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民国掠夺美女,俄罗斯黑帮是什么样的存在?
俄罗斯黑帮最大的特点就是狠:能用枪就不用斧头,能用斧头就不用拳头,能用拳头,绝不多费口舌。无论哪个国家,黑社会从古就有,现在也没有绝迹,俄罗斯的黑社会也是如此。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俄罗斯进入“休克疗法”的那一段时间,俄罗斯黑帮进入黄金发展阶段。
俄罗斯人大部分生活在西部,北京到莫斯科有一条铁路,经二连浩特市出关换轨后,大部分行驶区域在俄罗斯境内,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无人区,要跑一个星期。苏联还在的时候,顾及影响,火车上的警察很尽责,铁路沿线也有人负责治安。因为苏联的轻工业不好,许多生活用品都是从中国进口,于是就出现了一批人,从中国捣腾衣服鞋帽小电器到俄罗斯,这些人叫“倒爷”。那些年,“倒爷”们赚了不少钱。
苏联解体后,许多的公共岗位没有了,各地治安立刻恶化起来。这条铁路线就成了俄罗斯黑帮的天下,那些中国“倒爷”可倒血霉了,他们在火车上被黑帮撸得一分不剩,关键是这火车上没警察、行驶在无人区啊,一个星期没有人管。有些倒爷想在贴身的衣服里藏点硬通货,黑帮分子二话不说,拿起匕首就把你耳朵割下来。有的女倒爷,有几分姿色,这一周基本成了黑帮分子的XX对象,人财两空。
特别是1993年的中俄K3/4次国际列车大劫案惊动了世界,在火车上抢劫成了一门生意。黑帮分子里还有中国人,他们早早把火车里人的情况摸清楚,火车到达俄罗斯没人管的区域后,黑帮就一个车厢一个车厢地抢,不急不忙,一个不漏,一直抢到莫斯科附近。因为影响太恶劣了,在中国和俄罗斯联手打击下,这些铁路黑帮最后被剿灭了。
实际上,俄罗斯对远东铁路的黑帮不大管,两个原因:一是实在没有更多精力管,这里地广人稀,费尽心力也不一定管得好;二是他们对中国人有点防范,因为俄罗斯东部基本没有人,他们有点小心思,再说他们对倒爷赚钱也心里搓火。也是在上世纪末,我们一个军事代表团去莫斯科,沿途俄罗斯人海把窗户给遮住。他们陪同的军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不能让你们看到外面,你们天天想着怎么在这里打仗。
二、稍早时期的俄罗斯黑帮俄罗斯黑帮很早就有,远在沙俄时期,他们的流放人员就是到遥远的西伯利亚,这里基本没人管。为了活下去,这里年轻力壮的人本能地组织到一起,干起黑帮的勾当;留在西部中心城市的人也因为生活,和黑帮遥相呼应,给他们销赃。另外,酒精、毒品、强迫妇女卖淫都是黑帮赚钱的东西,全世界差不多一个样。俄罗斯农村日子很苦,农民起义不少,渐渐变成帮派。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实现比较宽松的社会管理,许多从监狱出来的人员,本来就没有生存技能,还很仇视社会,这让黑帮进一步壮大变强。俄罗斯黑帮还特别残忍,打击那些反抗的人,他们从来不说废话,能开枪就不用斧头、能用斧头就不用拳头。俄罗斯的足球流氓是有名的存在,他们几个人能把一批英格兰足球流氓打得头破血流,还差点搞出外交纠纷。这些足球流氓多少与黑帮有牵连。
三、苏联解体让黑帮壮大,“休克疗法”让黑帮生龙活虎苏联的解体给俄罗斯社会带来巨大改变,俄罗斯人回到丛林社会。俄罗斯黑帮乘机介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抢先一步得到大量资源和财富,得到许多政府实权位置,又进一步帮助黑帮壮大。后来出现的寡头们都与黑帮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大部分遗产,但是也有一些强力部门或秘密组织被抛弃,比如克格勃线人等,这些人为了生活,自然就加入到黑帮里面。由于这些人经过训练,有一定社会关系,有的以前还有社会地位,成了黑帮分子简直让黑帮如虎添翼。他们也是没有办法,要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普京那样当总统的。
