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现代空战2,烟幕在现代战争中还有什么现实作用?
烟雾可是个好东西,只要战场还存在制造低能见度的需求,烟雾就是战场上重要的武器之一。
就拿坦克先说,坦克主要采用两种烟雾模式,1.烟雾弹幕 2.大规模烟雾。
烟雾弹幕是坦克最常用的防御措施,通过坦克上面挂带的榴弹发射器,被预装好的烟幕弹会在坦克被锁定时喷出,用以阻隔激光驾束、激光测距的照射。(同样的烟幕弹在海军登陆战、直升机空中飞行时也会用到)
激光光线是直的,即便是多重激光驾束测算,也需要定位出精确的目标,弹幕浓烟让光线无法穿过,因此让坦克平白多了层“壳”,有效的干扰了对方武器的精度。
另外,烟幕中一般还附带白磷、箔条等干扰物质,本身具备温度和反射,对红外观测也能起到干扰作用。
所以,只要坦克的激光或红外照射告警响起,要么像T90那样用“窗帘”系统反制,要么像99坦克那样用激光压制回去,否则大都是“砰砰砰”炸开几块弹幕,将自己团团包裹起来。
如果是大队坦克行动,为了避免在空旷处受到敌方炮火、导弹、直升机的攻击,坦克还会故意制造大规模烟雾。通常有柴油机造雾以及发烟罐造烟、炮射烟雾弹三种形式。无论哪种,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形成大规模的烟雾笼罩,降低战场能见度,为坦克冲锋提供便利。
海军在这方面也有差不多的应用,舰船拉烟自一二战开始就已经普遍存在,只不过过去战争寄希望于拉烟让舰船隐蔽,以降低对方炮战中的命中率,或者为撤退制造时间。
现代舰船早已离开了光学探测范围,攻击距离动辄几百上千公里,所以发烟主要是发射烟雾箔条,造成对方反舰导弹的判断错误。
一般来说,只要战舰发现自己被敌方锁定,那么撒布箔条云的措施就得马上实施下去,这些烟雾箔条会在船舶附近形成强大的红外干扰区域,再配合电子战欺骗和诱饵目标,可以严重误导反舰导弹的识别与攻击。
至于一般的步兵部队,烟幕就用处更多了,普遍的使用方式仍然是遮蔽视线。比如遇到敌方堡垒,如果缺乏快速的摧毁方式,那么往其视界近处发射几枚烟雾弹对方就抓瞎了,不需要黄继光烈士那样英勇的堵枪眼。
再比如遇到敌方狙击手或火力封锁,一时半会无法脱身,那么一颗烟雾弹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浓浓的烟雾隐蔽下,敌方根本无法有效瞄准。
但是呢,烟雾弹也不能滥用,美军在诺曼底之后,因为红色烟雾弹的频频使用出错,再加上地面烟尘过大,导致轰炸机误炸、炸偏的情况屡屡发生,连美国的莱斯利·詹姆斯·麦克奈尔上将都被自己人炸死了,气得地面部队大骂空军是“德国人养的”。
说到红色烟雾,最后也得说说烟雾的另一个作用——标示。采用烟雾标示也是很早就被发掘出来的战术,地面部队可以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烟雾,为空中目标标示作战区域、空降场、空投区、降落场等等。
当然,地面部队也可以为自己约定行动信号,比如《兄弟连》里温特斯中尉就曾经使用过这招。烟雾弹的好处是不像打信号弹那么惊扰敌人,也不需要部队叽叽呱呱传半天令。
伊拉克战争中,萨达姆两次都玩的同一个就是“点油田”,通过油田大火,燃烧的大量石油浓烟冲上云端,将天都遮蔽成黑色。这给美军战机的飞行与探索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不要小看这些几十亿点起来的大蜡烛,美军飞机的后勤维修率提升的相当快,连间谍卫星都给遮蔽了。
什么是火控雷达?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火控雷达,说穿了其实就是雷达扫描系统和火力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机相互连接出来的一套系统的总称。
雷达扫描系统负责找目标,目标找到通过计算机传给火力控制系统,告诉火力控制系统,就是对面哪个目标,打他。
这也是为什么,在和平时期,两国的飞机如果相遇,谁也不服谁,一方用火控雷达去照另一方,一般都会很生气的原因。因为被照的一方,飞机上通常会触发被导弹锁定的报警系统。
