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头奇兵bug,M16A4突击步枪对比M4A1有什么区别?
M16A4突击步枪同M4A1相比确实差别不大,但还是有明显区别。
M16A4自动步枪是M16自动步枪的一种改型。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和少部分陆军的标准装备,它将枪械与火控系统分别进行模块化来设计的,使用30发5.56毫米口径子弹装填的并具有3发点射功能的突击步枪。
M16A4自动步枪取消了之前的固定可拆卸携带提把以及金属照门的组合,而是以MIL-STD-1913皮卡汀尼导轨取代之。M16A4都装配了奈特武器公司的M5 RAS护木,可以附加垂直握把,激光瞄准具,通用战术灯或者其他附件。在美国陆军,使用了RAS的M16A4通常被称为M16A4 MWS或模块化武器系统。为了不造成散射和弹药的浪费,这个型号沿用了M16A2的三发点射模式(不过经过改造还是可以使用连发模式)。
M16A4性能数据:口径 弹药为5.56×45mm SS109/M855,全枪长 1000 mm ,枪管长 510 mm,膛线 6条,右旋,缠距178mm,空枪重(带空弹匣) 3.77kg ,理论射速 700~900 RPM,有效射程 600~800m,初速 945 m/s ,弹匣容量 20 / 30 rds,瞄准基线长 501 mm。
M4A1卡宾枪是由柯尔特公司(Colt)研制的步枪,是M4步枪的第一改版。该枪主要设计了一种新的平顶型机匣盖以安装模块化的瞄准系统。M4A1的主要改进是把原来的固定式提把改为可以安装不同瞄准装置的M1913导轨——即平顶型机匣,此外M4A1的射击方式是半自动、三连发和全自动。M4A1有值得夸耀的射程和杀伤力,射速高。枪管缩短至14.5英寸(370mm),枪管上增加了一个缩颈用以挂装M203榴弹发射器,采用伸缩枪托,护木内采用了双层的铝制隔热屏。
M4A1卡宾枪基本数据,空枪重2.68公斤,
全长,缩起枪托状态下757 毫米,展开枪托状态下840 毫米,枪管长度368.3 毫米,弹药5.56 x 45毫米,口径5.56毫米(0.223寸,北约各国通用)。
M4A1卡宾枪多用作特别作战用途,主要装备美军各常规部队及特种部队包括三角洲特种部队、美国海军海豹部队、美国陆军游骑兵及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多国特种部队及特警队中都有使用。之外,枪托可做近身武器,相当于刀具。
M16A4在M4Al后大约一年推出,两者的工作原理相同、结构相似,许多部件通用。
尽管M4/M4A1在步兵战斗的射程内已经有足够的精确,枪管缩短至368.3毫米,重量也较轻,令射手能在近战时快速瞄准目标,两者之中有八成的部件可以共用。但海军陆战队还是决定选择射程更远的20英寸长枪管的M16A4。SS109/M885弹在战场上表现出缺乏杀伤力,M4A1的初速较低,创伤效果不理想,致使有些部队采用比较重的商业用比赛弹头,以提高终点弹道性能。
M4A1卡宾枪相比M16A4突击步枪非常相似,80%的零件可以互换。主要区别在于杀伤力偏弱,射程偏短,短枪管,伸缩枪托,可全自动射击。M16A4是步枪,而M4A1是卡宾枪,两把枪放在一起明显可以看到m4a1更为小巧一点,而且枪管也比m16A4短。另外,m4a1的枪托可伸缩,虽说m16系列的步枪有的可伸缩,但它的枪托是不可调节的。在性能上,M16A4理论射速达到700-950发/分钟,弹头的初速能够达到975米/秒,而且可以使用多款瞄准镜以及各种战术装备。
M4A1属于一种新型的卡宾枪,并且配备有大量的战术配件。枪管长约368.3mm,口径同样是5.56mm,理论上能够在一分钟内达到800-980发的射速,弹头的初速大概在884米/秒。看见M4A1在射速上更具优势,但是在精度和威力上,M16更加优秀!