在“休克疗法”期间,就是社会财富的大抢劫,谁有本事谁得利。俄罗斯黑帮借助这个机会大肆出击,没有他们办不到的事。他们甚至连苏联的核材料都能搞得,卖给一些想要核材料的国家;武器等就不用讲了。他们还垄断了欧洲的地下赌场、皮肉生意,欧洲也有黑帮,但只要遇到俄罗斯黑帮,他们基本绕道走,因为这些人太狠了。
俄罗斯黑帮在发展过程中,慢慢出现不同的门派,比如按照地域划分的高加索派、斯拉夫派、中亚派,按照加盟共和国划分的格鲁吉亚派、阿塞拜疆派、哈萨克斯坦派等。莫斯科影响比较大的黑帮帮派“太阳帮”、“巨象帮”等。以前的黑帮有一个纪律,就是不与当局合作。现在,经过社会巨变,黑帮早就和当局共生一体,甚至间接影响着当局。
四、立足俄罗斯,走向全世界的俄罗斯黑帮人人都知道,俄罗斯的官员、商人、黑帮是一体的,他们在各方面都可以呼风唤雨。商人没有黑帮保护怎么赚钱?议员没有黑帮支持,怎么当选?黑帮则通过他们,钱、权兼得,俨然是个小政府。不和他们一致或反对他们的官员,要么车辆被盗,要么家里起火,严重的会莫名其妙失踪,谁都知道怎么回事,但又抓不到人、找不到证据。
现在的俄罗斯黑帮已经世界闻名,他们在瑞士大银行有天量存款,在国际各种团伙中地位突出且重要,比如军火交易,没有俄罗斯黑帮的加入,十有八九要出问题。一向来疑神疑鬼的西方政客总说俄罗斯介入到他们的选举政治,俄罗斯总是矢口否认。但是澳大利亚却破获了俄罗斯黑帮试图影响他们的选举,因为黑帮想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洗钱的澳大利亚地方政府。
俄罗斯也有个黑手党,他们许多成员是原来克格勃的精锐,他们的原则就是:神挡杀神、佛挡灭佛。据说他们已经建立了很多合法且利润丰厚的公司,连银行都受他们的控制。他们控制了俄罗斯经济的1/4,在美国有自己的分支机构,在世界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络。美国、意大利的黑手党是他们的前辈,但现在在他们面前,美国、意大利的黑手党就像小学生。
普京上台后,对黑帮进行了控制和打击,他成立了国家近卫军,专门负责打击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等。但是对黑帮,尤其黑手党来说,作用不大。一是这些组织有自己合法的生意,有些东西政府也高度参与进来;二是政府很多事情还有求于他们,不然很多事情不好推行;另外,打击黑帮要警察,俄罗斯警察待遇不高,他们有黑帮暗地的生活帮助,自然也不会真心打击黑帮。就这样,黑帮愉快地活在奇葩的社会里。
俄罗斯黑帮在俄罗斯如同政府一样存在,看不见摸不着,但你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它的存在,政府办不成的事他们能办成,政府不敢做的事他们他们敢做。他们已经渗透在俄罗斯人的血液之中,代代相传。不要想着把他们消灭,因为那样会出人命的;最好的结果是让他们发生变化,减少一点危害性。
希望他们在美国的分支机构办得好一些,好像特大统领当年在莫斯科就深得黑帮喜爱,互相有许多“佳话”,还有“黄色”笑话,不知真假,就不多披露了。
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剪子“劈个叉”,碎银白花花。
碎银子就是这么剪出来的。
电视剧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豪情大侠、达官贵人吃完饭后,嘴角一抹,豪气地甩出一个大银锭子,高声呼喊:“店家,结账!不用找零了!”