毕竟按照常规的理解,这就是要发起攻击的前奏。
怎么说呢?火控雷达和普通的雷达相比,有不少的优点,比如火控雷达的测量精度是比较高的,一般情况下精度可以达到1到2mrad(弧度单位),测量的距离精度也可以做到几米或者几十米的程度。
因为是机载雷达,个头不会太大所以作用的距离不远,最远也就是五十公里的样子。
但就算是这样,也让飞机具有了精确打击的能力,通常被火控雷达照住,发射导弹的情况下,有90%的可能性,对手的飞机会被击落。
题主的问题算是回答完毕了,接下来就说一说火控雷达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看什么是火控雷达。
火控雷达的发展。这么说吧,火控雷达这套系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诞生的。
在1939年二战爆发的初期,英国退守本土,被德国包围了结结实实,海上也被德国舰艇给封锁起来。
所以当时英国为了对付这些封锁港口的舰艇,首先研发出了空对海的监视雷达,当时叫ASV,以及空对空目标测加定位的截击雷达,型号是AI型。
这些雷达不算火控雷达,最多算是火控雷达的雏形,第一款真正的火控雷达是美国人发明出来的。
在1941年的十月份,美国辐射实验室开始研制起了,世界上第一部机载火控雷达。
这套装备研究了不到三年的时间,最终在1944年的时候,才装备到美国的海军战斗机上,例如F—6F,F—7F这些飞机上。
当时研究出来之后,这部火控雷达具备空对空上视搜索,测距和跟踪等功能。
不过这种早期的火控雷达,在进行下视搜索目标的时候,会遇到地面复杂的地形的干扰,因为当时的火控雷达系统是没有办法处理,地面反射上来的地杂波的,所以下视搜索能力很弱。
虽然如此,但第一部制造出来的火控雷达,已经具备了火控雷达的最基本的功能。
其他国家,看到火控雷达确实好使,所以各个国家也都开启研发火控雷达的路子。
那么初期的火控雷达被叫做普通脉冲体制雷达,这种雷达一直沿用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五十年代的时候,其实关于火控雷达是有突破的。
出现的新式火控雷达不仅具有了搜索能力,还带有了跟踪目标和制导空空导弹以及空对地导弹的能力了。
但这个时期的技术不是很成熟,火控雷达系统因为使用电子管,让整个新式雷达的可靠性变得很差,就算是维修也差的可以,所以就不具备列装的可能性。
那么在整个的五十年代,甚至是六十年代初期,战斗机上依然使用的是普通脉冲体制雷达作为火控雷达使用的。
所以在六十年代之前的火控雷达,几乎就没有对低空和下视目标进行搜索的能力。
怎么说呢?其实在二战结束之后,航空电子技术发展得相当的快,这就体现在了各种武器装备的发展。
进入到六十年代之后,一些低空性能相当不错的战斗机,甚至是巡航导弹一个接着一个的出现。
于是当时依据这些新出现的武器装备,空战的军事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低空突防战术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战术。
那么受到这些武器和战术思想的影响,火控雷达要是再不发生地点改变,至少对低空目标搜索能力在不有所突破的话,基本上就要被淘汰了。
所以在这种双重的压力下,再加上航空电子技术的发展,机载火控雷达就发展出了脉冲多普勒体制雷达,简称PD。
这种火控雷达可以在较强的地杂波中检查到目标微弱的信号。
在这个时期微电子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大规模,甚至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于是原本体积庞大的火控雷达的体积也在不断的变小,重量也在变小,而可靠性却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那么第一部具备实用性的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是哪个国家发明出来的呢?