M16A4是步兵突击步枪,枪管较长,在威力和射程方面都较大,但是辅助配件较少,主要是用于步兵地面作战使用。而m4A1是卡宾枪,枪管较短,有尼龙导轨等配件,一般配发给特种部队等在狭小空间内作战的部队。它更适合特种作战,近距离火力压制,战术装备多可以适合不同任务需求;m16更适合中远距离射击,成本便宜适合大规模装备。
马槊与枪的区别?
一:锋刃不同,
马槊刃长,如矛。又称丈八长矛是为槊,槊锋两面开刃。且可刺,可劈砍,可砸击。
而长枪只能刺。以刺击力论,枪优于槊。而综合运用,槊又比枪全面。
二:杅材不同。
槊杆为复合制杆,首取柘木,次取其他韧木。将之削成篾片,先水,再桐油,经反复浸泡、晾晒,以生漆粘合成杆,裹以葛布,再缠细麻绳、再涂漆、缠裹,为期三四年,方能制成槊杆。槊杆以刀斧劈砍不断,且能发出金属回声者为上等。装上锋刃,尾纂后,槊杆平衡点在槊尾五分之二处,此点用细绳吊起,可保持两端不坠,极利于骑士单手握持冲击。故而,马槊为骑兵突击陷阵之利器。以南北朝、隋唐时代将领,多使马槊。最为蓍名者,南北朝高傲曹、薛安都,隋唐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当然,程咬金演义里用板斧。实则,世上焉有使大板斧的骑兵将士!
马槊杆还有极韧之弹性,骑兵驰马冲击,高速刺中当面之敌时,槊杆不会因撞击而开裂。骑士习把控之法后,也不会折腕。
长枪则简单的多了,白腊杆大枪,勿用多言也。
多说几句题外语,马槊之所以消亡,而为大枪所替代。绝非大枪优于马槊。
实乃文贵武贱之后,大族世家子弟,皆埋头读书拼科举,再不会像汉唐时,须以军功去光宗耀祖、延续门庭了。如此,造价昂贵的马槊,大族们自然不会为子弟们去制作了。而穷苦人家,是制作不起的。所以,自然是相对廉价的大枪取而代之了。穷文富武,古人之言非虚也。
战列舰舰炮能比得上现代的导弹吗?
题主说要对比战列舰舰炮和导弹,但并没有说是什么样的导弹,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咱也不钻牛角尖了,战列舰主炮防空显然是不可行的(别跟我说什么三式弹,那玩意儿根本没准头可言),打水下的潜艇更是无从谈起,主要的功能还是反舰和对陆打击。
我看到之前很多答案里都认为战列舰主炮只能在威力上占优,而导弹在射程、精度等等方面全面领先于大口径舰炮。我认为此言差矣,和现代导弹比的话,战列舰主炮连威力都没有优势,甚至弱于导弹。
在精度、射程这些方面我们就不做详细比较了,只着重比较二者的威力,且听我到来:
首先,我们把“威力”划分为两种:对付软目标的能力,和对付硬目标的能力。『在这里不讨论装核弹头的情况』
1.对软目标:大口径舰炮弹壁厚,内装炸药少,且发射时能量损耗极大软目标,指的就是没有装甲防护、缺少掩体的目标,比如人员、一般的车辆、机场、普通建筑物等等。打击这种目标的能力,归根到底比较的是武器投递的炸药量的多少。
↑像这样的一个240mm自行迫击炮阵地,也能算软目标:人员、弹药裸露在外,车辆缺少重装甲防护,且排列密集。只要有个十来公斤炸药落在上面爆炸,保证整个阵地能炸上天。而且爆炸产生的四处高速飞散的金属碎片对无掩体的人员也是致命的威胁。
↑在说战列舰主炮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一下火器的基本原理。这是从明朝的鸟铳,到21世纪最先进的身管火炮系统都普遍适用的火器基本原理——发射药在身管后部爆燃,将弹丸向前推出,弹丸通过在身管里的加速过程之后,飞出身管。其实,火炮的弹丸本质上就是被发射药“炸”出炮膛的。
↑由于要承受火炮发射时巨大的膛压以及极高的温度,大口径舰炮炮弹的弹壁一般都做得很厚。以衣阿华级的406mm主炮为例,其工作膛压高达2910kg/cm²,将近3000个标准大气压。换言之,弹壁要厚,留给装药的空间就被大大削减了。