这种戏剧化的行为放在现实的古代,无异于现代人掏出积攒多年的存折直接送给不相干的人,您觉着可能嘛!
但凡家里有整块银锭的,那绝对是妥妥的豪门。拿着银锭出去吃饭,说不定得挨一顿白银,找不开零钱,这不是为难商家嘛。但是银锭也不是毫无用武之地,比如说,像买房置块地这种大额交易,用银锭结算倒是很方便。
而日常逛街吃饭,古人用的最多的便是铜板了。
古人把铜板也叫做“盘缠”。因为铜板中间有孔,出远门的时候,就将大量的铜板用线串起来,盘到腰间,“盘缠”也因此而来。
铜板的优点在于方便结算,但是一旦出现大宗交易,大量的铜板数起来就很不方便了。
唐朝的开元通宝十文钱就是一两,一贯钱是六斤四两,按现在来算就是十斤。
朝代不同,银子和铜钱的兑换比率也不一样。总体上讲,一两银子大约等于一千文钱。拿唐朝的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来说,就相当于现在一千元或几千元人民币的价值。而一枚铜板的购买力则相当于现在的几元钱。
所以,在日常采购衣食上面,铜板还是比较灵活方便的。
除了铜板之外,用得最多的,就是散碎银两。这些碎银大小、重量、形状都不统一,也不规则,所以俗称“碎银子”。
碎银子大小重量不一,所以价值衡量也比较麻烦。在结账时要根据其重量多少来作为依据,从几两几分几厘几钱,都不一定。
在富贵人家,碎银就非常常见了。在《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府,就经常出现碎银子。
红楼梦中第五十一回讲到,晴雯风寒生病,请了大夫瞧病后,宝玉与婆子丫头商量支付诊费的情节:
“(麝月)开了抽屉,才看见一个小簸箩内放着几块银子,倒也有一把戥子。麝月便拿了一块银子,提起戥子来问宝玉:“那是一两的星儿?”宝玉笑道:“你问我?有趣,你倒成了才来的了。”麝月也笑了,又要去问人。宝玉道:“拣那大的给他一块就是了。又不是做买卖,算这些作什么?”麝月听了,便放下戥子,拣了一块掂了一掂,笑道:“这一块只怕是一两是了。宁可多些好,别少了,叫那穷小子笑话,不说咱们不识戥子,倒说咱们有心小器是的。”那婆子站在外头台矶上,笑道:“那是五两的锭子夹了半边,这一块至少还有二两呢!这会子又没夹剪,姑娘收了这块,再拣一块小些的罢。”麝月早掩了柜子出来,笑道:“谁又找去?多了些你拿了去罢。”
通过这段贾府的日常可以看出,婆子觉得麝月拿的那块碎银有二两重,给大夫一两就够了,奈何手边没有剪银子的夹剪,所以也只得作罢,多付些钱。
而婆子口中的“夹剪”,便是剪碎银子的专业工具。
夹剪与普通剪刀的制作材料相同,也是铁制的,它形似剪刀,但无锋刃,头宽而平。
通过夹剪,将整块的银锭按需要剪成大小不一的形状,可谓一举两得。既方便携带,使用起来也方便;另外碎银子带出去也比较安全,相比整块银锭傍身,万一碰到劫匪,或者粗心丢失了,那可就亏大发了。
根据使用频率和碎银大小的不同,夹剪也有大小之分。
先说小夹剪。小剪刀个头小,重量轻,适用于私人家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非常普遍。剪那些一两二两碎银比较方便。外出消费时也可以随身携带,随用随剪。
而大夹剪则是用来剪一些“重量级”的碎银。通常用于各大钱庄、当铺以及大商家。
使用大夹剪可是个力气活。因为银子本身的坚硬度,一大块银子要想剪开也不算易事儿。使用过程中要人力配合,将剪刀卡在银子上,屁股用力一坐,一块五十两或者一百两的银锭就会被当场剪开。
用剪刀碎银,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验明银子的真假。
因古代冶炼技术相对落后,没有统一的工业流程。就难免有些耍心眼的人偷工减料。将一些铅、铜等掺杂到整块的银锭之中。
掺假的银块从表面看没有丝毫破绽,但是通过大剪刀一剪,银块横截面的成分便一目了然。
古代还有一些交易比较频繁的人,他们会随身携带一个蜡块,用于收集剪碎银时铰下来的银屑。聚少成多,等这银屑积到一定数量,熔化掉蜡块,就能回收碎屑融成银子。
这种事情在古代很常见,不少史料中也有所记载。李然犀的《清末天津“钱鬼子”揭秘》一书中,就详细地记载了如何使用大剪子,以及如何验明银子真假等相关说明。
剪子“咔擦”一下,碎银子就有了。那么问题来了,手工剪下来的碎银子大小不一,人们如何来确定它们的重量呢?