是美国,美国的休斯公司研制成功的,型号是AWG—9,这部火控雷达成功的时候,已经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了。
AWG—9成功之后,就被美国人安装到了美国海军使用的F—14的身上。
经过实践之后,其他国家也看到了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的优秀,随后其他国家就朝着这个方向研发。(注:进入到八十年代,第一代普通脉冲体制的火控雷达才停止了生产)
最终在上个世纪的时候,三代机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就是否安装了性能优异的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
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也让三代机具备了远程,全天候,全方位,全高度的攻击能力。
其中美国的后续型号AN/APG—66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这款火控雷达生产的苏联最多,装备的机种最广,性能相当突出,具有生产了有两千部左右。
后来这款火控雷达又发展出了改进型,被叫做AN/APG—68,在1985年装备到了F—16C/D飞机上。
根据资料显示,探测距离比没有改进之前的提高了近一般的距离,而工作方式也从原来的十种,增加到了十八种。
不仅如此,改进型号,还可以发射一些发射之后就不用管的导弹。
要知道过去的火控雷达,导弹发射之后,雷达还得锁定目标,为发射出去的导弹持续不断地提供目标的信号才行。
以至于当时,二代机再进行改装的时候,都喜欢将新款的火控雷达塞到二代机中来使用。
再往后发展,那么战斗机的电子对抗,以及隐身技术的发展,再加上空战中出现了远程多目标攻击的战术思想。
第三代火控雷达技术也在不断地催生,最终就出现了利用先进的电子控制技术,从而实现波束的快速形成和快速扫描的雷达。
于是第一部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就出现了。
而第一部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不再是美国,而是苏联拔得头筹。
这第一部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的名字叫SBI—16,在1982年被研制了出来,并装备到了米格31上。
这款雷达的功能比之前的更加的强大,作用距离远就不用说了,抗干扰能力也变强了,隐身性能也相当不错。
所以随着相控阵火控雷达的技术不断地出现,后期出现的三代机乃至四代机都开始使用相控阵火控雷达。
而相控阵火控雷达,又被分为无源和有源两个类型。其中无源相控阵雷达使用的分散式全固态收发件,而有源相控阵雷达比无源的更加的好,技术更加的好。
不管怎么说吧,第一个进入到相控阵火控雷达的是苏联,所以苏联的相控阵火控雷达一直都是很优秀,就算是后来的无源相控阵雷达都是优于美国的。
其他国家其实对于相控阵雷达的研究也不算晚,比如法国,早在1979年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为他们的阵风战斗机研究起了相控阵雷达雷达。
不过法国对于相控阵雷达的研究,开始是独立进行的,后期又和英国和德国进行合作共同研发。
最终出来的成品就是RBE—2无源相控阵雷达,当时研发的时候,是考虑在2003年开始装备部队的。
所以从这个时间上,就能看出其他国家进入到相控阵雷达领域还是比较晚的。
至于美国,他们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研发是冲着后来的F—22去的,研发的雷达叫做APG—77。
接下来说说现代空中,机载火控雷达有那些要求。怎么说呢?机载火控雷达的发展是在两个方面的作用下发展的,一个是武器装备的不断突破,挑战机载火控雷达的下线,逼迫机载火控雷达的发展。
另一个方面就是,现代战争思想的不断发展,必须让机载火控雷达符合当下的军事思想,逼迫机载火控雷达的发展。
那么在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相继发生了几场高科技的局部战争。
比如说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等。
这要是以过去的思想来看,这些战争得打很长时间,但事实上在很短时间内就结束了。
当时很多的军事家看到最后的结果,都感觉这变化也太快了。
那么在这些战争中,体现出来的就是空军,空军飞机的突出表现,战争一开启,一多半时间都是在空袭,空袭,不断的空袭。
这就让现代的战争变成了依靠信息化才能进行作战的战争。
那么机载雷达就要有更加突出的表现能力才行,不然的话就会被对手的反雷达,各种电子手段给压制了。
所以对于以后火控雷达的要求,就有了这几方面。
首先,火控雷达要具备远距离探测隐身目标的能力。
目前很多空空导弹都已经具备了攻击一百公里之外目标的能力,那么机载火控雷达的作用距离,至少也得达到这个要求才行。