以上图衣阿华级战列舰使用的MK13型406mm高爆弹为例,其弹壁厚度超过了3英寸(7.6cm),已经超过不少二战中型坦克的车体前装甲厚度了,也占用了大量的弹体空间,整个炮弹直径的一小半都归弹壁了。但是没办法,如果弹壁不够结实,炮弹很有可能在发射的时候在炮管里就炸了。
该型炮弹全重862kg,内装炸药却只有69.67kg,仅占全重的8.08%。而MK8型406mm加重穿甲弹由于要安装穿甲用的被帽以及实心穿甲弹头,虽然总重达1225kg,但是内装炸药量却只有18.55kg,仅占全重的1.5%。
值得一提的是,上图中有一处错误,64.00英寸(约合162.56cm)的炮弹全长是将引信计入在内的,该图中并没有画出引信,故全长应为60.18英寸(约合152.86cm)。
↑一张著名的图片,衣阿华号战列舰在向舷侧齐射,发射时的冲击波在海面上激起巨大的涟漪。图片摄于1984年的大西洋。
每当战列舰主炮开火,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上图那样壮丽的景象,实际上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发射药爆燃产生的能量在弹丸飞出炮管之后,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没有利用,因此在炮口附近产生了巨大的火焰和冲击波。其实也意味着,发射药燃烧所产生的大量能量被白白浪费了。
↑真的是特别特别大的一团火。好看,但不一定是好事。
↑而以上这两个问题在导弹上都几乎不存在。因为导弹加速依靠的是自身的火箭发动机,整个过程比战列舰主炮要缓慢和温和许多。不需要应付极大的膛压,导弹的弹壁相对来说就可以做得很薄。这也就意味着,相对于大口径舰炮来说,导弹里能有大量的空间安放炸药、穿甲弹头或者其他部件。
↑不过,导弹里要装下大量电子元器件和精密仪器,还有火箭发动机和燃料,战斗部重量一般也只能占全重的20-30%。虽然不多,比起大口径炮弹也还是有了长足的进步。
上图是飞鱼反舰导弹的结构示意图,它全重670kg,战斗部总重160kg,占全重的24%。而由于图中使用的是带实心金属弹头的穿甲战斗部,内装炸药只有65kg左右,不过也占到了全重的9.7%。这一比例,比衣阿华406mm穿甲弹的1.5%要高出6.5倍。
当然,飞鱼导弹也可以带高爆战斗部,那么其内装炸药占导弹总重的比例将会超过20%,是406mm高爆弹这一比例的近4倍。
也就是说,飞鱼反舰导弹比衣阿华的406mm高爆弹轻23%,比406mm穿甲弹轻45%,却能在使用高爆、穿甲两种战斗部的时候,都比同类406mm炮弹多带几倍质量的炸药。
↑如果拿和406mm穿甲弹重量相当的战斧巡航导弹来比较的话,差距则更为悬殊。战斧巡航导弹的高爆战斗部重量达1000磅(454kg),是406mm穿甲弹内装炸药量的25倍。
上面动图中的反舰战斧,射程超过300km,是406mm炮的近10倍,却还有1-2m的精度。况且,陆攻型战斧能打2000km,最新的战斧block4还能自行规划路线(避开对方防空火力区),精度达到了9米以内。
而406mm舰炮,再怎么加发射药、延长身管,也就是那几十公里射程。四十公里距离上的散布能控制在300m以内,也恐怕是要求神拜佛才能做到的事了。
因此,仅仅比较内装炸药的多少,战列舰主炮炮弹显然没有同等大小的导弹能装。这一轮,战列舰主炮惨败。
2.对硬目标:威猛有余,威力尚可↑所谓硬目标,最典型的当然是坦克了。除非是用超大量的炸药,不然这些铁乌龟在没有被击穿的情况下,无论你向它倾泻多少弹药都不会对它内部的人员和部件造成什么致命伤害。