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居家必备神器——戥(deng,三声)子。
夹剪与戥子可以说是“神仙组合”,有夹剪的地方必有戥子。
戥子也叫戥秤,是宋代时候发明出来的衡量轻重的小型杆秤。后来变成了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专用精密衡器。
戥子一般是装在一个专用的扁平的盒子里,这样不易损坏,也方便携带,另外,有一些设计精巧的盒子,外面会镶嵌一个小算盘,成为计算与称重一体的
大家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度量衡等计量单位也得到了全国统一,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实行法制计量的文明古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衡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东汉末年出现了木杆秤。木杆秤的问世,进一步精细了计量体制。
到了唐宋时期,计量单位由"两、铢、累、黍"非十进位制,改为"两、钱、分、厘、毫"十进位制。
而戥子的发明家,正是宋朝管着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硅。刘承硅发明戥秤,也完全是出于工作需要。刘承硅的发明动机,源于他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因为当时的木杆秤的计量精度只能精确到"钱",远远不能满足贵重物品的称量。
为了精准衡量皇家珍藏,优化自己的工作。刘承硅苦思冥想,多番研究,终于在公元1004年间首创了我国第一枚戥秤。
戥秤做工设计精美,结构微妙科学。它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戥杆、戥盘以及戥砣。
戥子平时会被装在一个专用的扁平的盒子里,这样不易损坏,也方便携带。还有一些设计精巧的盒子,外面会镶嵌一个小算盘,成为计算与称重一体的。
戥秤最绝妙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计量单位十分精确,
最小的单位能到一厘,相当于今天的31.25毫克。
到了明清时期,戥子经过数百年的使用和改进,变的更加的普遍和准确,戥子和夹剪作为货币的衍生品,普及到了千家万户,成为民生百姓的日常用品。
在《三侠五义》第5回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包公回头,叫包兴取戥子来。包兴答应,连忙取戥平了,果然重一两八钱 。”
由此可见,戥子在当时的使用非常公平和普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斤两和现在的斤两大有不同。古代是“半斤八两”。一斤便是16两,而现在的度量标准是一斤等于10两。
以上便是碎银的由来。那么,碎银累积多了,又将如何储存呢?
这个时候,古代的银铺就发挥了它的作用。大块的银锭可以剪开化整为零,同样的,不规则的碎银也可以铸成一整块银锭,聚零为整。
在古代的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商家收到的散碎银子多了,便会将它们集中起来,拿到专门的银铺去兑换成整腚的银子(相当于现在的银行兑换人民币)。
银铺收到碎银后,将它们回炉重造,熔铸成整块的银锭,再次流入市场。
例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中提及,卖油郎秦重看中了花魁王美娘,一晚上的花柳费需要10两银子,于是秦重就把自己攒的碎银拿到对面的银铺去称了一下,一共有16两,就让银铺给铸了一个10两的大银锭,又铸了一个1两8钱的小锭。
就这样,银锭和碎银就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不断分开、重合。完成着它们的货币使命。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看的小说推荐?
