要复国的是汉朝,但西汉鼎盛时更强一些,前燕鼎盛时也比后燕强。
前燕创造者是鲜卑慕容家第一代始祖慕容廆,他曾被西晋封为鲜卑都督,当时的统治核心,在今天辽宁的义县,即当时的大棘城。就是在这里,慕容廆利用中原大乱的良机,招募大批南方流亡士人,使得僻处一方的鲜卑政权,迅速崛起。
慕容廆死后,慕容皝接班,迅速扫灭其他如宇文部和段部等鲜卑势力,实现辽河流域一统。337年,慕容皝听从谋臣封弈的劝进,自称燕王,建立前燕政权。四年之后,更获得东晋皇帝的认可,册封为燕王,授使持节、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幽州牧、大单于。此时的燕国都城,则迁到龙城,也就是今天的辽宁朝阳。
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慕容复以及他的父亲慕容博,处心积虑要恢复的,正是当年慕容廆、慕容皝一手打造起来的燕国。慕容复为了达成祖训的兴复大业,广习各路各派的武功,麾下更广揽邓百川、公冶乾、包不同、风波恶四大家将。而表妹王语嫣对他情有独钟,百般与他亲近,他却始终以祖传训诫为重,将兴复大燕的国家大业列为人生第一要事。心机再重、城府再深,甚至为了达成目的而不择手段,其实都是为了此事,因此对女人颇不在意。
慕容复如此,他爹慕容博更不用说。藏身少林寺数十年,始终以复国为第一要事。包括挑起大理和少林之间的争斗,将玄悲大师杀死在深戒寺中;包括为了筹措复国的经费,杀了柯百岁;也包括将少林寺的七十二绝技偷来送给鸠摩智,也是为了使得吐蕃和少林寺的关系紧张。对于儿子,他始终是让慕容复忍辱负重,不要为一时意气、一己荣辱而忘却一国一族的重大目标,说得正大光明点更是为国家民族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甚至为了换取萧峰助慕容复恢复大燕,他连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所谓以一命而换万世之基,这买卖如何不做?”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真实的历史之上,慕容鲜卑人早在南北朝北魏时期便已经被另一支鲜卑人,即建立北魏的拓跋氏彻底搞定,再也掀不起风浪。
唐朝倒是有个真实版慕容复,而且是一位真正的王族,唐代吐谷浑的可汗,曾先后受任大唐的朔方节度副使、左金吾卫大将军、长乐州都督、青海国王。这个慕容复,说起来也是东北慕容家的后裔。最早的祖先,就是东北慕容家第一代慕容廆同父异母的哥哥,叫做慕容吐谷浑。因为哥俩关系不佳,这个当哥哥的,便一口气从东北跑到西北,最后立国于青海的黄河上游谷地。
没错,这个慕容复,真真切切当上了国王,可比金庸书里那位强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