↑当然,坦克或者二战时期的大型军舰这类装甲目标,内部的人员、关键部位相当多,布置的也很密集。一旦击穿,就能大概率对其内部的人员和关键部件造成有效的伤害。其他的硬目标还有地下指挥所、碉堡、加固弹药库等等。
因此对付这类目标,武器最主要的指标是侵彻力,连装了多少炸药都是次要的。
↑说到对硬目标的能力,很多大舰巨炮的拥趸又要禁不住兴奋一波了:这些一人高、一吨重,装有实心金属穿甲弹头的大家伙也不是吃素的。
不过,我们还是来看一组数据。
在38760m的距离上,衣阿华级重1225kg的406mm加重穿甲弹能以57°的落角、473m/s击中目标的甲板水平装甲,这是它在实战中能发挥最佳杀伤效能的情况。
在5000m的距离上,大和级重1460kg的被帽穿甲弹能以690m/s的速度、3.3°的落角击中目标的舷侧垂直装甲,这是它在实战中能发挥最佳杀伤效能的情况。
这已经是人类历史上所建造出来的两款最强舰炮了,我所挑选的也是它们能够发挥最大威力的距离。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哪条船的甲板装甲能够扛住衣阿华406mm炮的吊射,也没有哪条船的舷侧装甲能扛住大和460mm炮的直射。
理论上,衣阿华的加重穿甲弹的弹着时的动能为137,034,013(1.4亿)焦耳,而大和的被帽穿甲弹为347,553,000(3.5亿)焦耳。
大和406mm炮弹的3.5亿焦耳换算成电能的话,大概是96度电。即便是夏天开空调,这么多电也足够一线城市一个普通三口家庭用一个星期的了。这么巨大的能量在炮弹接触目标的一瞬间被几乎全部释放,不可谓不恐怖。
↑不过,导弹家族里也有为击穿厚重装甲而生的。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苏联/俄罗斯为对付美帝航母开发的一系列重型反舰导弹了。
↑比如说光荣级巡洋舰的P700型“沙箱”导弹,这款长11.7m的大导弹重达6吨,战斗部更是丧心病狂的1000kg,末端飞行速度1.7马赫(578.51m/s)。连12000吨的光荣级都只能在舰首平放布置8组16枚该型导弹。
这玩意太可(bian)怕(tai),我们还是拿个小一些的导弹来比较。
↑以现代级驱逐舰装备的P270(SS-N-22)反舰导弹为例,其末端最大飞行速度高达近3马赫,即1020.9m/s。导弹全重达3950kg,其中燃料约占全重的1/3,战斗部重量300kg。
我们即便只计算P270导弹300kg的战斗部,在三马赫的高速下,便具有高达159,104,102(1.6亿)焦耳的动能,已经比衣阿华的406mm穿甲弹吊射要强了。如果拿近4吨的导弹全重去计算,这一数值还会成倍增长。
↑虽然现役军舰的防护水平属于机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现代军舰的防护水平一般不高。图为2000年10月12日,美军科尔号驱逐舰遭自杀小艇袭击,左舷被炸出一个7米直径的大洞,大量进水导致船体倾斜。而这次袭击的小艇上,充其量也就是装了150kg炸药。
↑从美国海军最近几次撞船事故来看,现代驱逐舰的装甲真的很脆,或者说,根本没有。因为大量的重量都用在精密的电子设备上了。
↑当然,现代的小姐姐(军舰)们都拥有保护好自己的能力。厚重的装甲也就显得冗余了。
因此,除了毛熊用来对付美帝十万吨级航母的大导弹之外,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反舰导弹的战斗部都不会超过300kg。这个大小的战斗部对于一般军舰来说,已经够用。
这一轮,战列舰主炮算是挽回了些颜面——和一般反舰导弹比,它的侵彻力要更强。但和专门用来打航母的大家伙比,它又只能甘拜下风。而且在今天,适合战列舰主炮攻击的水上目标,真的不多。