看看有没有喜欢的
你心目中最经典的十部谍战剧有哪些?
根据豆瓣评分,从高到低十部谍战剧依次是:
1、《潜伏》,9.3分;
2、《黎明之前》,9.2分;
3、《红色》,9.2分;
4、《暗算》,8.9分;
5、《风筝》,8.8分;
6、《一触即发》,8.7分;
7、《誓言无声》,8.6分;
8、《伪装者》,8.5分;
9、《悬崖》,8.3分;
10、《面具》,8.0分。
这个排名不是某一个人编排出来的,而是无数观众打分打出来的,也许和你心中排名不一致,也许你认为还有谍战剧比上面这些剧更好。
比如,有人认为《悬崖》应该排第一,有人则认为《黎明之前》应该排第一,还有人认为《伪装者》分打高了,根本就不应该上榜。
但很可惜,那只能是你认为,代表不了大众。
其实,对这样的打分结果我也表示不能完全赞同,在我自己心中也有一份榜单,我最欣赏的谍战剧和榜单一样就是《潜伏》,但老二、老三就不同了,分别是《伪装者》和《风筝》。
这里面《红色》评分很高,有鉴于此,我也曾尝试着去看看这部剧到底好在哪里,但很遗憾,只看了一集,实在没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弃之。
《一触即发》能拿到8.7的高分,肯定有其过人之处,只是可惜,这部剧我一点都没看过,所以无法评论其优劣,但这部剧豆瓣上到目前只有9500多人打分,同其他剧动辄十几万、几十万人打分的局面有强烈反差,也足以说明该剧当时播出时热度肯定不高。
其他几部剧我基本认同,去掉没看过的,我心中十大经典谍战剧应该是:
1、《潜伏》;
2、《伪装者》;
3、《风筝》;
4、《黎明之前》;
5、《悬崖》;
6、《父亲的身份》;
7、《借枪》;
8、《暗算》;
9、《誓言无声》;
10、《面具》。
这只是我个人看法,不敢求同,仅供探讨!
最后一提的是,近几年播出的几部新生代演员主演的谍战剧,没有一部超过8分,如《麻雀》6.4分,《胭脂》5.8分,《天衣无缝》6.1分,湖南台刚刚播完的《谍战深海之惊蛰》6.5分。
看来,演谍战剧不是靠年轻俊美和流量就能撑上去的,观众又不是傻子,耍帅、耍酷、好看、养眼……那不是谍战剧,那是偶像剧!
天父之女洪宣娇最后是怎么死的?