毕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对手在进入到机载雷达的作用距离的时候,先敌进行攻击。
再有就是多目标和同时多功能的开发。
毕竟现代空战的战场环境很复杂的,同一个战场环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肉眼看到的空中啥也没有,其实不知道有多少看不见的这波,哪波在战场上飘来荡去的捣乱。
而且同一个战场上不同的空域,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
再加上现在的导弹,什么发射了不用管,发射了还得管的各种导弹,尤其是发射了还得管的导弹,在导弹攻击目标的过程中,要探测,要识别,还要跟踪,还要制导,最重要的还得要注意到敌我的识别。
别一发导弹打过去,敌人没打到,到是把队友给打下来了。
所以战斗机在同一时间,要做的工作有很多。
那么战斗机的多目标能力,和同时多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接着就是隐身性。
如今空战是越来越重要了,战斗还没有开始,双方的飞机就开始交战了,为了制空权进行争夺。
那么战斗机的突防和生存能力,就要进一步提高。
所以以后的机载火控雷达,就要具备较小的雷达反射截面,不然就会对手发现,到时候自己还没怎么呢?很可能就要引来一发对手的超视距导弹的袭击了。
再就是抗干扰的能力。
现代空战中,你来我往的,最大的作战方式其实就是电子战,电子战的战斗往往在空战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到了战场。
那么火控雷达作为战斗机的眼睛,往往就是电子战针对的一个大目标,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抗干扰能力,一旦进入到这样的战场,基本上的生存能力就无限的接近于零了。
很有可能,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打下来了,所以火控雷达也要在这方面有突破。
其实就算是在进入到空战的时候,双方战斗机交战,对方干扰弹也是一个大麻烦。
最后一个就是火控雷达的可靠性和维护性。
现在的火控雷达一个个都是高科技的,这就意味着火控雷达变得复杂了。
而复杂的东西在战场上,往往代表着不可靠,所以火控雷达还要保障相应的可靠性。
就算是出现了问题,维护性能简单也要上去。
不要像F—22一样,用上一个小时,光维护就要用上三十个小时,这种维护比例很尴尬的。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坦克在现代化战争中会被淘汰吗?
大概率会淘汰,未来陆地战场是陆基航空兵和无人机的天下,尤其是隐身打击无人机将会取代现役主战坦克,为战场需要提供火力支援。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说得不好大家见谅。接下来我们对于坦克的用途和生存能力为大家解析一下为何未来坦克大概率会被淘汰!
坦克的作用是为进攻提供火力支援,现代兵器有太多具备坦克的同等能力衡量一款装备在未来战争中会不会被淘汰,首先要看有没有其他的武器来替代坦克在战场上的功能。坦克作为陆战之王,其位置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很多国家的重视,但是随着新式武器越来越多的出现,可以履行坦克任务的装备越来越多。目前我们熟知的自行火炮,卡车炮以及陆航直升机,攻击无人机甚至是空军的战术轰炸机等,都可以执行坦克执行的任务。
坦克诞生在一战时期,英国人为了在堑壕战中取得进攻优势,将包裹了厚重铁皮的车辆上装上机枪就成为了最早期的坦克。这种设计乍一出现,惊呆了德军士兵,因为在坦克之前,陆军尚没有什么武器可以无视步枪的威力强行进攻的。加之一战时期阵地战场沟壑纵横的环境,坦克的履带可以非常好的越障,对于进攻一方有着极大的好处。到了二战时期,坦克的发展逐渐成熟,德国首创闪电战更是将坦克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陆战之王也正是在坦克在二战的战场上获得的称号。
不过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坦克实际上是一门在战场上移动的大炮,只不过这门炮拥有厚重的装甲,可以无视一般轻武器的攻击进行移动部署作战。如果对方单兵可以轻松击穿坦克的防护装甲,那么坦克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就会受到质疑。也就是说,坦克有两个特性,一个是皮厚抗揍,其次才是移动炮台的作用。无论现代坦克怎么发展,都摆脱不了坦克这种原始设计的主要用途,只是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坦克炮的威力更大了,而且装甲防护能力更强大了,甚至还拥有了比如激光,红外等探测和打击能力。不过坦克的主要作战能力依然是主炮赋予的!