3.外传:对陆地坚固目标对于一些地下指挥所、弹药库,大部分导弹又只能抓瞎了。而战列舰主炮却有可能以大角度跨射贯穿并摧毁这些目标。
根据美国海军1942年的测试结果,当衣阿华级的406mmMK16型舰炮发射1225kg重的MK8型超重穿甲弹时,在38720m的距离上能够以53.25°的落角击穿水平放置的357mm厚表面硬化钢装甲,或是厚达6.1m的水平加强混凝土,亦或是4.6m厚的30°倾角加强混凝土。看起来很厉害?
↑冷战时期,美国的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就是对付这类目标的,射程2000+km,精度高达20m,而且还配有钻地弹头和核弹头。
↑B2轰炸机还专门配有一种重达13.6吨的MOP钻地炸弹。巨型钻地弹的穿透力主要依靠自身巨大的质量,在1万米的高空投掷,仅仅炸弹具备的重力势能就高达13.3亿焦(是大和460mm炮弹直射的4倍)。它能穿透60米厚的混凝土,或者40米厚的岩层。
战列舰啊,您还是安心退休吧,年轻人做得比您更好。二战时期各国武器都用什么?
Ⅰ. STG - 44 / MP - 44 全自动步枪
1 . 简介
第一种使用中间威力弹药的自动步枪,由于缩短了弹体,减小了发射药量,使其在全自动设计模式下更容易操控,射击更精准,填补了机关枪和冲锋枪之间的火力空白,是款革命性武器。
名称由来
MP- 44:MP 为德语 Maschinenpistole 缩写,Maschinen — 机械,pistole — 手枪(弹匣式手枪),因为发射手枪弹,所以Maschinenpistole 意为“冲锋枪”。
STG-44:为德语 Sturmgewehr 缩写,Sturm — 风暴,gewehr — 步枪, Sturmgewehr 意为 “风暴步枪 ”或 “突击步枪”。
德军中的有识之士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资源里争取到优先生产的配额,就以MP(冲锋枪)项目名称进行申报并通过批准。希特勒在注意到来自军队对该枪的评价之后,认识到了该武器的优越性,便下令加大此武器的生产,并将其命名为 STG-44 步枪 。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7.92mm
弹 药:7.92×33毫米(中间威力弹)
初 速:500米/秒
有效射程:400-500米
理论射速:500发/分
闭锁方式:枪机偏移式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
弹 容:30发
枪 长:940mm
膛 线:4条右旋,缠距254mm
全枪质量:5.1kg (不含弹匣)
瞄准装置:觇孔式瞄准,带护圈准星
Ⅱ G-43 半自动步枪
1 . 简介
二战中后期德军使用的一款半自动步枪,20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使用与毛瑟步枪和机枪通用的全威力步枪弹。G43步枪采用短行程活塞式导气系统,性能可靠。使用拆卸式10发弹匣,可用5发弹夹填装。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7.92mm
弹 药:7.92×57mm (全威力步枪弹)
弹 容:10发/弹匣
战斗全重:4.7公斤
枪 长:1117毫米
初 速:745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瞄准装置:V型表尺照门,刀片形准星
Ⅲ .FG - 42 伞兵步枪