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涌现出来的一位骁勇善战、叱咤风云的女英雄。
起义爆发前,她是典型的勤劳质朴的南方农村少女,为人开朗活泼,待人处世落落大方,自幼养成一种。豪爽过男儿。的性格。由于长期劳动生活的磨炼,她的体格十分健壮,劳动之佘喜弄棍棒,爱好武艺,渐渐练成了一身好武功。
在兄妹当中,洪宣娇与三哥洪秀全感情最深。每当村上富家子弟欺负她时,三哥总要为她出气,对小妹爱护备至。宣娇也十分同情三哥洪秀全在科考道路上遇到的种种不幸。1837年,当洪秀全自省城应试再次落榜归家之后,心情十分沉重,又因“其兄嫂力田不之齿”,遂大病不起,昏迷不醒,数日不进饮食。一日忽起,在屋中徘徊跳跃,口中喃喃自语,说他升天与上帝饮博甚乐,上帝给他许多天兵,与阎浮提王大战获胜云云,更引起兄嫂厌恶。在洪秀全身染大病,生命垂危之际,只有心地善良,纯真无私的洪宣娇,时刻对洪秀全精心护理,给予温暖和安慰。她常常背着兄嫂,给洪秀全喂药送饭,才使洪秀全的病情渐渐好转,精神也慢慢恢复正常。
正由于洪宣娇对三哥洪秀全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所以当洪秀全决心抛弃求取功名而逐渐走向革命道路的时候,她不仅竭尽全力支持,而且决心跟随洪秀全投入反清革命斗争。在金田起义前夕,1850年夏,洪秀全派人到广东花县接其家属同赴广西参加起义,洪宣娇欣喜若狂,立即整备行装,毅然踏上革命征途。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革命圣地紫荆山,与洪秀全重逢。
据记载,洪宣娇到革命根据地之后,就积极参与重大决策。有时也被派去深入敌营或官府“侦察官吏”,搜集情报。她还经常不辞辛苦地在农民群众中作宣传鼓动工作。据传她也象太平天国一些领袖人物一样,常以行医作掩护,在进行革命工作的同时,为群众解除了不少病痛。由于她刻苦学习,医道很高,“虽危辄治。。根据地群众生活非常困苦,筹集发动起义所需经费十分困难,洪宣娇却能在群众中有效地开展。劝募资财。工作。由于她对革命无限赤诚,工作享有成效,从而得到群众的爱戴和信任。因此,她所到之处,“人多乐从”。当时流行的一首歌谣说:
“桃树开花花结桃,人人爱跟洪宣娇,一年三百六十日,歌声不断乐陶陶”。
1848年3月和9月,杨秀清,萧朝贵先后取得代天父、天兄立言的身份。经洪秀全多方考察,在确定杨秀清、萧朝贵领袖地位,“天下万国事”让其指点的同时,为了在领袖人物之间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便把洪宣娇许配给萧朝贵为妻。自此,这两位志同道合的伴侣,便并肩投身到火热的反封建革命斗争中去。
不久,太平天国起义的大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正式升起。随着男营女营制度的建立,在起义队伍中开始组织女军,洪宣娇一开始就成为女军的统帅之一。女军战士同男军战士一样英武,个个“手执长刀,脚穿草鞋,红帕抹额”,“服五彩衣”,英姿飒爽,勇敢善战。在与清军作战时,洪宣娇总是身先士卒,骑着枣红马,手执双刀,戎装出阵。
金田起义后不久在著名的牛排岭战斗中,洪宣娇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太平军誓师起义后的第三天,洪秀全挥师东进二十里,一举攻占浔江北岸的大湟江。江口圩无论在经济上或军事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太平军进军江口的胜利,震动了整个清朝反动阵营。广西提督向荣率领上万清军仓促分东西两路向江口大举进犯,妄图将太平军扼杀在襁褓之中。太平军在洪秀全指挥下,早已做好战斗准备,在石头脚、牛排岭外围,所有村落松林,到处安装伏炮,分别由男军,女军把守。向荣率军从三面朝牛排岭、石头脚方向扑来,霎时间,伏炮齐发,杀声震天,女军在洪宣娇带领下,配合男军一齐出动,杀得清军弃甲丢戈,四散逃命。清方文献也不得不承认:。我师败退……贼益骄横。。太平军在牛排岭一战,大获全胜,女军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人们用歌谣称颂洪宣娇率领的女军的战功:
天宇旗号当空飘,你要问她名和宇,
妇女去跟洪宣娇,牛排岭前摆大阵,