在过去,将一门炮装在车上跑的只有坦克,二战时期没有装甲战车和自行火炮的概念,也没有直升机,无人机等在陆军战场出现,所以坦克的作用才显得那么重要,作为机械化战争时代陆军战场的绝对主力,坦克的作用无与伦比。可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大部分的火炮都是自行式的,就连装甲车有时候都会装备小口径的火炮,甚至就连陆军榴弹炮都装载了客车上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机动。另外自行榴弹炮,直升机以及攻击无人机,还有空中的战斗轰炸机都具备非常强大的对地面目标的打击能力,现代作战装备中,坦克不再是唯一的突击利器,可以和坦克发挥同样作用的装备种类很多,而且大多数在射程,威力和精度上都超过坦克的性能,所以说,我觉得坦克是可以被替代的!
坦克赖以生存的装甲防护能力在现代反坦克武器面前就是摆设,上世纪末的单兵反坦克装备几乎就可以击穿现役所有的主战坦克!坦克在一战和二战时期,因为其强大的防护能力和卓越的机动性能,再加上反坦克武器操作不是那么的高效,坦克部队的作用才会显得那么明显。而现代反坦克武器相比几十年前,简直不要太先进。目前专门反坦克的武器有非常多,二战时期的反坦克平射炮只是垫底的存在。目前从单兵装备到车载装备再到机载装备,反坦克导弹的性能已经完全超出了坦克的防护能力。
比如我们出口数量最多的红箭8反坦克导弹,总出口数量高达30万枚,这是一种单个士兵就可以在远距离精准击杀坦克的利器,这种上世纪的装备具备击穿1000毫米匀质装甲的能力,而且士兵可以在远距离隐蔽待敌,只要被导弹锁定,坦克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性。这还仅仅是我们上世纪出口型号的性能,现代我国单兵反坦克武器已经发展到了红箭12,在这款反坦克导弹面前,现代坦克的生存能力根本就是0。另外车载发射的红箭10可以在10公里的距离上远距离对坦克发动打击。
以上这些都还只是陆地对坦克有效威胁的武器,如果坦克可以随时发现威胁,还是有能力先发制人的。不过现在空基反坦克武器的出现让坦克处于完全挨打的地步,一旦作战中失去制空权,己方坦克部队在战场上就是对方猎杀的活靶子。坦克的速度快,机动能力强是针对二战时期的火炮而言的,坦克的机动能力在现代反坦克导弹看来,基本上就是静止不动的死目标。自从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依靠直升机击毁大量伊拉克坦克开始,坦克最大的天敌似乎已经从其他的坦克变成了树梢高度的直升机。
装备的发展逐渐迭代,直升机对于坦克的优势已经足够优秀了,不过还不是最优秀的。目前正在全世界大火的查打一体无人机对坦克的威胁更大。这是一种真正的全天候监视坦克的利器。直升机因为速度慢,载油能力有限,一般航程和作战半径都很短,无法凭借少量的飞机在战场保持全天候的存在。而无人机则不一样,目前的查打一体无人机速度跟直升机差不多,但是却具备非常长时间的航行时间,如果需要,甚至可以在战场上空长时间的盘旋。我国最新研制的彩虹5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具备在战场上空航行120个小时的能力,一架飞机,就可以连续五天五夜的在同一区域持续不断的搜索和打击,这对坦克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现代装备可以替代坦克的已经非常多了,装甲车辆,自行火炮,卡车炮甚至单兵导弹,直升机,无人机等等,几乎都可以发挥和坦克一样甚至超越坦克性能的战场作用。而极大代价建造的坦克,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却非常低,低到几乎单兵就可以很轻松的将其干掉。而且在没有制空权的前提下,坦克开出来基本上就是去战场送人头的。如此低的生存能力,怎么可能不被淘汰掉?我们发展的15式轻型坦克火力没有减弱,但是装甲防护能力明显减弱了,这并不是一种复古和倒退,相反的,轻型坦克的战场适应能力或许会超过重型主战坦克。因为现代战争是体系的对抗,战场上的一方如果不能在体系化的综合能力上压过对手,那么防护能力再强的坦克,都是对方的活靶子。反过来说,如果依靠自身先进的作战体系可以压制对手,那么己方的装备防护能力再弱,也可以在敌人发起进攻之前将对方打掉。不管是陆战还是海战还是空战,未来战场体系更注重的是攻势防御而非被动硬抗!坦克这种诞生于一百多年前的装备,也到了该被淘汰的时候了!