1 . 简介
FG-42伞兵步枪是二战期间德国航空部专门为伞兵设计的可选择连发射击的步枪。FG-42的设计初衷是满足空降部队在作战中对武器重量轻、火力强的要求,希望这种枪能使后勤供应简化并增强伞兵的单兵火力。空军要求此枪:使用7.92×57mm的标准步枪弹,并能拥有轻机枪的性能,而且空投体积不大于一支常规拉栓式步枪。
2.技术参数编辑
自动方式:全自动、半自动
口 径:7.92mm
弹 药:7.92×57mm
弹 容:10发、20发/弹匣
重 量:4.3公斤(Ⅰ型)、4.98公斤(Ⅲ型)
枪 长:940毫米(Ⅰ型)、975毫米(Ⅱ型)
枪口初速:755米/每秒
射程:600米
—— 反坦克武器 ——
Ⅳ . Pzf - 60火箭筒(铁拳反坦克火箭筒 )
1 . 简介
Panzerfaust:Panzer — 装甲/坦克,faust—拳头,Panzerfaust 意为“装甲拳" 或"铁拳" 。
反坦克榴弹发射器(Panzerfaust、Pzf,称作装甲拳或铁拳)是二战中德国制造的一种廉价的火药推进无后坐力反坦克榴弹发射器。此武器是一种小型的预装填无后座力炮,属于超口径武器(弹体直径大于发射管直径)。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44mm
弹 径:150mm
战斗全长:1050mm
战斗质量:5.1kg
配用弹种:破甲弹
弹头质量:3公斤
有效射程:60m
破甲厚度:200mm
瞄准装置:简易弹体瞄准
Ⅴ. RPzB-54反坦克火箭
1 . 简介
RPzB 为 Raketenpanzerbüchse 缩写 意为反坦克火箭发射器,又名 Panzerschreck(意为坦克杀手),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此武器采用尾部装填,肩扛发射,通过电子点火发射由火箭推进的高稳定性的榴弹头。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88mm
管 长:1.35米
重 量:9公斤
炮口初速:110米/秒
射 程:180米
火箭弹重:3.25公斤
弹头重量:2.3公斤
Ⅵ . Fliegerfaust B 放空火箭筒
Fliegerfaust是一种单兵肩托式防空武器,共有有两种设计,一种称为fliegerfaust A型,一种称为fliegerfaust B型。
fliegerfaust A型拥有四枝20毫米口径的炮管, fliegerfaust B型把炮管由四枝改为九枝,长1500mm,重达6.5公斤。
—— 飞 行 器 ——
Ⅶ . Me-262战斗机
1 . 简介
Me-262战斗机(德文:Messerschmitt Me-262,绰号: Schwalbe,译文:燕子/飞燕 ),是第一种用于实战的量产喷气式战斗机。
2.技术参数编辑
Me-262A-1a(单座战斗机)
长 度: 10.6 m
翼 展: 12.5 m
高 度: 3.5m
空 重 : 4000 kg
最大起飞重量: 7045 kg
乘 员: 1人
发 动 机 :两台Junkers Jumo 004B-1
飞行速度: 870 km/h
实用升限: 11,500 m
航 程: 1050km
武 器: 4门30毫米MK108机炮(备弹100发/门)
Ⅷ . Ho-229/Go-229战斗轰炸机
1 . 简介