天国出了女英豪,天王妹妹洪宣娇。
会打火枪会耍刀,杀得清军跑断腰。
当太平军进克湖南郴州,正在屯兵不前,举棋不定的时候,得报长沙“方拆治城垣”,敌人无所戒备。西王萧朝贵,自请率军奔袭长沙。太平军至长沙城下,萧朝贵一马当先,猛攻城南门,不料敌人居高临下向太平军轰击,萧朝贵不幸中炮身亡。洪宣娇强忍悲痛,“斩衰谕土卒,代将其兵,得不溃”。
洪宣娇视女军兵将如亲姊妹,成为她们的贴心人。当时女军中流传这样一首歌谣:“天国女将洪宣娇,她待女兵胜结交,姐妹有病她喂药,辫绳掉了她帮掏”。正是在洪宣娇的关怀鼓舞下,女军无论冲锋打援,担米侦探,坚持守城,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武昌兵燹纪略》曾载:
“初,贼入武昌……粤西女贼万余,女贼尤矫健……善战,贼之劲旅,恃之无恐者也”。可见,就是在敌人的眼里,女军也是太平军中一支骁勇善战的武装力量。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克金陵,遂定都金陵改称天京,正式建立起农民革命政权。身为“天妹”、“王娘”,战功卓著的女军统帅洪宣娇,定都天京后,并未居功自傲,她继续以旺盛的革命热情,勇挑重担,坚韧不拔地努力作好革命工作。定都后她作的第一件重要工作,就是协助东王杨秀清具体组织和领导天京的女馆。女馆是由女营制度演变而来的。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将天京城内的妇女无论老少全部纳入女馆,将有战斗能力的编制成军旅,约有十四万人之多。女馆的妇女除担负背米、舂稻、伐竹、掘壕、担砖、割麦、获稻,负盐、担水和织染等劳动外,有的还要参加战斗和防守城市的工作。洪宣娇除负责女馆姊妹们的日常劳动组织工作和指挥作战以外,还在女馆中积极开展军事训练和文化教育工作。
定都天京不久,太平天国决定分军北伐和西征。原驻扬州的林风祥奉命率军北伐,清军乘虚举兵来犯。洪秀全得报即命洪宣娇出兵解围。洪宣娇得令,率女营战士星夜行军,迅速赶到扬州,与城内太平军配合,乘敌兵酣睡之际,突然发起猛攻,打得清军丢盔弃甲,抱头鼠窜,取得了重大胜利。
清军不甘失败再次向太平军发起疯狂反扑,又指令江南大营和江苏巡抚吉尔杭阿重兵围困镇江。当时镇江主要由女军把守,面对这股凶恶的敌人,洪宣娇毫不畏惧,和女军战士一起扮作牌刀手,杀出城外,再一次把清兵打得人仰马翻,尸首狼籍。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尽管太平军在军事上节节胜利,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却日益尖锐。农民政权封建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尤其在1856年太平军粉碎了敌人江北、江南大营之后,太平天国领袖人物为了争做皇帝,相互施展阴谋手段,演成一连串互相残杀的悲剧。从野史中透露出,在天京诸王彼此矛盾加深的日子里,洪宣娇为太平天国前途曾作过努力,在诸王中试图作些调解工作。但情势日趋恶化,危机愈来愈深,这种危局终非个人力量所能挽回。从此便不再有洪宣娇活动的记载。
关于洪宣娇的下落,在太平天国失败后,一直说法不一。
有人根据《梵天庐丛录》中。庚子失去宝物清单。的记载,说她的牙在清官,庚子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进北京以后“荡失。了。如果这是确实的话,证明洪宣娇是被清军杀害的,可能因为尸体难运,便以牙齿奏报清廷。也有的说洪宣娇因不忍心亲睹。天京事变。的惨局,她极度悲痛失望,便负气率领女兵回广西去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天京城破以后,宣娇混杂在难民群中,而“不知所终”。
结语洪宣娇为太平天国革命立下卓著功绩,不仅得到当时群众的爱戴,也为后人所敬仰赞颂,因此留下不少歌颂她的诗篇和歌谣。其中一首诗这样称道:“城郭已非遗老尽,路人犹自说萧娘”,表达了人们对她的深切怀念。至今在洪宣娇家乡广东花县一带还广泛流传着她跟随洪秀全在外革命,当上太平军的女首领,为太平天国革命而献身的种种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