2轰炸机主要是隐身潜入并进行轰炸?
崤山小虎第229条回答。
题主的问题我看了三遍,才隐约明白题主的困惑。小虎试解析之,不足之处还望讨论交流。
一、隐身是对敌方防空系统有效,而对己方则豁免。1.B-2轰炸机能够隐身,是由于其机身材质(碳纤维)、吸波涂装、扁平的飞翼布局设计等多方面的综合运用才达成的。
2.隐身是降低了对方雷达的探测回波,整个飞机的RCS(雷达反射截面积)只有0.1~0.001平方米,与一只小鸟相当。
3.其通信系统采用极高频的卫星通信系统,加入美国的Link16、Link22数据链指挥系统。
二、获取地面信息。获取地面信息包括两部分,沿途的告警信息和目标区域的轰炸目标信息。
告警信息:主要由B-2所装备的电抗预警信息系统(类似电子对抗系统和雷达告警器的综合体)获取,既能提供被照射雷达预警,又能准确判断定位其方位距离信息。
获取目标信息:采用2片式阵列雷达天线,有多种对地、对空探测模式,对地攻击时主要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工作模式,能够获取自身160千米范围内的地貌信息,供飞机轰炸使用。
三、轰炸瞄准方式。1.制导弹药:制导导弹的目标瞄准采用:惯导+天文导航+GPS辅助导航进行定位,命中精度高。
2.非制导弹药(炸弹):航线上采用低空和中空突防的方式,抵达目标区后采用常用的平飞轰炸瞄准方法进行轰炸。
前方高能,前方高能,前方高能。(说人话、人话、话)
最后,或许上面说的题主一条都没看懂,没关系,说人话就是:1.B-2的隐身主要是针对敌方的雷达和地空导弹等地面防空系统。
2.B-2在隐身时依然可以接收卫星、数据链等为其提供的通信、导航、目标等信息。
3.发现地面目标通过惯导+天文导航+GPS等多种导航方式为其提供定位信息,其自身通过阵列式合成孔径雷达进行搜索扫描发现目标。
4.其攻击目标采用导弹和炸弹,通过低空突防或平飞瞄准轰炸的方式进行攻击。
题外话:谢谢你的阅读。欢迎关注小虎,小虎作为一个老兵自媒体也需要您的支持。多谢了。
拦不住无人机的攻击吗?