德国Ho-229试验战斗/轰炸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无尾飞翼喷气式战斗轰炸机。 该机由金属和木材混合结构。 Ho-229共有三架原型机,其中第一架为无动力滑翔机,仅用于气动验证和研究,德国战败后被烧毁。 第二架,也是唯一曾经成功飞上蓝天的有动力试验机在第三次试飞时机毁人亡。 因此,目前全世界只存留唯一一架未完成的原型三号机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展出。(注:该机通常会因生产商的原因被误称为Go-229,但是德国空军编号确定为Ho-229)
2.技术参数
长 度: 7.47 m
高 度: 2.80 m
翼 展: 16.75 m
全 重: 9000 kg
引 擎: 两台容克 jumo 004b 喷气发动机
爬 升 率 : 1350 m/min
航 程〔挂两个副油箱/时速 635km/h 〕: 3170 km
最大 速度 : 997 km/h
升 限 :16000 m
Ⅸ . V - 1 导弹
1 . 简介
德国V-1导弹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研制的飞航式导弹。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在战争中使用的导弹,用于袭击英国、荷兰和比利时。V-1导弹用弹射器发射 ,也可从运载机上发射,然后依靠弹上的控制系统导向预定弹道作水平飞行,而后向目标俯冲。
2.技术参数
V-1 技术参数编辑
翼 宽:5.37米
长 度:7.9米
高 度:1.42米
弹 头:830千克炸药
引 擎:阿尔戈斯As109-014推动器
推 进 剂:568升80辛烷
最 高 速:624-656千米/小时
航 程:240千米
飞行时间 :2小时30秒
一般飞行高度:760米
最大飞行高度:3050米
Ⅹ . V - 2 导弹
1 . 简介
V-2导弹德文全称Vergeltungswaffe-2,意为“复仇武器”。是德国在1942年研制的第一种单级液体弹道导弹。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推力方向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控制。导弹战斗部可是普通装药、核装药,或是化学、生物战剂。
2.技术参数
全长:14m
直径:1.7m
总重:13吨
弹头重量:1吨
最大航程:320千米
最大飞行速度:4.8马赫
最大飞行高度:96 km
亮剑里干掉坂田连队的柱子到底死没死?
很遗憾,柱子确实在苍云岭阻击战中壮烈牺牲!
2005年,时值抗战胜利60周年,一部抗战剧横空出世,这就是《亮剑》 。和以往伟光正的演绎不同,亮剑更加接地气,从主角李云龙开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也成为当下最受观众喜爱的抗日剧之一。
在《亮剑》中,故事的主线从抗战时期开始。在小说《亮剑》中,故事的开头是李云龙找后勤部长张万和要50箱手榴弹。而在电视剧《亮剑》中,则是从1940年2月的苍云岭反扫荡开始。
在苍云岭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129师386旅新一团负责阻击坂田联队,掩护师部机关和野战医院转移。在师部和野战医院转移完成后,新一团在团长李云龙的指挥下,向坂田联队发动反冲锋,并依靠仅有的两发迫击炮弹摧毁坂田联队指挥部,从正面突出重围,创造了苍云岭反扫荡作战的胜利!
用炮兵干掉敌人指挥部,有抗战时期我军在1939年河北涞源黄土岭之战中击毙阿部规秀的影子。
在摧毁坂田联队指挥部的作战中,新一团炮手王承柱立下大功,只不过在摧毁坂田联队之后,王承柱随即壮烈牺牲!
那么,王承柱是如何牺牲的?静夜史认为:
王承柱是在违反战场规则的情况下,被日军的流弹击中的!
