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蚂蚁庄园,不为七斗米折腰的诗人谁?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是陶渊明。陶渊明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指的是东汉田园诗?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白居易?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不是白居易,是指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晋书·陶潜传》。原指不会为了五斗米的官俸向权贵屈服(五斗米:微薄俸禄的代称;折腰:弯腰,指鞠躬作揖),后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陶渊明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也正是因此,他才能写出独有的文风,并创作出了传诵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为问折腰从斗米?
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时候:试问自己要为了斗米而卑躬屈膝吗?恐怕还是像古人一样,对不喜欢的人就白眼相看来得自在吧。表达自己不愿意再委曲求全,有归隐之意。
这里面用了两个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说的是晋代名士陶渊明,
他为了养家糊口,在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浔阳郡派督邮来巡查工作,名为检查,实际是索要贿赂。他一到彭泽官舍,就派人去叫县令。陶渊明本就对这些假借上司名义作威作福的人很是不满,刚准备动身,下属劝他说参见上官要穿官服。
这样一来,陶渊明再也忍耐不了,长叹一声:“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完,就辞官挂印而去,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县。
陶渊明从此归隐田园,开一代山水田园诗风,成为隐士精神的象征。
阮籍能作“青白眼”白眼的典故则来自竹林七贤里的阮籍。《世说新语》里说阮籍能作“青白眼”:两眼正视,露出虹膜,则为“青眼”,以看他尊敬的人;两眼斜视,露出眼白,则为“白眼”,以看他不喜欢的人。
阮籍母亲死时,其好友嵇康来慰问,阮籍给的就是“青眼”;而阮籍看不顺眼的嵇康的哥哥嵇喜来吊唁时,阮籍就是给的“白眼”。
这两句来自宋 刘攽《寄王宗杰》谋拙材疏懒是真,岂堪为吏走风尘。已知富贵非吾望,欲以诗书老此身。为问折腰从斗米,何如白眼看时人。闻君高卧辞冠冕,多幸佯狂亦有邻。全诗的意思是:我才疏学浅大概还有点‘懒’,确实是不太适合当官做吏。福贵我已经不指望了,能陪伴诗书终老,就很好了。难道还要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吗?不了,不了,我就学学先贤,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白眼。听说你也辞官归隐,高卧松云了,这样多好啊,可以为邻作伴了。
作者其人刘攽(bān,1023~1089):北宋史学家。他较出名的,大概是辅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担任类似副主编的职务,负责汉代历史。
在仕途上,由于他“为人疏隽,不修威仪,喜谐谑,数招怨悔,终不能改”,又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虽颇有才名,一生浮沉,做过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等知州,最大做过中书舍人。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学到什么?从古至今,隐逸总是在文人士大夫所追求,尤其是在不得意的时候。人生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委屈求全,有时也是一种解脱。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心态好,就什么都好。
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是什么人?
为五斗米折腰的古代人物是骆宾王。
为五斗米折腰:坐吃山空,好景不长。骆宾王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越来越拮据,迫于生活的压力,万般无奈,骆宾王又渐渐开始对自己此前的所作所为感到懊悔不已。 被生活所迫的他只好重新振作,改变初衷,再次走上了仕途之路。此刻的他也开始学会着向别人低头,也忙着向各地的官员上书自荐,希望自己可以被引荐重用。 很快机会来了,时来运转,命运终于要光顾骆宾王了。他经过不屑的努力,终于在不久之后被举荐进入朝中对策,又开始了自己长安的仕途之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