理论上是可以的,因为现在的防空系统都十分的发达,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宙斯盾战斗系统
宙斯盾战斗系统,是各国海军现役最重要的整合式水面舰艇作战系统。最早由1960年代末,美国海军为应对苏联海军的饱和攻击威胁而提出。可以有效地防御敌方从四面八方发动的导弹攻击,构成海军舰队的坚固盾牌。
该战斗系统,最早有美国研制,后来中国、韩国、日本德国、荷兰、挪威等国海军也纷纷跟进,研制了自己的宙斯盾系统。
除了装载水面舰艇上的海基宙斯盾,目前美国及日本等国也在大力投建“陆基宙斯盾”。
2.美国“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
爱国者导弹系统,是美国雷神公司研制的全天候多用途地空战术导弹,是美国的代表性武器之一。该系统可用于对付现代装备的高性能飞机,并能在电子干扰环境下击毁近程导弹,拦截战术弹道导弹和潜射巡航导弹。具备系统火力强,能够对抗饱和空袭,搜索速度快,跟踪能力强,反应时间短,可以实施多个同步攻击;能有效地对抗现有的电子攻击;能够与其他的陆军系统和联合系统互操作等特定。被销售到以色列、德国、荷兰、以及比利时等国家。
“爱国者”系统包括八具二合为一的运输发射器,装备了32枚导弹。这些导弹以四枚一组装载在M901容器之内,由M860半拖车运载。伴随着导弹的是由一辆拖车独立运载的MSQ-104作战指挥站。PAC-2和之前的导弹使用导弹跟踪与指挥导引作为中途导引方式。终端则是半主动雷达导引。PAC-3则是以中途惯性导引加上终端主动雷达导引。
3.俄罗斯S-400防空导弹系统
S-400防空导弹,是俄军防空部队现役最先进的主力装备,由俄罗斯阿尔玛兹-安泰中央设计局于1999年开始设计。
S-400防空导弹系统是一款全能型的防空导弹,无论是3万米以上的高空目标,还是5米左右的超低空目标,都在摧毁之列。能指挥发射8种不同类型的导弹,远程、中程、近程都可兼顾,最大射程达到400公里,可拦截侦察机、战略战术飞机、战术导弹、中程弹道导弹、超音速目标、巡逻机等各种目标。
据俄罗斯方面透露,S-400防空导弹系统能有效应对第五代隐身战斗机,不过究竟是吹牛还是事实,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4.俄罗斯S-300防空导弹系统
S-300防空导弹,是苏联国土防空军第三代地对空导弹系统,由苏联金刚石中央设计局和安泰研制与生产联合体于1965年开始研制,最初型号于1977年装备,1981年服役,用于从超低空到高空、近距离到超远程的全空域抗击密集多目标空袭作战。
S-300防空导弹系统经过多年来的多次改进目前,形成了一个导弹家族,性能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些性能已超过了美国的爱国者地空导弹系统。但是整个系统还是比较庞大、笨重,就其计算机技术和元器件的集成化程度等方面也不那么先进。但总体上看,S-300还算得上是世界上一种比较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
5.以色列“箭-2/3”防空系统
以色列一直以来都面临很大的导弹袭击风险,因此以色列对防空一直很上心。
以色列军方在购买“爱国者”导弹的同时,还和美方合作研制“箭”式(Arrow)拦截导弹,以期能在以色列独立生产。因此就有了“箭-2”和“箭-3”系统。
“箭”2拦截导弹为二级固体燃料火箭,系统包括:拦截导弹、“青松”监视和火控雷达、“香橼树”火控中心和“榛树”发射器控制中心等,采用杀伤爆破战斗部,可以同时跟踪14个飞行目标,拦截高度为10~50千米,最大拦截距离约为100千米,是一种高层、末端拦截的反导导弹。2017年3月17日,以色列空军的战斗机发射一枚“箭”2拦截导弹,成功地击毁了叙利亚军队发射的S-200(SA-5)地空导弹,这是“箭”式拦截导弹的第一次实战运用。
6.俄罗斯山毛榉/SA-11防空导弹系统
山毛榉防空导弹系统,是一种中低空、中近程机动式防空武器系统,主要承担野战防空任务,装备陆军导弹旅。采取四联装发射架,履带式载车。