我们看下剧情:
在坂田联队第五大队攻击失败后,李云龙发现坂田联队的指挥部转移到山头上,于是产生了依靠迫击炮干掉坂田联队指挥部的大胆想法。
炮手王承柱在李云龙的指挥位置通过“跳眼测距法”测量距离,即伸出拇指,闭左眼,右眼看拇指左侧与目标左侧重合。接着睁左眼闭右眼,看到目标与右手的距离约为固定距离乘以10。得出结论,坂田指挥部在迫击炮射程之外。
抗战时期,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日军设计了多款迫击炮,分别是:
大正11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
1922年起装备,口径70mm,炮管长750mm,炮重22.4kg,炮弹初速147m/sec,最大射程1550m。
97式81mm曲射步兵炮
1937年起装备,炮管长1269mm,弹药初速196m/sec,最大射程2850m。
99式81mm曲射步兵炮
1939年起装备,炮管长620mm,炮重量23.7kg,口径81mm,弹药初速180m/sec,最大射程2000m。
94式90mm轻迫击炮
1935年起装备,口径90.5mm,炮管长1270mm,弹药初速227m/sec,最大射程3800m。
96式150mm中迫击炮
1936年起装备,口径150.5mm,炮管长1325mm,弹药初速214m/sec,最大射程3900m。
97式90mm轻迫击炮
94式90mm轻迫击炮改进型,1935年起装备,口径90.5mm,炮管长1217mm,弹药初速227m/sec,最大射程3800m,适用于江南战场。
97式150mm短迫击炮
1941年起装备,口径150.5mm,炮管长1395mm,最大射程3200m。
97式150mm中迫击炮
1937年起装备,口径150.5mm,炮管长1935mm,弹药初速212m/sec,最大射程3850m。
2式120mm中迫击炮
1942年起装备,口径120mm,炮管长1535mm,弹药初速239m/sec,最大射程4200m。
从《亮剑》的背景来看,此时是1940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还没有签署租借法案,美国军援不可能大量进入我国,更不可能装备到委员长不疼不爱的八路军中,所以有达人所说迫击炮是美国装备的做法并不可信。
在1937年之前,我国和德国曾有过长达10年的蜜月期,大量的德式装备进入我国,但是委员长主要装备中央军,比如3个德械师,更不可能进入八路军中。
所以,李云龙的迫击炮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从日军手中缴获,在《亮剑》第一集中副参谋长左权也交代了这一点,李云龙在新一团一年,靠缴获日军将装备换了一茬!
所以,王承柱手中的迫击炮只能是99式81mm曲射步兵炮,其最大射程2000米。
按照剧中的设计,500米在射程之外,所以推进500米才能够到,因此李云龙冲锋的位置距离坂田指挥部至少2000米,而到王承柱架炮的地点,距离坂田指挥部距离应该在1500m-2000m处。
在李云龙冲锋前,从李云龙的望远镜中可以看出,在坂田指挥部下面,有一个堑壕,这是日军为保护指挥部布置的防线,由于和王承柱的炮兵阵地面对面,因此王承柱中弹的子弹也是来自这里。
我们看日军的单兵装备:
日军在二战时期的主要单兵枪械为三八式不强,俗称“三八大盖”,子弹口径6.5mm,有效射程460米。
我们前面说过,此时的王承柱距离坂田联队最起码有1500m,所以不大可能是被三八大盖击中。
99式轻机枪,1939年装备,子弹口径7.7mm,有效射程2000米。
所以,王承柱极有可能是被99式轻机枪击中。我们知道,子弹口径小射程远但杀伤力差,张大彪腿上中弹只留下小眼就是证明,而口径大的枪械杀伤力更大。这一点在著名枪弹游戏CS和CF中也有体现,用口径更大的AK47比口径小的M16更容易一枪毙命!
所以,从王承柱中弹到牺牲倒下,他极有可能被99式轻机枪击中,而在当时缺少医疗急救的情况下,王承柱牺牲是必然事件!
那么,最后说一下王承柱的另外一种人生轨迹,即不牺牲会如何!
其实剧中也有交代,王承柱虽然是普通士兵,但是有几项突出特点:
炮兵技能高:在1500多米远的地方一炮击中敌人指挥部;
心理素质稳定:两发炮弹如果失败功亏一篑,但是王承柱做到了;
服从命令听指挥:李云龙指哪打哪,李云龙训话虽然顶嘴但服从命令;
而当时我军还没有系统的炮兵部队,这一状况直到解放战争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李云龙在淮海战役中俘虏了敌军后用敌军炮兵继续干炮兵就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说,凭借以上几点,加上我军缺少优秀炮兵人才的大背景,王承柱一定会有大的用武之地!
其结局应该比和尚、段鹏等好一些!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