主要用来对付美国的反辐射导弹、巡航导弹以及30~15,000米高度上的超、亚音速飞机、其作用与“萨姆-6”相同,但性能与威力比“萨姆-6”要强。山毛榉防空导弹外形酷似标准防空导弹,弹体中段安装4片长弦短翼展控制翼面,尾端安装4片截短三角翼形的活动控制舵面。攻击时先快速爬升,再俯冲瞄准目标,导弹系统进入战斗状态需要5分钟,从目标跟踪到发射导弹需要22秒。山毛榉防空导弹每个导弹营包括一部指挥车,一个搜索雷达车,六部运输-起竖-发射-雷达车,三部装填车。每个导弹连包括两部运输-起竖-发射-雷达车,一部装填车。
7.欧洲紫菀防空导弹系统
紫菀防空导弹系统,是法国、意大利合作开发的未来面对空导弹族系,共发展出两种不同任务的衍生型──紫菀-15短程防空导弹与紫菀-30区域防空导弹,采用垂直发射系统,可部署于舰上或地面移动车辆上。紫苑-15最大射程60公里;紫苑-30的最大射程则达120km,并可拦截弹道导弹。
紫菀防空导弹系统,是当前北约架构下,唯一能够与美制标准系列相抗衡的防空导弹系统,也是北约弹道导弹防御体系下,欧洲唯一自研的战区反导导弹系统。
8.红旗-9防空导弹系统
红旗-9防空导弹,采用终端主动雷达制导,操作频段为G波段,最大射程200公里,有海基和路基两种型号。红旗-9防空导弹系统,单面天线能涵盖120度的方位角,尖峰功率1MW,平均功率60KW,能同时追踪距离300公里以内、高度7000m以下的100个空中目标,并自动进行威胁评估,选出最具威胁的六个目标优先接战,从雷达接触目标到发射导弹接战所需的反应时间约12~15秒。
红旗-9远程地空导弹作为中国的第一种国产第三代防空导弹,让中国具备了较强的区域防空能力。
9.红旗-22防空导弹系统
红旗-22防空导弹是中国研制的一种相对廉价的先进防空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雷达半主动制导模式,射程120公里,在对75公里以内目标进行射击时,采用指令制导体制,抗干扰能力也有较大提高,可以逐步全面替换现役红旗-2防空导弹,全面提高中国地空导弹部队掩护城市、机场等重要目标的作战能力。
2017年7月30日,红旗-22防空导弹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上公开亮相。
10.以色列“铁穹”防空系统
“铁穹”防空系统,是一种全天候、机动型低层拦截系统。主要用于拦截“喀秋莎”和“卡桑”一类射程在5~70千米内的火箭弹。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侦察跟踪雷达、战斗指挥和武器控制系统、导弹发射单元。三套系统分别装在不同的卡车上。导弹发射单元装有20枚“塔米尔”拦截导弹,能同时对付不同的目标。
自2011年4月7日成功地击落一枚哈马斯发射的火箭弹。“铁穹”已经在实战中成功地拦截了上千枚射向以色列国土的火箭弹。而火箭弹袭击是以色列的主要安全威胁之一。北有黎巴嫩真主党,南有加沙地带的哈马斯,每年都要发射几百枚甚至上千枚火箭弹,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受损,闹得人心惶惶。
11.美国“萨德”防空系统
“萨德”防空系统,是美国导弹防御局和美国陆军隶下的陆基战区反导系统,承包商有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波音公司、雷神公司,一套“萨德”系统通常由指挥车、火控雷达、6部8联装发射装置和48枚拦截弹组成,其技战术性能有着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
“萨德”的射程达到300千米,可防卫半径200千米的区域,主要用于保护较大的战略性地区和目标。这一特点很受领土面积不大的国家青睐,因为数套“萨德”即可将其全境覆盖,起到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作用。
“萨德”的截高度为40至180千米,而这个拦截高度区间正好是射程3500千米以上的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飞行末段,以及射程3500千米以下的中近程导弹的飞行中段。而较大的拦截高度也为“萨德”提供了实施多次拦截的充足反应时间和作战空间。
同时,“萨德”系统的探测雷达可在870千米距离探测到雷达截面积较小的隐形目标,故具备相当的反隐型战机能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